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h264格式(H264是什么格式)
发布时间:2023-10-30 09:46:14 admin 阅读:59
1、H264格式播放不了,就需要改变视频格式。打开PR载入视频素材,并且将视频拖动到右侧的时间轴上。。
2、依次点击文件-导出-媒体。。
3、这里需要将H264格式改变成其它可以播放的格式,点击格式后面的下拉箭头。。
4、在下拉列表中选择红色的方框中的任意一种视频格式即可,在这里以Avi格式为例。。
5、将格式设置成avi之后,点击底部的导出,之后就可以播放了。。
6、尺寸大小,接近4K了,每秒10帧,一共八秒,8秒4K视频,你这渲染大小也才9M,这种序列不合理,帧数不合理,大小不合理。这么叠加一下,最后渲染黑屏,我反而感觉,很合理。。
7、检查一下是不是把视频层的小眼睛关了。常规来说,这个大小没渲染到什么大容量的信息,更像是只保留了音频信息+黑色遮罩。。
8、检查一下是不是把视频层的小眼睛关了。常规来说,这个大小没渲染到什么大容量的信息,更像是只保留了音频信息+黑色遮罩。。
9、H264格式播放不了,就需要改变视频格式。。
10、希望可以帮到你。
二、H264是什么格式,还有哪些类似的格式?1、H264格式播放不了,就需要改变视频格式。
2、打开PR载入视频素材,并且将视频拖动到右侧的时间轴上。
三、输出跨平台播放的mov视频格式 h264编码1、打开AdobeMediaEncoder软件。
2、在软件左上方窗口中选择要转换的视频素材。
3、将选择的视频或者音频、图片素材拖拽肺物到右侧上方的大窗口中。
4、选择素材名称下面的蓝色编码名称。
5、在导出设置窗口中选择“格式”,选择QuickTime。
6、更改输出名称和输出路径。
7、选择quicktime格式的编购囊码:h264。
8、点击捧矿总“匹配源”按钮,让输出视频和源视频尺寸、帧速率等保持一致。点击确定。。
9、点击开启队列,开始转换视频。
10、最终获得h264编码的MOV格式的视频文件。。
四、高清格式X264和H264有什么区别1、意思不一X2是ITU和MPEG联合制定的视频编码器。
2、H2是MPEG-4第十部分,是由高度压缩数字视频编解码格式。
3、功能不一X2包含有一些心理视觉增强技术,以增强编码视频的主观质量。
4、H2能提供连续、流畅的高质量图像。
5、容量不一X2同等清晰度下,X264的容量大于H264。
6、H2影视文件中容量最小的RAW,同等清晰度下,H264的容量小于X264。
7、压缩比率不一X2能实现压缩比,有广泛的适用码率。
8、H2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
9、特点不一X2自适应空间域转换、预测性的无损编码。
10、H2高的编码效率、提高网络适应能力、采用混合编码结构。
五、h264格式文件用什么播放器打开1、意思不一X2是ITU和MPEG联合制定的视频编码器。
六、h264格式是mp 4格式吗1、不是。
2、h264不属于视频格式,而是一种视频编码标准,跟avi、mpg不属于同一类。
3、H.2同时也是MPEG-4第十部分,是由ITU-T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动态图像专家组联合组成的联合视频组提出的高度压缩数字视频编解码器标准。
4、这个标准通常被称之为H.264/AVC。
5、所谓视频编码方式就是指通过压缩技术,将原始视频格式的文件转换成另一种视频格式文件的方式。
6、视频流传输中最为重要的编解码标准有国际电联的H.2H.2H.2运动静止图像专家组的M-JPEG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运动图像专家组的MPEG系列标准。
七、如何播放h264格式的视频文件。1、H264格式的视频用MilkPlayer播放器播放,具体操作方法如下、264文件是H264的源文件。
2、将后缀更改为MP4。
3、系统确认后,双击打开,系统不能播放播放器。
4、尝试打开模式并选择MilkPlayer,它将出现在播放器中。
5、选择MilkPlayer。
6、发现它可以正常播放。
7、直接在电脑上打开方式查找其他应用。
8、选择MilkPlayer并双击文件直接打开它。
八、视频编码基础篇——视频格式!1、MP4+MKV是你下载的视频文件最常见的种类。这些文件其实类似一个包裹,它的后缀则是包裹的包装方式。这些包裹里面,包含了视频(只有图像),音频(只有声音),字幕等。当播放器在播放的时候,首先对这个包裹进行拆包(专业术语叫做分离/splitting),把其中的视频、音频等拿出来,再进行播放。 既然它们只是一个包裹,就意味着这个后缀不能保证里面的东西是啥,也不能保证到底有多少东西。包裹里面的每一件物品,我们称之为轨道(track),一般有这么些: 视频(Video):一般来说肯定都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mka格式的外挂音轨,其实就是没视频的mkv。注意我们说到视频的时候,是不包括声音的。音频(audio):一般来说也肯定有,但是有些情况是静音的,就没必要带了。章节(Chapter):蓝光原盘中自带的分段信息。如果文件带上了,那么你可以在播放器中看到带章节的效果:.potplayer右键画面,选项-播放-在进度条上显示书签/章节标记.mpc-hc右键画面,选项-调节-在进度条显示章节标记字幕(Subtitles):有些时候文件自带字幕,并且字幕并非是直接整合于视频的硬字幕,那么就是一起被打包在封装容器中。其他可能还有附件等,不一一列举。每个类型也不一定只有一条轨道,比如经常见到带多音轨的MKV。 每个轨道,都有自己的格式。比如大家常说的,视频是H.2音频是AAC,这些就是每个轨道的格式。视频的格式,常见的有H.264(可以细分为8bit/10bit),H.265(当前也有8bit/10bit之分),RealVideo(常见于早期rm/rmvb),VC-1(微软主导的,常见于wmv)。基本上,H.264=AVC=AVC1,H.265=HEVC。音频的格式,常见的有FLAC/ALAC/TrueHD/DTS-HDMA这四种无损,和AAC/MP3/AC3/DTS(Core)这四种有损。 MKVvsMP主要的区别在于:MKV支持封装FLAC作为音频,MP4则不支持。但是MP4也可以封装无损音轨(比如说ALAC,虽然普遍认为ALAC的效率不如FLAC优秀)MKV支持封装ASS/SSA格式的字幕,MP4则不支持。一般字幕组制作的字幕是ASS格式,所以内封字幕多见于MKV格式MP4作为工业标准,在视频编辑软件和播放设备上的兼容性一般好于MKV。这也是vcb-s那些为移动设备优化的视频基本上选择MP4封装的原因。除此之外,这两个格式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代替。比如它们都支持封装AVC和HEVC,包括8bit/10bit的精度。所以MP4画质不如MKV好,这种论断是非常无知的——它们完全可以封装一样的视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歧,就是历史原因了。MKV是民间研发,为了代替古老的AVI,从而更好地支持H2它开发和修改的灵活度使得它可以兼容flac/ass这类非工业标准的格式;而MP4则是出生豪门,作为工业标准,替代更古老的MPG,作为新一代视频/音频封装服务的。。
2、视频的基础参数:分辨率,帧率和码率。视频是由连续的图像构成的。每一张图像,我们称为一帧(frame)。图像则是由像素(pixel)构成的。一张图像有多少像素,称为这个图像的分辨率。比如说1920×1080的图像,说明它是由横纵1920×1080个像素点构成。视频的分辨率就是每一帧图像的分辨率。 一个视频,每一秒由多少图像构成,称为这个视频的帧率(frame-rate)。常见的帧率有24000/1001=976,30000/1001=970,60000/1001=940,000,000等等。这个数字是一秒钟内闪过的图像的数量。比如9就是1001秒内,有24000张图像。视频的帧率是可以是恒定的(cfr,ConstFrame-Rate),也可以是变化的(vfr,VariableFrame-Rate) 码率的定义是视频文件体积除以时间。单位一般是Kbps(Kbit/s)或者Mbps(Mbit/s)。注意1B(Byte)=8b(bit)。所以一个24分钟,900MB的视频:体积:900MB=900MByte=7200Mbit时间:24min=1440s码率:7200/1440 =5000Kbps =5Mbps 当视频文件的时间基本相同的时候(比如现在一集番大概是24分钟),码率和体积基本上是等价的,都是用来描述视频大小的参数。长度分辨率都相同的文件,体积不同,实际上就是码率不同。码率也可以解读为单位时间内,用来记录视频的数据总量。码率越高的视频,意味着用来记录视频的数据量越多,潜在的解读就是视频可以拥有更好的质量。(注意,仅仅是潜在,后文我们会分析为什么高码率不一定等于高画质)。
3、图像的表示方法:RGB模型vsYUV模型光的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现代的显示器技术就是通过组合不同强度的三原色,来达成几乎任何一种可见光的颜色。图像储存中,通过记录每个像素红绿蓝强度,来记录图像的方法,称为RGB模型(RGBModel)常见的图片格式中,PNG和BMP这两种就是基于RGB模型的。 比如说原图:。
4、分别只显示RGB通道的强度,效果如下:(红绿蓝,RGB)图片顺序可能有误。
5、三个通道下,信息量和细节程度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比如说可以注意南小鸟脸上的红晕,在3个平面上的区分程度就不同——红色平面下几乎无从区分,造成区别的主要是绿色和蓝色的平面。外围白色的脸颊,三色都近乎饱和;但是红晕部分,只有红色饱和,绿色和蓝色不饱和。这是造成红色凸显的原因。 除了RGB模型,还有一种广泛采用的模型,称为YUV模型,又被称为亮度-色度模型(Luma-Chroma)。它是通过数学转换,将RGB三个通道,转换为一个代表亮度的通道(Y,又称为Luma),和两个代表色度的通道(UV,并成为Chroma)。 举个形象点的例子:一家养殖场饲养猪和牛,一种记数方式是:(猪的数量,牛的数量)但是也可以这么记录:(总数量=猪的数量+牛的数量,相差=猪的数量-牛的数量)。两种方法之间有数学公式可以互转。6YUV模型干的是类似的事。通过对RGB数据的合理转换,得到另一种表示方式。YUV模型下,还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举个用的比较多的YCbCr模型:它把RGB转换成一个亮度(Y),和蓝色色度(Cb)以及红色色度(Cr)。转换背后复杂的公式大家不需要了解,只需要看看效果:只有亮度通道:。
6、只有蓝色色度:。
7、只有红色色度:在图像视频的加工与储存中,YUV格式一般更受欢迎,理由如下: 人眼对亮度的敏感度远高于色度,因此人眼看到的有效信息主要来自于亮度。YUV模型可以将绝大多数的有效信息分配到Y通道。UV通道相对记录的信息少的多。相对于RGB模型较为平均的分配,YUV模型将多数有效信息集中在Y通道,不但减少了冗余信息量,还为压缩提供了便利保持了对黑白显示设备的向下兼容图像编辑中,调节亮度和颜色饱和度,在YUV模型下更方便。几乎所有的视频格式,以及广泛使用的JPEG图像格式,都是基于YCbCr模型的。播放的时候,播放器需要将YCbCr的信息,通过计算,转换为RGB。这个步骤称为渲染(Rendering)每个通道的记录,通常是用整数来表示。比如RGB就是RGB各8个bit,用0~255(8bit的二进制数范围)来表示某个颜色的强弱。YUV模型也不例外,也是用整数来表示每个通道的高低。。
8、色深色深(bit-depth),就是我们通常说的8bit和10bit,是指每个通道的精度。8bit就是每个通道用一个8bit整数(0~255)代表,10bit就是用10bit整数(0~1023)来显示。16bit则是0~65535(注意,上文的表述是不严谨的,视频在编码的时候,并非一定能用到0~255的所有范围,而是可能有所保留,只用到一部分,比如16~2这我们就不详细展开了) 你的显示器是8bit的,代表它能显示RGB每个通道0~255所有强度。但是视频的色深是YUV的色深,播放的时候,YUV需要通过计算转换到RGB。因此,10bit的高精度是间接的,它使得运算过程中精度增加,以让最后的颜色更细腻。 如何理解8bit显示器,播放10bit是有必要的呢:一个圆的半径是33m,求它的面积,保留两位小数。半径的精度给定两位小数,结果也要求两位小数,那么圆周率精度需要给多高呢?也只要两位小数么?取pi=14,面积算出来是437平方米取pi=14面积算出来是461平方米取pi精度足够高,面积算出来是461平方米。所以取pi=1416是足够的,但是14就不够了。 换言之,即便最终输出的精度要求较低,也不意味着参与运算的数字,以及运算过程,可以保持较低的精度。在最终输出是8bitRGB的前提下,10bitYUV比起8bitYUV依旧具有精度优势的原因就在这里。事实上,8bitYUV转换后,覆盖的精度大概相当于8bitRGB的26%,而10bit转换后的精度大约可以覆盖97%——你想让你家8bit显示器发挥97%的细腻度么?看10bit吧。 8bit精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亮度较低的区域,容易形成色带:注意这图右边那一圈圈跟波浪一样的效果。这就是颜色精度不足的表现。10bit的优势不只在于显示精度的提高,在提高视频压缩率,减少失真方面,相对8bit也有优势。这方面就不展开了。。
9、色度半采样在YUV模型的应用中,Y和UV的重要性是不等同的。图像视频的实际储存和传输中,通常将Y以全分辨率记录,UV以减半甚至1/4的分辨率记录。这个手段被称为色度半采样(ChromaSub-Sampling)。色度半采样可以有效减少传输带宽,和加大UV平面的压缩率,但是不可避免的会损失UV平面的有效信息。 我们平常的视频,最常见的是420采样。配合YUV格式,常常被写作yuv4这种采样是Y保留全部,UV只以(1/2)x(1/2)的分辨率记录。比如说1920×1080的视频,其实只有亮度平面是1920×10两个色度平面都只有960×540的分辨率。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不做缩减。这种称为444采样,或者yuv4YUV三个平面全是满分辨率。 在做YUV->RGB的时候,首先需要将缩水的UV分辨率拉升到Y的分辨率(madVR中允许自定义算法,在ChromaUpscaling当中),然后再转换到RGB。做RGB->YUV的转换,也是先转换到444(YUV的分辨率相同),再将UV分辨率降低。 一般能拿到的片源,包括所有蓝光原盘,都是420采样的。所以成品一般也保留420采样。所以yuv420就表示这个视频是420采样的yuv格式。将420做成444格式,需要自己手动将UV分辨率拉升2×2倍。在今天madVR等渲染器可以很好地拉升UV平面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无异于毫无必要的拉升DVD做成伪高清。当然了,有时候也需要在444/RGB平面下做处理和修复,常见的比如视频本身RGB平面不重叠(比如摩卡少女樱),这种修复过程首先要将UV分辨率拉升,然后转RGB,做完修复再转回YUV。修复后的结果相当于全新构图,这种情况下保留444格式就是有理由,有必要的。 H264格式编码444格式,需要High4:4:4PredictiveProfile(简称Hi444pp)。所以看到Hi444pp/yuv444之类的标示,你就需要去找压制者的陈述,为什么他要做这么个拉升。如果找不到有效的理由,你应该默认作者是在瞎做。空间上的低频与高频:平面,纹理和线条在视频处理中,空间(spatial)的概念指的是一帧图片以内(你可以认为就是一张图所呈现的二维空间/平面)。跟时间(temporal)相对;时间的概念就强调帧与帧之间的变换。 于是我们重新来看这张亮度的图:亮度变化较快,变动幅度大的区域,我们称之为高频区域。否则,亮度变化缓慢且不明显的区域,我们称为低频区域。 图中的蓝圈就是一块典型的低频区域,或者就叫做平面(平坦的部分)。亮度几乎没有变化绿圈中,亮度呈现跳跃式的突变,这种高频区域我们称之为线条。红圈中,亮度频繁变化,幅度有高有低,这种高频区域我们称为纹理。 有时候,线条和纹理(高频区域)统称为线条,平面(低频区域)又叫做非线条。 这是亮度平面。色度平面,高频低频,线条等概念也同样适用,就是描述色度变化的快慢轻重。一般我们所谓的“细节”,就是指图像中的高频信息。一般来说,一张图的高频信息越多,意味着这张图信息量越大,所需要记录的数据量就越多,编码所需要的运算量也越大。如果一个视频包含的空间性高频信息很多(通俗点说就是每一帧内细节很多),意味着这个视频的空间复杂度很高。记录一张图片,编码器需要决定给怎样的部分多少码率。码率在一张图内不同部分的分配,叫做码率的空间分配。分配较好的时候,往往整幅图目视观感比较统一;分配不好常见的后果,就是线条纹理尚可,背景平面区域出现大量色带色块(码率被过分的分配给线条);或者背景颜色过渡自然,纹理模糊,线条烂掉(码率被过分的分配给非线条)。。
10、时间上的低频与高频:动态在视频处理中,时间(temporal)的概念强调帧与帧之间的变换。跟空间(spatial)相对。动态的概念无需多解释;就是帧与帧之间图像变化的强弱,变化频率的高低。一段视频如果动态很高,变化剧烈,我们称为时间复杂度较高,时域上的高频信息多。否则如果视频本身舒缓多静态,我们称为时间复杂度低,时域上的低频信息多。 一般来说,一段视频的时域高频信息多,动态的信息量就大,所需要记录的数据量就越多,编码所需要的运算量也越大。但是另一方面,人眼对高速变化的场景,敏感度不如静态的图片来的高(你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细节),所以动态场景的优先度可以低于静态场景。如何权衡以上两点去分配码率,被称为码率的时间分配。分配较好的时候,看视频无论动态还是静态效果都较好;分配不好的时候往往是静态部分看着还行,动态部分糊烂掉;或者动态部分效果过分的好,浪费了大量码率,造成静态部分欠码,瑕疵明显。 很多人喜欢看静止的截图对比,来判断视频的画质。从观看的角度,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完全科学——如果你觉得比较烂的一帧其实是取自高动态场景,那么这一帧稍微烂点无可厚非,反正观看的时候你注意不到,将码率省下来给静态部分会更好。清晰度与画质简述我们经常讨论,一个视频清晰度如何,画质好不好。但是如何给这两个术语做定义呢? 经常看到的说法:“这个视频清晰度是1080p的”。其实看过上文你就应该知道,1080p只是视频的分辨率,它不能直接代表清晰度——比如说,我可以把一个480p的dvd视频拉升到1080p,那又怎样呢?它的清晰度难道就提高了么? 一个比较接近清晰度的概念,是上文所讲述的,空间高频信息量,就是一帧内的细节。一张图,一个视频的细节多,它的清晰度就高。分辨率决定了高频信息量的上限;就是它最清晰能到什么地步。1080p之所以比480p好,是因为它可以允许图像记录的高频信息多。这个说法看样子很靠谱,但是,有反例:右图的高频信息远比左图多——它的线条很锐利,有大量致密的噪点(注意噪点完全符合高频信息的定义;它使得图像变化的非常快)但是你真的觉得右图清晰度高么?事实上,右图完全是通过左图加工而来。通过过度锐化+强噪点,人为的增加无效的高频信息。。
11、值得一提的是,人为增加的高频信息不见得完全没有帮助。有的时候适度锐化的确能够起到不错的目视效果:这是一幅适度锐化后的效果。如果有人觉得右图更好,至少某些部分更好,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所以适度锐化依旧是视频和图像处理中,可以接受的一种主观调整的手段,一定的场合下,它确实有助于提高目视效果。 以上是清晰度的概述。注意,清晰度只是空间方面(就是一帧以内)。如果再考虑到动态效果的优秀与否(视频是不是那种一动起来就糊成一团的,或者动起来感觉卡顿明显的,常见于早起RMVB),空间和时间上优秀的观看效果共同定义了画质。所以我们说madVR/svp那些倍帧效果有助于提高画质,实际上它们增强了时间上的观看效果。 好的画质,是制作者和观众共同追求的。怎么样的视频会有好的画质呢?是不是码率越高的视频画质越好呢?真不见得。视频的画质,是由以下几点共同决定的: 源的画质。俗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源的画质本身很差,那么再如何折腾都别指望画质好到哪去。所以压制者往往会选择更好的源进行压制——举个栗子,BDRip一般都比TVRip来的好,哪怕是720p。蓝光也分销售地区,一般日本销售的日版,画质上比美版、台版、港版啥的都来得好,所以同样是BDRip,选取更好的源,就能做到画质上优先一步。 播放条件。观众是否用了足矣支持高画质播放的硬件和软件。这就是为啥我们在发布Rip的同时大力普及好的播放器;有时候一个好的播放器胜过多少在制作方面的精力投入。 码率投入vs编码复杂度。视频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并称为编码复杂度。编码复杂度高的视频,往往细节多,动态高(比如《魔法少女小圆剧场版叛逆的物语》),这样的视频天生需要较高的码率去维持一个优秀的观看效果。相反,有些视频编码复杂度低(比如《请问今天要来点兔子么》,动态少,线条细节柔和),这种视频就是比较节省码率的。 码率分配的效率和合理度。同样多的码率,能起到怎样好的效果,被称为效率。比如H264就比之前的RealVideo效率高;10bit比8bit效率高;编码器先进,参数设置的比较合理,编码器各种高端参数全开(通常以编码时间作为代价),码率效率就高。合理度就是码率在时空分配方面合理与否,合理的分配,给观众的观看效果就比较统一协调。码率分配的效率和合理度,是对制作者的要求,要求制作者对片源分析,参数设置有比较到位的理解。码率分配和合理度做的好,就常常能做出低码率高画质的良心作品。 这里再多提一句,至少在这个时间点,也就是此文发布的2014年年底,HEVC相对于AVC可以提高50%的效率,依旧是一个纸面上的理论值。实际操作中,因为HEVC编码器的成熟度远不及经过了十几年发展的AVC编码器,导致现在HEVC的潜力远没有能发挥出来,特别是高画质下甚至不如。对于目前主流的,定位收藏画质的BDRip,同样码率下x265的画质相对于x264没有优势;所以在近期,大家不用优先的去下载HEVC版作为收藏目的,更不必迷信什么“码率降低一半”。再强调一次,这个时间点;如果一年后以上陈述被不断进步的HEVC编码器推翻,我毫不惊讶。 编码前的预处理。预处理分三种:①,客观修复。强调修复片源固有的瑕疵,比如锯齿,色带,晕轮等等。②,主观调整,强调将片源调整的更适合人眼观看,比如适度的锐化,调色(有时候你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判定片源的颜色有问题,然后针对的做修复的)。③,移除无效高频信息,比如降噪,避免码率浪费在无效的噪点上预处理做的好,往往能达到画质上超越片源,或是在几乎不牺牲清晰度的前提下,节省码率开销。但是预处理是一把双刃剑,优化的同时,可能引入副效果。降噪、抗锯齿、去晕轮等操作会不可避免的损失一些有效细节(或多或少,取决于制作者水准);主观调整很可能会引入副效果(比如过度锐化会导致锯齿和晕轮),或是变成了作者的自我满足,形成对观众的欺骗。 综上,一个优秀的画质,是由片源、制作者、观看者共同决定的;码率高低也只是部分因素,并非决定性的效果。。
九、求高手赐教高清编码格式mpeg-2,h264,VC-1各自的优缺点1、MPEG全称是“MotionPictureExpertGroup”(移动影像专家组),组建于1988年,目的是为传送音频和视频制定标准。
2、我们目前习惯的MP并不是MPEG-而是MPEG1layer属于MPEG1中的音频部分。
3、MPEG1的像质等同于VHS,存储媒体为CD-ROM,图像尺寸320×2音质等同于CD,比特率为5Mbps。
4、MPEG及各阶段格式介绍 MPEG的全称是“MotionPictureExpertGroup”(移动影像专家组),组建于1988年,目的是为传送音频和视频制定标准。
5、MPEG-1 广泛的应用在VCD的制作和一些视频片段下载的网络应用上面,可以说99%的VCD都是用MPEG1格式压缩的。
6、我们目前习惯的MP并不是MPEG-而是MPEG1layer属于MPEG1中的音频部分。
7、MPEG1的像质等同于VHS,存储媒体为CD-ROM,图像尺寸320×2音质等同于CD,比特率为5Mbps。
8、该标准分三个部分、系统、控制将视频、音频比特流合为统一的比特流。
9、视频、基于H.261和JPEG。
10、音频、基于MUSICAM技术。
11、MPEG-2 应用在DVD的制作(压缩)方面,同时在一些HDTV(高清晰电视广播)和一些高要求视频编辑、处理上面也有相当的应用面。
12、MPEG-2与MPEG-1的区别、除了对帧(frame)进行搜索,还对场(field)进行搜索。
13、MB色度格式还可为4。
14、帧尺寸最大可为16383×16383 可分级(Scalable)、时域(Temporal)等等…… 非线性MB量化因子。
15、Abunchofminorfixes MPEG-原本针对于HDTV(1920×1080),后来被MPEG-2代替。
16、MPEG-针对多媒体应用的图像编码标准。
17、MPEG-4是一种新的压缩算法,使用这种算法的ASF格式可以把一部120分钟长的电影(未视频文件)压缩到300M左右的视频流,可供在网上观看。
18、其它的DIVX格式也可以压缩到600M左右,但其图象质量比ASF要好很多。
19、MPEG-基于内容表示的标准,应用于多媒体信息的搜索,过滤,组织和处理。
20、在以上背景知识基础上,抛开这些专用术语,对我们用户来说,一个最直观的描述、MPEG4的影像压缩,可以提供给我们接近DVD的质量,文件又更小的选择,通过对MPEG格式0各阶段的了解,我们知道,MPEG-1代表了我们熟悉的VCD,MPEG-2代表了我们熟悉的DVD,MPEG-4则在比DVD文件体积更小的情况下,提供接近DVD品质的目标。
21、MPEG-4不同压缩编码格式介绍 既然我们知道了MPEG-4是一种新的压缩算法,使用这种算法的ASF格式可以把一部120分钟长的电影(未视频文件)压缩到300M左右的视频流,可供在网上观看。
22、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编码格式呢? 运动图像专家组,英文简称MPEG(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隶属于ISO/IEC的一个专家工作组,1992年制定出MPEG0-1标准,随后的1994年,制定出MPEG-2标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ISO又公布了“超低比特率活动图像和语音压缩标准”,排序MPEG-1998年10月批准第一版,1994年4月又公布了第二版及其校验模型(VM),MPEG-4正式编号是ISO/IEC国际标准144它是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标准,它与前标准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基于对象的视编码压缩标准,它所定义的码率控制的目标就是获得在给定码率下的最优质量,它为互联网上传输高质量的多媒体视频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
23、1998年微软开发了第一个在PC上使用的MPEG-4编码器,它包括MSMPEG4VMSMPEG4VMSMPEG4V3的系列编码内码,其中V1和V2用来制作AVI文件,一直到现在它都是作为Windows的默认组件,不过V1和V2的编码质量不是很好,一直到MSMPEG4V3才开始有好转,画质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不知微软出何居心,却将这个MSMPEGV3的视频编码内核封闭,仅仅使其应用于WindowsMedia流媒体技术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ASF流媒体文件中,ASF文件虽然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过分的封闭不能被编辑,末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便惹怒了那些个不怕天不怕地的视频黑客和致力于钻研视频编码的高手,后来,这些小组不仅破解了微软的视频编码,而且经过他们的修改,一种新的视频编码诞生了、那就是广为流传的MPEG编码器-DivX11。
24、DivXNetworks成立初衷就是摆脱微软的技术封闭,因而发起一个完全开放源码的项目,名为“ProjetMayo”,目标是开发一套全新的、开放源码的MPEG4编码软件,由于它完全符合ISOMPEG标准,又是完全开放源代码,OpenDivXCODEC吸引了很多软件,视频高手参与,就在DivX最辉煌的时期,DXN公司突然封闭了DivX的源代码,并在Encore2的基础上发布了自有产品DivX4。
25、后来DXN公司在OpenDivX版本基础上,再次开发出一种新的MPEG-4编码-XviD,名字的顺序和DviX刚好相反-Xvid。
26、从技术上来说,Xvid已经基本上与DXN公司的最新版本DivX5接近,或者还有所超越,它可以在保持DivX5画质基础上,大大提高压缩时间,被认为是目前最快的MPEG4编码。
27、除此之外,Xvid还吸收了前车之鉴,依照GPL发布,也就是说,谁要是想做成产品而不开放源码是非法的。
28、其实,我们平常见到的影像格式如微软的ASF、WMV,还有AVI(不是早期的AVI,这种你用微软的WMP0以前可以直接播放,不需要重新下载解码器)—主要采用divX、Xvid编解码,而文件名还是用AVI。
29、这些实际都属于MPEG-4的范畴。
30、从播放角度,目前网络上可以获取的MPEG-4影音文件,如果你要播放的话,需要先安装其相应的解码器——个人角度我一直在用微软的WMP,通过加载解码器,它可以对付基本所有的MPEG-4文件了。
31、时下网络中有很多视频都是MPEG-4格式,可是,其中有些文件却非常的模糊,有人不禁会问,MPEG-4质量为什么这么差?怎么连VCD(MPEG-1)的效果都达不到?其实问题不在MPEG-而在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在制作MPEG-4时片面追求压缩率而有意降低了它的品质。
32、理论上MPEG-4的效果应该与DVD差不多,而文件却小很多......其实,你自己也可以动手制作MPEG4文件。
33、JVT(JointVideoTeam,视频联合工作组)于2001年12月在泰国Pattaya成立。
34、它由ITU-T和ISO两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视频编码的专家联合组成。
35、JVT的工作目标是制定一个新的视频编码标准,以实现视频的高压缩比、高图像质量、良好的网络适应性等目标。
36、目前JVT的工作已被ITU-T接纳,新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称为H.264标准,该标准也被ISO接纳,称为AVC(AdvancedVideoCoding)标准,是MPEG-4的第10部分。
37、H.264标准可分为三档、基本档次(其简单版本,应用面广)。
38、主要档次(采用了多项提高图像质量和增加压缩比的技术措施,可用于SDTV、HDTV和DVD等)。
39、扩展档次(可用于各种网络的视频流传输)。
40、H.264不仅比H.263和MPEG-4节约了50%的码率,而且对网络传输具有更好的支持功能。
41、它引入了面向IP包的编码机制,有利于网络中的分组传输,支持网络中视频的流媒体传输。
42、H.264具有较强的抗误码特性,可适应丢包率高、干扰严重的无线信道中的视频传输。
43、H.264支持不同网络资源下的分级编码传输,从而获得平稳的图像质量。
44、H.264能适应于不同网络中的视频传输,网络亲和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