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7句苏格拉底的书籍推荐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30 08:28:05 admin 阅读:59

导读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1、对苏格拉底的评价一句话 (1)、稍微了解一点苏格拉底生平的读者,都能看懂正确的译文想表达的意思。  (2)、中国周边的民族都是还未开化的蛮夷,华夏文明对周...

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1、对苏格拉底的评价一句话

(1)、稍微了解一点苏格拉底生平的读者,都能看懂正确的译文想表达的意思。 

(2)、中国周边的民族都是还未开化的蛮夷,华夏文明对周边有绝对的优势,孔子的“华夷之辨”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

(3)、第二个不同,就是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方法的不同。

(4)、苏格拉底第二次解读这个梦,把解读的注意力放在了“创作(poiei)”这个动词上,认为梦中其实是特指“我们这里常见的教育(dēmōdēmousikē,dēmōdē是“适合大众的”的意思,其词根dēmō是“大多数人”的意思,含有贬义)”。古希腊那会儿常见的教育形式,也就是古希腊的传统教育形式,也就是以神话、故事、寓言、传说等“创作”进行的教育。

(5)、世人震惊,苏格拉底自己也不相信,他一直觉得自己很无知。

(6)、中国究竟应该走哪一条路?又可能走哪一条路?

(7)、1787年,法国画家雅克·大卫为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8)、(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9页。

(9)、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详细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申辩和赴死的完整过程。雅典人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亵渎神灵和腐蚀青年。第一批原告控诉苏格拉底追求地以下天以上的东西,强词夺理颠倒是非,并且以此传授他人。众所周知,只有自然哲学家尤其关注自然,并以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文明的起源由超越自然的神圣力量下降到我们共同经验的自然世界,不得不说这是自然哲学的进步之处。但对自然神的顶礼膜拜,只会取消人类自身理性的力量。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回到地上,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转向人内在的德性。他在市井之中与人辩论,目的也不在于传授知识收取报酬,纯是出于爱智的动机,与人共同寻求真理。而亵渎神灵的控告,则是说苏格拉底不信有神,或者说只相信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信本邦认可的诸神。这也是他被认为败坏青年之处。证据之一是苏格拉底曾经说太阳是一块石而月亮是一块土。这其实仍是同以安那克萨戈拉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混为一谈。不信有神和引进新神首先在逻辑上就是自相矛盾的。原告和被告的分歧不在于相不相信有神,而在于相信神是什么,而这些都不足以说明苏格拉底有罪。

(10)、首先,孔子出生时的古中国,是当时已经有夏商周悠久文明的国度,国土辽阔,号称九州,从夏禹治水到孔子出生,古中国的文明史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之久。

(11)、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件事要归于苏格拉底门下:归纳性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总是用辩证法追问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诸如善时什么,正义是什么。不仅如此,“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来自德尔菲神庙的箴言在苏格拉底的身体力行下扭转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从自然到自我的转变,首先是从有关自然的具体知识到知识本身和认知主体转向。因此,在苏格拉底哲学中知识成为核心问题。“德性即知识”成为其基本命题,而“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正义和其他德性都是智慧”也成为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12)、董燕生教授对杨绛的批评,见报章:“杨绛译《堂吉诃德》被当反面教材”。https://www.douban.com/note/344857574/

(13)、苏格拉底经过艰苦跋涉的寻找和苦思,恍然大悟。

(14)、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15)、编辑: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16)、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普通人不会去反思生命的价值,更不会关注死亡的意义,他们关注的是名利、财产、地位等物质快乐。伊壁鸠鲁有句名言:“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将使我们对生命之必有死这件事愉悦起来。”(8)论据是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我们尚未来临;而当死亡到来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这也成为部分人歪曲死亡的本来面目,以纵情享乐的绝妙借口。当人们沉溺于感官快乐时,死亡悄然降临,剥夺了个人的一切,包括财富、朋友、名望,甚至他的身体和思想。死亡带走了一切,只剩下死亡本身。殊不知,伊壁鸠鲁在说快乐是善时,不仅包括肉体上的欢愉在内,他强调的额最大的快乐时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不是视死亡为苦难的解脱,而是要直面不完美的生活,使之充实起来。生命是一场华丽的葬礼,在有生之年更为重要的是照看好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将死定义为:“所谓死的状态,就是肉体脱离灵魂而独立存在的状态,和灵魂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状态。”人们对于死的恐惧,出于对死亡的无知。而逃避死亡的人正是在追逐死亡,并最终会被死亡追上。真正的哲学终生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无时无刻不净化自己的灵魂。死亡则是灵魂最彻底的净化。当死亡来临时,哲学家看到的是灵魂的解脱和重归自由。摆脱肉体之累后,最终能关照到善本身,在彼岸世界实现永恒。

(17)、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18)、赠书(40本)写书评学子问答 | 陈巍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

(19)、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20)、《说文》解释说,仁,亲也。《礼记·经解》解释说,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中庸》和《孟子·尽心下》都解释为,仁者,人也。

2、苏格拉底的书籍推荐

(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2)、我仔细对比了她所用的英译文,发现了原因。原来,她对自己英文水平过于自信,在不理解柏拉图的情况下,又理解错了勒布版和Jowett版的译文。Jowett版英译文,在“讲故事”和“讲道理”这两件事的区分上,翻译成了“shouldnotonlyputwordstogetherbutmakestories”。Puttogether是一个惯用搭配,有“综合考虑事实情况而做出合理判断”的意思,但杨绛理解为“造句”这个用法了。同一个词,勒布版的speeches其实是学界传统专有名词译法,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意思,但杨绛仍将其作为普通名词翻译成了“讲话”了。当然,如果杨绛这么理解,那么在“造句”和“讲话”两个概念之前,“讲故事”自然要显得更高一等了。但杨绛理解错了。正因为杨绛对两句英译文都理解错误,又不知道柏拉图一贯贬低诗人的态度,杨绛才会以为柏拉图这里在赞美“真正的诗人”,在润色译文的时候才采用了赞叹的语气说:“真正的诗人......还该创造故事”。

(3)、苏格拉底看着助手不辞辛劳到处寻找,领来一位又一位,他只能一一谢绝。

(4)、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5)、造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悲剧的原因历来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话题。“对____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上帝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苏格拉底即使饮鸩自尽,但杀身是否成仁仍然留下疑问。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撇开政治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单从其哲学个性和理想信仰方面探究,考察苏格拉底在可以活的情况下选择死的必然性。

(6)、也正因如此,当儒家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而占据中国文化正统后,儒家学说就牢牢的把控着文化解释权,“法古”思想也在中国长久的传递下去,后世的中国士人,一辈子就为前人留下的文字作注疏,既不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注重在追索问题中获得超越。仅有的一点不甘心,也往往必须打着“复古”的旗号,以向古人看齐为准则。

(7)、第一轮投票以281票对220票表决苏格拉底有罪。正反双方票数相差很少,苏格拉底说“似乎双方票数对调我就可以释放了。”他提议以罚款代替死刑,他的朋友们愿为他担保。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却不认罪,反而以自己有功于国而请赏。他认为每天讨论道德问题,审查和检视自己和别人,也不过是顺从神的旨意。在这次申辩中,苏格拉底不肯放软措辞说些悔改的话,更不愿追述战功以期将功赎罪,并且直言自己所缺少的不是辞令而是厚颜无耻和不愿说公众爱听的话。这彻底惹恼了法官,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此时的苏格拉底已经年逾古稀,剥夺他几年的寿命,雅典人毫无所得,唯有不光彩而已。或许他可以免死,如果他肯屈膝乞命。但他对自己的申辩态度毫不后悔,他宁愿按照自己的方式而死,也不远按照他们的方式而活。”(1)坐监期间,苏格拉底多次拒绝逃亡的建议,坚决服从法律的安排。临难之际,生路摆在面前,只要稍微屈服,就可以活命。但苏格拉底宁死不屈,平静走向死亡。

(8)、科学的逻辑的思维对于物质世界是正确的,在直觉与感性的文学艺术那里,它却是主题先行和概念化的根源。

(9)、少一些恶意和抱怨,多一些能量和温暖,心里慢慢阳光了。

(10)、Phaedo60e-61a里面的几个关键的错译

(11)、愚昧的极致是苏格拉底这最大的智者却被全民公审判处死刑!

(12)、首先,苏格拉底所指“是不是事实”是强调我们要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因为传播虚假信息若导致他人蒙受损失,其性质与诈骗无异。无论是来自大众媒体的轰动性新闻,还是来自小众媒体的小道消息,都会有一些受众。若这些媒体传播的是虚假信息,肯定会有人基于自身经验、常识和科学知识的缺乏以及对媒体从业者的信任而信以为真。当年深圳市某媒体传播的医生缝产妇肛门的虚假新闻导致了很多人相信医院和医生有作恶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甚至导致一些人产了仇医的情绪,可能至今余毒犹在。

(1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出生于周礼影响深刻的鲁国,时人称为“周礼尽在鲁矣”,和旁边沿海重商的齐国不一样,鲁国重农轻商,孔子深受影响。而苏格拉底出生的希腊,商业活动盛行,特别是雅典,是当时地中海东部经济、贸易、文化的中心。(以出口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和工业制成品为主,粮食依赖进口)

(14)、地缘上中国为大陆,偏封闭,且古中国文明高于周围,因此孔子儒学“独尊华夏”,并不太重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如后世的“华夷之辨”。

(15)、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6)、“人想附庸风雅的时候,就最喜欢赞美一些‘其实没看懂’的文章,以为这就是品味”,见Aristotle,NicomacheanEthics,BekkerNumber1095a

(17)、“认识你自己”这一思想命题的深远意义,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由隐而显的过程。在近代,西方哲学家休漠、康德都清醒地认识到研究自身意识确定性的重要性,并给予了力透纸背的探讨与论证,彰显了复归自己、认识自己这种思想原则的深刻意蕴。同样,中国哲学史上,儒家的理想主义者孟子曾在《尽心章句上》以不同的文化话语方式,表达了与之相类似的思想原则,即“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不过,孟子比苏格拉底更具体,又进一步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对苏格拉底来说,复归于自己,认识你自己,意味着凡是对人显现的事物或自然,都是为人的意识所显现的,这与中国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含义无异。但是,切不可将此等同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以及中国后来的儒学家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即是理”。因为苏格拉底既承认意识之外存在着自然物,也没有肯定万物的本质就是意识,他和孟子一样,只是说,为人所认知的一切事物、对象是在人的意识中并为人所显现的,因而它们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一个意识确定性是在反映一个客观自然,所以,人如果不通过皆备于我的万物,就很难达到对外界自然的认识。

(18)、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件事要归于苏格拉底门下:归纳性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总是用辩证法追问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诸如善时什么,正义是什么。不仅如此,“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来自德尔菲神庙的箴言在苏格拉底的身体力行下扭转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从自然到自我的转变,首先是从有关自然的具体知识到知识本身和认知主体转向。因此,在苏格拉底哲学中知识成为核心问题。“德性即知识”成为其基本命题,而“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正义和其他德性都是智慧”也成为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19)、(0).见人民网文章。“今天我们为什么悼念杨绛?”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0526/c87423-283827html

(20)、------------------------

3、对苏格拉底的评价死心眼

(1)、这个故事警醒着人们,如果你想活出自我,向往成功,就应该牢记这句至理名言:

(2)、大智慧的苏格拉底却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3)、你们都希望在我们争吵时,凑热闹说,“打,苏格拉底!”、“做得好,克珊西帕!”

(4)、莱波维兹(DavidLeibowitz)著蒋明磊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平装|231pp|201503|00

(5)、行为没有正义不正义之分,只有看目的才知道。

(6)、写完这篇文章,我才在互联网而不是图书馆找到了杨绛参考书里列第二位的Geddes版《斐多》(1863年出版)和列最后一位的HaroldWilliamson版《斐多》(1924年出版)。这两本都是古希腊文注释本。Geddes版的注释是正文脚注,Williamson版是附录形式的尾注。前文中提到的一切杨绛的翻译错误,在这两本书的古希腊注释本里都有提到。Geddes版中其中涉及“mūthos”和“logos”两词对比的注释十分详细。Williamson版对于mousikē的注解简单清晰。但很可惜,杨绛虽然将两书列为参考书目,但并没有阅读,更没有使用两书的正文注释。两书的注释虽然与古希腊文都有所混合。但重要内容都用英文书写完全,并没有给不识希腊文字母的读者设立任何障碍。其实杨绛只要稍微认真读一读这两本书里任意一本的正文注释,就会发现,即便只读英文,其对各句该如何翻译,如何理解的解释也足以使她避免一切翻译错误了。杨绛一定没有读正文注释,才导致这段话里关键概念全部翻译错误。也许也是因为她对自己的英文能力太过自信,认为仅凭勒布和Jowett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就足够翻译柏拉图了,才会把古希腊文注释连翻看一下都没有翻看。

(7)、简单举例,孔子告诉过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但他从没告诉过学生他是怎么总结出这个道理的。

(8)、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详细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申辩和赴死的完整过程。雅典人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亵渎神灵和腐蚀青年。第一批原告控诉苏格拉底追求地以下天以上的东西,强词夺理颠倒是非,并且以此传授他人。众所周知,只有自然哲学家尤其关注自然,并以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文明的起源由超越自然的神圣力量下降到我们共同经验的自然世界,不得不说这是自然哲学的进步之处。但对自然神的顶礼膜拜,只会取消人类自身理性的力量。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回到地上,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转向人内在的德性。他在市井之中与人辩论,目的也不在于传授知识收取报酬,纯是出于爱智的动机,与人共同寻求真理。而亵渎神灵的控告,则是说苏格拉底不信有神,或者说只相信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信本邦认可的诸神。这也是他被认为败坏青年之处。证据之一是苏格拉底曾经说太阳是一块石而月亮是一块土。这其实仍是同以安那克萨戈拉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混为一谈。不信有神和引进新神首先在逻辑上就是自相矛盾的。原告和被告的分歧不在于相不相信有神,而在于相信神是什么,而这些都不足以说明苏格拉底有罪。

(9)、故事、传说、童话......一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文学”或“故事”。

(10)、六点,时间上平分钟表盘,不偏不倚,蕴含“时中”之意; 

(11)、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人类永恒的隐痛。对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归宿。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向死亡趋近的过程。对于死亡,人们总是怀着莫名的恐惧和敬畏。正如叔本华所说,人们怕死,事实上是怕个体的毁灭,而死也毫不隐讳把自己表现为这种毁灭。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死亡,如何看待死后的未知状态,如何进行死亡的价值评价,是涉及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终极问题之一。作为世界文明史一大公案的苏格拉底之死为我们公正看待死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知德意味着善是通过认识而由主体意识产生的,但由主体意识产生的道德知识并不是以知觉为依据的经验知识,而是以理性为根据的非经验知识。因为以知觉为基础的经验知识只能把握两个东西之间的类似性而达不到它们之间的统一性,相反,以理性为根据的超验知识则能够通达事物的统一性、规律性。如果说在万物的存在体系中,存在着“逻各斯”并由其制约着一切存在现象的话,那么,人作为万物存在体系中的最高存在,也必然有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道理。对这个普遍道理的认识就是知善、知德。知善、知德必须依赖于理性,反身内求。因为主体是善的,善是主体的品格,是内在于人自身的;而一旦意识到了善,便会产生选择,使人为善而不为恶。

(13)、(1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1页。

(14)、毕竟,孔子之后,中国再无能超越孔子的思想家,而苏格拉底死后,有一代比一代进步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5)、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

(16)、赠书(40本)写书评学子问答 | 陈巍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

(17)、古中国附近是犬戎、北狄,都是比古中国低一级的蛮夷,互相交流很少。古希腊附近都是埃及,腓尼基,都是比古希腊高一级的文明,且贸易活动盛行。

(18)、感谢苏格拉底的三个筛子,在我们说话之前,心中默默的筛三下。我要讲的话,是不是事实;是不是善意;是不是重要?

(19)、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主要作品包括小说《洗澡》、散文《我们仨》、散文集《干校六记》。译著有《堂吉诃德》、《斐多》等。2001年,杨绛将自己的全部稿费在清华大学捐助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16年,杨绛去世,清华大学学生自发聚集到清华大学逸夫图书馆门前点燃蜡烛悼念杨绛。人民网发表悼念文章说:“杨绛先生的译著之所以被译界奉为圭臬,源于其治学态度的严谨。在译界普遍以每日2000字为正常速度的情况下,杨绛每日不会翻译超过500字。足见其负责任的治学态度(0)。”

(20)、(1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69页。

4、对苏格拉底的评价300字

(1)、斗鱼699181丶段神:苏格拉底9卡和10卡可以用,灵活有点差手感有点笨重,低强卡不建议用。他的体重是个问题,体重偏低导致了他很容易与别人对抗之后产生丢球的情况,或者是倒地。苏格拉底对巴西套的补充影响较大,可以弥补巴西套身高的不足,他甚至可以起到一个站桩式中锋的作用,在中场也是一道较为稳固的身高保障。

(2)、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首先是从哲学方向出发的,其着重关注的是个体对现实世界的适应,他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世界的本质。与孔子的教育目的相比,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更单纯,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比较少。

(3)、摘要: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殉道一直以来都是西方思想史上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何会被以自由民主著称的雅典城邦以公正合理的程序判处死刑?面对这一疑问,本文试图以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从其哲学性格方面入手,揭示苏格拉底之死的必然性,并阐释哲学家与死亡的内在关联。

(4)、“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就是归纳法和一般定义。

(5)、苏格拉底也是如此。认识自我就是反身而诚,认识人心的理性规律,只有求助于心灵,运用理性的思维,才能达到存在的真理。这是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萌芽。在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原则,从人的理性思维看,理性思维表现万物的统一性,万物在其统一性中是个“共同本性”或“共同概念”,不是一些知觉的总和。万物在“共同本性”或这个道与理的统一中,其最高的规定是人的伦理规定。因为万物中的最高环节是人,所以,万物统一的“共同本性”、道和理是一个绝对的至善,正是在这里,开始有了和自然哲学不同的目的论。但是,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这个思想,却并未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那样对绝对的至善—万物的统一体作过认真的研究,这个思想后来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发展。然而,尽管苏格拉底所谓的善仅仅是理念、道与理的一种形式,但在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中,由于苏格拉底通过对自己的意识和反思最先注意到了善,因此,黑格尔称赞苏格拉底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亦即他把伦理学加进了哲学,建立了伦理学。

(6)、“除非你知道一个东西是什么,否则你不能回答任何关于这个东西的问题。”

(7)、(8)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6页。

(8)、中西文化是全球文化的两大主流,是人类文明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

(9)、我认为苏格拉底仅仅用一句话就说出了人类的终极真理。

(10)、逻辑、论证、知识......一切干巴巴的“事实”或“论证”。

(11)、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是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如希腊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源”,如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万物诞生于火”,你也许不知道,古希腊第一批哲学家,都是天文学家。

(12)、这是个人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一些观点,岱岱学力不逮,以奉大家见教。

(13)、这次的古希腊文注释就收录在手边的情况下,杨绛仍然不查阅参考资料,把专有名词当做了普通名词翻译,恐怕就不能怪罪到“缺少资料”上了。

(14)、杨绛翻译的柏拉图的短篇对话《斐多》(三联书店版)在豆瓣网上评分高达近六成网友给杨绛的译文打了五颗星的满分,四颗星和五颗星的打分占全部评价的6%,两颗星和一颗星的打分只占全部评价的0.3%(2016年6月数据)。对于这本几乎可以说是《斐多》的最差译本来说,这个分数着实令人吃惊。这些评价总地来说分为两类:第一类评价赞美杨绛“把冗长的希腊人名简短为了符合汉语习惯的两字人名,阅读性大大提升”,第二类评价赞美杨绛的“译文流畅”。但评价译文内容的评论却很少。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没有读懂她的译文。古希腊哲学家对这种现象早有一针见血的评价:

(15)、先有论据,后有论点,而不是先有论点,再为论点有选择地找论据。

(16)、“心灵治愈”术,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知识等等的全体。

(17)、苏格拉底这样孜孜不倦地关心人的内心和灵魂,把道德和知识联系起来,教人努力体认自我,回归内心善性。德性落实到城邦和个人则是正义、勇敢、节制的美德。即便神谶说他是最智慧的,他依然认为自己无知。当他逐一访察以智慧著称的人后,才知道他们有的是有限的知识,甚至根本无知,反而自认为无所不知。如同他们怕死一样,只是不智而自命为智,以其所不知为知。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好是坏,但人们都怕死,就好像确知死亡是最坏的境界。苏格拉底不以不知为知,更不会逃避死亡,“苏格拉底悟出了神的本意,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是没有价值的”所以神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让苏格拉底不停地与人辩论检验别人的智慧。反讽和助产士的方法常使别人理屈词穷,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也因此得罪了一批有名望的政客。这些人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必欲置其于死地。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8句节约粮食名人名言名句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