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9句千古名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0 08:49:14 admin 阅读:59
千古名篇
1、雨霖铃为什么成了千古名篇
(1)、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3)、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4)、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5)、《国秀集》是由唐国子生芮挺章初编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国子生楼颖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续补定稿并撰序⑩。该书卷下“处士朱斌”名下选一首《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与今传王之涣《登鹳雀楼》除了题目不同,正文仅一字之差,当是同一首诗。该书在“王之涣”名下也收了的三首七绝。
(6)、③傅璇琮《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见其《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版,第58页。
(7)、〔明〕王夫之《读通鉴论》:贾谊、陆贽、苏轼,之三子者,迹相类也。贽与轼,自以为谊也,人之称之者,亦以为类也。贽盖希谊矣,而不能为谊,然有愈于谊者矣。轼且希贽矣,而不能为贽,况乎其犹欲希谊也。
(8)、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一名《十拍子》。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9)、第三段,举史例说明贤人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是“所待”、“所忍”的具体化。孔子、孟子做到了如此仁至义尽,尚且未能如他们自己所愿,“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这一句紧扣文题之后,顺水推舟地得出这个结论。后者并非分论点,而是论点的延伸形态,形式虽然变了,但实际上还是指“不能自用其才”,只是论述的角度有所变化,一个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由“不能自用其才”引申为“或者其自取也”,再引申为“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论点逐层推进,一个比一个的含义更具体,论述一步比一步更深入。而对贾谊的具体情况,文章却并没做展开对比论述,而是采用“旁(孔、孟例)详本(贾谊事)略”的手法,语言精炼,不重复罗嗦。
(10)、尤其是当一个人在深夜的时候,特别想念另一个人时,朗读这首诗中的诗句,就会真正的体验到这首诗所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这首诗的意思是当明月缓缓的升起,光辉遍布大地,在广阔的天地间,唯有一轮明月升起。在这种意境中,一个人的思想很容易就会上升到另一种境界,摆脱世俗的干扰,沉浸在对另一个人深深的感情里。思念的人相隔距离非常远,不能时常相见。但在这个时候都共同的遥望一轮明月,想象着在明月的另一边,思念的人也正在注视着明月。因此,明月就变成了两个互相思念人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
(11)、清:冯桂芬《苏州府志》、王初桐《奁史》、赵宏恩《江南通志》
(12)、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13)、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14)、其次,从历代对此诗归属的判断看,王之涣占有压倒性优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彭叔夏撰写的《文苑英华辨证》十卷,专门对《文苑英华》中“字画鲁鱼,篇次混淆”③进行辨正,这本“考订商榷,用功为多”④的书,对《文苑英华》所收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著作权并没有提出异议。古人直接讨论这一名篇的归属问题,表达自己看法的,大概是清代的王士禛,其《池北偶谈》卷十七“朱佐日”条中说:
(1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1901年逼迫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下了此词。全词感情炽烈,悲愤淋漓,运用典故,自然贴切,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特别是其中“是谁家、庄严卧榻,尽伊鼾睡”、“不信千年神明胄,一个更无男子”和“鸡声乱,剑光起”几句,虽然都是用典,但在该词中给读者的印象却语同新创,具有震人猛醒、发人深思、催人奋发、激励炎黄子孙为祖国重新崛起于世而不懈拼搏的力量。
(16)、唐、五代词中不见此词牌,取自北宋词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和《游仙咏》等。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17)、前两句诗,既有对账的美感,又能换气人们对历史联想,极富象征意味。
(18)、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19)、其实在建中二年(781)八月李翰登楼之前,已在鹳雀楼题诗的不止畅诸一人。撇开王之涣不说,李益、耿湋等人亦早已在鹳雀楼题诗了。李益鹳雀楼题诗,宋代沈括等人已抄录。李益(746—829)是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大历六年(771)又中“讽谏主文科”,授华州郑县主簿。“华州郑县”即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在华山脚下,离蒲州鹳雀楼仅一河之隔,李益登鹳雀楼必在大历六年(771)任郑县主簿时。耿湋(736—787),是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代宗宝应二年(763)登进士第,虽然鹳雀楼就在其家乡,但登楼题诗应在其进士及第成名之时,故耿湋《登鹳雀楼》诗当作于宝应二年(763)或稍后。
(20)、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2、千古名篇
(1)、“鹳雀楼”一名“鹳鹊楼”,在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①,唐·殷尧藩《和赵相公登鹳雀楼》诗自注:“楼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宋人眼中的鹳雀楼已是名胜,自然受到保护。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宋真宗曾至河中府登鹳鹊楼。②
(2)、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取白乐天“玉楼宴罢醉和春”。又作《木兰花》《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7)、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8)、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9)、小注:(1)江湖,一说为“江南”;(2)纤细,一说为“肠断”。
(1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1)、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哪堪和梦无。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全诗:城阙补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送别诗一洗千古悲酸之态,思想开阔,感情爽朗,可谓独标高格。
(13)、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14)、③④见陈伯海、李定广《唐诗总集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02页。
(15)、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16)、这首词写于1903年中秋节,当时八国联军入侵不久,秋瑾目睹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清朝的腐败,决定投降于革命事业。但是秋瑾的丈夫却无心关心国事,在这一天中秋节,秋瑾离家出走,投身革命,写下了这首《满江红》。其中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体现他的革命热情。这首词,可以说是古今女词人第一豪放词,和苏东坡、辛弃疾的词相比,也不落下风。
(17)、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18)、⑧张军《作者考略》,《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李希泌《盛唐诗人王之涣家世与事迹考》,《晋阳学刊》1988年第8期。
(19)、⑤傅璇琮《国秀集·前记》,傅璇琮、陈尚君、徐俊编《唐人选唐诗新编》,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75页。
(20)、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5)、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6)、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8)、①见《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1页。另参傅璇琮、陈尚君、徐俊编《唐人选唐诗新编》,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37页。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9)、且负下未易居,上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d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10)、①明刻本《文苑英华》误作“张当”,傅增湘《文苑英华校记》引旧抄本作“畅当”,见《文苑英华校记》第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影印版,第341页。
(11)、诗咏道,当“我”远行于晚秋之美好景象中,驾马车走在幽静而充满凉意的群山中,行至一段弯弯曲曲且起伏向上通往更深远天际的石路上,此路斜绕于山坡上,白云朵朵轻浮于山腰与“我”的头上,向山中望去,古老的村庄垂烟升起,与白云溶为一体,此时感觉人在仙境之中,心胸豁然开朗。“我”停下车,坐到路边的石块上眺望山景,片片晚秋的枫林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心旷神怡。此时虽已晚秋,秋霜也会霜打枫叶,但枫叶依然艳红,美丽娇娜,枫叶飘飘起舞于风中,枫叶之艳丽就如同春日之美丽花朵,妆装了这美好山河,也是“我”激情澎湃。
(12)、其实港台学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就在争论《登鹳雀楼》的作者问题,余光中先生写于1980年的《三登鹳雀楼》中提到吴宏一先生根据芮挺章所编《国秀集》,推断此诗当为朱斌所作,又据祝诚的《莲堂诗话》说是朱佐日所作,且疑朱佐日或即朱斌。余先生在文中说:“希望吴先生再加考证,把此诗的著作权查个水落石出,免得王之涣落个“五首半”之讥。”⑨余先生生前未能获得满意的解答,本文勉力完成他的遗愿。
(13)、其王之奠。出自南宋陈应行《吟窗杂录》卷五十。
(14)、⑥如史佳《作者质疑》,《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周生春《王之涣作诗辨正》,《浙江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等等。
(15)、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亦名《寿星明》。一百十四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16)、②敦煌写本有此诗,署名“畅诸”,见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3页。另参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收入其《唐人行第录(外三种)》,中华书局2004年版。
(17)、它原来也是古乐曲名,宋玉以之名篇。全诗255句,借悲秋抒发了“贫士失职”的不平,饱含着抑郁悲愤之气。诗人抨击当权者贤愚不分,揭露溷浊黑暗的现实,同时表示要以节操自守:
(18)、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19)、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杜牧的这首千古名篇呢?
(20)、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4、古诗词千古名篇
(1)、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2)、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5)、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6)、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7)、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8)、既然《国秀集》朱斌诗张冠李戴的可能性较大,那为何盛、中、晚唐至五代人没有纠正呢?《国秀集》抄本自编订以后,经唐五代直至北宋元祐三年(1088)均不见对其有任何文献提及。宋代官方书目最全面的《新唐书•艺文志》和《崇文总目》均未著录。傅璇琮先生也认为“且终唐之世,是否流传,也不甚清楚,《新唐书•艺文志》未曾著录,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流传不广。”④若不是刘景文于元祐三年(1088)发现于旧书摊,曾彦和“借本录之”(曾彦和跋)即借来转抄,恐怕也难逃亡佚的命运,亡佚就不存在“朱斌说”了。其转抄中剥蚀之讹,鲁鱼亥豕之误,必不能免。且《国秀集》唐宋抄本早佚,目前可见最早版本不过是明初翻刻本,翻刻中难保不会再出讹误。直至明末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和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才重又提起则《国秀集》,并提出《登鹳雀楼》作者问题,恐与转抄、翻刻不无关系。若此,则“朱斌说”更加值得怀疑。
(9)、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0)、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11)、既然不是宋人补题,那为何唐人李翰《河中鹳鹊楼集序》只提到畅诸诗而不提王之涣诗呢?让我们先看李翰《河中鹳鹊楼集序》:
(12)、②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页。
(13)、原名《忆仙姿》,相传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制曲,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33字,7句5仄韵1叠韵。双调66字,上下片各7句5仄韵1叠韵。
(14)、“朱佐日说”最早为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所载:
(15)、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6)、诗人用“赢得”二字,是饱含着辛酸的,或许是自嘲,亦或许是悔恨,但绝不是甜蜜的回忆,更不是放浪生涯的炫耀,诗人的精神,实际上是非常郁闷和痛苦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短暂,能干什么?能留下什么?这是诗人发出的疑问,也是我们所有读者值得注意的地方!
(17)、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18)、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9)、《国秀集》流传至今已历经一千多年,但人们对该书的相关情况似乎知之甚少。笔者多年研究唐诗选本,对《国秀集》了解较多。此书编者芮挺章与楼颖二人同为玄宗开元末国子生,国子生即国子监所属如太学、国子学、四门学等就读以备应试的学生,唐代称“生徒”,修完学业通过“监试”获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资格,称为“国子进士”,与地方州府推荐的“乡贡进士”身份一样。注意:唐人称的“进士”是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是没有考取前的称呼(考取后称“前进士”),与明清所谓的“进士”指考取后的人完全不同。《国秀集》中芮挺章与楼颖二人的署名分别为“进士芮挺章”和“进士楼颖”,可见两人当时已获得参加进士考试资格。他们编《国秀集》目的之一应该是为科举考试“练兵”服务,故所选多为五七言近体。唐代是抄本时代,想得到许多人的“家集”很难,晚唐太子校书郎顾陶花三十年时间编定《唐诗类选》,仍感叹“终恨见之不遍”①,芮挺章与楼颖二人既非官员,亦非社会知名文人,仅为两个在校学生,没有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交往范围小,以二人当时的身份和能力,其编选《国秀集》的材料来源,亦不过是学馆内资料以及身边人的习作,名家作品只能假手转抄、笔录所见零篇散章而已。其所录诗人的选择范围,所录诗人水平高下,所选诗歌文字正误,作品归属是非等,错误甚多,甚至严重自相矛盾。如楼颖自序称其选录范围是“自开元以来,维天宝三载”之“见在者,凡九十人”②。但所录刘希夷、杜审言、宋之问、董思恭诸家均卒于开元以前,李峤、张说、张九龄、王泠然、崔曙、王之涣等人,在楼颖编成作序时也都不是“见在者”。可见其自相矛盾之严重。其所选诗人及相应诗作尤失水准。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烈批评:“其所选十数名家而外,皆不知名,故其诗多不工。”③民国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评曰:“顾观其所选,如李峤、宋之问、孟浩然诸人,入选都非佳构,至若梁洽、康庭芝、董思恭、郑审、程弥纶、荆冬倩辈,其诗尤庸陋。”④即使选了盛唐名家“如李颀、常建、孟浩然、张九龄等,所选也都非佳作”⑤,可见编者资料来源之局限。再者,初唐既然选了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为何不选同时的四杰、陈子昂?既标榜只选盛唐,初编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续补定稿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又为何李白、杜甫、岑参均不见收,反而收录年辈稍晚于杜甫、主要活动于天宝、大历时期的樊晃、严维?还有,其所录作品归属张冠李戴者,如:卷下“李颀”名下所收《白花原》一首,经李珍华、傅璇琮、佟培基等先生考证,实为王昌龄《白草原》,作者、题目皆误①;卷下“于季子”名下所收《南行别弟》一首,经傅璇琮先生考证,实为韦承庆诗②。值得注意的是,《国秀集》编选分为上中下三卷,卷上“凡二十四人”,卷中“凡二十四人”,何以卷下突然“凡四十人”?而且作者张冠李戴的问题都出在卷下。卷下乃全书收尾工作,芮挺章“堆案飒然,无与乐成,遂因绝笔”③之后,应是后来楼颖续补定稿草率所致。因此,卷下所收所谓朱斌《登楼》诗或是楼颖在草率续补中张冠李戴。
(20)、宋:范成大《吴郡志》、王象之《舆地纪胜》、郑虎臣《吴都文粹》
5、千古名篇排名前十
(1)、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声声慢》、《凤示凰》、《寒松叹》。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2)、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3)、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5)、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6)、①据《新唐书》“方镇表”及“地理志”,唐开元时仍名蒲州,至德元载(756)始升河中府。
(7)、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8)、这首诗企改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用语浅直,故而语句无须太多解释。第一句写长安的城阙为三秦之地拱卫,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明杜少府将宦游之地蜀川,用“风烟"“望”把秦蜀两地相连。第四句欲吐还吞:跟你离别的意绪啊!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客中之别,何必感伤?三联为千古名句,虽有曹植诗化用痕迹,却远超曹诗,可谓高度概括之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尾联紧接三联语意:只要两心知,即使天涯海角,不就跟邻居一样吗?就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了,象个小儿女一样。
(9)、“旧时”两个字赋予了燕子历史感,它曾经是王谢这样高门大户家里的燕子,如今却在寻常百姓的屋檐下安家。“寻常”两个字则对比了今昔,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寄于其中。
(10)、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原曲常用于咏水仙。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11)、张昶景春《吴中人物志》云:“武后尝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云云。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赐彩百匹。子承庆尝为昭陵挽诗,入高等,由是父子齐名。”按此诗诸集皆作王之涣,之涣开元间诗人。《纪事》《诗话》亦不载佐日名字,张说不知何据。⑤
(1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13)、(简析)《省试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此诗既紧扣题旨,又能驰骋想象,天上人间,幻想现实,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全诗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14)、④见傅璇琮、陈尚君、徐俊编《唐人选唐诗新编》,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75页。
(15)、①宋王十朋集注《东坡诗集注》卷卷四部丛刊景宋本。
(16)、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17)、又名《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18)、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9)、出自《国秀集》的“朱斌说”,是当今所知典籍中对“白日依山尽”作者的最早文献记载,也是今存唐五代典籍中对该诗作者的唯一记载,乍从文献学的角度看确实非常有力,因为其他诸说的首出文献都比《国秀集》晚,先出文献占优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从考据逻辑上说,并非晚出的文献就一定不如早出的文献可靠,并非早出的文献就一定没有错误。笔者起初也是相信“朱斌说”的,但通过深入研究后发现“朱斌说”可谓疑点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