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鱼我所欲也原文(100句)

发布时间:2023-05-16 13:57:21 admin 阅读:59

导读一、鱼我所欲也原文 1、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抒发感悟 3、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

一、鱼我所欲也原文

1、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抒发感悟

3、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于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4、临死前的严监生·吴敬梓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7、鱼我所欲也的朗读节奏划分及译原文如下:

8、亮丽家园·爱丽丝·门罗

9、以生活涵养语文,用语文化育生活

10、携手“爱文居”,师生共成长——王月如老师为文化、写作系列讲座揭幕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浩然正气,舍生取义之精神和大丈夫的为人标准,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即使在今天,孟子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2、品读经典,书香育人——梁冬青老师赴融水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13、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14、(12)辟:通“避”,躲避。

15、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6、⑤[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7、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18、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19、(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0、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二、鱼我所欲也原文中心论点

1、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47)乡:通“向”,从前。

3、牡丹的拒绝(节选)·张抗抗

4、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5、(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6、《孟子·告子上》,作者是战国孟子。扩展资料赏析

7、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为什么接受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从前宁可死亡都不接受那“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箪食,一豆羹”,今天能为了这些而接受“万钟”吗?“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法的运用,从正反两个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8、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9、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10、(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1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3、生命·和谐/陈劲·陈骏

14、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生死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晏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1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

16、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17、(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

18、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9、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20、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三、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手写

1、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灾祸我不躲避。

2、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整理)

5、(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6、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7、寻找和表达美的元素——《兰亭集序》诵读指津

8、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有放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10、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12、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1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15、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16、(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18、(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19、巧妙设计阅读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

20、第三段也是举例论证,接受那些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仪”,从文中看,这里的讲“礼义”是指为了什么而接受俸禄。文章用了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接着用排比,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的人。指出这种做法不停止、制止,那就是失去了本心。此段和第二段从结构上看是并列的,是互为对照的,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

四、鱼我所欲也原文抄写图片

1、部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整理)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走进厂矿企业,拥抱真实成长——“爱文居”宝钢湛江钢铁行记

5、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6、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7、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为《鱼我所欲也》,原文为:

10、(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1、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积累的语言,交流的魅力——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记录·邱娇

13、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辩礼义

14、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15、《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16、明确: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17、(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18、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五、鱼我所欲也原文图片

1、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华美的住宅却接受了它;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3、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6、原创美文(按作品音序排列)

7、(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8、草原的风南国的海·姚远

9、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研学旅行”导师专题研修学习感悟·梁冬青

10、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11、(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1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16、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7、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18、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19、中考语文知识汇总(整理)

20、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我喜欢的一句名言优秀作文(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