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1句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节选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20 10:56:04 admin 阅读:59

导读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 1、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100字 (1)、他一贯主张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主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对于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

1、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100字

(1)、他一贯主张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主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对于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

(2)、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家乡的亲属得知董必武在中央当了“大官”,有的亲属就给他写信,想通过董必武的关系,要求得到更好的工作和待遇。董必武在回信中总是对他们讲:要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1950年,董必武在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堂弟董献之来信,流露出想“进步”的意思。这年5月8日,董必武给他回信,要求他“好好学习革命的思想和作风,简单一句话就是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和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作风”。1952年6月21日,他再次给董献之写信时又要求他:“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群众组织,这个工作不仅对你说来是新的,对我们全体说来也是新的。因此,你应当努力耐心学习,掌握政策,练习业务,都很要紧。”董献之听了董必武的话,在工作中一直表现很好。

(3)、我们要节约,节约用水,用纸,也包括钱。要节约身旁任何能节约的东西,节约它们就等于珍惜生命,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4)、红军长征时,董必武年纪已经年近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老年人了,在红军中更是年纪大的长者,但他硬是坚持跟随部队走了过来。

(5)、毛泽东的衣着简朴,衣服更是补了又补。他在1949年接见民主人士时,还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只在开国大典时才定做了新制服,但他只有在开会和接见外宾等场合才穿。他的一双袜子穿了多年,导致袜筒经常滑落在脚踝上且容易露出补丁。工作人员在他会见外宾时,常常用“小心,家丑不可外扬”的暗语,提醒他坐下时要收腿,以免让人看见袜子上的补丁。  

(6)、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7)、朱德见了裁缝师傅,却讲起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道理:“衣服被子只要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候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

(8)、我们要立志做d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9)、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吗,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是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要打包带回家。节约粮食应该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新时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品质。

(10)、董必武参加长征时,自己亲自背着一个厚帆布做的马褡子。这里边除了装着他喜欢读的书,以及他换洗的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外,还装进一些他捡来的破布、棕片,还有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针线包,战斗间隙他用来补衣修鞋。他用这些东西做成特制的草鞋,省下部队发的草鞋给别人用。别人问起时,他说:“这些东西都有用,把棕片拿布带一绑,就可以穿着它继续行军了。”同志们称之为董老的“万宝囊”,他欣然接受。董必武把这个“万宝囊”带到延安,又带到北京。他也一直保持着捡旧东西装进“万宝囊”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这个“万宝囊”仍保存在家中。直到董必武逝世后,他的家人才把这个边角泛黄、布满灰渍的“万宝囊”捐献给湖北红安县董必武纪念馆。

(11)、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12)、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13)、1957年,董必武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组织安排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一个昔日王府里,住房多,院子大,冬季单独烧锅炉取暖,很舒服,家人高兴。按照中央警卫规定,中央警卫局安排一个排住在那里担负警卫任务。董必武上班乘车,汽车要走很远的路。但过了不长时间,董必武却要求搬到当时中南海较为窄旧的房子去住。董必武的考虑是:原来的房子离最高法院很远,每天上班不方便,还需要很多人来回跑送文件,自己上班乘车要耗费不少汽油。到中南海住得是窄一些,但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不用很多人来回跑送文件了,不用单独安排一个警卫排了,也不需要单独烧锅炉取暖了。他把这个想法和身边工作人员说后,身边工作人员深为董老的廉洁自律精神所感。他的子女也从中学到了他的好品格。

(14)、据史料记载:“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已成为千古箴言,被后人奉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5)、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就有一件穿过20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

(16)、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17)、我是四(7)中队的朱子慕,我曾在太仓市讲故事比赛中获得“故事大王”称号。我热爱阅读和写作,8篇作文发表,5篇作文分别在省级、市级获奖。我平时非常勤俭节约,每次吃饭,碗里都是吃到一粒米都不剩;用了一半的本子,重新拼接起来作草稿本;书包坏了让妈妈修了一次又一次,直到实在不能用了再换。

(18)、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19)、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20)、史学家司马光的一生也十分俭朴,并把节俭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训俭示康》便是他结合自身经历与认识所作。在他的熏陶下,司马康以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受后世称赞。

2、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节选

(1)、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在欧、亚、非14国访问,我国驻埃及大使馆工作人员看到他穿的内衣补丁摞补丁,就自己掏钱给他买衬衫。周恩来反对说:“你们的钱又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国家的外汇吗?我要是做衣服,在北京就做了,何必花外汇在国外买?”“再说,我也有衬衣,破一点儿,还能穿嘛。”他一再强调说,帝国主义对我国搞封锁,外汇尤其珍贵,要花在刀刃上,一分不能浪费。

(2)、董必武的堂弟董贤煦在大革命时期在董必武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到崇阳县农村务农为生,和董必武失去了联系。按理说,他也是早期参加过革命的人,可以得到一些照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搞建设,各方面需要一些人参加工作。1951年初,董贤煦给董必武写信,要求董必武把他安排到北京工作。这年2月13日,董必武给这位堂弟回信如下:

(3)、在节俭方面,曹操在一些人们所说的小事上也不放过,例如,禁止家里人熏香,他在《内诫令》中曾具体作了规定。后来,因为三个女儿嫁给了献帝,在她们出嫁时曾为其熏香而破坏了规矩,但事后,为使这个规定继续执行下去,曹操再次宣布禁香,要求更严,即使把香放在衣内或带在身上也是不允许的。同时告诉大家,如果房内不清洁的话,可以烧枫树脂和蕙草。由此可见,曹操为了使节俭风气能发扬光大,对一些问题考虑得十分周到,并且首先对自己的家庭严加约束。即使在临死前,曹操也没有忘记在遗嘱中对他的家人和臣僚作最后的倡导节俭、薄葬的安排。

(4)、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

(5)、他曾说:“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d人艰苦奋斗精神丢不起。”徐特立的《粉笔诗》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

(6)、1941年底,中共中央为了改善在重庆红岩的中共南方局领导人的生活状况,按照干部保健的有关决定,让中共南方局拟定了一个干部保健标准,给那些担负繁重工作的领导同志适当提高生活津贴。拟订这个生活津贴费名单时,周恩来和董必武二人主动要求不把自己列入其中,他们的开支标准和普通干部一样,和大家一起吃食堂的饭菜。

(7)、郭子仪功劳很大,唐肃宗曾感叹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样的大功,其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著名的戏剧《打金枝》讲的就是关于郭子仪家里的一个故事,因为郭子仪功劳大,升平公主下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但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认为不能向郭子仪行礼,为了这事,升平公主常跟驸马争吵不休。一次家宴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酒后的郭暧终于发作了,抬手给了妻子一个耳光,他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公主跑到宫里告状去了,郭子仪吓得不轻。但皇帝最终没有加罪给郭暧。

(8)、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9)、整个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和1942年可以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当时晋冀豫根据地一些地区的农业收成只有常年的二三成,个别村庄甚至颗粒无收。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邓小平从来不要别人或下级给他任何特殊的照顾。

(10)、1954年,董必武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政府送给中国代表团每个团员3000列弗,每个随员2000列弗作为零用钱。大家想用这些钱买点纪念品。董必武得知后严肃地说:“这些钱不能分给个人,要交给大使馆,为国家节省点外汇。我们这次出国已经花了国家很多钱。不要忘了我们革命刚胜利不久,经济还很困难,群众生活还很苦。我们d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现在我们执政了,更要廉洁奉公,把一切可以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到经济建设上去。”大家听后都同意把这批钱送给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他还不止一次教导身边工作的同志,用“是否把革命的需要看成是个人的需要,是否全不考虑个人得失”当作一把尺子,来检验自己是否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董必武常常勉励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抓紧学习,希望他们每天都能抽时间读三至五页书。同时,还对他们约法三章: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活动;不许接受礼物。

(1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通过描写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在田里劳动,告诉我们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大家要倍加珍惜。古人尚且知道节约,可是我们现在呢?看看单位的食堂,不喜欢吃和吃不了的菜随手倒掉,大块的馒头随手扔掉,让人看着就觉得可惜;看看就餐的饭店,点了满桌的菜,吃不了多少,连包都不打倒成了正常现象;看看我们自己家里,也无时无刻不在浪费有些人家剩饭剩菜统统不留,有些人家硬一点的面食就进了垃圾箱……

(12)、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约翰洛克菲勒投宿有一次,美国大企业家约翰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一间最廉价的房间。

(13)、曹操在穿的方面很不讲究。他在《内诫令》中曾以自己的穿着为例告诫大家说:“我的衣服和被子都已经用了十多年了,年年拆洗缝补一下还接着使用。”他曾明确规定,不准家人宫女穿有刺绣的衣服,侍女和下人鞋子的丝料不准用两种颜色。为此,在《内诫令》中,还作了具体的规定:以后宫中所做的丝织的鞋子不准用绛紫、金黄等表示金贵的几种颜色。

(14)、国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d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在不断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广大d员干部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坚持勤俭节约、拒绝铺张浪费,守好艰苦奋斗“传家宝”,永葆艰苦朴素的坚强阵地。

(15)、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 ,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

(16)、董必武喜欢作诗,但他作诗从来不用公家的纸,而是写在各种形状的废纸、旧信封、旧日历、过时的请柬上。他从1939年到1975年共写诗1300余首。这些诗都是他亲笔写在上述废弃的纸张上的。

(17)、“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而我的父亲不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他的名字叫“享”,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李享把羊腿割开来。李享就用手把羊腿分开了,手上沾满了油。李享取了一个饼,慢懂把手上的油擦下来。玄宗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觉得李享太浪费了。但让玄宗意想不到的是,李享擦完油,把沾满油的饼有滋有味地吃了下去。玄宗看罢,非常高兴。夸奖李享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珍惜。”

(18)、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19)、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20)、钱在生活中很重要,买菜、买车、买房、出去玩……都需要钱。近两天,我们班发生了浪费钱、偷钱等现象。从家里偷了钱,父母不知道,就拿去小店胡乱买东西。有时碰见一个好友,还把钱送给人家,不只是一两元钱,大的要百元大钞!这事咋不落我头上?不都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那样浪费钱,就也等于不珍惜父母的心血。要节约用钱。

3、有关老一辈勤俭的故事

(1)、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2)、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勤俭节约的邓小平邓小平爷爷勤俭节约小故事,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3)、陈云的女儿陈伟华说,“至今想起爸爸,他对物质的需求总是那么低,常常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不许搞特殊化。”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5)、人民银行的贷款主要是帮助生产,比如为农业生产缺乏种子、耕具等请求贷款,银行一定会考虑,这样的事用不着我介绍。至于贷款作别用,我介绍也不生效。

(6)、董必武对自己的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有远大理想,要有奋斗精神,无论是从文还是从武,都要有真本领。“立大志、树雄心,准备在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1963年1月28日还专门写了首《字三子》诗,其中有这样几句:“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同时董必武更要求自己的子女不搞特权,而是脚踏实地,向人民群众学习,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努力工作。他的大儿子读大学时,在校内报名申请长期下放,之后写信报告父母并征求意见。董必武立即回信欣然表示同意。他在信中说:“你希望我们提意见,我同意你报名愿意下放,也同意你自愿下放到的地方。如果再要问还有什么意见的话,那就是领导上决定下放你到什么地方去,你就愉快地踊跃地到什么地方去。”

(7)、一次,雷锋把捡来的牙膏皮,卖了二元六角钱。他利用这些钱买了一打笔记本,亲自送给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勉励这他们说:“你们要刻苦努力,每个人都要争当三好学生生。”

(8)、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女王,她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9)、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

(10)、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d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11)、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学的第一首诗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时候老师和父母就教育我们要节省每一粒米,农民伯伯太辛苦了,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用雨水和汗水浇灌的。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显得意义深长。

(12)、一次,雷锋跟张书记去下乡,一边走一边聊天。走着走着,雷锋觉得脚下被一个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锈的螺丝钉,便一脚踢到了路边。张书记问:“你踢的是什么?”雷锋说:“是一颗破螺丝钉。”张书记听了,一声不响,从草丛里捡起那颗螺丝钉,用手帕把螺丝钉擦干净,装进了上衣口袋。雷峰觉得很奇怪。

(13)、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时,陈云办公室南墙被震出一米多长的宽裂缝,后勤部门请技术人员检查后发现,整个楼房结构都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就提出把老楼拆掉,再在原址上建一幢新楼,陈云还是不同意。他说:“我一进北京就住在这里,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我还是舍不得离开这里呢!这幢楼房虽然是老房子,我看总比北京一般市民住的房子要好得多吧!像这样的房子要是拆掉,周围老百姓看了要说话的,影响不好,做事不能脱离群众,我不搬。”同志们把理由再次做了陈述,并表示担心,如果以后发生较强地震导致首长在安全问题上有所闪失,责任重大。陈云面带微笑,以坚定的语气讲:这个责任不要你们负,是我决定不搬的,由我来负。看到首长如此钟爱自己的旧居,机关的同志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连夜采取了一些应急性加固措施。

(14)、虽然扔掉的粮食不多,可是扔掉的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不爱惜粮食的人,也不会爱惜其他一切,到头来只能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15)、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16)、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1/10和1/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资源危机观。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

(17)、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珍惜每一粒粮食、勤俭节约。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富饶。

(18)、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曾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他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虽然职务越来越高,但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他进城后,由于出国访问而做过一件长呢大衣,此外再没有做过其它大衣,只有这件大衣一直伴随董必武,直到他与世长辞。

(19)、1972年冬,董必武患感冒住院。中央考虑南方气候对董必武治病好一点儿,就批准他去广州疗养治病。中办准备安排飞机送他去广州,但董必武却坚持坐火车去。别人担心他年纪大,坐火车时间太长,身体受不了,劝他坐飞机去。董必武给劝他的人算了一笔账:坐飞机去广州,到广州后飞机还要飞回来,要用很多油,花不少钱。坐火车就能省很多钱。我去治病,要尽量少给国家增加负担。他坚持坐火车去了广州,治病后,也是乘坐火车回来的。

(20)、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着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4、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50字

(1)、弟努力生产、帮助政府收粮,均获成绩,得到奖励很好。农村在土改后需要建设的工作很多,乡村人民代表会议要开好,要组织乡村人民政府,政府要领导和组织农业和农副业的生产,要蓄水积肥,要耘草除虫,要植树蓄林,要组织好合作社……革命的目的是求得人民的解放,特别是劳动大众的解放。假使我上面写的许多事情在农村办不好,革命果实农民就不完全享受得到。

(2)、李享当上皇帝,多亏了节俭的品格。这种节俭并非是一种“伪装人格”。李享当政的几年,历经“安史之乱”、宫廷政斗,他内忧外患,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在他当政期间,还出了郭子仪这样的名将,非常“巧合”的是,郭子仪比起李享更为节俭。

(3)、他在家里的衣服,已经洗得发白,领口和袖口都打了补丁。有的衣服实在太破,不能再补,朱德还舍不得扔掉,要求两件拼成一件。

(4)、为了救你之急,在我生活费里拨二十万元(第一套人民币,约合第二套人民币20元——笔者注)给你用。这点当然不能解决你当前的困难,但我又有什么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你呢?请还是在互助组内多想点办法吧!

(5)、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

(6)、“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在d的二十大到来之际,太仓市高新区第三小学的娄江娃带着我们一起走进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节俭故事,一起来学习先辈们那种勤俭节约的精神。

(7)、雷锋时刻注意一点一滴地为国家为集体积累财富。牙膏用完了,废牙膏皮扔掉,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雷锋在这上面也找到了节约的窍门。

(8)、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9)、彭德怀家每顿吃剩下的饭菜,他怕浪费,总是不让倒,下顿把剩饭菜热来再吃。屋子里的家具,他总认为这样就挺好,谁都别再想给他换成新的。有一次,警卫员提议把他家里的旧窗帘布换一下,彭德怀鼓睁着双眼说:“旧了?老百姓用这样的布做成衣服,还不知穿多少年哩!”

(10)、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11)、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12)、感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作风  

(13)、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初期,使用的是一辆旧汽车。不久,有关部门提出要给他换一辆新式轿车,却被他拒绝了:“这辆车还能用,换什么?”警卫员把从别处听来的新车的诸多优点讲给他听,试图使他动心,不料他却说:“世界上好东西多呵,总不能见到什么好就搞过来嘛。”

(14)、董必武爱好书法,字也写得好。但除了个别时候给一些单位的正规题词外,他从来不用白纸、宣纸写书法,都是在旧报纸上写。大楷写了写中楷,中楷缝里插小楷,把一张报纸写得密密麻麻的。他所用的毛笔,笔头掉了也不扔,自己动手修理一下照样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劝他扔掉不能再用的旧笔时,董必武说:“一支笔,不值多少钱。可是,我们几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节约一点,加到一起就不是小数字了。大家都要爱惜社会财富呀。”

(15)、朱德同志参加革命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d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

(16)、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长期担任d和国家领导人,依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难得的两身较好的外衣,也只是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仍换上旧衣服。

(17)、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d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18)、卫生纸、彩纸、白纸等,都是用树木做的,我国已经严重缺乏树了我们木,不得不向外国进口纸源。树木的作用可多了:挡住风沙;让人呼吸正常……没有了树木,我们就没法生存,人类就会灭绝。要节约用纸。

(19)、在回来的路上,张书记说:“雷锋,你瞧,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这样,我们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丝钉,缺了谁都不行。就象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所以,d把我们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起作用。同时,我们国家的底子还薄,处处要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也不能浪费。

(20)、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5、继承老一辈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1)、旅店的经理认出是洛克菲勒后,问他:“您为什么选择这样廉价的小房间呢?您的儿子来这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

(2)、希望全体少先队员能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去践行,拾亿绿色、难忘的童年。

(3)、董必武用度十分节俭。牙膏直用到挤不出来了才扔,一个脸盆用了几十年。他常年穿布鞋,鞋底磨薄了,就加一层。毛巾破了洞,补一下继续用。毛巾先用来洗脸,旧了就用来擦手,再破旧了就中间剪开两头接上用来擦脚。董必武不仅自己节俭,还教育子女养成节俭的习惯。他的孩子们上学后,从小学到大学,家里除了给牙膏、毛巾等日用品以及来回乘公共汽车的车费外,从来不给其它零钱和零食、消耗品。他的儿子到外地读书,董必武只给学费、伙食费和其它一点儿必要的钱,但要求用钱必须记账。董必武给子女们讲这样的道理:养成记账的习惯,你将来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不至于专从需要方面着想而要顾及可能了。

(4)、董必武是中国共产d创始人之在d内资历是很老的,但他从来不摆“老资格”,不争地位、不争名誉。d组织让他干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他总以“配角”“跑龙套的”自居,一生任劳任怨。他总是用“人民公仆”“老黄牛”自勉,并按照“人民公仆”和“老黄牛”的标准,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董必武还曾把自己比作“一匹劣马”,对d给他的职务感到惭愧。他曾多次向组织提出请求,要求取消他的专车、专职秘书,很多事情他都自己做,身边的工作人员能够维持正常工作就行,要减到最少。

(5)、郭子仪却历经三朝,逢凶化夷。郭子仪每次“逢凶化夷”,节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据说郭子仪的府门向来是不关的,谁都可以进入。郭子仪这样做,既迎合皇帝倡导的节约之风,又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贪欲,也没有反心。

(6)、曹操奉行节俭,不贪恋财物,不积聚私产,他把在打仗时所缴获的财物,全部用来赏赐给作战有功的将士,对于四方朝拜贡献的物品,也都与部属分享,绝不独自享用。

(7)、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复原的西花厅的展柜里还陈列着一件白衬衫。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要到气候炎热的印度访问,就在瑞士买了两件衬衣,每件衬衣都有备用的领子,他觉得很好,说道:“衬衣的领子、袖口最容易破,如果换上备用的,就可以接着穿了,我们应该借鉴。”    于是,周总理每次做衬衣时,都要求工作人员多买出几尺布,做出备用的领子和袖口。这样,周总理的衬衣一穿就是很多年。1963年,周总理出访亚非欧十四国前,又添置了几件衬衣,之后再也没有添置过,只是更换领子和袖口。    周总理访问埃及的时候,穿去的衬衣已经很旧了,经不起洗衣机的洗涤,就由当时中国驻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来洗。看到总理竟穿着如此破旧的衣服,徐克立心里非常难过。她边洗边生气,心想,为什么总理的衣服都穿成这个样子还不给换新的?徐克立带着洗好的衣服来到宾馆,抖开周总理的衣服,向卫士长成元功大动肝火:“你看看,这种旧衣服,连我们使馆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人再穿了,你们就让总理穿这样的衣服?太不像话了!我们要给总理做衣服!”成元功苦笑着说:“难道我们不想给总理做新衣服吗?可你能说服得了总理吗?”......

(8)、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俭朴度日本是我们的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

(9)、董必武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严格要求亲友、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行为。董必武一生中,也从没有为自己的亲属、子女办一件私事。过去人们对于董必武严格要求自己子女和亲属的事很少了解。直到董必武逝世后,2016年7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董必武家书》,人们才从书中收入的董必武68封书信中,看到不少这方面的故事。

(10)、在生活中,就有很多浪费奢侈的例子随处可见:在家吃饭的时候,总能见到一些吃饭挑挑剔剔的同学剩下饭菜,总能见到碗里剩下很多的饭;在某些公共场所里,总能见到有人用完灯就离开,总能见到一些没有被随手关掉的灯。

(11)、1969年春天,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高中毕业。当时董必武已经年近84岁了,按照规定,他的小儿子可以留在北京安排工作以便照顾董老,但董必武却坚决要求小儿子下乡插队。董良翮听爸爸的话,主动报名下乡,到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落户。小儿子临行前,董必武专门和他谈话说:“你是革命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决不能高人一等!”“你不能当特殊农民,要做一个普通农民。你要听老农的话,听队长的话。”董必武把自己的一条在战争中用了多年、打着补丁的旧毛巾送给小儿子,还专门给他题词,嘱咐他:到农村去要努力生产,要作一个好农民。董良翮到河北晋县农村去插队,一干就是8年,很少回北京。董良翮所在生产大队的同志到北京出差,董必武为了了解董良翮的情况,还把他们请到家里来,专门问董良翮在农村的缺点,以便对他及时帮助。他还对这些公社、大队干部说:“你们要帮助良翮,他还年轻,工作上要向你们学习,你们经验丰富,当他的老师,教育他在农村好好工作,参加农业劳动,让他还是当一位普通农民好。”董必武在给董良翮的信中一再嘱咐他努力生产,向农民学习。董良翮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在农村表现非常出色,于1970年12月加入共产d,不久又担任了生产大队d支部书记。董必武得知后,很高兴,但仍然写信告诫他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董必武还想让董良翮的儿子长大了也到晋县农村去。他在给小孙子的诗中写有这样的诗句:“父母在晋县,农忙事田亩。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良颇茁壮,天逸符大造。”1975年初,董必武病重住院,董良翮回京照顾父亲,但董必武却说:“你是地方干部,农村工作忙,不能长期耽搁。我这里有人照顾,你还是回农村安心工作。”董良翮只得与父亲挥泪辞别。董必武临终前对于如何安排董良翮的事,专门对夫人何连芝说:“良翮是晋县的人,不是北京的人了。他的事要由晋县组织上去安排,我们不必多操心了。”

(12)、你现在农村居住,能识字,要好好地帮助当地人民完成上级所号召的任务。弟努(力)生产,可争取做一个模范。不要抛弃工作已有根基的地方,目前来北京没有必要。我今年虽满六十五岁,还能为人民服务做些事。你努力生产,当地人民知道你、信服你,政府也信任你,到任何地方工作都一样。

(13)、1942年2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到沙河县独立营检查工作。独立营的司务长听说邓政委来了,心想,总不能让首长同他们一起吃小米粥和野菜嘛!可是他到食堂一看,连一点白面也没有,只有两袋小米和刚刚挖来的几筐野菜。他东奔西跑,东借西借,终于借到了一升白面,为首长做了一碗面条。当司务长高高兴兴地把煮好的面条送到营部时,邓小平立即皱起眉头,拍了拍司务长的肩膀说:“你让我搞特殊化哟,要不得!要不得!快把这碗面送给重伤员吧。我自己到食堂去吃饭。”说着,走向一连的伙房。谁知这时吃饭的时间已经过了,炊事员正在铲锅巴,陪同的王政委很不好意思地要领首长到二连去吃。但邓小平却说:“不必了,小米加步枪是我们的革命传统,我就吃点小米锅巴吧!”边说边拿起了一块锅巴嚼了起来。

(14)、毛泽东在公务往来之际,常常收到很多礼品,工作人员曾劝他把一些礼品留下来自己使用,但他总是嘱咐工作人员将这些名贵礼品一一造册,上交国库,公私分明。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外出办事,多靠骑马或步行。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他也多是坐国产小车,从不坐豪华外国车。毛泽东到全国各地视察时,也从来不吃请,不搞特殊化。为了减轻地方负担,他甚至不用地方宾馆的东西,牙刷等洗漱用品都自己带,有时连行军床、窗帘也带上。这是因为当时地方群众都十分崇拜毛泽东,他用过的东西便都收藏起来,所以他外出考察时直接自带行李,以免造成对地方上的浪费。

(15)、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16)、董贤煦听了董必武的话,安心在农村务农。1954年董贤煦家乡遭受水灾,他自己又生病了,想求董必武帮助,便于当年10月两次写信给董必武,要求通过董必武的关系得到一笔贷款。董必武生病,不能亲笔写回信,便于10月24日请秘书代笔写了回信,信中写道:

(17)、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18)、董必武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也很严格。他在西柏坡工作时,有一次到武安县冶陶镇参加会议。当地老百姓织的布很好。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拿出几匹布送给董必武的警卫员和秘书。董必武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让他们把布匹送了回去,并告诫他们,今后外出工作,不论是地方政府送的,还是老百姓送的东西,一律不能收。

(19)、1932年10月,他从山东泰山到张家口,找他的老部下佟麟阁(佟当时任察哈尔省警务处长兼张家口公安局长),商讨组织抗日同盟军的问题。因为冯突然而至,佟夫人未作准备,问如何接待冯玉祥。佟麟阁说:“还是老样小米面窝窝头,外加大萝卜咸菜招待他。”冯玉祥吃得很香。夸奖佟麟阁说:“你不愧是我的好部下,做了大官还没丢农民的.本色。

(20)、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1)、后来,董必武调至中共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担任中共南方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当年生活十分艰苦,八路军办事处每个人的伙食费一个月只有3元法币。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看到这里的同志们吃得非常差,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伙食比延安还差。

(2)、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4)、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

(5)、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 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6)、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7)、不管是什么,即使太多了,也要节约节约再节约,万一有什么紧急情况呢?节约无小事,让我们快点行动起来吧!

(8)、很多年后,当女儿毛毛问起当时在抗日前方的情况时,邓小平只是淡淡一笑,简单地说了一句:“我没干什么事,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吃苦!”

(9)、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常说:“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但,我们真的做到了吗?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有德之人同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但在生活中,有几个人会把节俭这两个字牢记在心中呢?

(10)、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勤俭节约的周恩来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d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d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11)、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12)、有一次,康克清先斩后奏,未经朱德同意,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准备为他做身新衣服。

(13)、二十多年周恩来坚持穿国产布衣、补丁衣,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进口是必须的,国外许多东西比我们先进嘛。但我作为总理,代表着中国人的脸孔,中国人的骨气。只要我们国家能生产的,我就要用国货。都不用国货怎么能发展民族工业?我们时时都要想着为发展民族工业多做贡献。”

(14)、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15)、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房梁挂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但有的时候,过度的节约也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欧洲文艺中,不得不提荧幕上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其中最盛名的要属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生前处处算计,临死还不忘叫掐灯省油,真叫人欲罢不能!各位朋友,勤俭固好,但不必要的勤俭往往会造成人性上的缺陷,这是值得注意的。列宁的大衣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6)、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官居蜀国宰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事奉节俭,力戒奢侈。他的家业仅存钱800铢、田15顷,作为妻室儿女的生活来源。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给,俸资之外,分文不取。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暮年立下了这样的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17)、今年我们国家遭受水灾,政府拨了不少粮款物资救济,但受灾面积大、人口多,每一灾民得自政府的救济毕竟有限,主要是靠自己努力生产渡过灾荒。

(18)、我们的墨囊钢笔,大家可能以为是一次性的,里面的墨囊用完就没什么用了。可是我们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用注射器吸了墨水灌进去就能反复使用。我们平时用过的本子反面还可以当演草纸继续使用;我们的铅笔头可以插在废旧的中性笔管里继续使用……

(19)、有一次,负责后勤的战士看到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位首长也像大家一样,穿着自己动手缝制的深一片浅一片的灰土布棉衣,实在不像样,就偷偷地给他们每人做了一套细灰布的棉衣,送到了首长的手中。但邓小平和刘伯承坚决地把棉衣退了回去,他们说,这不是对我们的爱护,而是要我们脱离群众。邓小平还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支起了一台手摇纺车,亲自带头学习纺线。

(20)、1934年底,中央纵队成立了一个干部休养连,实际上都是年老体弱和妇女组成的队伍,有100多人,其中30多人为妇女干部(其中有蔡畅、贺子珍等人,还包括4名孕妇)。中央有关部门选择当过中央d校副校长、为人慈祥的董必武担任队长。由于董必武年纪大,留着胡子,被大家戏称为“胡子队长”。长征途中,年纪大、身体也不好的董必武严格要求自己,背着和年轻人一样重的东西行军,同时还要照顾妇女干部和伤病员,组织抬60副担架的120多人的担架队的行军和食宿,还要负责收容掉队的战士。每到一个宿营地,他要跑来跑去,安排好筹粮、做饭、睡觉、警戒。夜间他还要起来查铺、查哨。离开驻地时又要检查部队的群众纪律,如果有忘记归还的,他要亲自归还,如有损坏群众物品的,他要亲自去赔偿。行军时,董必武总是从队前跑到队后鼓励大家,往返跑了比别人多很多的路程。年近50的董必武还经常替抬担架的人换肩。一次,他在替抬担架的同志换肩时,由于太累了,脚没有站住,一下子摔在泥坑里,浑身沾满了泥。有个调皮的队员见状,给董必武送了个“泥人董”的外号,惹得大家一阵欢笑,董必武也高兴地和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1)、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38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下一句是啥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