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7句荀子简介及作品介绍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30 13:50:33 admin 阅读:59

导读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 1、荀子简介及代表作品 (1)、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2)、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

1、荀子简介及代表作品

(1)、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2)、荀子的的思想也体现常见的教学原则,详细如下:

(3)、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向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刘向《孙卿书录》)

(4)、这个齐宣王、威王的说法显然是有误的,按照先后顺序应是宣王、闵王,而荀子五十岁时,正是闵王十七年。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东汉应劭的话在此就可以推翻了。应劭曾说:

(5)、(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部副部长杨亚琳撰稿)

(6)、    新绛县蒲剧团,精心编排、成功演出了新编历史剧《梁轨治水》,给这位心系百姓、尽职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爱民好官,高唱了一曲执政为民、感人肺腑的赞歌!

(7)、    梁轨,字世謩,籍贯和生卒年均不详。隋朝开皇年间,以内军将军职,出任绛郡正平县(又称临汾县,即今新绛县)县令。梁轨到任后,躬行乡间,察访民情,了解到这里十年九旱,农田缺水,致使农业连年歉收,农民生活困苦;另外又知道了,县城一带,地势低,水位浅,地下水含盐量过多,使得井水卤咸苦涩,有害于人体健康,不适宜居民饮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梁轨决心治县先治水,切实解决农田灌溉和百姓吃水这个事关民生的大难题。

(8)、    薛奎审理案件,重视现场勘验,重视调查私访。他屡破奇案疑案,解救蒙冤之人,被乡民颂称为“河东龙图”。薛奎曾接手一个“谋杀亲夫”复审案,他通过深入寻访调查,查明了案件真相:年过六旬的周财主,有妻室有小妾,又要霸占年轻貌美的贫苦民女张小翠。小翠不从,周财主就以欠租为由,把张父抓进班房相逼迫。小翠为救父亲,百般无奈,假装答应,进了周家。晚上,周财主欲强占小翠,小翠手握剪刀护身,误伤周财主手指。周财主遂诬告小翠要“谋杀亲夫”,将她抓入大牢……真相大白后,薛奎纠正了张小翠被错判死刑一案,把她释放抚慰;将恃财仗势、欺压良民的周财主责打五十大板,并让他写下张家所欠地租全免的字据。

(9)、前334年—-前213年《荀子简释》梁启雄

(10)、现在,我们跟随荀子的行迹,开始验算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11)、“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大意是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强调知识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12)、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舌头爱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必然会引起争夺暴虐,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13)、荀子反对禅让的观点,在其《荀子·正论》中可谓旗帜鲜明:

(14)、      兰陵是我的家乡,也是荀子任兰陵令的地方,这正是我热爱和关注荀子的原因之一。

(15)、针,生于山中,处于室堂。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长其尾而锐其剽,头铦达而尾掉缭。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洞而行。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尾生而事起,尾收而事已。既以缝表。又以连里。既能合纵,又善连横。无羽无翼,反复甚急。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显贤良。簪以为父,管以为母。用时则出,不用则藏。

(16)、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经典叙录毛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由是言之,《毛诗》,荀卿子之传也。《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盐铁论》云:包丘子与李斯俱事荀卿。刘向叙云:浮丘伯受业为名儒。《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又云: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由是言之,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之存者,外传而已,其引荀卿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由是言之,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经典叙录》云: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由是言之,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儒林传》云: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由是言之,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儒林传》云:东海兰陵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刘向叙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荀卿。又二戴礼并传自孟卿,《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载《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乐记》《三年问》《乡饮酒义》篇载《礼论》、《乐论》篇文。由是言之,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刘向又称荀卿善为《易》,其义亦见《非相》、《大略》二篇。盖荀卿于诸经无不通,而古籍阙亡,其授受不可尽知矣。

(17)、    陶琰(公元1449年—公元1532年),明朝名臣,字廷信,号逸庵,平阳府绛州(山西新绛县)陶家巷人。少时聪敏好学,过目成诵。23岁乡荐第33岁登进士,进入刑部为官。他主持正义,执法公正,惩治贪官,平反冤狱,得到百姓赞誉。

(18)、     《荀子·尧问》说:“孙卿迫于乱世,鳅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这个境况,应该与“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在时间上是接近的,刘向在《叙录》中也有相近的记载:

(19)、    陶琰为人刚正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明正德年间,太监刘瑾专权,权倾一时,炙手可热。刘瑾同d徐谦,诬告官员李高。担任刑部右侍郎的陶琰,查办此案,弄清真相,为李高申冤。刘瑾闻信,勃然大怒,假传圣旨,把陶琰押禁狱牢两个月;刘谨又假传圣旨,对陶琰罚米一百石。有同僚劝说陶琰:给刘瑾认个错,就可免受处罚。但陶琰坚决不肯。后来刘瑾被杀,陶琰才官复原职,罚米退还。

(20)、    李毓秀青年时,告别父母,携妻子和两个幼子,离开山东老家,千里辗转来到山西省绛州,在州城东郊周庄村安家落户。他求学师从于绛州同乡著名儒学学者d冰壑(名成,字宪公,住城北窑头村),游学近二十年。

2、荀子简介及作品介绍

(1)、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发言,并集体诵读《劝学》篇

(2)、高专诚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传统文化这块厚重大地上跋涉30余年,著述丰硕。主要著作有《孔子·孔子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专制之父韩非子》《子夏与三晋儒学》《御注老子》《论语通说》《孟子通说》《三晋烽烟》《三晋纵横家》《老子通说》《孔子与山西》《先师孔子》《凡人孔子》《大丈夫孟子》《荀子传》等30余部,译著有《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孔子与中国之道》《荀悦与中古儒学》,主要论文有《创新与守旧对三晋儒学命运的影响》《晋文化的思想特征》《甲骨文、金文所见殷周之际道德观念的嬗变》《从迁都新田看春秋后期晋国形势》《子夏的思想成就及历史地位》《儒学命运的历史观察和现实瞻视》《“稷下学派”考疑》《“赵氏孤儿”衍变真相》《秦汉时期晋文化研究》《荀子的文学成就和影响》《〈韩非子〉中的孔子》《〈史记〉所见“韩非之死”辨析》等50余篇。

(3)、      李斯的升迁过程是这样的。因建议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因离间各国君臣之计,“秦王拜斯为客卿。”因上书解除逐客令,“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5)

(4)、(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5)、在南渡士人中,兰陵一带的何氏(今山东苍山长城乡)、徐氏(今山东苍山二庙乡)、颜氏(今山东苍山芦祚村)、鲍氏(今山东苍山南桥乡)等等在南北朝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何氏一族由何承天、何子朗、何思敬、何远、何逊等等在南朝文化中都有自己重要的贡献,其中以何承天与何逊最为突出。何承天是南朝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他在天文学、律学、无神论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旧历法疏漏不当,要求修正历法,由他主持修订的历法称《元嘉历》。《元嘉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代表了南北朝时期我国在历法方面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何承天在数学、音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在祖冲之精算出圆周率的约率和密率之前已经掌握了约率的数值。他还兼通音律,发明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开后世“十二平均律”之先河。他站在正统儒家的立场上,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知识,批判佛教轮回观念、因果报应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神不灭论,对范缜的无神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何承天的事迹主要见于《南史》、《宋书》等。何逊是何承天的曾孙。南朝齐梁时著名诗人,文学家。何逊八岁能诗,二十岁举秀才,受到当时名流范云、沈约赞赏。但何逊出身贫寒,仕途一直不顺,曾长期隐而不仕。曾吟下“露滋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江岸雨欲来,浪白风初起”,“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声”等佳句。沈约甚至有“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之说。(《梁书·何逊传》)颜之推评其诗“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扬都论者,恨其每病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之雍容也。……江南语曰:‘梁有三何,子朗最多。’三何者,逊及思澄、子朗也。子朗信饶清巧,思澄游庐山,每有佳篇,亦为冠绝。”(《颜氏家训·文章》)三何即何逊、何思澄、何子朗,而一族三人同时显露于当时的文坛,为时人所称道,可为古今奇观。

(6)、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7)、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居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於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11)

(8)、     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秦国大乱,卒以亡。

(9)、    祝愿家乡朝气蓬勃、精神焕发的父老乡亲,高扬历史文化的东风之帆,凝心聚力,奋勇拼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10)、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他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不管在何时,所发表的任何言论,到了后世都成为了让人所学习的榜样。

(11)、公元前238年,楚国考烈王去世,令尹李园乘机杀害了春申君。春申君死了之后,荀子也被罢黜,不再担任兰陵令。从此,荀子就留居在兰陵。在此期间,荀子全面总结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将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以及对百家学说的综合批判,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写成了数万言的著作,这即是《荀子》一书。

(12)、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13)、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官场失意,落魄京都长安。一日,天空飘着小雪,三人相约,一起登上闹市街上酒楼,在酒楼里间饮酒解闷。这时,有多个梨园歌女,由班主领着,也上了酒楼,在外间会宴唱歌。王昌龄就对王之涣、高适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却每每难分高下。现在咱们听听这些女子唱乐府诗歌,谁的诗被唱的多,谁就为优。如何?”王之涣、高适点头同意。不一会儿,就听外间一位歌女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诗!我先记下。”就急忙用手在壁上画了一划作记号。接着,听到另一位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高适一拍手说:“我的!记下来。”说着也在壁上画了一划。接下来,第三位歌女又唱了一首,王昌龄高兴地说:“又是我的!这是我的《长信秋词》。”就得意地又在壁上画了一划。外间歌女唱了好几首歌,一直没有唱到王之涣的乐府诗。但王之涣并不着急,他沉稳地对王昌龄、高适说:“这些唱你俩诗的,都是些潦倒的乐官女子,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的诗词罢了!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她们怎敢唱呢?”他说着,就指着外间歌女中一位身穿紫衣、长相最漂亮的女子说:“等到这位乐官唱歌,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再也不敢和你俩争高低了;一旦她唱的真是我的诗,你二位应当拜倒在我的座位前面,敬我为师。你俩同意否?”不一会儿,轮到了那位紫衣女子唱歌,开口就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高适说:“你俩都听清了吧?这歌词可是我的《凉州词》!咋样?我没有说错吧?”三人相视,都大笑起来……这就是流传很广的唐代诗坛佳话“旗亭画壁”的故事。

(14)、“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等。

(15)、张仪是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16)、    薛奎关心民生疾苦,多次减免百姓赋税,多次为百姓做善事,获得老百姓交口称赞。薛奎曾监督州民运送军粮,途中因大雨连绵,致粮食被雨水浸泡腐烂,不能食用。薛奎即请转运使停运。转运使十分生气,欲上书弹劾薛奎。薛奎和颜解释,晓之以理,说服了转运使,并免除了州民赔偿粮食损失的责任。州民对他感激不尽。

(17)、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思想主张导致为:

(18)、刘志轩先生的这段话,至少说明,荀子不是在公元前238年去世的,被罢官后仍然教书的说法,与王善富的《兰陵歌谣》是一致的。因此说,荀子在公元前236年去世是可能的。

(19)、兰陵人是荀子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在兰陵坊间,至今流传荀子的歌谣。兰陵民俗专家王善富先生搜集整理的《兰陵歌谣》(6)就有荀子的足迹。

(20)、荀子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人。《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当时齐国稷下是很大的学术中心,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家。《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笔所写的。

3、荀子的个人简历

(1)、    陶琰关心民生疾苦。在官任上,他多次为百姓减轻税役负担,多次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担任右都御史时巡视浙江,遇海边飓风大作,海堤毁坏三百余里,淹死居民数以万计。陶琰拿出自己的俸银,积极救助灾民;又组织人力重新筑堤,从萧山至余姚,共筑堤五万多丈,预防后患。浙江民众,对陶琰无不感激感恩。

(2)、后来在楚国为官,春申君死被免官。以后一直著书立说,教学授徒,直至去世。

(3)、荀子离职去赵的时间文献没有交代,应该不会太长,或数月足矣。兰陵县令任上,荀子没有其他信息,我们所能猜测的是,他一边工作,一边著书教学,“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14)终老于兰陵。

(4)、    孟珙英年病逝后,全国悲痛。在荆襄百姓吁求下,宋廷为孟珙建庙立碑,以作永久祭祀,励教后人。

(5)、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6)、    李潜夫的杂剧《灰阑记》,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揭露了当时恃强凌弱的社会风气和腐败黑暗的吏治,颂赞了包公巧破疑案、明断是非的智慧和刚正,鞭挞了邪恶,弘扬了正气,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戏剧作品。《灰阑记》不仅获得中国人的称赞,而且流传国外,走进剧院,演出屡获好评。

(7)、“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听道、看到都强调感官参与的重要性,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

(8)、    薛奎(公元967年—公元1034年),北宋名臣。字宿艺,绛州正平县(今山西省新绛县)人。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岳父。

(9)、公元前259年,荀子七十四岁,赵孝成王议兵。

(10)、荀子的一生是在战乱和动荡中度过的。他深刻认识到了现实社会朝着统一的发展趋势。在对百家思想的批判总结中,他以深邃的理论思维、精辟的辩证论说,为即将到来的封建大一统的社会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指导。

(11)、    荀子也是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12)、人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求满足欲望而无节制,必定引起竞争,有争就有乱,就需要定礼。礼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自然和文化的区别。

(13)、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说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14)、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15)、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于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16)、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17)、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18)、释义: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19)、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国兰陵令。他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直到逝世,被称为儒家“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环境习俗和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荀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他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20)、    孟珙的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是岳飞部将。孟珙早年随父孟宗政在枣阳一带抗击金军,协助父亲保卫襄阳。父亲孟宗政亡故后,孟珙接管了父亲的“忠顺军”,担当起抗金大任。

4、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1)、荀子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他治理下,兰陵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成为一块文化高地。正是由于他来到兰陵,甚至定居兰陵,著述、讲学于兰陵,一大批青年才俊慕名而来,有些人后来成为左右中国历史命运的人物。刘向《孙卿别录》谓:“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胡元仪《荀卿别传》说:“韩非、李斯、陈嚣、毛亨、浮丘伯、张苍而已。当时其盛也。”韩非、李斯、陈嚣、毛亨、浮丘伯、张苍等等,都是当世之杰,他们不远千里,前来兰陵求教,兰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

(2)、所以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点都不夸张!

(3)、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唯物论的天人论者。他们都把天看成仅仅是大自然,并用这样的观点来阐明天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的关系,因而构成一种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定胜天”。

(4)、荀子是首位比较客观的将道、儒、墨、法的思想进行集成和撇弃。肯定了各家有用的内容,同时也对各家思想上的糟粕进行剖析批判。

(5)、高专诚也很关注汉学研究中的孔子研究和儒学研究成果,他对三部有影响力的汉学著作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对于国内孔子研究、先秦和汉代儒学研究、当代新儒家研究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孔子与中国之道》的多次再版与重印,对于国内学界的孔子研究,有颇多促进。这本书是美国学者顾立雅所著汉学名著,高专诚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其翻译出版。更重要的是,作为译者,他以增加大量注释的方式,把自己对孔子和孔子弟子的研究所得,悉数反映在译本中,并在许多问题上,对原书作者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明显增加了译本的学术厚度。所译《荀悦与中古儒学》是美国著名学者陈启云的重要代表作,书中对两汉三国魏晋时期的儒学研究,尤其是对东汉、三国之际重要学者荀悦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这一时期儒学研究的空白,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所译《新加坡的挑战——儒家伦理与精神》是当代著名新儒学大家杜维明的重要著作,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儒家在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6)、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之诗作擅写边塞风光,抒发人生豪情,与王昌龄、岑参、高适,并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王之涣的诗,用词朴实,风格激扬,意境深远,广为传诵。王之涣的诗,可惜多已散失,传世之作仅有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最为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篇。

(7)、    羊舌肸(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前528年或稍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叔响),又字叔誉,又称叔肸、杨肸,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政治家。出生地在新绛县王守庄。羊舌肸与郑国子产、齐国晏婴齐名,是同时期人。他们三人的生活年代,都早于孔子几十年。羊舌肸博学多才,通晓历史,善于言辞,辅佐晋国国君,参与主持晋国外交,多次出使别国,多次随晋君参加各诸侯国会盟,举止从容,不辱使命,竭力维护了晋国的大国霸主地位,是两千多年前中国著名的外交家。《左传》记述羊舌肸言行事迹较多。

(8)、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的先祖是春秋时期的古荀(郇)国人。古荀国,在今汾河下游新绛县一带,都城荀城(即今席村),后为晋所灭。因此,新绛县是荀子故里。关于荀子的出生地,有几种说法,一说就在新绛故里,一说在河北邯郸(赵国都城)。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学术集大成者。

(9)、孙卿卒不用於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讥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葬兰陵。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异同之辨,处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庐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术,唯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

(10)、司马迁把荀子和孟子一同看成是孔子之学在战国逆境中的复兴者和光大者,“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刘向把荀子看成是儒家经传的主要传人。但遗憾的是,唐之前没有人为《荀子》作注,以至于“荀氏之书千载而无光焉”。唐代杨倞整理《荀子》并为之作注,可谓传荀学之功臣。杨倞把孔子、孟子和荀子视之为儒家一脉相承的传人,认为“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在大讲道统之传和心性之学的宋明道学中,荀子主张性恶、批评思孟或他的法家弟子等原因,因此在宋明儒学中,荀子受到了普遍的轻视。朱熹甚至以一种轻蔑的态度评论荀子,以至于把荀子逐出儒门,归入法家。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直在子部的《孟子》一书,在唐代开始被请求“入经”的“升格”趋势在宋代已成定局,位列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中,并被朱熹推崇为《四书》之从而确立了其在儒家中的正统和尊崇地位。

(11)、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唐朝诗人,字季凌,绛州(今新绛县)人。王之涣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他的五世祖在后魏时任绛州刺史,全家可能在那时就移居绛州。王之涣出身名门望族,幼年聪颖好学,能文善诗,有豪侠之气。成年后,以门荫入仕,曾做衡水主簿、文安县尉,为官廉洁自律、断事公平,受到百姓称赞。后病逝于官任之上,年仅五十几岁。

(12)、    薛奎性格刚毅笃实,为政严敏清正,注重教化民风,临事持重明决,不愧是北宋朝一代名臣。

(13)、荀子有秀才,对当时流行诸子之说皆不满意,认为皆非先王之道,善为《书》、《礼》、《易》、《春秋》,在当时是最著名、资格最老的学者,三为稷下稷酒。

(14)、     那么,李斯所谓的“相秦”是那一年呢?

(15)、前336年---前238年《荀况行年新考》梁涛

(16)、    薛奎在朝廷,遇事敢言,谋议无所避忌。他对皇帝过错,敢于直言劝谏。薛奎爱惜人才,他所举荐的后辈,后来都精明能干,大有作为。

(17)、荀子,赵国人,名况。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年闵王之季。(13)

(18)、“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贤之学,百世犹传。一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固然与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如今天的北京、上海然,但更与这个地方能否有影响百代的大儒相联。荀子治兰陵,讲学、著书于兰陵,造就兰陵“多善为学”的局面,其流风余韵,影响百代。对一个地方发展,引入“资本”可以带来经济繁荣,引入“智本”可以带来文化繁荣,既有资本,又有智本,可以“富而好礼”,既富且雅,传之百代。

(19)、荀况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荀子把天、地、日、月、星星等和万物一样看做是自然存在的东西,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变化,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在2000年前就能够有这样进步的思想,是很难得的。他不但不承认天神的威力,而且主张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人应该控制天,人也是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这是荀子与当时其他学派大不相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进步、极有积极作用的。

(20)、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5、荀子简介及故事

(1)、    杂剧《灰阑记》,描写包公断案的故事,文学戏剧性很强。富翁马均卿,娶妾张海棠,生有一子。马妻与奸夫合谋,毒死马均卿,反诬海棠是凶手,并想夺取其幼子为己子。张海棠被地方衙门判为死罪,含冤上诉。包公接案后仔细分析,知有冤弊,就亲审此案。他让海棠幼儿立于堂上,让属下用石灰绕着幼儿画一圆圈,然后命令马妻和海棠对拽幼儿,说两人谁能拽出孩子,谁就是孩子亲生之母。海棠恐伤幼儿,不忍使劲拽;那马妻悍然不顾,强行把幼儿拉出圈外。包公察言观色,细心观看,由此断定幼儿是海棠亲生,为她昭雪了冤屈,并严惩了马妻和奸夫。

(2)、    在政治上,羊舌肸主张各诸侯国和平相处,反对争斗战乱,他提倡尊贤使能,重其才而不重其貌;他能预料时事,有政治远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他对社会“礼治”败坏深感痛惜,主张教化为主,刑法为辅;他为人正直,不徇私情,不袒护因贪受惩的弟弟。在哲学上,羊舌肸主张退让、务德,反对急先、聚敛,认为柔能克刚,与道学鼻祖老子的思想观点多有相通之处。

(3)、可以断定,“始皇任之,人臣无二”发生的时间,应是荀卿被废的公元前238年。

(4)、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5)、按照荀子公元前333年出生来推算,到齐闵王17年,即公元前284年,荀子正是四十九周岁,古人按虚岁计算年龄是惯有的事。这一年,荀子首次来到齐国。

(6)、文学曰:“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2)

(7)、    陶琰为官清廉,生活俭朴。绛州城内陶家巷他的家院,住房仅有五间砖包土窑。膳食上,陶琰每顿饭只要一碟清淡素菜,被百姓称为“青菜陶”。陶琰前后做官四十二年,两袖清风,身边没有一点多余之物;每次从一地离任时,只有装着行李衣物的三副担子相随,人们赞称他为“陶三杠”(南方人用竹杠作扁担)。

(8)、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荀子不可能是在公元前238年去世的,有司马迁的“著书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这句话,他至少又活了数年。

(9)、荀子是战国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儒,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作为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是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的基础上,力图超越百家,归宗仲尼、子弓之学,重回“道术”,从而为兰陵文化在两汉魏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0)、在荀子的观点里面,有一些观点是靠近唯物主义思想的,他反对天命学说,他觉得人定可以胜天,上天的预警,根本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命运。

(11)、    梁轨不辞辛苦,轻装简从,亲到县境各地探查问访,寻找水源,终于在县城西北方向几十里外的九原山下,发现了水源充沛、泉水清澈的鼓堆泉,可以用来灌田和饮用。梁轨喜笑颜开:老百姓艰苦困难的生活处境有救了!

(12)、我们知道,荀子第一次游学于齐,是在齐闵王末年,荀子立足未稳,便遇上燕上将军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结果七十余座城池失陷,齐闵王逃至莒国,荀子也离开齐国。至公元前279年,田单收复失地,齐襄王复国,不久,“修列大夫之缺”,田骈等老资历学者已死,荀子再次来到齐国,时年五十五岁。至齐襄王死(公元前265年)的十四年间,荀子凭其学问、资历,成为“最为先生”、“三为祭酒”。

(13)、荀子思想本身具有以儒家为主,兼融并包、汇通百家的特点。他出生赵国,深受三晋文化的影响,年五十(一说年十五之误),来到齐国。他到齐国时,齐国盛极一时,可以与秦并称东西二帝,尤为可贵的是齐国是个文化开放、兼融并包的泱泱大国。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战国时代先进文化的代表。儒、墨、道、法、兵、阴阳、名家、纵横家等百家学说在这里交汇、融合,通过这种融合甚至产生齐法道、齐道家等等具有兼融性的新学派。荀子在齐国生活过多年,他的思想就是在齐国这个文化氛围中孕育成的。就兼融并包、汇交百家而言,荀子的思想与兰陵文化高度一致,而荀子的到来更加强化了兰陵文化的这一特点。

(14)、荀子与刘向相距200多年。刘向明确指出:荀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他的思想是对儒、墨、道、法、名等家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对庄周、公孙龙、李悝、尸子等等,“非先王之法”,“皆不循孔子之术”极为不满,“唯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像孟子一样,起而捍卫先王之法,仲尼之道。由于荀子著书兰陵,讲学兰陵,影响兰陵,“兰陵多善为学,盖孙卿也。”“多善为学”是兰陵的文化传统,也是西汉时代兰陵地区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重要特点,刘向将这一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归于荀子,是有道理的,也是可信的。

(15)、我们知道,李斯被处死的时间是公元前208年,临刑之前,他抱怨为相治民三十余载,立下种种功绩。由此我们上推三十年,即公元前238年。这一年,李斯拜相了吗?没有,李斯做了秦国的廷尉。

(16)、兰陵萧氏非常重视文学研究与创作。南齐萧颐当国之时,出现了清新典丽的新体诗“永明体”,梁简文帝时,又出现了所谓的“宫体诗”,中国的“近体诗”即滥觞于兰陵萧氏当政时期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昭明太子文选》。昭明太子是对梁武帝长子萧统的称谓,《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萧统爱好文学,他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入选标准,编成《文选》三十卷,后人称《昭明太子文选》,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足见《文选》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17)、孟子认为,读书明理的人,虽然生活不安定,但也不至于丧失良心。据说孟子曾拜子思(孔子之孙)的学生为师,接受儒家教育,后来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所提创的都是基于,仁政,的王道政治,在和其它学派的思想议论中,强调儒家的学派。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4句荀子是什么样的植物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