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心情说说 > >正文

沈从文散文时间(湘行散记鸭果围的夜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23-11-14 09:50:21 admin 阅读:59

导读湘行散记鸭果围的夜主要内容? 《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个名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

湘行散记鸭果围的夜主要内容?

《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个名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

沈从文的散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中写了哪三个时间向度的哪三个女性,有何寓意?

这是一篇奇异地手记式的散文,写作时间是1949年5月30日。从抗战开始,由于政治意见和文学观念的差别,沈从文与左翼政治力量的关系不断恶化,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辱骂他为“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政治上的乌云摧残了他的神经,1949年沈从文中止了文学事业,走下北大中文系的讲台。1月起,就开始精神失常,而那些清华园的朋友林徽因夫妇、金岳霖等马上邀请他到清华调养。《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就是当时留下的文字材料之一。在短小的篇幅里插入了三段不同的叙事文字:历史中的丁玲、现实中的夫人张兆和、幻觉中的翠翠。特别是对于最喜爱的人物形象翠翠是放在将来的时态中叙述的,暗示着他对未来道路的选择:虽然后来没有归隐故乡湘西,但彻底远离了文坛,而流连于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的整理。他首先从一张旧照片引出了丁玲的故事是意味深长的。青年时代,沈从文与丁玲夫妇是极好的朋友,虽然走的道路不一样,但是在丁玲的丈夫胡也频牺牲以后,他曾冒着危险护送丁玲和遗孤回家乡,可说是有胆有识;当丁玲被国民党政府秘密逮捕后,他又公开发表长篇散文《记丁玲》来唤起民众对失踪者的关注,可说是有情有义。十九年过去了,丁玲成了新时代的文艺官员和风云人物,当年护送的遗孤也已经长大成人,可是他,却“被自己的疯狂,游离于群外”,历史是多么嘲弄人?对于患难与共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是充满了感激和愧疚。当他的思绪从照片上的历史回到现实时,他用两句话来描写自己的家庭:“兆和健康而正直,孩子们极知自重自爱”.这两句话其实是一层意思,后一句更加衬托出前一句兆和的健康正直、教子有方。眼看着这样一个在温馨熟睡中的幸福家庭将会因为他的缘故而遭到破坏,他的恐惧和绝望是可以想象的,静夜中小灶马的振翅鸣叫似乎也渲染了这种绝望的心理。最后,沈从文又想到了家乡--他时刻魂萦梦绕之地,这位湘西民间世界的赤诚歌手在社会变动中饱经孤独与冷遇以后,本能地想回到土地的怀抱之中,他本来就是属于那一块朴素的土地。翠翠也许是他小说里的人物,也许是艺术人物的生活原型,也可能是家乡民间世界的一个文化幻想,象征了作家归隐民间的理想。值得注意的是作家描述家乡时用的是未来时态(端午快到了)而不是过去时态,隐含了作家对未来道路的自觉选择:虽然他后来没有归隐湘西民间,却以半生的精力流连于民俗文化和历史博物的整理,而自觉远离喧嚣的文坛与社会,在民间岗位上尽了知识分子的职责。虽然这篇手记仅仅是作者在病中的“呓语狂言”,但它富有象征意味地记录了知识分子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里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病中的沈从文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世界在动,一切在动”,但他真正感到恐慌的不是世界变动本身,而是这种变动中他被抛出了运动轨迹:“我似乎完全孤立于人间,我似乎和一个群的哀乐全隔绝了”,“我却静止而悲悯的望见一切,自己却无份,凡事无份。”正因为沈从文从来就不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所以他才会对这个变化中的时代既不具备任何敌意和戒心,也不是明哲保身地冷眼旁观,而是想满腔热情地关爱它和参与它,所以才会对自身被排斥在时代以外的境遇充满恐惧和委屈。这种感受多么清醒,多么逼真,哪里有丝毫的“神经失常”?所以他要大声地宣布:“我没有疯”!他还要进一步地反复追问:这“究竟为什么”?作者虽在病中文字仍然充满力量,读完这篇手记,一个善良而怯懦的灵魂仿佛透明似的毕现在读者的眼前,人们忍不住想问:一个新的伟大时代的到来,难道不能容忍这样一颗微弱而美好的生命的存在吗?

【美文欣赏】时间--沈从文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象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象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时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象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  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一九三五年十月

您身边的图书馆

我们为您提供

沈从文散文时间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和《萧萧》中,都十分的纯真、善良、美丽,她们的童年、爱情、她们慈祥的爷爷和身边宽容仁厚的人们,都是那样惊人地相似.从生存环境看:她们都出身于山野田间,是大自然的女儿。是湘西山水间栉风沐雨掬雾追云的“野丫头”。鲜明的地域特征,令两个少女充满野趣。她们顺乎自然规律,从小不受管束,健康活泼、聪明伶俐且带点娇憨,无拘无束,自生自灭。融人性于山水,寄情思于命运。略有差异的是——劳动性质或分工选择。翠翠与爷爷属水上人家,萧萧与家人属庄户人家。 从人际关系看:虽然她们的父母都隐身幕后没有出到前场,但是她们的身边都有一位慈祥仁厚并对她们呵护有加的老祖父。爷爷既给了她们生活中长辈的关爱,还给了她们许多生活的乐趣。不同的是——家庭结构和生活习惯。翠翠的人际交往更社会化一些,有众多过往船客与小镇人物;萧萧的人际交往更家庭化一些,有丈夫、儿子、情人、婆婆、公公、伯伯等。 从人物性格看:她们都是那种懂事、乖顺、勤快、讨人喜欢的女孩。区别在于——翠翠性格内敛,心事较多地装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梦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临;萧萧性格外露,做人家媳妇、替情人养孩子、与丈夫拜堂成亲入洞房,都水到渠成地做出来了,没有多少藏之匿之的地方,更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感觉,似乎生活得更现实一些。 从命运结局看:她们都身不由己地屈从或顺应了自然或社会环境加之于身的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后来景况悬殊——翠翠身边,白塔倒了,爷爷死了,虽爱情尚有渺茫的等待和寄托,然婚姻似乎已经没有多大可能,她成为孤女,被无可奈何地遗弃在山脚水边,仍然是少女的她,留给读者的牵挂要多许多;萧萧虽为胆小不负责任的情人抛弃,却有了两个儿子和一个丈夫,还有一个挺不错的家,她的可以亲近的人基本上都还生活在她的身边,她成了少妇,牛儿已定了亲,若无意外,且终将会儿孙满堂,读者对她的牵挂要少得多,如果有,也只是祝愿而已.

沈从文散文《时间》的好词好句

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沈从文最著名的散文集?

《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沈从文散文选》、《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沈从文《边城》中的二老,使翠翠在睡梦中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这个年轻人会回来吗?

《清奇秀美的湘西水乡风情画——边城的艺术特色浅析》是我当年的毕业论文。之所以选此题,是因为湖南籍现代文学教授宋老师的推荐,更是被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的自然之美,奇特的风土人情,翠翠与大佬和二佬,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地吸引。

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沈从文先生,带着一身奇异的经历,从湘西一隅走向文坛,以独创的散文体小说《边城》,抒发自己内心深处,那命运的不可知性,那深深的乡思,淡淡的哀愁。意在净化乱世空气,为迷茫孤独的灵魂,找到一个安放之处。

湘西小儿女的爱情故事,在桃花源式的古镇茶峒展开,主要地点是翠翠摆渡的渡口。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哥俩,同时爱上了老船公的外孙女翠翠。

面对同样优秀朴实俊拔的兄弟俩,翠翠一时难以抉择。夜间对岸那动人情歌,让翠翠心动神驰,睡梦中灵魂也会轻轻地浮起……而歌者到底是二者其谁,翠翠却搞不清。大佬天保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幸遇难!伤感的二佬傩送,离开了故乡,不知所往……

白塔在雷雨之夜倒下,爷爷溘然长逝,只留下孤女翠翠!善良美丽纯情的少女,每日在渡口张望,默默地等待傩送归来,渴望爱情落地……

“这个人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这是《边城》的尾声。作者歌颂真善美,追求自然之美,《边城》的画面感很强,这一尾声,如同绘画大师的留白,以悠长的意蕴,拓展读者的想象力……

《边城》,本来就是书写人生的孤独,命运的凄凉。二佬傩送会回来,因为父母在,乡愁难消。但回来时,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孤身归来,重续与翠翠的鸳鸯梦,还是带着妻子儿女回来?这是一个悬念,留给读者想象……

沈从文散文《湘西》

沈从文散文《湘西》【篇一:沈从文散文《湘西》】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从小城文学的角度探讨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1932到1938年间,沈从文在创作小说《边城》、《长河》等代表作的同时,还创作了《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五部散文长卷。《从文自传》是作者于1932年对离开湘西之前的二十年生命历程的自叙。《湘行散记》是作者1933年底至1934年初返乡探视母病时,将沿途见闻以书信的形式写给夫人张兆和的一组信札整理加工而成。《湘西》则是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取道湘西赴云南的所闻所感。这三部散文,均是以湘西为题材,向我们展现了作者眼中和心中的湘西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似乎每个研究者都只是一个闯入者。本文从小城文学的角度切入,探讨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散文。沈从文站在现代化转型的时间流程的“中间物”,和夹杂在都市和乡村的小城的“中间物”的双重位置,以一种城乡空间对照和历史的视角来“看”湘西、构筑他的湘西世界。因着对湘西深厚的感情,他向我们呈现出湘西自然美、人性美的同时展现湘西的现实和苦难,在美与悲的大结合书写中,是作者对湘西命运和未来的思考和希望。一、沈从文之于湘西近年来,“小城文学”的提出和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熊家良在他的《小城:在传统乡沈从文在为戴乃迭翻译的《沈从文散文选译》一书所作的《序》文中的人情和悲痛。三、今年这次去张家界时,还观看了大型歌舞晚会夹河高山,

沈从文1928年发表作品

摘自:《沈从文全集》总目《入伍后》1928年2月由北新书局初版。原目:《入伍后》、《我的小学教育》、《岚生同岚生太太》、《松子君》、《屠桌边》、《炉边》、《记陆弢》、《传事兵》、《过年》(戏剧)、《蒙恩的孩子》(戏剧)。《老实人》1928年7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1932年11月由新中国书局再次出版时,书名改为《一个妇人的日记》。现用初版本。原目:《自序》、《船上岸上》、《雪》、《连长》、《我的邻》、《在私塾》、《老实人》、《一件心的罪孽》、《一个妇人的日记》。《好管闲事的人》1928年7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原目:《好管闲事的人》、《或人的太太》、《焕乎先生》、《喽啰》、《怯汉》、《卒伍》、《爹爹》。《梓里集》新编集。集名选自作者生前所拟的一组集名中。编入1925年~1928年间发表的小说10篇:《福生》、《画师家兄》、《更夫阿韩》、《瑞龙》、《赌道》、《堂兄》、《往昔之梦》、《黎明》、《哨兵》、《屠夫》。《阿丽思中国游记》为长篇小说第一卷,原书无卷次标志。最初发表于1928年3月10日~6月10日《新月》第1卷1~4号。署名沈从文。1928年7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二卷)为长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8年7月10日~10月10日《新月》第1卷5~8号。署名沈从文。1928年12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为“二百零四号丛书之四”。《雨后及其他》1928年10月由上海春潮书局初版。原目:《雨后》、《柏子》、《第一次作男人的那个人》、《有学问的人》、《诱——拒》、《某夫妇》。《不死日记》1928年12月由上海人间书店初版,为“二百零四号丛书之二”。原目:《献辞》、《不死日记》、《中年》、《善钟里的生活》。《采蕨》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编入1928~1931年间发表的小说5篇。即:《采蕨》、《一只船》、《逃的前一天》、《一个女人》及《一个体面的军人》。《旧梦》曾以《旧梦——到世界上之一》为题,分28次连载于1928年2月25日~9月29日《现代评论》第7卷第168期~第8卷第199期,署名懋琳。

夜泊鸭窠围的内容概括?

《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个名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精辟人生感悟经典句子(人生感悟精辟句子心情说说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