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5句程颢的诗句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24 09:33:16 admin 阅读:59

导读程颢的诗 1、程颢的诗秋日偶成 (1)、   这首诗虽说是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

程颢的诗

1、程颢的诗秋日偶成

(1)、   这首诗虽说是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户外,放眼望去。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无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颇具自得的神情。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风光与特殊胜景,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们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享受自然的乐趣。

(2)、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3)、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堪称是英雄,因为他们是不可征服的。但他们不是通常的所谓“英雄”,而是“风流人豪”。

(4)、在第二十二章里曾经指出,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需下工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对这一点,禅师们不大提及,周敦颐主“静”,也不着重讲修养需用的工夫。程朱强调一个“敬”字,就把修养需用工夫这一点凸显出来了。

(5)、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散译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6)、基础的基础|《千家诗》108程颢:郊行即事

(7)、基础的基础|《千家诗》065程颢:题淮南寺

(8)、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9)、因此,在新的儒家看来,颜回不迁怒是因为他的感情并不和私己联结在一起。一事来临,可能在他心里引起某些感情,但这种感情都是由于外物与自我无关,因此,在转向其他的人或事物时,无怒可迁。人心里对外界的反应包括了感情上的反应,但却不应让自己成为感情的掳物。颜回以“不改其乐”被孔子称许,新的儒家对这种“乐”也推崇备至。

(10)、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1)、第三句“万物静观皆自得”,讲的是“观物”,即世间万物,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自有一番生意和内在的道理。明道的语录就有“万物之生意最可观”,《鹤林玉露》和《宋元学案》都记载,程颢不让除去书窗前的茂草,“欲常见造物生意”;又专门用盆池养小鱼数尾,“欲观万物自得意”。“草之与鱼,人所共见,唯明道见草则知生意,见鱼则知自得意,此岂流俗之见可同日而语!”

(12)、“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清亮、欢快流淌的溪水绕着碧绿苍翠的青山,奔流而下,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二者浑然一体,融为一色,是那样美好令人陶醉。

(13)、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

(14)、   世上利名群蠛蠓,古来兴废几浮沤。   

(15)、程颢出生于历代仕宦之家,自幼深受家学熏陶,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程颢还是一名情商高手,特别会把控自己的情绪:程颢在京任御史期间,恰逢王安石变法推行之时。他是以反对变法著称的人物,但是程颢的反对态度与司马光的激烈抗争方式却截然不同,他表现得比司马光更加温柔敦厚,以至于使王安石这位在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也对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尊敬,尽管王安石比程颢还年长十一岁。

(16)、程颐的精神修养方法见于他所说的一段名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18)在汉语里,“敬”的意思是严肃、真诚,心不分散。上文已经提到,程颢也说,学者必须首先认识万物本是一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此后新的儒家都十分看重一个“敬”字,以此作为精神修养的关键。周敦颐强调的是“静”,程朱强调的是“敬”;以“敬”字取代“静”字,正表明更新的儒学在精神修养方法上和禅学的进一步分道扬镳。

(17)、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18)、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淡淡的云变换着各种姿态,悠闲地在天上飘着,风儿像母亲温暖的手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时分,我陶醉地穿行于花丛之中,拂过袅娜多姿的柔柳,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美丽的小河边。其他人理解不了我内心此时此刻的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19)、也有些新的儒家批评邵雍过分夸张了自己的快乐;但对于程颢,则没有这样的批评。我们总算找到了中国式浪漫主义(风流)和古典主义(名教)结合的最美好的实例。

(20)、瞧,我们程家人——为2019年北京程氏宗亲会新春联谊而作

2、程颢的诗句

(1)、《外书》,12卷,朱熹编定的是《遗书》的补编或续编,内容多系传闻杂记。

(2)、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

(3)、程颐和朱熹所受的直接启发可能是来自张载和邵雍。在上一章里,我们看到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消灭。张载的这个理论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解释万物为什么分成不同的门类。即便我们接受花和叶都是由“气”聚而生,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成为花,而有的成为叶。程颐和朱熹的“理”的观念便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万物各从其类,因为“气”的聚结,各依不同的“理”。花之所以成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是便生成为花;叶所以成为叶,是因为它的“气”是按照叶的“理”聚结,因此便生成为叶了。

(4)、这首诗虽说是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

(5)、闲来无事不是无所事事,君子还是要有所追求。这个追求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尽管可以在万物中享受生活之乐,但是也要像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一样,“富贵不淫贫能乐”,在富贵时不致流连忘返、迷失本性,在贫困时却能不改其乐。能抵达这种境界,就是“豪雄”了。总之,大丈夫精神是:居仁由义,发强刚毅,乐天知命——三位一体。

(6)、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7)、新的儒家常用的另一个例子是颜回的故事。《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称许颜回“不迁怒”。通常人们在发怒的时候,往往会把怒气转移发泄在与他发怒这件事无关的人或物件上头,这便是“迁怒”。新的儒家对孔子的这句话十分认真,认为在颜回这个完美仅次于孔子的人身上,“不迁怒”是他的一个极重要的品质。对此,程颐评论说:“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譬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若圣人因物而未尝有怒。……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遗书》卷18)

(8)、第四句“四时佳兴与人同”,说的是天人相感,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四季节候不同,既是阴阳消长的体现,也与人事活动相应,自然与人事相感通。熊刚大说“春暖秋凉,与自家意思一般”,意为自然界的变化就像与自己的心境、情绪连通一样,看到春暖花开,便感到融融春意;看到秋风萧瑟,便感到肃杀之气。“四时佳兴”,指四季各有佳胜的景致,比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10)、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11)、一次,王安石恰巧与程颢一起议事,当时,王安石在和大臣们讨论变法事宜,遇到了思想不通处,他就声色俱厉,暴跳如雷,要贬人官帽。程颢听后就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说:“讨论天下的大事不是一家子的私下议论,希望你能平心静气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王安石为之惭愧折服。程颢说话办事,这样有理有节,不动真气,用以柔克刚反对变法的态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避免了出现像王安石与司马光那样势同水火,不共戴天的悲惨局面。

(12)、也有人说这首诗是出自朱熹之手。但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他与程颢这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有着同样的影响。但程颢是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13)、《文集》,12卷,为二程的诗文,南宋张栻,朱熹等先后纂辑。

(14)、《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15)、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16)、身劳无补公家事,心冗空令学业衰。世路崄巇功业远,未能归去不男儿。

(17)、程颢世居中山,后来从开封迁徙到河南(今河南洛阳)。程颢在学术上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倡导“传心”说,主张以诚敬存天理,人称“明道先生”。

(18)、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19)、ZHONGGUOZHEXUEJIANSHI

(20)、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3、程颢的诗游月陂

(1)、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2)、清澈的小溪似悬空一般,从树木葱茏、苍翠欲滴的碧绿山峰上一泻而下,澄澈的溪水与碧蓝如洗的天空溶在柔美皎洁的月色中,涌动着融融的秋色,构成了一幅空明灵秀流动不息的秋日画卷。

(3)、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沿着繁花翠柳的小径漫步,正走到前头的河边。

(4)、《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诗题一作《偶成》,作于公元1058—1062年春,程颢陕西鄠县主簿时.任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

(5)、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扩展资料: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6)、在答张载的这封信里,程颢讲,圣人有喜有怒,情顺万物;有情无私,廓然大公;对应自然,一无智巧。这和周敦颐所说的“静虚动直”是一个意思。前面第二十三章论到周敦颐时,从《孟子·公孙丑上》中所引“见孺子将落井”时人的自然心情,这个例证为程颢在这里所说,圣人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一样适用。

(7)、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早晨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不受权势富贵所迷惑,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8)、孔子主张“贫而乐”,孟子宣称“富贵不能淫”。合而观之,就是“富贵不淫贫能乐”,在富贵时不致流连忘返、迷失本性,在贫困时却能不改其乐。能抵达这种境界,就是“豪雄”了。总之,大丈夫精神是:居仁由义,发强刚毅,乐天知命——三位一体。

(9)、这种秋色仿佛隔绝于遥远的红尘之外,空中那自由自在的白云,山间那如火的红叶,是多么安然悠闲,大自然的一切都俨然被这幽幽的秋夜陶醉了!

(10)、旁人哪会理解我此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还以为我在偷闲学那热衷于寻花问柳的少年呢。

(11)、这首诗历史上曾被不同的文献收录,文字也小有出入,但是不妨碍文意。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孝鱼点校本《二程集》,本诗是《秋日偶成二首》的其首句是:

(12)、《春日偶成》这首诗是程颢的一首即景诗,描写了他在春天郊游时的快乐愉悦的心情以及春天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诗人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自己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表现出自己善于吟咏的才华和陶醉于自然的情趣。

(13)、《经说》,8卷,是程颐以义理疏解儒家经典的著作,包括《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8种。其中:《易》《孟子》《中庸》不一定是程颐手著;《粹言》2卷,是杨时根据二程语录撮要文饰而成,后又由张栻重新编次。

(14)、《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15)、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16)、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17)、关于作者程颢(1032-1085),字伯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18)、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19)、修养需要“敬”,那么,“敬”什么呢?这是更新的儒学两派之间争论的一个问题。在下面的两章里,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20)、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

4、程颢的诗有哪些

(1)、程颢在这首《秋月》中,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来描写抒发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出他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2)、对上述第一段,程颐分析说,吃糙米,饮凉水,并不给人什么乐趣,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尽管生活如此清苦,孔子仍然不改其乐。对第二段,程颐解释说:“箪、瓢、陋巷,非可乐也,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遗书》卷12)程颐这样分析是对的,但孔、颜究竟乐在何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

(3)、《秋月》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颢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4)、程颢一生著述不少,又长期讲学,有后人效《论语》等将其言论辑录成册。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

(5)、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6)、如果把张载和邵雍的哲学结合起来,就相当于希腊哲学家们所讲的事物形式和质料的区别。程颐和朱熹对这个区别说得非常清楚。他们——也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世上的事物,其所以能存在,必须有一个“理”,而且居于某个“物”之中。如果有一物,就必有一理。但如有一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与它相应的物。这个道理,程朱称之为“理”,与“理”相应的“质料”,程朱称之为“气”。如果把朱熹的理论体系和张载的理论体系相较,则朱熹所讲的“气”,比张载所讲的“气”要抽象得多。

(7)、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8)、在第二十章里,我说到王弼的理论,认为圣人“有情而无累”。《庄子》也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这是说,一个接近于完美的人,心如明镜,不为物所移,对外物无求无待;物来而对应,但不存之于心。因此,接近完美的人能在对应中战胜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伤累。王弼的看法,似乎是从庄子的思想中引申出来的。

(9)、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他是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他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写的一首秋日,可谓是一首哲学好诗。度App,看更多美

(10)、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11)、按照程颢的看法,圣人也有快乐,有愤怒。但由于圣人心怀天下、客观公正,因此圣人的各种感情乃是宇宙中客观的现象,并不特别与个人联结在一起。圣人的快乐和愤怒是因为外界的事物值得引起快乐或愤怒,于是在圣人心里引起相应的感情。又由于圣人的心如同明镜一样反照外界事物,当外物移去时,它引起的感情反应也就消逝。因此,圣人虽有感情,却不会陷入感情的网罗。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援引过的“见孺子将落井”的故事,如果一个人处于这样的时刻,他的自然反应就是冲过去抢救孩子。如果救回了孩子,他自然感到高兴;如果孩子已抢救不及,他自然是哀伤。但由于他的行动不是出于私己,事过以后,感情又会趋于平静,因此,不会陷入感情的网罗。

(12)、人生要如何呢?其实最好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颇具自得的神情。其实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未来的梦想,就像是自然的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风光与特殊胜景,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们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享受自然的乐趣。

(13)、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5)、《中国哲学简史》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这是基于中西方哲学的气质、传统的不同来展开。该书最开始是为西方读者而写,因而有必要介绍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其产生的地理、经济背景。可以说,第一章、第二章是对中国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的高度概括与阐明。第三章是冯友兰正式撰述简史的开始,冯友兰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了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为我们呈现了当时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景象。其后,又依据各学派的发展,向读者阐述各学派发展、嬗变的历史过程,以宏观的视野、简洁的笔触展现了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正如冯友兰在作者自序中所说的那样:“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16)、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dènɡ)清。

(17)、此诗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18)、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19)、这首诗可以说是程颢人生态度的一个集中体现,其实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脉络。从道家的顺应自然营造活泼的生命,到儒道两家都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君子思想到大丈夫人格,他的这首诗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指南。

(20)、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5、程颢的诗词《秋月》

(1)、(学古诗)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欧阳修

(2)、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这句与上句在一起,是说溪流隔开人间真是遥远,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悠闲自在!

(3)、在第二十章里我曾谈到,风流的主要特性在于心超脱于万物的畛别之上,率性而行,自事其心,不求取悦于人。在朱熹看来,曾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快乐,因为他实践了风流的真精神。从朱熹的这番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新的儒家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前面我曾说过,新的儒家从名教中寻求快乐;同时,还要看到,新的儒家并不把名教和自然对立起来,而是把名教看做自然的发展。在新的儒家看来,这乃是孔孟思想的真谛。

(4)、在以下各章里,我们将会看到,这两个学派所争论的主要问题乃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他们所争论的问题是:自然中的规律,是否是人头脑中的臆造,或宇宙的心的创作?这是柏拉图学派的实在论和康德学派的观念论历来争论的中心问题,可以说,也是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剩下的争论就不多了。在这一章里,我不准备对这个问题进行详尽的讨论,只是指出中国哲学史上对它进行探讨的开端。

(5)、在前面第八章里,我们看到,早在先秦时,公孙龙已经明确区别共相和事物本身,指出它们不是一回事。他提出,即便世上没有任何白的东西,白的共相仍然存在着。公孙龙似乎看到了柏拉图所分辨的“两个世界”——永恒的世界和在时间流程中的世界、可认知的世界和可见的世界。但是,后来的中国哲学家没有对这个思想继续发挥,名家在中国哲学中也不占主要地位。结果是这种思想朝另一个方向发展。直到一千多年之后,中国哲学家才又再次注意到永恒观念这个问题。再次提出这问题的两位哲学家便是程颐和朱熹。

(6)、“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7)、新的儒家是否成功地实践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主张呢?是的,他们确实这样实践,并且获得了成功。下面的两首诗,第一首的作者是邵雍,第二首的作者是程颢。从诗中可以看出,邵雍是一个快乐的人。程颢称他为“风流人豪”。他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下面这首诗的题目是《安乐吟》:

(8)、冯友兰(1804~19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1949年,冯友兰获得“儒莲奖”。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9)、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10)、如果再简要地总结一下,全诗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11)、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12)、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13)、且因经世藏千古,已占西轩度十春。时止时行皆有命,先生不是打乖人。

(14)、第六两句,熊刚大认为讲的分别是“致广大”和“尽精微”。“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道通天地有形外”的“道”,回到《中庸》的语境下,应是指天地之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道一直通贯到世间有形万物之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是说精义入神,思虑的精微直入云卷云舒、白云苍狗的瞬息变化中。

(15)、新的儒家的这种看法也反映于对上面第三段《论语·先进》引文的解释。朱熹对这段话解释说:“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论语集注》卷6)

(16)、程颐还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个概念的来源也是出自《易传》,《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程朱的思想体系中,这个区别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抽象”与“具体”。“理”乃是“道”,是“形而上”,或如西方哲学所说的“抽象”。至于“器”,程颐和朱熹用以指个别事物,或如西方哲学所说的“具体”。

(17)、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18)、基础的基础|《千家诗》001程颢:春日偶成

(19)、曾有一位鲜于侁(音伸)问程颐说:“‘颜子何以能不改其乐?’正叔(程颐别号)曰:‘颜子所乐者何事?’侁曰:‘乐道而已。’伊川曰:‘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二程遗书·外书》)程颐的这个回答很像禅师们的回答,这是朱熹编纂《二程遗书》时,不把这段收入正文,而把它列入《外书》的缘故。但是,这段话确有一定的道理。圣人的快乐是他内心状况的自然反照,即周敦颐所说的“静虚动直”,也可以用程颢所说“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来描述。圣人如果停留于“乐道”,则他和道、主观和客观还是分离的;圣人以己为乐,是因为他已经和道合为一体,乐的主体和乐的客体已经结合,圣人所乐的正是存在的这种状态。

(20)、“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1)、《遗书》(《河南程氏遗书》),25卷,系二程门人所记二程的语录,后由朱熹编定。(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2)、按程颐的说法,“理”是外在的,人对“理”,既不能增一分,也不能减一分。他说:“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佗元无少欠,百理具备。”(《遗书》卷2上)又说:“百理俱在,平铺放着。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同上)程颐还描绘形而上世界是“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同上)。意思是说,在形而上世界里,虚无一物,却又万物具陈。虚无一物,因为其中没有具体事物;万物俱陈,因为万物的“理”都在其中。“理”是客观存在着的,无论现实世界中有没有它的具体实例,也不在于人是否知道它们。

(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4)、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5)、进入北宋到公元11世纪下半叶,更新的儒家分成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以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程颐两兄弟为创始人,他们被称为“二程”。这真是一种历史的可喜巧合。弟弟程颐(1033—1108年)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朱熹(1130—1200年)集大成,史称“程朱学派”或“理学”。哥哥程颢(1032—1085年)创立了另一个学派,由陆象山(1139—1193年)和王守仁(号阳明,1472—1528年)完成,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程氏兄弟并未意识到他们创立的两个不同学派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朱熹和陆象山开始的学术争论,直到今天也仍然在进行着。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68句赞美教师名言警句励志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