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8句作者巴金原名叫什么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26 08:01:44 admin 阅读:59
巴金原名叫什么
1、巴金原名叫什么名字字什么
(1)、(本文转自巴金文学院,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2)、那时候巴金每天都要吃两颗安眠药才能睡着,可往往天还没亮就醒了。两人轻轻唤着对方的名字,巴金满脸愁容:“日子难过啊!”萧珊满脸心疼:“日子难过啊!”可萧珊都会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
(3)、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爱,才显得格外深情而有意义。
(4)、巴金在萧珊去世之后,一直独身,没有再娶,因为萧珊是他唯一爱过的女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有一种人,他的爱情一生只能燃烧一次,而巴金正是这样。
(5)、因为信里萧珊告诉巴金,她几乎读完了他的著作。还深受他的影响,实践了“战斗”,此前她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转学到另一所高中读书。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有为苦难民众幸福奋斗的决心,参与学生运动,和当时巴金的革命理想价值观相同,这令巴金特别赞赏。
(6)、巴金只好用手轻轻捂住萧珊的嘴巴,眼泪却不禁流下。二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泪水涟涟,叫他如何不心痛,肝胆尽碎。手术后巴金寸步不离地照顾着萧珊,面容也日渐憔悴,巴金不断陪她说话,生怕她一睡不醒。萧珊望着床边满脸倦容的巴金,也喃喃说道:我不愿丢下你,我走了,谁来照顾你啊。
(7)、那一年巴金认识了萧珊。萧珊本名叫陈蕴珍,那时是上海爱国女中的活跃分子,她作为读者给作家写信,提出许多人生问题。
(8)、直至萧珊去世之后,他回忆两人之间的往来,才发现,自己已经不记得第一封信的内容,但是落款他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一个十几岁的女孩。
(9)、新华社:巴金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秉性耿直,识大体、顾大局。他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把整个身心交给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10)、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1)、《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写在巴金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 李辉 人民日报
(12)、池莉:老同学30年后聚会,离婚者占三分之一
(13)、1972年6月,巴金挤出一点小假期从干校回家。迎接他的仍有萧珊的笑容,却变成了病床上的强颜欢笑。萧珊已经卧病在床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因为是“罪人”的家属,一直不允许入院正式治疗。
(14)、而《随想录》的最后一篇,依然和曹禺有关。曹禺去世之后,巴金先生不仅为他题写了墓碑,还写了关于他的一篇文章,叫做《怀念曹禺》。与其说“写”,不如是“说”,当时巴金只能口述,由女儿记下再作补充。巴金本还想着再写一篇纪念郑振铎的文章,可还没完成便与世长辞了。这样,《怀念曹禺》就成为巴金最后完成的作品,《随想录》系列写作就此画上句号。《随想录》第一篇《望乡》、第二篇《望乡》是根据曹禺的讲述而写的,而最后一篇是《怀念曹禺》,可以说,《随想录》由曹禺而起,以怀念曹禺而终。
(15)、尽管巴金一直克制自己的情感,但是他还是慢慢的被热情活泼的萧珊所吸引了,每次看到萧珊那双明亮的眼睛,巴金的心也在轻轻的颤抖,他渐渐忘却了独身主义立场。
(16)、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州,巴金带着萧珊向桂林出逃。坐车换船,防敌机躲炮火,度过了心惊胆跳的九天。在桂林安度几个月后,萧珊又得匆匆跑去昆明的西南联大上学。可巴金却必须得在桂林的出版社继续写稿挣钱。于是两人约定,第二年再见面。
(17)、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是真与善,小说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早年因第一部小说《灭亡》渐渐被大众熟知,其后十年精力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与《寒夜》等作品更是使他成为了80年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人民作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等荣誉。
(18)、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19)、命运多舛的巴金,曾做好了一辈子孤身一人的打算。可遇见萧珊,重新燃起了他对婚姻的渴望。1944年,在桂林漓江东岸,有一间空荡荡的木板房,没有新添置的被子家具,这就是巴金的新婚房。经历了八年恋爱,两人真正走到了一起,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甜言蜜语,唯有两颗相爱的心。
(20)、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作者巴金原名叫什么
(1)、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巴金16岁时,阅读《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与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1年,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2)、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5年10月17日,因恶性间皮细胞瘤在上海逝世。
(3)、巴金先生的一生,充满爱与温情、正直光辉,而也只有心里有光的人,才能冲破时代的桎梏,征途的阴影,向世界散播温暖坚定的力量。
(4)、这样一份共尝甘苦,相濡以沫的爱,叫巴金如何不感动。
(5)、1993年巴老90岁生日时,曹禺先生为他题词:“壮心超百岁,热情暖人间。”1995年为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题词:“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1996年,是曹禺在世的最后一年,他在给巴金的信件中,不像以往那样长篇大论,而是简单的几十个字,巴金的信件也同样简单,但在字里行间,浸透着两人深深的牵挂和不舍。曹禺的女儿万方说:“其实我爸爸并不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他真正的好朋友、一辈子的朋友只有一个,那就是巴金。”
(6)、坛子里,巴金当年执意留下的萧珊的骨灰:“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7)、作家冰心:他(巴金)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8)、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为对美好人生的爱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巴金关于爱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其善良意识。
(9)、她十分热爱读巴金的小说,沉迷于巴金的长篇小说《家》,这本书像她人生的指示灯一样,指引她去追逐自己的光。和普通读者不一样的是,萧珊读完了书意犹未尽,想认识作者巴金。
(10)、11月25日,在上海徐汇艺术馆,观众在参观巴金与叶圣陶的往来手札及照片。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11)、他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火》、《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长篇、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散文、报告特写、游记、童话等等。
(12)、此后,巴金也遵守了自己的若言,坚决不干涉萧珊的生活,给予萧珊自由,然后默默的等待。他总对萧珊说,你是自由的。
(13)、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14)、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说:“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
(15)、这使巴金对这位从未谋面但神交已久的女孩有了一些好感。
(16)、从此巴金再没有安睡过:枕头还是那个枕头,可枕边人却不在了。在那些睡不着的夜晚,他会起身从柜顶上拿下一个坛子。一遍一遍地擦,动作极慢,坛子已有好些年头,却光洁如新,反射着巴金孤零零的身影。
(17)、这里是你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住得最久的地方,你在这住了四十多年,在这里创作完成了《团圆》《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这里也是万千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18)、1932年5月23日,长篇小说《雾》出版。1933年1月,长篇小说《雨》出版;5月,长篇小说《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出版。1936年4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
(19)、这位曾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的天之骄子,在那一刻,是彷徨?恐惧?还是对世间的不舍?可当我读到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一文,我才知道,我猜错了。
(20)、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3、巴金原名叫什么名字怎么读
(1)、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2)、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州,巴金带着萧珊向桂林出逃。坐车换船,防敌机躲炮火,度过了心惊胆跳的九天。在桂林安度几个月后,萧珊又得匆匆跑去昆明的西南联大上学。可巴金却必须得在桂林的出版社继续写稿挣钱。于是两人约定,第二年再见面。
(3)、爱情总得有那么点信念的坚守:是生死契阔,是与子成说。
(4)、原来是那个和他聊了大半年的小姑娘,她比巴金小了13岁,常常写信来倾诉烦恼。在巴金眼里,她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没想到这次,小姑娘竟然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
(5)、1930年,译作《骷髅的跳舞》(秋田雨雀著)出版,4月,译作《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即《克鲁泡特金自传》)出版,重译本《前夜》(即《夜未央》)出版。
(6)、动手术那天,我哭着跟你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
(7)、选一人,择一城,生同眠,死同穴,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
(8)、两人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萧珊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9)、结婚第二年,抗战胜利,我们怀揣激动的心情,欢呼雀跃地回到了上海,在霞飞坊59号3楼定居下来,结束了漂泊和分隔。没过多久,我们的女儿小林出生了,可爱的女儿让人越发体会到家的温暖,你再也不喜欢四处奔波,一门心思留在上海,守着我和孩子,你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我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相聚呀。
(10)、正看着,一张照片滑落了下来,拾起一看,照片中的女孩留着短发,头上戴着花边草帽,嘴角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照片翻过一看,上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11)、这一份巴金先生隔着时空送来的礼物,犹如他当初在黑暗中为我们祖国点燃的灯火,微小而弥亮。借用巴金先生美文中的一句话: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12)、然而,我虽感动,却不愿你太伤心,怕影响你的身体,总不断写信给你,希望你能再开朗起来。
(13)、追寻你的足迹,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很多面。人们有很多理由爱上上海,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你的城市,是巴金的城市,这是一座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作用的城市,这是一座文学之城。
(14)、女孩勇敢地留下了见面的时间、地点,并告诉巴金不见不散,如果巴金不来,她会一直等。这让巴金非常感动。
(15)、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16)、这段岁月,巴金在《回忆萧珊》里是这样记录的:“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17)、1938年1月,译作《告青年》出版;2月,译作《叛逆者之歌》出版;3月,长篇小说《春》由开明书店出版,该作品描写了两个年轻女子蕙和淑英的命运。1939年3月,散文集《旅途通讯》由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0月,散文集《黑土》出版。
(18)、1930年以后,他成为一个多产作家而蜚声文坛,《家》《雾》《雨》《电》《新生》等一系列中长篇小说都完成在这个时期。他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他成了青年人的偶像。
(19)、被誉为“世纪老人”的巴金走过了几个朝代,其文学作品融合了中西方风格,对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20)、萧珊的温柔和关怀犹如一轮明月,照亮巴金的感情世界,让十几年来终日里沉浸在黑白文字无声世界里的巴金,感受到了生活的绚丽和诗情画意。
4、巴金原名叫什么
(1)、无数次,友人劝他:再找一个老伴吧,有个人说话,也挺好。
(2)、还有一起讨论工作的,鲁迅在信中说起校样的修改方式:“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3)、11月25日在上海巴金故居拍摄的巴金先生铜像。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4)、那天你到医院时,萧珊的身体已经被白布盖了起来。你摩挲着白布底下的人形,哭唤着她的名字,泪水奔涌,肝肠寸断。你请别人为你和萧珊留下最后一张合影,满脸凄楚痛苦的神情,让旁观的陌生人都潸然泪下。
(5)、信中言词不多,字迹娟秀,文辞秀美,并且礼貌蔼然,落款是署名“一个十几岁的女孩”。
(6)、而这其中,有一位十九岁的少女经过一宿的紧张和羞涩之后也投出了一封信,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位少女就是日后成为巴金妻子的萧珊。
(7)、到六九年,我看出一些破绽来了:把我们当做奴隶、在我们面前挥舞皮鞭的人其实是空无所有,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有人也许奇怪我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也是容易理解的。我写了几十年的书嘛,总还有那么一点“知识”。我现在完全明白四人帮为什么那样仇恨“知识”了。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知识”,也会看出“我”的破绽来。何况是“知识分子”,何况还有文化!“你”有了对付“我”的武器,不行!非缴械不可。其实武器也可以用来为“你”服务嘛。不,不放心!“你”有了武器,“我”就不能安枕。必须把“你”的“知识”消除干净。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从1928年写完《灭亡》时起,开始使用笔名“巴金”,沿用至今。
(9)、我没有提一九六六年。我是六六年八月进“牛棚”,九月十日被抄家的,在那些夜晚我都是服了眠尔通才能睡几小时。那几个月里我受了多大的折磨,听见捶门声就浑身发抖。但是我一直抱着希望:不会这样对待我吧,对我会从宽吧;这样对我威胁只是一种形式吧。我常常暗暗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拼命拖住快要完全失去的希望,我不能不这样想:虽然我“有罪”,但几十年的工作中多少总有一点成绩吧。接着来的是十二月。这可怕的十二月!它对于我是沉重的当头一击,它对于萧珊的病和死亡也起了促进的作用。红卫兵一批一批接连跑到我家里,起初翻墙入内,后来是大摇大摆地敲门进来,凡是不曾贴上封条的东西,他们随意取用。晚上来,白天也来。夜深了,我疲劳不堪,还得低声下气,哀求他们早些离开。不说萧珊挨过他们的铜头皮带!这种时候,这种情况,我还能有什么希望呢?从此我断了念,来一个急转弯,死心塌地做起“奴隶”来。从一九六七年起我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了。我把自己心灵上过去积累起来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我张开胸膛无条件地接收“造反派”的一切“指示”。我自己后来分析说,我入了迷,中了催眠术。其实我还挖得不深。在那两年中间我虔诚地膜拜神明的时候,我的耳边时时都有一种仁慈的声音:你信神你一家人就有救了。原来我脑子里始终保留着活命哲学。就是在入迷的时候,我还受到活命思想的指导。在一九六九年以后我常常想到黄妈,拿她同我自己比较。她是一个真实的人,姓袁,我们叫她“袁袁”,我和三哥离开成都前几年中间都是她照料我们。她喜欢我们,我们出川后不久,她就辞工回家了,但常常来探问我们的消息,始终关心我们。一九四一年年初我第一次回到成都,她已经死亡。我无法打听到她的坟在什么地方,其实我也不会到她墓前去感谢她的服务和关怀。只有在拿她比较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欠了她一笔多么深切的爱。她不是奴隶,更不是“奴在心者”。
(10)、作家巴金,主张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被誉为“世纪良知”,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李致,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的儿子。李尧枚去世时,李致只有一岁零四个月。长期报道巴金活动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在一篇采访中说:“在李致的心里,四爸巴金胜过亲生父亲;时常苦恼不被人理解的巴金,却多次说李致是比较了解他的。”巴金除了创作和翻译外,还写了大量的信件,这些信件同样展示了巴金的内心世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巴金曾表示要用通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巴金说他给两个人写信最多,其中之一就是李致。从一九五五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件有三百多封,……尚存二百五十多封。李致给巴金的信更多。由巴金保留,并在以后退还给李致的有一百八十多封。巴金说:“我本想留着它们,多么好的资料啊!终于决定请你自己保存。以后你替我整理材料,用得着它们。”本书收录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两百封,全部影印并附加印刷体,同时选入李致的部分书信,用印刷体排出,供读者了解巴金信件的背景。
(11)、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东路719号的一家小店里,我们第一次相见。你亲切随和,一脸真诚,居然一点都没有大作家的架子。我跟你倒苦水,“控诉”自己的父亲因循守旧,告诉你我要离开家,去远方寻找理想,你耐心地开导我,为我分析利弊,字字恳切,声声入我心,我一点点就爱上了你。
(12)、1936年,巴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部《家》,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讴歌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13)、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4)、相恋8年之后,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萧珊结婚。他们最初的家庭建立在重庆,那时他迎来人生又一个文学创作的高潮期,写下了《憩园》《第四病室》和《寒夜》。
(15)、明代的归有光曾写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枇杷苗早已经长成大树,可当初那个和我一起种树的人,却不在了。人世间最深的痛大概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16)、冰心: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他的可佩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萧乾:“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
(17)、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8)、巴金的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
(19)、张兆和写道:“您在病中寄来的信和剪报,令我们深深感动,从文看后哭了。我们万分珍重你的友情,常望你保重,今年能够见面。”
(20)、“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石碎山中间。”作家以其二十多岁的青年的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激流,所感觉到的爱恨痛苦,通过巴金式的真实的感受体现在里面,这就是青年的真实感受。
5、巴金原名叫什么名字激流三部曲
(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陶、圣陶、斯提、桂山等
(2)、你还在这里,完成了熟思已久的中篇小说《憩园》。
(3)、1927年,巴金自费去法国留学,第二年,因家里破产,便终止学业回国。1933年5月,巴金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家》,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4)、巴金的真实观则更为直白的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因为巴金不同于茅盾等作家完成作品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故而他的作品唯求“真”,以“真”动人,以“真”取胜。在巴金前期的创作中,他致力于青年对家长的对抗情绪的感受,作家的真实就在于对这种感受的发掘和提炼,正如他在《激流·总序》中所说的,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二十几个寒署。”
(5)、后来巴金闯入文坛,以笔代枪,传达自己的愿望和呼声。为此他日以继夜地创作文学作品,短短时间内,出版了多部小说。
(6)、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
(7)、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8)、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9)、那一刻,巴金先生大概是心安的吧——那个想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却又不得不阴阳相隔的人,终于能见面了。
(10)、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11)、“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12)、古往今来,挚意深情如出一辙。苏轼为他的王弗,巴金为他的萧珊。
(13)、我在去年写的一则《随想》中讲起那两年在“牛棚”里我跟王西彦同志的分歧。我当时认为自己有大罪,赎罪之法是认真改造,改造之法是对“造反派”的训话、勒令和决定句句照办。西彦不服,他经常跟监督组的人争论,他认为有些安排不合情理,是有意整人。我却认为磨练越是痛苦,对我们的改造越有好处。今天看来我的想法实在可笑,我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结论。对“造反派”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反动的”作家。可是他们用了各种方法,各种手段逼迫我、也引导我走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路。这说明大家的思想都很混乱,谁也不正确。我说可笑,其实也很可悲。我自称为知识分子,也被人当做“知识分子”看待,批斗时甘心承认自己是“精神贵族”,实际上我完全是一个“精神奴隶”。
(14)、那天傍晚,我们踏着落霞而归,在镇子上的一家小饭馆里,要了一份清炖鸡和两样小菜,在暗淡的灯光下从容地就餐、碰杯。吃完晚饭,手拉手散着步,回到住所。在“花溪小憩”里,伴着一盏清油灯,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就这样平静地结婚了。
(15)、1944年,中国正在如火如荼的打击日本鬼子,在这艰苦的岁月里,没有添置任何家当,巴金和萧珊在贵阳借了一间朋友的木板房,就结婚了。
(16)、巴金的原名和字源于《诗经·国风》中《召南·甘棠》的首句“蔽芾甘棠”。而“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缢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俄国无政府共产主义者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
(17)、青少年时期巴金受五四运动影响,渴望自由和追求个性解放,这使他逃离原生家庭,投身于社会改革活动,参与解放底层劳苦群众的事业。
(18)、他此生的爱都已全部给了萧珊,他的生命中不会像梁思成那样再出现一个林洙相伴,巴金心中那个位置只能是萧珊,这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了,巴金写道:
(19)、苏轼曾在《江城子》里悼念亡妻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0)、这里面也有“约饭”的,老舍留下的便条说:“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您吃烤鸭。”
(1)、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出名文学小说之曾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给文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
(2)、总有人劝巴金:再找个吧,这样异地恋多不靠谱啊。每次巴金都沉默不语,他坚信:战火可以炸毁一切,却毁不掉人心。
(3)、作家贾平凹:巴金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4)、两人相见甚欢,萧珊向把金倾诉自己的苦闷,原来萧珊并不是像表面上那样快乐,在她的内心也有着对守旧家庭深深的抗拒,巴金笔下的《家》也正是她的生活写照,所以她想要逃离这个家庭。
(5)、可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爱,才显得格外深情而有意义。
(6)、总有人劝巴金:再找个吧,这样异地恋多不靠谱啊。每次巴金都沉默不语,他坚信:战火可以炸毁一切,却毁不掉人心。
(7)、巴金说自己:“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8)、婚姻28年,我们相濡以沫,互相关心扶持,心心相印,不曾拌过一句嘴。因为有你,我觉得我的人生是圆满的。
(9)、巴金说他绝不悲观。他要争取多活。他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希望他在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他永远闭上眼睛,就让他们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10)、明代诗人曾经作诗讽喻,“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你才高八斗,却深情至斯,令人钦佩。萧珊走后,有朋友考虑到你需要人照顾写作和生活,婉转建议你再找个伴侣,你明确拒绝了,“不想找老伴,没有兴致和劲头。”你心中妻子的位置36年前就给了萧珊,永远给了萧珊,便再也没有人能够占据。
(11)、▲ 巴金幼年时的全家照。左三是外婆抱着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12)、晚年,一部凝集着他的思考和精神探索的《随想录》出版,煌煌五卷,50万字,人们再一次在这部作品中感到巨大的震撼力。
(13)、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定居上海,曹禺定居北京,但仍然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巴金先生非常珍惜和老朋友见面的机会,在与妻子萧珊的通信中40多次提到自己和曹禺的相会。对于曹禺后期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创作,巴金先生作为老朋友直言相告“不要囿于杂务,应该多写些好作品”“你有很高很高的才,但你有一个毛病,怕这怕那”“你的顾虑太多,你的心灵中有多少宝贝啊”。
(14)、把自己的病写进小说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15)、你辛苦了一辈子,勤奋了一辈子,认真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却忍受着病痛折磨。1999年春节后,你因呼吸道感染住进华东医院,吃了很多苦头,不见好转,也再也没有回过家。你说长寿对你而言是一种惩罚,可是人民都需要你,国家需要你。你是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16)、备受精神肉体双重摧残的萧珊如一支风中摇曳的烛火,她患了直肠癌,后又转为肝癌,不久后的8月13日,萧珊的生命之灯猝然熄灭,她在生命之火将熄之时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巴金的名字,呼唤着这个她在少女时代就深深爱恋着的男人。她舍不得离开他。
(17)、就如同他自己说的:“我只安放了一个艰苦的事业。”
(18)、你性格克制,我热情如火。我们两个一个像是冬天,一个像是夏天,如此的不同,却因为差异而互相吸引,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然而,中学毕业,我去昆明读大学,你为了出版事业四处奔波。爱情肆意时,我们偏偏两地相隔。
(19)、从广州到武汉,再从武汉到桂林,战乱虽然让两人没法依偎在一起,但彼此的心意却是紧紧相连,一九四二年,萧珊来到了桂林陪伴巴金,望着身边的老友们一个个都离开桂林,只剩他独自留下,萧珊明白他的孤寂,懂得他的心思,于是对巴金说道:“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永远在你身边。”
(20)、每天一大早巴金就得去上海作协接受批斗,遭受的非人待遇,难以想象。回家的路上曾无数次想过就此了断,可每当回到家,都会看到萧珊笑盈盈地站在门口等着他。从不撒谎的巴金在那一刻笑着骗萧珊:“我今天没有受苦。”
(1)、这是巴金的心愿。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2)、巴金先生被这个勇敢的小姑娘打动了,决定赴约。到了那天,巴金先来到约好的饭店,不一会,一个穿着校服,梳着学生头的萧珊过来了。她扑闪着一双大眼睛,开心地说到:“李先生,你比我猜想的年轻多了!”不善言辞的巴金被活泼的萧珊感染:“你比我猜想的还要像个娃娃咧!”
(3)、上海武康路113号,是一幢独门独户的花园洋房,林荫之下的铁皮门很小,毫不起眼,格外低调。定居上海后这两年,我曾很多次路过,却都不曾留意。
(4)、在萧珊写下的文字里,他仿佛看到那美丽的眼睛,留恋着人世,留恋着她最爱的巴金。他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他多么害怕她离开他!他甚至愿意为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
(5)、不知不觉,两人的交往越来越多,而萧珊也经常去拜访巴金,巴金渐渐的被萧珊的这份热情所打动。
(6)、《鸟的天堂》被选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并有散文随笔集《龙、虎、狗》其中短文两篇《日》《月》被选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
(7)、六六八年两年中间我多么愿意能够把自己那一点点“知识”挖空,挖得干干净净,就像扫除尘土那样。但是这怎么能办到呢?果然从一九六九年起,我那么一点点“知识”就作怪起来了。迷药的效力逐渐减弱。我自己的思想开始活动。除了“造反派”、“革命左派”,还有“工宣队”、“军代表”……他们特别爱讲话!他们的一言一行,我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上。我的思想在变化,尽管变化很慢,但是在变化,内心在变化。这以后我也不再是“奴在心者”了,我开始感觉到做一个“奴在心者”是多么可鄙的事情。
(8)、经过巴金先生的推荐,《雷雨》发表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1934年第3期上。发表后引起轰动,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一举奠定了他现代戏剧大家的地位。曹禺先生后来的代表剧作《日出》《北京人》,也都是巴金先生推出的。当时巴金先生就把曹禺的作品和鲁迅相提并论,认为可以进入文学史。可以说,巴金是曹禺的最早的真正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