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娓娓而谈造句(侃侃而谈的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可以怎样造句?)
发布时间:2023-11-15 03:09:57 admin 阅读:59
侃侃而谈的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可以怎样造句?
目瞪口呆 近义词 忐忑不安 呆头呆脑 哑口无言 惊惶失措 理屈词穷 惊慌失措 呆若木鸡 瞠目结舌 张口结舌 反义词 神色自若 侃侃而谈 近义词 口齿伶俐 喋喋不休 口若悬河 海阔天空 娓娓而谈 放言高论 夸夸其谈 大言不惭 高谈阔论 呶呶不休 滔滔不绝 反义词 支吾其词 噤若寒蝉 沉默寡言 理屈词穷 缄口无言
用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娓娓而谈冰清玉洁惊心动魄一刻千金来造句.
相貌堂堂:表哥成绩优异而且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气宇轩昂的大公鹅带著一群小鹅在庭院散步。娓娓而谈:他娓娓而谈地讲述了航空科技进步的历程。冰清玉洁:湖中的荷花冰清玉洁,美极了。惊心动魄:小明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车祸。一刻千金:时间宝贵,一刻千金,我们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用头头是道.娓娓而谈造句用头头是道.娓娓而谈.信口开河.夸夸其谈.理直气壮.侃侃...
1.他说话头头是道.2.他一见她就娓娓而谈.3.他总是信口开河.4.他对自己的父母夸夸其谈.5.他说话理直气壮.6.他对天下大事侃侃而谈.7.他造句只会胡编乱造.8.巴以问题简直就是无稽之谈.9.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一个很好的心态.10.他知道的很多,无所不谈.11.他总是拾人牙慧,完全没有主见.12.这件事人们总是老生常谈.
娓娓而谈造句
头头是道--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娓娓而谈--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胡编乱造--乱说乱写的, 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无所不谈--比喻两人的相熟程度很要好,什么都可以说 ,拾人牙慧--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老生常谈--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选我!!!!!!
用神采奕奕、娓娓而谈、海阔天空、面面相觑、气宇轩昂、高瞻远瞩任选两个造句(不少于...
只见那位老者神采奕奕,丝毫没有因为路途艰险而露疲态,反而细心注意到邻座情场失意的青年,一路与他娓娓而谈,试图打开他的心结.
用头头是道、娓娓而谈、理直气壮、侃侃而谈造句
他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交流起来娓娓而谈,做起事来理直气壮,谈论起来侃侃而谈。
用头头是道.娓娓而谈造句
1.他说话头头是道。2.他一见她就娓娓而谈。3.他总是信口开河。4.他对自己的父母夸夸其谈。5.他说话理直气壮。6.他对天下大事侃侃而谈。7.他造句只会胡编乱造。8.巴以问题简直就是无稽之谈。9.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一个很好的心态。10.他知道的很多,无所不谈。11.他总是拾人牙慧,完全没有主见。12.这件事人们总是老生常谈。
听罗竹风讲“编辑应是杂家”
★承继文匯传统 秉持讀書品质 ★文汇读书周报ID:whdszb
《文汇读书周报》第1687号第四版“书人茶话”
(2017年11月6日发行)
曹正文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认识罗竹风先生的。当时罗老任上海市社联主席,兼上海杂文学会会长。我在《新民晚报》编“夜光杯”之余,也喜欢写点杂文,《曹丕学驴叫的遐想》入选《全国青年杂文选》后,我便在上海杂文学会跑跑腿,担任副秘书长。敬重罗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罗竹风先生曾发表了一篇《杂家》的短文。
1986年,罗竹风(中)、冯英子(左)与本文作者谈上海杂文学会工作。
——这篇文章充分肯定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罗竹风认为编辑需要宽广的知识面,既辛苦,又要有奉献精神,因此领导要重视编辑工作,多关心编辑的疾苦。让我们每个当编辑的年轻人都对罗竹风油然而生一种特别的敬意。
——1986年1月由我独立执编的《新民晚报》“读书乐”创刊,我便立刻到罗老家中约稿。他和我谈起了自己的读书经历。罗老生于1911年,当时已七十五岁,身材高大,满头银霜,精神饱满。他操着一口山东口音的普通话说:“我是山东平度县蟠桃镇人,原名振寰,生于辛亥革命那年的11月25日,自幼喜爱读书。”
——据罗老回忆,他三岁丧母,五六岁时最爱听父亲讲《三国》《水浒传》,以及春秋战国故事。他八岁进了小学,读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国文》。十二岁考入平度知务中学。他从小对“国文”很感兴趣,十余岁开始写作,在高中期间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与《热风》,并第一次阅读《语丝》,那时,他决定报考北京大学,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只收六名新生,罗竹风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了。
——罗竹风在回忆他少年与青年时期的读书生活时说,熊十力、许地山曾担任过他的老师。他说,他当时读的书很杂,学习内容也很丰富,既读鲁迅、郁达夫、王统照的作品,又读了许多欧美文学。他学业之余最大的嗜好是逛旧书摊。他的英语也相当好,还选修了哲学、生物学与心理学的课程。
——罗竹风考入北大中文系后,与千家驹等学生编了《北大新闻》报,通过办报积累了采访与编辑的经验,这为他后来担任《抗战日报》社长打好了基础。罗竹风在读书办报之余,开始关注语言学,他认为中国字难识、难学、难写,况且当时的中国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还是文盲,于是他决心从事文字改革的研究,这为他后来担任上海语言文字改革的领导,并积极推广世界语事业埋下了种子。正因为罗竹风对中国语言文学有特别的感情,所以后来又担任《辞海》的副主编,并主编了《汉语大词典》《中国人名大词典》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记得罗老分三次与我畅谈了他当年中学、大学与他工作后的读书内容,并为“读书乐”写了一篇《不唯书,不唯上》的精彩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罗老首先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笔锋一转,又说“圣贤之外的人著书立说,纵有独创见解,也难免有片面性”,他说“‘开卷有益’与‘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并不自相矛盾”,他提倡多读书,但不能做“两脚书架”与“书呆子”,“不唯书”才是一个正确的观点,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新起点。同样,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以及诸子百家,他们纵然是各个时代的权威,我们也不要对他们迷信,对他们的某些高论,仍然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我问起罗老什么时候开始写杂文的,他想了一想说:“我在北大读中文系时就爱舞文弄墨,后来写了一篇《看画》,借题发挥,写点杂感,不久刊登在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上。”
——在一次杂文作者座谈会上,罗老还专门谈了写杂文的重要性。他说一个杂文作者,首先要人品正直,要敢于说真话。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就先后出现了鲁迅、林语堂、梁实秋、唐弢、聂绀弩等杂文家,说他自己爱上文学,受鲁迅先生杂文的影响最大。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杂文家,他笑着说:“你们《新民晚报》就有两位杂文大家,赵超构(林放)与冯英子。”他还说了上海几位杂文家,如陈虞荪、柯灵、何满子、郑拾风等。为了鼓励中国杂文发展,罗老先后主编了五册《上海杂文选》,还为该书写了序言。
——罗老对编辑的要求很高,他说编辑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工作岗位,他们通过编的版面向读者宣传文化与思想,因此编辑要敢于为民代言;其次是多读书,当个杂家;第三是编辑本人要学会写文章。这三条,我一直铭记在心。
——罗竹风对我说:“当好一个编辑,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他除了和我谈编辑要有牺牲精神,以及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重要性,还和我谈了一个编辑的基本功。罗老说:“编辑应该是杂家,所谓杂家,就是对各个领域的各种学问,都要懂一点,略知一二还不够,最好是略知二三。作为读书版编辑,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要作系统学习。”他还说,你跟章培恒先生读文史三年,一定有体会,读了中国古代史对中国文学的源头会有真切了解。第二呢,你对哲学、社会学、风俗学、地理学、生物学的知识也要知道一些,你在报上开了一个‘书友茶座’的专栏,对读者提的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回答,这种互动形式有利于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但要写出好文章,你必须知道,博览群书是编辑的基本功。第三,你请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写文章,你必须先读一些他们曾发表过的文章,还有要了解他们的学术专长与文字特点,这样你才能与名家从容交流,组到好的稿子。”
——我听了罗老的话,后来请谈家桢、谭其骧、苏步青、周本湘、张涤生等自然科学家写读书文章,我先把他们的传记与作品浏览一遍,再去他们单位与寓所约稿,做到心中有数。至于文科方面的作家学者,我更是在约稿前先花好几天时间读他们的代表作与简历。
——罗老写序,看稿很认真,不仅为拙作修改了两个错字,还写了一篇鼓励我的前言,题目是“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罗竹风在《上海杂文选》扉页上的题字
——晚年的罗老,著述与编书甚丰,他先后送过我三四册由他撰写与主编的书,他在一本《杂家与编辑》上为我题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文同志教正。罗竹风”。另一本是《上海杂文选》,他在扉页上题了一行字:“正文同志留念:金秋是丰收的季节。在新形势下,上海的杂文必将获得更多成就:作者多,题材广,文风新。预祝,您视野开阔,思路敏捷,精力充沛,为上海杂文学会多有建树。罗竹风。”这些鼓励之言,让我终生受用。
——罗老在1990年代中期入住华东医院,我常去他病房探望。罗老在病房中又为我写了四篇文章:《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夜半笛声》《第七年本命年》《卫生与礼仪》,陆续在我编的版面上刊出。他的文章观点鲜明,很有感情色彩,一个年近八十五岁的老人还能思路清晰地写出如此鲜活的文字,让人感佩,而能编发罗老的稿子,成了我编辑生涯中的一件乐事。
中国第一家由媒体创办的读书类专业报纸
《文汇读书周报》
WENHUI BOOKREVIEWSINCE1985
《文汇读书周报》采编团队
张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蒋楚婷 jct@whb.cn 朱自奋 zzf@whb.cn
薛伟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周怡倩 zyq@whb.cn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点击标题下方【文汇读书周报】字样,关注我们的动态
文汇读书周报
或
whdszb
We HavetheDivineScholarlyZestBlessed
娓娓道来四字成语?
娓娓而谈
【拼音】:wěiwěiértán
【解释】: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小说二集序》:“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举例造句】:他娓娓而谈当年插队的故事,大家都很乐意听。
【拼音代码】:wwet
【近义词】: 侃侃而谈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健谈
用笔“会聚”起生命的存在感
自笔会70周年纪念选集《歌以言志》上月出版后,
我们陆续收到不少朋友发来的照片,
他们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都欣喜地向我们告知一声。
接着,我们看到一些书评出现了。
今天我们推送的这篇,就来自豆瓣读书小组。
同声相应,谨向作者致谢!
(编者)
(《歌以言志》详情,请点击:不断磨洗,直至透明|周毅)
|文学与其说是一种语言的功底,倒不如说是对人生的态度,就是对人生存在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诚实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歌以言志》虽然薄薄的一册,但却蕴含着文学的精髓与要义,它珍藏着人生中的最令人心动的诚实风范,这才是这一报纸副刊为什么有着自己独到地位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则是文学的真实价值的一个剪影与缩影。如此说来,“笔会”就是文学成功与胜利的一个截图,一个标识。
上海的三大报纸,都有名闻遐迩的副刊。过去单位里报刊多,这三个报纸的副刊是必读的,大略也知道这三家报纸副刊的风格与品位。
《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内容短小精悍,隽永生动,炼字造句很是讲究,内容清新而不落俗套。当然,连续几天看这副刊的内容,又会觉得有一些浅,看上去以为内涵丰厚的文章,读过之后,觉得有一种轻飘飘之感。《解放日报》的副刊“朝花”,黄钟大吕,气势磅礴,文笔很生动,这家报纸的语言很活跃,作为一个党报,语言的生动性令人咋舌。我记得当时还在笔记本上抄录了许多这家报纸上“歪词正用”的妙词俪句。《文汇报》相比之下文气比较足,字体密密麻麻,文通理顺,与《新民晚报》的小巧轻盈及《解放日报》的文笔活跃相比,《文汇报》刊发的文章则有一点词藻华丽,一块块的面积巨大的板块文章,看起来很华彩,但却有一种并不欲先睹为快的珍惜感,会把它夹起来,期待闲暇时再来阅读。这就是《文汇报》副刊“笔会”的风格吧。它取自名家,内容非关时事要闻,并非蕴含什么急迫的信息,但仔细品咂,却别有洞天,耐人寻味。
《歌以言志》就是《文汇报》副刊“笔会”中文章的合集,毫无疑问,这种合集也移植了“笔会”副刊的整体风格。实际上,个人有一种体会,报纸上看起来赏心悦目的文章,印入到书本之后,会觉得风格陡变,这是因为报纸上的文章讲究轻巧灵动,而书籍中印出的文字却以厚重扎实为宜,轻灵的文章在报纸上会给人一种养眼的舒适感,但到了书籍中就会觉得撑不住台面。“笔会”中的文章,在报纸上往往是占地很大,圈起了很大一块报纸面积,快餐式阅读过程中,并不会有耐心逐字逐句地阅读全篇,而收入书中,则得天独厚地具有了凝重扎实的展演舞台,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感触到报纸阅读时一时半会体验不到的文字精华与思想精髓。
那么,什么是“笔会”中的文字精华?如果说《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里体现的是生活的浮云流丝般的感触,那么,“笔会”中则承载的是对生命存在感的发现与记录。可以说,一本《歌以言志》里,最核心的主题,就是各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以诚实而赤裸的叙事,敲击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一个生命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最有代表性的这一个主题的揭示,可以在瑞典籍学者马悦然的《吊陆文夫》中清晰地看到。这篇文章很短,只是记述了陆文夫的一则逸事,但却折射出一个作家的世事洞明,以及由此教会给我们的世事背后的“人情练达”。马悦然记载了这件事,显然是想通过这一解读,以期了解中国人的内心与文化。当时,马悦然看到报上说一个中国贫农会花光他的所有财产为儿子办婚礼,感到很不理解。中国人的好排场,讲面子,这是我们熟知的一种社会现象,一般人见怪不怪,也不会去想后边有什么心态背景,但陆文夫却有独到的发现。他说:“你到末日的时候,会追溯你的学术生涯,跟自己说,啊,你这个人没有白活着,你对汉学研究有一定的贡献。我也会安慰自己说,我的小说写得还不错。可是那贫农呢?他唯一能说的是,我啥子功劳都没得,一辈子在田里做苦工,可是儿子结婚的时候,我请了两桌村里的客人打牙祭喝烈酒,让大家吃得饱、喝得醉,还让他们抽了一条最好的香烟呢!你千万不要夺去他那唯一的乐趣!”
我过去写小说的时候,曾经托我的父亲寄给陆文夫指点,陆老专门回了一封信,对小说作法提示了几点,使我受益无穷。陆老冷眼看世事的深刻性是勿庸置疑的,中国人不惜代价都要搞面子工程,是否如陆文夫所说的这样,有待深入去研究探讨,比如这个贫农是否真的是想通过办一个婚宴万古流芳,估计没有这么功利主义的思想,但陆文夫无疑在这一段话中透露了一个学者与小说家的心态,他们都是通过他们的研究来证明“自己没有白活着”,这里倒是透露了舞文弄墨的意义所在。我们无疑是通过写作来获得一种存在感,也期望通过这种写作,让别的自己经识过的生命的存在,有一个被记录下的留痕,告诉我们“活着”、“活过”。不然的话,当我们都要面对各自的“末日”的时候,我们通过什么来证明我们到世界上走一遭了呢?
因此,《歌以言志》这本合集的主题,就很吻合陆文夫的那个看法,“歌”就是一种声音,一个由人发出的声音,“志”,就是生命的一种存在。书中收录的这篇《歌以言志》的短文,讨论了“志”的意义,作者张定浩认为“志”在中国古典里还有一种“知识”的含义,就是指“一个人内心深藏的想法”(P81)。“想法”与生命息息相关,它是生命存在的一个标志。所以“歌以言志”表述的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想法,最终都归结到的是生命存在状态的一种记录。
书中最典型的“歌者”是毕飞宇《演唱生涯》中的自述。当时作者二十多岁,被一位歌唱老师通达灵魂的演唱震慑,去跟这位老师学习声乐,实际上作者就是想通过这种习仿,能够获得表达自己内心诉求的动听音律,当时作者写作没有精进,尚未找到最佳的发声途径,所以毕飞宇选择了自己并没有底蕴的音乐习练。后来,作者还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天赋的发声方法,通过写作一途,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存在。在黄永玉的《清流绝响》中,作者记录了友人黄苗子的人生点滴,文章不长,但却信息丰富,因为文章没有什么千人一面的大话、套话,而是撷取的最真实的最现实的人物存在,比如提到黄苗子对一般的生理常识都一窍不通,作者寥寥勾勒几笔,比如黄苗子问“乳沟”是啥,“冬天睾丸怎么不见了”,就把黄苗子的生活常识方面的幼稚交待得栩栩如生,但这一切,并不是黄苗子的全部存在,作者在文章的后半段,很为黄苗子惋惜,认为黄苗子认识包括文化界、电影界甚至政坛各界的人物,其本人应该把这些都记述出来,但黄苗子“不抱西瓜抓芝麻”,把这些宝贵的人生痕迹给“一笔抹煞”了。可见,在黄永玉的全文中,努力还原人物的蛛丝马迹,以给人生的存在留下最符合本来面貌的记载,虽然这种记载,与传主本人的捉刀自陈不可同日而语,但毕竟比空话连篇的叙事要迹近更为真实的生命存在。
在黄永玉的这种抢救性的对熟悉的身边人的存在记录中,我们看到文人与学者均恪守了最真实、最切合现实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这种诚实,也正是文学在这个假话连篇的世界上能够独步天下、依然活着的原因所在。我们通用的文字制造了多少谎话连篇,而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的度量,则与它诚信的含量有关。“笔会”的文字风格就是一种诚实叙事,这是它的精神与精髓所在。在“笔会”里,没有鸡汤文字的那种虚情假义,没有励志文体的急功近利,更没有人物通讯的人味尽丧,它记载的是真实的生命的存在,甚至连动物的存在,在作者的笔下,也是如此真实尖锐,金宇澄的一篇《马语》,道及的都是作者年轻时代所接触到的关于马的趣闻逸事,这种对街谈巷议中的畜类情态的高密集记载,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繁花》里一脉相承的对人生最本真属性的还原与刻录,一篇小文与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其实有内在的肌理相通,都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共同的期守与态度。在杨绛的首篇《忆孩时》中,作者就这么在娓娓而谈之中,把自己为什么没有写过母亲的这个疑问给解决了,涉及了童年的最真实的角角落落,以及由此产生的回避。不隐瞒,最真实地还原,这一本来是可以人人做到的事,为什么只有在一流的写作者那里才能做到?
大家不知有没有发现一种现象,越是底层者写的东西,越是空话连篇,情感粗糙,一个地方性事件发生后,当地记者的报道,越往下,越没有真实信息,反而是中央级报纸来的记者原汁原味地还原事件真相,里面才出现几个真实的人与事。
所以说,文学与其说是一种语言的功底,倒不如说是对人生的态度,就是对人生存在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诚实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歌以言志》虽然薄薄的一册,但却蕴含着文学的精髓与要义,它珍藏着人生中的最令人心动的诚实风范,这才是这一报纸副刊为什么有着自己独到地位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则是文学的真实价值的一个剪影与缩影。如此说来,“笔会”就是文学成功与胜利的一个截图,一个标识。
------------------------------------------
【笔会上月好文推荐】
莫言诺奖后首发散文新作|马的眼镜
毛尖:一生一世就足够
李娟:闯祸精
陈村:我以为《廊桥遗梦》是为中年人写的,谁知年轻人接受了
长江四鲜漫忆|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