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8句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比较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30 11:44:06 admin 阅读:59

导读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 1、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异同 (1)、(1)孔子——世界最早启发思想;苏格拉底——西方最早启发思想 (2)、最大的公正是机会的公平——开放教育、平民参政的制度安...

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

1、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异同

(1)、(1)孔子——世界最早启发思想;苏格拉底——西方最早启发思想

(2)、最大的公正是机会的公平——开放教育、平民参政的制度安排及作为村社公共生活的庠序乡校

(3)、孔子为了其“克己复礼”的理想曾不辞艰险周游列国,一度面临生死的考验,尽管最终没能成功,但其对历史的忠诚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足以让人感动,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更是感召着历代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价值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最值得继承和发样的“士大夫精神”。

(4)、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2006年被评为*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2019年被评为儒学大家。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现仍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嘉祥曾子研究院名誉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员。

(5)、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

(6)、“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孔子的伟大思想对于整个中国的历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也指导着我们当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作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是凝结了丰富智慧的结晶,前面我们已经详细比较论述了二者的教育思想,下面分析带给我们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7)、不同: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奴隶社会末期,为了复兴周礼,他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孔子“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主张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

(8)、孔子的教育内容一是教授文化知识,《论语·述而》里记录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是指文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学典籍“,行”是指品行,“忠”是指忠信,“信”是指信实。对于“行忠信”的培养就是孔子的另一教育内容,那便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孔子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道德的规范是“孝忠恕信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道德教育是处在优先地位,是他教育内容的重心。三是对于个人技能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六艺”的培训—“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对于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9)、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10)、(1)宋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

(1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12)、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他们都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重要内容。

(13)、公元前469年,孔子逝世十年之后,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其母是助产士。苏格拉底出生时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还要20年才结束,而苏格拉底38岁时,雅典和斯巴达又爆发了持续近30年且影响更深远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战争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生逢乱世,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四十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5年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4)、(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15)、苏格拉底的教学采用的是饶有兴趣的谈话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哲学。教学中,苏格拉底往往是从日常所见、尽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好比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的“产婆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即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16)、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楼主十分热衷于时间规划,相信量化的魅力所在。因此当时我的考研之路还是十分平缓进行的,即每天有每天的任务,每周有每周的任务,包括英语,政治,740教育学基础综合。

(18)、苏格拉底在教育内容方面,他提出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智慧即美德,主张培养智慧、正义、节制、勇敢的品格,使人成为有德行的人。他所主张的“美德即知识”,知识是道德的基础。在对于知识的培养上,他将政治、文法、雄辩术、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列为需要学习的科目,这些科目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学习广博的知识充实人的头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除了智育、德育的培养之外,他也十分注重体育。苏格拉底曾说道:“不管是竞赛还是事业,锻炼身体都是必要的。人不论做什么都需要有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撑。”他教人锻炼身体,兴办了体操学校,让学生学习体操、游戏、舞蹈、球类活动,训练学生去投标枪、掷铁饼、摔跤等竞技类活动,体育教育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促进智育和德育。

(19)、(5)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研究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生哲理、法律等内容。

(20)、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比较

(1)、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

(2)、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这样差异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

(3)、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2008年12月4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演讲 

(4)、1-都注重研究人这个命题。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

(5)、(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6)、正如西方著名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在苏格拉底之前,不管是早期希腊哲学中的米利都学派,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乃至之后的原子论者,都是把目光投放在头顶上的星空和更远的宇宙,他们关注的则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或者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是什么之类的形而上的问题,而苏格拉底却一反常态把目光从天上转回了人间,建立起了关于人的哲学,从“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命题中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哲学”,在早期西方哲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如果说泰勒斯因为第一次涉及到了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而被称为“哲学之父”的话,那么苏格拉底则将哲学的方向转为关于人的哲学,人的价值在苏格拉底眼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

(7)、错误。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是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进一步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施政纲领。

(8)、相信大家也已经看过各种复习的经验了,我当时也是在网上看了之后就执行的。感觉还是比较科学的,所以也跟大家简单说说:

(9)、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10)、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11)、在教育对象上,“有教无类”的思想让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平等,虽然我们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平等,但是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现状的改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到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力图打破那些“灌输式”、“填鸭式”的错误方法,更多地提倡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这使得老师的角色定位变得更加明朗清晰。在教与学中,“教”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应是主体,学生接受知识不应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积极的,这就要求老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过硬才能实现,我们当今教育事业对于教育者的培养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12)、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13)、第都强调,学习就是为了能够付出自己的用处。

(14)、开创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更是现代西方启发式教学的起源。

(15)、第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很接近,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没有强制的固定的知识,而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苏格拉底则采取与公民对话的方式,也没有强制的形式与知识,而是通过提问使得被提问者意识到矛盾所在,通过不断解决矛盾的方式寻找真理。

(16)、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7)、(1)智者学派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认为,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这一学说本质很容易产生将人的主观感觉和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险,从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而存在,且客观事物的性质也不是以人是否感觉到它而发生变化。

(18)、接着,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苏格拉底则强调要不断地从已知中找出矛盾,接近真理。

(19)、第两者都主张修身,孔子主张修身,君子与普通人不同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修身克制自己内心私欲。苏格拉底则主张听从善的教诲,心中有了美德,有了善的概念就要听从自己内心善的教诲。

(20)、英语一:单词(3月份开始,我前后背了大概4遍,主要是用零碎时间来背的),真题(我是7月份之前把05年的真题都做了一遍,8月份就开始做每05年之后的,参考书是黄皮书,直到10月份我大概做了2遍,11月份到考前主要是分析真题,包括各种题型的分析及错误原因的总结,长难句的训练),阅读(10月份的时候我开始看不进去真题的阅读了,于是找了张剑的冲刺阅读理解100篇来做,感觉出题还是比较经典的,会比真题的时效性更好,当然单词可能也会偏难一点),作文(作文主要是我的短处,所以我开始的偏早,我10月份就开始每周一篇小作文,大作文的去背,背完自己默写,到后期也总结了自己的模板,参考书的话王江涛的那个还不错)。

3、苏格拉底和孔子有何异同

(1)、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2)、坚持“有教无类”思想。作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3)、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这样差异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

(4)、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理学)的外衣。

(5)、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无所知”自勉,为承认自己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种对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情境,而是把教学看作是充满着疑问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尝试着问答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又会进一步地提出新的问题来证明的答案是不恰当的。通过一步步地反诘,使得学生了解他先前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先前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6)、(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

(7)、个人从学于武汉大学诸师长,得到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等先生的亲炙,以中国文化与哲学为主要研究领域。在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方面获益于陈修斋、杨祖陶、江天骥等先生的教育。个人曾有幸有缘向梁漱溟、贺麟、张岱年、任继愈、石峻、周辅成等先生求教,得到前辈先生们的关照、提携与帮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前辈师长都已作古,个人也已七十有非常感怀他们的教诲,也感念时代迁移,世事无常。“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念及此,不禁唏嘘。承蒙商务印书馆商印文津丁波总编不弃,本书与我的另一本书《传统文化的精华》此次得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感谢丁总和魏雪平编辑的善意与辛劳!

(8)、(6)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

(9)、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就是问答式教学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该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在今天美国的一些顶尖寄宿中学采取的“圆桌教学法”就来自于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

(10)、苏格拉底认为接受教育才能幸福,他的教育对象也是十分广泛的,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不收取分文。苏格拉底在与诡辩家安提丰谈话的时候,安提丰质疑他的生活因此而穷困潦倒,过得不幸福,苏格拉底回答道:“那些为了获得酬金的人必须付出对应酬金的行动或者服务。就我而言,我没有任何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提供讲授。”他不收取酬金,不以财富来衡量学术教授活动,但他愿意跟各种各样的人谈话,将他所拥有的智慧与他的门徒分享,能使他的学生有所收获,他就感觉到幸福与快乐。他与学生亦师亦友,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乐于与其一块探讨问题。

(11)、苏格拉底处身于民主发源地,则反对极端民主制度,倡导理性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学者,要求自己坚持正义而不能参政。

(12)、孔子在教学中往往以经验性的类比推理方式去把握对象事物及其联系,其思维带有一定的直观、感性的特点。

(13)、没有听说苏格拉底读过什么经典名著,但学生一旦沾上了他,就不得不在他的不断追问下开始思考,不得不开动脑筋共同追索问题的根源,环环相扣,永无终止。这就是苏格拉底经典的“产婆术”,这种对话方式也促使后人对前人思索的问题跃跃欲试,对前人未尽的思索代代相传,不断深入、递进、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得到创造性的激发,每个人也都获得思考和言说的权利。

(14)、墨家论“爱无差等”及其与儒家“爱有差等”的辨析

(15)、在教育目的上,他们所倡导的培养出治国人才的目标,结合我们当今时代的要求,培养什么人,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目标的。究其根本这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将其紧密结合了时代特点,它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利用伟人的思想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照搬照抄,一成不变。

(16)、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

(17)、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18)、而东方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更多是一种思想,而不能称之为“哲学”(此处指狭义的哲学)。

(19)、如伏尔泰说:“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相似性教育对象

(20)、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

4、苏格拉底跟孔子的异同

(1)、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2)、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3)、要说他们的不同,必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答案肯定也不唯一。但我更愿意从阶级属性和他们思想各自服务的对象上来说:孔子,说到底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他的平等也好,仁爱也罢都带有阶级差别,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而服务的,究其根本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4)、在个体道德修养方面,都是注重身体力行、节制自律。但孔子的德以礼为基础,而苏格拉底的德是以法律与理性的至上精神为基础。

(5)、然后就是北师的真题模拟需要单独讲一下,因为13-16年的真题题型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我就严格按照辅导员给我建议的每道题的时间,进行模拟,每次做完卷子就会总结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虽然17年的题型有了变化,但是到考场那一刻我却没有任何的紧张,把自己会的都写上去了,当然楼主还是比较幸运的,考前知识复习了每门课的前半部分(三轮),今年的题型考前面的知识点也比较多(特别是蔡元培)。

(6)、同:均为启发教学,都十分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7)、基础阶段(4——7月):这个阶段我主要是开始列框架和作对比的阶段,原计划是看完两遍书。因为我本科学的管理,跨考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就先看了一遍书,并且把将讲义上没有的知识点简略得补充上去,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列出属于自己框架,同时还得有比较,比如说中教史,我会把它分为的人物思想,制度发展,国别史,大致三大部分来看,我会去纵向和横向地简单比较,例如我是不是应该想想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点,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点等等。由于教原和教心,教研对我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就反复得去看视频,记一些书上和视频里的例子和研究案例来帮我更好地去理解它。至于这段时间需不需要做习题或者看很多教育热点,我的建议是可以去做一下大纲解析里的选择题,因为那个选择题考的很细,也能很快做完,所以我一般就每天利用上午刚吃完早饭的那段时间去做,能让我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它花的时间也比较少;对于,热点问题,我觉得每天可以看一些新闻,就当睡前的消遣,培养一下教育学的思维,每天大概10几分钟就差不多了。

(8)、论道德心性的普遍性——兼评儒家伦理是所谓“血亲情理” 

(9)、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就是问答式教学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10)、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11)、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1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3)、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经历颇为不幸,三岁丧父,七岁丧母。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多岁开始从政。二十六岁时开始开办学校。四十七岁修著《诗》、《书》、《礼》、《乐》,五十二岁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六十九岁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14)、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15)、其次,苏格拉底重视知识而孔子认为仁更为重要。苏格拉底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美德即知识,知识具有真理的模样,不是似是而非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用巴门尼德的话来说就是始终如一的"是"。孔子则认为内心的仁义最重要,礼仪与知识都是外在的,是要追求礼仪与知识,但是都是为了实现仁义,不能被外在的礼仪知识所束缚。

(16)、②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

(17)、前期(3月——4月)我主要是收集院校信息为主,当时还去北师大的复试现场了,(非常有缘的碰到本科的一个非直系学长,后来他一直是我考上的信心支撑),了解了北师大概复试的比例和一些面试题目,当然也参观了下梦中霸气的学校;回去之后,我就开始买参考书,11本的那种,我收到书的那一刻就慌了,按那个厚度,估计我到考前能看完一遍,列个提纲,估计就考试了。所以,也幸好我没有直接上手看,而是问了一些北师复试时候认识的学长学姐看看他们的笔记是否可以可以分享或者卖给我,但是得到的答案似乎非常的一致,他们的辅导资料都是某辅导机构的,并且参考书只需要统考6本加上黄济,王策三的《现代教育论》,以及叶澜的那本《研究方法导论初探》当时我就想,那既然口碑还不错,还不如我直接报个班,也省的我每天跟学长学姐问这问那了,毕竟自己脸皮也比较薄。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所以我开始知识报了个不那么贵的班型,就是跟着视频讲义学习的那种,所以我用一个月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了复习的状态,就没再为院校和信息的操过心了。

(18)、儒家是唯道德理想主义吗?——先秦儒学所内蕴的公平正义资源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5句花枝招展近义词反义词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