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6句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5 08:54:58 admin 阅读:59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重点句子翻译
(1)、从作为一个国君能允许一介布衣来参与国事,并听从他的正确指挥的角度来评价
(2)、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3)、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4)、以上情节应当源于《徐向前回忆录》。其历史背景是,193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红三两个军团摆脱张国焘的阻挠,悄然向北挺进。
(5)、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7)、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8)、师:老规矩,来个小型辩论赛,比比谁更厉害。谁反对这种说法(纷纷举手,十人左右)
(9)、对这些故事细节,可能有人会认为,体现了庄公在军事指挥上的平庸无能,以及曹刿的军事谋略及善断。其实,这是对战场指挥关系的误解,主帅与幕僚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是如此,庄公所使用的正是曹刿的智慧与能力,并能将曹刿的智慧与能力彰显和展示出来。
(10)、文章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11)、公与之乘:与,和,另有说法为给予。之,指曹刿。乘,共乘一车,另有说法为战车。
(12)、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13)、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4)、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15)、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16)、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答:例: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18)、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9)、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0)、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2、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1)、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2)、最后,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曹刿论战》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教学价值是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也可训练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齐国侵略鲁国,齐强鲁弱,鲁国形势岌岌可危。作为一介布衣的曹刿真正做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挺身而出,这一举动穿刺曹刿的高大形象,揭示爱国主义思想,令人钦佩、敬仰。另外,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鲁庄公虽然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人物的片面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
(3)、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4)、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6)、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7)、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8)、可见,曹刿具有卓越的战略思想、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到的战略见解,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和爱国者。
(9)、《曹刿论战》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情节起伏有致,人物映托对比,栩栩如生,全文夹叙夹议,可教学的内容较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0)、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1)、第关于权力职责。你看过电影《刺杀希特勒》吗?整部片子的故事情节,就很好地体现了权力职责的两个特征,即职责授权与程序规范。这样行事,则很难出错。
(12)、找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说出其意义。再列举几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
(1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14)、简述: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而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一场经典防御战。
(15)、(2)选择恰当作战时机:敌竭我盈、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保护士气,凭士气战胜敌人。
(16)、”心想这是怎么搞的呀,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呀,感到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脑袋麻木得很。”
(17)、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8)、此段写曹刿战时“论”战术,主要突出其高超的指挥才能,即成竹在胸,指挥若定,因此大败齐师。
(19)、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0)、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3、曹刿论战
(1)、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曹刿论战》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3)、生: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4)、(6)不耻下问,认真求实。不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
(5)、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6)、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7)、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8)、(3)合理选材与剪裁:以人物语言描写为重点,凡是能突出曹刿“远谋”的材料则取之,否则舍弃。因此,在选材上,战前与战后详写,而战斗过程却略写;在剪裁上,以曹刿的言论为重点。取舍合理,详略得当。
(9)、“诗可凿空”则将“想象”或“虚构”视作诗歌的第一要义。诗歌与历史本质各异,文学创作不是历史考证,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读《诗经•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句,不知道“诗可凿空”,认虚成实,用尺寸丈量黄河之可否容得下一条小船,则是大煞风景。而依据文学作品来考证历史事实,把诗中所写的内容当作历史实录,认诗作史,也是捕风捉影。例如,写唐代历史时,就不能根据杜甫的《石壕吏》,说当时真的有那么一位老翁与老妇。
(10)、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1)、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12)、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13)、(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想俸禄的人。
(14)、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6)、钱锺书先生曾经说:“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管锥编》第166页)(屏显5)
(17)、其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之心。曹刿当时只是鲁国的一位下层武士,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和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18)、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0)、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4、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总结
(1)、答:“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
(2)、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4)、第曹刿对庄公回答三件事的点评,只是随口而说,具体说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他只是在随意评述,以便引导庄公全面其介绍执政情况。曹刿听取庄公的全面介绍后,得出庄公执政能力及成绩合格的结论,最后才作出“可以一战”的价值判断,以及“战则请从”的个人选择。
(5)、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6)、对此,至少可得出两点认识判断:第在庄公这里,根本不存在与他人或下属争功的问题;第庄公很懂得尊重和满足他人的话语求赏之心理需求。
(7)、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8)、(5)他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
(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0)、“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11)、生: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
(12)、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8)
(13)、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曹刿论战》启示《曹刿论战》为集政治、军事、智慧一身的经典史诗,曹刿精彩简洁的过人谋略,把战争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左丘明的“春秋笔法”更是化繁为简,把一场复杂的战争从决策、准备、作战过程、作战经过和战后总结一系列繁杂具体的各个环节用直接简练的手法描写出来,一气呵成,精彩绝伦。
(14)、在大获成胜之后的复盘总结中,庄公与曹刿两人的对话,同样体现了庄公的行为方式及性格特征。庄公引导曹刿讲述其作出以上明智决策的原因,如此曹刿得到了公开表述其决策如何智慧精妙精彩的机会。庄公的引导行为,实为对曹刿本人能力与功劳的赞赏和表彰。
(15)、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6)、面对鲁庄公的询问,曹刿分析、总结把握战机是取胜的原因: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追击时机(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7)、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8)、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19)、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20)、作者简介:左丘明,生卒年不详,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5、曹刿论战出自哪本书
(1)、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2)、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3)、教学难点 学习以“论战”为中心进行选材和剪裁、以对话为重点推动事件发展、以言论为核心塑造人物的方法,从而读懂历史文本的文学性,解会钱锺书提出的“史蕴诗心”说。
(4)、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5)、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6)、(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7)、(“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8)、答: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9)、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作者是 先秦的左丘明。
(10)、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1)、(4)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身先士卒,亲临前线。
(12)、(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3)、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14)、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
(1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6)、(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17)、曹刿其人,古代传说不一。现代学者据考究认为,曹刿的身份是鲁国人,本名曹沫,《史记》等书记载他劫持齐桓公并逼迫其退还鲁的被侵之地,所以有关曹刿的事件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有所显现。综合多篇研究文献,我们可给曹刿身份初步下一结论,曹刿或许就是鲁国一位有深谋远见、胆略超群的爱国之士,但曹刿或许并未在鲁国担任职务,或许是一位布衣之士。
(18)、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1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20)、“史必征实”认为“真实”是历史的第一要义。历史学家书写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惩恶劝善”,因此即使对历史资料进行想象与虚构,也必须是符合史实,也就是要揭示现象或假象背后的“真象”,这是他的职责。
(1)、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3)、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4)、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5)、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6)、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