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1句木心先生作品哪一本最有代表性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20 09:31:22 admin 阅读:59

导读木心先生作品 1、木心先生的画作 (1)、·《我最讨厌中国的卫道士》(《南都周刊》) (2)、今天我在这里向诸位介绍先生与他的文学,仍然像二十多年前我初识先生时那样,感到困难。这...

木心先生作品

1、木心先生的画作

(1)、·《我最讨厌中国的卫道士》(《南都周刊》)

(2)、今天我在这里向诸位介绍先生与他的文学,仍然像二十多年前我初识先生时那样,感到困难。这种困难是:在我们的文学视野中应该怎样看待木心先生?他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景观中是怎样一种位置?这种位置,对我们,对文学,意味着什么?

(3)、我的夙愿今天实现了。以下,借文学的名义,我要向第一位在国内网站为读者介绍木心散文的陈村先生鞠躬致敬!我谢谢在《南方周末》撰文呼应的陈子善先生与何立伟先生!感谢在此书出版前阅读并期待木心先生的陌生读者和今天到来的记者们!感谢这本散文集责编、脑袋长得像列宁般宽大的曹凌志同志与封面设计师蔡立国同志!感谢做主出书的贝贝特头目刘瑞琳同志!当然,还要感谢青春大好、今年刚满二十岁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注:1931年木心的全家福,小男孩即是木心

(5)、木心先生作品:《云雀叫了一整天》《即兴判断》《素履之往》《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鱼丽之宴》《我纷纷的情欲》《温莎墓园日记》《爱默生家的恶客》《文学回忆录》(木心口述,陈丹青笔录)

(6)、第三篇论文写到最后一句,又像死了伴侣。半年死三个。狄更斯可是死得多。所幸我不从事小说。雪景赏过了,伟大,圣洁。冬季莫干山,也和温带的其他的山一样枯索荒凉,银雪盖在竹上,树上,屋顶上,巉岩上,石级上,就此温柔而繁华。下雪时,雪初霁时,无风,并不凛冽,比夏令还爽亮,雪光反映入室,天花板一片新白。不良的是融雪之日,融雪之夜,檐前滴滴答答,儿时作诗,称之为“晴天的雨声”。滴滴答答,极为丧气,像做错了事,懊悔不完了,屋角,石隙,凡背阳之处总有积雪,一直会待着,结成粗粗的冰粒,不白了,也不是透明。大雪后,总有此族灰色的日益肮脏的积雪。已经不是雪了——“笨雪”。

(7)、这本散文集的首篇《九月初九》,写在1985年左右,可是在文字上可能会给予我们“五四”的、“老派”的、非常“中国”的错觉,而在域外而回望家国,叹自然而审视历史,五四时期没有人取用这样的角度与写法。再看《明天不散步了》和《哥伦比亚的倒影》,用粗俗的话说,则显得异常“洋派”而“现代”,我不知道从五四直到现在,中国的散文可曾出现过类似的篇章?至于《上海赋》,我想,凡是读过的朋友都会承认,不但上海不曾被这样写过,更重要的是,我们遭遇了一种异常丰沛而娴熟,但全然陌生的文体,这堂堂正正的文体好像早就存在,可是谁曾在五四迄今的作品中见过同样的文学“物种”?

(8)、我的尴尬,在于从艺以来一直是自己闭门造车,摸石过河,先生于我,有如苦寻的耶路撒冷,太多的食粮与福音装进我无知的口袋,如暗夜的火把,照亮内心,温暖而摇滚着的精神。

(9)、·《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展》(北京武汉沈阳广州南京上海2000)

(10)、故居与美术馆一路看下来,墙上的每一个字都仔细读,字字诛心,深到骨髓的智慧与忧伤。每一幅画都认真地品,无尽的孤寂与苍凉。我斗胆觉得真的理解他,眼泪是止不住的。

(11)、来美术馆参观的游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15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仿佛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飘渺,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仿佛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内心,灵性,洁净,内心无比苍凉。

(12)、我们每个人的余生,都將在未完成的路上继续行走,各自觉悟。

(13)、小说:《临街的窗子》、《婚假》、《夏狄的赦免》、《危险房屋》、《石佛》、《克里米雅之行》、《伐哀尔独唱音乐会》、《罗尔和罗阿》、《木筏上的小屋》

(14)、时光漫步不觉已过不惑之年。从艺也已三十余载,终不成器。年少轻狂,肆意生长,西行求法,浪迹天涯,故土难离,却也总不和时宜……想想归来也已十余年了。

(15)、由此联想到,去年看到邹晓勇导演的三幕话剧《木心·人曲》,虽然一直还不曾看到这场演出,单凭知道这样的读者、致敬先生的作品,以及听了里面的三首歌曲,便由衷的钦佩。

(16)、·《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西藏组画》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1980)

(17)、木心先生不是一位“新作家”。他的写作生涯超过六十年,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八十年代再度写作后,台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先生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

(18)、他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十九岁在杭州开个人画展。举办个人画展的照片挂在墙上,他穿一件毛衣,身材健硕,眉目如画,英气逼人。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潇洒而儒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19)、他的学生陈丹青整理他的《文学回忆录》,我读了数遍,认真记了厚厚的读书笔记。有时,静夜里忍不住再一次翻开它,听他如数家珍。从《诗经》《唐诗》《宋词》先秦诸子,讲到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再到外国文学。他讲尼采、莎士比亚、卡夫卡、巴尔扎克、毛姆,谈梵高、塞尚、高更,他也讲音乐,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这是1989年木心先生在纽约为一群学生讲学,一开讲就是五年。他的学生中有画家陈丹青,作家阿城。对于五年的讲课,他笑着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20)、“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2、木心先生作品哪一本最有代表性

(1)、今天,我一再提醒我的陈述必须保持克制。我只是他的学生,不是一位有资格评价文学的人。当此向大家介绍先生,我实在做不到像他的文字那样精确而恰如其分。我不敢说在座的朋友中没有一位读过先生的文章。人不能单凭一篇文章认识作者,尤其是像木心先生这样丰富、深沉而多变的作者;然而有时一段词语、一句话,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先生正是这样的作家。前天,当我接到印刷厂送来的第一册木心散文集,翻阅那些我在二十多年前就阅读过无数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个无解的谜——他来路宽阔,但没有师承,他秉承内在的意志,但没有同志,他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他曾经长期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这是他所追求的吗?在五十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被中断的、远未展开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世态与时代的种种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我们或许会说,几代文学家都在寻索实践同样的命题,但现在有了比较的机缘:一端,是我们历来所见的庞大的中文写作;一端,是木心先生的书。我们会看见,前者所有的,木心先生那里半点无有,前者所无有的,请在木心先生书中见——我所谓的“有”与“无有”,是指什么呢?

(2)、伤怀处也惊奇地发现自己近几年的某些画与先生的画有种微妙的联系,某种情绪表达的相似感,也好像是能从先生的画中发现自己。

(3)、此外,郭先生还点到了木心先生的“知性主义”,点到了他在书写中长期把握的“形上生活”,点到了木心散文美学为什么是因为“生活的退息”,点到了木心散文“对细节的敬意”,指出他是极少数“将读者看得很高很高”的作家——以上这些,是不是我们阅读经验中普遍的盲点?

(4)、诞生于情人节的树心也写了很多关于爱情的美妙诗。分享木心先生的10部作品、10部经典语录,静静领悟文学达人的魅力。

(5)、先生的绘画中有魔幻般的诗意与精巧。丹青先生说:先生的画中有达芬奇,认同。那更像是音乐、诗歌、戏剧,充满了低沉弥漫的音律与末世的步伐。恍惚中也发觉自己的绘画中似乎也有相似的情绪。

(6)、他说: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7)、·《非常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十二名家展》(墙美术馆·北京2009)

(8)、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用了两讲的时长为学生讲中国戏曲。其中,他讲解了南北曲的起源、古时候的杂剧与传奇,以及京剧、元曲、昆曲等等,内容多为介绍性的普及与启蒙式的教学。

(9)、小说:《临街的窗子》、《婚假》、《夏狄的赦免》、《危险房屋》、《石佛》、《克里米雅之行》、《伐哀尔独唱音乐会》、《罗尔和罗阿》、《木筏上的小屋》

(10)、大雪纷飞处,我只见你,优雅前行,越走越远。

(11)、木心先生开始写作,是在四五十年代,恢复密集写作,是在八九十年代;横向比较,同时期国内的文学写作无论从哪一面向看,均与他不在一个时间的纬度。

(12)、在都市中,更寂寞。路灯杆子不会被雪压折,承不住多少雪,厚了,会自己掉落。

(13)、   木心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

(14)、但是他说:“知识不必多,盈盈然即可。”因此不要误会木心先生是学问家,这不是尊敬他的好方式。他之出国,不是像五四那代人取西学的“真经”,而是去对照、验证、散步;而“国学”之于他乃是一种教养,他是与先秦以来历代古人的对话者;他于写作所看重的是古人所谓“神、智、器、识”,所以也不要将木心先生误作哲学家:从先秦诸子到古希腊哲人,从但丁到尼采,他取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予以观照,而不是学者式的焦点透视,他说,哲学与思想只能作为文学的遥远的背景,推近到纸端,文学会烧焦、冒烟的……此外,散文家、小说家、文学家这些称谓,对于木心先生即便不是误解,也可能不是正解。我记得1994年陪他在英国拜访莎士比亚墓,墓碑上写着“诗人”而不是“剧作家”,先生看见,深以为然。

(15)、“陈老师啊,我原先以为你写得好,现在读了木心先生的书,你在他面前变成一只小瘪三!”

(16)、   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狱中,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 文革结束后平反,曾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1982年起,长居美国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17)、雪下大了。南国的下雪天不刮风。竹梢承雪而不动,村犬不吠。铜锣火铳不响;那是要到万不得已时才发作的。静极了,雪和虎爪一样着落无声。静极……静极……我也不发任何声息。就床,就床不过是把披在身上的棉被盖在身上。还是一味的冷。熄烛时,吹气这样响,只熄一枝。照片,在日记里,日记在锦盒中,锦盒在枕边——照片在日记里……

(18)、我不想过于理论化地谈论木心先生,这也非他所愿。他曾说:“文学、哲学,一入主义便不可观。”但阿城正确地指出:阅读木心先生是要有“知识准备”的。当我最初接触先生的文学,面对他开阔渊深、左右逢源的国学与西学根底,痛感自己没有知识,毫无准备。台湾《中国时报》副刊主编杨泽先生在那次座谈会中稍微提到这一层。譬如,他认为在文学气质上,单是“地中海精神脉络”即“都有因缘于木心”,为此他列举了孟德斯鸠、列兹、蒙田、瓦雷里、纪德与兰波。而在先生教授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自中国《诗经》、古希腊神话一路下来,兼及波斯、印度、日本、东欧、美洲等区域的文学史话,直到二十世纪文学——今日专修文学的年轻人可能接受了较为完整的文学史教育,但我要提醒大家,在木心先生成长的三四十年代,在封锁知识的五六十年代,世界文学的全景观始终是木心先生个人写作的制高点。

(19)、莫干山大雪,杭州总也下雪。夜十二时,竹秀睡着了……

(20)、·《全国美展》(《泪水撒满丰收田》中国美术馆·北京1977)

3、木心先生作品图片

(1)、2014年2月14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温故》第二辑纪念专号,首次发表木心的《海伯伯》(未完成)、《如是我灯(序)》。

(2)、·《谁养活了艺术家——世界艺术赞助史浅说》(北京大学)

(3)、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4)、·《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先生的音乐作品听到的极少,不知是否是受了先生的影响,我的音乐也愈发地低暗感伤,唱到黑暗处,哭的跟什么似的。

(6)、我时常好奇的是,在这个即将进入元宇宙的时代,竟然还有很多挚爱木心先生的读者,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注定要遇到木心与错过木心是一样的匪夷所思又顺理成章,我所做的,是想让更多的读者错过匪夷所思的擦肩而过,早点顺理成章的遇到木心。

(7)、 这本书的哲理是用了许多概念论证以及体系,但是带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方式和通往思想灵魂深处的一条道路,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时,这条道路就要消失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探寻这个异化了的世界。庖鱼及宾,告诉我们的是用自己所有的微博的东西来表达自己最真诚的心意,这大概就是木心先生首先想通过自己的文章和观点来送给读者的礼舞,它本身就是我们要学到的哲理,先生说的是对的,哪怕我们一无所有,但是我们在表达心意时,永远都是要真诚。

(8)、是夜,又发现燃两枝白礼氏矿烛,更宜于写作。从此每夜双烛交辉,仿佛开了新纪元。深深感叹我以往凭一枝烛光从夏天写到秋末冬初,愚蠢使自己吃亏受苦。客厅里的旧式壁炉,调理不来,也许烟囱坏了,我怎么知道呢,向山民买来的并未干燥的松木,就是要熄火,即使烧着一会,也暖不进小书房来。其他上下六室,更冷。不是可以把书桌搬到客厅火炉边去吗,我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可能性。书桌在书房里,就是在书房里。我只会披了棉被伏案疾书,诚不思桌子之迁徙。右手背起了冻疮,左手也跟着红一块紫一块——为了这三篇非博士论文。一个人上十次当,七次是自设的。

(9)、比如他说屈原处在中国文化宝塔的塔尖位置,当有同学问陶渊明时,他说是文化宝塔外的散步者。他说哪吒是尼采的先驱,是有武功的莫扎特,是永远的孤儿,一系列的形容,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10)、纽约讲学时的内容,在木心仙逝后,由画家陈丹青用五年的时间整理、校对,而后编辑成书。送别先生时,陈丹青看着几本厚厚的笔记,他说:“我们真有过漫漫五年的纽约聚会?瞧着满纸木心讲的话,是我的笔记,也像是他的遗物。”恍然听见木心先生说,丹青最懂我。他们的师生情谊,山高水长。

(11)、敏锐的人士在八十年代开始“发现”这位“文学鲁滨孙”:就我所知,阿城、何立伟、陈子善及巴金先生的女儿最早在大陆传说木心先生;第一位将他的文章逐字逐句全文输入电脑,于新世纪发布在网站上的,是上海作家陈村。他读到《上海赋》,“如遭雷击”,乃为文宣告说:

(12)、木心先生在阅读什么呢?阅读我们的“阅读经验”。

(13)、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14)、·《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2010)

(15)、乌镇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涂鸦,将以前的作品做了整体的调整与修改。又画了些先生的背影,两年下来竟也有二百张之多。审视中却觉察到由于过于小心画先生,那背影有些死板僵硬,不如其他部分的随性自然,惭愧。我的能力也就如此了,先生莫怪。

(16)、我并不曾看过多少先生的文字,无奈眼疾,还未来得及散步就花掉了,好在网上可以寻见先生的音频、视频,也有幸听到步姿朗读木心,就连《文学回忆录》竟也是从喜马拉雅上一路听下来的。

(17)、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18)、适逢木心先生八十八周年诞辰,谨以此片追忆先生,并向陈丹青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

(19)、不知不觉中,凡有适合的风景便厚着脸皮把先生硬拉进来,竟也不礼貌地画了几十张。隔月朋友来访,见了便说,画中有了文学性;间或也有朋友来说这背影好像玛格利特,我笑而不答。

(20)、以我所见,先生与这世界是格格不入的,却也深情款款地爱着这个世界,只能画背影。坦白地讲,我也只敢画先生的背影,不敢直视,想来我若是执意要画他,先生执拗不过也会以背影示人,那样才好,也才像他。

4、木心先生经典话语

(1)、   真正将木心带到大陆读者面前的,是画家陈丹青。陈丹青是木心的学生。1982年,陈丹青在纽约求学,在地铁上因为朋友介绍而认识木心。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五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

(2)、·《2010海上油画·雕塑名家邀请展》(张江当代艺术馆·上海2010)

(3)、·《视觉记忆》(上海美术馆·上海2012)

(4)、·《陈丹青·归国十年》(中国油画院·北京2010)

(5)、木心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陈丹青的导师。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 

(6)、·《融汇·拓新——海外归国艺术家绘画作品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2012)

(7)、·《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回顾展》(伍斯登现代美术馆·比利时2001)

(8)、此系列产品从木心先生的小长条风景中挑选五张作为设计元素。

(9)、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10)、木心的文字中,文学与音乐的互渗性首先体现在叙述内容与对象上,他用大量生动的文字描述,再现了那些和谐的韵律、紧张的冲突、鲜活的形象与汹涌的情绪,用流动的文字呈现出了流动的音乐。

(11)、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12)、·《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心·跳”》(意大利·威尼斯2013)

(13)、诗:《如烟之姿》(长诗)、《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蛋白质论》(短诗集)、《十字架之半》(短诗集)

(14)、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画《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一直被关进精神病院里,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夜晚湛蓝的夜空里漫天繁星,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15)、朝拜先生的故居与美术馆是去年最大的收获,冥冥中也有其他在等着我。

(16)、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说,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听他轻声读诗: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17)、二十多年前,当大家忽然发现中国曾经有过譬如沈从文、张爱玲这样的作家,我们惊异的是什么呢?正是另一种我们所不熟悉的阅读经验。这种被长期中断、遗忘的陌生经验立即征服并动摇了我们的阅读经验——这过程,还得加上八十年代西方新文学带给我们的新经验(譬如昆德拉、博尔赫斯、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大家想想看,近三十年来如果说我们的写作实践与文学观发生了变化,正是起于阅读经验的变化。

(18)、曾勇读了木心后,便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拿起画笔,一刻不停的画起来,三年间,三百张大大小小的画作在他笔下诞生,三年,我甚至能想象那些个不眠的日夜,他是怎样陶醉在自己与先生独处的世界里,历经无数个日升日落,花开花谢。

(19)、·《陈丹青作品展》(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香港1998)

(20)、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轻声细语,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遇太阳。

5、木心先生一生结过婚吗?

(1)、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一张纸两面写尽,不留天地。这些手稿共计66张,共计65万字。

(2)、·《艺术与中国革命》(亚洲协会美术馆·美国纽约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展》(春季沙龙·法国巴黎1982)

(4)、如果说,文化是有经脉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举重如轻,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把中西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不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三言两语,斩钉截铁,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却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一切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的寻常人生。

(5)、1982年,我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二十四年来,我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九十年代初,我与其他朋友听取先生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6)、我们已经有许多许多地上地下、主流或者边缘的诗人。诸位稍微等等,今年明年,木心先生将有多部文集,包括大量诗作在国内出版。他的《巴珑》和《我纷纷的情欲》,都是白话自由诗,他的《会吾中》则以纯正的《诗经》语言将《诗经》,甚至一部分先秦文论,全部重写,而每一首都成为十四行结构的“商籁体”——我没有资格谈论诗,我应该像先生那样将读者看得很高很高,我愿相信在座的朋友以及今后的木心先生的读者,会在我所不及的高度认知木心先生的诗学。

(7)、·《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美学与美术的对谈》(南京大学)

(8)、没有散步到纽约的我,初次遇见先生,缘自几年前朋友圈的推文,接着是荧屏上的《从前慢》。先生的样貌看上去就是极为感人的,肖像扑面而来,深邃,让人难忘。读到木心先生的经历,诗文与绘画,瞬间沦陷,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9)、·《感觉·记忆》(艺博画廊·上海2004)

(10)、·《当代艺术家丛书·陈丹青》(四川美术出版社)

(11)、后来,他将手稿缝在棉裤里,偷偷带出监狱,交给朋友妥善保存,直到1991年,友人将手稿完整无缺交给在纽约的木心。可是,纸张被光阴侵蚀,字迹模糊不清,先生耐心辨认,只录出几篇散文《路人》《小流苏》《幸福》《谁能无所畏惧》等。

(12)、诗:《如烟之姿》(长诗)、《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蛋白质论》(短诗集)、《十字架之半》;

(13)、名字叫“竹秀”,奇怪叫“竹秀”。任何名字都一样。开始就知道这正是绝望的。这样的人,就因为这样……照片是托人转言,说我要离开杭州了,想有一张,结果很好,给了,背面有字,“竹秀敬赠”——在日记里说“想念你”也不恰当,想念什么。赞美亦无从赞美……后来,指后来这本日记中有两页: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以一页约三百竹秀计算,两页自然约六百竹秀。

(14)、先生仙逝整十年,我相信,这十年间,每位被感召的读者,在他们身上都上演着一段传奇,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15)、二十多年前当我初读木心先生的文字,我的错觉就是将他与五四那代人相并置,但随即我就发现,即便是周氏兄弟所构建的写作领域和文学境界,也被木心先生大幅度超越——既矛盾又真实的是,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同时,在五四一代以及四十年代作者群中,我们无法找到与木心先生哪怕稍相近似的书写者——此所以我称木心先生是一个大异数,是一位五四文化的“遗腹子”,他与后来的文学传统的关系,是彼此遗弃的关系。阿城为此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木心先生其实是在为五四文学那代人“背过”。

(16)、他对问题的看法,都会找一个词来形容,有时候感觉这个词很新颖别致,但是我们无法再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代替。

(17)、·《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

(18)、这一层意思,在诸位阅读木心散文集之前,在诸位获得各自的心得——或没有心得——之前,我应该缄默。

(19)、论文:《哈姆雷特泛论》、《伊卡洛斯诠注》、《奥菲斯精义》、《伽米克里斯兄弟们》(九篇集)

(20)、在眼下诸位尚未读到木心先生新书之际,我的陈述必须克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特意在散文集之外,另行印制一本小册子,全文发表了二十年前由纽约华语报刊《中报》为木心散文召开的一次讨论会文本。我建议诸位格外留心其中一位台湾旅美文学家郭松棻的发言。作为导读,他的多处评议点中了木心先生的精要,又正好针对我

(1)、先生的文字,绘画与思想一直游离于主流城外,既东方又西方既古典又前卫,深沉而调皮着的扬起千堆雪与沙粒,深不见人。我不懂文学,听着过瘾,就多抽两口咽下去,戒不掉,干脆成了“瘾君子”。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26句朝花夕拾摘抄400字初中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