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1句韩愈的三大代表作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21 10:22:26 admin 阅读:59

导读韩愈简介及作品 1、韩愈简介及作品50字 (1)、《原道》的开篇,韩愈给出了自己对于仁义道德的看法。韩愈认为坚持“仁”就是“义”,坚持仁义就是“道”。但是老子却是轻视这些,...

韩愈简介及作品

1、韩愈简介及作品50字

(1)、《原道》的开篇,韩愈给出了自己对于仁义道德的看法。韩愈认为坚持“仁”就是“义”,坚持仁义就是“道”。但是老子却是轻视这些,韩愈认为老子并非诋毁仁义,而是他过于狭隘,以至于有了井底之蛙的观念。因此韩愈大胆地批评了道家舍去仁义空谈道德的虚伪观念。但是韩愈还是为儒学的式微深感忧虑,倘若社会一如既往的轻视仁义,那么纲常将会混乱。

(2)、韩愈,中唐时期的文学巨匠,擅长以文为诗,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3)、韩愈的真正成就,在于文学领域。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14)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六三《答綦君论文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册,第1112—1113页。

(6)、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7)、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侍郎,人称“韩吏部”。

(8)、(⑧) 《柳宗元集》卷三四《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第3册,第882页。

(9)、(30)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卷明万历七年(1579)茅一桂刻本,第18a页;卷第5b—6a页。

(10)、(⑦) 《柳宗元集》卷二一《读韩愈所作毛颖传后题》,第2册,第570页。

(11)、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12)、由此可知,八家散文中的“奇气”或“奇崛”“奇峭”之处,是茅坤强调、标举的重要元素。在茅坤的批评视野与观念中,“奇”的风格及其所标示的内涵具有深远的古典文学传统,它不仅被标示为韩愈散文的典范特色,且被认为在唐宋八家的作品体系中也得到总体延续和发展。

(13)、古时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14)、《庄子祠堂记》:长公好读《庄子》而得其髓,故能设为奇瑰之论如此。

(1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意思是“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16)、有一天,韩愈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大颠禅师禅坐入定,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拿起引磬在禅师耳边一敲,轻声对禅师说:“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1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18)、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

(19)、注①穆修(979~1032) 字伯长。郓州(今山东泰安东平县)人。北宋文学家。曾亲自校正丶刻印韩愈、柳宗元文集。

(20)、《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2、韩愈的三大代表作

(1)、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2)、潘向黎: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吾观韩愈讼风伯之文,知其为人也,似乎欠博观明道理,格物致知犹未审其精。……今也韩愈既逝,文已千古,吾辩为何?欲使今之儒者,凡著笔之际,勿使高而下,低而昂;当尊者尊,当卑者卑,钦天畏地谨人神,必思至精之言以为文,永无庇矣。(明太祖撰,姚士观、沈鈇编校《明太祖文集》(与宋濂《文宪集》,宋濂撰,蒋超编《宋景濂未刻集》合刊)卷一三《辩韩愈讼风伯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134页)

(5)、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追赠礼部尚书。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7)、(82)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卷四〇,第3册,第615页。

(8)、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9)、中晚唐士人对韩愈之“奇诡”文风的效仿,既体现了当时的文学经典观念,更包含了求新变的时尚意识。然而在明代中期更加尊崇古典传统的文学批评史背景下,茅坤重新将“奇”标举为韩愈散文的典范属性,则具有更鲜明的历史视角和正典思维,其实质在于从“正”的视角理解韩文之“奇”,在古典精神的传统中为自己的经典观念寻求支持。

(10)、韩愈,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坷。多经反覆,直到35岁才当上京官“四门博士”,后升迁为监察御史,又因为为民请命,得罪当政的京兆尹李实,很快被贬为阳山县令。

(11)、韩愈在政治上,既不赞同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也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的疾苦。

(12)、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官左拾遣。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杜工部集》

(13)、(68) 《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〇《评司马子长诸家文》,第3册,第802页。

(14)、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5)、故其上下二千年间,佳兵者录,析道者录,游侠者录,诡辩者录,艳情者录,湎酒者录,愤咽者录,夷旷者录,忠而湛身者录,叛而飞檄者亦录,言之出于仁人庄士者录,其或杂之以狂谲而谑噱、而叱咤者亦录。……特其言之感乎情,畅乎心,合之乎机杼,而公所自为解颐处,辄为之搜而入之,又从而镌评之。(《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五《历朝文选序》,第493页)

(16)、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17)、作者简介:冯巧英河北清河人,196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山西浑源师范教师,山西朔县师范教师,山西雁北师专教师、学报主编,山西太原大学古典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潜心研究佛学典籍多年,如今,仍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笔耕不辍。主要著述有:《昙鸾集注释》、《安乐集》注绎、《清凉三传》注释、《永明延寿大传》。主編《山西佛道摭存》等古文史及佛学论文多篇。是一位秉性耿直、博学多才、低调朴实、治学严谨的女中豪杰。

(18)、《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19)、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20)、黄山谷说:“韩愈自从见过大颠以后,他的文章出情入理,而排佛之论亦不见了。”

3、韩愈简介及作品介绍50字

(1)、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2)、面对这一局势,一些杰出士人亦以可行的方式,在学术与文章的范畴内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追求。理学家薛瑄在《读书录》中强调应尊崇韩愈并破除流俗之见,称“论韩子之得失,在周、程、张、朱数君子则可,苟未及数君子,皆当自责自求,殆未可轻加诋议,以取僭妄之罪也”;而韩愈值得敬奉的主要原因并非“性理之学”,而是在“道术坏烂之余,无所从游质正”的境况下敢于“卓然有见,排斥异端,扶翼正道”的“豪杰之才”在文学视域下,茅坤对韩愈的感知角度其实与薛瑄类似。虽然并未高扬韩愈《原道》《原性》等文在思想层面的意义,但他对韩愈文章鲜明展现的“奇崛”个性和“奇诡”构思予以重视和总体肯定。如前文所述,茅坤不惧政治压力,为沈炼所立南霁云祠像作记,以及其后为沈炼文集作序,都体现了他对士人理想精神与独立人格的钦仰。对于科举文章,茅坤一方面反对浅薄浮躁地炫技求奇,但也鼓励士子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发表独到见解,体现“奇崛”个性。茅坤的这些做法与观念,与其对韩文之“奇崛”的标举与赞赏,都遵循了同样的原则,即对士人主体精神与文化话语权的追求与维护。

(3)、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4)、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

(5)、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6)、茅坤的“唐宋八大家”称谓,与朱右、贝琼“六先生”或“唐宋六家”的指称对象完全相同,但对“奇”的内涵做了相当程度的丰富和深化。茅坤在其著述中多次对韩愈文章给出总体评价,例如在《与凌太学书》中将司马迁之后历代文章卓越者列举为“醇如刘向,博如班固,奇如韩愈,逸如欧阳修,遒宕如苏氏兄弟”(26);在《评司马子长诸家文》中,将韩愈之文的特征概述为“吞吐骋顿,若千里之驹而走赤电,鞭疾风,常者山立,怪者霆击”在《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中,茅坤称“韩公碑志多奇崛险谲,不得《史》、《汉》序事法”在《韩文公文钞引》中再次论及此点,表示“昌黎之奇,于碑志尤为巉削”茅坤指出韩愈碑志文之“奇”,在“风神”或“韵折”方面与司马迁的风格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并未简单予以否定或贬斥,而是视其为独具特色的文学典型,因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以下简称《文钞》)中收录了“碑及墓志碣铭四十一首”。崇祯元年(1628)方应祥刻本《文钞》共选录了一百九十二篇韩愈散文,茅坤在篇首或篇尾的点评中直接用包含“奇”的词汇概括其特色的共有十六篇:

(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56) 《逊志斋集》卷二二《成都杜先生草堂碑》,《四部丛刊初编》,第254册,第5b页。

(9)、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10)、(20) 《宋濂全集·潜溪前集》卷五《华川书舍记》,第1册,第176页。

(11)、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12)、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杰出的、十分重大的影响的。文学成就

(13)、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14)、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15)、全诗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

(16)、(55) 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修订本)卷四三《诸儒学案(上一)》,中华书局2008年版,下册,第1042页。

(17)、元和五年(810年),降授河南县令。当时,魏、郓、幽、镇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百姓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18)、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19)、(18) 《清江文集》卷一九《欧阳先生文衡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第410—411页。

(20)、(21)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定势》,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下册,第531页。

4、韩愈简介及作品有哪些

(1)、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2)、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3)、《诏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及赐寺额谢表》:公之舍庐为寺,亦其钩奇吊诡处。

(4)、主人回答说:“你以为我真的不知道吗?你的伙伴,不是六也不是居十去掉满七减去各有主张,自有名字,使我动手就惹祸,一说话就触犯忌讳。凡是能使我面目可憎、语言乏味的,都是你们的主意。其一名叫智穷:刚强高尚,厌恶圆滑而喜欢正直,耻于做奸诈之事,不忍心伤害别人;其二名叫学穷:轻视术数名物一类学问,探究幽深微妙的道理,摄取各家学说,掌握精神要领;其三名叫文穷:不只擅长一种技巧,文章怪怪奇奇,不能在当时实施,只能用以自娱;其四名叫命穷:影子和体形不一样,脸丑心美,牟利退居人后,负责争于人先;其五名叫交穷:待朋友忠心耿耿,倾吐肺腑,抬起脚后跟站立盼望对方的到来,对方却把我视为仇敌。这五种穷鬼,是我的五种祸患。你们使我忍饥受冻,惹得别人起讹传造讥讽,你们能使我感到迷惑,而不是别人的离间所能办到的。早上悔恨我的行为,傍晚却又恢复故态。你们卑劣无耻地纠缠我,刚把你们赶走转眼又回到我身边。”

(5)、(13) 费衮著,金圆校点《梁溪漫志》卷六“文字用语助”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6)、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

(9)、由此可知,韩愈散文奇正兼具的风格使其后世阐释者的关注重心呈现钟摆式变换。文化语境的改变,以及唐宋八家散文弘扬儒道的总体理念,使韩文之“奇”的属性时而被遮蔽或忽视。然而,衡量作家作品经典价值的核心要素,仍然在于其艺术个性以及对表达内容、风格的开拓力度。在唐宋古文的总体精神得到充分传播后,韩愈文章之“奇”的价值终能得到后人的注目和阐扬,并在正典的视域内被重新诠释。这一历史过程也给我们今天如何更加全面、深入解读前代文学经典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0)、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11)、《原道》最为重要的是韩愈总结出了一种“道统”的思想体系。韩愈认为,儒家的道,是由先贤圣人传授给黎民,让百姓们得以生存繁衍。而圣人手上的“道统”有借着传承给了下一位圣人。就这样,“道统”经三皇五帝传到孔子,再由孔子传给了孟子。但是孟子之后却没有了人来传承,因为汉朝盛行了黄老学说,西晋之后到隋朝又是佛学的风行。这中“道统”思想为后世宋儒们所重视,认为正统的王朝就是传承“道统”,王朝才是名正言顺的。

(12)、(嘉靖六年八月)上复命增录古人欧阳修诸儒之论于父子君臣大伦有所发明者,于是璁等先撰稿进呈。(《明实录·明世宗实录》卷七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版,第74册,第1720—171757页)

(13)、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14)、韩愈简介: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邓州,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15)、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牛繫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彍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16)、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17)、(60) 杨荣《文敏集》卷一四《颐庵文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第11206页。

(1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1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20)、张占周:“同是天涯贬谪人,独自徘徊湘水边。”

5、韩愈简介及作品欣赏

(1)、《讳辩》:此文反覆奇险,令人眩掉,实自显快。

(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3)、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4)、(22) 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居士外集》卷一六《与石推官第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下册,第1764—1765页。

(5)、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

(6)、投稿邮箱:369065468@qq.com

(7)、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

(8)、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9)、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10)、(79) 徐树铮辑《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卷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3册,第2280页。

(11)、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1句唐诗精选100首及翻译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