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5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影响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20 09:40:20 admin 阅读:59

导读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苏格拉底的重要思想 (1)、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具体在教学过程...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苏格拉底的重要思想

(1)、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使自己的讲授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楷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而练习题的布置在个体上说要典型,群体上要科学,数量上要适量,力求做到“少、精、活”。  

(2)、接下来,首先应该注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情结”与他对政治的看法。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对苏格拉底的一脉相承,对于柏拉图来说,处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最大劣迹,表明这种制度的平庸会扼杀高尚与德行;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主政体甚至是导向僭主制的一个环节,而他也是强烈反对僭主制与寡头制的。

(3)、这些早期的思想家或者智者,这些学生跟老师的关系甚至形成了一个类似宗教教派的关系。

(4)、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5)、他主张彻底地探究事物的究竟,从对事物的判断,到对我们观念的确定性,到对认知结构的探索,所有与我们观念相关的内容都在追问的延长线上。

(6)、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接生婆。苏格拉底生来相貌丑陋,加之家境贫寒,父亲认定他不会有多大出息,就为他选定了一条跟自己学习雕刻,做一名石匠的生活道路。

(7)、苏格拉底对问题的考虑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而且角度很独特,说理透彻,使你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有一次,苏格拉底碰见一个人正为向别人敬礼却没有得到回礼的事生气,就对他说:“这简直太奇怪了。遇到一个身体丑陋的人你不会生气,但遇见了一个性情粗鲁的人倒难受起来了。”有一个人说自己吃东西都没有味道,苏格拉底称他知道一种能治这种病的好药方,当对方追问是什么药方时,他回答:“停止饮食,这样,你就会生活得愉快些、节约些、身体还会好些。”

(8)、夏骏:这一点在一般理解上还是有不少误差。其实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更多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的示范,就是说苏格拉底他是一种精神旗帜,而不在于他的学术的体系性,不在于他在哲学研究上的理论深度和理论系统贡献,这些反而不是他的强项。但是他作为一个行为哲学家举起了西方精神的一种内核,一种旗帜,就是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在某个权威定论面前止步。他坚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智慧的太阳,你的思想已经有了,智慧也有了,我只是助产,帮助你表现出来,这跟西方文明后来对每个人个体的平等又相通了,这就是说你的资质并不差,或者说任何人都不是低人一等的人。他的这种平等感,尊重每一个人的可能性,每个人的创造力,这样的一种理念对后来的影响应该如何认识?

(9)、到了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民主制却走过了头,演变成了极端的民主,竟发展到用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官吏和陪审团团员,把城邦交给偶然中签的人管理,中签者良莠不齐,贤能者不能掌握城邦的命运。

(10)、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11)、C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著作《政治学》中,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12)、本题考查教育学人物及其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于其著作《理想国》中,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A项正确。

(13)、苏格拉底是希腊三杰之首,虽然人们到目前无法确认哪些内容真正来自于他自己,哪些来自于记述者的杜撰,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膜拜。几千年来,人们不断从关于他的记载中得到启示。

(14)、可以试想一下,那些堆积起来的观念和技术是不是知识?它们该不该是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至少我们可以推断,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这些内容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15)、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说,苏格拉底开始把人类智慧的视线投注到“人”的方向上,从关注人自身入手去理解生活和世界。

(16)、第要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气度。孔子力争多培养这类高级人才,就是要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建立他理想中的社会制度。“学而优则仕”恰当的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

(17)、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8)、一天,苏格拉底看见一个人非常严厉地责罚侍从,便问他为什么如此对待仆人。那人说因为仆人好吃懒做又非常愚蠢贪婪。听了这样的回答,苏格拉底问道:“那么你考虑过没有,谁应该多受责打,是你呢,还是你的仆人。”

(19)、1-都注重研究人这个命题。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

(20)、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的不同,便渐渐相差很远了,从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极力把教育向平民推广。同时,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影响

(1)、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2)、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热诚的爱国者,却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蛊惑青年。然而这两方面也正是苏格拉底对雅典的贡献。在他死后不久,雅典人就认识到他的活动意义,把控告他的一部分人处以死刑,实际上为他平了反。应该说,是“误解和私仇把他推上了法庭”。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3)、苏格拉底尚未成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幸运的是,一个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使他在雕刻之余能有学习的机会。从此,苏格拉底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人生的道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的做石匠的圈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向当时各种有学问的人求教,浏览可能见到的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聆听当时的大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讲学和智者派讲雄辩术。同时,他还学习音乐和诗歌。多方面的教育使苏格拉底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20岁的时候,他师事阿那克萨戈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自己试图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他认为研究自然没有什么意义,把自然界排除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外。在30岁的时候,他把注意力从天上转到人间,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4)、从教育哲学的历史来看,我认为当我们讨论西方教育理念的时候,首先应该看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西方教育哲学的奠基性地位。这种来自根底的影响,在今天仍然清晰可见。

(5)、苏格拉底惯用的问答法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千篇一律。他不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而总是运用那一套刻板的问答,有时显得十分繁琐,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耐心和降低学习的热情。

(6)、他在后世的持久的名声,我觉得主要是依赖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咱们都知道柏拉图在他政治上的努力失败之后,最后办了一个叫做阿卡德米的学院,乃至于阿卡德米(学院)这个词就从那来的。这个学院是西方最早的教育机构。那么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开了亚里士多德的学院,这两个学院存在了一千年。那么你就能想象它的影响之大。那么当然了,所以苏格拉底的名字,或者他的方法,或者他的精神,是通过了这样一套多多少少建制化的方式流程下来的。我特别提到通过建制化的方式,就是想说,这种自由探索的精神和这种建制化的努力,就形成了一种始终有的张力。刚才你曾经两三次提到文字出现之前思想可能昙花一现这个现象,的确是,如果没有这种建制化的努力,我们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昙花一现。也许非常之美好,但是它不易于传播,也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你一旦有了建制化的东西,大家就不能仅仅在问问题了,总要有人去回答问题,甚至建立学说。

(7)、苏格拉底的教育或者启蒙的核心方法论,就是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智慧的种子,你去把他唤醒,让它生发出来。

(8)、无论这句话是否是他所说,我想至少这句话有被他认可并向外传扬过,因为在与他相关的文字中,我们确切地看到了这一思想倾向的存在。

(9)、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界作为研究苏格拉底及其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可以说,《申辩篇》通过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对自己的辩护,阐述了其大部分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学术界现有的期刊文献主要研究了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关于智慧的观点、生死观、教育观以及政治思想,且数量较少,关于其价值观的文献则几乎没有。本文就其在《申辩篇》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做出简要分析及阐述。

(10)、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缺陷,试图以“实体”学说取而代之,但他自己也在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中陷入了含混。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他的美学和政治思想倡导“中庸”(当然他不认识孔子啦,但是都主张“适中”的是最好的。)他的体系十分庞大,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实在太复杂,几乎说不完了。

(1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2)、从“省察”的角度来说,儒家也有同类的提法,“吾日三省吾身”,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儒家关注的是日用生活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苏格拉底把道德与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提出“美德即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与德行是相关的。

(14)、B项: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的社会本位论是比较极端的,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提倡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与题意不符,排除;

(15)、而苏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学生的学费,从未对学生发过脾气的老师。他和孔子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回答,任何人愿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题,他都乐于奉陪。而且他的教学通常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已。 

(16)、这是结合苏格拉底作为教育方法论的“助产术”、道德哲学和知识论的基础上得到的判断。

(17)、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18)、问题是思考的诱因,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钥匙。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形成“愤”、“悱”的强烈需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了解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留余地地将答案告诉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思维障碍和萌发的灵感,并适时地开导、启发,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9)、《论语》一书是孔门教学的实录,其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汉语中“启发”一词和“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宋代名儒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20)、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3、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历史价值

(1)、 以真实纪录形态 构建历史长河的影像博物馆

(2)、而他们又差不多在而立之年都成了大家公认的大学者,且都带着一帮弟子。不过苏格拉底的弟子似乎远没有孔子多。最后他们两个都成了人类文化的先祖,当然一个代表东方,一个代表西方。

(3)、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

(4)、再次,他们都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孔子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开动脑筋,敢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硬性的注入,而要掌握在学生求知而未知和欲言而未能之时,进行适当的启发,通过“举一反三”来训练和增进学生积极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苏格拉底同样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和追随正当事理的原因仅仅在于没有审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正确的结论。  

(5)、主张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

(6)、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7)、当然了,把它叫做一种方法呢,可能也不是太对。可能是一种精神吧,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并且是从一个无知者的角度,质疑任何这个现成的dogma,dogma这个词翻译为教条也成,翻译成学说也行。柏拉图的学说,与其是从苏格拉底那里来的,还不如说从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那些人来的。这些早期的思想家或者智者,他们的整个工作方法的确跟苏格拉底不一样。他们是自己有学说,然后就教给学生。这些学生跟老师的关系甚至形成了一个类似宗教教派的关系,这个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最明显。

(8)、B项: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与题干不符,排除;

(9)、4康德: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我们能知道什么?人的认识受限于感官与理性,人为自然立法。 实践理性批判: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自由的道德律令。 判断力批判。 信仰:实践的设准。

(10)、通过对《申辩篇》的研读发现,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已经很明确地说出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即坚持做正确的事。叙述如“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1)16这一句表明了苏格拉底为人处世的价值观立场。他甚至明确地表明,一个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立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死亡或者其他的事情根本无法对他的立场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所谓的立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做出选择或判断的决定性因素及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轻易改变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给苏格拉底的行为确定了一个关键的准则。

(11)、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发现真理,因此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通过层层推理的问答教学,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一方法也有片面性,因为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和阅读掌握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是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的方法进行“辩论”,学生的思想往往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乱了。

(12)、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他们各自哲学认识论上的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3)、教育者像助产士一样,是帮助学习者获得“他自己的认知”,而不是从外传递给学习者一个认知内容。

(14)、由于苏格拉底拒绝妥协,最终法庭判了他死刑。不过,多数雅典人可能并不希望真的杀死苏格拉底,因此以宗教庆典为由,推迟了死刑的执行日期。在此期间,苏格拉底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只要他想跑路,随时都可以逃之夭夭。苏格拉底的学生们担心老师的安全,纷纷劝他逃跑,可苏格拉底却对众人说:“既然我不能永远活着,那又何必苟且偷生?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我曾在雅典的法治下过着很好的生活,如今我已准备好接受惩罚。”苏格拉底临终前的这番话可谓是一语道破人生的意义。

(15)、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16)、苏格拉底 &#x知识即美德&#x 的信条直接影响了他的高徒柏拉图, 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 比如说, 柏拉图的学院 (Academia) 在当时以培养大批数学家而闻名. 亚里士多德更是发扬了苏格拉底的说法, 提出了 &#x人活着只有沉思 (contemplation) 才是最有价值的活动&#x.

(1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8)、苏格拉底的名字,或者他的方法,或者他的精神,是通过了这样一套多多少少建制化的方式流程下来的。

(19)、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实际教学中很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孔子只简单回答,以引起学生的追问和思考,学生一步步追问,孔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深刻。这种答问方式,即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善待问”。有时孔子对待学生的提问,则不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反问一句,让学生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意见,最后孔子才对学生的意见加以肯或否定。有时孔子对发问者的问题,好象自己一无所知,“空空如也”,不作正面的答复,而是尽量从问题的正反两面提出问题,启发问者思考,克服疑异,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说明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20)、苏格拉底反对智者所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他认为有关道德、正义等定义不是人们主观的意见,而是客观真理。在他看来,事物的意义是在人出生之前已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但在人出生时,由于肉体的干扰而使他忘记了它们。所以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从外部向人们灌输真理,而在于引导、启发人们倒出他肚子里固有的知识与真理。

4、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高中历史

(1)、此外,当时社会上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靡的风气不断滋长,人们竞相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传统的宗教信仰业已动摇,而当时活跃于雅典的智者却大力宣传足以导致无原则、无是非、无道德的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

(2)、参加访谈的部分前辈大家已经离世,如巴金先生、孙大雨先生、刘绪贻先生、王元化先生、流沙河先生、商传先生等。这些文字的发表,可以让更多人分享到弥足珍贵的思想成果,也是表达我们对于各位前辈与大家的敬意。

(3)、〔7〕(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7页。

(4)、那么,在今天,我们在考虑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如何取境?

(5)、如果用冯友兰先生的四重境界来做尺度,儒家的“省察”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的“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之间,而苏格拉底的这个说法可能更容易解释到“天地境界”,正如他所倡导,要透彻地思考事物,而不是被某些未经确定的条件限定住。

(6)、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其道德思想的主要观点是,“道德是一种善”,“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这与孔子德育思想惊人地相似。

(7)、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8)、而在东方老子却先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比苏格拉底要早.

(9)、因为在我周围,有很多关注教育问题的专家、老师及家长,所以我决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整理一下发到网上,目的有三:一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所感;二是期待大家的讨论,求教于方家;三也是督促自己,不要不了了之。

(10)、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是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全真全善的理念世界,凡世上的万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也强调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著作《对话集》以对话方式写成,循循善诱,非常值得一看。

(11)、另外,意见不是知识,意见可以众多,知识与意见相对立。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但是不能获得感觉,那种类似感觉的领悟、直觉、洞察,并不是表浅的感官的感觉。柏拉图在《共和国篇》中提了出重要的说明——线喻(线段比喻),提出对于感觉的对象的揣测意见、信念意见、理智的知识与思考的知识。揣测意见或称影像意见,是具体的、杂多的,不具确定性。信念意见相比揣测意见更靠近真实。这些意见还需要区分,其中包含了真意见与虚假意见,而真意见接近知识。理智的知识是切入变动的领域并与之发生关联,但更接近真实。思考的知识要用概念、思想的材料来把握,离真实最近。

(12)、苏格拉底的出名是因为德尔菲的这个叹词,说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聪明的人。

(13)、√口诀:“记住规定”——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14)、苏格拉底的出名是因为德尔菲的这个叹词,说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聪明的人。那个时候希腊人信奉德尔菲,信得不得了。那么,苏格拉底就从一个普通的智者成为了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本人拿到这个叹词之后,他自己也觉得非常非常困惑。他见人就问,说我怎么聪明?我怎么会变成希腊人中最有智慧的人?他自己最后的回答很著名,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也就是说,苏格拉底的这样一种态度,的确是构成了西方后来哲学、科学这样一种追求的态度,就是以无知的态度去对待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不断的在追问。这种态度可能对柏拉图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多的。

(15)、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要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应该要注重教育。

(16)、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17)、这样看来,苏格拉底与他雅典的同胞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分歧,但却并不是斯东所指明的那些问题。苏格拉底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反对者,他所追求“灵异”的自由意志,确实与雅典那些公民们不可同日而语。而斯东对此似乎缺乏细致的推敲,反而还用言论自由为苏格拉底假设了一篇辩护词,认为苏格拉底本可以这样辩护而获得无罪开释。斯东认为,雅典作为一个民主的自由城邦,言论自由本就是雅典根深蒂固的传统,倘若苏格拉底诉诸言论自由这一精神而对指控加以还击,完全是个极为容易的办法。但是斯东错了,如果苏格拉底诉诸雅典多数人喜闻乐见的言论自由的表象而为自己辩护,那么无疑他就承认了简单多数人的民主,他所追求“灵异”的自由意志就被绑架了。不仅如此,一旦诉诸这个多数人都不能怀疑的言论自由,陪审法庭的判决其实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劫持了。苏格拉底不愿意那样做,并不是他真得快七十岁而“活得不耐烦”了,而是他始终坚持自由意志、生死不渝的承诺。斯东最终说:“苏格拉底需要鸩酒,就像耶稣需要十字架一样,来完成一项使命。这项使命却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仍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7〕其实,并不是苏格拉底这项使命在民主身上留下了一个污点,而是这项使命印证了民主政治简单多数所带有的毛病。至于说这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这一点,斯东倒是说对了。  

(18)、苏格拉底在后世的持久的名声,我觉得主要是依赖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9)、从教育问题的视角来看,不同的境界决定了关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换一个说法,取境决定了学习内容的立足点。

(20)、C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知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其教育观点散见于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著作中,与题干不符,排除;

5、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1)、简单对比之后,我们结合两位大牛的教育思想来看看启发式教学法对现在教学的启示:

(2)、班主任发给家长的30条短信,条条让孩子受益终身

(3)、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中,是通过不断追问对话者的判断来推进问题的探讨。基本的方法是:部分认同,继续追问(定义准确性,条件的确定性)。

(4)、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到他在早期自然哲学基础上向“人”的拓展,从关注“自然是什么”延伸到“人该如何生活”。

(5)、〔4〕〔5〕〔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332页。

(6)、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7)、然而,当陪审法庭以微弱的多数判决苏格拉底的死刑之后,苏格拉底却坦然接受,并且对克里托这些学生所安排的越狱计划断然加以拒绝。苏格拉底提醒学生们注意,人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挑衅都不可以对任何人作恶或伤害别人,因为以牙还牙、通过报复来保护自己,都绝不可能是正确的。我们过去生活在雅典城邦法律的荫庇之下,那就是有约在先要做城邦的成员,服从城邦的法律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无论这一服从带来的是伤害还是好处。如果用可耻的方式逃跑,以错还错,以恶报恶,践踏自己与城邦订立的协议和合约,“那么你伤害了你最不应该伤害的,包括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2〕。苏格拉底坚定地认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法庭上,或是在任何地方,我们都必须做自己城邦或国家命令我们做的事,如果我们觉得这样做不对,就得按普遍的正义去加以说服,而不是使用暴力去反对自己的国家。

(8)、第要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境界,“均、和、安”的政治理想;

(9)、所以苏格拉底之死,这个案例的确给了我们不断回到这案子去思考好几种相关重大的问题这样一个契机。

(10)、不仅如此,真正实在的自由探讨与理性争辩势必将真理开放出来,使其变为公开讨论的对象。如果说作为世界本原的“神”真正存在,那也不属于神秘之物或不可讨论的对象,城邦硬性规定对某种“神”(譬如太阳神阿波罗)的信仰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符合理性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勒托指控苏格拉底只相信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雅典城邦认可的神,也是对的,因为苏格拉底明显指出自己相信超自然的存在,而这些超自然的存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诸神。但这种超自然的存在究竟是什么,柏拉图没有在《申辩篇》中为自己的老师做出更为详尽的解释,但从苏格拉底一生的言行来看,肯定不是雅典这个城邦所指定的阿波罗神之类的东西,而是他内心深处所坚持的至高无上的理性,或是凭借理性而达到的善的顶点。

(11)、具有戏剧性的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却拒绝了学生们的好意,选择了饮毒酒自尽。

(12)、苏格拉底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一手熟练的雕刻技术。本来苏格拉底有可能成为一个雕刻家的,但他却对哲学和科学更感兴趣。当时没有固定学校,他便到处求学,向各种学问的大师学习,听过许多人的讲学,被公认为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

(13)、在《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里,作者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归结为“主智主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角度。

(14)、心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15)、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国人们有了非常好的道德修养,那么就肯定会有非常好的政治,那么国家也会因此而安定有序。

(16)、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17)、2017年11月22日(周三)18:00,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大讲堂-西方哲学的伟大时刻”系列讲座第2期于中央美术学院17号楼202教室举办。本场讲座的主题为“西方哲学的日出(1)——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申白主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理论系主任王浩主持。

(18)、接着是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逐一讨论。首先是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或政治哲学,廖先生用“苏格拉底为什么选择接受雅典人的死刑判决?”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出讨论,通过苏格拉底的理由来折射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拉尔修认为苏格拉底忠于民主,因为他在寡头制与民主制两者之间更反对寡头制,但他其实更倾向于贵族制,主张政治是一门“技艺”,要达到令公民心灵改善的目的。其次,他认为在一个城邦中生活,就表明一个人默契地承诺或同意接受法律的惩处这样一种约束,享受城邦所提供的公民待遇的同时承受一个公民必须承受的一切,包括法律的惩处:人们可以选择去异邦生活,但如果没有事先离开,就意味着要选择并接受由该城邦政体与法律产生的任何后果。他还认为,如果我们选择生活在一个不理想的政体之下而没有选择离开,也可以将罪名转移、陷害或者嫁祸,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接受而不去做不正当的事,即如果一种与我们有关的不正义不可逃避的要发生,接受一种不正义的对待就好于去施行一种不正义,因此苏格拉底面对死刑选择留下并接受。

(19)、苏格拉底是被指控犯有亵渎神灵、败坏青年两大罪行而为雅典的陪审法庭判处死刑的。亵渎神灵的指控,是说苏格拉底不相信神或只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对于这样的指控,苏格拉底的申辩似乎含糊其辞,但其实颇有深意。苏格拉底追问指控者美勒托说,你所指控的目的究竟何在?是指我不像人类的一般信仰那样相信太阳和月亮是神吗?美勒托的回答是,苏格拉底肯定不相信神,因为他说太阳是一块石头,月亮是一团土。对于这样的回答,苏格拉底反问说那不也是对阿那克萨戈拉那些自然哲学家的控告么?因为在自然哲学家尤其是德谟克利特的眼里,世界万物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这样看来,美勒托指控苏格拉底不相信神,其核心争执倒不在于相不相信,而在于相信的“神”究竟是什么?

(20)、夏骏: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者中,苏格拉底是老师,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学生,一般文化常识意义上,把这三个人视为古希腊文明的脊梁,而又因为苏格拉底的老师身份,尽管在具体的思想、著作等方面,后两者的成就显然更大,但苏格拉底的源头意义,或者称之为原创性地位却为一般文化理解上所认知,不少人把苏格拉底类比于中国文化中的孔子,认为“三杰”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在苏格拉底那里已经有了,这种认识有问题吗?

(1)、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这影响了苏格拉底对自己教育方法的理解。他把自己在教育和对话中所使用的方法也称为“助产术”。

(2)、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该方法第一次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像苏格拉底那样,柏拉图认为具有良好目的的政治都是为受治理者带来福利的,这才是优良的政体。但是如果不能实行,根据法律来确定的、尊重德性原则的共和制度也是好的。由此他认为由爱智慧者来主导的政体是最好的,这可以通过让爱智慧者被推举为治理者或者通过培养一位崇尚哲学的治理者成为爱智慧者而实现。因此,当爱智慧者被一致推举承担治理责任并且应对那个社会的政治极度恶化时,无论他愿意与否,都应当肩负起责任。

(4)、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要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应该要注重教育。

(5)、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孔子在教学中往往以经验性的类比推理方式去把握对象事物及其联系,其思维带有一定的直观、感性的特点。

(7)、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智性”的对话才具有改变人的力量,而且这是唯一的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书中说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试图用任何非理性的手段:毒打一顿、威吓、给甜食,或者……让儿童鹦鹉学舌地背诵改善了的诗句,给他们讲好听的故事,把他们带到博物馆去参观”,这些方法都不足以从根本上促进人的改变,“如果我们需要一种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可靠的方法,除了与他们交谈,并继续与他们交谈以外,就别无他法。”

(8)、苏格拉底住在奉行民主的雅典,但他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依然感觉到有所不满,因此不断批判雅典民主制度。此种行为有点类似于今天网络上的一些杠精。苏格拉底经常还把自己比作是一只牛虻,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所以需要他这只牛虻紧紧地叮咬它,刺激它,从而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并焕发出新生。此处引用诗人艾青的一句经典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9)、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 ,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10)、“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11)、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12)、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学校里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即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所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观条件的局限,问答式教学法是实际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13)、苏格拉底同样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人们所以不能发现和追随正当事理的原因仅仅在于没有审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学中很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正确的结论。通常他并不同现成原理的形式把他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提示出来,而是先就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他则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反驳,使得学生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等到对方明白了得出这个荒谬结论的原因之后,不正确的答案便自行得到修正,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说这是一种较好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以学术思想力量  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    

(15)、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实际上是通过他的一系列言行来告诉我们他所坚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即“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1)18实践哲学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苏格拉底所有的知识与行为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质疑、恶意的控告,甚至威胁生命,也没能让他放弃他所坚持的价值观。

(16)、这就要求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涉及观念的“灵魂对话”,通过真实地触及灵魂里的观念和意识从而改变人。

(17)、苏格拉底利用巴门尼德的辩证法思想来解释人如何才能克服感觉与习惯的遮蔽。首先就是必须走寻求真理的道路,人只有使灵魂跟随努斯的指引,向哲学求助,努力追求事物的“是”,而不去理会它们的变动不局的种种“非是”。为此,就要不停止于感觉的个别,而要面对思想的题材,把对事物的真实的思索上升到以思想的普遍概念来进行的思考,要寻求事物的普遍规定性。还要通过严格的思想训练去接近真实,通过在辩证法的思想道路中获得思想的前进。如果可能,去以思想助产士检查一种正在提出的思想是否将产生健全的结论,与助产士一个道理,思想助产士需要有思想经历而非无思想活力的不适合思考的人士,这位思想助产士也必须友好,必须预先准备面对思想产生者的“阵痛”,这是件不易之事。

(18)、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9)、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20)、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 、互相联结的 。 所以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 ,但强调“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正好手边有乔伊·帕尔默主编的《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就决定借由这本书完成基本的梳理工作。虽然这本书不算很专业,但相较于自己去找每一个教育思想家的专著来读,无疑是更便利的。这对于我“了解教育思想史大致脉络”的目的,也足够支撑。所以,开始的阶段,就依托这本书来做梳理的工作。

(2)、D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著作《政治学》中,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与题意不符,排除。

(3)、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观点的人是()。

(4)、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趣的是,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孔子比苏格拉底略早半个多世纪),并分别独立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今天呢,我们就二者的“启发教学”进行一个对比。

(5)、比如就像你刚才讲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哲人与法律的关系。这个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天然的觉得一个人是应该服从法律的。但是恰恰我们会想苏格拉底的那种追求真理的方式,他是超乎一切的,真理是高于一切的,那么这个问题它变得非常之尖锐,就是真理是否也应该超越法律?比如像作家索罗,我们都知道美国这个思想家,他提出了非暴力抗法,我们叫做非暴力抵抗,这个非暴力抵抗从根本上简单来说,它抵抗什么呢?就抵抗法律。法律要我交税,但我就不交。所谓非暴力抵抗就指的非暴力抵抗法律。为什么呢?就因为我认识到了更正确的东西。这个话就是从苏格拉底那开始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64句关于春节的古诗和名言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