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散文听雨(散文/听雨)

发布时间:2023-11-14 19:13:19 admin 阅读:59

导读散文/听雨 这是一篇旧作,写于2014年9月17日,秋雨霏霏之际。彼时,我的生活亦如秋雨般冰凉。但我坚信积极意念的力量,所以能够独自成长。今天是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翻出此篇,...

散文/听雨

这是一篇旧作,写于2014年9月17日,秋雨霏霏之际。彼时,我的生活亦如秋雨般冰凉。但我坚信积极意念的力量,所以能够独自成长。今天是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翻出此篇,做一个纪念。

没有走不出的泥潭,没有赢不来的晴天,没有迟到的好运气。一切都是刚刚好。

听雨

淅淅沥沥的秋雨已经下了几天,世界一片潮湿。

今晚仍是如此,点点雨滴敲打着一行行诗意。我静静地坐在灯下,听天地的呢喃,幻想那许是自然的恋爱之歌。

我喜欢下雨。这或许是一种缘分,因为我的名字里也有一个“雨”字。无论什么季节,对雨,我总是喜爱多于埋怨。秋雨,因为多了一份淡淡的悲伤和浅浅的落寞,绵长里自带一种忧郁的气质,因此便更加喜爱。其实,秋雨本身并不惹人爱恋,它拘谨,羞涩,压抑,冗长又缠绵,带着孤芳自赏般的冰凉,像女子的眼泪,淋淋漓漓无休无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即使如李白般豪放,也还是会在秋雨时节满眼尽是寒凉的秋色。所以历来文人悲秋,大抵是因为秋天的萧瑟和丰收过后的寂寞。欢笑有多少,悲伤便有多少,无力承受繁华落尽的悲凉,心里也便多了难以排遣的愁绪。

想起了南宋诗人蒋捷的词作《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的短暂无常,壮志难酬的无奈,亲人离散的疲惫,国破家亡的哀痛一起涌上心头,一首词,写尽一生的悲欢歌哭。

然而细细考究,此雨非彼雨,更多的却是诗人听雨的心境使然。

李清照一曲《声声慢》,让人泫然欲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清照的晚年,已无藕塘的恣意,更无人可以相思,年少时的轻歌曼舞早已是昨日黄花瘦,所有的恩爱写在丝兰笺上欲寄无处,人生已是残更滴漏,雨是如此繁密,敲打着暮气沉沉的心。此时,雨是不会说话的朋友,倚在窗前,听她絮絮地诉说。

与他们的感时伤逝相比,苏东坡的旷达洒脱却更让我神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首《定风波》意蕴高雅,胸怀旷达超逸,自有一番出尘的逸士之风。风雨不因我疾走而停,我自不必因风雨而仓皇,浅浅笑,徐徐走,只因内心无风雨侵扰,无烦愁羁绊。于是豪迈之情顿生,成败皆是尘土。淡看世界,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它凭借的不是道理,而是内心的安定无尘,不起微澜。

有人说,博大的心胸都是无数的委屈撑大的,可是能说出口的委屈便不是委屈,真正的委屈只能藏在心底,一点点磨去自己的棱角,拆掉心灵的围墙,炸毁骄傲的工事,人才能逐渐蜕变,继而完成心灵的涅槃。

我想,东坡便是太多的不如意才成就了他的旷达。儒释道兼修并进,若不是人生起伏坎坷,何至于心灵如此奔波?可见,有些事能够打败你,也可以成全你。但坏事情总是可恶的,这于我而言很是残酷,你不得不去面对那些几乎烂的发霉的情绪,不得不去一点点清理掉那些毒瘤一样的障碍,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许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在生活的历练中一点点强大起来,这种强大便是旷达,便是苏轼的淡然超脱。

每个人听到的秋雨可能都自有不同的情趣。

今晚,除却点滴的雨声,我的世界一片安闲。我似乎走回到许久之前,那时,年少轻狂却也豪情万丈,淡看富贵荣辱,酷爱自然之乐,在无数个有雨的日子豪放地“吟啸且徐行”,无视青眼白眼。那样的青春年华,那样的为了心里的桃源义无反顾的决绝,如今想来,依然美好的值得微笑。

我不想用现在的悲伤去祭奠那一切,对一个敢于直面惨淡的人而言,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从不后悔所走过的路,从不后悔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因为我确信那都是写好的乐谱,起伏或昂扬都是既定的旋律,我不想改变。一如这久久不息的秋雨,它飘然而来,玩够了自然会飘然而走。

姑且静心听雨吧,那是自然的钤印,盖在有缘人的心上。

 

 

坚持原创,诗与远方

往期精华文章推荐阅读

诗歌/在黑夜写一首诗

散文/很庆幸,我曾经孤独地跋山涉水

季羡林散文《听雨》摘抄赏析?

1、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

赏析:用贴切的拟人和叠词描绘事物的情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

2、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赏析:此句修辞上,用了多处的比喻,将雨声比作金声玉振,黄钟大吕等等,使雨声具体而生动。句式上用了多处排比,而且排比句与排比句间,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3、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赏析:这里连用两个极静极静,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我现在本应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嘈杂的雨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文章中设置了一个矛盾,即我需要安静却又不讨厌并喜欢这雨声,为后文推进打下基础。

4、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

赏析: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二月兰坚强不屈的精神,营造出一种干旱中花儿失色的惨淡景象。

5、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赏析:通过引用俗语“春雨贵如油”来指出春雨的珍贵,又指出所处的地方——大旱中,更加凸显雨的珍贵。

散文听雨

《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民国十七年生于南京。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  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  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  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  等。  「题解」  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  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  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  情。  「赏析」  以描写望着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着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于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  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  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  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  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  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  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  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  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  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  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  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迭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迭」。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  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  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不过,  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  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觉性」的文章。既然写文章时,要引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刺激,所以在阅读散  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觉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从这一课,让我体会到了散文的维妙维肖之处,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气沉沉  的感觉,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阐述什么大道理,作者或许也只是因为一时的突  发奇想合灵感涌现,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拥有「真实感」。  不爱看书的我,对余光中的现代诗和散文却有几分的兴趣,到底是哪些特点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给予我轻快活泼且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近代  作家中,有谁能像余光中一样,将他那像万花筒一样变化多端的想象力诠释给读  者。纵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读后感总是不一样,如果我能学到他一丝一毫运  笔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无穷. 最近的我,学会了将自己的感觉写下来,一方面  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个怎  样的人,有时候有些话可能说不出口,所以" 写" 变成了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中国历史文化五千年的传承不就是靠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下来的吗?如今的世界变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着有更多的空间等着我们去着色呢!

季羡林散文《听雨》摘抄赏析?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用贴切的拟人和叠词描绘事物的情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

唯美散文:听雨|裴久丽

【裴久丽简介】安徽淮南人,中学语文教师,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爱好文学,业余以文字寄情。有习作见诸报端。

听雨

  我本没有听雨的意思,但当我置身于雨中时才感觉到我确实在听雨。

    今天雨好像具有出奇的魔力,竟然让我在雨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更让我在迷失中找到了自己。

    老龙眼水库,是我锻炼身体常去的地方,也是我心灵栖息的家园。我与它是快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朋友。今天上午疏雨小下,对我是恰到好处。我不喜欢穿林打叶的骤雨,也不喜欢濛濛如烟的细雨。现在正是“淡妆浓抹相宜”之时,我撑着小花伞漫步在水库的石径上,欣赏着路边美丽自在的花草,葱葱郁郁的树木。听着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舒缓微弱的有节奏的声音,感觉雨声像是给这美景添加的背景音乐。

  这慢节奏的雨声好像是多情的,我听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愉悦。我悠闲自在地漫步,抬眼一望,让我眼睛一亮的是一对像是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年夫妇撑着雨伞,穿着情侣装,手拉着手有说有笑地走着,犹如初恋时亲密时的浪漫。我本想上前和他们打声招呼问声好的,但想想我不应该去破坏他们的温馨和谐,还不如静静地观赏这道“风景”。我目送他们远去的背影,感叹雨天的“夕阳"同样美。我在默默看着这道“风景”,可“风景”中的人却陶醉于他们自己的“风景”而完全忽略了观“风景”的人。我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风景中了。雨声和悦,真情动人。

   一滴滴雨声,一段段真情,一首首绝唱!

   水库不大,水中有荷花,芦苇,还有不知名的水草。岸上有会所,庭院,亭轩,长廊。也有石径,拱桥。还配有路灯,灯带。到了夜晚,这里五彩的灯光四射,倒映在水中,煞是美丽。可今天雨中的这些美景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我听着霏霏的疏雨打在荷叶苇叶上低缓的声响,看看葱葱欲滴的绿色。眼前时时有撑着雨伞的人在散步,三三两两。

  小鸟在树上婉转的唱歌。远处山顶上还时时传来学音乐的喊嗓子的大喊大叫的声音。虽说下雨,人不多,但也热闹,充满着生机。我在水厅的檐廊边坐着,看着美景,听着雨声,独自享用着这里一切的和谐和美好。

  最让我独享的是眼前荷塘里的妙趣。夏至刚过,正是一年赏荷时。清风徐来,荷叶田田,荷花飘香,整个荷塘富有满满的诗意。有掩面半开娇羞难饰的荷骨朵,也有美丽夺目大放盛开的荷花。清香阵阵,沁人心脾;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像是披着轻纱在雨水的洗涤下犹如刚出浴的美人,雅致可人。荷叶像是亭亭舞女的裙给整个池塘带来生机和活力。花和叶的自然融合表现出了“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的诗意。此时,高出荷叶的苇草也出来凑热闹,在徐风中扭动身姿,与花和叶相伴共舞,在雨声的伴奏下,它们配合的自如有佳,和谐默契,妙趣横生。我忘我地享用其间,快乐涌上心头。此景此情让我想起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虽然今天没有太阳,池塘也没有西湖的美景,但对我却有着别样的愉悦感受。不要因贪图凉快而迎风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

  今天的雨声也勾起了我对文人墨客的遥想。我想到了他们听雨的诗句,体会到了他们在听雨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也或多或少理解了各自不同的情感,品出了不同的况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诗中,用听雨把一生中的“歌楼少年到客舟壮年,再到漂泊老年”的三个阶段串联起来,抒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感慨,充满着沧桑和凄凉。岳飞怒发冲冠,凭着栏杆听雨,他听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收复山河的心声,在听雨中表现出“精忠报国”壮志雄心和爱国主义的品质。

  现代作家叶延滨也在散文《听雨》中写到:他在听雨中,也“听到了高原有了笑语,听到了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听雨让他充满着期望,给他带来快乐,让他看到了丰收!

  而我,一介布衣,今天在听雨有什么感悟呢?

  我静静地坐在檐廊上,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仿佛明白了什么了,感觉到了一种精神力量在冲撞着我的心,我心里有种无名的喜悦和兴奋,心花怒放般的释怀了。此时,我不能自已,心情激动,全身充满了活力。先前的美好理想被这无情现实社会折磨殆尽而陷入了痛苦不堪难已自拔的境地时,今天全被这雨水冲跑得无影无踪了。我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今天我在听雨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听到了内心的呼唤:世界是多元的,生活是美好的,前面还有诗和远方……好好生活是对自己最好的诠释。寻梦,到色彩斑斓中,到大风大浪中,到美好世界中。

  从今天开始,可以“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吧。作别过去的“小我”吧,向阳光灿烂的地方奔去,向乐观向上的“大我”奔去,向奋发有为的“勇我”奔去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实,人生中的每一段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都是一次收获。今天我受益匪浅,这一切一切的感悟,都了然于听雨中。是雨声让我懂得了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是雨声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力量,是雨声给我带来了收获和快乐!

  听雨,是心的宁静和放松,是对自己心灵的解读,是一种情致,更是一种境界!

每月6号左右发放上一个月打赏稿费

稿酬福利:

在平台刊登的作品浏览量达到500以上者打赏稿费发放60%。浏览量达到1000以上者、留言20条以上者,打赏稿费发放80%,并有平台奖励稿费。每月初6号左右发放稿费。

 清风笺文学网站各版块作品赞赏金发放作者70%。(投稿需原创)

请留言

季羡林散文《听雨》的赏析

以物喻人,表现了其不懈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更多的人领悟中国文学的魅力而做出的所有付出!!!在呼吁我们都行动起来,为展现中国特有的人文文化而做些什么通过阅读,感受到了季老的良苦用心和对中国儿女的期望!!!在凄美中学到更多应该追求的

描写雨的散文

一:小雨

早晨起来,欣喜的发现外面下着雨。急忙打开窗,迎进雨声,迎进湿润的空气,一阵清凉,渗透了我的心,那种久违的气息漫过心田,好舒畅。

小时候喜欢玩水,尤其喜欢下雨的时候,静静的站在雨中,让雨水淋的浑身湿透。若遇到点小雨,淋的不够畅快,就会跑去树下,摇动树木,让粘在树叶上的雨水滴落在我的身上。此时,就会听见奶奶一声声的叫我,“玲儿,玲儿......”一边找到我,向我走来。调皮的我就会穿梭在树木间,一边跑一边摇动树木,让粘在树叶上的雨水滴落在奶奶花白的头发上,看着奶奶故意躲避的样子,我就开心的笑。雨幕里,奶奶慈祥的笑容无比清晰......

下雨天是庄家人最难得的休息日。他们三三两两的去串门聊天,抽烟喝茶。而我总不让家里人清闲,一不留神就冲进雨里,次数多了,浑身也就湿透了,为此没少挨妈妈的巴掌。大人们总也不理解,小时候的我怎么就那么喜欢雨,要死要活的让雨水淋个透彻。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那么喜欢让雨淋,至今也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小时候总听到大人们抱怨老天不下雨。眼看着地里的庄稼快要晒死了,内心焦急的人们充满祈求的眼神总不愿从天空移开。他们多么渴望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雨水;干裂的大地,久旱的庄稼都需要雨水的浇灌和滋润。幼小的我从大人们焦急、期盼的眼神里读懂了雨水的金贵,此时的雨水金贵如救命的良药啊!

上学后,从书本里学到陈浦和顾宪成合对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慢慢领会其中道理,慢慢理解其中含义。懂得;有些道理要从简单的风雨声里体会,有些做人的原则要在风雨声里奠基。

窗外的雨哗哗的下着,站在窗前,我贪婪的享受着泥土的芬芳和草原独特的芳草气息。草原的雨天有点冷,但清凉的空气足以让人沁人心脾。自草原进入春季以来,只下了几场薄雪,很快都被风刮得无影无踪。解冻后渐渐苏醒的草原处处充满了生机,稚嫩的小草带着浅绿的娇气,不仅需要阳光的温暖,更需雨水的滋润。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及时雨。透过雨帘,我仿佛看到碧绿的草原上格桑花悄悄盛开,涌动着醉人的芬芳。

雨幕里人们匆匆行走。生活的快节奏,让他们无暇顾及身边的风景。其实,人们内心渴望的生活原本不是这样子的。我知道忙忙碌碌的人们也在渴望得到一场清灵透彻的小雨,滋润自己的心灵,让飘飘洒洒的小雨洗涤蒙尘已久的心灵,从而能够以清明透彻去感知身边的一切。

雨还在下,清凉,清凉的。打开音乐,任音乐伴着雨声在房间里流动,穿透所有的感情。一场小雨,会带给万物生灵蓬勃,充满生机。一场小雨更会带给人们清爽惬意,从容淡定。

一场小雨,一份清灵。

二:初春的雨

严寒的冬季离我们没有走远,春天悄悄地来了。与之伴随的春雨,也不知不觉的下了起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突然发现,路旁的柳树,在春风中摇动着细细地柳枝,柳枝上挂着一串串膨大了的绿芽,在雨水的洗礼下,碧绿碧绿的。淋过雨的空气,显的格外的清新,深呼吸一下,然后再吐出,整个人就像吃什么灵丹妙药一样,精神也比刚才在屋子里的时候好多了。

漫步在田野,突然发现,田野里的麦苗渐渐变绿了,在雨水的洗礼下,青翠欲滴,大地披上了一片绿装,冬天灰蒙蒙的田野不见了,给人一种清新感觉。麦苗上的一颗颗雨滴,像一颗颗的珍珠,一片一片的连在一起,顺着麦叶,留到麦子的根部。珍珠滋润了大地,麦苗吸足了水分,会更加茁壮的成长。

路边的空地上,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露出了头,嫩嫩的,绿绿的。沟边上,在阳光照射到的一面,长满了不知名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地都是。你看那一棵棵小草,无论是在路旁、田野,还是在沟边,只要大地回春,在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滋润下,都能在薄瘠的土壤里,努力生长,令我赞叹不已。

雨水凉凉的,打在脸上似乎有一种释放自我的感觉,一个人站在这寂寞的田野里,看着熟悉的环境,心里竟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惆怅,慢慢的想来,自己又何尝不像眼前这飘忽的雨,为了生活,默默地踏上那陌生的路程,在陌生的环境里,独自撑着一丝笑容,默然的屹立在变换的雨中。走过了生命大半的旅程。

回首人生,有欢乐、有烦恼、有成功、有失意。这些年来,翻出所经历的道路,然后寻思、回味着我生活的点滴。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心也慢慢的淡然了。在不为俗世所染,不为名利所争的意境中,从从容容,不急不缓,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冷静而释然,超脱而悠远,也变得比年轻时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在生活压力大时,学会理智地克制、学会宽容、学会谦让。闲暇无事的时候,找朋友喝茶聊天。没有事情的时候,也可以上网,种菜,养牛。慢慢的学会给自己营造个轻松的环境,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看看书,享有片刻的宁静和温馨;或随意写点生活的感受,让灵感自由地挥洒不成熟的文字中,激活和释放自己情怀;有时候听听喜欢的音乐,让生活中遇到不快和烦恼,随着舒缓的旋律,慢慢地荡然无存。

雨还在下。下得这样的细。落地无声,毫无声息。慢慢的打湿了我的衣服,我毫无知晓,站在细细的春雨里,我思绪万千。感慨万千。一首古诗涌上心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啊,一生忙忙碌碌。不知不觉进入暮年,老了。而小草。一年一度茁壮成长,愿我们的人生,能和小草一样,不论什么恶劣的环境,都能茁壮成长,那该多好啊......

三:雨的孤独

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临风自惜残香洒,冒雨谁从滴翠来。清虚界,任风敲雨筛;掩柴扉,谢他梅竹与我冷书斋。——沈自晋

庭院幽清凉,清风吹拂,细雨飘洒。纤末的雨细隔断了尘世的喧嚣,在这烟雨飘絮的蒙蒙天地中,人是孤独而简明的。

山半木屋,梅竹几株,屋外青雨如注,风过花残,翠竹飘摇。屋内残烛半盏,自顾倚窗独立,静听自然之声。这时,雨是清明的,情是悱侧的,雨中人是缠绵的,听雨人是感性的,写雨人是迷茫的,悟雨人是孤独的`。

拆开雨字,走进雨季,走进那烟雨氤氲朦胧细雨中,雨随风而下,漫天青漳,犹如飘动的青帘,给漫山遍野披上了柔软的轻纱。曾几何时,没有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恩,没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水墨江南。雨是简单的,但有多少人只能在古诗词中才能找到雨给予的美的感悟,对前尘旧事的感悟。

在雨天的的人流涌动的十字路口,看到的永远只有低头行色匆匆的背影,还不时咒骂着那不顺的天气,他们总愿窝在暖暖的楼房之中,拿着热气腾腾的杯子,有人呆呆的看着,有人不是蹦出几句自己都无法感悟到的诗句,傻傻的笑着。但也有人静静地听着,默默的看着,不知是想到了开心的往事还是雨蕴之意,嘴角总会轻轻扬起。他们喜欢雨落,却不喜欢的雨潮湿,雨的寂落,但他们不知有些事需经历了才会懂得,一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

雨是孤独的,如同独坐悟雨的沈自晋,在寂寂无人的的幽谷,相伴的只是几棵寒梅,几株翠竹,漫天烟雨还有一颗孤独者的心。身在幽深的山谷中,他却拥雨自乐,品一窗心雨,酣一帘幽梦,这梦是以孤独的,是遗世独立的,但也是快乐的。

这与雨何其相似,山有棱,地有涯,雨却是无尽,无人知雨从何时就有了,经过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有沧海变为桑田,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但它总能默默而过,有人感叹月依然是旧时明月,然,雨何尝不是旧时青雨,只不过前者不变,而后者只是变化无常罢了,或许这雨前世是古人的心,今世却是我们的身。

流年如雨,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流逝,人世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戏,而这雨或许就是承载了岁月印记的载体吧,孤独的伴我们走过了一世又一世的轮回,多少红颜变成了枯骨,繁盛化作荒芜,但这雨仍然是雨,水仍然是水。但我似乎在烟雨笼罩的天地之间看到了远古的印记,每一颗雨滴都蕴含着一段古老的前尘往事,是古人一生的剪影。这时莫如拾一段烟雨珍藏在灵魂之中,在夜深人静之时细细感受这雨的灵魂。

在岁月的细缝中,我们风雨兼程的踽踽前行,何处起点,何处终点,只有少数的孤独的背影在默默的寻找,陪伴着他们的只有深深的孤独,无边的黑暗以及轮回中不变青雨中一段段被尘封的记忆。

一蓑烟雨,一段记忆,窗外依旧烟雨朦胧,远山黛青飘渺,宛若仙境,那结庐山半的隐士是否在翻阅着那一段段封印的历史?凄风冷雨中,孤身一人,不为成仙,只为寻找最真实的自己,因为当你不是你的时候,你才是你,但你又是谁?

季羡林散文《听雨》原文?

《听 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1995年4月13日)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听雨》本文是一幅文质兼美的听雨图,更是一幅妙趣横生的人生风雨图,试概括

《听雨》一文富有着深切的人生况味和生动的诗情画意,底蕴丰饶。深切的人生况味。从“听雨”这一题目来看,无非是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本文不仅描写了所“听”到的风雨之景,而且别出心裁,将心目中的风雨人生化,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作者将夜雨过程分作了四个阶段:初雨时—发展时—高潮时—衰落时,并以此来比况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新意迭出,深切人理,隽永耐品。文章将少年的清纯、青年的浮躁、中年的深沉、老年的圆通形象地描述出来,深入浅出,诱人欣赏了一副妙趣横生的“人生风雨图”,从而升华了主旨。其文笔透着哲思与睿智。而富有人生况味的文章无疑是好文章。生动的文字描写。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一是文章多用短句子,畅快易解,如“渐渐地密了,浓了,落在屋檐上,树叶上,便有了滴滴答答的响声”,“它累了,乏了,厌了,渐渐稀少,雨滴的间隙中似乎透着思索”,读来都有着一种简洁美。二是作者注重锤词炼句,达意深切。如“……只是当微凉的风裹着土腥味儿涌进窗时,才嗅到雨的气息”一语中的“裹”“涌”字眼,恰切生动,耐人品味。文中这样的字眼很多。三是多处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妙语如珠,俯拾即是。特别是直接把风雨作为人来写,显示了文字的机智,丰富了文字底蕴,一举多得,值得学习。妙用修辞手法,可使得文彩斐然,语言亮丽,令人耳目一新。四是诗词的巧妙引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绚烂多彩。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语句引用得舒卷自如,新意迭出,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因为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民间俗语、流行歌曲等,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巧妙地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会使文章饱满、厚重,增添几分韵味。明晰的条理结构。作者写“听雨”,别具匠心地写了“夏雨自小至大的成长过程”,将下雨过程分作了四个明晰的阶段,并抓住每个阶段特点,进行丰富的联想和细致的描写,而且以之譬况人生的四个阶段,条理分明,深入浅出,耐人品味。开头与结尾简洁明了,照应严谨,昭示了主旨,可谓自然天成。

听雨余光中全文?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

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境,那腥气。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赞美老师的古诗较长(赞美老师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