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9句巴金简介100字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22 08:34:31 admin 阅读:59

导读巴金简介30字 1、巴金简介50字以内 (1)、然而,对这一切,姚国栋是不知道也不愿知道的。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夫妻感情非常好,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对小虎,他也是一味纵容娇惯。他始...

巴金简介30字

1、巴金简介50字以内

(1)、然而,对这一切,姚国栋是不知道也不愿知道的。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夫妻感情非常好,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对小虎,他也是一味纵容娇惯。他始终认为,小虎是不会学坏的,将来一定有出息。

(2)、购买“憩园”的人叫姚国栋,没有工作,靠祖产生活。他在丧偶后又娶了一位善良贤淑的妻子。这个妻子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境并不是十分富裕,但是家教良好,价值观正确,为人善良真诚。姚国栋对妻子是很满意的,认为夫妻关系和谐。而且,他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妻子必定认为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不满意的。毕竟,嫁了一个又有钱,又爱自己的丈夫。

(3)、稿酬按前7天的赞赏的70%返还作者,30%用于平台运作和文学活动,10元以上发放(不含10元)。

(4)、对这一切,别人的善意劝阻,他都不肯听。最终,小虎在纵容和娇惯下,失足溺水而亡。

(5)、     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问:巴金是怎么来江门的呢?谁陪同他游玩?散文中的某某的家乡,那某某是谁呢?带着同样的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请教了部分文史专家,不久便揭晓了答案。

(6)、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巴金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值得学习,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巴金精神。”

(7)、1984年到北京的时候,沈从文跟我讲:“我用小方桌写《边城》,巴金在里屋写《雪》,我们俩各写各的,互不相看,我每个星期写一章,他每天写”。

(8)、巴金有言:“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热情的话语,四散着“奉献自我”的光芒。我们大都是平凡人一个,虽然“如米小”也能似“牡丹开”,虽然是“明珠一颗”,也能“照破山河万朵”。

(9)、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10)、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11)、从我个人来讲,他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写了大量政治性的文章,包括在1925年后郭沫若进行论争,包括批判列宁等等。这些文章也是导致他1949年前后唯唯诺诺的精神压力。

(12)、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13)、那时巴金很关心沈从文,沈从文觉得住房不好,就给巴金写信,专门讲到了他的住房。巴金就找周扬,找胡乔木,帮忙解决了他一个三居室的房子,最早住在崇文门的社科院的宿舍。所以他最后说,虽然解决不了,目前的方式住下来也无所谓,甚至说已经够好了。他那种知识分子又想要,但心里又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的状态很是微妙。其实很多作家,在80年前后都写很多信要求能够解决一个房子的问题。

(14)、陆正伟透露过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1997年5月16日,在从上海前往杭州的火车上,巴金听医生说起沪港列车即将正式运行,立刻接口说:“在杭州休养好,如果身体允许,我想10月或11月去一次香港,在自己的国土上走一走。”一旁的李小林也接着说:“我们可以住在新华社香港分社,住上个把月,这样可以免除疲劳,干扰也少一些。”

(15)、1996年曹禺去世之后,巴金写了关于他的一篇文章,叫做《怀念曹禺》。他写曹禺是口述,说一句,让旁边人记一句。过了一个月我去看,他完成了,我就带到了《人民日报》文化副刊。《怀念曹禺》是整个《随想录》写作的最后一篇。所以这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第一篇《望乡》、第二篇《望乡》是根据曹禺的讲述而写的,而最后一篇是《怀念曹禺》。可以说,《随想录》由曹禺而起,以怀念曹禺而终。

(16)、巴金(19025—20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7)、巴金前期的创作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确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18)、 出版日期 1961年 相关电影 英雄儿女

(19)、巴金保留了很多沈从文给他的信,65年的时候沈从文给巴金写信谈他的《英雄儿女》,包括对《英雄儿女》的改编,跟他谈都是谈一些艺术性的东西。他觉得导演处理的不大真实,不大看到战场上有死去的病,还有女孩子和哥哥见面,不像亲人,像小情人。但不管怎么样,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他们一家人都觉得好。

(20)、我渐渐地变成了一个爱思想的孩子。但是孩子的心究竟容易忘记,我不会整天垂泪。我依旧带笑带吵地过日子。孩子的心就像一只羽毛刚刚长成的小鸟,它要飞,飞,只想飞往广阔的天空去。

2、巴金简介100字

(1)、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2)、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3)、巴金对曹禺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认为曹禺是很有才华的,他希望曹禺能够跟他一样,介入到新的写作里面来。所以他就对曹禺说:“你有很高很高的才,但你有一个毛病,怕这怕那”。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可以直接了当地提出对方的毛病,说“你的顾虑太多,你的心灵中有多少宝贝啊”。

(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巴金早年受五四文学思潮洗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光明、正义,毕其终生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大多以进步的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暴露旧制度、旧道德的罪恶,歌颂反抗和光明,艺术风格明朗、炽热、流畅。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5)、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

(6)、近来,网红李子柒受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此聘书一发,引来众人热议,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与之,依我来看。子柒用唯美的画面把生活串成了诗——春花烂漫,可成胭脂;夏果酸甜,可制罐头;秋椒火辣,可成辣酱;冬雪严寒,可吃火锅。在传统农业生活日渐式微的今天,能用这种纪念的形式再现无数人心中田园牧歌的那份美好,为我们枯燥的现代生活带来泥土气息的芬芳,为何不能让她受聘大使,以资鼓励呢?不要忘了传统生活已成为一种纪念,成为一朵魂牵梦绕的花。有人努力让你静赏美梦,此等幸运,还不谢恩?

(7)、错过了繁花的季节,到了最后,草原寂寂、大地干裂、寒风呼号,开花,已经成为遥远的梦了!

(8)、1978年是中国关键性的一年,之前讲“两个凡是”,这个对未来的四五运动,包括历代的冤假错案怎么办起到了很大影响。这个时候《于无声处》演出,我上一年级,宗福先喜欢曹禺的作品,喜欢易卜生的作品,所以写了《于无声处》。他其实并不认识宗福先,但他很愿意把这样一个青年剧作家推荐给曹禺。这个戏在北京开幕的当天,《人民日报》发了评宗福先的文章,那一天恰恰是中央开会,认为四五运动不是反革命事件。

(9)、因为在抗战期间,萧乾和叶君健都在英国,萧乾1946年回到了上海,叶君健大概是1950年回来的,当时回来要带一些东西,萧乾没有交。到1957年反右的时候,叶君健对萧乾做了很严厉的批判,认为萧乾在英国的时候,骗英国的人说他的猫是中国带去的。反右的时候各种批判都有,包括沈从文,因为1933年萧乾在辅仁大学和一个外国人安南编英文刊物,翻译了沈从文的小说,就说他跟美国帝国主义特务有交往。

(10)、能够做到如此,是因为大家都共同尊敬、想念一个人,那就是巴金先生,不论何时、何地,是他把我们聚拢在一起的,是他的精神火焰温暖着我们。研究需要理性的估衡,更需要生命、情感的投入。对我个人而言,巴金研究不仅是一项工作,而它还是提升、磨炼、提纯自我人生的一个大课堂,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我们双手接过他这份沉重的情感,也要能够传承下去,我也相信,在他的精神指引下,这份爱一定会不断地传递下去。那么,在这样爱的氛围中,让我们共同完成这份接力,同时,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幸福如意。 

(11)、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为纪念巴金先生策划出版了《〈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本书是《第四病室》手稿的仿真影印珍藏本,不仅给学界提供了研究巴金创作的宝贵材料,同时,手稿字里行间的气韵及反复涂改的痕迹给读者提供了接近巴金心路历程的稀见文献。

(12)、正像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那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主人公的困惑在现代家庭中也普遍存在,好的夫妻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应当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遗产?

(13)、作者让一个简单、朴实的年轻人为我们叙述一些痛苦的故事。第四病室,一个阴暗的角落,人们在受苦、挣扎、死亡,不管另一些人怎样企图改善他们的命运,但是友情也在这环境中生长,人与人互相接近,甚至死亡和离别也不能分开他们,阴暗的病室被这友情着亮了。…… 

(14)、巴金写了《灭亡》以后,一炮打响,成为一个文学家。所以在1929年,两个不同的“海漂”——沈从文和巴金,成为文坛的瞩目的新星。

(15)、文革之后,两个老朋友终于见面了,而且各自都有新的创作。沈从文经过二十年的时间,在中国的文物史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成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而巴金也是在1978年年底创作他的《随想录》。

(16)、我一再地提到“记录”二字,只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和事情百分之九十都是真实的。经过作者加工的人物只有两个,一是书中的“我”,二十三岁的陆怀民;另一个不用说便是年轻女医生杨木华。第六床朱云标最后的死也是我增加的,我当时只看见朱云标给人用担架抬到内科病室去,并不知道他是死是活,他搬走后两天我就出院了。至于烧伤工人悲惨的死亡,患梅毒、吃长素的老人静悄悄的去世,摔断了手的司机的受尽折磨……全是真人真事。我在这里做的不过是照相师的工作。生活本身已经够丰富了,还用得着我这管破笔为它加一些颜色?既然有人从一滴水中看出了一个世界,为什么不能在一个病室里看到当时半壁江山的中国社会呢?

(17)、    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故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18)、题材上分为两类:一类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1944);

(19)、目视当下,时代大潮汹涌澎湃,“前浪”们尚且在奋力奔涌,一些“后浪”却瘫软在沙滩上,叫嚣理想的丰满,敌不过现实的骨干,大有“看破红尘”,止步不前的态势,真该给他们刮一阵醒脑狂风,让他们明白“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暂时的失意,不代表永远的失败,收拾好卷土重来的心,去喧腾起自己的朵朵浪花。

(20)、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3、巴金简介30字重点

(1)、2019上海书展︱李树德:《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

(2)、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 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 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3)、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作为本次讲座的总召集人:“举办本次活动是为纪念巴金及其经典作品《随想录》,同时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的交流与合作。”

(4)、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

(5)、巴金在晚年的时候给萧乾写信,他说有三个人的才华超过他,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曹禺,一个是萧乾。所以我今天想讲讲他们三个人之间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交往和友谊,以及相互之间是怎么样影响的。

(6)、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神·鬼·人》《沦落集》《发的故事》《长生塔》《小人小事》《还魂草》《英雄的故事》《明珠与玉姬》《李大海》

(7)、巴金、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均为笔名)

(8)、如《激流三部曲》中的《家》(1931),1)《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几对青年爱情上的纠葛为主线,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2)高老太爷: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觉新:长房长孙,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压迫下妥协。“不该那么做”的典型。觉民:他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觉慧: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走”的形象。寄托着对青年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家》的主角。鸣凤: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琴: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

(9)、一个人能够怀念他的老朋友,实际上是那些朋友的温暖在激励着他。巴金到最后的几年,完全是一种不能表达的状态,那个时候巴金是最痛苦的,但他说“要把心交给读者”,这是最痛苦的。

(10)、我记得“提要”里还有“小小的第四病室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缩影”这一类的句子,出版者大概害怕得罪人招来麻烦,没有采用它们。其实我写出那一段真实的生活,我的动机便是控诉当时的社会。出版者虽然在广告上删去那句主要的话,可是读者们仍旧了解作者的用意。要不是为了控诉,我为什么不惮烦地把过去的生活那么详尽地记录下来,拿它折磨别人,折磨自己呢?

(11)、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12)、我们专注出版文化类出版物,以学术文化、大众历史、纪实文学、哲学随笔为主,小说、诗歌等稿件请慎重投稿。

(13)、李辉:这个不一定,每个作家都有他的复杂性和不同的角度。有的人早早认识到自己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如说鲁迅,鲁迅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就知道所有的书稿都要抄一份自己留着,他早就有一个判断。包括沈从文,沈从文在受到那么大的批判,在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他说我的东西要出全集,有些作家对自己是充满自信的,认为自己将超越一切,他对自己的创作和自己的地位有一个恰当的判断。

(14)、你可能读过巴金的许多作品,但不一定看到过他创作时的手稿。巴老说《第四病室》的手稿“是在蚊子的围攻下写成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的背景?手稿和书有什么不一样?陆怀民的年龄为什么反复改?

(15)、时间的巧合对于文坛的人物来讲是件很有意思的事。1923年沈从文从江西到了北京,同年巴金离开成都来到上海。沈从文是1902年出生,巴金是1904年出生,两个人仅相差两岁。巴金和沈从文交往很深,是因为两个人都是西南语区的人,语言的相通使得他们交流的很顺畅,像沈从文南方和江浙一带的人很难谈得好,这也是一个原因。

(16)、大哥觉新:顺从家里抛弃了梅表妹,与瑞珏结连理;梅却因此展开受虐、离婚命运,两人皆遗憾。梅稍后病死,瑞珏也在城外生产后过世。

(17)、提问:您采访过很多中国知名的作家,在作家里面其实也有两种人,一种作家,就像文化老人,非常德高望重的作家,他的所有个人交往,他的日记、书信都是社会财富,他在身前或者身后,一切东西都是一个社会财富。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作家,写作是他的一种职业,他发表的东西,他讲的话,可能只是代表他职业的一种责任,他的个人是不是还应该有个人的生活?我的感觉,为什么有很多作家,他可能在生前写过很多东西,或者和别人发生过很多交往,但这些东西并不完全当初有意识,将来都要公示于天下。

(18)、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19)、新鲜出炉|高三二模作文阅卷ing…饭已喷完,留言区交给你!(名著速读)《巴黎圣母院》6分钟视频速看+情节梗概+作文素材+原版电影,打包全部送给你!

(20)、萧乾:一生最大的幸运之一是在三十年代初结识了巴金

4、巴金简介文字版

(1)、山上有灯,街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每一盏就像一颗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星更亮。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2)、                     2018年7月22日

(3)、1983年曹禺给巴金写信,坦言“我十分讨厌我自己”。我在读他的日记、信的过程中觉得这是一个痛苦挣扎的曹禺。一直到1996年去世,他一直在自我折磨的状态下无法自拔。我认为他把戏和生活是混在一起的,现实状况似乎是不存在的感觉。

(4)、01巴金先生与香港关系密切,曾10次路经及访问香港。

(5)、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子善

(6)、我认识沈从文是1982年的时候,当时他已经搬到社科院的宿舍。有一次突然停电了,巴金还是爬上楼去看望沈从文,由于沈从文这时候已经中风,他们基本上不讲话。

(7)、我最近翻出一九四五年在重庆写的《第四病室》的原稿。那些用毛笔写下的歪歪斜斜的字在我的眼里显得非常亲切。我想起我那个时候的生活,我想起小说中的故事,我想起“第四病室”本身。我的确住过这样的病室。小说《第四病室》其实是真实生活的记录。

(8)、然而,他的现任妻子其实很忧愁。因为,姚国栋前妻所生的儿子小虎对这个继母很不屑。小虎的外婆家是很有钱的家族,也很溺爱小虎,因此经常接小虎去那边玩儿。在外婆赵家,小虎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耍钱、看戏,逃学,极其不务正业。继母担心他会学坏,然而却无法管教。赵家对姚国栋的现任妻子是很敌视的。导致这个女子内心非常忧虑愁苦。

(9)、十几年前,香港大公报曾对巴金的“香港情结”进行过解读,很多细节我们现在读来仍觉感动。

(10)、这是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早年和巴金先生的书信往来。

(11)、页   数:416   字   数:40千  

(12)、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13)、最后一次踏上香江的土地,巴金共逗留了18天。期间,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接待青年读者的来访和座谈会上,希望亲耳听听青年读者的声音。

(14)、    巴金回到上海后,怀着这种心情写成了《鸟的天堂》这篇优美的散文,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上。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

(15)、但是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自然我后来还读过别的文章,可是并没有机会把它们一一背熟,记在心里了。不过读得多,即使记不住,也有好处。我们有很好的“散文”的传统,好的散文岂止两百篇!十倍百倍也不止!

(16)、非常高兴,我们能够相聚在石家庄,相聚在河北师大的校园,在这里拉开新一届巴金学术研讨会的序幕。巴金学术研讨会,到本届已经是第十二届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继1994年北京第三届巴金学术研讨会,时隔22年,第二次在中国北方城市举办巴金研讨会。为此,首先让我感谢河北师大、师大文学院,感谢胡景敏院长和他的工作团队,是他们创造条件让我们在此相聚。  

(17)、巴金的《随想录》最初两篇文章都是和曹禺有关的。第一篇《望乡》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写的是妓女,当时不允许播,还要删减,所以巴金才写文章反对删减。写完了第一篇之后,又写了第二篇,那是恰逢曹禺从北京来到上海,跟他讲了很多内幕,巴金就把它写出来了。这些文章没有发表在大陆,而是发表在香港《大公报》,那时有相对宽松的环境,也反映出大陆思想的变化。

(18)、一个知己,不是看平常很顺利的交往,而是看一个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另一个人是如何做的。巴金和沈从文恰恰是在这方面让人非常感动。首先是沈从文,1946年之后,抗战胜利,国共内战即将爆发。不同的人对内战爆发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作为知识分子,都认为我们好不容易取得胜利,同胞不能互相打仗,因为死的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同胞。当然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从政治的角度,从国共两d的角度,都有各自不一样的想法。沈从文在这方面写了很多文章,他认为国共两d不应该打仗,他有一个长篇小说《长和》,没有写完,里面对国民d和共产d的战争都有一些批判,所以这本书在大陆和台湾都被禁。他还受到左翼文学的猛烈批判,造成了精神恐惧。因此在49年选择自杀,最后自杀没有成功,抢救过来了。那时候正好是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沈从文由于受到郭沫若的猛烈批判,没有成为作协的代表。在没有人愿意理沈从文的时候,巴金带着他的朋友去看他。在一个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去想到他,会去关心他。

(19)、如处女作《灭亡》(1928),1)立志献身的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2)殉道者—悲剧英雄杜大心。

(20)、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5、巴金的简短介绍

(1)、巴金与小鸟天堂结缘可说是天作之合。他游访新会天禄、天马、茶坑三个乡时,由于陈洪有校长校务繁忙,他嘱咐天禄人叶渠均,天马人陈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学兼同事陪巴金游三乡。此时,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一个傍晚,在天马乡务本小学(现在近天马村委的祖祠堂“务本堂”)吃过晚饭,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雀墩”。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晚并见不到鸟,让他有点失望。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2)、我的两篇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小说和几篇在朝鲜写的通讯报道,译为英文印成小书以后,有位英国读者来信说,这种热情的文章英国人不喜欢。还有人反映英国读者不习惯第一人称的文章,说是“我”讲得太多。这种说法也打中了我的要害。第我的文字毫无含蓄,很少有一句话里包含许多意思,让读者茶余饭后仔细思索、慢慢回味。第我喜欢用作者讲话的口气写文章,不论是散文或者短篇小说,里面常常有一个“我”字。虽然我还没有学到托尔斯泰代替马写文章,也没有学到契诃夫和夏目漱石代替狗和猫写文章,我的作品中的“我”总是一个“人”(只有一回“我是一个鬼”)。但是这个“我”并不就是作者自己,小说里面的“我”,有时甚至是作者憎恶的人,例如《奴隶的心》里面的“我”。而且我还可以说,这些文章里并没有“自我吹嘘”或者“自我扩张”的臭味。我只是通过“我”写别人,写别人的事情。其实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世界上岂止千千万万!每个作家有他自己的嗜好。我喜欢第一人称的文章,因为写起来,读起来都觉得亲切。自然也有人不喜欢这种文章,也有些作家一辈子不让“我”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但是我仍然要说,我也并非“生而知之”的,连用“我”的口气写文章也有“老师”。我在这方面的“启蒙老师”是两本小说,而这两本小说偏偏是两位英国小说家写的③。这两部书便是狄更斯的《大卫·科柏菲尔》和司蒂芬孙的《宝岛》。我十几岁学英文的时候念熟了它们,而且《宝岛》这本书还是一个英国教员教我念完的。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这两本小说。《大卫·科柏菲尔》从“我”的出生写起,写了这个主人公几十年的生活,但是更多地写了那几十年中间英国的社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宝岛》是一部所谓的冒险小说,它从“我”在父亲开的客栈里碰见“船长”讲起,一直讲到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奇奇怪怪的事情,取得宝藏回来为止,书中有文有武,有“一只脚”,有“独眼”,非常热闹。它们不像有些作品开头就是大段的写景,然后才慢慢地介绍出一两个人物,教读者念了十几页还不容易进到书中去。它们却像熟人一样,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书中,以后越入越深,教人放不下书。所以它们对于十几岁的年轻人会有那样大的影响。我并不是在这里推荐那两部作品,我只是分析我的文章的各种成分,说明我的文章的各种来源。

(3)、我在前面刚刚说过我的文章里面的“我”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然而绝大部分散文里面的“我”却是作者自己,不过这个“我”并不专讲自己的事情。另外一些散文里面的“我”就不是作者自己,写的事情也全是虚构的了。但是我自己有一种看法: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他无处不在。这不是说我如何了不起。绝不!这只是说明作者在文章里面诚恳地、负责地对读者讲话,讲作者自己要说的话。我并不是拿起笔就可以写出文章;也不是只要编辑同志来信索稿,我的文思马上潮涌而来。我必须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露,才能够顺利地下笔。我有时给逼得没办法,坐在书桌前苦思半天,写了又涂、涂了又写,终于留不下一句。《死魂灵》的作者果戈里曾经劝人“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两个钟头”。他说,要是写不出来,你就拿起笔不断地写:“我今天什么也写不出来。”但是他在写《死魂灵》的时候,有一次在旅行中,走进一个酒馆,他忽然想写文章,叫人搬来一张桌子,就坐在角落里,一口气写完了整整一章小说,连座位也没有离过。其实我也有过“一挥而就”的时候。我在二十几岁写文章写得快,写得多,也不留底稿;我拿起笔,文思就来,好像是文章在逼我,不是我在写文章一样。我并无才能,但是我有感情,有爱憎。我的文章里毛病多,但是我写得认真,也写得痛快……

(4)、你听,迟子建娓娓道来:“生活是永远不会圆满的。但是,曾经拥有过圆满,有过,不就足够了吗?”;你看,汪国真泼墨写下:“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 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你读,周国平洒脱挥就:“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就当你是赤裸裸的刚来到这个世界。”那么,聪明的你,告诉我,还会为“错过太阳而哭泣”吗?去吧,看淡辉煌,笑看挫折,整装出发,笑指天涯。

(5)、   当年,陪同巴金游玩的三人都已辞世,最后离开的陈毓就逝世于1997年,离开我们也已20年;他们三人再也见不到《鸟的天堂》了,而巴金本人也离开我们12年。他也没有机会再游小鸟天堂了!巴金无疑是个高产的作家,也是个爱玩的玩家,还是个喜欢品尝的美食家。据说,他在江门吃饭的时候,挺有趣的:夹好菜后,总是在自己的头上转一圈,然后再把菜放入口中。他的筷子功了不得。大部分时间在西江师范学校的饭堂就餐,偶尔也在朋友家吃,去大榕树玩的时候是不是在外面的餐馆吃不得而知;到台山公益也有可能在外就餐。但是,外面知道的是,巴金在江门时吃的是粤菜——味道清淡。他在上海吃的一定是带甜味的浙菜或者口味适中的苏菜。为什么巴金夹好菜后要围绕头转一圈,不得而知。是他的饮食习惯?还是吃不惯粤菜?可以猜猜。

(6)、我拉拉杂杂地讲了这许多,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了。我不想有系统地仔细分析我的全部散文。我没有理由让它们耗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在这里我不过讲了我的一些缺点和我所走过的弯路。倘使它们能给今天的年轻读者一点点鼓舞和启发,我就十分满足了。我愿意看到数不尽的年轻作者用他们有力的笔写出反映今天伟大的现实的散文,我愿意读到数不尽的健康的、充满朝气的、不断地鼓舞读者前进的文章!                                              1958年4月  

(7)、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珏、觉新等人的悲剧,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

(8)、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9)、最后一次见面后,我收到了张兆和的一封信。里面提到巴金,是对他们友谊的一种叙述。1982年我在复旦,主要研究巴金。到北京之后,希望找到所有跟巴金关系密切的人,例如,沈从文、冰心、萧乾等等。我和他们做一些系列的谈话,他们讲了一些跟巴金交往的点点滴滴。

(10)、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说:“1952年巴金在朝鲜 开城前线,对志愿军65军582团做战地采访。他作为志愿军慰问团成员,在朝鲜战场待了很长时间,冒着极大的危险,终日在战壕里与志愿军指战员同甘共苦,可以这样说,《团圆》是巴金用生命写出来的。我作为团长兼政委向他介绍我团三打‘红山堡’战斗中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战友们坚守67高地视死如归、壮烈牺牲的事迹。巴金被赵先友等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写出小说《团圆》。”

(11)、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2)、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13)、巴老在香港有许多朋友并拥有众多读者时,在一旁静听的巴老突然插话:“我的《随想录》就是在香港首发的。”在这部有着150篇的随想中,巴老紧紧围绕“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的主题,每写完一篇就在《大公报》上发表一篇,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写成了《随想录》(五卷本)。

(14)、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15)、“五四”以后,从鲁迅先生起又接连出现了不少写新的散文的能手,像朱自清先生、叶圣陶先生、夏硏尊先生,我都受过他们的影响。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容易上口的。哪怕你没有时间读熟,凡是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记住。我并没有想到要记住它们,它们自己会时时到我的脑子里来游历。有时它们还会帮助我联想到别的事情。我常常说,多读别人的文章,自己的脑子就痒了,自己的手也痒了。读作品常常给我启发。譬如我前面提过的那篇日本作家森鸥外的小说《沉默之塔》,我正是读了它才忽然想起写《长生塔》(童话)的。然而《长生塔》跟《沉默之塔》中间的关系就只有一个“塔”字。我1934年12月在日本横滨写这篇童话骂蒋介石,而森鸥外却把他那篇反对文化压迫的“议论”小说当作1911年版尼采著作日文译本(《查拉图斯特拉》)的代序。我有好些篇散文和小说都是读了别人的文章受到“启发”以后才拿起笔写的。我在前面说的“影响”就是指这个。前辈们的长处我学得很少。例如我读过的韩(愈)、柳(宗元)、欧(欧阳修)、苏(东坡)的古文,或者鲁迅、朱自清、夏硏尊、叶圣陶诸先生的散文,都有一个极显著的特点:文字精炼,不拖沓,不覵嗦,没有多余的字。而我的文章却像一个多嘴的年轻人,一开口就不肯停,一定要把什么都讲出来才痛快。我从前写文章是这样,现在还是如此。其实我自己是喜欢短文章的。我常常想把文章写得短些,更短些。我觉得越短越好,越有力。然而拿起笔我就无法控制自己。可见我还不能够驾驭文字;可见我还不知道节制。这是我的毛病。

(16)、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的?我常常拿这个问题问我自己。当我这样问的时候,最先在我的脑子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在那时候一所公馆便是我的世界,我的天堂。我爱一切的生物,我讨好所有的人。我愿意揩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17)、同样对于巴金,沈从文也是这样。文革爆发后,对巴金的批判在全国的文学界里应该是最厉害的之当时讲巴金不枪毙就是最大的宽大。当时在文化广场开巴金的批斗会,那是唯一一个在电视台直播的批斗会。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沈从文在干校,还一直惦记着巴金。

(18)、《〈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既是对巴金先生经典作品的纪念,也是一种更能接近作品本源的再现,读者可将其视为一片心迹,感受历史的厚度与时代气息。也将为广大近现代文学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一手史料,对于推动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20)、来稿请附200字内作者简介,近照一张。投稿邮箱:sqwx2019@sina.com

(1)、回归前,巴金特别关心香港。据李小林回忆,父亲那一阵子情绪特别好,天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香港的回归,激发了老人无比的激情。他说:“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2)、开船的时候,朋友洪在舱外唤我。我走出舱去,便听见洪说:“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

(3)、更为珍贵的是,燕赵大地上也曾留下巴金一家的足迹。五十六年前,也就是1960年的8月,巴金一家曾在北戴河小住。1949年以后,巴金事务繁忙,写作任务不断,虽然像沈从文所说,在天上飞来飞去,可是,与家人一同外出度假的机会寥寥可数。只有黄山、杭州、广州、海南、山西等有限的几次,而1960年之夏的北戴河之行,是他们全家人最珍贵、最欢乐的记忆之一。六年后的夏天,他不再享有自由出行的机会;接着之后的六年,也是一个夏天,巴金夫人萧珊在医院中病逝,年仅五十五岁。这个家庭不再完整,也永远失去了完整度假的机会。  

(4)、第一部分(1):描写“我”最能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5)、① 我后来还写过不少这一类的旅行记。这种平铺直叙、毫无修饰的文章并非是可以传世的佳作,但是它们保存了某个时间、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人中间的一点点真实生活。倘使有人拿它们当“资料”看,也许不会上大当。② 一位读者读过收在《特写选》中的《坚强战士》,向我提出了两个问题:您是怎样访问这个战士的?您访问了他几次?您长期在朝鲜战场生活,对您写这个人物很有帮助吗?您是不是能谈谈您的写作经过呢?听说您写这篇文章,改写了几次,才写成现在这样,那么请您告诉我您是怎样改写的,好吗?……  我的回答如下:  第您问我访问了张渭良同志几次。其实,到现在我还没有见过张渭良同志一面。我1952年第一次到朝鲜,在志愿军某部的一个连队里听见人谈起张渭良同志的英雄事迹,我受到感动。我想为这个坚强的人写一篇通讯报道。张渭良同志当时在国内治病,我又没法见到他的兄弟张渭兴。我只好向每个见过张渭良同志或者知道他的故事的人打听,要求他们把所知道的尽量告诉我。我得到了不少位同志的帮助。他们虽然谈得不多,但是把大家谈的集在一起,我也有了一个简单的轮廓。一位姓朱的年轻同志谈得多些,他见过张渭良同志,这个坚强的人在病床上对他谈过话。另一位同志给我一本志愿军某部印的介绍本军功臣事迹的小册子。上面有一篇介绍“坚强战士”的短文,那时张渭良同志已经获得“坚强战士”的称号了。曾思明同志写的这篇短文对我很有帮助。  我在朝鲜住了7个月,1952年10月回国,《文艺月报》在上海创刊,要我写一篇小说。我就写了《坚强战士》。关于张渭良同志的材料我搜集得不多,必须求助于想象,因此我不得不增加一些材料里没有的东西。我称我的作品为小说,便有了放手去写的勇气。但是我仍然不敢凭空想象。我只好利用我在朝鲜战地七个月的生活经验。我对三八线一带的情形还知道一点。动笔以后,小说的写作进行得很慢。英雄在受苦,作者也在受苦。空气沉重,我的文思也迟钝。我在写作的时候好像跟着人物一同生活。那个时候我也曾仰卧在地板上用两只肘拐和一条右腿爬行。我的小孩因此也知道了“坚强战士”的故事,还用铅笔画过一幅志愿军叔叔爬回阵地的幼稚的图画。  小说发表了,好几位同志都说:“写得不好;冗长、沉闷。”还有一位不认识的同志来信责备我不该写得使人读起来感到痛苦。他说了真话。我写的时候自己心里也很痛苦,当然写不出叫人感到舒服的文章。但是我得承认我的小说的确有不少缺点,我应当不断地修改它。我只要找到一点新的材料,就不会忘记用它来充实我的小说。事实上我已经修改过两次了。  第前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新闻处编辑《志愿军英雄传》,决定把我的《坚强战士》收在里面。但是总政表扬功臣,必须完全根据事实。所以新闻处派人访问张渭良同志,拿我的小说去找他核对。张渭良同志根据事实对我的小说提出好多条具体的意见,说明当时真实的情形怎样,我的哪一些描写与事实不合。新闻处把张渭良同志的意见转给我,我根据这些宝贵的材料把小说中某些地方完全重写,这样把《坚强战士》改写成了一篇“特写”。我的文章并不精彩,也不动人。动人的是张渭良同志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的爱(这都是在志愿军里培养起来的)。他的英雄事迹教育了我,我也希望有人从我的“特写”中得到益处……(1957年8月30日)③ 那几位英国读者可能忘记了他们的祖先。但是我没法说狄更斯和司蒂芬孙不是英国人。其实用第一人称写小说的英国作家并不少。

(6)、前天,在火车上聊天,我说:巴金学术研讨会起航于1989年初冬的上海青浦。我们一位会议代表说:她那一会刚刚出生。这让我不能不感觉到时光流逝,岁月更替。1989年,我们尊敬的贾植芳先生73岁,也正好是今年李存光老师的年龄,而当年李存光老师才46岁,山口守老师36岁,陈思和老师35岁,辜也平老师34岁,李辉老师33岁,坂井洋史老师30岁……我也在想,那一年,我在干什么?初三要毕业,春夏之交,天天跑回家看新闻联播,秋天,刚上高中,第一个寒假,看到了李辉老师的《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激动地要给他写信——当然,不是三十万言书——我常说,我很幸运,也很幸福,始终有前辈学者温暖和照亮我的研究道路,记得第一次参加巴金学术研讨会,我还是一个大二的学生,而贾植芳先生早已是驰名中外的学者,然而,研讨会结束后第二天上午,他耐心地与我谈了很久很久,并没有看不起我这个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好奇的学生。这些年来,李存光、陈思和、李辉,山口守、辜也平、坂井洋史、刘慧英等老师,以及在座的很多朋友、老师都无私地帮助过我、指导过我——这就是巴金研究界的一贯氛围,大家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切磋,既不隐瞒各自的观点,又相敬如宾。  

(7)、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拨开迷雾,追求光明的呼号。

(8)、巴金在《随想录》里,写了很多老人。1977年郭沫若去世之后他就写过,但发表得比较早,所以并没有收录到《随想录》里。后来,1980年赵丹去世,他连写了两篇。写胡风和老舍的,也是《随想录》里面两个有分量的文章。像冰心,叶圣陶、茅盾、曹禺,也都可以在《随想录》里面找到,这些都是他笔下的文化老人,是巴金三十年代到北京后认识的朋友。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时候,他们又聚在一起,还有著名的翻译家、戏剧学家李健吾,他的文艺评论非常漂亮,巴金还因为《爱情三部曲》和他争论,但不影响友谊。然后是曹禺、郑振铎等,写郑振铎的文章实际上没有完成。郑振铎、郭沫若、赵树理,都是巴金曾经写到的人物。

(9)、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10)、他们两个人其实很不一样。巴金觉得有感情就要发泄,而沈从文认为感情要有节制。当时京派的作家就讲究节制,包括林徽因、沈从文等。而巴金因为受无政府主义理想的影响,有想法就要告诉年轻人。巴金和沈从文告诉我,当时巴金在院子里面写《爱情三部曲》的时候,说一天写1万字,写万不改,沈从文在里面写《边城》。两个人的观点不一样,而且互相争论,沈从文还写过一些文章,批评巴金的一些观点,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这就是当时的创作情况。

(11)、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1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3)、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巴金的作品极具感染力,这与他坚持‘讲真话’的写作态度有莫大的关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致辞中他表示,巴金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强调“讲真话”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跨越时代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

(14)、你那整齐的字迹和信封上的香港邮票吸引了我的眼光,我拿起信封抽出了那四张西式信笺。我才记起四个月以前我在怎样的心情下面收到你的来信。我那时没有写什么话,就把你的信放在书堆里,以后也就忘记了它。直到今天,在这样的一个雨夜,你的信又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朋友,你想,这时候我还能够把它放在一边,自己安静地躺回到床上闭着眼睛睡觉吗?“

(15)、我不仅学过怎样写“散文”,而且我从小就读过不少的“散文”。我刚才还说过老师告诉我文章应当怎样写,如何从第一段讲到结束。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很少有的。这是在老师特别高兴、有极大的耐心开导学生的时候。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惟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序”,有“书”,有“表”,有“铭”,有“赋,有“论”,还有“祭文”。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来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但在当时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可是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这就是说,它不是颠三倒四的胡说,不像我们常常念着玩的颠倒诗:“一出门来脚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这样一来,我就觉得写文章比从前容易些了,只要我的确有话说。倘使我连先生出的题目都不懂,或者我实在无话可说,那又当别论。还有一点,我不说大家也想得到:我写的那些作文全是坏文章,因为老师爱出大题目,而我又只懂得那么一点点东西,连知识也说不上,哪里还有资格谈古论今!后来弄得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批“清顺”二字敷衍了事。

(16)、长篇《寒夜》:1)作品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2)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3)汪文宣,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中而又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4)其中也有对人性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如“婆媳”战争。5)这是平民的史诗,是战争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是发自小人物内心的真实愤慨。6)《寒夜》是巴金继《家》《憩园》之后小说艺术的又一高水准发挥。

(17)、巴金的文章很多都以家庭为主题,因此,“憩园”又被人称为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之外的《冬》。

(18)、后来,大儿子带着对父亲的深深的痛恨长大了,在卖公馆的时候,大儿子不顾父亲的反对,按了手印,代表了他们三房的态度。杨老三痛心却毫无办法。

(19)、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对电影《英雄儿女》都是很熟悉的,电影中歌颂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形象也同样铭刻于心。王成的事迹取材于战场上的一次真实的战斗。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7句仙气飘飘的五个字名字队伍名字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