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百善孝为先下一句(百善孝为先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3-11-17 09:33:06 admin 阅读:59
百善孝为先的意思?
百善孝为先是一句中国的传统俗语,孝顺是中国人提倡的一种传统美德,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要让父母开心,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陪伴。百善孝为先就是指在所有善良的行为中,孝顺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父母养育了我们,让我们有机会上学,可以有一个温暖的家,在寒冷中给予我们来自家人的陪伴,我们作为子女也必须坚持百善孝为先的原理,感恩父母为你的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并且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已经提到过孝顺的重要性,《孝经》就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说法。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孝顺是一种善良的表现,甚至是一种人类的本能。
“百善孝为先”的下一句是什么?
百善孝为先下句:万恶淫为源【语句阐释】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儿子的一句话唤醒了母亲的良知,百善孝为先。感人肺腑!!
Micro真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诗经·小雅·蓼莪》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中,“孝”占据了重要地位,深深根植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国人历来提倡“孝”,儒家也以孝“为仁之本”。那什么才算真正的孝呢?
甲骨文中的“孝”,是一个小孩搀着一个长须老人。《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说文》曰:“孝,善事父母者。”
曾子是个孝子,照顾父母无微不至。不仅早晚问候,而且对他们的衣食冷暖,也倍加关心。陆贾《新语·慎微》记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rèn]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
孝顺父母不是吃饱、穿暖就行,还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孟子·离娄上》:“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事亲,事之本也。”
还拿曾子来说,他侍奉父亲曾皙,每顿饭都有酒肉。吃完收拾时,一定会请示父亲,怎么处理剩下的酒肉。即使没有剩余,也会说有。到了曾元侍奉父亲曾子时,虽然也是每顿酒肉,但吃完后,不会询问父亲的意见。如果有剩余,下一顿让父亲接着吃。如果没有剩余,也必定如实相告。孟子称赞曾子的孝,认为事养父母,“养志(奉养父母能顺从其意志)”胜过“养口体(口和腹,指衣食方面的奉养)”。
侍奉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最难。如果只在遇到事情时,代父母效劳;有好酒肉,让父母享用,这不是孝。《论语·为政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是供养,而不尊敬,那和饲养畜生没任何区别。
荀子强调“敬”,引孔子的话说:
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mù,同“穆”,恭敬)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piánzhī,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行为不恭敬,言辞不谦逊,面色不和顺,即使早起晚睡,辛勤耕作,劳苦事养,也不是孝。
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除了养、敬之外,还要心系父母。《论语·里仁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随着我们的慢慢成长,父母却在渐渐衰老。这时,我们更应该重视他们。父母高寿,我们在欣喜的同时,还应感到恐惧。父母年迈的身体,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可能走到生命尽头。
孝顺父母,要始终如一。
小时候,我们总是思慕父母;成家之后,眼里只有妻子和儿女;有了一官半职,只盼领导能重用。我们长大了,却和父母越走越远,对父母的关心也日渐减少,这是半途而废的孝。
《孟子·万章上》:“大孝终慕父母。”所谓的大孝,应像虞舜一样终生孝顺父母。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使他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精神和感情上得到慰籍。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五不孝也。(选自《孟子·离娄下》)
“百善孝为先”下一句是什么?
“百善孝为先”这句估计很多人都知道,在跟人讲孝道的时候也常常引用这句话。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段话,如果断章取义,对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就有误解。
这来自中国古人的一副对联: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大意:
百善以孝顺为首,但主要看一个人的心里是不是真的孝顺,而不仅仅是只看他的物质孝行,如果只看能否在物质上孝顺父母,那贫困家庭的孩子就基本没有孝子了。
万恶之中,以淫乱为首,何为淫乱,就主要是要看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看一个人的心,如果只要心思心念一动就算淫乱,那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完人。(其实基督教里就是这么理解的,只要一动念就算,因此,在《圣经》里有云:世界上一个义人也没有。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
帮忙对对联:下联是“百善孝为先”请对出上联
万恶淫为首
如何理解“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般人真的摆脱不了这个规律。
人的本性就决定了,对于性与色,只要是个正常的人,他/她的内心都会向往。尽管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装的道貌岸然,但实际中他的内心深处对性也是向往的。如果把人们内心对性的向往就当做淫,那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完人了。应当说,虽然人人心中向往性,但只要遵守法规和社会道德,不乱来,而是通过正常的婚姻形式获得性,就不能算是淫,也完全可称得上是好人。
中国是个讲孝道的国家,父母的恩情深似海,如果想报答父母的恩情,做为儿女你真的是报答不完的。更何况,你为保家卫国你得去当兵,你为了求学你得到异地去,你为了谋生你得到他乡,有的甚至得到国外,尽管你内心很想孝顺父母,但身在他乡或国外,你真的很难照励父母。因而说,只要心中有孝,由于客观原因,你无法尽到孝的责任,明理的父母一般是不会责备你的,也不能把你称为不孝吧。不然这个世界上,不孝之人也太多了。
因而善良的人们才会说“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孑”。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把世间的淫,把世间的孝,算是看的明明白白,说的透透彻彻。它告诉人们,人算不算淫,如果只是心里对异性有性的渴求,但行动上并未超越法与道德的界线,就不能算淫。人们只要心存孝道,但由于客观原因使得人没能在孝顺父母上做的很到位,也不能说是不孝之人。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侵权可联系删除)
百善孝为先还是当先?
百善孝为先,我认为,不管你做什么,不孝顺就不能称之为是好人,但是孝顺不等于愚孝,有些老人也不一定说的什么都对,就算作为一个孝子也要考虑到老人要求的事情合不合理,否则也违背了这句百善孝为先的原则,总结一句话,孝顺要有原则,不能被孝顺蒙蔽了双眼。
百善孝为先下一句是
“百善孝为先”下一句是:万恶淫为源。“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清代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扩展资料:戊子季秋念孝文“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辞别孔子,回家赡养双亲的门人,就有十三人。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孝为先。这又为何?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出处?
出自《围炉夜话》(清)王永彬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麼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於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对媳妇对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编辑本段]戊子季秋念孝文·百善孝为先第十“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何只百善,千行万念,无不以此为先。这又为何?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经地义?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我们看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论语》记先师之言曰:三十而立。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以德行道理立,断然不是以“财利”立。人生到三十岁的年纪,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关于人为何而来?如何而来?将往何处?当做何行?这些根本的知识,应有一番体认。这种体认,并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编织成锦绣出来,比如乡间的老人,他们不识字,却行善积德,友待乡邻。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十年为人之行的体认。因为“道不远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简单易行的。这就是,《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在“行”之后,这是根本的次序。并且,假如,人在未有“余力”(余力是行的余力,孝行德行的余力),德行未修,不能称“立”的时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艺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总之一概的行为,都将其内心表露无遗。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诸于行动。
【国学讲堂】你知道”百善孝为先”下一句是什么吗?
引言
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为,而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子游问孝》中孔子有这样的说法:孔子的学生子游问他什么是“孝”。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
国学讲堂
2018年8月3日,由李沧区委宣传部主办,青岛明德阳光教育集团承办的“国学李沧”之“国学讲堂”《百善孝为先——中华孝道解读》在李沧区湘潭路街道大枣园社区开讲,主讲人靳秀老师从孝道的由来,何为孝道,如何恪守孝道等方面讲解了孝的意义。
华夏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以孝立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更是造就无数“孝道”佳话。从“卧冰求鲤”“啮齿痛心”“鹿乳喂母”到十九大以来,弘扬传统文化新风盛行,以这样的方式将源于民间的高雅文化再次送到民间,贴近大众,重拾大国经典,不仅彰显中华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新时期对民众修养的提升,民族灵魂的升华!
同期声
同日,由黄玮老师主讲的《与幸福人生》课程在九水街道宾川路社区、九水东路社区举行;田路也老师主讲的《老子与人生智慧》在虎山路街道金水路社区、金水路北社区、馨苑社区举行。
九水街道·宾川路社区
虎山街道·金水路北社区
虎山街道·馨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