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0句)

发布时间:2023-05-13 01:11:39 admin 阅读:59

导读一、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2、●王阳明...

一、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2、●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3、阳明特意提出了一个“傲”字以警策弟子,原因在于当时阳明的学生中,集合了大量的当时社会的精英人才,精英人才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所以,这个“傲”字真的是深入许多人的骨髓,不得不对其痛下克治之功。

4、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5、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7、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8、在《吕氏春秋》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后,有人支付赎金将其赎回来后,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别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却拒绝国家给他的垫付金。孔子对子贡说:“你这样做不对,从此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垫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9、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10、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1、本专辑根据严思先生作品整理而来,见仁见智,愿对有兴趣的听众或读者有所助益!

1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理想的儒家人格要求,心学和这种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心学不是宗教,但是心学那种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却必须有一种宗教般的执着,这个诚敬之心,可以说是心学的基石,这种心也就是阳明本段所说的那个“本原”。

13、王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指王阳明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在他万念俱灰的绝望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跳出了“以经解经”的圈子,走上了独立思考、探索人生的解脱之路。思考了七天七夜,仍未有结果。后大病一场,他发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对的。

14、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

15、明是非,通情理,多善念,修善心。不要空洞地理论,切实到实际中去,

16、我以前以为“观止”之意为学习古文,看完这本书就能够停止了,或是吴公子季札观赏乐舞时所发的赞叹:“观止矣”(太好了)的意思。但此刻我明白了,你的“止”应当当是语助词,所以“观止”应是“大观”之意。

17、这本书把我带进了一片浩瀚无边的海洋,尼摩船长带着我一起探索海底的奇妙,我知道了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知道了在海底是如何打猎的;知道了尼摩船长是怎样制服鲨鱼的;还了解到“鹦鹉螺”号是怎样冲破冰山的围攻脱离险境,安然无恙地奔驰在危机四伏的海底的。这里带给我全新的感受,体验到另类、刺激的人生。

1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9、我异常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20、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二、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人的思想意识体糸就是人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伦理道德良心的存在,并且每时每刻支配着人的“三观”意识,也就是知和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为一体,不可动摇。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可以看透一个的意识本质。

2、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3、“大人之学”自明明德涵养扩充开,盈科而后进,“功夫所至,即其本体”,扩充到哪里,那里就是心体,其实是无内无外。后儒格物之学落在博学多识上,往而不知反。从时间上说,“大人之学”致广大则能尽精微,“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中庸》所谓“时中”“时措之宜也”。孔子所谓远虑,周公之夜以继日,并不是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而是在存天理上用功,虽自强不息,也无意必将迎,故曰“无有终始”。《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又曰“至诚无息”,区分终、始,而终、始又不贰。区分终、始,才能有生物不测,终、始不贰才能尽精微以至于至诚无息。

4、世上一切的客观规律,唯有通过致良知的方式才能让本然之理为我所用,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着力点也都脱离不了这层意思。“良知”是贯通“心”与“物(此物指外物)”的桥梁,而“致良知”就是通过这个桥梁将“心”和“物”连接为一体,使得万物皆不出“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

5、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该用行动去实践它。若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6、阳明先生说:“这也是实话。这个道本来就是无穷无尽的,质疑和诘问越多,则其中精微的地方越能显现。圣人的话本来是很周全了,但凡是质疑和诘问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有阻滞不通之处,圣人被他一诘问,阐发的也就愈加淋漓尽致。像颜回能闻一知胸中洞明无碍,又哪来的诘问?所以圣人也只好寂然不动,没有地方发挥,所以说‘非助’。”

7、这就是说第二点:有善有恶意之动

8、大中至正之道不是沉空守寂,本不离视听言动,知“味”即知“道”。阳明说“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目的是引出“心无体”一句,立论与《中庸》“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在同一层次。

9、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10、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1、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2、知道了善恶,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不是应该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认定自己就是那样的人,说天性如此这类鬼话,实则是对自己的放纵和堕落。

13、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14、子贡赎回同胞而不肯接受国家的支付金,就子贡自己方面而言,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自己财力充足,不在乎这点金钱,或者是道德高尚,付出不要求回报等等,总之,子贡的良知认为自己救人而不求回报是正确的。这种“做好事不图回报”的道德观念至今在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而事实上,正是这种道德观造成道德下滑的大蟊贼。

15、愚以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文集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文章情真意切,气贯长虹,笔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16、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17、(1)《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中庸》:“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8、知善知恶是良知,应是从社会各项工作中抓。

19、你读读王阳明下面这些诗句,

20、王学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他认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体。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得学而能的本然。

三、王阳明心学读后感200字

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中卷有书信八篇,是他晚年的著述。回答了对于知行合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3、整段谈论的主旨是为学要“循序渐进”,意思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悬想何益?”一句,是针对人的急于事功的通病说的,克服这种毛病的途径是要有一种“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达观。

4、《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可是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5、如果想在生活中践行阳明心学,那么最紧要的入手处,无疑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保持良知在场。换言之,就是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了了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让自己的心灵修行,探寻那种云淡风轻、明月如斯的空灵与幽静。

6、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8、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9、喜欢提知行合你能简单通俗的把王阳明的心学讲明白?那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一下吧!

10、你是我读过的书中最经典的一本好书。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经验来透当今的纷纭,以选择自我的人生坐标;文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审美来捕捉当今的生机,以享受自我的人生乐趣;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智慧来诠释当今的信仰,以培养自我的人生操守。所以,阅读你,使我丢弃那些幼稚与浮华,而给我带来的却是理性和高雅,以及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乐趣。

11、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2、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13、在煤矿工作,屈指算来,八年抗战,可以说硕果累累。头发交给了安全帽,时光交给了辅运巷,自己也没有别的能力,反正自己越来越追求实际,越来越变得成熟,劳动中勤动脑,勤动手,勤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煤矿工,牢记安全,牢记职责。

14、“良知只是个分辨是非的心,是非只是个喜好和厌恶。只要明白了喜好和厌恶也就明白了是非,只要明白了是非也就能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阳明先生又说:“‘是非’这两个字是个大原则,而灵巧掌握则在于每个人的造化了。”

15、阳明说的那个本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诚敬”,但最通俗的说法是“立志”,这个立志,是志在此心时时处处顺应天理之志,在立定这个志之后,在对待陆澄问的“知识不长进,如何?”这个问题上,我们自然能找到最端正的态度,那就是看一下你的当下,该播种的就播种,该发芽的就发芽,该浇灌的就浇灌。尽管我们还不是圣人,但顺理而行,此心安处即吾乡,只要那颗诚敬之心够坚定,坚持对心的砥砺的时日够漫长,终归有一天,会发现,所谓的成功,无非是自我人格完善后的一个副产品。

16、喜欢这本书因为文风比较轻松,作者从今日国人的精神需求为切入点,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和解读,指明了一条通往心灵自由的路。

17、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最优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名著读书随笔5《古文观止》一书,是文人吴楚才、吴调侯爷孙两人在清朝康熙34年间,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两千多年的优秀作品而著成。此书不仅仅包括了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的应用文。另外,少量的骈文和韵文也被选入其中。大体上能够反映出中华古文的绚丽多姿以及百读不厌的文学风采。

18、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个人本体的核心思想,有良知的良心,也就是有伦理道理的良心。并在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中产生出来,更通俗一点说,事成就是心想出来的!

19、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20、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四、王阳明心学读后感800字

1、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2、如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缺少耐心,而年轻人更甚。浮躁的年轻人不清楚自身能力,一味的在人群中奔跑。在遇事后更多的是埋怨,是推脱,鲜少有人主动承担责任,这就是心中的“知”有了偏颇,急功近利。静心自省,不是简单的说说,是要把内心欲望降低,行动步伐放慢,朝着真知的方向转变。

3、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

4、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名著读书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名著读书随笔1三年来,余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为感慨,请略陈陋见。

5、(2)《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6、王阳明和所有宋明理学家一样,其标准只有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

7、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9、王阳明一生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被贬贵州时所作。在《象祠记》一文中,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10、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1、以前看过一档节目,就是和那些原本作恶多端的人们口中的恶魔对话的节目,经过岁月的洗礼,生活发生了太多的变端,让他们剥开迷雾,渐渐看清了眼前的现实。

12、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1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4、由此,王阳明认为按朱熹说的方法去“格物”,是行不通的,只有按他自己的悟,才能悟出道理,“格”竹子是错的,“竹子”里没有“理”,“理”其实就在自己心中,依此,王阳明提出了他的哲学的基本理念——“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点。

15、“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16、通俗地讲解哲学著作,尤其是这种中国古代谈论很抽象的心性问题的哲学著作,是比较难的。哲学、科学著作,往往就是艰深、晦涩、不食人间烟火的代名词,当年霍金在写《时间简史》这本书时,出版商就明确的告诉他,这本书中假如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吓跑多少多少读者,以至于霍金在写整本书的过程中都在拿捏着如何能在尽量少用数学公式的前提下更明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17、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阐述了知行合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18、你可从他的学说中领悟到佛

19、文集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觉察,且鄙人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先,因而对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不取;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有异议,故对魏晋一代的文章几乎不取;编者是清代学者,似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观影响,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为外族入主,对这些以士自居的学者是一件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观止”未免黯然失色。

20、他提出“致良知”是为圣的内在可能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做到“知行合一”。

五、王阳明心学读后感500

1、先生说:“为学必须有个根本,要从根本上下苦功夫,循序渐进。

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是非只是个好恶”这一句必须正确理解,王门后学者流派众多,一些步入歧途者,往往就是对“是非只是个好恶”的理解上产生了偏差,他们认为,阳明先生说了,自己心中的好恶就是良知,所以一味听任自己的主观直觉,不做克己致知的实功,将放任沉溺于私欲误认为是遂我是非之心的洒脱。所以,尽管阳明先生说了“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但是我们更要明白,世上怕的并不是没有规矩,而是怕没有“必行”之规矩,因此,阳明先生又补充说“巧处则存乎其人”,没有能正确履行规矩的人,再大的规矩也只是一文不值的空文。

4、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5、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6、此书,看后,感觉确实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7、捧一杯香茗寻找内心的宁静。

8、这就是第三点:知善知恶是良知

9、《王阳明心学》这本书是单位发下来要求读的,且要求读后感要交的,作为工作之一要求,不得不读。其实一直以“胸无大志的小女子自居”的我等自觉如此高大上的心学无关,平时的工作只要专业性知识多学习即可......既然作为工作之要求了,便也仔细认真的读了起来,读后感,真心说也是借鉴得来,完成任务,大家懂得哦

10、“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五人选择了“重于泰山”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是伟大的,是有重大意义的。经过与你《故观止》的交流我对死生的意义更加明确:即使平凡的人也能对国家发挥重要的作用啊。名著读书随笔3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

11、《传习录》227条:“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

12、阳明心学告诉人们,人在身心幸福的情况追逐身外之物,只要以良知作为指引,追求任何事物都是可以的。

13、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14、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5、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最难捉摸。”

16、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17、当的解释 当 (⑩噹) ā 充任,担任:充当。担(乶 )当。当之无愧。 掌管,主持:当家。当权。当政。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当时。当代。当初。当今。当即(立即)。当年。当街。当院。 面对着:当面。当机立断。首当

18、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9、主要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参见:○一了百了

20、《孟子·尽心上》:“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邹家军的qq空间唯美说说(在乎他是过去式,喜欢他是现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