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9句马雅可夫斯基介绍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22 21:27:47 admin 阅读:59

导读马雅可夫斯基简介 1、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 (1)、我将戏弄它,使它撞击我血淋淋的心脏的碎片, (2)、勃洛克早就断定马雅可夫斯基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大转折...

马雅可夫斯基简介

1、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

(1)、我将戏弄它,使它撞击我血淋淋的心脏的碎片,

(2)、勃洛克早就断定马雅可夫斯基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大转折时期,许多人都成了交替时代的牺牲品,作为旧俄罗斯文学代表的马雅可夫斯基也不例外。他是一名语言的勇敢挑战者,是新社会文学无可非议的先驱,他“在两个时代还未愈合的伤疤处”写作。他的悲剧就在于,勇敢地寻找自己与革命和时代的联系,又不由自主地、固执地捍卫艺术生命的天然正直。正如托洛茨基所认为的,革命的普遍矛盾对于追求完美形式的艺术来说,只能是痛苦的,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作中,有激情的热浪,也有与时代和阶级极不相称的放荡不羁。最终,诗人在极度的痛苦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马雅可夫斯基作为开一代诗风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所闪耀的光辉永远是不可磨灭的。

(3)、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作品68「田园」

(4)、内容简介:收录了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朱自清、林徽因、萧红、徐志摩等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看华语百年名家讲述淹没于时光中的故事,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里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在岁月的平仄中,体味时光的冷暖与厚重。

(5)、1931年,也就是诗人死后的第二年,卢那察尔斯基做了《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的演讲{47},试图从整体性格上分析马雅可夫斯基的复杂性。担任过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才能评价甚高。他在演讲中说,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之外还存在一个他的影子,他的“同貌人”,他的“反照出整个世界的金属铠甲里面跳动着的那颗心不仅热烈,不仅温柔,而且也脆弱容易受伤”。如果他的铸铁里没有揉进热忱、温柔的人道精神,他的纪念碑似的作品也许就不会使人感到温暖,但马雅可夫斯基其实“很害怕这个同貌人,害怕这个柔和的、极其亲切的、非常富于同情心以至近乎病态的马雅可夫斯基”:有强壮的肌肉,心像大锤跳的他极力设法要摒弃它,“但是他不一定能做到”{48}。

(6)、{37}  刘文飞:《一个现代经典》,载《人民日报》2011年9月23日。比较《旧约·创世纪》第1章和《好!》第19章的叙述方式,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它们都是“新世纪”创造主在完成之后的赞美;《旧约》的“神看着是好的”,与《好!》中的“是好的”“很好”不断重复并贯串整个叙述。

(7)、⑨  后结集为《第一声春雷——“报头诗”第一集》《我们插遍红旗——“报头诗”第二集》(李季、闻捷合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8)、{36}  耿占春:《吉狄马加:返回吉勒布特的道路》。

(9)、这一项目的创作背景是中国港口博物馆于2016年发起的“港口与影像”委任计划,其初衷是通过委任艺术家展开摄影和相关媒介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衍生出的不同议题。

(10)、{48}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卢那察尔斯基举了马雅可夫斯基1918年的诗《对马的好态度》:他走过去,“看见/大颗大颗的眼泪/从马脸上流下/隐没在毛里……/一种动物/所共有的忧郁/从我心中潺潺流泻出来/融化成喃喃细语……”(这里的引文转引自《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

(11)、当代中国批评家关于“分裂”的意见则是:这是个人主义的、诗的、追求创造自由的“自我”的马雅可夫斯基,与阶级、政治的,放弃“自我”融入集体的统一性中的马雅可夫斯基之间的分裂。刘文飞指出,马雅可夫斯基“关于十月革命还有过一个著名的说法,即‘我的革命’……这不仅是马雅可夫斯基在十月革命后公开的政治表态,其实还暗含着他的艺术追求”。“他创办‘列夫’和‘新列夫’,试图在艺术上与政治上的列宁比肩而立。他将列宁的革命视为政治的、社会的革命,而将他自己的‘我的革命’视为艺术的、诗歌的革命,这在俄苏文学史中早有定论,并被称为马雅可夫斯基的‘迷误’和‘错误’。这其实是他真实心迹之流露,也是他必然失宠之前提,甚至是他死亡的原因之一。”{50}林贤治说,“对于革命、d和领袖,马雅可夫斯基热情地给予讴歌,诗中不乏大词。但是,我们看到,在他那里,d、祖国、集体与个人之间有着十分复杂而微妙的纠缠;‘我’是突出的,独特的,富于活力的,外在的任何伟大的事物都不至于使之消失”。“‘我’不仅仅是‘我们’中的一分子,我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生命个体,是不能随意地加以吞并和整合的。相反,真理只有通过‘我’而显现,权力只有通过‘我’而具有合法的形相,总之‘我’是不容改变的。马雅可夫斯基说:‘我只有一张面孔,它是脸,而不是风向标。’”{51}

(12)、      ⑩  马三立在相声中常将自己与马雅可夫斯基联系在一起。在《十点钟开始》中,有“马三立,就是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几年之后再见着我啊,就不这样啦”!“我写,我写小说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马三立”等说法。

(13)、作为徐浩项目的首次沪上展出,展览在中国港口博物馆馆藏作品基础上融入全息影像技术,将系列中个别的物件转化成三维图像,期待与衡山·和集的观众碰撞出新的叙事和讨论。

(14)、摘要马雅可夫斯基是20世纪重要诗人,他在苏联和当代中国的一段时间,被树立为无产阶级诗人的典范,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政治诗产生极大影响。然而八九十年代以降,对他的评价的高度在中国迅速衰落,其命运呈现浮沉升降的状态。马雅可夫斯基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状况,既与国际政治形势有关,也与他在“典范”化过程中,其生命和诗歌的复杂、丰富性被简化、缩减有关;而近年来中国诗歌界和俄苏文学研究界推动其“复出”的重释和重评,构造出有很大差异的诗人形象和诗歌经验,也与以前树立的诗人形象构成“互文”关系。对马雅可夫斯基形象变迁历史的考察,有助于学界认识文学接受中的错位、误读、改写,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文学观念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15)、布里克后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先在父亲的公司上班,后来供职于苏维埃国家安全部门“契卡”(国家安全保卫机构)的法律部门。他曾与马雅可夫斯基一同担任《公社艺术报》的编委,还筹措资金为马雅可夫斯基出版长诗《穿裤子的云》等。他俩还共同创作话剧剧本《广播-十月》并联合起草了一系列文学宣言。

(16)、俞杨Nisky YU,梅菲斯特仰观宇宙/新宿梦纹/ 加州派野郎 TheBrokenMephisto /1980sDreaminShinjuku / JoysontheBeach,20布面丙烯Acryliconcanvas,80x50 cm(从左至右fromlefttoright)

(17)、确实,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创世”的浪漫性质,它要实现重建世界整体性的抱负,要在革命中创造整体性的“新人”(这些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个想象是可能的还是虚妄的姑且不论,但作为这一革命的伟大诗歌代言人、表达者,马雅可夫斯基不能毫无芥蒂地承担。他必然要陷入无法解脱的与环境和自我冲突的双重困境。他与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一致”有一种“不真实”的性质。他毕竟是一个以赛亚·伯林意义上的“感伤的人”{52},也是愤怒的、反叛的、内心分裂的、富于想象力的、充满焦躁情绪的、崇尚“自我”的“现代人”。就这一点,“拉普”们说他是革命的“同路人”并不错。

(18)、本书是松本大洋应卢浮宫漫画计划之邀,首次以猫作为主角创作的作品。故事的主角是一只双眼异色的小白猫雪子,它为了看画,冒险闯入了人类的世界。它可以听见名画的声音,也可以进入画中世界。作者透过雪子以及神秘的小女孩爱丽塔,描绘出对这样特殊孩子的温暖观察和理解。松本大洋巧妙地以卢浮宫和名画为引,艺术品是厌倦现实的心灵之避风港:只有保有赤子之心的灵魂才能进入的梦幻世界。

(19)、                  整个给了你,

(20)、      {13}  参见蓝英年《马雅可夫斯基是怎样被偶像化的?》,《冷月葬诗魂》,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285页。

2、马雅可夫斯基介绍

(1)、原句:当残暴的统治者把你逼到走投无路时,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反抗,记住这并不可耻。

(2)、他的作品只能以不敷需求的数量出版{17};他的著作,他的照相,被人抛出图书馆的大门。一九三四年我在莫斯科的作家大会上,责问上述文学小吏之一为什么他在一篇论文中竟然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都删去了……那个文学小吏对我说:“现在有一种马雅可夫斯基崇拜,而我们和这种崇拜作斗争。”{18}

(3)、一个从不给迟到的乘客开车门的巴士司机;一个和地狱来的男人谈恋爱的女人;一个许愿和天使做朋友并得偿所愿的孤独男子;一个为了买玩偶被父亲要求砸碎自己存钱罐小猪的男孩;一个杀手被雇去杀一个世界上品德最正的好人……简洁、激烈,令人痛苦地好笑,让人惊讶地诚实,埃特加·凯雷特的故事犹如快照,以聪慧和睿智照出生活中隐藏的真相。

(4)、利利娅从小跟着法国家庭教师长大,于1909年考入高等女子学校数学系,但她觉得数学索然无味,便转到建筑学院绘画和雕塑系上课。1911年,她迷上了建筑学,便跑到德国慕尼黑上学。1915年,利利娅又痴迷于芭蕾舞......她的芭蕾舞老师对她的容貌赞不绝口,说她双眼如碧潭秋水,嘴唇线条分明,棕红色的头发束在脑后,显得性感异常。

(5)、《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作者、短篇小说大师凯雷特绝版十年故事集。

(6)、责任者:(美)凯文·斯齐布瑞克(KevinSchilbrack)编

(7)、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罗斯诗人,剧作家,20世纪世界诗坛最著名的诗人之未来主义的主要发起人和参加者。代表作有《穿裤子的云》《列宁》等。

(8)、{27}  参见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红卫兵文艺》编辑部《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1968年版;刘福春、岩佐昌暲编《红卫兵诗选》,(日本福冈)中国书店2002年版;王家平《疯狂的缪斯:红卫兵诗歌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9)、内容简介:这本书中,伊恩•斯图尔特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回顾了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每一次生物学变革中数学所扮演的角色,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数学在人类探索自然界奥妙的旅程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却鲜为人知的作用。

(10)、{34}  刘文飞在1993年和2011年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诞辰100和118周年纪念活动上的演讲,分别使用了《我们和马雅可夫斯基相遇》和《再遇马雅可夫斯基》的题目。

(11)、(马雅可夫斯基——引者注)将非诗的元素入诗,扩大诗歌的容量和功能,换句话说,就是将日常生活诗意化,诗歌化,用诗意的态度面对人人终日面对的柴米油盐。他不仅将音乐、绘画、小说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因素带入诗歌,甚至连政治、意识形态、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也都能成为他诗歌的抒情对象。在马雅可夫斯基这里,诗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甚至连人们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民间俗语、门牌号码……(可以)引用什克洛夫斯基的一段话,“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新艺术中,先前丧失了艺术性的大街又获得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形式……诗人并非透过窗户张望大街。他认为自己就是大街的儿子,而我们便根据儿子的容貌获悉了母亲的美丽。人们先前是不会、不敢打量这位母亲的脸庞的。{42}

(12)、世卫组织认为,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13)、本书收录了过去刊载于设计杂志《idea》的设计师访谈特辑,记录了从他们的童年、求学、默默无名到获奖无数以及他们的想法及初衷,其中包含葛西熏、服部一成、平野甲贺、仲条正义等13位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平面设计大师。这些人选的共通之处,在于尽管他们身处始于二十世纪末的平面设计巨变浪潮当中,依然能发挥超越市场逻辑的文化影响力。《idea》的访谈过程主要关注点并非各人的“感性”或“灵感”,而是他们如何将自己置于社会、文化、技术的脉络当中,创建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14)、果然,利利娅后来在生活上没有改变,她在马雅可夫斯基和丈夫布里克之间保持着“优美的等距离”。但好景不长,1924年,马雅可夫斯基感觉利利娅对他的情感在消退。不久,利利娅主动给马雅可夫斯基写信,说她对他没兴趣了,因为她爱上了苏联d务和国务活动家、国家银行行长克拉斯诺晓科夫,做了他的情妇。

(15)、{15}{22}{45}{53}  霭尔莎·特丽沃蕾:《马雅可夫斯基小传》,罗大冈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3年版,第87页,第30页,第117页,第5页。霭尔莎·特丽沃蕾,现通译为埃尔莎·特里沃雷。

(16)、      其实,阻挡不了的中文译介热潮,还是要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个时期,他被当作革命诗人的旗帜、典范对待,可以说,没有任何外国诗人在那个时期享有这样的殊荣。从1950年到1966年,出版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集中译本不下三十五六种。除选集外,还有《一亿五千万》《好!》《列宁》等长诗单行本和《给青年》《给孩子的诗》等专题诗集。其中,出版频率最高的是《好!》和《列宁》两个单行本⑦。除专集外,各种诗选和报刊选入、刊载的马雅可夫斯基作品难以统计。1957年到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马雅可夫斯基选集》五卷本,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成果。它属于重点组织的文化“工程”,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有多达二三十位译者参加,包括萧戈宝权、余振、张铁弦、丘琴、朱维之、庄寿慈、王智量、乌兰汗、任溶溶、卢永、岳凤麟等人和北京大学俄语系学生。两千五百余页的五卷本选集,在80年代初做了调整、修订后,出版新版四卷本选集。作品翻译之外,评论文章数量也相当可观。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以及“文革”后的70年代末,报刊发表的评论、研究文章有二三百篇之多。除文章,不少诗人写了“献诗”。撰文作诗者涵盖当年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如郭沫若、戈宝权、萧艾青、巴人、曹靖华、刘白羽、徐迟、田间、张铁弦、赵瑞蕻、鲁藜、夏衍、林林、蔡其矫、何其芳、袁水拍、力扬、余振、刘绶松、方纪、臧克家、靳以、安旗、李季、严辰、李瑛、程光锐、赵朴初、邹荻帆、汪飞白、戈壁舟、李学鳌、韩笑……马雅可夫斯基被中国当代许多诗人看作是“导师”一般的人物,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旗帜。

(17)、此后,马雅可夫斯基干脆就在布里克家附近租房住下来,经常在布里克家聊到很晚才告辞。布里克出差不在家的那段日子,马雅可夫斯基也会与利利娅畅谈,他在心里已将布里克和利利娅当作了亲人。苏俄户籍法规定,外来人口必须短期内在亲朋好友家或酒店落户登记。档案记载,马雅可夫斯基在彼得格勒落户登记地,就是布里克家,可见他们关系之好。

(18)、但是,与研讨会的预期不同的是,“召回”难以阻挡他在读者和诗歌界的淡出。在一个对“革命”反思,以至以“告别”为思潮的时代,“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这一命运几乎是必然的。在苏联,对马雅可夫斯基评价的变化,在50年代斯大林去世后就已发生,但整体性的淡出却与当代中国几乎同步,大致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29}。这一方面是因为时代政治氛围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材料陆续被披露。

(19)、……为什么马雅可夫斯基要自杀?……我不想解释,——我不知道……我们不了解情况。我们只知道马雅可夫斯基自己说过:我不是在政治上害怕同貌人,我不是在诗歌上害怕他,我遇难之地不在海洋上,不在我持烟斗跟“奈特号”轮船谈话的地方,而在那夜莺啼啭、月光映照、爱的轻舟往来行驶的感伤的小湖上面……在那小湖上,同貌人比我强大,他在那里打败并撂倒了我,我感觉到,如果我不把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处死,他大概只会郁郁不乐地生活下去。同貌人咬掉了他身上的肉,咬成了一个个大窟窿,他不愿满身窟窿地在海洋上航行,——倒不如趁年富力强的时刻结束生命。

(20)、《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译者,本场活动分享嘉宾,俄科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副博士研究生,同时译有《撕下面具!二十世纪俄国的身份认同与冒名顶替》。

3、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一句话

(1)、因此,马雅可夫斯基的观念和诗艺,自然在当代中国诗人那里也留下“脚印”。最主要的是诗人与革命、诗歌与政治的观念,也包括诗的取材,具体的象征、结构方式,以至分行和节奏的处理。“影响”是个复杂的问题,一般难以明确指认,因此,20世纪30年代田间的《给战斗者》是否受马雅可夫斯基影响存在争议:作者本人虽多次否认,一些研究者却言之凿凿、不容置疑⑧。但是,仍有些“痕迹”是清晰可辨的。如1950年石方禹的长诗《和平最强音》,1955年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1956年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和后来的《十年颂歌》……如果说《马雅可夫斯基夏天在别墅中的一次奇遇》,是否催生了《马雅可夫斯基广场奇遇》(李季)和《朗诵会上的一段奇闻》(郭小川)尚不能确定,那么,李季、闻捷1958年配合时事的报头鼓动诗,应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社会订货”“罗斯塔之窗”的理念和实践有关⑨。马三立的相声《开会迷》的灵感,显然来自马雅可夫斯基的《开会迷》⑩。1958年,田汉剧本《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中的人物说,20年代马雅可夫斯基说五十年后的臭虫在苏联成为稀有动物,而在中国,麻雀、耗子、苍蝇已成为稀有动物{11}。

(2)、⑤  先后访问过纪念馆的中国诗人、作家除郭沫若外,还有戈宝权、艾青、李季、方纪、刘白羽、戈壁舟等。

(3)、1977年之后到80年代初,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被重新提起,并和这个时期诗歌的政治性写作热潮形成互动。1980年4月,全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在武汉召开马雅可夫斯基研讨会。除作家、诗人徐迟、曾卓、骆文、刘湛秋、李冰外,俄苏文学和马雅可夫斯基作品翻译家、研究者戈宝权、陈冰夷、余振、高莽(乌兰汗)、汪飞白、丘琴、汤毓强、岳凤麟、王智量等悉数出席。召开某一外国作家、诗人的全国性研讨会,这在新时期颇罕见。会议组织者的动机,应该是在当时政治诗的热潮下来重申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激活这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资源,但也包含对过去的批评与研究存在的缺陷的纠正。因此,遂有“马雅可夫斯基并没有死,他还活着”(丘琴)、“我国当前还需要继承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传统”(陈冰夷)、“他的诗至今仍有很大的生命力……今天还能使我们感到振奋和鼓舞我们前进”(戈宝权)、“我要像马雅可夫斯基那样战斗”(熊召政)这样的言论的出现{28}。

(4)、同貌人是这样杀害他的:如果说在诗歌方面他只能给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掺进若干渣滓的话,那末在日常生活中,看来他却厉害得多。

(5)、这是法国当代女作家伊内丝·巴亚尔的处女作,入围2018年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以直面现实的笔法和勇气,撕开生活温情脉脉的面纱,讲述了一出由性侵引发的悲剧。三十岁的女主人公玛丽美丽优雅、魅力四射,在巴黎有着体面的工作、相爱的丈夫、幸福的婚姻,正下定决心要一个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暴成了她命运的分水岭。玛丽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心理上的苦痛,但她的家人和朋友无一人施以援手。她一次次努力尝试自救,却只是陷入更深的深渊,最终不得不以极端的方式“拯救”一家三口。

(6)、徐浩创作的《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是艺术家针对上海政权更迭、商业变迁的一次类型学研究,他将具有表征性的物件作为项目自我叙述的对象,尝试在新语境下赋予其意义。这些生产时间、地点和用途迥异的物件在作品中被摄影师并置在统一的黑色背景板上,在赋予其考古学外观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禁思考物的使用、审美、价值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7)、一个激进的、处理宏大题材并热衷于历史概括的、“如同燃烧的火焰”的公民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依然存在。他作为“光明的使者和黑暗的宿敌”降临。这个马雅可夫斯基“图像”基本上是采取他的姿态,他的诗歌观念和方式,也就是召回一个“赢得普遍认同的名字”,运用这个“专名”来抗击现实的“精神的沦落”和“异化的焦虑迷失于物质的欲望”,批判披上道德外衣的世界强权行为与逻辑,表达“对统一性或同质化的批评,对被剥夺者的关注,对失去声音和生存空间的忧虑”{36}。

(8)、{29}  苏联对马雅可夫斯基重评的情况,参见张捷《“我希望为我的国家所理解……”——从马雅可夫斯基百岁诞辰纪念活动谈起》,载《世界文学》1994年第4期。

(9)、2020年6月12日周五19:00-21:00

(10)、至于马雅可夫斯基并非无关紧要的私生活,他与多个女人,特别是与莉丽·布里克的关系更是讳莫如深。马雅可夫斯基针对叶赛宁自杀的诗句(“在今天的生活里,死并不困难,但是将生活建成却困难得多”{25})被中国读者无数次征引,却无视他的“自杀与‘彼岸’的念头”,这个念头与“对生命的肯定,对生活着尤其使生活更美好的必要性”,在他的诗中“错综交织着”:

(11)、……马雅可夫斯基在文学界的敌人是数不清的,无论在他生平哪一个时期。曾经有一些文学派别和一些文学运动出来反对过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反对他的左翼作家组合(指“列夫”,即“左翼艺术阵线”,一九二三年成立,马雅可夫斯基担任这个组织创办的杂志主编——引者注),曾经有些人认为要写诗就得永远写普希金、托尔斯泰一类的诗,也有些人除了无产者作家以外什么全不接受,另一批人责备马雅可夫斯基写骚动的诗,政治诗与社会诗,他们甚至胆敢说马雅可夫斯基自己就不相信他所写的(每)一个字。也有人责备他的抒情诗,爱情诗,据说那是不能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有人指摘他对于d不折不扣的忠实,也有人责备他为什么始终没有要求恢复d籍。有一群人说他完蛋了,挤干了,身上已经没有余剩半丝才气了……

(12)、{18}  霭尔莎·特丽沃蕾:《马雅可夫斯基小传》,第91—94页。这里的“文学小吏”未确指,应是与“拉普”领导人有关。另外,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作诗歌方面专题报告的是布哈林,他极力推荐帕斯捷尔纳克,认为他是“诗歌巨匠”,这引起别德内依等诗人的不满。

(13)、在“一战”索姆河的战场上,托尔金写下了中洲世界神话的第一笔。继《贝伦与露西恩》《胡林的子女》之后,《刚多林的陷落》作为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最终章,见证了第一纪元终于走向终结。这三大传说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灵宝钻》必不可少的基石。本书也是克里斯托弗·托尔金编辑整理的最后一部托尔金作品。

(14)、9:00-17:00(16:30停止入场)

(15)、{44}  然而,蓝英年可不这么认为。他将莉丽·布里克看作心怀鬼胎的“凶狠天才”;认为一定程度上她应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死负责(蓝英年:《马雅可夫斯基与凶狠天才莉莉娅》,《冷月葬诗魂》,第114—124页)。

(16)、1912年,布里克娶利利娅为妻。但是,布里克父母反对这门婚事,他们不喜欢利利娅,理由是利利娅早年和男友幽会怀了孕,让他们觉得丢人。利利娅被送到偏远的乡下避风,还被强制堕胎。此后,利利娅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但布里克坚持娶利利娅为妻。

(17)、1906年,马雅可夫斯基移居莫斯科。1908年,他开始发表诗作。虽然他只活了36岁,但在其短暂的一生里,最引人注目的除了他光彩照人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之泉——爱情。后者是他伟大作品的灵感所在。

(18)、①  参见陈守成、丘金昌、刘海芳编辑、整理《“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资料索引》,《马雅可夫斯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57—300页。

(19)、电子信箱:1790347092@qq.com

(20)、马雅可夫斯基出生在高加索,在格鲁吉亚受到启蒙教育,母语是格鲁吉亚语。他的血液中流动着山民的坚韧,父亲是高加索的哥萨克,母亲则是乌克兰人。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是在俄罗斯、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三种文化熏陶下长大的。

4、马雅可夫斯基简介俄语版

(1)、自然,最大的“影响”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当代政治诗体式的形成。它的艺术资源,除了西方浪漫派诗歌和中国20世纪左翼诗歌之外,最直接的是被阿拉贡称为“当代政治诗的创始人”{12}的马雅可夫斯基:他的贴近时代的主题,直接参加到历史进程中去的行动姿态,对新社会制度的热烈赞颂,以及“楼梯体”的诗行、节奏等方面。

(2)、1930年2月18日,利利娅最后一次见马雅可夫斯基,与他简单交谈了几句便匆匆告别,因为那天她要和丈夫布里克前往伦敦和柏林。同年4月15日,布里克夫妇收到电报:“今晨,马雅可夫斯基自杀身亡。”就在他死的那天早晨,利利娅还刚刚给他发出了一张明信片......

(3)、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也永远是俄罗斯20世纪诗歌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在未来派诗人中间,马雅可夫斯基堪称是“被人引用最多、而受人理解最少”的一位。他的作品音调嘹亮,意象奇诡而富于跳跃性……

(4)、中苏分裂在20世纪60年代初公开化,对苏联文学的介绍、翻译的数量逐渐减少,马雅可夫斯基也不例外,“文革”的十年中则处于停滞状态。但是,狂热的“革命”正好是政治诗滋生的丰厚土壤,马雅可夫斯基的那种诗歌体式继续拥有极强的生命力。“红卫兵战歌”{27},郭小川、张永枚等人这个时期的诗,“工农兵学员”的《理想之歌》,“文革”后到80年代初贺敬之、张学梦、叶文福、骆耕野、曲有源、熊召政等人的创作,都受到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自然,这里列举的诗人、诗作的思想艺术水准高低互见,甚或差距悬殊。

(5)、刘文飞认为,这也就是曼德尔斯塔姆所说的,马雅可夫斯基解决了大众诗歌而非精英诗歌的“伟大问题”。由是,我们看到一个左翼前卫的、“大街的儿子”的、“现代游吟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

(6)、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孤苦无靠,精神上孤独无依,对于一个有着父慈子孝传统伦理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文理想的中国人来说,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文化精神命脉的诛心之痛。本书写空巢老人的忧伤、子女在他乡的现状,有现实感,困惑感。既有一种直抵心灵、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又有一种诗性的文笔和乡间话语的生动再现。

(7)、 2高分央视小众纪录片,让无数父母泪目:原来我们可能误会了“笨孩子”

(8)、不久后的一天,马雅可夫斯基来找利利娅,却遇见布里克夫妇在房中云缠雾绕,他们将马雅可夫斯基冷落在厨房,一任大诗人妒火中烧、泪流满面......利利娅还在诗人聚会上说,她和布里克各自早晚都会家外有家,但却不会毁掉现有的家,这使得马雅可夫斯基大为不解。

(9)、{26}  转引自霭尔莎·特丽沃蕾《马雅可夫斯基小传》,第41—43页。

(10)、{30}  张捷:《“我希望为我的国家所理解……”——从马雅可夫斯基百岁诞辰纪念活动谈起》。

(11)、在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附近,马雅可夫斯基最后居住的公寓楼现在成为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一座奇特的象征主义和未来主义风格的纪念馆。设计师在楼房正面毛糙的花岗石墙壁背景上,加上方格的钢铁框架,上面缀有很大的俄文字母я。这是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和文章里遇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我、我自己、我爱、我的革命、我的大街……埃尔莎20世纪30年代末写的《马雅可夫斯基小传》也提到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情况却与现在的不同。纪念馆与它邻接的一所有好几层的大厦的砖墙上,用斗大的字体标着:

(12)、{38}  爱德华·J.布朗:《马雅可夫斯基与左翼文学阵线》,余凤高译,载《海南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3)、{21}  参见法捷耶夫《马雅可夫斯基》《作家与现实》(《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第77—98页)。法捷耶夫1939年在《作家与现实》中检讨自己过去对马雅可夫斯基创作认识上的错误,认为他的《列宁》《好》《穿裤子的云》与那些写配合时事的诗,同样“都是伟大的”。

(14)、{40}  《我自己》一文的注释(《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1卷,第521页)。

(15)、1918年,马雅可夫斯基和利利娅合拍了默片电影《被电影所困》。这部电影拉近了两人的关系。马雅可夫斯基在拍摄期间,将一枚刻有利利娅名字的戒指赠与她,戒指内圈上镌刻着自己的名字。

(16)、马雅可夫斯基之所以“必须活下去”,吉狄马加给出的理由是:“那些对明天充满着不安和迷惘的悲观者/那些在生活中仍渴望找到希望的人/他们都试图在你脸上,找到他们的答案。”

(17)、馆藏地点:中心馆流通库飞鸽传书库集美馆区流通库

(18)、不过,“再遇”的双方发现对方都发生了改变,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从阐释者说,因为不再遵循统一的阐释规范,基于不同处境、理念的“想象的分裂”,自然会引导出多个马雅可夫斯基“图像”,但他们首先也要面对这样的共同问题:如何处理他的诗的主要题材和思想倾向——对布尔什维克、苏维埃革命和新建立的政权的倾心颂扬,而对它们的评价现在存在激烈争议;如何重新评价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如何看待马雅可夫斯基在20世纪20年代末身陷的困境和自杀;对诗歌本身来说,则是有关诗与人、诗与现实政治关系的问题。

(19)、在苏联,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不同声音消失了。他获得了生前肯定意想不到的荣耀——这荣耀部分是他应得的,但也给他带来悲哀(假如他还能够感知)。埃尔莎·特里沃雷令人信服地认为,马雅可夫斯基是个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弹力”的人,他不会“固定在一个‘运动’之中”{22}。但“榜样”有时意味着被简化、修剪,按照秩序重新排列,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他因此失去“生命力的弹性”。帕斯捷尔纳克说这恐怕是“第二次……死亡”——这不是没有道理{23}。

(20)、{20}  12卷本全集1940年由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1955年该社又出版13卷本全集。

5、马雅可夫斯基经典语录

(1)、高尔基,前苏联作家、诗人、政论家,他的作品有(海燕)(童年三部曲)等。

(2)、同时代人的茨维塔耶娃也讨论了这一性格、处境的冲突。她提出的是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人”和作为“诗人”之间的“分裂”和矛盾。她说:“作为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连续十二年一直在扼杀潜在于自身、作为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第十三个年头诗人站起来杀死了那个人。他的自杀连续了十二年,仿佛发生了两次自杀,在这种情况下,两次——都不是自杀,因为,头一次——是功勋,第二次——是节日。”因此,马雅可夫斯基“像人一样活着,像诗人一样死去”{49}。

(3)、这是一份疑点重重的独白:很难说清叙述者是天真少女、狂人、骗子,抑或三者皆是。她周旋在浪荡的情人、破碎的母亲、暴戾的父亲之间,用泡沫和幻梦高筑起可疑的前半生,最终坠向不可挽回的结局。这部处女作呈现细密画质地,携带着亚热带岭南独有的滋味、风景与记忆,讲述成长的歧途和可能的代价,纪念那些被随意折断与腐败在地的微弱者,和他们有过的爱与生活。

(4)、{51}  林贤治:《真假马雅可夫斯基》。

(5)、不过,针对这位诗人被忽视现象的批评声音也一直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苏文学翻译家张捷就对有些人随便抛弃马雅可夫斯基表示忧虑、不满。1993年,北京显得冷清的马雅可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也透露了这种情绪。近十多年来,期待与“天使长”{33}般的巨人“再遇”{34},让他回归“世纪诗人”的位置的愿望愈发强烈。在一些诗人和批评家那里,马雅可夫斯基既是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也是抵抗社会腐败和诗歌弊端的可寻求的历史支援。2016年,吉狄马加的长诗《致马雅可夫斯基》(载《人民文学》2016年第3期)在诗歌界引起热烈反响{35},足以证明这一点。长诗征引了亚·勃洛克的话——“艺术作品始终像它应该的那样,在后世得到复活,穿过拒绝接受它的若干时代的死亡地带”——描述马雅可夫斯基在20世纪后半叶的遭遇:那些“曾经狂热爱过你的人,他们的子孙/却在灯红酒绿中渐渐地把你放在积满灰尘的脑后”。长诗“论述”了马雅可夫斯基人和诗的历史功绩、现实意义,并宣告与“善变的政客,伪善的君子,油滑的舌头”扬言“你的诗歌已进入坟墓”正相反:

(6)、本书作者预测了一场全球性爆发的病毒,由某种生物安全四级的新发病毒引起,它能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没有疫苗,用现代医药无法医治,用术语说,这是一起四级事件。但事实上,这个预言中的病毒(尽管不是埃博拉)正在美国以及全球肆掠,而医院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患者并照护他们?流行病学家是否有能力追踪并打破传染链?现在与未来,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我们可能将长期处于思考与应对的行动中。本书是《血疫》的续作,书中的角色鲜为人知。然而,我们在这场世人生平仅见的最具毁灭性的迅猛瘟疫之前,始终能窥见他们的行动和选择、生存和死亡,病毒的蔓延或许就是未来之事的一个范例。尽管本书只集中描写了特定时间点上的少数几个人,但作者希望我们能够以此为窗口,看清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7)、{31}  参见丁雄飞《黄子平再谈“20世纪中国文学”》,载《上海书评》2012年9月23日。

(8)、当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化的危机时,人类需要反思的还有很多。正如本期书榜非虚构好书《血殇》里说的那样,当下就是窗口,但总是不愿看清未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所有医院加起来一共只有142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出血热病毒(例如埃博拉)的患者,另有不到400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空气传播的高危病毒的患者。因此,假如爆发四级事件,整个美国加起来也只有542张红区床位。

(9)、因为接受的是经由苏联“固定”了的、作为“样板”的马雅可夫斯基,中国当代读者难以对他有另外的想象:接收不到任何相异的信息,理解也就没有拓展的空间。读者不了解20世纪20年代那些革命领导人(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卢那察尔斯基等)对马雅可夫斯基不同、甚至对立的评价,对苏联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激烈争议毫不知情;不清楚他与“拉普”领导人之间紧张关系的根由;不清楚“列夫”(1923—1925)和“新列夫”(1927—1928)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和俄国形式主义者、各种艺术先锋派的关联。在50年代,中国批评家喜欢引用列宁对《开会迷》的称赞,却不清楚这位革命领袖其实对马雅可夫斯基并无好感。列宁说自己理解和欣赏普希金,“涅克拉索夫也承认”,“但是,马雅可夫斯基,对不起,我不理解他”{24}。1958年,苏联的《文学遗产》杂志第65卷刊发了《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新材料》第1辑,披露了马雅可夫斯基给莉丽·布里克的一百二十五封信。材料当时没能介绍到中国,苏共中央认为这批材料有损诗人形象,并对此提出批评,这导致材料第2辑发表的流产。

(10)、马雅可夫斯基在自杀前一天写了封绝命书给苏联政府。他写道:“政府同志,我的家人有利利娅、妈妈、姐妹还有波隆斯卡娅。如蒙给他们提供基本生活费,不胜感激。”利利娅读后精神崩溃。利利娅多年后在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在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的死期或许另有安排。”

(11)、本书收录了巴尔瓦广受赞誉的中篇《小手》与中篇集《正当意图》中的四篇小说。五部中篇的形式不同,题材各异,叙事颇具原创性,风格也难以归类:

(12)、②  该文收入郑振铎编著的《俄国文学史略》(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中的第十四章《劳农俄国的新作家》。后《文学月报》1932年第2期(7月10日)再次发表此文。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先后有梅耶谷夫斯基、梅耶戈夫斯基、马霞夸夫斯基、马亚柯夫斯基、玛雅考夫斯基、玛雅阔夫斯基、玛雅可夫斯基等二十多种译名。1953年后,通译为马雅可夫斯基(参见丘金昌《马雅可夫斯基名字中译考》,《马雅可夫斯基研究》,第300—302页)。

(13)、出处:著名的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佚名》

(14)、{12}  路易·阿拉贡:《从彼特拉克到马雅可夫斯基》,雷光译,《法国作家论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3页。

(15)、这位诗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界(特别是左翼文学界)已有很高知名度,所以郭沫若1945年应邀访苏时特地参观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⑤并题诗,赞美他是“进攻阶级的伟大儿子”,说中国人“早知道你的名字”,“你的声音/好像风暴/飞过了中央亚细亚。/任何的/山岳、沙漠、海洋/都阻挡不了你”⑥。

(16)、{23}  帕斯捷尔纳克:《人与事》,乌兰汗、桴鸣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64页。

(17)、不知道这是否是不同的两处纪念设施,还是同一个但经过了改造。不过,纪念馆外部标志物装置由“阶级”换成了“我”,却饶有意味:这大概意味着这个形象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变迁的轨迹。

(18)、{39}  《吉狄马加与叶夫图申科对谈录》,载《作家》2016年6期。

(19)、内容简介:本书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余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 他们之中既有像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己任的摄影家;也有像桑德这样的通过为都市中人造像来聚焦都市生活形态的摄影家,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宣泄对象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只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始终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

(20)、 一本书·一首歌丨来这里制作一首属于你的“小情歌”

(1)、人性、人道主义的马雅可夫斯基是重构的另一“图像”。在一些批评家那里,他大量的颂扬无产阶级革命和革命构建的新时代的政治诗,其间的阶级、政d及特定历史的内涵被模糊、稀释,“革命”被置于人性、人类普遍历史追求的层面来理解。《列宁》《好!》无疑是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与以前的解说不同,批评家发现诗人是以“一个最人性的人”来歌颂列宁的,发现《好!》的题目来自《圣经》:上帝创造世界之后,“上帝看着是好的”——马雅可夫斯基将革命看作一种诗意的、浪漫的创世运动{37}。这也是国外一些学者的看法:马雅可夫斯基“把列宁看成是一个根据历史法则,于资本主义处于没落和剧烈崩溃时刻出现的命定的救星……诗中的列宁是个神话人物,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中预言的救世主,像是记载基督教救世主的编年史一样,有关他的伟大事迹的故事,也是以创造开始的”{38}。而著名的俄国诗人叶夫图申科——通常,他的诗歌方式被看作是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承续——也说到,马雅可夫斯基实际上是“一位伟大的爱情诗人”,“他的爱情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女人,一个是革命。对于他来说,‘女人’、‘革命’、‘爱情’、‘列宁’,这些都是同义词”{39}。

(2)、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的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本书也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身边的其他人物,他们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

(3)、{24}  参见《列宁论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第17—36页。

(4)、⑦  《好!》有余振、飞白等译的五种,《列宁》有赵瑞蕻、余振、黎新、飞白等译的十种。

(5)、“转机”发生在1935年。这一年的11月,莉丽·布里克以“遗孀”的口吻(她确实也有这个资格,马雅可夫斯基在遗书里将她列在“家人”的第一名)给斯大林写信,对马雅可夫斯基的不被重视提出申诉。斯大林很快做了批示,这就是刊登在当月17日《真理报》上的、很长一段时间伴随着这位诗人的那段话:“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斯大林批示的内情,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读者并不知晓,有学者分析说,写信者和批示者都各有政治图谋,这些留待有心人继续勘察{19}。中国当代读者知道马雅可夫斯基名字的同时,也知道斯大林的这个评价。领袖的批示刊出,就如我们熟知的操作程序,《真理报》《文学报》等开足马力掀起了宣扬、也规范马雅可夫斯基形象的热潮。当月,苏联中央执委会(1922年到1938年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决议出版马雅可夫斯基12卷全集{20},随后,在原先诗人寓所建立纪念馆,将莫斯科凯旋广场更名为马雅可夫斯基广场,广场上著名的铜像则是1958年才建立的,它连基座高达六公尺,设计者亚历山大·基巴尔尼科夫因此获得1959年度的列宁奖金。原先将马雅可夫斯基当作无产阶级“同路人”,质疑他的诗歌观念和写作方法的“拉普”、苏联作协负责人法捷耶夫(1956年5月13日,他在寓所也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检讨了在评价上的“失误”,并在1940年4月马雅可夫斯基逝世十周年纪念会做报告,坚定阐述他曾批评的对象的“巨人的脚步和宏亮的声音”,颂扬他的“伟大的,日益增长的力量”{21}。

(6)、在奥巴马于2008年当选总统以后,美国真的如一些媒体所说进入了“后种族社会”吗?事实上,种族主义思想在美国仍然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隐晦和复杂。肯迪追溯反黑人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以及这些思想的惊人力量。他以美国历史上的五位杰出人物作为向导,犀利地揭示了种族主义思想不是由无知或仇恨引起的,而是由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大脑设计出来的。

(7)、{42}{50}  刘文飞:《一个现代经典》。

(8)、1919年,布里克和利利娅迁居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竟也随之而去。不久,马雅可夫斯基与利利娅的私情便传遍莫斯科文化圈。苏维埃政府文化部的一位官员遇见马雅可夫斯基,问起此事,马雅可夫斯基一脸真诚地回答说:“利利娅是我妻子。”

(9)、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短暂却精彩的一生,以马雅可夫斯基生活的圈子入手,展现了一个充满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特殊年代。

(10)、不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读者接受的是经过简化、偶像化{13}——或用一个中国特色的词“样板化”——处理的马雅可夫斯基。“样板化”过程发生在30年代中期的苏联。马雅可夫斯基生前在苏联就名声大噪,不仅在诗歌界,在公众中也有很大影响。他生命的后期,奔走在苏联各地,举办过几百次演讲和诗歌朗诵会。群众被他“像教堂里的大钢琴似的宏壮”的声音震撼。他积攒着将近两万张的听众扔到舞台上的提问条子{14}。马雅可夫斯基的密友埃尔莎·特里沃雷(曾经是马雅可夫斯基的情人,莉丽·布里克的妹妹,后来成为阿拉贡的妻子,阿拉贡有无数的诗献给她)写道:“我没有亲眼看见马雅可夫斯基如何光荣成名。当我一九二五年回莫斯科时,这已经是既成的事实。路上行人,马车夫全认得他。人们互相交头接耳地说:‘瞧,马雅可夫斯基……’”{15}马雅可夫斯基自己在《新生的首都》(1928)中写到他演讲、朗诵的盛况:“最近两个月,我到苏联各个城市作了约四十次演讲……一天里(在一天当中,而不是仅有一天),我从清晨汽笛响起的时候,一直朗诵到晚上汽笛响起的时候为止……敖德萨的码头工人,把旅客的皮箱运上轮船之后,无须互通姓名,就向我问好……催促我说:‘告诉国家出版局,把你的《列宁》卖的便宜些。’”{16}他的葬礼,据埃尔莎说,有几十万人(也有材料说是三十万人)参加。

(11)、1914年夏天,布里克便带着利利娅搬到彼得格勒的大宅子里去住了。布里克在家开办了一个文化沙龙,来的都是诗人、作家、语言学家、舞蹈家和商人,其中就有马雅可夫斯基。

(12)、从诗歌史和读者的角度说,则是禁锢解除之后,中国读者终于获悉,20世纪的俄罗斯诗歌,马雅可夫斯基并非唯而且也不一定就是“最高”,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当然,评价上的这一变化,也是“偶像化”留下的后遗症。有论者抱怨,1993年马雅可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在俄国的纪念活动,规模不大,显得冷清,没有往常纪念会少先队列队鼓乐献花,报刊也没有了大量颂扬文章,“这与前几年马雅可夫斯基的同时代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等的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的热闹景象形成强烈的对照”{30}。这与中国的情况也非常相似。对文学史经常发生的这类现象,有学者引用英国作家卡内蒂的话来解释:“只看见过一次的东西不曾存在,天天看见的东西不再存在。”{31}阿赫玛托娃们已经被冤枉、诬陷和埋没了半个多世纪,马雅可夫斯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则“天天看见”。

(13)、{33}  1918年,初见马雅可夫斯基并听了他的朗诵,为他高大魁伟身材和他的创造力、气势吸引,茨维塔耶娃写了《致马雅可夫斯基》,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高过十字架和烟囱/经受烽火烟尘的洗礼/迈着天使长有力的步伐/真棒,世纪之交的弗拉基米尔!”(转引自谷羽《茨维塔耶娃心目中的马雅可夫斯基》,载《诗选刊》2016年第4期。)

(14)、但利利娅直到与马雅可夫斯基热恋三年后,才将真相告诉丈夫。她还对马雅可夫斯基说,他俩相爱不会毁掉三人的友情。她还信誓旦旦地对马雅可夫斯基说:“我和我丈夫之间再不会有性爱,我们的爱早已超越兄长之爱和母子之爱,这种爱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写不出来的。”

(15)、④  万湜思的翻译根据世界语译本。译者在《呐喊》“后记”中说,在中国,马雅可夫斯基“的姓名,我们已如此熟悉,而他底诗作我们却如此生疏。实在是很不爽气的事”。

(16)、读了他们的书信集,那些将高大、豪迈、骄傲、桀骜不驯、冷峻深沉、蔑视平庸的马雅可夫斯基形象深印脑海的人,相信一时无法将他与“柔情似水”,笔下满是“小猫”“小狗”宠物式昵称的马雅可夫斯基统一起来,看成是同一个人。不过,即使心理或生理有些不适,人们也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因为“没有无缺陷的天才”,据说越是伟大的人就越复杂。况且这一切是否是“缺陷”也很难说,据说这一生活方式的理论依据来自车尔尼雪夫斯基,而马雅可夫斯基自己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妥{46}。

(17)、孙越,作家、翻译家。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俄罗斯联邦国立经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戈宝权外国文学翻译奖一等奖得主、中国“蓝盾”优秀文学作品奖得主、俄罗斯皇家协会圣尼古拉金质勋章得主。创作作品有《俄罗斯冰美人》(2002)、《细说普京》(2015)、《斯拉夫之美》(2018)、《俄罗斯独行笔记》(2019)等。翻译作品有《勃留索夫诗选》(1989)、《骑兵军》(1992年,2016)、《缪斯:莫斯科-北京》(2006)、《心灵河湾》(2013)、《牧首寄语》(2018)、《切尔诺贝利的祭悼》(2018)等。

(18)、{14}  在《我自己》的1927年部分,马雅可夫斯基写道:“我继续当游吟诗人。收集了大约两万个意见条,现在真想写一本《总的答复》(答复那些小纸条)。我知道读者群众想的是什么。”(马雅可夫斯基:《我自己》,庄寿慈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6页。)

(19)、有一次,他在布里克的家庭沙龙上,第一次当众朗诵了《穿裤子的云》,博得众人真诚的喝彩与鼓掌。布里克当场拍板决定资助马雅可夫斯基出版诗作。也是那个夜晚,马雅可夫斯基义爱上了布里克的爱妻利利娅。

(20)、来自深圳的青年作家林棹在《流溪》中,为我们勾勒了一处少女成长的丛林。既然是丛林,一定是险象还生之地——在情人,或支离破碎的家庭之间,主人公对于爱的探寻,也成为我们在俗世中迷惘的象征。

(1)、   ——《脊椎骨的笛子》(也译《脊柱横笛》)

(2)、内容简介:本书着重关注维系数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国”现象,概述其光辉的历史,并特别将大英帝国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戏剧性的衰亡作为一大主轴,探讨它作为世界大国的本质何在,是什么导致了大英帝国消失在历史洪流中。

(3)、{46}  蓝英年在《马雅可夫斯基与凶狠天才莉莉娅》中说,他们三人同居的“理论根据便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那时列夫成员时兴这么做。后来同布里克夫妇决裂的原列夫成员、女画家拉文斯卡娅在《同马雅可夫斯基会面》一文中写道:‘嫉妒——“资产阶级偏见”。“妻子同丈夫的相好要好”,“好妻子为丈夫物色合适的心上人,而丈夫则向妻子推荐自己的伙伴”’。正常的家庭生活被视为小市民的狭隘性。这一切由莉莉娅身体力行,奥西普从理论上予以支持”(《冷月葬诗魂》,第115页)。马雅可夫斯基也不认为有什么道德问题。他在长诗《好!》第13章写道:“十二/平方尺的住宅。/四个/住在一个房间里——/莉丽亚、/奥西亚,/我/还有狗/舍尼克。”(马雅可夫斯基:《好!》,黎新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48页。)

(4)、 专注剪纸10年,福建80后小哥的作品,每一幅都让人惊艳!

(5)、这样的名声显赫,并非靠政治、文学权力的刻意营造,也因此,他生前和死后的几年间,围绕着他的评价也纷杂而矛盾:

(6)、⑥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670页的手稿复印件。此诗收入《沫若文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中的《洪波曲·苏联日记》时,文字和分行均有改动。

(7)、{25}  马雅可夫斯基:《给谢尔盖·叶赛宁》,李海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3页。

(8)、但马雅可夫斯基毕竟是20世纪重要、甚或伟大的诗人,他并未真的消失、死亡,大抵是回到比较正常的状态:显赫的地位不再复现,不再不可“侵犯”,对他提出异议也不再是“犯罪”。他的诗集在中国仍在出版,只不过已经不是那么频繁了{32};纪念活动、研讨会也召开,只不过不会再有很隆重的规模;不断有评论、研究文章发表,评价却显然大不如前。

(9)、十月革命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诗句结构特殊,往往一句分成若干行,有时甚至一个词也分成若干行,排列成楼梯式。它洗练严谨,突出了诗歌的顿歇作用,强调了最有分量的词语;节奏分明,刚健有力,特别适宜于朗诵。人们称这种诗为楼梯诗。它的创造者就是十月革命的伟大歌手马雅可夫斯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0句马雅可夫斯基短诗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