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9句佛家经典偈子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31 10:49:46 admin 阅读:59
佛经十大偈语
1、佛经中的偈子
(1)、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法乐者,以法而自喜乐也。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去翳染也。
(3)、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4)、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6)、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
(7)、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8)、理解:(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9)、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智慧和觉悟,觅到菩提,必须是证到空性,知道一切有为法,虽然如梦幻泡影,但是都是空的显现。就是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有不二之圆融。
(10)、菩萨初出世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咸悉称赞。如月初出时,世间一切大小人民,咸悉瞻仰,无不赞美也。
(11)、《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犹月行空,清净无碍。譬明眼人,涉履诸险,离诸疑惧。”这里指出佛性本自清净,犹如明月行空,修行者一旦悟得,则可不疑不惧。
(12)、大家都念对了吗?不过读错也没有关系,不是故意念错的,下次改过来就好。
(13)、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14)、真谛,出身婆逻门族。译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无上依经》、《十七地论》等。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
(15)、云何空心。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16)、智顗 俗姓陈,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17)、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楞严经》
(18)、读经文即使有一些字不认识读错了,这也是有功德的。不是故意要把它读错,是你不认识。可以查字典,理解经文的义理,对我们念佛也有帮助。所以要闻思修,闻思,正确地听闻。
(19)、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20)、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2、佛家经典偈子
(1)、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
(2)、禅宗继承《楞严经》能所俱泯思想,进行“水月相忘”的直觉观照,“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在直觉观照中,能观与所观的界限全然泯除,观照的双方互为主体,生机远出。
(3)、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4)、迦旃延听了佛的回答,当下迈进了真理的世界,皈依佛陀。
(5)、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6)、《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就是说,一个人用手指向月亮,应当看到“手指”指向的“月亮”,而非“手指”本身。
(7)、“哜啮”跟“咀嚼”差不多,“咀嚼”是平心静气地吃东西,“哜啮”是带有憎恨心咬。
(8)、联灯|佛教既要远离世俗,为什么还会倡导知恩报恩的感恩理念呢
(9)、谶,汉语二级字,拼音chèn,形声字,含义: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
(10)、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11)、如迦旃延说无常,先说无常的法则。一切事物有聚必有离,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世间一切有为法,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离不开无常的法则。再举自然界和社会上各种实例。自然界春天来了,百花开放;秋风一起,黄叶飘零。发出无量光明的太阳,天天要消失在黑暗的夜里。美貌红颜渐渐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社会上恩爱眷属,老死时谁也代替不了谁。孝子贤孙,纵然哭得死去活来,也唬不退无常。名位权势,炫赫一时,转眼即逝。岂能长久?富比王侯,天灾人祸,不能长保。
(12)、法显 俗姓龚,山西长治襄垣人,东晋时期得道高僧。中国历史上海外取经求法第一人。
(13)、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4)、月在佛教中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因为自性本来清净圆满,皎洁如明月,一旦自性被迷惑,就犹如月被外物遮盖一样。
(15)、※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莫生异见,总不出汝心。
(16)、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经书典籍浩如烟海,在我们日常生活或者学佛时,难免会出现读错字的情况。
(17)、亦作“毁疵”。亦作“毁訿”。亦作“毁呰”。毁谤;非议。
(18)、《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19)、他在摩陀罗国教化时,国王指责他说:你是最高贵的婆罗门种姓的人种,现在做了刹帝利种姓出生的佛陀弟子,不感到屈辱吗?
(20)、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3、佛教经书经典偈语
(1)、人生在世,随遇而安,缘来不拒,缘去不惊。而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动妄心,不存妄想,那样心如止水是一种福气,还是一种遗憾。佛家遵人心其身其二的教诲,认为只要心不动则可避祸万千,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是一俗人,若没了想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空虚,人因为有了欲望,而道生了动力,什么都皆空了,还人世来做什么,而痛苦也是一种修炼,就不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段子了,就你自己从痛苦中爬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财富。
(2)、作阿摩罗识、阿末罗识。译曰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摄论九识”中的第九识。
(3)、云何空性。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4)、是百足虫的一种类型,节肢动物,像蜈蚣而略小,体色黄褐,有细长的脚十五对,生活在阴湿地方,捕食小虫,有益农事。
(5)、他们即使再聪明智慧,也无法达到真正通过修行而实际证悟到的境界。依然还守在思维层次。当然,思维层次有的已经很接近真理了,并且说出来的道理,与真理非常相似。
(6)、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7)、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8)、佛经中记载的一种花。色黄,香浓,树身高大。或以为即栀子花。
(9)、那么这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呢?我想先讲述一个故事:
(10)、指永远不得成佛的根机。系梵语梵icchantika(或梵ecchantika)的音译,亦作一阐提迦、一阐提柯、一颠底迦,略称阐提。或意译为“断善根”或“信不具”。icchantika一语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执着于世荣,贪着生死之境,则妨碍出离修道,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意。
(11)、做动词时念shàn,意为:用席、布等遮盖:车上苫块塑料布。
(12)、理解:(当道悟到一定程度,用语言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一落言诠便为桎梏。)
(13)、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
(14)、经典佛语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5)、佛教语。梵语的汉译。为“六度”之意为安心忍辱。
(16)、(物名)瓶形似频迦鸟,故名。佛以喻无空之去来,无识之生灭。
(17)、又作抯,同,下又作挈,同,釋名:摣,叉也。謂五指俱往叉取也,掣,制也。制頓之使順己也。掣亦牽也。
(1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19)、我问:其实我们凡人,只不过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这样等于把这个世界的依据给拆散了,什么都没有了,难道不是唯心吗?这在哲学上就是唯心主义啊。
(20)、《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4、佛经偈啥意思
(1)、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菩萨本愿经》
(2)、理解:(色就是事物存在变化的形容,是我们能感觉到的实体。然而色最后会消失,万物皆是如此。所以是空。然而世界上的一种东西灭掉了,仍然会有其他事物生起,也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并非无,空与色就是生生灭灭,有生有灭的关系。)
(3)、什么人是王中王?什么人是圣中圣?什么人是愚人?什么人是智人?什么人沉溺在生死海?什么人解脱在逍遥园?怎样离垢染?怎样证涅槃?
(4)、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5)、迦旃延很温和地说:从你的粗鲁举动和讲话的声音来看,你不配称为长者,也不值得人们的尊敬。你的贪嗔痴烦恼很重,在五欲里陷得很深,虽然活到九十岁,只能说是白活。相反地假若有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他解脱了爱欲的束缚,没有烦恼,没有不平等的观念,他虽年轻,也称得起长者,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6)、●烦恼、迷茫、懈怠?去这三个地方走走,全都想通了!
(7)、佛对弟子有所进步,有所成就的,总是加以赞扬,提高他的威信。佛在阿槃提国教化时,令迦旃延代座说法。迦旃延说法,辩才无碍,长于议论,先阐述原则,再举大量实例证明。
(8)、而小小扇画横空出世,却迥异于其它形制所给人的须弥感觉。盛夏,高阳炎热,手中尺寸小扇,便可清风徐来。伴凉爽而来的是灵巧、活泼、典雅、精致、悠远的快意。
(9)、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10)、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11)、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12)、当时迦旃延住在波罗梨园,被王请来。迦旃延先折断一根树枝、对王说:这根树枝离开树体,能永葆青枝绿叶吗?同样王妃业报已尽,寿命终了,能复活吗?迦旃延的话使文茶王懂得死后不能复活的无常真理。
(13)、迦旃延译出的碑文传诵全国,但对碑文的内容解答不出。他为了弄懂内容的意义,访问了六师外道和一些有权威的婆罗门,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最后迦旃延想到阿私陀仙说的悉达多太子,听说已经成道,想必能说出碑文内容的秘密,于是到竹林精舍访问了佛陀。佛以偈语回答说:
(14)、如一婆罗门修道者问: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刹帝利与刹帝利相争,是为了什么?迦旃延答:为了贪欲。比丘与比丘相争,又是为了什么?迦旃延答:是我见和法执。什么人能离开贪欲、我见和法执?迦旃延答:那就是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婆罗门修道者听了迦旃延的话,很快地皈依了佛陀。
(15)、如果说一切都不能执着,同样执着菩提也不对,执着成就菩提同样不对,因为有执着就有苦,有执着就是有取舍,有取舍就是没有平等,用菩提的智慧讲,空有都不哪有分别取舍对立不同呢?
(16)、※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故佛言: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若欲无境,当空其心;心空境空,自性现前。※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7)、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18)、今天找了以下10个字,大家快来看看都认识几个!
(1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寻几句佛经或哲理的句子,作纹身用,要藏文或者梵文想纹身,寻几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在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以上三句摘自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楞严经》。佛经中最经典的名句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20)、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
5、佛教十大偈语
(1)、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躯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借假修真)
(2)、理解:(佛说:大千世界如恒河之沙,一花一人又是一个世界,如来即如去,不要老是想着寺庙上的泥陀陀是佛,要是你认为是,你错了,佛是悟出世间真理的觉者,不是那些泥陀陀,它影响不了我们的因果。)
(3)、团扇亦称纨扇,《簪花仕女图》中女子所执之团扇,是以牡丹等花鸟为图案的。唐代宫廷酷夏,贵族宫女在花园,尝以轻扇纳凉。纳凉的同时,亦享毫末点染的美感。
(4)、这四句话,是六祖早期题写的偈诗,它代表着一种知见,这个知见认为真理是具有空性的,本来就在,无需多余造作。
(5)、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6)、 「心如明镜台」 是来比作我们的‘见性’;如果你拿一束鲜花来镜子里当下就现鲜花;如果你抓一把泥巴来,那么镜子里面就显现为泥巴相;用这个明镜来比作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如果你随净缘,那么随着这个‘净缘’去现佛现菩萨;如果你去随‘染缘’,那么就随着这个染缘去现凡夫或者去现三恶道的众生。所以,这句‘心如明镜台’的意思,就是要让我们用好自己的心。
(7)、迦旃延还懂多种文字,当时在波罗奈城附近,发现一座古碑,上面刻的文字,无人认辨,国王榜示全国,有能识者,当予重赏。迦旃延揭榜应征,说是梵天上的文字,译出的内容如下:
(8)、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佛继续对阿难说:如果你因地的发心,你仔细观照一下你自己因地的发心啊,如果是以‘生灭的心’为因地发心,来修行的,你想证得最终成佛的不生不灭的境界「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直接否认,这是不行的,是不能成就的!以生灭的心作为因地修行之因,想去成就果地觉那种不生不灭的成佛的境界是不可能的,是不能成就的!叫无有是处。这是你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你的这个发心啊,是生灭的心,「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什么是生灭心啊?‘生灭心’就是指‘生灭法’!因地修行时一切有为法,有为的造作,强调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样做?这些都是生灭法的东西。比方说在没有明理之前,你去拜佛、拜忏、念佛等等,这些都是有为法,你念佛的心就是生灭,大家仔细的想一下?你开口念佛号的时候这就是生,念完了这句佛号你停下来这就是灭;你再开口唸佛号这又是生,念完之后你现在不念了,这又是灭;本身就是生灭生灭,本身就是一种生灭法,有生就有灭。那么,为什么说你明理之后再去念佛就不是生灭法呢?因为你明理以后已经知道什么是‘阿弥陀佛’!用这句「不生疲倦」的话来讲,对于已经明理的人,他能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如来藏的道理来观照,念念在道,他已经知道自己成就了,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教化众生,并不是刻意的做什么东西,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不存在疲倦,这是真实的菩提心。那么,如果方便菩提心又是什么样子呢?那就是在没有明理的前提下,你去修行、打坐,拜忏呐,诵经,念佛号啊等等,像有的修行人他一直在念佛,念了许多年啊,念了十年20年乃至30年,念的第一年啊,觉得佛就在眼前呐非常的亲切;念的第二年呐,觉得佛与自己距离远了,好像在天边;念到三年四年五年呢,就觉得这个佛呀离自己是越来越远,最后化为云烟,这是不是疲倦呢?是不是懈怠啊?就是因为发的不是真实的菩提心,是在没有明理的前提下去念佛,所以呢?所以才会有疲倦。这个‘不生疲倦’其实就是指菩提不退,不退转的心!怎么才能达到不退呢?你必须在明理的前提下,要在明白‘如来藏’的前提下,你再去念佛、拜忏、诵经,而且到时候你会发现,你念佛也在念佛,没有念佛也在念佛,这叫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因为他自己已与万法融为一体了,他不用再耿耿于怀的非要强迫自己有为的去念佛号啊执持名号,他虽然嘴中没说,他时时刻刻 念念在道,他明白万法与自己的关系,明白了万法与自己的关系就是在念佛!并不是说,你非要把佛号说出来才叫念佛。持名念佛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念佛呀,关键是你懂不懂佛!不是在于你念不念,‘念’是行,懂不懂是在法理上作深入的观照。懂佛要比念佛还要重要!就好像你在茫茫的人海中去寻找一个人,你必须需要知道这个人身高大约是多高,长的是什么样子吧!有什么样的特点?穿什么样的衣服?这些你知道了,你才能把这个人找到!你不能说你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你能找到这个人吗?你念‘阿弥陀佛’,你要明白‘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啊!整个《楞严经》就是在讲‘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你都不知道阿弥陀佛是怎么回事?和你是什么关系?你只在那里念,你说你能被接引吗?所以修行要从关键处下手!一定要先闻法,先明理,才能达到最终的菩提不退转。
(9)、空散销沉者,色尽心亡,猒空绝想,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是也。
(10)、大笑无声!根据以上的解释规律,我想无论是谁都会自我理解了吧!
(11)、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12)、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3)、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14)、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15)、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16)、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17)、比如后来六祖说的,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在哲学家眼里看起来,更加是虚无缥缈的唯心主义。根本不足以相信。
(18)、一种食人精气的鬼类,形如瓮状,为南方增长天王所统领。
(19)、原指用羽毛做的华盖,后引申为起障蔽作用的东西,也指病症名,眼球上生的障蔽视线的白膜。
(20)、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
(1)、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2)、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3)、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原系印度教所崇奉创造宇宙之最高主神,佛教视之为色界顶色究竟天之主。
(4)、本意指雨停止,特指停止下雪,天空放晴,也比喻怒气消散。
(5)、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6)、例如“口”字旁加一个“罗”字,(啰)(与现代语气词同形)读la,“口”字旁加一个“缚”读wa,等等,这些在佛经中不胜枚举。
(7)、扇画天地虽小,却小中见大,恰恰体现了佛家须弥芥子的意境。书画家在灵巧娇小的扇面中别出心裁的构图,而疏密有致,浓淡适宜的写意,导人进入无尽的遐想的世界。
(8)、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9)、还有,文茶王王妃死了,文茶王万分悲痛,整天不吃不喝,流泪啜泣,将王妃的尸体浸在麻油里,不使腐坏。每天对死尸说:你为什么不看我一眼?为什么不说话?后下令全国,谁能使王妃复活就拜他为师。
(10)、再述说不懂得无常的道理,就会被五色缤纷的假像所迷惑。表面看去,自然界的青山绿水,人生的幸福快乐,社会的灯红酒绿,好像生机盎然,实质上时时被无常所吞食。
(11)、巴利语jhàna的音译。心处于极专注所缘的状态,或以烧毁了称为敌对法的五盖,称为禅那。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12)、《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13)、“楞伽王,譬如镜中像自见像,譬如水中影自见影,如月灯光在屋室中影自见影,如空中响声自出声取以为声;若如是取法与非法,皆是虚妄妄想分别,是故不知法及非法,增长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入楞伽经》
(14)、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俱絺罗、摩诃俱瑟祉罗、拘瑟底罗。意译大膝、大肚持、大胜,是舍利弗的母舅,未出家前又称长爪梵志。
(15)、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
(16)、“漉”就是过滤,就是把这个身体囊袋,用这个袋子把他装起来,变成体积很小,然后再来把他压,漉就是把他的血漉出来,过滤的意思。
(17)、佛家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8)、梵语Virya,又作毗离耶,尾唎也。六度之一。译曰精进,又曰勤。
(19)、《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