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文史古籍|《资治通鉴》名言50句)
发布时间:2023-11-18 12:18:47 admin 阅读:59
文史古籍|《资治通鉴》名言50句
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译文: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这其实是说,个人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个人的才学。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才,但是有德的话,只不过平庸,难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个人有才却无德,那对于社会的危险就大了。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然后才是知识、技能方面。
2、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译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4、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译文: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5、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译文: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6、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7、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译文: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8、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译文: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9、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译文: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10、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译文: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11、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译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12、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译文: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1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译文: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14、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译文: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15、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
译文:要去评论一个人,一定要先称赞其所长,这样其短处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
16、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
译文:船顺乎水的规律才能浮起,违背了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能把握人们的意愿才能地位巩固,不能把握人们的意愿就会处境危险。
17、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
译文:身为尊贵的领导者,应当举纲执要,又何必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呢?
18、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译文:那些讲求道德的人们,总是不会世俗同流合污,想要去建立大工业的人们,不会和大众去谋划事情。
19、法忌烦苛,治贵清约。
译文:法律最忌讳的是烦杂且苛刻,而为政贵在能够清平简约。
20、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译文:仁者不会因为所处形式的盛衰而改变自身的气节,义者不会因为成功或者失败而改变自己的心志。
21、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有必在慢之。
译文:做事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是源于能够严肃的对待它。凡是之所以会失败,大多是因为轻视或懈怠。
22、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
译文:所谓形,就是需要从整体去看待得失;所谓势,是指面对实际情况能够灵活的应对,进退都随着形势而应变。所谓情,是指意志是否坚定。
23、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译文: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2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译文: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25、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译文: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26、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译文: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27、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
译文: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2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29、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译文: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30、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译文: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31、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
译文: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32、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译文: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33、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译文: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34、欲知其人,观其朋友。
译文: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可以观察他身边朋友的素质。
35、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译文: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36、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译文: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37、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译文: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38、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译文: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39、俭约,所以彰其美也。
译文:勤俭节约,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美德。
40、明者销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译文:明智的人在灾祸没有现出苗头的时候就给以防范,聪明的人对于将要发生的危害预先进行估计。
41、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
译文: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太平;如果使用不贤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大乱。
42、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译文:如果你能够知晓农夫的辛苦,就胡常有这碗饭吃了。
43、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译文:对于别人,不应当求其完备,应当用他的长处,而放弃他的短处。
44、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译文:自己睡觉的床榻旁边,怎么能容许其他人来呼呼地睡大觉呢!这是赵匡胤宋太祖。说的话。这句话比喻自己的利益或势力范围不能容许他人来侵占、染指。
45、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译文:君子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小人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坏事。
46、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译文:礼仪的存在在于能够分辨贵贱,使得亲疏有序,裁定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约定就不能够显扬,没有爵号的器物,就不会有相应的形象。
47、见黄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为。
译文:看见黄雀就一心想捕捉它,而忘记了前面还有陷阱;这种事情,聪明人不会去干。比喻利令智昏的人,一心想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
48、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
译文:那些无道之人主持天下,便会招致更大的危险,大的累赘,得到了君王地位,还不如没有得到。
49、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
译文:君子和小人互相不容纳,就像是冰和炭火不能够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一样。因此君子得位的时候,会排斥小人,小人在得势的时候,便会排斥君子。
50、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译文: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比较喜欢读文言文,所以也喜欢购买文言文类的书籍。1985年,我买了一本《资治通鉴》。通过阅读,了解了很多历史事件及相关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历史书籍”。前后跨越了16个朝代,1300多年。因为该书内容太过庞大,所以我只是选择性地阅读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通过阅读我体会到,该书所以叫《资治通鉴》,主要就是让统治者或决策者们,从中学习借鉴历史、获取治国经验和统治方略。但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好像没什么多大意义。
在阅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时候,一定要借助书下方的“注释”。看完注释,再重读一遍,整个意思就弄明白了。然后再读,也就顺畅了。如果实在看不懂文言文的话,现在有《资治通鉴》白话本。这样阅读起来,不但省劲儿,而且也容易弄懂。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2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3,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4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在近期要开办一个班,名称是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课程会涉及到《资治通鉴》得内容。
资治通鉴的名言及翻译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翻译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 1、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 2、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4、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5、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6、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7、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 8、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9、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出自的名言警句,谢谢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1)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就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2)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这是公孙鞅与秦孝公议论变法时说的话,当时他没有得到秦国贵族的赞同)(3)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鞅在秦国为相时,制法极严酷。招致很多人怨恨。赵良引用《诗经》《尚书》中的两句话劝诫他)(4)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故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利,上不义则下乐以为诈,此为大不利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孟轲拜子思为师,向他请教治理百姓的道理。子思说要让百姓先得利。)(利者,义之和也: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http://blog.sina.com.cn/u/48d54ff70100048g
资治通鉴四个字分别代表什么?
资:供给。治:治理国家。通:始末连贯顺畅(资治通鉴的史事是连贯的)。鉴:镜子,此处化用唐太宗的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连起来讲,就是楼上网友说的“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1.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 甸之积弊。
2.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承,贵贱位矣
5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
《资治通鉴》名言有哪些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部著作的50句经典名言。0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译文】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这其实是说,个人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个人的才学。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才,但是有德的话,只不过平庸,难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个人有才却无德,那对于社会的危险就大了。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然后才是知识、技能方面。02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译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0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译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司马光一共几句话?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一共有五句话,都成为了名言。
1、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丰厚的钱财与甜言蜜语,是古人很怕的东西。金钱与阿谀奉承之语是清廉为官的大敌,意在警醒为官者防止此二者对自己道德防线的侵蚀。
2、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译文】君子怀着才能行善事,小人怀着才能做坏事。
3、治天下苦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出自《宋史·司马光传》。【译文】治理天下就像住房子一样,坏了就修补它,不是坏得很严重就不用重建。
4、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出自《家范·卷三·父母》。【译文】为人之母,不怕不慈祥,怕的是只知道疼爱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
5、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出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个人的品德胜过有才能,这样的人是君子;一个人的才能胜过品德,这样的人是小人。也就是说品德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切莫重才轻德。
《资治通鉴》中的50句名言,句句皆智慧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据说这书被毛泽东前前后后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部著作的50句经典名言。
0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这其实是说,个人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个人的才学。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才,但是有德的话,只不过平庸,难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个人有才却无德,那对于社会的危险就大了。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然后才是知识、技能方面。
02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0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04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资治通鉴》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05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06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07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08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09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
【译文】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10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11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12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
【译文】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1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14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15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要去评论一个人,一定要先称赞其所长,这样其短处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
16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船顺乎水的规律才能浮起,违背了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能把握人们的意愿才能地位巩固,不能把握人们的意愿就会处境危险。
17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
【译文】身为尊贵的领导者,应当举纲执要,又何必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呢?
18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
【译文】那些讲求道德的人们,总是不会世俗同流合污,想要去建立大工业的人们,不会和大众去谋划事情。
19法忌烦苛,治贵清约。--《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
【译文】法律最忌讳的是烦杂且苛刻,而为政贵在能够清平简约。
20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资治通鉴·魏志》
【译文】仁者不会因为所处形式的盛衰而改变自身的气节,义者不会因为成功或者失败而改变自己的心志。
21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有必在慢之。--《资治通鉴》。
【译文】做事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是源于能够严肃的对待它。凡是之所以会失败,大多是因为轻视或懈怠。
22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译文】所谓形,就是需要从整体去看待得失;所谓势,是指面对实际情况能够灵活的应对,进退都随着形势而应变。所谓情,是指意志是否坚定。
23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2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
【译文】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25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26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27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28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29凡人之情,穷则思变。--《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30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31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32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33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34欲知其人,观其朋友。--《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可以观察他身边朋友的素质。
35短于从善,故至于败。--《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36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37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38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39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资治通鉴·梁纪》
【译文】勤俭节约,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美德。
40明者销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明智的人在灾祸没有现出苗头的时候就给以防范,聪明的人对于将要发生的危害预先进行估计。
41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太平;如果使用不贤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大乱。
42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如果你能够知晓农夫的辛苦,就胡常有这碗饭吃了。
43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对于别人,不应当求其完备,应当用他的长处,而放弃他的短处。
44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资治通鉴·太祖开宝八年》
【译文】自己睡觉的床榻旁边,怎么能容许其他人来呼呼地睡大觉呢!这是赵匡胤宋太祖。说的话。这句话比喻自己的利益或势力范围不能容许他人来侵占、染指。
45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君子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小人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坏事。
46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礼仪的存在在于能够分辨贵贱,使得亲疏有序,裁定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约定就不能够显扬,没有爵号的器物,就不会有相应的形象。
47见黄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为--《资治通鉴·梁纪》
【译文】看见黄雀就一心想捕捉它,而忘记了前面还有陷阱;这种事情,聪明人不会去干。比喻利令智昏的人,一心想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
48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
【译文】那些无道之人主持天下,便会招致更大的危险,大的累赘,得到了君王地位,还不如没有得到。
49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资治通鉴•唐文宗大和八年》
【译文】君子和小人互相不容纳,就像是冰和炭火不能够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一样。因此君子得位的时候,会排斥小人,小人在得势的时候,便会排斥君子。
50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