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7句孙权劝学考试必考知识点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29 09:42:02 admin 阅读:59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的启示和道理
(1)、人物对白不要机械套用课文原话,要在不改变课文原意的前提下,创编更生动、幽默,更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对白
(2)、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3)、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4)、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6)、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7)、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书是第二课堂,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知识的增长大有帮助。
(8)、司马光山西夏县坐姿石刻像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
(9)、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雎》、《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10)、(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的语气是( )
(11)、“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12)、(1)掌握“邪”“耳”“乎”等语气词的用法,并通过再三朗诵,体会语气词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13)、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他年轻有为,识机谋、善用人,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但他以身作则,勤于学习,劝人学习的事却不常为人提起。
(14)、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5)、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16)、生21:士分别几天,应当用另外眼光看待他,兄长你知哓事情这么晚啊!
(17)、——双重否定句,句号。一种坚决、严肃、不容置疑且充满期望的语气。
(18)、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19)、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20)、孙权一番话,使“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至后来,鲁肃到陆口去检查军务,问到当前的形势和作战方案时,吕蒙引经据典,对答如流,使鲁肃大吃一惊。
2、孙权劝学考试必考知识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2)讨论课后练习让学生理解运用侧面衬托,留白艺术和对比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的写作手法。
(4)、师:文中虽然没有将他们的谈话内容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吕蒙的才华在文中还是还有体现的,能不能找到?
(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6)、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7)、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司马光选择了沉默。
(8)、司马光苏州石刻像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但这些正确的谏言,因为朝廷腐朽,又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者,当然不能被采纳。司马光只好从自己做起,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9)、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10)、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11)、(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13)、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1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15)、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了人只肯学习就会大有长进,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16)、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17)、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 业(今江苏 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 城)。229年称帝。
(18)、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19)、师:好了,那么应该用一种劝勉鼓励的语气读下。
(20)、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3、孙权劝学原文翻译
(1)、(2)积累“卿”“孤”“阿蒙”“大兄”等称谓语的含义。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3)、师:这个惊我们可以推出吕蒙原来可能是能是怎样的人?
(4)、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5)、试用自己的话分析孙权、吕蒙、鲁肃各自的性格特征。
(6)、本文着重写孙权劝学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却又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鲁肃与吕蒙“论议”,却略去两人“论议”的内容,着重以二人风趣的问答来表现吕蒙惊人的长进,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作结。本文记事简练,详略得当,突出了劝学的中心和人物的风采。
(7)、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8)、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
(9)、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作品简介与赏析三国时期,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由此发生。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11)、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12)、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13)、(3)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14)、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15)、(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16)、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17)、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8)、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19)、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他年轻有为,识机谋、善用人,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但他以身作则,勤于学习,劝人学习的事却不常为人提起。
(20)、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4、孙权劝学出自于哪本书
(1)、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师:同学们想,孙权作为东吴的执政者,他对下属说的这番话应该是什么样表情?
(3)、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4)、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6)、③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7)、生26:要以发展眼光看人,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
(8)、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9)、(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10)、“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释义: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说明读书有益处。
(11)、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12)、师:指他还是指我,指谁就翻译成谁。这里是“看待他”。
(13)、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14)、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15)、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可能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16)、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7)、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18)、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六十七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19)、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要求严格,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但同时也不失其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20)、师:假如我是七年级的学生,我会觉得"博士"这个词儿很重要。同学们齐读注释9
5、孙权劝学拼音版原文
(1)、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明确指示,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自己的助手。
(3)、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4)、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5)、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6)、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尼采)
(7)、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
(8)、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9)、吕蒙的谦虚好学,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10)、(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2)、鲁肃:一个惜才、爱才,敬才的博学忠厚之人。
(13)、此文选自《资治通鉴》卷文题为后人所加。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14)、师:好,这里的吴下阿蒙,从这以后就变成了成语,指见识少的人。
(15)、师:能够过得认同、获得尊重。至此我们看,吕蒙由辞到就,鲁肃的夸赞,可以看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
(16)、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17)、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18)、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等。
(19)、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20)、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1)、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3)、孙权道:“你说军务繁忙,跟我相比谁更忙呢?我自当政以后,挤时间通读了各国的历史和各家的兵书,感到学习受益匪浅。
(4)、而你天资聪慧,坚持学习必有大的收获,为什么要放弃学习呢?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帝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仍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自己勉励呢?”
(5)、(鲁肃、吕蒙两人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括号内文字了解即可)
(6)、师生互动,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分角色读,力求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7)、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六十六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