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50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理论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14 09:42:20 admin 阅读:59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
1、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理念
(1)、●边玉芳:复学后学校面临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2)、所以,教育孩子不能娇生惯养,也不能一味的狼性教育,要因材施教,恩威并施,会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各种情况都能应对,而不是退群逃避。也才能是孩子更能健康的成长。孔子说:因材施教!抓住这两点教育孩子,可能是比较成功的教育。孩子生而不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地方,如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家庭背景、身体素质等,但是孩子们又有一些相同的年龄和身心发育特点。
(3)、家长的以身作则,遍及生活的每个方面。这里着重谈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4)、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非常公平的路,不计较天赋和出身,只看重努力和付出。奖惩分明,赏罚有度,让小孩有了正确价值观,才能认真学习!
(5)、所以很多家庭会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施恩,一个施威,在恩和威找到平衡制定规则,以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从而健康的成长。
(6)、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
(7)、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8)、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留给我们的教育名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经典名言,欢迎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名人名言栏目!
(9)、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热爱儿童。
(10)、•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11)、“怎样解释天空这个概念呢?”一位教师惊奇地说。“那里,那就是天空……”——他用手指着说。但是难道可以一直让学生用可以看见的形象来思维吗?我们的语言的缺点就正在于此:由于我们不善于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我们就使得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感到困难,——需知抽象思维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而概念又是在以语言创造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12)、 他主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既是个性的发展,又是全面的发展还是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活动也是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的。他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靠一套专门臆想出来的措施所能实现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13)、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14)、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15)、爱是一种了解,关怀,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更坚信了这一点。用爱心去培育学生,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当然,我所说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放任。
(16)、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给教师的建议》第35页)
(17)、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给教师的建议》第535页)
(18)、我们通常把“劳动”称为伟大的导师。(《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41页)
(19)、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
(20)、•要记住,现在对人来说,如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细腻的感情,而思想的细腻,智力的丰富,是它的源泉。
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理论
(1)、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要达到3项具体要求:(1)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2)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3)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的书籍。
(2)、我由于个人经历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和大部分人有点儿不一样,容我一样一样慢慢说来。
(3)、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4)、我们把他的一些经典教育理念整理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5)、他还认为,劳动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变“我要”为“我给”的重要途径。要学会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及分享劳动的成果,决不允许孩子只做一名消费者,只能“取”而不能“给”。
(6)、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的孩子心头留有创伤,长此下去,他会在这些不合格的家长影响下走向犯罪道路。所以,他呼吁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而不脸红。他号召家长能以孩子来改造提高自己,真正来一个“第二次诞生”。
(7)、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所有在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都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进入精神世界。
(8)、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9)、(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有人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马卡连柯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他看来,要求与尊重是一回事。
(10)、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给教师的建议》第523页)
(11)、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12)、他讲过,一个叫尼娜的孩子在九岁过生日时,妈妈、奶奶为她做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然后请小朋友来庆贺生日。那天,妈妈特意铺上了一块新桌布,小朋友们陆续来了。这时,小尼娜对母亲说:“奶奶吃饭手老是颤抖,勺子总放不到嘴里去,会把汤洒在新桌布上,小朋友会笑话我,今天是不是别让奶奶与我们一桌吃饭了。”
(13)、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给教师的建议》第391页)
(14)、•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15)、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1页)
(16)、•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17)、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18)、儿童的心灵是易受伤害的。在教学中,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如果对儿童采取不谨慎或者漠不关心的态度,就会出现许多尖锐的矛盾和暗礁,给儿童造成他们无法经受的精神震撼。这种精神震撼是不应当有的。
(19)、●张丰沈启正: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浙江实践
(20)、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
(1)、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说“不”最多就是哭闹罢了,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再对孩子说“不”,那么等待父母就有可能是孩子一些极端的表现,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小孩子还没有形成“三观”,父母适时对孩子说不,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2)、认为学校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校德育占主导地位,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3)、•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4)、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5)、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797页)
(6)、•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7)、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做教师的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让反思成为教师成长中的好习惯。
(8)、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9)、幸福的人用童年医治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医治童年。我们给孩子一年幸福的童年很重要,而孩子感觉幸福最重要的是得到父母的爱,而恩威并施缺少的正是爱。我们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给孩子幸福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有一些家长自觉不自觉都主张用不痛不痒的做法来教育孩子,就认为教育孩子不应该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快乐健康的成长就行;而有不少家长就主张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才是成功的教育。说句实在话,本人是主张恩威并施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要恩威并施的原因:教育孩子恩威并施要讲究方法和策略。首先,我觉得恩威并施策略要是用的恰到好处,所谓“恩”就是给与物资鼓励以及精神嘉奖,使其体会到学习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10)、对孩子来说,毫无原则的仁慈和严酷无爱的规则是一样的糟糕。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12)、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13)、 他要求家长:提高自身修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良好环境,学会爱孩子。
(14)、严父和慈母走到极致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都会切断孩子探索的空间,让孩子无所适从。
(15)、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会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16)、对于孩子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
(17)、你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给教师的建议》第129页)
(18)、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
(19)、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最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心。
(20)、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女儿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简介
(1)、再次,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盎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例如:办手抄板展,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喜悦;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会古诗学习的韵味;歇后语比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等。
(2)、(参考书目)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学》、《帕夫雷什中学》等。
(3)、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儿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由观察构成的。这里应当再说一遍:教师应当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了解他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人特点,了解影响他的智力发展的解剖生理因素。关于解剖学和生理学、心理学和缺陷教育学的书籍,应当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必备书。教师到了学校以后(这种提高是在许多教师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才开始真正地研究心理学:他要时常去翻阅心理学书籍,以便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儿童的行为中、脑力劳动中、同学的相互关系中的这种或那种现象、这一或那一特点。
(4)、苏霍姆林斯基本人是一个非常模范的丈夫、非常模范的父亲。他十分推崇周围的好丈夫和好父亲。他经常用村子里的外科医生尼古拉同妻子的关系来启发教育家长们。
(5)、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他提出,要防止教学与教育脱节,道德教育应渗透到教学中;道德教育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大纲。
(6)、•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7)、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的众多建议中,不止一次提到关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他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兴趣的秘密何在?他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9)、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读完全书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方面内容深有体会:
(10)、孩子虽小也渴望被尊重、被平等的对待,不要“听风就是雨”,给自己的孩子贴上过多的负面标签,不要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就给孩子“定罪”。
(11)、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
(12)、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32页)
(13)、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14)、教师要多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15)、他告诫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他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16)、我是一名一线老师,静待花开的园丁,盼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书匠。
(17)、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18)、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帕夫雷什中学》第91页)
(19)、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
(20)、我又听了几节课,逐字逐句地把教师的讲解记录下来,我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读了这些记录,问同事们:请大家想一想,一个对所讲解的事物毫无了解的人,能不能听得懂?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们对叶绿素、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本来一无所知,那么你们从我所读的记录里能听懂些什么呢?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讲什么的
(1)、因为既然是孩子,他就是生性顽皮,他就是需要爱,他就是需要你耐心的引导。
(2)、母亲觉得孩子的要求非常错误。但今天是她的生日,小朋友都已到了,怎么办?最后,这位母亲很果断地决定,打骂没必要,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她对小朋友们说:“今天奶奶有点不舒服,所以这次生日宴会取消了。”送走小朋友后,母亲便对尼娜说道:“我想今年的生日你会牢记一辈子的。为什么我们不举行生日宴会了呢?你自己仔细想一想。”
(3)、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会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4)、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5)、最后,我想把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一句话送给您,共勉:我们需要对孩子表达出不间断的信心和信任,这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克服童年任何问题的态度。孩子们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让我们帮助孩子们发展这种勇气,并保持终身。——END——
(6)、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7)、新旧教育方法的交替过程中,有反复是正常的。这时候的父母要稳住神,沉住气——革命也是有低谷的。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新办法管用。
(8)、我现在是一个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也是一个用一生医治童年的人,过去我常常晚上失眠,有时候好不容易睡着了,也能想起童年的一些被人欺负的琐事,气得能半夜醒过来。所以,在教育我的孩子的时候,我特别在意,尽量能让孩子的童年少一些噩梦,多一些爱,给他的一生幸福打一个好的基础。
(9)、他说:“对孩子来说,教师最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善意相信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激发起积极的智力劳动的推动力。“绝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来束缚住儿童的思维。”
(10)、他还提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11)、孩子毕竟是孩子,有其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特点。按着天性孩子就是贪玩,不喜欢学习,喜欢打游戏。所以如果教育中一味提倡释放孩子的天性,那么孩子很可能是一无所学,养成不学无术的习惯,失去以后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事和技能。这恐怕是任何一个家长或者老师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12)、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13)、让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一种那个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那个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14)、总之,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身心发展有不同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开展教育,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题主说的:不疼不痒、恩威并施只是某个阶段某种类型的孩子的教育方法之无法涵盖教育方法的所有内容。孩子是不断变化的,教育者也是如此,社会环境更是多变。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才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15)、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16)、认为要培养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人,就必须向学生进行人道主义教育、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
(17)、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我曾做过许多尝试:精彩的课件设计、动听的激励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竞争激励等。我自认为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兴趣的秘密何在后,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18)、人是自己志向的创造者。(《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870页)
(19)、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802页)
(20)、关于教师劳动。说到终生备课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1)、★第三步:如果孩子的想法和办法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和父母的想法目标南辕北辙,那么就建议你们全家一起来个头脑风暴,一起想办法。
(2)、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3)、爱孩子首先一定要把孩子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对待,把孩子看成是未来的公民。绝不能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自己愿望的复制品。
(4)、书中表明,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30:50: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5)、建议一:首先放弃一遇到孩子做错事就“立威”;孩子把事做好了就奖赏的传统教育方式。
(6)、在我看来,“恩和威”就是“奖励表扬和批评惩罚”。
(7)、有人说青春就是批判的年华,这种说法并不夸张。这种批判的特点是很高的积极性和很强的原则性。
(8)、主张通过传授知识特别是“关于人的知识”进行教育,“知识对于形成人的道德面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9)、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第21页)
(10)、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上,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这种东西存在于教师心灵深处,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在今天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11)、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12)、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帕夫雷什中学》第10页)
(13)、●胡吉振胡典顺:为什么要证明——基于数学史视角的回答
(14)、教师要相信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给学生打分。
(1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人的和谐发展中,他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
(16)、●陈光: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17)、我们父母和孩子本来就是一条战线上的,可是当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却经常见到的是,父母拿着问题想要来搞定孩子,结果就是矛盾骤起,鸡飞狗跳。父母们把孩子放在对立面上时,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对立,想对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是站在一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吧。
(18)、因此,只有当劳动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需要时,它才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应当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领略到劳动的乐趣。在帕夫雷什中学,不同年龄儿童都选择了相应的劳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保健工作。
(19)、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一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不间断的学习。
(20)、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所有在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都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进入精神世界。
(1)、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2)、只有掌握了这些不同点,把握了这些相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达到预计效果,才可能对孩子有更积极的意义。孩子们各有各的不同点,怎么教育?有一些子路和冉有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两人求教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教育不应该是一致的吗?我们看看孔子怎么做?
(3)、从上面的例子看,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所起作用是深刻的。如果父母自己的水平修养不高,不能在家以身作则,那么不仅自己不是合格家长,而且还会培养出不合格的公民,会摧残下一代。
(4)、•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5)、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学生,全班去远足,同学们都带一些好东西一起吃,可这学生把最好吃的一块牛肉放在自己口袋里不拿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后来才问明白。
(6)、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7)、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可见,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8)、好,方法讲完了,那我们还是从实际发生过的故事里看怎么用这些方法:
(9)、•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10)、其次,我认为“恩威并施的教育”对孩子的长期发展也是有害的。
(11)、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4页)
(12)、帕夫雷什中学有个女生,因为母亲的骄纵,变得很幼稚,甚至不知道父母也需要照顾,更不知体贴、观察大人心情。父亲死了,母亲病得很重,学校组织郊游,老师劝她留下照顾母亲,她嚎啕大哭着要去。幼稚病给父母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和眼泪。只有理智地爱孩子,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
(1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言传身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14)、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15)、如果一所学校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而且在那里根本听不到“他将是一个无出息的人”这类不可救药的话,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集体的精神生活就具有无与伦比的乐观主义色彩。
(16)、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家长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就是说,当上父母后,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否则很难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17)、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18)、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19)、强调学校德育应与家庭教育结合。坚持在学校中通过道德标准的“物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20)、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1)、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2)、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给教师的建议》第75页)
(3)、考察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特别是他们的思维,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育人三部曲》第18页)
(4)、从那时起,语言修养的问题跟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一起,成了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对象。全体教师向自己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分析应当向学生讲解的那些表象和概念。我们分析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大家在一起考虑:怎样找到鲜明的、准确的和经济的语言外壳,才能使儿童建立起关于这样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例如:天空、田野、草原、灌木丛、沙漠、火山、严寒,土壤的肥沃度、收成,等等。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东西,但是当我们试图创造出每样东西的鲜明的、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时,就会发现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
(5)、•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6)、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7)、●邵锋星:科学方法教育:拓展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环节
(8)、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家长要爱孩子,要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
(9)、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10)、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人两者关系密切,教育个人和教育集体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个人和集体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