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9句丘吉尔在二战中的作用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25 09:09:32 admin 阅读:59

导读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modi (1)、 他那本《英语国家民族史》就经典得不必再提了。 (2)、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 (3)、第二卷主题是“英国人民怎...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modi

(1)、 他那本《英语国家民族史》就经典得不必再提了。

(2)、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

(3)、第二卷主题是“英国人民怎样独自坚持战斗,直至那些半盲的人们进入半准备的状态”,这真是一句既自豪又带有自嘲味道的名言!这一卷卷名为《最光辉的时刻》,既可理解为英国单独抗拒希特勒的无畏做法,也可看作是丘吉尔本人政治生涯的光辉顶峰——他领导大不列颠英勇抗战,顶住了不可一世的纳粹风暴。第三卷名为《大同盟》,记叙在英国继续作战的同时,法西斯侵略如何将苏联和美国拖进战争,从而缔造一个反法西斯的世界大同盟。

(4)、也无怪乎丘吉尔总是无法摆脱委屈巴巴的气质,按照他的身份既要打肿脸充胖子援助欧洲邻居,还要拉下脸来向前殖民地求助,确实是有点勉强。但同情他勉强是一回事,看不看得惯他的勉强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上一篇里也提到过,对于这个世界来讲,是劳合乔治的内阁,还是张伯伦的内阁,亦或是他丘吉尔军政一肩挑的战时内阁,都是没差的,都是英国的内阁。所以,丘吉尔想要把自己从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政府做的那些个蠢事里摘干净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他不配也没资格站在虚无的先见之明的制高点上,一边指责美国的姑息、法国的怯懦和苏联人的贪婪,一边为英国政府没那么大脑袋还要带那么大帽子的力不从心做辩解。

(5)、从事后的角度来重新回看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概一场注定会爆发的战争。

(6)、但盟国似乎并不关心,能过一天是一天。甚至是德国都已经启动军事工业,重整军备了,还是熟视无睹。

(7)、号称拥有欧洲大陆最强大陆军的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防线一触即溃。

(8)、约摸还是有一些后见之明的影响,现在去看大西洋宪章是真的颇为暧昧,尤其美国,我总是觉得他并没有那种历史或政治厚度来做出这样的发声,换言之,美国人也做好准备,既要发战争财,也要在战后掌握话语权。这样看来,江湖传闻珍珠港是美国人为了向日本人宣战放出的钓饵,搭配后来美国人配合英国人的先欧后亚、先大西洋后太平洋的做法,也不是空穴来风。

(9)、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

(10)、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11)、但打动丘吉尔的,却不是战争的惨烈,而是会谈的混乱。他真的是阴阳怪气的说,《乌得勒支条约》以及《维也纳协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时,秉承贵族传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无论胜者还是败者,在与会时,总是彬彬有礼、谦虚、和善地讨论,没有民主政治那种讨买讨卖的嘈杂声。下一句话,他就数落起了饱受战争苦难的亿万各国人民,由于受到大量宣传教育的鼓动,一致认为必须对战败国进行彻底的惩罚;站在凯旋顶峰上,头晕目眩的各国大佬们,在会议上如果放弃了战士们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得来的胜利果实,那遭殃也是必然的。

(12)、丘吉尔的吃瓜角度真的是清奇,他前脚从沉着冷静的美国朋友脸上发现,他们不但没有为美国介入战争而悲痛,反而有一种从绵延痛苦里得到解脱的敞亮。

(13)、而对丘吉尔来说,德军进攻法国时,由于认识的差距,德国使用刚刚组建的装甲师,有的甚至边修边进攻也比英法的步兵强许多。这一时期,德军的装甲打击能力并非强大,而是敢打敢于对英法冒险。

(14)、反正,希特勒来了,他利用了重债之下德国人的怒火,准备把整个国家都武装起来了。同年同月,英国人搞了个麦克唐纳计划,反正又是一个裁军的手段。最恶心人的地方是几个月前,英国人不断给法国人施压,然后法国人提出了赫里欧计划,表面意思是大家都减少军队到差不多水平,但给德国人的解释是,他们也可以享受同等地位。嗯,说好的战败国不能有现代化部队呢?土耳其不是就执行的挺好,以至于后来他们也惨兮兮的被征服吗?德国人这里又是唱的哪一出?

(15)、其次,丘吉尔为什么也缺乏先见之明,让闪击战一再得逞?

(16)、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

(17)、当冒失的追求和平变成一种社会风气的时候,就会自下而上的导致另一种认知误区,领导人们争先恐后的彰显自己捍卫和平的豁达气度并用奇奇怪怪的方式对战败国施以仁慈,老百姓们则看不清其中的华而不实,只是单纯的对候选人规避战争风险的做法喜闻乐见而送上自己的选票——丘吉尔再一次把贪图安逸导致的姑息养奸甩锅给了老百姓,但实际上,缺乏真正有效情报渠道而被宣传机器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普通人,哪里搞得清暗地里的那些个幺蛾子呢?约摸也正是那时候的贸然裁军,让之后整个世纪里各个国家对裁军这件事都变得敏感慎重了,所以,也不是完全不理前车之鉴,毕竟,撞到粉碎性骨折的是自己的膝盖。

(18)、狗头保命式序言背后的尴尬真相——《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19)、1942年8月,丘吉尔去了一趟莫斯科。除了吐槽对苏联的政治制度一直深恶痛绝,且和德国人翻脸以前,苏联人一直漠然地坐视英国被德国消灭以外,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他在随后一直念念不忘并让老艾克极不舒适的软腹部行动主张,那就是发起解放地中海地区的战役——丘吉尔坚持认为,地中海就是欧洲的软腹部,从这个地方下手,初期可以牵制德军,拿下该地区后还能和反攻行动互为犄角彼此照应。

(20)、仿佛是丘吉尔很不喜欢的方式,美国人提出,要不要先来一场小规模的两栖战敲打敲打德国人。有两处小小的细节,似乎暗示了丘吉尔对美国人预备性登陆战是为了帮苏联人这个出发点的不满,以及让随后两年里丘吉尔对欧洲软腹部的执着显山露水——他写道,“听任英王陛下的四亿印度臣民像中国人那样受日本人的蹂躏和践踏,那将是一件可耻的事……我相信苏联人民和军队有力量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然而,我们光荣的印度帝国却很容易成为侵略者的牺牲品”。虽然提供了一堆炮灰方案,丘吉尔力陈在北非开启战场的坚持还是很明显的。

2、丘吉尔在二战中的作用

(1)、而英国更认为凭当时德军的战斗力,并不足以敢与英法联军抗衡。这些片面认识都影响了丘吉尔对闪击战的判断,主要是没有亲自看到装甲坦克快速打击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2)、那么有没有人想要为这片土地拼命呢?当然,那就是原住民,他们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又经过殖民者的洗脑,开始接纳了白皮肤的主子,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让他们对均势的破坏是会有一种嫌恶的。

(3)、一个因为活成自己最讨厌样子而伟大的人——《艾森豪威尔:一个士兵的一生》

(4)、说起这本书,还要从第二次大战结束时说起,丘吉尔那是只是英国的战时首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首相,战争结束后,连丘吉尔本人也错误地认为,自己会毫无争议的当选英国首相。但是丘吉尔错了,成熟的国家,理智的国民,是英国的一大特点,战后英国大选,丘吉尔的主张并没有得到人民的认可,就这样他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了台。

(5)、一个因为活成自己最讨厌样子而伟大的人——《艾森豪威尔:一个士兵的一生》

(6)、另有一些关于德波之间的操作也是被路人们忽略的,那就是这两个国家还曾经签过瓜田李下的协议,大致上类似于德国跟苏联签的塑料战略伙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以啊希特勒能有后面的志得意满,真的都是欧洲诸国惯出来的——连斗蛊都没闹过。

(7)、从这个层面讲,还是军事创新的问题。德国在一战后利用了20多年的时间卧薪尝胆,以古德里安等为代表的高级军官们不断地在研究进攻打法,这与法国波兰仍然研究骑兵进攻战术和用马其线防线防御形成了鲜明对比,说德国在二战打败了,但闪击战的影响力却经久不衰。

(8)、从1941年底到1943年初,仗还是在打,局势也在变化,盟军的士兵在牺牲,却不确定他们的血会不会白流。

(9)、援引二战时期英国政府大量绝密档案及个人记录

(10)、以丘吉尔亲身经历写成的这部回忆录,记述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到“二战”结束这一时期的重大国际事件和大战进程,其中主要叙述了英国在战争中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11)、所以,丘吉尔打从心眼里讨厌苏联人,是真的没毛病,那种情绪化在诸如雅尔塔的会场里肯定是要克制再三的,可这本回忆录毕竟是他自己的,自然是要把当时苏联人做的那些个捅刀子的事情一吐为快了。换言之,尽管丘吉尔的不乐意很有些帝国式微的纠结跟别扭——他在书里细细密密的对比了英美两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战事的折损,虽然口口声声颂扬着美国人的英勇无畏,但反复强调英国人承受了更深重的灾难跟伤亡多多少少有点阴阳怪气——这种情绪很有趣的提振了丘吉尔其人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让这本回忆录不至于成为一本想要去论证或者阐述高风亮节的官样文章,反而显得特别。

(12)、丘吉尔的智慧在于,他在整个西欧绥靖之风弥漫时,看出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并大声疾呼。回忆录的第一卷同其他各卷不同,时间跨度20余年,虽然是从“一战”结束说起,但都围绕着为什么会爆发又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主题。

(13)、73套顶级互联网发布会PPT源文件,PPT逼格提升必备!

(14)、很微妙的设计——或许是来自于编者和译者——第三部标题的时间节点是从1941年12月7日开始,但第三部第一章和第二章讲的事情,则是1941年的七八九月间。就仿佛是丘吉尔自己在第三部第三章里详细讲述的英德两国在波斯(昔兰尼加)沙漠地区的战事跟英国人的落败在1941年12月7日发生的另一件事面前完全不值一提,那就是珍珠港事件。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1939年至1945年所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整场战争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最终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这次战争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作者丘吉尔重塑了战时氛围,让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他的撼动人心的讲演、统领全局的才略、把握时机的果断,在全书中都一一体现。全书语言紧凑,内容详实,是读者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优选读本。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The Second World War)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之后著作的六部书。

(17)、按照罗斯福在丘吉尔心里见风使舵的功力,大西洋宪章只怕要改名字。于是,丘吉尔快速动身前往美国,动机简单明了的一塌糊涂,一方面运用其庞大的词汇量表达自己对美国人民的同情以及珍珠港被偷袭的愤慨,另一方面强调英国人跟美国人同宗同源所以帮英国人就等于帮美国人自己。

(18)、而且德国人对苏宣战以后,苏联人再怎么被压着打,斯大林始终都还有要挟丘吉尔的底气,换言之,斯大林这只老狐狸分明知道,他的头上是深冬的酷寒,而背后是广袤的西伯利亚,就算丢掉了莫斯科,苏联人也不意味着输掉了底裤——再直白一点,斯大林其人,有着跟丘吉尔截然不同的傲慢,即他在哪里,苏维埃的核心就在哪里。对于这一点,丘吉尔也是有点那啥感觉的,一方面斯大林对着他疾言厉色的哭爹叫娘,一方面全世界英特纳雄耐尔的不列颠兄弟还在工厂墙壁上涂大字报给战时内阁施压,苏联人的余力可想而知。换位思考,如果德国人打过了莫斯科斯大林还可以背靠西伯利亚,那么美国人就算在珍珠港吃了亏,按照1941年的产能,难道还能输给每一个占领区都被各式各样游击队滋扰的日本人?再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珍珠港距离美国本土四千公里而距离日本六千多公里,谁的补给线更艰难一目了然。当参战这件事已然是铁板钉钉的国策,日本人赶着送上门,岂有不笑纳之理?

(19)、而另一面,苏联因与英法波沟通组建四国联盟,阻止德国进攻波兰的愿望没有达成,还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就让德国两边受宠左右逢源。

(20)、诚如前面段落提到了,多年以来,总有各种说法自诩为美国故意让日本飞机出现在珍珠港上空的铁证。按照丘吉尔战争没法摆脱政治的说法,如果美利坚合众国果然要在战后占据主要话语权,光靠给英苏输送资源是不够的。但是贸贸然对德宣战总是有那么点故意找茬的意思。其如果是因为德国人在伦敦上空恣意妄为而对德宣战,那么华盛顿们拼死拼活还差点没能坚持下去以及为后来内战埋下伏笔的妥协就全部成为了笑柄,他们的立场跟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当时还是自治领的加拿大没差。再者,就算当时德国潜艇在北大西洋狙击了美国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足够刺激罗斯福政府宣战,且先不论那时候孤立主义依旧摆出一副大义凛然遗世独立的模样,但是美国自己都刚刚从大萧条里稍微喘过气来,确实也不是好的时机插一脚,赚钱还是比较重要的。

3、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下载

(1)、只不过在当时,中国确实无足轻重,所以,英国人考虑从东南亚撤退的时候,丘吉尔没有想到圣诞节投降的香港总督,也没有想到曾经创造了惊人财富的马来亚和新加坡,而是担心当美国人在菲律宾拼命的时候,自己从新加坡撤军,会不会是一种对美国友军的背叛。

(2)、但事实上,当时的德国与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的冲突的祸根,起码还要再从一战往前追溯到普法战争。

(3)、作者: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副标题: 03法国的沦陷译者: 贾宁页数: 436

(4)、伊恩·布鲁玛亦有给二战结束那一年类似的定义,但1945年相对于1499年象征金雀花王朝的男性后裔断绝的第十七代沃里克伯爵被亨利七世处决,显然更具着重符号的意义。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整颗星球的影响,已经不能单纯的用算术计量方式来跟第一次世界大战比较了。丘吉尔的起笔却不是从1945年往回看,而是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

(5)、不久后,内维尔·张伯伦登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同时,丘吉尔称自己的影响力荡然无存。这里也很妙。连中国人都知道,张伯伦算是希特勒东进政策的啦啦队队长,而在张伯伦首相任期,除了英国国王还会给丘吉尔写信之外,当时的德国驻英大使也会去找他聊聊天。丘吉尔反复强调张伯伦时期自己的零存在感,大约也是不想被这个太傻太天真的内阁拖累的缘故。另外一种可能,也是丘吉尔这套书出版的时候想要跟美国方面保持某种微妙的关系,因为张伯伦任职期间,为了跟德意达成某种默契,曾经拒绝过罗斯福政府递出的小纸条——这套书最初出版的年份是1948~19而丘吉尔在战后再次出任英国首相,则是1951年。所以,呵呵,傲慢的精致利己主义。

(6)、虽然英法马上做出了反应,但事实他们的底线比想象中更低。

(7)、1938年,齐格菲防线进入加固阶段,意大利为了让自己在阿比尼西亚自由行动,于是一边斜眼打量受制于索姆河记忆而缩手缩脚的英法,一边对德国的捷克斯洛伐克意图举起了小手手表示没意见。高潮则发生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德意欧洲四强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缺席的情况下给这个小国家划分了新的边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们说“对他们未能参与的决议,希望在全世界面前表示抗议”,同时贝奈斯总统辞职开始流亡。紧跟着希特勒的步子,波兰和匈牙利也提出了对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要求——作为知道这两个国家后来遭遇了啥的读者,自然是忍不住要嘲讽一番其中咬住钓饵的自作聪明,然后冷冷地啐上一口,活该。但,百姓何辜?

(8)、英国当然也好不到那里去,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战争的情况下,大英空军根本无力支援欧洲大陆。否则也不会有敦刻尔克大出题(或者说大溃败)。

(9)、不过另一层意义是属于人类战争史的,珊瑚海的这一场遭遇战,双方军舰未开一炮,全部是空军在作战——这在后面的中途岛海战里得到了强化,那就是随着航空母舰开始发挥战斗力,广袤大洋上的海战变成了“氪机”玩家的八角笼,是空军力量的角斗场。

(1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r_-3qtzwNZ69OXANWn9nQ提取码:29n2书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六卷)

(11)、连他政治上的对手也说:“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可能出任领袖的人。”“人们不能不喜欢他,他的才能与朝气是无与伦比的。”

(12)、这句话也是很现实的。在联合国宣言发布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盟军还是被压着打。俄罗斯的酷寒还没有彰显它的威严,不列颠的东方帝国一块接着一块落入日本人的手里——丘吉尔在下院据理力争,说不应该把有限的兵员撒到广袤的远东战区,不过他还是选择支援新加坡。

(13)、以至于后来他在书中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14)、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装甲车辆可以抵挡炮火轰击,也可以一天推进100英里,这一新的事实究竟能引起什么后果,法英两国人都不真正理解。这里就说明他和英法大多数人认识一样,对德军的闪击波兰并没有一个根本的认识,还在用传统思维来思考陆军作战问题。

(15)、丘吉尔的重点是德国。他辛辣地回忆着,在凡尔赛条约之后,德国寸土未失,依旧是欧洲最大的单一民族国家,这件事甚至被福煦元帅说,“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养生息”。管他呢,一战的惨烈似乎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厌军情绪——不是厌战,是诡谲的厌军!艾森豪威尔的传记里分明的提到,在两次大战之间美国陆军部是多么的不受待见和倍遭冷眼。同样的,在英国和法国,那种争先恐后的限制军备和裁军也让极少数的现实主义者看不懂,这种自断爪牙的操作,是想以德服人呢,还是想以德服“德”呢?

(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7)、推荐收藏!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人力资源体系汇总

(18)、而且,从具有典型性的胡志明的诉求来看,他早期争取的也是跟法国方面的和解以及相对平等的自治而已。

(19)、而且,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时机也是十分的奥妙,从表面来看,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优势已经十分明显,但转过来看,日本的战线也已经拉长到一个岛国的极限。

(20)、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4、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线阅读

(1)、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家领导人很多,但是基本都是诺贝尔和平奖。温斯顿·丘吉尔也曾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作为为二战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可惜丘吉尔并没有获得和平奖。但是丘吉尔却凭借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2)、一战战败的结果,让德国在投降之后被肢解,无论是海外的殖民地,还是在欧洲大陆里曾经夺取到的土地,统统都被战胜国夺去。作为限制德国——尤其是军事力量——的策略,德国国内的工业和经济在战后得不到发展,民众不满的情绪也就自然日益高涨。

(3)、华为项目管理法10大模板(Excel和Word版(可直接套用))

(4)、这里其实有一个逻辑悖论,最早来美国的或许是盎克鲁-撒克逊一系,但实际上那些人是被当时英国的主流话事人排挤掉的,再者,两百年的时间里,不仅仅是被排挤的英国人,还有被排挤的捷克人、波兰人、芬兰人甚至德国人都跑来了这里,这让丘吉尔在美国国会大爆自己家族八卦,借以声明自己在美国是享有血统权利的(他母亲一方的男性世系上溯五代是华盛顿的尉官)——换言之,丘吉尔认为,自己代表英国在这个敏感时期出现在美国,完全因为他就是天选之子。

(5)、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英法之外的盟友利益被出卖。最悲催的大概是捷克,政府的肢解,苏台德问题之后,大片领土并入德国。

(6)、那么,丘吉尔为何说他明明知道一些闪击战的威胁,又没有改变心中的想法呢?还是缺乏对军事装备创新的认识和对德国军事力量的迅速崛起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人们会发现,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英国利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研究闪击战打法。北非战役中,蒙哥马利甚至将隆美尔的一言一行都要仔细分析,包括性格和他的胆量等,最后才敢与德军交手。

(7)、想来这也是英国岛国政策的反映。隔着英吉利海峡,安全感自然要比欧洲大陆高上一个级别。而对于欧洲大陆,最好就是有几个大国互相制衡,这对于英国而言才是最好的。

(8)、1955年4月5日,丘吉尔因健康原因而辞职,当他走出唐宁街10号首相府官邸时他吸着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势向群众致意,然后就坐上汽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离去。

(9)、第二部谁姓东郭谁是狼——《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

(10)、还记得金雀花王朝最后的段落,出现了几桩把贵族明正典刑的公案,让当时的上流社会瞠目结舌。因为在那个年代,贵族承载了守护领地的责任,所以如果战死在前线,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荣耀,可若是离开了战场,即便是合法的处刑,也会引来贵族圈的口诛笔伐。《金雀花王朝》的作者丹·琼斯认为,王朝末期对雇佣兵的滥用导致了贵族气度和骑士精神的堕落,于是贵族可以不顾体面的被处死在刑场上。这个操作还有更多的后续影响,譬如塞万提斯借唐吉坷德之口吐槽到几乎咬牙切齿程度的骑士小说,各种见钱眼开的嘴脸,实在是跟金雀花末期滥用雇佣兵而稀释了战场上骑士精神的后遗症。

(11)、知乎高赞:盘点知识最多、含金量最高的42本书(附PDF)

(12)、《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记录了20世纪初期,从一战后一直到二战结束这近30年的重大国际事件和历史进程,内容包括各国、各民族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

(13)、私以为,老艾克的转变同样代表了罗斯福政府的转变,至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政府依旧背靠孤立主义心存观望,但战局如果影响到战后世界的权力分配,罗斯福其人肯定是坐不住的。但凡有点眼睛都能看出来,这或许是美国最直接的可以恶狠狠的对前宗主国反客为主的机会了。

(14)、莫斯科之行,丘吉尔还是没忍住翻了旧账——其实有点奇怪,正是丘吉尔代表伦敦和莫斯科建交的节骨眼上,大家都应该往前看啊,好像吵架一样翻旧账算什么?所以斯大林是真的老狐狸里的好狐狸,面对丘吉尔半真半假的不开心,他只一句话带过——这一切都已过去,而过去的事应该属于上帝。

(15)、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因中风去世。英国政府为丘吉尔举行了国葬。他的灵柩在西敏寺停放,供民众吊唁。然后用火车把灵柩运到他的出生地布伦海姆宫附近的布雷顿教堂公墓中,与他的父母亲葬在一起。扩展资料: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16)、或许,从软腹部下手可以打掉意大利,从后方狙击德国人,可是后来的战事发展,罗马也不是那么好打的。斯大林从丘吉尔的解说里得出结论,地中海战区可以让法国人跟德国人干上,这会是丘吉尔执着于软腹部的一个理由吗?

(17)、每个和D日不期而遇的人,都应该有姓名——《最长的一天》

(18)、在有关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我们的愤怒,必须服从于击败当前的主要敌人这一目标。

(19)、◆著名翻译家李国庆教授领衔,国内众多翻译名家倾力协作,还原作品真实样貌。

(20)、在此期间,或许终于有一件事情让丘吉尔稍感安慰,那就是作为一个中立国的总统,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布了大西洋宪章。抛开这个阶段美国边发着战争财边敛取名声的手段,英国人至少在自己领土已然千疮百孔的情况下,获得了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的美国人平起平坐的基础。其实不消用现在回头去看的立场,哪怕是当时场景下的丘吉尔,应该也已经发现了,大西洋宪章无论被施以何等的荣誉,都没有办法掩盖个中措辞的空洞。

5、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pdf

(1)、从丘吉尔自己描述的战况来说,其实算是个平手,反正谁都没占到便宜,前线的位置也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2)、全书的二至五卷记述战争的过程。第三卷的时间段是从法国沦陷到1941年底,时间虽短,却是英国最艰难的时期,其单独坚守、历尽艰辛,直到苏联和美国参战。

(3)、英国政府的懦弱在这里简直就是又当又立的典范。当时国联唯英国马首是瞻,所以国联的意志等同于英国的意志,且英国的利益亦可被视为是国联的主张。在制裁意大利的当口,保守派人士斯坦利·鲍德温赢得大选,其主张是控制军备及守护和平。丘吉尔一边因为继续被排挤于政局边缘而发出后见之明的庆幸,一边继续以未能穿越时空的怒气嘲讽时任政府在掌握德意志扩张军备情报的时候还选择了缩减军费开支。

(4)、《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6册)》1941年上半年,英国仍在北非、地中海、中东和大西洋上孤军奋战,损失军舰和商船共300万吨之巨,情势非常危急。罗斯福决定在冰岛设立基地,由美军参与护航。4月13日,日苏签定中立条约;美日间有关太平洋问题的谈判却毫无进展,因为美方坚持日本先从中国撤兵。6月22日,苏联突遭德军袭击,顷刻间西部边界就被全线突破,损失惨重。丘吉尔当初预期德、苏必将开战的时刻,终于到来。英国向苏军输送军火物资,改变了英国孤立作战的情势。7月起,美国大力供应英苏所需军火;8月份,英、美通过“大西洋宪章”,奠定日后建立联合国的思想基础。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三天后德国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战......

(5)、从1938年到1940年其实是很短的时间里,有一些国内读者很难或者几无可能从常规历史课里知道的东西,倒是借丘吉尔的吐槽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也是他这套回忆录招致大堆非议的雷区。从丘吉尔的描述来看,苏联在这几年的表现,跟波兰的套路很像,就开始的时候半推半就还伺机分一杯羹,然后用阴森森的观望态度做好随时随地调转枪头的准备。而英国人的态度,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为了……为了啥呢?说他是反德吧,却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说他站德国吧……当波兰面临德国威胁时,大不列颠又领着法国提出要保证波兰的领土完整,可是这个被包装成纳粹铁蹄受害者的国家,不过半年前还饿狼似的分食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土地。

(6)、阿尔萨斯和洛林在一战之后,战败的德国又重新还回给法国。但日后的德国,依然对两地念念不忘。

(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fA2FhAhvZKFFm1tQesmgQ提取码:o3yd书名: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1胜利的浪潮)/世界大战丛书

(8)、当中啰嗦了很多废话,反正就是表达丘吉尔料定了罗斯福是不赞同这种在北非和挪威双线作战的思路。再一次的,丘吉尔阴阳怪气的说,自己是为了迁就美国人才放弃了自己的初衷,甚至为了顾及美国人的颜面而避免产生内部矛盾,所以那些个想法连提都没有提。

(9)、67页PPT深度解析麦肯锡工具+麦肯锡方法论

(10)、回到希特勒。不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是什么角色,也不论巴巴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里德皇威廉是一种怎样阳奉阴违的诡异面孔,战争结束的时候,希特勒还只是个因为毒气弹而暂时失明、呆在波美拉尼亚某医院里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被巴黎和会气到吐血的知识分子都能爬墙放火,这个因为国家受辱而痛彻心扉地热血下士走向极端,也没什么好稀奇。甚至,我都觉得当时被气得头晕目眩的年轻人远不止希特勒一个人,只是他奋斗到了金字塔塔尖——也正因为不止他一个人,所以纳粹d才会那么快的发展起来,然后把希特勒送上了不同于丘吉尔口中帝国的另一个帝国的至高位置。

(11)、麦肯锡认知升级三部曲:《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

(12)、 另外这老家伙有种死不改悔、又臭又硬、得意洋洋的派头儿,深得我心:))

(13)、随着阿拉曼战役,隆美尔尝到败绩,到斯大林格勒的郊外,可怕的冬天彻底打败了德国人——苏联人变得不亲切了。这约摸也是丘吉尔另一面的敏感,他记录了斯大林拒绝某次会谈的理由是,不能在敏感时期同时和日本的三个敌人(英美中)会面,这会给苏联东部边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应该就是瑷珲条约拿到的那片地和伪满洲国莫要擦枪走火的意思吧……

(1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恢弘巨制

(15)、更多外文名: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本名)/TheBritishBulldog(昵称)/Winnie(昵称)

(16)、另一方面,德军边打边建的装甲集群非常具有欺骗性。历史上,古德里安是受希特勒比较重视的技术人才,虽然他没有当上元帅,但他在希特勒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

(1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aktx_y3N7CM7_DNHjbS0w 提取码:x9r2  书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远东战场

(18)、说到这里,包括苏德战争打响,苏军刚开始也没有认识到闪击战的重大危害。1940年朱可夫在首长机关战役演练中,已经提到大量发展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但斯大林认为苏联的战场环境更适合空军和炮兵建设。直到莫斯科战役打响,德军三个装甲集群展开进攻,斯大林才认识到组建坦克集团军的必要性,所以1942年苏军才大量出现了装甲部队,以抵消德军的装甲进攻优势。

(19)、但是说丘吉尔读过的书必定是他写过的书(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书)

(20)、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

(1)、闪击波兰前,其它国防军将领对闪击战都不看好,只有希特勒格外信任古德里安,不断地给他新任务压担子,甚至在1944年1945年时,仍然希望古德里安造出更快打击能力更强的坦克。

(2)、丘吉尔向英国政府和民众一遍又一遍地剖析希特勒的和平言辞不能相信、战争就要到来,可应者寥寥。不到一年,枪炮声就惊醒了和平的梦。

(3)、到了1936年,十五年前华盛顿会议上的某些因,终于变成了法国不得不吞下的恶果。当时,美国提出了制裁海军建议,和英国一起兴致勃勃地凿沉了他们的主力舰,顺便还指责和德国毗邻而居的法国,怎么有脸保持着普通兵役为基础的军队。阿比尼西亚事件上表现懦弱的英国,给了德国人以直白的启示,希特勒重新占领了莱茵兰地区,法国完全失去了对莱茵河边界的要求和保证条约实施的空间。法国人原来以为德军参谋部会因为一战的心理阴影阻止希特勒,但妙就妙在,占领莱茵兰地区本来也是希特勒想要给参谋部证明法国懦弱的一次试探。他赢的体面又好看,并且为将来一而再三的类似部署预留了充分的空间。所以,如果希特勒占领莱茵兰失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会引起参谋部对他的信任危机,那么希特勒身上德意志天选之子的光环势必显得不那么牢靠,他的一言堂至少不会那么顺当的站稳脚跟。

(4)、反正1919年的巴黎和会,丘吉尔认为协约国的胜利是一场不逊色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胜。尽管同盟国两手一摊做任人宰割状,但实际上,打赢了的人也捞不到什么真的可以补偿到战争的东西——比如,那数以百万计死在战场上的杰出的年轻人。我记得哪里看到过一个数据,某个英国高级军官学校的同级毕业生里,貌似只幸存了一个还是两个人。

(5)、然而当时的张伯伦,还是凭借他的各种斡旋,勉强维持住了和平的局面,甚至因此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

(6)、霸王行动D日前夕,老艾克虽然很紧张但还是壮怀激烈,但在经历了若干次巷战后他默默放弃了柏林,换言之,只有真正经历过死亡气息的人,才会对战场心生畏惧。

(7)、至于美国政府是否草菅人命,这种事情就很难下定论的。从隔壁艾森豪威尔的传记里借一个对比过来。

(8)、实际上,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苏波完全有能力阻止战争发生,是他们各怀小算盘,德国正是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猜疑,算准了英法不会出兵波兰,苏联与英法结盟不会成功。

(9)、该书是丘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礴。

(10)、一方面,德国进攻法国时,英法认为德军的装甲进攻破坏力有限。由于德国对装甲的使用并不是欧洲最先认识到的,英法的坦克甚至比德国制造的还早,尤其是法国的马其诺防线被公认为德军突破不了的坚固堡垒。

(11)、按理说他在写回忆录的时候,那些反复对艾森豪威尔施压的操作已经搞了好几轮的,那么这样看起来,他放弃挪威行动,更多还是不想跟罗斯福起冲突——换言之,他觉得艾森豪威尔不配。好吧,北非战场的老艾克级别是不够,到了西线战场,丘吉尔就悄咪咪地躲到了后面,而是挑唆蒙哥马利们反过来钳制艾森豪威尔,真的是很坏了。

(12)、如果没有1929的金融危机,魏玛共和国还会产生那种突破人类想象力边界的通货膨胀吗——同等级别大概只有后来即将渡海的民国政府的金圆券了吧——如果没有把中产阶级盘剥到一点都没剩下的通胀,希特勒会有机会上台吗?很可惜,最最容不下如果的,就是历史。原以为希特勒是兴登堡钦点的继承人,丘吉尔却说,当时,希特勒的纳粹d已经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暴力体系,这种局面让兴登堡别无选择。

(13)、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

(14)、英国人对波兰人和苏联人的反馈没有一点进步,丘吉尔当然可以数落张伯伦的头脑简单和不自量力,与此同时他对波兰跟苏联的鄙夷也是一模一样的。相比之下,苏联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更惹人讨厌。丘吉尔特别比较了李维诺夫和莫洛托夫两任外交委员的差异——前者用丘吉尔的话来讲是一个卓越的犹太人,而后者则是国际舞台上的无名之辈。犹太人的标签之外,也就是李维诺夫外交时代亲德主义被视为异端而造成了数千军官死于清洗,到了莫洛托夫外交时代亲德又变成了一种国策顺带便又挂了一批曾经站李维诺夫的人。在这个过程里,莫洛托夫主张把波兰卖给德国人以换取苏联的利益,苏联人则没半点含糊的把爪子伸向了芬兰。

(15)、正是因为有对“一战”的切身了解和对战后国际局势的独到分析,他对战争的预判远比当时以内维尔·张伯伦为首相的英国政府高明。

(16)、是的,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在法兰西沦陷之后,在可怕的奥兰插曲之后,在除了海空军力量外几乎赤手空拳的英国人遭到侵略的威胁后,在潜艇中垂死挣扎——第一次大西洋战斗中,我方仅以微弱优势战胜了德国潜艇后,在我们十七个月的孤立作战和我作为首相所承担的十九个月的可怕压力之后,我们打赢了战争!美国会生存下去,不列颠会生存下去,英联邦、大英帝国会生存下去。

(17)、当中有一个没看明白的人是施莱歇(也有译作施莱谢尔的),他一边给布吕宁的策略使绊子(布吕宁仿佛有办法取消德国的战争赔款并因为下野而止步于目标前一百米的位置),一边又看希特勒不爽结果后来死在了纳粹手里。但对丘吉尔来说,施莱歇不是一个重要的人,布吕宁比较重要,虽然施莱歇的名字里带冯,但布吕宁不带。可是另外一些关于布吕宁的评价却认为,是他的紧急状态法令导致魏玛共和国覆灭跟纳粹上台,可是把布吕宁搞掉的貌似是巴本(即弗朗茨·冯·帕彭),而且还是这个巴本建议兴登堡选了希特勒。唉,贵圈真乱。

(18)、但丘吉尔还是如此的兴高采烈,由此可见,在珊瑚海之前,盟军在太平洋战区的日子是真的很不好过。

(19)、这说明什么?连丘吉尔这样一个在英国占据高位的指挥官,都对德国发动闪击战认识不到位,何况其它对时局并不了解的基层军官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2句与战争有关的诗句四年级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