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2句《孟子》里的名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02 10:31:17 admin 阅读:59

导读孟子著名文章 1、孟子文章名篇 (1)、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

孟子著名文章

1、孟子文章名篇

(1)、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2)、   基于这个思想,就出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训了。时时刻刻告诫执政者,要“以民为本”。孟子的这个思想,后世读书人,发挥到了极致,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升级版本。范仲淹不仅仅是“与民同忧乐”,而是“先民忧后民乐”了。有意思的是,佛家也有一位这样的忧民者,这位菩萨就是地藏王。他发过一个宏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仁政”的理念推行于国家统治之中,造福于百姓,他在战乱时,周游各国。孟子到齐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接受,于是他离开了齐国。

(4)、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5)、(图来自网络,侵删。)(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6)、前已言及,齐国是当时的大国,具备了一切实行王道仁政的条件,孟子又是一个懂得因势的人,因此他前往齐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是必然的。但结果如何呢?太史公说他是“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夫子的种种情绪便隐藏在这几个字之中。本篇讲到他在齐国最后度过的日子,从中我们可以揣测到史笔未尽之意。

(7)、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8)、孟子在《告子》里面说:“仁,人心也”,“仁者爱人”。仁就是人的本心,善良的本心,爱人的本心。心就像一个实体或者主体,仁就是心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具有这种属性的人,就可以表现出仁者爱人的道德品质,这是孟子以“心”为核心构建的伦理哲学体系。

(9)、“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10)、“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11)、西方的《圣经》给人类带来“原罪”思想,与之相反,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他所谓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及所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都是为了表明“善”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东西。清人陈澧说:“孟子所谓性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也。”(《东塾读书记》卷三)“性善”是为“性有善”而非“性全善”,这个辨析是值得注意的。“性善论”的基础还包括了“四端”说,即“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归纳起来,就是“仁义礼智”四个方面。孟子眼中的“仁”是一种由人的内在本心而产生的道德能力,而这种道德能力在一定的环境中,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价值准则,也就是“义”。当一个人有了“仁”和“义”之后,就自然而然地会对“仁义”通晓不忘,并自觉尊崇仁义的各种具体规定,这样,就具备了另外两种重要的道德要求,即“智”与“礼”。在此基础之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又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点明了他的道德体系的建立是源于自觉的,仁义礼智作为个人道德的根本出发点,是与生俱来、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的,要做的不过是努力保存这种“仁义”之心,并将丢失了的“仁义”之心找寻回来。

(12)、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13)、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14)、后来有一天,孟子见到齐王,就对齐王说:“大王管理都邑的地方长官,我知道了五个人,能够知道自己有失职罪过的,惟有孔距心。”于是就为齐王讲述了经过。

(15)、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

(16)、(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17)、心得分享:中国人向来喜欢从自然界中寻找人生哲理和智慧。且自古以来反复强调: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一个人的格局、境界一定和经历有关,也和人的视角和所处的地位有关。孔子登上东山,发现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发现天下都变小了。人啊,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才不会鼠目寸光。在企业组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产品,员工总是觉得价格太贵了,质量不好,卖不出去;可是领导总是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最棒也最好卖。做员工时,打印文件时从来不会考虑节省纸张,做老板后,才知道能双面打印尽量双面打印。做员工时,中午午休时,从来不会自觉的去关了灯;做老板后,中午午休时,一定会去关灯。。。。这些种种的行为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角度问题。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入一个员工,思考问题说话做事时,站在经理的角度,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经理候选人了。假如一个经理,思维模式是总监式的,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总监职位候选人了。”因为人最难调整的是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按照思维惯性在生活和工作。每天琢磨的都是眼前“一亩三分地”这类的芝麻蒜皮的小事。

(18)、孟子离开齐国之前,还在昼邑这个地方休息了三晚,有人对他这种行为不能够理解,便认为他来齐的目的不过是希望得到荣华富贵,现在得不到,又拖拖拉拉地不肯离去,其居心令人怀疑。孟子的一番解释为我们展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利益的真实的内在精神世界,情真而辞切,无怪乎朱熹认为:“此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倦倦之余意。”(《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孟子继承了儒家一贯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精神,并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一旦齐王回心转意,他也并不以个人以前的怀才不遇忿忿为念,而是全心辅佐君王使天下受益。如此坦荡的胸怀使得批评他的人不能不感到自惭形秽、自称为“小人”了。

(1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2、《孟子》里的名篇

(1)、孟子的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的这一乐,做得到的也极少,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去教育别人的。我们很多时候,连自己都还没教育好,怎么能大言不惭的去教育别人呢?但我们虽然不一定能有孟子教育天下英才这样的境界,我们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努力的把自己塑造成英才;争取加入英才汇聚的组织;努力的做到向英才学习。做好自己人生的每个角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个微笑,可以感动他人;一个掌声,可以鼓励他人;一句好话,可以激励他人;一个好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人。在家里做好儿女、夫妻、父母、长辈的角色就是教育。在外面做好朋友、同事、下属、领导的角色,这也是教育。

(2)、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3)、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4)、孟子于公元前318年再度来到了齐国,孟子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但是齐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并不打算实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离开了齐国。

(5)、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6)、不久,孟子回到了鲁国,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孟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是天意所为,于是不再出游。

(7)、有一次,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8)、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9)、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0)、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2)、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13)、《孟子》是对话式的论辩文。孟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捍卫儒家学说,到处奔走游说,并与杨、墨等学派展开了激烈论争,在当时以“好辩”著称。其文章的论辩技巧非常高超,有时在论辩中针对对方观点加以反诘,暴露其破绽,使对方无法自圆其说;有时巧设圈套,由小及大,由远及近,层层追问,逼得对方无言以对。他还善于针对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引人就范。《齐桓晋文之事》、《王顾左右而言他》、《许行》等篇是这类文章的代表。

(14)、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来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15)、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上的有利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更重要)。

(16)、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17)、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18)、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9)、你穷过吗?假如你穷过,你就真的能明白孟子这句话的内涵了:当一个人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看到ATM机就想砸,看到别人钱包里面一大堆现金,就有流口水想抢过来的冲动。。。。假如你体会过这种生活境遇,你就知道“衣食无忧,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是社会稳定的最根本方法。

(20)、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3、孟子著名篇章

(1)、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3)、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4)、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5)、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次日钱唐上疏力争劝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无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谕旨:“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复了孟子在文庙中的待遇。(3)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6)、所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儒家也反复强调:要去爱别人,先学会爱自己。过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才有力量,才有感染力。

(7)、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8)、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9)、孟子可以说是先秦思想家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对于百姓与国君,他甚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的君主专制社会里,这一思想无疑带着超越时代的光芒,而与当时君主至上的观念格格不入。他认为残害人民的君主不应该被看作君主,因此他对齐宣王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者也。”不仁不义的国君只是一独夫,而非君王,所以杀商纣王并推翻其王朝不应视为弑君造反。我们可以想见,所有的君王在依据着孟子的理论往下推论时,大概都不免要联想到自己而冷汗涔涔吧。虽然,孟子的理论看上去凌厉非常,其实质还是为了帮助君王更好地御民,获得坚实的国家基础以作王道的打算。但是,它仍像一支擦亮的火柴,点醒了后世的知识分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就指责历代君主以天下为私产,残害人民,指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原君》)。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有过同样的论述。近代思想家严复在阐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也说“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此古今之通义也”(《辟韩》)。孟子言论中的这些“革命”的因子也引起了君王的警惕和不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孟子的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删除三分之将孟轲的牌位逐出孔庙,“命罢配享”,并诅咒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邪?”恨不得将孟子拉回明朝,开刀问斩,可笑朱皇帝这样的兴师动众,却不解孟子的真义,不加掩饰地把其统治的真面目、真性情全都抖搂出来了。

(10)、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1)、其实孟子书被认为是孟子隐居以后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所完成的。孟子在秦、汉、唐时,并没有当成儒家的经典,在汉书、艺文志里,被分列为诸子百家的文章,可是宋朝因儒家发达,有个叫朱熹的大儒,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起来篇为四书,另外朱熹本人又写了一本孟子集注,所以自此以后,孟子书就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12)、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13)、庄子的文章极美,美得飘然,美得轻逸,我喜欢庄子犹如孟子,却无法苟同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追求自由事实上追求的是一种享受,在那样烽火连天的时代,庄子却享受着内心的悠闲自得,仿佛这个世界与他无关。他完全可以继续努力,他也曾有过那样的机会,但他怯于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说庄子是懦弱的!

(14)、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5)、孔子说:既然这样你为啥不离开这里?这个老妇人回答说因为没有苛刻的税赋,所以孔子说:严苛的税比老虎还要猛。

(16)、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17)、(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8)、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孟子作品,是集梁惠王篇、公孙篇、滕文公篇、离娄篇、万章篇、告子篇、尽心篇等七篇共二百六十章而成,七篇中前三篇主要是陈述孟子游说诸国的言行,后四篇为孟子隐退后的言论。

4、孟子的著名文章

(1)、“战国风趋下;斯文日再中。”目前所有关于孟子的对联中,以这一副最为大气和得体。

(2)、最后,孟子思想核心第三个关键字:心。在儒家哲学思想上,孟子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为后世的陆王心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而这个框架的核心就是:心。在孔子的“仁”这个道德观念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心”,仁是心的本体或者说本质特征,孟子把“心”放到了主体性的地位,心是人伦理道德的主体,也是自我认识的主体。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5)、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6)、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东邹城人,他是子思的学生,也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孟子一生学习孔子儒家思想,也实践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样,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各国,希望他们接受自己的“仁政”治国理念,但实际上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末期,仁政思想很难得到大家的真正实践,所以可以说孟子终身不得志。但是他成为了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人,后世与孔子并存“孔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7)、《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亦很大。《孟子》共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贻矩”是《孟子》七篇给天下人为人处世的规劝。因篇幅所制,今分而推之,以飨爱好国学、儒学的同仁!

(8)、孟子的计划中,五十岁的老人能穿上绸缎做的衣服,七十岁能吃到肉,对照孟子在《尽心上》一篇里的说法,这样说是因为老年人不穿丝袄就暖和不起来,不吃点肉,就填不饱肚子。青壮年时衣食有着,能奉养家中长者,老时能穿绸食肉,不用担心“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梁惠王上》)。这样的日子,孟子认为百姓就可“丧死无憾”了。为了达成这些,作为君王一定要时刻以百姓为怀,那些只顾自己耳目口舌之乐,无视民生的君王,无异于虐杀百姓的暴君,“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9)、好了,今天我们简要回顾了孟子的生平以及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仁政治国,性善论和心学的发端。当然孟子一书的精彩内容远不止于此,要详细了解孟子的思想,可以阅读原著或者译本,我比较推荐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孟子》。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心得分享:在一个企业里面,领导者能不能发火,能不能发脾气,能不能批评下属?答案很明显:当然能。发火是领导者的特权,在任何组织都是如此。但“发火”是很有艺术讲究的。有的领导一发火,下属离职了;一发火,抱怨升起来了;一发火,团队涣散了;一发火,绩效下降了。。。。那么发火的意义何在呢?

(1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3)、在这种保持或找寻的过程中,孟子认为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天”、不是“命”,而恰恰是人自身。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又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便是将内外统一了起来,将荣辱祸福的操纵权放回到人自己的手里,并推广至国家,则国家前途命运的好坏正是取决于当政者是否施行王道。与此同时,孟子也考虑到了外界环境的因素,如“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这个小例子,就显示了职业对于人性的影响,更何况是其他复杂的干扰因素呢?尽管如此,“仁”作为“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如此尊贵美好,不能不令人心向往之。孟子再次用他的比喻打动了人们:“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怨天尤人者的目光总是四散于己身之外的事物,寻求一个摆脱责任的借口,而真正有益于解脱的做法却是对于自身的反省。对于“仁”的选择与追求同样需要经历“反求诸己”的过程。

(14)、孟子说:“然而您失职的地方也太多了,灾荒歉收的年份,你的百姓们,老弱病残的辗转于沟壑而死亡,年轻力壮的散走四方逃难,有好几千人啊。”

(15)、孟子思想的三个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了解孟子思想精髓

(16)、这使我想起了庄子,那个消极避世,那个整天念叨着“逍遥游”“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的老庄,与其说他自在,不如说他自私。为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虽然他曾经努力过,但最后他选择了放弃,他没有孟子的韧性和坚强,于是他冷眼旁观,观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无可否认,庄子在放纵,在自暴自弃。

(17)、心得分享: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别人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地方。所以人无须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孟子说世间有三种达尊:一种是爵位,一种是年龄,一种是德行。组织中职位级别很重要;社会上年龄资历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有德不在年高,有才不在位高。“德”是通行的货币。

(18)、儒家仁爱的推广在精神上和形式上都是有前后顺序的,大概儒家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做到“老吾老”、“幼吾幼”;天下就和谐了。如果还存在“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现象,儒家的门徒就应该把仁爱推广出去,尽自己所能救济“鳏寡孤独”四种社会弱势群体了。当然,即使非我们血亲老幼,当他们不便时,也得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做到“老有所安,少有所怀”了。

(19)、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0)、但大多数情况下的现实是,天子都喜欢:“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这就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劣根之所在。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包容心,大多数领导者都喜欢任用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因为这样下属好管理,好控制,会听话。大企业病就是这么来的,每一层的能力都比上一层差,整个组织就几个上层精英在疲于操劳。可想而知这样的企业效率何在?刘邦就很聪明,用的人基本比自己都厉害。尤其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属于顶级人才。

5、孟子著名文章是什么

(1)、 孟子说的就更直接了,想想历史上的造反派都是些什么类型的人?基本上都是“无恒产”者。诸如:刘邦,张角,朱元璋等。孟子认为:只有“士”可能做到贫穷时,还能坚持操守道义。一般的老百姓,没吃没喝没穿,基本上只有一条路:造反。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基于此,孟子提出了“三民主义”:保民,养民,教民。老百姓只有吃得饱、穿得暖才会安居乐业。

(2)、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

(3)、修身最重要的还是要专心致志,惟精惟要持之以恒,切莫半途而废,就像我们掘井一样,没有掘出水却中途放弃,一切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了。孟子尤其重视修身的圆熟度,认为仁义没有修到一定的阶段是抵抗不了外在的诱惑的。就像杯水车薪,难以灭火一样。并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人只有在自我德行修养达到圆融饱满的程度时,才可以做到“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境界。

(4)、孔子过泰山之侧,见到一个妇人在墓地旁边悲哀的哭泣。孔子过去听,还叫弟子子路 问妇人为啥哭泣。子路问:你哭的样子好像有很大的忧伤的感觉。

(5)、心得分享:我非常佩服中国古人的识人之术,他们厉害到可以精确预测到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最终命运。我个人读过两本古代识人之书:一本是三国时期刘劭所著的《人物志》;一本是晚清曾国藩所著的《冰鉴》。据说这两本书是识人相面必看之典籍。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看,尤其是做团队领导的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士。

(6)、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7)、孟轲(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为宣传其思想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国君,不为所用,退而著书,教授弟子。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10)、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11)、孟子的主张在后世得到了验证:体恤人民的,国家就兴旺,反之社稷也难保全。历朝历代的早期君主大都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国家繁荣富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究其措施不外就是孟子所说的轻刑薄税,保民而王。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无不如此。而那些末代君王往往脱离百姓,不知民间疾苦为何物,他们的覆灭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由忽视民众,或沉溺于巧取豪夺,声色犬马,纵情享乐所导致的。孟子强调“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民族、百姓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与百姓同忧戚,共患难。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民心,而谁得此民心,谁就能以王道得天下,反之亦然。春秋时期,齐王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田成子便趁机用大斗出贷,用小斗收回等措施来收买人心,寻求民众的支持。百姓“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春秋臣传·齐晏婴》),最终田氏取代了姜氏,成为了新的国君。而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又从反面指出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失去了民心,只顾自己纵情享乐,视人民如草芥,则意味着身败名裂,国破家亡。孟子有鉴于此,在继承前辈圣贤思想的基础上,将其仁学说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民本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他时刻呼吁国君们要以人为本,保民而王,他说“仁者无敌,王请无疑”(《梁惠王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他口不离仁政,言不离人民,时刻不忘宣扬自己的王道思想。

(12)、首先,在治国理念上的“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了以“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68句孝敬父母的名言名句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