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1句中庸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18 08:39:09 admin 阅读:59
中庸最经典的五大金句
1、中庸最经典十句话
(1)、傅雷认为,当然不应该做吝啬鬼、守财奴,过分无度地追求物质,被金钱奴役,但是艺术家要想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只有建立切实的经济保障才有可能。所以,瞧不起金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因为不重视金钱而不会处理,最终吃了金钱的亏,成为物质的奴隶。重视理财,做好计划,总结一套预算决算的方法,这是为了不吃物质的亏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处理好生活上的细节,都是为了更完美地享受人生。
(2)、(案语):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作用非常大,可以使天地不翻覆,乾坤不颠倒,各在其位;可以使万物得化育,物质得守恒。
(3)、《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庸常”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中”,‘发而皆中节’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德性。
(4)、(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出自《中庸》。流:随波逐流。矫:刚强。意思是:君子待人和气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刚强的表现啊!
(5)、..........................................................................................
(6)、中庸的“中”字很好解释,居于中间,中和、均衡,而“庸”字一般人理解为平庸,普通,平平常常,其实也不算错,“庸”还有一种说法是“用”,那么合起来就是“中用”、“中和之用”,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偏激,不要去走极端。
(7)、“与天地参矣”与“唯天下至诚为能也”――《中庸》物与人的整体性思想
(8)、“中庸”之“中”是事物的两方面――过与不及
(9)、“修道之谓教”。上天赋给人善良的本性,顺此发展,择善而秉持,在实际生活中修养及印证,将一切蔽障完全除尽,恢复本来的光明正大,这就叫做“教”。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既是讲学习之道——经常温习、反复琢磨、嚼烂吃透,是学有所得、内化于心的不二法门。延伸到做人则就是经常自省和反思,正是不可或缺的修养之法,乃慎独的基本功夫。
(11)、傅雷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这个做人,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意义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
(12)、“通”就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养格局、眼界、心胸。傅雷鉴赏艺术作品,往往是先从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后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13)、(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出自《中庸》。述:完成。孝顺就是能很好地继承前人的遗志,很好地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
(14)、..........................................................................................
(15)、.........................................................................................
(16)、中国人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情结,国家统和平安宁始终是中国人最深的愿望。这一切的源头,就在《春秋》开篇的六个字里。
(17)、“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及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18)、“经典金句”印章为专属印章,有版权,他人请勿使用。
(19)、(案语):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于《礼记·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思是,君子奉行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君子奉行中庸,是时时刻刻按照中庸之道去做,而小人违反中庸,是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什么是“中庸”呢?“庸”即“用”,“中”即不偏不倚,考虑全面。只有关照到通盘整体,才能保证任何时候都“居中”,例如,如果无穷大的平面(即将一切应该考虑的因素都考虑全,不遗漏)来讲,无论你站在什么位置都是“中”,所以“中”的前提的“全”。《中庸》开篇就讲:“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作为君子,所担心的是不能看周全,不能听周全,君子谨慎于专而不周。有很多人把《中庸》里的“君子慎其独也”理解为“君子谨慎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可能不准确,将“独”解释为“专而不周”更符合“中庸”本义所想要讲的,“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对于独断专行是很警惕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兼听则明,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另外,“独”在经典里也确实有作为“专”的例子,《易·晋·象传》“独行正也”,孔颖达疏曰:“独,犹专也。”《庄子·人间世》“其行独”,陆德明释文引崔云:“独,自专也。”可见,“独”与“兼”、“全”有反义,可以成为一对待。
(20)、“经典金句”印章为专属印章,有版权,他人请勿使用。
2、中庸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
(1)、所谓经典,越看似平凡的地方,往往越不平凡。
(2)、作为上古历史文献,《尚书》开篇所说就是尧舜禅让之事。这是一个伟大的寓言,隐喻着中国政治的最高理想——圣王政治。
(3)、..........................................................................................
(4)、(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就算是远避人世而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
(5)、(案语)知,智慧。我们古代圣贤是很讲智慧的,也是爱智慧的。我们传统文化里谈的智慧,是通天达地、天人无间的。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于《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所以行之者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段话就是著名的“五达道”与“三达德”。前者五伦,是君子所行在五伦之中,后者是君子所以行,是具体的要求,也有叫“性之德”,要在五伦中体现、展现。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好学就离智慧不远了,践行就离仁不远了,知耻就离勇敢不远了。懂得这三件事,就掌握了修身的关键。
(6)、 所谓“车同轨”,两轮之间的距离为轨,车轨相同则车辙也等宽,车同轨实际是道路标准化的一个措施,这其实也是古代交通在政治上的一种延续。“车”在当时是先进交通工具的代表,“车同轨”则是交通之政统一的代表,也可以泛指一切以交通为代表的政治上的统一。
(7)、解释《春秋》的“三传”,只有《公羊传》对这句话有解释。就是在这段解释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对中国历史极为重要的概念——“大一统”。
(8)、(案语):儒家非常重视治学,《论语》里提出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四个方面的治学方法;本条经典金句是《中庸》给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的治学方法。
(9)、希望今天你看到了之后,也把这份幸福快乐共享给朋友们,大家快乐才是真的快乐!
(10)、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问你奔波千里而来,可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处?孟子则开口就回答了这一句。简单的一句,提出的却是儒家的重大命题,乃至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重大命题——要仁义,还是利益?
(11)、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因为这平实的几句话所承载的,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真正修养。人的自我超越与世间修行,都要以此为基本。
(12)、人之性皆由天命下贯,人人皆有其真性,那么为何会“民鲜久矣”?人性本赤诚,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物欲所掩盖所渗透。我们并不是像禁欲主义者那样彻底否定欲望,欲望本身就属人性之一端,无从消除。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中庸所要求的如此至善的境界呢?“慎独”便是要求人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暗得看不见的地方叫做隐,细得看不到的事物叫做微。暗得看不见的地方,却是最显露的;细得看不到的事物,却是最显著的。这些都源于个人内在的一种高度、觉醒。《论语》讲:“吾日三省吾身”、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在讼者”③
(13)、“止于至善”,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这是“明明德”和“亲民”的目标。完美和极致注定只是一个理想,永远不可能达到,所以君子修行、大道之行永无停歇。虽无止境,你却实现了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14)、(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出自《中庸》。反:违背。意思是:君子能够顺常理处事,做到中庸,小人的行为却是违反中庸之道。
(15)、(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16)、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开篇的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也是真正之修身的三个主要过程。
(17)、(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18)、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这种笔法又被称为——微言大义。
(19)、(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出自《中庸》。道:方法。意思是:想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假如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
(20)、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中庸右第三十一章》。
3、大学中庸经典名句100句
(1)、乾卦文言传说:元,众善之首;亨,美的会合;利,义的体现;贞,做事的根本。元、亨、利、贞,是君子的四德。
(2)、孔子每每回望那个圣王时代,老子也梦想回到曾经的结绳记事之时。有个词叫“人心不古”。不古的事情,其实已经太多太多。
(3)、“率性之谓道”。因为人负天命,所以遵循天性,便是人生大道、自然大道。合乎人性,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太多人却早已忘了自己的天性是什么。
(4)、 只有先把做人的格局、胸襟尽量发展出来,开拓好自己的精神园地,才能了解任何艺术形式,才有可能成为对人类真正有贡献的艺术家。
(5)、(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出自《中庸》。意思是: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6)、(仁者,人也)出自《中庸》。意思是:仁爱就是爱人民。
(7)、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8)、《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础和终极,而乾卦居于开始。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分量,开篇四个字,已足以说明。
(9)、从精神意义的层面看,诚是仁的全部显现。《中庸》中的“诚体”便是“仁体”。含有运动和创造的性能。因此便有了:
(10)、其次,要达到理性与感情的平衡。傅雷认为,艺术表达的理性与感性平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性认识,有个初步印象和大概的认识;第二个层次是理性认识,深入了一步,了解到本质。但这还不是终点,必须要再深入下去,进入第三个层次,傅雷把这个层次称为“爱”或者叫“感情深入”。在这个层次上,艺术家把理性的认识再用心灵去体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原作者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附着在原作者的神经上,引起了共鸣和反响。
(11)、海宁兄为《经典金句》刻印,本印图有版权,他人请勿使用。
(12)、人性皆由天命所下贯,而人性皆显于“仁”。《中庸》的“五达道”、“三达德”皆是仁之一端,可见“仁”之大用。因此,要通过践行“仁”,才能是人回归其本性。要践仁,“慎独”的功夫必不可少。正如《中庸》所说:
(1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中庸》。意思是:诚信是天道的本来原则,而要做到诚信,这也是人世间本来的原则。
(14)、《礼记》是礼仪之书,礼仪关乎的则是教养。一个人是否有教养,体现在他的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礼记》开篇这九个字,所说的正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的整体状态和表现——待人恭敬有礼,态度端正稳重,言语温和沉静。
(15)、(人之能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出自《中庸》。意思是:别人只用一分气力就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气力去做;别人用十分气力做到的,我就用一千分的气力去做。
(16)、中庸之道的“发乎情,止于礼”也是很好的例子,人都有自己的兽性和动物本能,见到美女都想得到,但是又有礼数限制,让你做出合理的举动。不会让你遇到姑娘就疯狂追逐,把姑娘给吓跑,让别人以为你是神经病,而中庸之道就是徐徐图之,有礼数有章法的追求对方,更加容易成功。
(17)、清代学者胡文英说庄子:“开口就说没要紧的话,人往往竟当作没要紧看。”孔子,何尝不是这样。
(18)、孔子说:“好学接近于智,力行接近于仁,知耻接近于勇。”
(19)、翻开中国历史,“大一统”始终是最大的发展趋势——春秋战国统一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统一于隋唐,之后的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统王朝,一直到今天的共和国。《三国演义》开篇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是对中国历史最好的概括,而“合”才是那个根本的动力所在。
(2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最直接是说君子之交,以心相交而不是以利相交,才能长存心中,不想起却从不忘记,在岁月中缓缓流淌成久远。延而广之,这更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追求,四海之内皆兄弟,不论相隔多远、关系亲疏,见了来了,都是好友亲朋。
4、中庸最经典的五大金句图片
(1)、 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艺术表现。艺术鉴赏贵在通,艺术表现贵在化。
(2)、(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
(3)、君子得此大道与四德,元、亨、利、贞便正是人生成功的四个阶段——合于善,是最好的开始;集合美,路就亨通;讲究义,就能得利;保持这些,事业就能稳固。
(4)、(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5)、这是一道难度极大的选择题,以至于几千年来,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选好。所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轮回才不断上演。老子的那句话如同预言也如同注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7)、天命之谓性。人在天地之间,天地和人相贯通,相连接。人有人心,有天心,有生命,有性命,你能感受感悟到天地的那个心,称之为性。
(8)、“经典金句”印章为专属印章,有版权,他人请勿使用。
(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也不简单,关键在“不知”二字上。可以理解为无心——冒犯和伤害如果是无心的,便不必生气,这是宽容;也可以理解为无知——世间种种人的不堪,说到底都是因为不明大道,智慧和境界不够,自己也受着其中的苦,其实都是可怜的,若生气只能说明自己也是这样的层次,真正的君子只会悲悯,这是慈悲。
(10)、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以及治国之道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11)、“明明德”,张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本来光明。守住或回到这种光明,是修身的真正开始。
(12)、“四书五经”的开篇,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提出的都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命题,提供的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华所在。
(13)、孔子认为中庸之中既非“过”,也非“不及”,却不能离开“过”与“不及”而独立存在。如果能将“进取”与“有所不为”两个好的方面有机结合,便能达到既“进取”又能“有所不为”的中庸境界。而墨家的思想观念却与之相反。“欲正权利,恶正权害”、“两而无端”、“正而不可摇”(“欲”之“正”是“利”;“恶”之“正”是“害”)。他们认为一个质有两方面,但在一个过程中的质只有一方面是主要的、相对安定的,因此必须要有所偏。
(14)、《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自鲁隐公元年开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史事。开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简单的编年纪事——鲁隐公元年,春天,正月。背后内涵却大有玄机,历来众说纷纭。
(15)、(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出自《中庸》。述:完成。孝顺就是能很好地继承前人的遗志,很好地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
(16)、(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平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出自《中庸》。好:喜欢。自用:自作聪明。意思是:天性愚蠢的人总喜欢自作聪明,地位低下的人总喜欢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生长在当今的时代却想恢复古代的法令,这样的人会有灾祸降身。
(17)、真诚,是天道的根本原则,而追求真诚,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法则。
(18)、(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出自《中庸》。意思是:“中”是天下正确的道理,“庸”是天下的永恒真理。
(19)、(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出自《中庸》。素:索求。隐:隐僻之理。意思是:索求隐僻的理论,做出怪异荒诞的举动,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称赞,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20)、(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就算是远避人世而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
5、中庸经典名句100句
(1)、《庄子》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思无邪”正是那种精诚之至,所以才那样动人。很多人以为这是艺术的,其实更是哲学的,因为它为我们指出了那个最核心的东西——诚。诚于自己,就是纯粹;诚于他人,就是真挚。自诚诚他,就是直道而行的真人。
(2)、“诚”乃《中庸》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诚”有属性义和实体义两种解释。前者是“真实无妄”之意,“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二十章)后者则释为真实无妄之诚体。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意思是:广泛地学习知识,周密地探究它,谨慎地思考它,明晰地辨析它,坚定地实行它。
(4)、这需要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去做。《礼记》开篇九个字,给出的则是大方向。
(5)、本博信息有原创,也有的来源于网络收集,只做学习借鉴使用,不做其他用途,如你觉得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点评仅代表个人观点,据此买卖后果自负!
(6)、 在《中庸》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的治学方法是随着“诚”提出来的。读书人的治学之道就是读书人的至诚之道。《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果我们翻译一下,就是:“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得到,从从容容地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要择善并执著追求。广博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如果我们换个说法来讲,即:天道就是真理,人要做的就是追求真理。圣人是追求真理的楷模。追求真理的人,择善并坚持。为此,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就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应该坚持的原则。
(7)、 《论语》里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和《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治学之道,但是在《中庸》里,把治学之道与至诚之道连接在一起,与追求真理连在一起。
(8)、(言顾行,行顾言)出自《中庸》。意思是:说话时要顾虑到行为,行事时要顾虑到说话。
(9)、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注解,分成三十三章,作成《中庸章句》一书。
(10)、(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出自《中庸》。位:地位。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必然能得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财富,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名望,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寿命。
(11)、译文:别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
(12)、(言顾行,行顾言)出自《中庸》。意思是:说话时要顾虑到行为,行事时要顾虑到说话。
(13)、道德的贫困比知识的贫乏更为可怕,读懂一本品性良知的“无字之书”比汲取“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更为困难。
(14)、(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出自《中庸》。拳拳:牢握不舍的意思。膺:胸。服膺:紧贴胸前,表示牢记的意思。意思是:得到一种好的道理,就牢牢地记在心上,而且永远不失掉它。
(15)、(译文)君子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所作所为则违背中庸之道。(中庸: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即折中,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16)、《诗经》开篇便是《关雎》,写的是男女之情,充满了真挚和纯粹。真挚和纯粹则正是整部《诗经》最重要和珍贵的东西,无论所写所唱的是何种情愫。所以《论语》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出自《中庸》。均:平定治理。蹈:踩。意思是: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好的,官位和丰厚的俸禄是可以辞去的,刀刃是可以用脚去踩的,但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1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出自《中庸》。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2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出自《中庸》。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1)、 “中和”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作为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最本征的至道,在时空的任何一处,“中和”都不会改变它的根本性和通用性。因此,天地稳住,各在其位;万物繁育,生生不息。动静刚柔之象在其中。对于“中和”,不能从某一地、某一时来体察。要放在更加广大的空间和更加漫长的时间里来体察。经过几千年历史检验的传统文化,更接近于“中和”。
(2)、怎样才能有一个广阔的人生格局呢?傅雷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这种真诚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够放下虚荣心去正视自己、了解别人。对艺术、对真理的真诚,傅雷把它称作“赤子之心”。
(3)、(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出自《中庸》。辟:通“譬”。迩:近。意思是: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像是走路,一定要从近的地方开始;又像是登山,要从低的地方开始。
(4)、怎样才能做到“化”呢?首先,千万不能做艺术工匠。如果过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艺术性,就很容易造成表达方式的机械和僵硬,就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5)、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从不停留,面对流逝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转而追求生命的厚度。
(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7)、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回到源头去寻找,注定要回到先贤所安立的起点,重新抉择。
(8)、中庸思想源于史前传说时期。《中庸》一书包括本体论、宇宙观和功夫论三方面,通过性、命、人、天贯穿始终。牟宗三先生将其称为本体宇宙论。笔者将重点从宇宙观和方法论两方面来深度诠释《中庸》思想的哲学意义。
(9)、(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
(10)、 最好的艺术,是既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又能让人体会到理性的节制。感情与理性平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也是最精妙的生活艺术。
(11)、(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出自《中庸》。意思是:在上位的领导者不骄傲的话,下面的人就不会悖逆。
(12)、退休后要牢记这九九口诀表,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心情也越来越愉悦!晚年生活更加精彩!
(13)、“亲民”通“新民”,意为不断改故向新、自我求新,在修身就是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是“明明德”的方式。人要通过更新自我、刷新成就,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14)、“故君子慎其独也”――由践仁到尽性的个人修养功夫
(15)、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于新时期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16)、(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中庸》。致:达到。中和:不偏不倚。意思是:如果达到理想境界中的不偏不倚,中和状态,那么天地间的位置就会安排的很恰当,世上的万物就会顺利地生长发育了。
(17)、(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出自《中庸》。素:索求。隐:隐僻之理。意思是:索求隐僻的理论,做出怪异荒诞的举动,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称赞,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18)、 在《论语•子张篇》中,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讲的就是学要广博,志要专注,问要切实,思不虚远。因为,学不广博,就会变得狭隘;志不专注,精神将涣散;问不切实,则泛问空谈而不切实际;思不近取,论证就会失据。程子曰:“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这是《论语》里给我们指出来的治学之道的四个方面。
(19)、“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五经”不仅是儒家经典著作,还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地位极高。
(20)、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1)、挫折和苦闷,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傅雷认为,需要区分“小我”的苦闷和“大我”的苦闷。总的来说,“小我”的苦闷是狭隘的、对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脱的,而“大我”的苦闷是有可能有益的。什么叫“小我”的苦闷呢?就是从一己之私出发的苦闷。这种苦闷是最伤人的,害人害己。那什么是“大我”的苦闷呢?就是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义、善良的。所以即使苦闷,也不会有害处,反而可能会激发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贡献。
(2)、.........................................................................................
(3)、其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指诚之心性功夫相关开物化物之德,故而后谓‘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以而推崇至诚修为。
(4)、(经典金句5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比如登高必自卑。
(5)、“经典金句”印章为专属印章,有版权,他人请勿使用。
(6)、(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出自《中庸》。意思是: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7)、(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出自《中庸》。陵:通“凌”,欺凌。意思是:在上级的人不欺负自己的下级,在下级的人不去巴结上级。
(8)、 “君子”与“小人”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对重要概念,孔子就非常重视讲论“君子”与“小人”,《论语》里有“君子”一百零七处,“小人”二十四处。现在大家常常讲的是引申义,“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无道德的人,但是在孔子的语言中,或者先秦时代,似乎还不能就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无道德的人。例如,《论语·子路篇》中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这段讲的是:樊迟想学种庄稼,孔子说这是“小人”。可见,把“君子”与“小人”用道德上作区别是不确切的,即便是有道德上的差别也是引申出来的说法。“君子”与“小人”,如果讲社会地位上的不同,我觉得更准确。从管仲开始(春秋早期)“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士”属于君子,“农工商”属于小人。甚至在孔子那里与子贡谈论“士”的三种类型、三个档次的时候,第三档次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篇》)。如果看《汉书·董仲舒传》里的这句:“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更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最直接义是社会地位的区别,“小人”未必是坏人,不过是眼界小些,思想肤浅些,更关心生计,更容易被艰难困苦的生活束缚而已。“君子”与“小人”在道德意义上的差别,越到后来越强,发展到最后,“小人”成了可耻和缺德之人的代名词,“君子”成为高尚和有道德之人的代名词,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似乎还不全是现在这样的,在那个时代,好人坏人是用“人”与“禽兽”来区分的,有道德的好人的代名词是“人”,缺德坏人的代名词是“禽兽”。“人”有礼义廉耻,“禽兽”没有礼义廉耻。
(9)、《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记载孔子关于中庸与诚的言论、以及后人相关思想的阐述发展,内容屡引孔子言论及《诗经》篇章而阐述理念。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可能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但未完全确定,内容大约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10)、(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出自《中庸》。意思是:在上位的领导者不骄傲的话,下面的人就不会悖逆。
(11)、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