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0句中山大学校训的解读是什么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30 11:25:46 admin 阅读:59
中山大学校训的解读
1、中山大学校训的解读和感悟
(1)、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2)、“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3)、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4)、忠恕: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任事:称职
(5)、中山大学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6)、“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7)、清华校训这两句话出于《周易》,“自强不息”出于《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上天的运动刚劲有力,君子因此努力向上,永不停歇。“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8)、青岛大学校训: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奇
(9)、“厚积薄发”来自于宋代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不断地在知识和道德上积累,“薄发”就是指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10)、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最终战胜困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阔胸襟与包容气度。
(11)、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12)、云南大学校训 :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13)、“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14)、博、坚定,并且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复旦人对向来“不迷信权威,坚持‘不唯上、不
(15)、“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作,“大”是无所不备.“继往开来”,语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16)、这十字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亲笔题写。1926年7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7)、“勤学”:学习要踏实勤奋,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要珍惜时间,这样才会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这是为学的第一阶段。
(18)、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召力,鼓动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
(19)、“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20)、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2、中山大学校训的解读是什么
(1)、“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2)、“明辨”:要明辨是非,明白事理,能够抓住事物的规律和奥妙所在,能够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善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明辨”是为学的第三阶段。
(3)、“善思”: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出处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时,要对所学加以怀疑,善于独立思考,深入细致考察分析。这是为学的第二阶段。
(4)、“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5)、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6)、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7)、“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作,“大”是无所不备.“继往开来”,语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8)、历史证明着清华的辉煌,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解放后的中国科学学院士中,“清华人”占据了三分之一。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9)、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10)、东北财经大学校训 : 博学济世——学贯中西乃为博,才高德厚以济世
(11)、中国政法大学校训 :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12)、“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13)、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14)、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5)、河海大学: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16)、中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是划时代的丰功伟绩。但是,我们的名牌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17)、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扩展资料:校训的作用
(18)、截至2019年12月,广州大学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19)、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召力,鼓动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
(20)、“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和谐的精神。“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3、中山大学校训出自哪本典籍
(1)、四个民间版本: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2)、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4)、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5)、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场“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6)、译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8)、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9)、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10)、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1)、出自《论语·子张》中是子夏所说。原文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2)、在这个排行榜里,中国只有两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排名第49和72位。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差距。虽然国内不少大学提出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口号是振奋人心的,关键是要立足中国实际,加大改革力度,学习别人长处,为我所用。
(13)、天津大学的校训 :“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
(14)、“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奋发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5)、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最终战胜困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阔胸襟与包容气度。
(16)、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和“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中国近现代很多学科的萌发和兴起最早都是从清华开始的,清华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17)、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18)、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9)、复旦大学为“九校联盟”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成员、21世纪大学协会成员,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
(20)、“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奋发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中山大学
(1)、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2)、诚:校歌开首:“大哉一诚天下动”(江谦词);诚心向学,诚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贵持有恒德”(陈裕光语);“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去做,至于人与人之间应当以诚相见”(罗家伦语)。
(3)、爱国荣校,主要来自著名国学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长唐文治曾在《人格·学生格》中的格言:“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深含着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内涵。
(4)、第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5)、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6)、稍具语文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校训是按照古人竖排的格式书写的,应该从右往左读。而对于不学无术的无知之人,可能就会按照白话文的习惯读法,读成莫名其妙的“笃明慎博、行辨思学”了。至于楼主所提问的“明辨思学,笃明慎博”则更加不知所谓,错到九霄云外了。
(7)、雄:含体魄和精神两方面,雄浑之体,王者之气。如“大江之雄毅”(郭秉文语);“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陶行知语);“大雄无畏...善养吾浩然之气”(罗家伦倡)
(8)、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9)、“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10)、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11)、“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12)、“开物成务”出自《周易·系辞上》,是指通晓万物演化的规律并按规律行事而最终成就功业。指圣人可以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天道),成就天下功业。
(13)、“博学笃行”原文出自儒家经典《中庸》,意思是人要按照自然界“诚”的本性,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修养过程,将自己变成君子,做事不偏不倚、恰当适中。
(14)、“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5)、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16)、复旦大学由原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而成。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
(17)、在社会主义开放与改革新时期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教育遗训,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任务。
(1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可以译为: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
(19)、张载也有名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辟未来的道路,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
5、中山大学校训
(1)、“厚积薄发”来自于宋代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不断地在知识和道德上积累,“薄发”就是指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3)、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4)、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5)、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李瑞清语);“总要集中精力,放开眼光,努力做出几件伟大的事业,或是完成几件伟大的作品...凡是总须从伟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罗家伦语)
(6)、西南交通大学校训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7)、复旦人对母校校训的解释是“我们的校训典出《论语》。意思是说,学习要广
(8)、“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止于至善,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10)、张载也有名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辟未来的道路,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1)、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12)、由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博学慎思”仍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3)、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14)、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扩展资料:校训的作用
(15)、“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训中“奋进、进取”的意义。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6)、“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7)、“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中有言:“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出自《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尽己为人;恕,即推己及人。
(18)、朴:朴茂,朴真,朴实。“常保持一种‘朴茂’的精神,不要有铜臭,不可有官气”(刘伯明语);“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罗家伦语)。
(19)、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20)、果毅:果敢坚毅。力行:一是竭力而行,二是努力实践
(1)、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2)、第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爱国荣校,主要来自著名国学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长唐文治曾在《人格·学生格》中的格言:“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深含着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内涵。
(5)、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6)、华南理工大学由中山大学派生而来。不知何故,他们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原中山大学校训,去掉了“审问”一项,而变成“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感觉既不尊重经典,也不尊重中山先生。如下图:
(7)、“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著名学说,《传习录》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认识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现实实践中运用道理,两者本就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8)、“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10)、由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博学慎思”仍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1)、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12)、上海交大在90年代初提出了“饮水思源”为校训,不久又拓展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次学校对于校训的厘定是经由一番充分发动群众的过程。2006年12月,学校第五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学校建国后的第一个《章程》,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本校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13)、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
(14)、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
(15)、“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d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16)、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17)、“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18)、唯书、只唯实’的复旦精神”,感到自豪和骄傲。
(19)、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1)、西安交通大学:果毅力行,精勤求学,忠恕任事,敦笃励志。
(2)、“博学笃行”一语源自合并组建前的原广州大学校训,原广大校训又继承自民国时期创办的私立广州大学校训,私立广州大学的校训是从原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为中山大学)校训演变而来。
(3)、意思是南开提倡公平公正,以贤举人,乐于跟进时代的发展。
(4)、“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
(5)、“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和谐的精神。“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6)、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7)、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8)、“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9)、“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在这里,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d一向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今天,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0)、“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11)、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12)、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
(13)、“开物成务”出自《周易·系辞上》,是指通晓万物演化的规律并按规律行事而最终成就功业。指圣人可以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天道),成就天下功业。
(14)、“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著名学说,《传习录》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认识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现实实践中运用道理,两者本就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15)、“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中有言:“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出自《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尽己为人;恕,即推己及人。
(16)、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17)、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8)、求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
(19)、“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即包含原校训中“团结”的意义。合乎华中科技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