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秋朱自清(朱自清的逸闻趣事?)

发布时间:2023-11-15 05:56:40 admin 阅读:59

导读朱自清的逸闻趣事? 散文大师朱自清则曾经为了散文《荷塘月色》中关于“蝉”夜间“鸣”与“不鸣”而困惑。因为在他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

朱自清的逸闻趣事?

散文大师朱自清则曾经为了散文《荷塘月色》中关于“蝉”夜间“鸣”与“不鸣”而困惑。因为在他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为此中夜间的蝉声之句,30年代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说出自己的看法:“……蝉子夜间是不叫的。”为了得到确切的夜蝉叫与不叫的结论,朱自清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同事们大多同意陈读者的看法:蝉子晚上不叫。朱自清又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对此细节也无亲身经历,他没有装出权威的样子随意回答朱自清先生。为了求证,他翻阅了多种有关昆虫的专著,几天后,他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对朱自清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这段文章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此作者却清楚的听见它们在叫。朱先生由于刘教授自己没有表态,在复读者的信中表态:以后散文再版,他将删除“月夜蝉声”的句子。以后的一两年,此事常常萦绕于朱先生的脑海中无法忘怀。于是他便常常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子的叫声。后来陈读者又引用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自此朱自清才较为释然,最后终于没有删除“月夜蝉声”之句。

  一件逸闻,描画出了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和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各自治学的严谨。体现了一种“求实”的科学精髓。

  其一是说,清华学生不拿他这个国文系主任当回事儿,一位学生因在图书馆找不到所要借的书,竟将电话打到朱先生家里,让他到图书馆帮着找。其二是说,朱先生的课比较枯燥,只有三人选修,到了后来就剩下了一个人。这个人正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王瑶。有这样一个得意弟子,朱先生大可欣慰,但问题是,假如王瑶一生病,朱先生的课就上不成了。

朱自清的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写了秋的美丽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作品简介

朱自清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著作书目:《雪朝》(诗集)1922,商务《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诗言志辨》(诗论)1947,开明《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朱自清散文集:1、《匆匆》2、《歌声》3、《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4、《温州的踪迹》5、《背影》6、《航船的文明》7、《荷塘月色》8、《女人》9、《后记》10、《白种人——上帝的骄子》11、《怀魏握青君》12、《阿河》13、《儿女》14、《哀韦杰三君》15、《旅行杂记》16、《飘零》17、《说梦》18、《白采》19、《海行杂记》20、《一封信》21、《序》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编辑词条

秋——仿写朱自清《春》

请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拉拉!

    盼望着,盼望着,叶子黄了,秋拖着她长长的裙摆走近了。

   一切都在秋的渲染下显得格外美丽,秋风刮起来了,树叶舞起来了,红彤彤果实的香气也在空中弥漫起来了。

   树叶子悄悄地变得金黄,在空中默默地飞舞,幽雅而安逸。校园里,小路上,无数的落叶占尽了孩子们的视线。跳着,走着,翻几个跟头,跳几支华尔兹。叶子金灿灿的,果实沉甸甸的。

  月桂、秋菊、曼珠沙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虽不似春天的百花绽放,却别具一番风韵。淡黄如茶,洁白如纸,殷红如血。花里带着秋天独有的凉爽;闭了眼,花丛中仿佛有一群孩子在玩耍、打闹。天上鹊儿自由自在地嬉戏,草丛中不时掠过几只野兔的影子。果实遍地都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悉心地点缀着秋天的大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错的,像寂寞的诗人站在高处感叹。秋风吹过金黄的树林,拂过变幻莫测的晚霞,带着路边桂花的香气,吹入我的眼中。静谧的夜里,你兴许还能看见猫头鹰圆圆的眼睛,翅膀扑棱棱地扇动,叼起一只正在逃窜的田鼠。悄无声息的夜里,月光的映照下,猫头鹰似乎无言的守护着人们,皎洁的月光映衬在它的羽毛上,更凸显了圣洁与神秘。

  秋雨,更是令人喜爱的。秋雨潇潇,有节奏的雨声似乎像一个少女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可却飘渺得无法听清。雨里带着一丝清凉,将大地上的灰尘轻轻洗去,为人们晕染好一幅崭新的画卷。红色的枫叶上滴落着点点雨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抹了蜡一般。傍晚时候,上灯了,与春天不同,细密的雨丝伴着黄晕的光一起落下,给人的感觉却是静美而又有一丝忧郁。城市里,街道上,有撑着伞在雨里静静地等候的人;还有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攥着大把落叶的,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往家走,丝毫不在意打在脸上的雨滴。城市的高楼,在雨中变得朦胧,五彩斑斓的灯光,如同落在纸上的色点,梦幻而美丽。

  空中飞舞的落叶渐渐多了,地上嬉闹的孩子也多了。家家户户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出来一品这空山新雨后的天气。他们伸几个懒腰,便开始忙碌的收获季节。

    秋天像温润如玉的公子,和煦而优雅。

    秋天像圣诞节的老爷爷,给每个人带一份珍贵的礼物,他忙碌着。

   秋天像一个云游的道人,内敛而神秘,他一举一动,都能让我们领悟到世界的真谛。

初中开始,

拉拉的周末总是非常硬核的。

见缝插针地只用了1小时

写了《秋——仿写朱自清(春)》,

这仍校内作业!

欢迎大家留言点评!

秋朱自清

秋思不经意,夏天就悄悄地走了,没来得及和她道别。天空中飘落第一片黄叶时,秋天,静静地弥漫了整个心情,在我的记忆里,秋天是童年做的最馋的梦,总是和烧得喷香的地瓜,烤得噼啪作响的黄豆相关联,也许那时童年的幼稚纯洁如水的缘故。 渐渐长大的心,已被时俗劳累,不知道什么时间,心里装满了那么多的纠缠,工作上不顺心的事,人情上不尽如意的瓜葛,感情上解不开的缘,所以秋在脑子里就已经不光是收获的欢乐,多了些许烦心的想法。 秋风略带一些凉意,总在傍晚不紧不慢的吹进半开的窗棂,地上的落叶哗哗的述说,仿佛弹乱的琴音,扰人心乱。秋风过后,花叶飘零,草木发黄,凄凉的感觉匆匆忙忙的挤进心里,多少有点恼人。 还有没完没了的秋雨,总是在人心烦了也不停息,雨水的气息已不再清新,带来嗅觉上的一丝霉味,雨不解人情,在天地间扯起雨幕,就不会轻易的离去,无聊的闲人总在棋盘上吵了又吵,忙碌的农民也会把淋湿的衣服甩了又甩,嘴里嘟嘟囔囔,骂这烦人的天。 也许我的心情不好,把秋的好处全忽略了,本身感觉到烦恼就是成熟的进步,是秋天教会了我在无聊中寻找美好,把应该丢掉的东西痛快地扔掉,把应该收获的统统装进心里,缠绵之后,心结已了。 秋,融入你之后,在我心里还是那么重要。

朱自清字什么是秋实还是实秋

朱自清字佩弦,号实秋。

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扩展资料

朱自清,原名是自华,他们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其实曾有两个哥哥,叫大贵、小贵,很小时就夭折了,他就成了老大)两个弟弟名物华、国华,还有小妹妹叫玉华。

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此时他为了激励自己,就改名为自清,表明自己甘于清贫。这就是朱自清名的由来。

他的字为佩弦,也是有典故的。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勉励意义。至于他的号,应该叫“实秋”,而不是“秋实”。证据是他自己的文章《诗多义举例》:

譬如本名“自华”,家里给我起个号叫“实秋”,一面是“春华秋实”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说我五行缺火,所以取个半边“火”的“秋”字。这都是多义。(《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207页)

白马湖 朱自清 : 作者 重点 描写 了 哪 几个 季节 的 什么 特点 ? ( 快快快 , 有 急用 ! )

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

朱自清秋天的散文

1、《秋》

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早晨。秋天的早晨格外清爽、宁静、光明,默默地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活力。我想,这并不是无意的遐思,而是家乡的山川景物给以抒笔的情怀。

早晨起来,一股带有成熟果实味的新鲜空气沁人心扉,觉得是那样的爽适和舒畅。整个村子是寂静的,时而听到几声雄鸡的晨鸣。此时向村中眺望,每家屋顶上炊烟袅袅,灰白色的烟气和晨雾融合在一起,飘飘荡荡,盘旋升腾,呈现出一派诙谐的景色。

村里的人们是非常珍惜早晨这宝贵的时光的,一大早就起来了。村子里,田野里响起了赶车的吆喝声和清脆的鞭声,这声音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大车小辆,肩挑身背,开始了繁忙的早收。这时,我油然想起了“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这句农谚。他们一年四季是多么忙碌呀。

打从春天把粒粒良种播撒到地里,经过一季子的锄犁耕作,就等待着金秋季节的收获,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他们播种下的是血汗,而收获的更是用血汗辛勤耕耘出来的果实。

2、《收获的季节》

打开屋门,一夜之间,外面的世界被刷子般的秋风染成了金灿灿的海洋。首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树上的叶子全变黄了,几乎整个地面都是树叶。那树上大大的苹果也涨红了脸,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从树上顽皮地跳下来。那一片片金色的叶子也像一只只蝴蝶纷纷扬扬地往下飘落。

广东的初秋不是很冷,一对兄弟俩迫不及待地穿着短衣短裤就跑了出来,他们拿着树叶正在玩捡树叶的游戏呢。你追我赶,又吵又闹,又叫又跳,欢快地跑着。一排大雁正从北方往南方飞来,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它们都忍不住往下瞧瞧这对可爱的小兄弟。

听,那边传来田野里人们丰收的歌声,他们在丰收香香的麦子、高粱、玉米、大豆……悠扬的歌声唱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秋天的图画真美啊!我爱秋天这绚丽多彩的季节,果实收获的季节,欣欣向荣的季节。

扩展资料: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1、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2、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创作的实绩,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

4、他在古典文学的础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自清散文

秋朱自清原文哪个自然段中心思想?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心思想: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仿写春后三段朱自清写秋

秋天像饱经世事的青年,是成熟的,它奋斗着。秋天像刚生出孩子的母亲,是伟大的,它抚养着,哺乳着。秋天像垂暮的老人,是慈祥的,它为我们讲着人生百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最浪漫的一句话表白(情人节表白最浪漫的话,情话最暖心短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