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5句哲学问题能够通过科学得到解答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30 13:29:12 admin 阅读:59

导读哲学问题 1、哲学问题罗素读后感 (1)、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2)、由此看出,哲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

哲学问题

1、哲学问题罗素读后感

(1)、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2)、由此看出,哲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正因为如此,历史为哲学指明了两条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学的多层次发展。

(3)、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诞生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哲学,其本质是一种政治服务。由于工人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化内部矛盾的深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进一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崛起创造条件。

(4)、(7)  真的信念未必就是知识,这几乎是哲学家的老生常谈了,也是非实质性哲学知识的另一个例子。

(5)、我要到哪里去?扩展资料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6)、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就“完全”一词展开讨论的。有些人说:“当然,没有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决定。”他们都认为每一种决定都至少要受到某些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来自家庭和朋友、最近读到的文章、潜藏的压力、不安的心情或者某种虽然遗忘了大半但却仍在起作用的童年的恐惧。但没过多久,这些意见就分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方学生认为。所有这些影响加到一起就完全决定了最终的选择,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再有他种选择方式,任何一个熟悉这些的人都会承认这一点。而另一方的学生则认为,无论一个人所受的影响有多大,他也总是能够自由选择的。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我们总能做出与他人期待正好相反的选择,甚至单纯为了证明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我们也总可以违背自己的原初意愿进行选择。

(7)、①辩证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

(8)、阿奎那是中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完整神学》是这一时期哲学特征的重要体现,一直是著名的。

(9)、我们深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哲学,其本质是为政治服务的。由于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加剧和内部矛盾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论和辩证法,进一步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借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0)、英美分析哲学属于无主体哲学,主要原因是,第休谟从极端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将人的自我消解为一系列凌乱、离散的经验,取消了认识主体,分析哲学在其初期继承了经验主义传统;第语言转向之后,认识问题被意义问题取代,思维的地位被语言取代,人们关注的是语言与对象的关系,作为认识和思维的主体从哲学视野中消失。在科学哲学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谈验证的逻辑,而绝口不提发现的心理学。在回避不了主体的地方,分析哲学家持反主体观点,具体表现在对笛卡尔和康德的批评上,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国哲学家赖尔在《心的分析》一书中对他所谓的笛卡尔的“机器幽灵说”的无情攻击。

(11)、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分析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著有《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用得上的哲学》。

(12)、“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13)、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争权夺利的斗争,与公正、仁慈等道义原则无涉。他说,政治的统治手段和措施应该同宗教、道德和社会影响完全区别开来,除非它们直接影响到政治决策。

(14)、毕比的说法相当简略,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她所谓的方法论挑战和我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必须先要知道:该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多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中筛选出最好的理论。为达此目的,哲学家们通常使用以下多个标准作为筛选的依据:(1)解释广度:能被该理论解释的资料(data;即一般所谓“直觉”)有多少?(2)被解释项强度:能被该理论解释的数据本身有多么可靠或重要?(3)逻辑一致性:该理论是否在逻辑上不矛盾?(4)非特设性:该理论是否是为了解决某问题才特别提出的想法?(5)融贯性:该理论是否与其他已被接受的理论相融贯?(6)本体论简单性:该理论是否假设了较少种类的事物?(7)解释简单性:该理论是否使用了较少的基本概念,或使用较为精简的方式去解释数据?(8)保守性:该理论是否在逻辑上蕴涵我们许多既有看法为假,并因而要求我们大幅修改既有看法?(9)清晰与精确性:该理论所使用的概念是否清晰,内容是否精确?(10)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理论能否解决它所瞄准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压制式的(overriding)或抽根式的(undercutting)?(11)成果丰富性:除了它所瞄准的问题外,该理论是否还有别的应用性?

(15)、徐英瑾:我觉得考生在写作这些比较有思辨性的题目的时候,要注重选择具象的例子,尤其是自己感兴趣和有体悟的例子。比如全国卷的“可为与有为”,在呼应材料的基础上,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阐明这个哲学道理,比如可以联想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其实就是一个说明“可为”——如何在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境,发挥我们中华民族优势的好例子。

(16)、我们与哲学的接触可能源自一件平凡的小事:比如我们对一个朋友撒了谎,于是开始思考道德的重要性:我们被某种暂时的错觉或幻觉所折磨(或乐在其中),于是开始好奇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某种事物是否是真实的,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直在做梦:我们与死亡擦肩而过(比如差点碰上车祸、飞机的一次迫降等),于是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些时候,哲学便与我们相遇了,我们开始跳出琐碎的日常生活来思考问题和看问题。反过来说,做哲学就是去进一步思考这些激动人心的、有时会突然变得极为重要的问题。

(17)、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18)、这种尝试会带给读者新鲜的感受,但自然也需要面对哲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斯宾诺莎的身心一元论如何能帮助你观察企业的文化?怎么借助摹状词理论反对各种洗脑术?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反对,又给我们看待日常生活里的爱情以怎样的启发?用哲学的视角反思日常生活里的学问、连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固然会让人觉得脑洞大开,却也不免遭遇是否“曲解哲学”的质疑。

(19)、在英美语言哲学家中,维特根斯坦曾认为,把意向成分排除于语言之外,就会使语言的整个功能不复存在。齐硕姆认为,应该用思想的意向性来解释语言的指称。格耐斯主张,讲话者的意向在意义中起关键作用,某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就是讲话者使用它来意谓某事。塞尔在《意向性》(1982)一书中发展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是把语言、心灵和实在联系起来的中介。

(20)、哲学三大定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2、哲学问题能够通过科学得到解答

(1)、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6)  我在这裡以知识论作为例子,但我相信这个类比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哲学问题上。

(3)、徐英瑾:在共情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舍勒和卡尔·马克思这“二马”都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启发。舍勒做情感现象学,区分了不同的情感样态,初等的共情其实可能人人都有,我们看到小猫小狗被虐待,都会觉得痛苦,但是这和我们看到人被虐待,程度还是有些不同。同时,看到距离你更亲近的人被虐待,感觉又更痛苦。所以这个就很像费孝通先生的那个比喻,我们的共情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的共情圈。所以舍勒觉得,教育和旅游,会让一个人的共情圈慢慢扩大。而站在马克思的立场上,这种共性圈更是和你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是一个股票经纪人,你在巴黎和柏林都有朋友,可能整个欧洲都是共情圈。同理,“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表面上的种族斗争,其实也和对立双方所属的经济圈层有很大关系。

(4)、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5)、有人就这么做了,于是有了这本《如何正确地吵架》。这本书的作者莱特夫妇,对婚姻进行了30年研究,在伴侣培训项目中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他们发现,一味回避争吵、维持表面和谐的做法,对人与人的相处有害无益,只有学会正确的吵架方式,勇敢吵,坦诚吵,才有机会解决你们各自身上和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6)、(5) Williamson在这个段落中谈的是语词的意义,但他认为同样的看法适用于心智概念的掌握,我因此在方框中加入他对概念及其掌握的看法。

(7)、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是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8)、人生里常让人感到思考无解的一件事,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了。很多时候,我们只烦恼于交往、相处、争吵,你有没有想过放下情绪,把“争吵”当做一个严肃的思考对象,总结出一些人际关系的成果呢?

(9)、1)解释力的广度:能被该理论解释的资料(data;即一般所谓的「直觉」)有多少?(解释力越广的理论通常被认为越佳。)

(10)、由此可以看出,哲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历史为哲学指明了两条可行的道路,推动了哲学的多层次发展。

(11)、第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或世界最初是怎么来的

(12)、“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13)、(4)  DeRose,K.19「SolvingtheSkepticalProblem,」PhilosophicalReview,Vol.104,pp.1–

(14)、巴塔耶的思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除了有关色情的人类学、社会学角度思考,亦有对情感、亲密关系的思索提问。

(15)、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诞生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哲学,其本质是一种政治服务。由于工人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化内部矛盾的深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进一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崛起创造条件。

(16)、卡尔纳普对于归纳逻辑的基本原理下的功夫最多最深。他一方面承认休谟对于因果性的否定是无法反驳的,另一方面看到科学家和普通人每天都在使用归纳推理,他致力于对归纳原理进行适当的形式化,用合理的指标指出其有效性。他认为因果性意味着原则上的可预言性,而在对前件的完备描述和对后件的预言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17)、假定有这样一个社会,那里的人们必须遵照一个统治者的命令去行动,但他们遵守起来很快乐,而且整个社会运行平稳,完全没有那些困扰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犯罪、失业、经济匮乏等。唯一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可能除了统治者以外)是自由的。在那里没有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每一个人都在同一种宗教里被培养长大。而且任何形式的反常、与众不同的行为或信仰所得到的惩罚都是严厉的(通常是死刑)。你怎样去说服这样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意识到他们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一如问题这个问题的含义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不理解或根本不试图去理解“自由”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就对”自由”大加褒扬,以致当我们不得不给出理由时,我们发现自己所能说的只能是一再坚持“自由是好的”,但相对什么是好的?对于幸福或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来说,它并不是必需的。我们很容易找到或想像一个社会,那里的人民快乐富足,但在我们的意义上却不是自由的。可是什么叫“在我们的意义上”?这样说总有意义吗?自由是产生快乐和富足的一种方式吗?抑或自由本身就是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人类生活的这一特征也要加以维护?为什么是这样?如果自由是某种有害的东西怎么办(比如不系座椅安全带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的自由威胁到他人的自由怎么办(比如纳粹支持者鼓吹暴力和不容异说的讲演自由,或者一个反复无常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由)?

(18)、在富裕时代,在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之后,思想世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哲学的思考是广泛的,包括很多方面,也有各种形式。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渗透到各个领域,这就是哲学的多元化,我们称之为富足哲学。

(19)、“我夜里曾经不知多少次梦见自己在这个地方,穿著衣服,靠在火炉旁边,虽然我是光着身子锤在床上!

(20)、恩斯特·索萨(ErnestSosa,1940-),美国当代哲学家,主张德性知识论,与传统儒家的德性论颇有相似之处。

3、哲学问题例子

(1)、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2)、如果说哲学的思考常常围绕人性展开,那么“色情”就是人性中一个普遍但很多人又试图回避的话题。

(3)、波普尔对人类建立的归纳法发出了质疑。休谟曾提出,我们见到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但并不能确定太阳明天也会照样升起。由此得出,假想并不能通过先例而在理性上得到证明。而波普尔的看法,则与他的“可错性”原则相结合。

(4)、新京报:现在恰逢高考,去年有一篇被很多人质疑“不说人话”的高考满分作文引发过关注。那篇作文的话题和哲学也比较相关,徐老师当时有关注到吗?当时那篇作文被人诟病的一点,可能就是用一个很晦涩的方式去讲哲学道理,但和哲学本身清晰说理的追求背道而驰。

(5)、10)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式:该理论本身是否能够解决它所瞄准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压制式的(overriding)还是抽根式的(undercutting)?(后者通常被认为比前者为佳。(7))

(6)、所谓“富足哲学”,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利益得到满足后,思维意识世界得到了极大丰富,细致入微地观察世界与自身的关系,进入意识、精神、自然等多种哲学领域,从而产生的多元形态哲学。

(7)、(1)  Arp.R.,B.SmithandA.D.Spear,20BasicFormalOntology.Massachusetts:TheMITPress.

(8)、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9)、(15)  Williamson,T.,2016/「AbductivePhilosophy,」ThePhilosophicalForum,Vol.47,issue3-4,pp.263-2

(10)、徐英瑾:是的,这个事也令我很无奈。现在社会的交流环境很不利于我们去训练自己对长句子的准确理解能力。我其实有一种观点,这个观点可能对“00后”这一代人来说听起来很受打击。我觉得语言学习的希望可以寄托在“10后”一代身上。我觉得他们赶上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就是“点读”时代,点读设备里面播放的语言至少都是标准的汉语,发音、语法都很规范,不是火星文、网络语言这种。

(11)、甲提出一个方案后,乙如果不同意,若丙也不同意,甲就会被处死,这样就只剩乙和丙了。乙再提出一个方案,丙再不同意,这样乙就会被处死,赃物就全归丙了。

(12)、在决定论者看来,我们是超出我们控制能力之外的力量的受害者:而在自由意志论者看来,我们总是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从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中,哲学的一些最重要的差别出现了。

(13)、(8)  Lewis,D.,19「ElusiveKnowledge,」AustralasianJournalofPhilosophy,Vol.74,pp.549–

(14)、新京报:你提到了《战争与和平》。我们知道你业余时间也写历史小说。你写过这么一个观点:如果要提高我们的共情能力,可以多去阅读优秀的小说,因为优秀的小说家往往具有出色的共情能力。如今的很多问题,不管是“性别战争”,网络暴力,还是身份政治,其实都和共情相关。从哲学的角度看,你觉得人和人之间可能获得真正的共情吗?

(15)、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对立斗争贯穿本世纪的始终,尤其在近年,大批科学哲学家涉入此问题,成了科学哲学的核心争论。这种对立斗争以完全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实在论还是反实在论,都有名目繁多的派别和牌号。

(16)、“所谓道德,不过就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品质。道德和伦理的善,不过是实现物质成就或权力地位等世俗目标的手段……神学和伦理学都是政治的工具,而政治就是利用一切工具达到目的的实践的艺术。”

(17)、哲学最大的错误?哲学没有错。是人心不古,用哲学掩盖自已的错误,失败并不可怕,成功和失败的占比有多大?找出失败的原因,解决它,社会,人类就发展了,从哲学中得到启发。

(18)、新京报:说回人工智能问题。最近几年有关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很多,一部分学者甚至担心所谓“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你觉得人工智能未来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吗?开个脑洞,假设我们确实面临需要与人工智能并存的局面,你会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吗?

(19)、全国卷乙的材料讲了杨雄形容射箭的比喻。其实射箭一直是儒家哲学中非常重要的隐喻。不仅是中国的儒家学者,像恩斯特·索萨作为一个美国的哲学家,他提出的德性知识论其实就是以射箭为一个比喻的样板。射箭本身需要反复的训练,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技巧和方法。这很像人生,对基本功的修炼,对人类各个学科基本知识和价值观的学习,以及选择人生路径的智慧,需要结合起来。其实不止射箭,我觉得这道题还可以顺便写写儒家强调的“射”之外的其他“六艺”。比如人生需要的可能还有协调能力,团队写作,这是“御”的艺术。

(20)、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

4、哲学问题

(1)、7)意识形态上的简单性(ideologicalsimplicity):该理论是否使用了较少的基本概念以至于在理论形态上较为简单?(意识形态上越简单的理论通常被认为越佳。)

(2)、本世纪各种哲学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是最典型的主体哲学。在这种哲学中,一种带逻辑意味而非心理意味的先验自我是首要的存在,是意向性的基础,而正是自我的意向作用,才使得杂乱的经验纯化,呈现其本质结构。也正是自我的意向作用,才使得作为物理记号的声音或文字具有意义。总之,自我是对象的依据,知识客观性的来源。

(3)、(美)玛丽埃塔·麦卡蒂/凌春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极其繁多,数不胜数,归结起来无非属于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这两类现象。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方面。

(5)、(13)  Strawson,P.F.,19Individuals:AnEssayinDescriptiveMetaphysics.London:Routledge.

(6)、在高考第一场考试结束之后,新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邀请他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对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看法。

(7)、新京报:哲学思维和作文写作关系密切。你觉得在中学阶段,学生们能怎样训练自己的这种思维?

(8)、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9)、结构主义者特别强调整体的重要性,以及整体对于部分的优先性。他们认为,事物(人类、社会、神话、诗歌、语言等等)处于一个具有结构的整体中,只有通过认识整体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认识某一要素。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反对这种整体观,竭尽全力消解这种整体结构说。他们认为,一个整体结构意味着有限性,容纳不了具有无限性的东西,也意味着中心、等级、秩序,这是必须解构的形而上学观念。

(10)、摩尔在著名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强调是与应当的区别,认为大量伦理问题的混乱出于对二者的不加区分。他猛烈攻击所谓的“自然主义廖误”(naturalisticfallacy),即用自然客体的性质来说明“善”这个基本伦理概念。他的主张叫直觉主义,认为善就是善,它是不可定义的。逻辑经验主义者以自己的方式凸显了是与应当的区分,他们主张,价值判断(例如“杀人是罪恶的。”)表面是陈述句,实质上是命令句(“勿杀人!”),它不像真正的事实判断那样有真假对错之分。艾耶尔、斯蒂文森等人以“情感主义”的名目说明这种区别,在他们看来,道德判断不是对事实的陈述,而是表达讲话者的情感,即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别人。例如“偷盗是错误的”相当于以厌恶的口气说:“他偷东西!”或相当于“我反对偷盗行为,你也反对吧!”赫尔把自己的有关观点称为指令主义,他认为道德语言是一种指令性语言。他提出了这种语言的逻辑推理原则,其中之一是:如果若干前提中一个命令句也没有,那么绝不能从它们之中推出命令句。

(11)、全国新高考Ⅱ卷漫画主题作文题:阅读图片材料写作。

(12)、新京报:欧陆哲学对哲学史的研究,可能有更多思想史上的意义。

(13)、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文哲学家协会主席、开放大学教授彼得·凯弗,他长年在BBC策划、主持哲学专题片。他把近百个哲学悖论,写成了99篇睿智诙谐却又略显荒诞的短文,涵盖伦理、逻辑学、知识论、自我、人际关系、美学等10个哲学主题。

(14)、“生活的意义”问题也许是哲学中最大的问题。同一只蚊子相比,我们料想人的生活意义一定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一种可能的回答是,在上帝的创造中只有人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但这是怎样一种角色呢?我们怎么能确信蚊子就没有呢?即使我们来自上帝的创造,我们的生活就有意义吗?一个人怎样知道他被指派的角色是什么呢?

(15)、我们深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哲学,其本质是为政治服务的。由于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加剧和内部矛盾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论和辩证法,进一步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借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6)、(10)  这裡假定的是:这个分类性的目标在寻找有关于这两个因素的一个二元一次函数。这个假定对于以下的论证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17)、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18)、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三个问题”与哲学家的“三个问题”,看起来只是“你”与“我”的对象不同,但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前者是因为对“你”的不知,而基于实际需要所提出的问题,其中并不包含怀疑和反思的维度,上升到科学的认知层面,则是基于人类求知的本性,针对“不知”事物所提出的问题。后者很明显并不是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恰恰是基于对“我”的认知,但又不满足、不满意和怀疑这种认知,同样出于人类求知的本性,是在反思的意义上对“真知”的一种追问。因此,哲学家的“三个问题”的准确表述应该是“我到底是谁?”“我到底从哪里来?”“我到底要到哪里去?”从前提和本质上来讲,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三个问题”是一种“不知而问”,而哲学家的“三个问题”则是“明知故问”,是一种“因知而思”。

(19)、(作者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

(20)、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所以甘愿赴死,是因为他认为即使法律判处他死刑。他也有义务去遵守一个城邦的法律(他是服毒而死的。他被迫喝下了一杯毒芹汁,半小时后就死了)。他的朋友曾经试图劝说他逃走,他本人也认为对自己的判决不公。但他对法律和荣誉是如此的看重,以至于他下定决心要以死来用自己的原则表明他的信念。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在我们国家的近代史上,革命战争时期的年轻爱国志士内森·黑尔(NathHale(1755一1776),美国罩命烈士和爱国者,在对英国部队执行侦察任务时拽拍。后被处以绞刑)被载人了史册。当他即将被英军绞死时,他说:“我惟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祖国。”

5、哲学问题100问

(1)、新京报:坊间还有一种常见的论调是,哲学提供的这种高度反思性的思考方式,会让人把生活中很多简单的问题越想越复杂。特别是当我们把生活里的很多现象、常识解构、分析之后,反倒更痛苦了,所以有句金句讲“懂了很多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你怎么看哲学反思本身的限度和风险?

(2)、除了这两个根本对立的答案之外,还有一个答案,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且独立的来源,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学派是二元论的。

(3)、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人阶级处于不利地位中发展出来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合理的温床,这便是典型的“饥饿哲学”。

(4)、《罗伯特议事规则》,亨利·罗伯特著,袁天鹏译,格致出版社2015年版。

(5)、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

(6)、很多人会谈论AlphaGo战胜李世石,这件事有很大的工程学上的意义,但是科学的意义我觉得其实有限。在工程学的意义上,围棋很难下,现在我们能让机器下赢人类,无疑了不起。但是它所运用的包括深度学习或者蒙特卡洛算法等,其实都是早就有了的东西,底层的逻辑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AlphaGo击败李世石和多年前卡斯帕罗夫被深蓝打败,没有本质的差别。

(7)、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

(8)、如果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xi去表示每项标准的重要性或权重,且使用另一个数字yi去表示一个理论在某项标准上的得分,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每个相互竞争的哲学理论在IBE评估上的总分(如果理论T在各项的得分分别为y1,y2,…y那么该理论的总分就会是(y1×x1)+(y2×x2)+...+(y11×x11)),并由此挑出一个得分最高的“最佳理论”。有些哲学家乐观地认为这样的客观评分是可能的。而毕比则对此表示质疑:一是我们的哲学直觉经常彼此冲突,而冲突中的直觉何者正确的争议,在哲学家间缺乏不预设理论的解决方式;二是IBE中各标准的权重为何以及各种理论在各项标准上的得分应如何决定,在哲学家间也常有争议。基于这些争议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毕比认为IBE并非真理导向的方法论,不会带给我们任何哲学知识。

(9)、本书中,美国资深哲学教师、教育顾问玛丽埃塔·麦卡蒂运用故事、诗歌、音乐、绘画、游戏、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和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20多位世界知名的哲学大家“相遇”,了解他们伟大的思想,从而启迪孩子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并教会家长或教育工作者如何循循善诱地和孩子们聊聊上述这些最重要的人生主题,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探索力和思辨力。孩子们的思考将构建出他们对世界和未来的憧憬与想象。

(10)、(14)  Williamson,T.,200ThePhilosophyofPhilosophy.Malden,MA:Wiley-Blackwell.

(11)、作为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题,高考作文本意在于考察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逻辑表达能力。然而,回顾往年的高考的舆论景象,语文作文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所有高考试题中的绝对明星,从权威机构、教育专家到街坊邻居,人人都要对题目评头论足一番,高考的作文题俨然成为了面向整个社会的大试题。

(12)、其中一人想,如果对方认罪,我认罪,我判轻刑,我不认罪,我判死刑;如果对方不认罪,我认罪,我无罪释放,我不认罪,我也无罪释放。所以这个人认罪。对方也这样想,所以两个人都认罪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可能与原案例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13)、哲学是研究普遍的、基础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它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例如批判的方式、系统化的方法等,并以理性论证为基础。在日常用语中,其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14)、可见,甲被处死可以导致乙被处死,因此,为了避免被处死,乙必须同意甲的方案,这样一来,有两个人同意甲的方案,超过半数,那最终就是按甲的方案分赃了。乍一看甲的处境最危险,其实主动权全在甲的手里。

(15)、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16)、而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和精神的产物,认为对世界的认识是精神的自我认识。还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他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根本不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17)、阿奎那是中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和哲学家,由他所著的《神学大全》享誉古今,是这一时期哲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18)、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大力鼓吹消解“在场的形而上学”,他认为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主流假定了一种外界的、客观的、绝对的参照物,用以衡量裁判观念、意识的真假对错,他认为根本不存在这种作为基础或标准的东西,他还认为尼采、弗洛依德、海德格尔都曾致力于推翻这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19)、毕比认为哲学怀疑论有两个主要依据:方法论的讨战和异议的挑战。前者指哲学家们使用的方法论并非“真理导向”的方法论,因而缺乏充分理由去宣称可以藉之获致真理。异议的挑战指不论一个哲学家对某一哲学问题的主张为何,他总可以发现与自身立场不兼容的观点,而这些观点的提出者同他一样理性且有足够见识,这使得整个哲学家社群无权宣称任何一个哲学看法是正确的。学过哲学的人对异议挑战的现象应该不陌生,但为何说哲学的方法论并非真理导向呢?毕比认为,这是因为该方法论中的两个核心部分——哲学证据及理论优点极大化(又称“最佳解释推论”(IBE,inferencetothebestexplanation)或“溯因法”(abductivemethod))——皆非真理导向。在证据问题上,毕比举了多个例子说明我们对于多数哲学问题的直觉是彼此冲突的;她认为这些冲突的直觉源自彼此抵触的理论预设,这进而使得哲学家缺乏有效的方法去决断它们中的何者正确。在IBE问题上,毕比指出:科学家有归纳证据去相信IBE可以导致科学真理,但哲学家则缺乏归纳证据去相信IBE可以导致哲学真理;即便我们同意IBE推论中的个别项目是真理导向的,哲学家们仍然缺乏有关它们各自重要性或权重的共识,因而难以决断哪个理论才是“总体来说”最佳的理论。

(20)、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反实在论者是范弗拉森,他用建构经验论代替科学实在论,主张“科学旨在给予我们经验上合适的理论;而接受一理论所包含的信念只是其经验上的合适性。”劳丹认为,科学史不是证实了,而是明确地驳倒了科学实在论。法因大力驳斥各种实在论,宣告实在论已经死亡,鼓吹一种“自然的本体论态度”,认为各种“论”都是科学的空洞外壳。

(2)、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或应当相信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它是一种对事物寻根究底的过程,一种对那些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从未明确表达出来的想法提出根本质疑的过程。比如我们认定一些行为是正确的而另一些是错误的,这有什么理由?我们知道杀人是不对的,但为什么如此?它总能成立吗?战争时如何?出生前怎么祥?对一个生命已经不可挽回而又忍受着极大痛苦的人来说怎么样?如果世界变得如此拥挤,以致不是这些人死,就是另一些人死,那又将如何?不论你对这些困难的问题作何反应,你的回答都反映出一张信念与思想之网,你很可能在对这些观念进行初次反思之前从未理清过它。所以毫不奇怪,当一个人首次试图去思考他以前从未讨论过的一些问题时,其结果很可能是令人尴尬的、愚笨的甚至是令人心灰意冷的。这就是哲学问题背后的一般旨趣:它教给我们怎样去思考、澄清和论证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让我们亲自把这些想法理清,然后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它们呈现给其他可能持不同意见的人。因此,哲学经常是当两个哲学家或学习哲学的学生相互辩论时凭着意见的不同而有所推进的。有时争论似乎显得无关紧要,或者好像仅仅是语义上的问题,然而由于我们所寻求的正是基本的含义和定义,因此,即使是有关语词含义——特别是像“自由”、“真理”和“自我”这样的词——的争论,对我们所相信的一切也是至关重要的。明白了这些以后,让我们以一连串有些奇特但却发人深省的问题开始我们的学习。每一个问题都旨在让你思考各种类型的哲学问题并表达出你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在阅读后面的文字之前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出来,那么你将受益匪浅)。

(3)、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三个问题”在可证的范围内,属于“问有可证”的问题,因此也就有确定的结果,也能够被确证与否证,有真与假、对与错、是与非等本质差别,也能被证实是“真的”或者“假的”。哲学家的“三个问题”则不同,往往超越了可经验的现象,超越了可实践的现实,通常在“不可证”的范畴中,属于“问未可证”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哲学家的形而上学问题是没有终结的,也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真与假、对与错、是与非,不在实践的范围内,也很难被证实与证伪。当然,无休止的争吵与辩论、对话与交流、沉思与笨想就成了哲学最常见的存在方式,而“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则是哲学思维的基本逻辑,“哲学就是哲学史”包含了哲学学习与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4)、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5)、凡尔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表达的用语要“高大上”,不“高大上”你玩不了凡尔赛。这些用语无形中铸造了一个语言的屏障,这些语言正式、华丽,甚至有些过分的繁琐,但是也抵抗了一些碎片化表达的侵入。凡尔赛的一个宗师级作品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它为了复原法国文化浸染下的俄罗斯青年的谈话方式,大量地在文本里加法语。凡尔赛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小团体里身份认同的彰显和巩固,这个在很多专业领域其实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法学、医学、生物学等圈子可能都会有自己的这样一道语言屏障,它们确实抬高了屏障外的人的理解成本,但至少维护了一种语言的纯粹性,至少抵御了“萌化”、“火星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35句教师节手抄报大全图片漂亮,抄报内容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