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9句孟子的故事成语摘抄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19 12:43:29 admin 阅读:59

导读孟子的故事成语 1、孟子的故事成语100个 (1)、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2)、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

孟子的故事成语

1、孟子的故事成语100个

(1)、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2)、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3)、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4)、白话释义: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5)、 好为人师的严重问题在于自以为是,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然后坚持用这个原则去处理复杂的矛盾关系。孟子的提醒是:要有权衡利弊,灵活变通,要有“经权智慧”:既要坚持大经大法的原则性,又要保持权衡权变的灵活性。

(6)、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7)、 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8)、要是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天吏,如此而不能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明察秋毫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缘木求鱼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9)、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0)、《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出自孟子的《孟子》一书,要知道《孟子》可是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一呦。

(11)、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12)、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13)、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14)、所以为了给孩子们呈现最优质的故事,外加上我的智齿刚刚拔掉(牙床缝了两针,很疼),在11月份里,先暂定每周的五更新呦。

(15)、《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16)、 《离娄》的好为人师:从有为的教育转向无为的教育

(17)、重新温习,才发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的作者竟然是孟子!!!

(18)、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19)、 孟子提出保存“夜气”的思路很特别:“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操则存,舍则亡。”保卫人的“夜气”有多种解释,比较可取的解释是:必须足够睡眠。不要以牺牲睡眠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的成功。要注意“养身”。遗憾的是,很多人忘记了身体:“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

(20)、 孟子见齐宣王时,说:我听说,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做祭祀的用品。”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祀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祀呢?用羊来代替牛吧!”

2、孟子的故事成语摘抄

(1)、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

(2)、这是发生在邲之战中的一个小插曲,邲之战又名“两棠之役”,是晋、楚两国继城濮之战后第二次重大较量。城濮之战,楚国服输,晋文公做了中原的霸主;这一次邲之战,楚国取胜,楚庄王成为新的中原霸主。

(3)、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4)、“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5)、17)创业垂统:《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6)、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7)、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8)、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一暴十寒便出自于在"孟子"的"告子"上篇。

(9)、 “好为人师”是狂妄自大的表现,人一旦狂妄,做事风格就已经超越了一般事物常态,其行为价值标准远远高于“仁、义”的原则,离经叛道,违反准则。可见,“好为人师”至少有两个意义:第不要自以为是地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去处理矛盾关系,要有“经权智慧”。第不要师心自用,不能剥夺他人尝试错误的权利。也因此,集团强调学生自学,教师兴发,以此发展学生“自信、自学、自食其力”的独立人格。

(10)、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11)、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12)、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3)、6)恶醉强酒:《孟子·离娄上》:“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14)、3)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5)、 围绕集团提出“自学本位的互动主义教学体系”,刘总校长对“小学生的自学”提出三个定位:一是主动学习:学生主动阅读课本,主动做练习,主动核对答案。二是研究性学习或项目学习:学生自己思考、质疑、研究。三是实现“三自”:自我管理、自食其力、学生自治,这是自学的最高境界。就课堂教学而言,关键是第一个层次:自己阅读课本、自己做练习、自己核对答案。集团提出的“学生自学,教师兴发”,强调教师重在启发诱导学生“思”,以“思”促“学”,让学生在情知互动、学思互动、知行互动中发展出自信、自学、自食其力的基本素养,逐步实现“我求蒙童”到“蒙童求我”、从独白教学到对话教学的课堂转型。

(16)、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齐宣王曾经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齐宣王听了,脸色都变了。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17)、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了《有关孔子的成语故事》。

(18)、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19)、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20)、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孟子的有关成语故事

(1)、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2)、白话释义: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3)、9)一曝十寒:《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现在都是小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在以后的求学之路上,我们要向杨时学习,尊重老师、尊重长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遇到困难也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就一定能进步、能成功。

(5)、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6)、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朝代是兴盛还是衰亡,取决于君主是明君还是昏君。史实证明,任何君主残酷剥削百姓,使百姓活不下去,必然有人奋起反抗,最终导致改朝换代。昏君即使得到了天下,也很容易失去天下,他们的暴戾残忍驱使百姓去了仁德明君那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7)、释义:做同一件事,只花很小的力气,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8)、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9)、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10)、“入木三分”这则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他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依靠他后天的努力。王羲之不仅天赋特异,而且刻苦磨练,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说。可见,这“入木三分”的成就,是来自于天赋和后天的功夫的。

(11)、释义:比喻人的言行反复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经常自相矛盾。

(12)、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孟子休妻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叉开腿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断机教子孟子一开始对学习非常有兴趣,可时间长了就开始厌烦了,常常逃学。被孟母发现后特别生气,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将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剪断,并道:我织布供你读书不易,这织布机上的布全部都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今割断后无法再织。而学问亦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你的学习与我织布是同样的道理,你常常逃学如何可以成为有用之材呢”?这就是著名的“断机教子”传说。后来再经过孟母三迁、断机以教的事,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与启发,至此以后勤奋学习,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众所皆知的儒学大师。拓展资料:

(13)、相比起孟子的措施,梁惠王自称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就不值一提了。难怪他听完孟子的批评和建议后,终于放下姿态说:“寡人愿安承教。”愿意虚心的向孟子请教了。

(14)、晋军战败,士兵向后逃跑,晋军有辆马车慌不择路,陷入沼泽泥中,不能前进。楚军派人追上来说:“唉!你们的马车太重了。”教他们将战车前的横木拆掉,马车向前跑了几步,又走不动了。楚人又说:“唉!你们的旗子太大了。”然后教他们拔去大旗,再抽掉辕前的横木,还帮忙将车子推出泥坑。在楚人的帮助下,马车终于逃了出去,晋国的士兵回过头讽剌楚人说:“论逃跑,我们真的比不上,你们的经验真是太丰富了。”

(15)、12)高门大户:《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16)、"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就是指没有直接给予物质,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种信念。

(17)、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了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18)、   是什么事情让孔夫子如此生气呢?快来听听鸣鼓而攻之这个故事吧!

(19)、《滕文公》有一个成语故事:威武不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4、孟子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故事

(1)、 为了维护和恢复人的天性,“求其放心”,孟子推荐了两个办法:一是消极的思路,避免“一暴十寒”。二是积极的思路,因足够睡眠(夜气)而保持充沛的精气神,以便做事的时候,能够做到“专心致志”。

(2)、 根据集团总校长刘良华教授的工作指导,集团学校校长每人阅读一本哲学类书籍,我选读儒家学说的经典巨作《孟子》,受益匪浅。孟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他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论语》《孟子》同为儒家经典著作。孔子重视“学”,强调“学而时习之”,而孟子更重视个人的思考,强调“心之官则思”。孟子后来成为陆九渊、王阳明等人反复引用的心学大师。

(3)、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4)、一提到“传神写照”,就不得不提到顾恺之。他是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擅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5)、《梁惠王》为首篇,其中有一个成语:仁者无敌。而他对仁者无敌的解释在后面的“君子远庖厨”那里有比较清晰的解释。

(6)、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7)、5)声闻过情:《孟子·离娄下》:“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8)、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9)、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1) 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10)、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11)、传神是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是画像,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的描绘出来。

(12)、10)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名句的成语1)夜以继日:《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13)、20)专心致志:《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出自孟子的成语及解释1)孟母三迁: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14)、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15)、尊崇贤达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任职;市场上的货不收税,滞销的货物依法予以征购,那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市场做买卖;关卡只进行稽查而不征收税金银,那天下的行旅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耕种者只须助耕公田而不必交纳租税,那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田地上耕种;居民不必交纳苛捐和服徭役,那天下的民众都会高兴,愿意迁到这样的地方来居住。如果谁真的能实行这五项,那么邻国的民众就像父母那尊重他,要人们带领子女去攻击他们的父母,这样事情自有民人以来还没有成功过。要是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天吏,如此而不能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16)、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17)、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18)、〖败材伤锦〗 成语典故: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孟子·梁惠王下》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9)、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同学,还是邻居,小兰夜以继日地学习、做题、备战高考,而小冬却天天游手好闲,手不离游戏,连父母也管不了他了,老师很是心痛啊!

(20)、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孟子的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5、孟子的故事成语有哪些

(1)、〖不见舆薪〗 成语典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2)、16)洁身自好:《孟子·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

(3)、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4)、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5)、3)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哪个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较为简要。从前曾子对孟襄说:你崇尚勇吗?我曾经听夫子说过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即使是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侮辱;反躬自问正义在我,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不退缩。”浩然之气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

(7)、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8)、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9)、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10)、 人心也是一样的:人原本有赤子之心,但是,由于过度开发人的智力,人的良心就丢失了、放走了。于是,孟子在《告子》中正式提出“求其放心”的思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1)、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12)、5)泛滥成灾:《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13)、出处: 《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14)、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15)、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16)、春秋早期诸侯之间的战争都不是以杀人灭国,扩大地盘为目的。战争的理念是展现自己的实力,争夺霸权,只要有一方愿意服输,甘当小弟,战斗就可以结束。双方签订盟约,胜利的一方班师回朝,失败的一方也继续原来的生活,不割地,不赔款,等到将来有实力时再次挑战。双方交战,都不是以性命相搏,如果发现打不过,向后逃跑就可以了。军礼中有一条规则叫“不逐北”,“北”就是败北,意思是说,敌人败北,逃走了,不能追赶,要追也可以,以五十步为限。跑出了这个距离,就与战斗无任何关系,也不会再有危险。所以按这个规定,五十步真的有资格笑百步,既然走五十步已经安全了,这些胆小鬼还要跑一百步,不是要被人嘲笑了吗?

(17)、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18)、批评逃跑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逃跑一百步的士兵,其实二者的本质一样,都是当了逃兵,谁也没比谁光彩。现在用来比喻自己犯了跟别人同样性质的错误,却自以为优越而去嘲笑别人。

(19)、战国齐宣王在稷下学宫册封的第一任“上大夫”就是孟子。1083年(宋元丰六年),升邹国公。1330年(元至顺元年),加赠为邹国亚圣公。1530年(明嘉靖九年),奉为亚圣,罢公爵。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一直到民国3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民国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20)、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呢?

(1)、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2)、8)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4)、7)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5)、 孟子在离娄上说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像从前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般那样的巧匠,不凭规和矩,是画不成方圆的"。

(6)、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7)、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

(8)、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9)、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10)、 成语故事《罚不当罪》出自《荀子.正论》,荀况主张:地位一定要和品德相称, 官职要和才能相符,赏赐要和功劳相等,处罚要和罪行相合。

(11)、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熟语。这则熟语的相关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伐纣平话》及《封神演义》也记录有类似的故事。

(12)、   班门弄斧最早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命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13)、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14)、 除了养“夜气”,也要训练“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只要能够做到内心强大,意志力发达,就可以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想。这也是集团提出“把体育、美育与劳育作为德育或人格教育的三个重要途径,建构“学生强大的内心,发展意志力”的初衷。

(15)、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谈到: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

(16)、画龙点睛,指画完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地方简明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17)、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18)、9)始作俑者:《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19)、 孟子虽遵从孔子,但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差异,在学与思之间,孔子重视“学”(读书),孟子重视“思”。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36句孝道心得500字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