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妇孺皆知的意思(一个本该妇孺皆知的故事——十三将士归玉门)

发布时间:2023-11-15 02:28:16 admin 阅读:59

导读一个本该妇孺皆知的故事——十三将士归玉门 今天要推荐一本历史小说《三十六骑》,更想讲讲一个本该妇孺皆知的故事——“十三将士归玉门”。   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东汉,公元7...

一个本该妇孺皆知的故事——十三将士归玉门

今天要推荐一本历史小说《三十六骑》,更想讲讲一个本该妇孺皆知的故事——“十三将士归玉门”。

 

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东汉,公元74-76年间。《三十六骑》讲的是东汉班超弃笔从戎,出使西域的故事。

 

班超最著名的一个事迹,应该就是在他带着使团到了鄯善之后,鄯善王突然态度变得冷淡。班超判断一定是匈奴使团也来了,于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总共三十六人将百来人的匈奴使团直接团灭了,霸气十足直接震慑了西域诸国。

《三十六骑》就是以这个线索出发,又添加了仙侠玄幻的元素,让这三十六人个个身怀绝技,衍生出来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班超与班昭,墨家与盗家,乃至西域圣女以及苗家蛊妇,三十六骑同命共心闯西域,很有意思。

但我更想讲讲“十三将士归玉门”。

 

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公元74年前后,当时东汉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然而,当时东汉的国力终究无法与西汉武帝时相比,因此到74年冬天,汉朝主力部队就撤回了。之前立下战功的耿恭,我们的男主角,被任命为戊己校尉,只带了几百号人驻守在车师后国的金蒲城。

 

匈奴骑兵就像狼群一样,敌退我进,在75年开春,北匈奴单于就立马南下进攻车师。车师望风而降,与匈奴合兵一起进攻耿恭。两万匈奴铁骑对几百汉家子弟,耿恭困守孤城。

 

史书中留下了这么一段记载:“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这是第一阶段的攻防。史书中简单的记叙掩埋了近两千年前西域沙漠中的尸山血海。耿恭是如何用毒箭射得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几百人的队伍又是如何在暴风雨中突袭,打到匈奴震怖的?我们尽可展开想象。

 

总之这一战下来,北匈奴单于手下左鹿蠡王二万骑就此散去了。

 

接下来耿恭退守疏勒城。此疏勒并非彼疏勒。真正西域疏勒国的大城,在西面,当时正由班超坐镇,对抗着匈奴南下后蠢蠢欲动的龟兹大军。而耿恭坐镇的疏勒只是前朝留下的一个石头堡,因为“疏勒”在西域语中是“险恶”的意思而得名。这个地方依山傍水,适合防守——毕竟只有百来号人,原先在沙漠中困守一个几米高的土台,实在没什么胜算。

 

耿恭五月退到疏勒,七月时匈奴又来了。夜袭、突击、攻击与坚守、反攻,耿恭经历了多少个来回的厮杀我们已经难以想象。

身旁的兄弟一个一个倒下,但面前的匈奴却似乎永远杀不完。。。但他们挺过来了,匈奴人先胆怯了。

 

匈奴猛攻不成,又想到了断耿恭的水源,汉军将士一度不得不“笮马粪汁而饮之”。耿恭又一次陷入绝境。

 

人必自助,而后天助。

耿恭竟然在小小的城堡中打井到十五丈以后,重新又获取了水源。天佑大汉!匈奴人以为汉军有神助,这下更是只敢围困而不敢继续上前进攻了。

 

然而,对于守在孤堡的汉军而言,围困可能比日日攻城更为痛苦。或许痛痛快快地战死也好过在饥饿中日复一日的坚持。

 

史书记载:“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

 

我们永远难以想象,这些战士们是如何靠煮皮甲、弓弦而坚持下来的,但他们,我们的祖先们,坚持下来了。

 

这些将士们坚守在城池之中的几个月中,主持重返西域的汉明帝死了,汉章帝即位,在文官朝议之下,因为成本太高,已经准备放弃经营西域。那么对于几个月前传来的求救信息,要不要去救呢?

 

有的文官还是以成本分析出发,觉得不应该出兵去救。司徒鲍昱发了一段简短有力的论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这已经有拯救大兵瑞恩的感觉了。振聋发聩之下,朝廷还是决定从敦煌调几千骑出塞救救试试。

 

别忘了,耿恭退守疏勒是五月的事情,等到东汉大军再度出击车师,已经是建初元年正月了。而当耿恭先前派回敦煌收士兵冬季服装的部下范羌再度越过天山找到耿恭时,怎么也得再过个十天半个月的。也就是说,耿恭孤军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在数万匈奴的围困中,整整坚持了七到八个月,两百多天!

 

“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当代艺术家描绘这一场景的油画)

史书的惜字如金,在这里真有字字泣血之感,在遥远厚重的历史的星空下,穿越了千年时光,耿恭和他的十三将士,仍在用那令匈奴人恐惧的怒吼和鼓点,远远地震动着我们的心灵。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数万匈奴骑兵,耿恭不知道想了些什么,但他和身边的战友们,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一种我们现在仍然应该学习的英雄主义精神。哪怕注定失败又有何惧?汉家子弟,从来都是要拼搏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们汉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绝不是什么只会种田的农民。我们身上坚忍不拔、血战到底的基因,正是让我们数千年来不绝如缕传承文明的关键。

 

《后汉书》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今天,读范晔为耿恭作传的文字,能够想象当年他是含着热泪写下来的: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些文字中,尽是热血忠魂。

妇孺皆知的意思

妇孺皆知( fù rú jiē zhī ):妇女和儿童都知道,指知名度高。孺:儿童。妇:妇女。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白了的简单事物 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逝世为止。

妇孺皆知的意思

妇孺皆知的意思就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此词出自《星火燎原·湘西再起》。

妇孺皆知意思是什么

读音为fùrújiēzhī,意思就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脍炙人口的炙的意思是:烤熟的肉。

脍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

详细解释

1. 【解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2. 【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3. 【示例】: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4. 【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流脍人口, 交口称誉,爱不释手 ,口碑载道

反义词:鲜为人知 ,平淡无味

拓展资料

造句:

1、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总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连我们小学生也能哼上几句。

2、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3、在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会上,看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台下很多同学都跟着读了起来,真令人陶醉!

4、作文是我的弱项。但我真想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

5、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诵。

妇孺皆知的意思

孺:儿童。妇:妇女。妇女和儿童都知道,指知名度高。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白了的简单事物。

妇孺皆知的意思是什么?

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妇孺皆知

读音:[fùrújiēzhī]

出处:《星火燎原·湘西再起》:“可提及他的名,湘鄂人妇孺皆知。”

白话译文:每次提起他的名字,湘鄂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

近义词:尽人皆知

读音:[jìnrénjiēzhī]

释义:人人都知道。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白话译文:无论年长年少的男男女女,嘴上都在说,每个人都知道。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同“家喻户晓”。

老幼皆宜和妇孺皆知的意思?

老幼皆宜:老人和孩子都知道,指多数人都明白,了解。妇孺皆知的意思:就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妇孺皆知"是什么意思?”至死不懈”是什么意思?“当之无愧”是什么意思?

妇孺皆知的意思是:众所周知,人人都知道。妇,妇女。孺,小孩。至死不懈的意思是:比喻对某一事物有执着的追求。到死也不松懈。当之无愧的意思是:担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无须感到愧疚。当,承当,担当。愧,惭愧,愧疚。

表示很少有人知道的成语?

【成语】: 昧昧无闻

【拼音】: mèi mèi wú wén

【解释】: 闻:出名。意思是指无声无息,无人知晓。

【出处】: 《剪灯余话·长安夜行录》:“而使之昧昧无闻,安得不饮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拼音代码】: mmww

【近义词】: 默默无闻、没没无闻

【反义词】: 鼎鼎有名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无声无息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相濡以沫造句(“薄如蝉翼”和“相濡以沫”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