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历史上著名的友谊故事(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友谊: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18 13:57:56 admin 阅读:59
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友谊: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友谊: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人类进化的比动物高级的一点就在于人的感情特别的充沛,对于亲人和朋友都是存在着情感的。并且我们也都是社会上的群居动物,避免不了要和周围的人打交道,因此几乎所有的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类不同的人,有的可能只是过客,而有的则因为臭味相投,和自己结成了相伴一生的好友,比如说在古代就有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知己难觅的故事,其实史料上有记载过的知己好友可不止只有他们这一对,今天要说的就是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谊。
要了解他们两个之间的故事,首先得从他们两个人的生活背景以及性格入手。管仲,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人,他的祖上可以说是特别的有脸面,是周王室的后人,但是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加到都已经没落的不成样子了,所以说他小时候生活比较的困苦。并且他这个人还是比较孝顺的,一直都在照顾自己重病的老母亲,可以说,如果要不是遇到了能够改变他一生的鲍叔牙,可能他也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等诸多特别有地位的身份。
接下来再说一下鲍叔牙,他一早就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臣子,并且从一至终都是在辅佐着公子小白,可以说管仲这一生有的成就都要仰仗于这个人。其实他们两个可以说认识的比较早,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一起合伙来做生意,前面也有介绍到家庭是比较贫困的,所以他当时只是投资了一小部分,最重要用来做生意的本金,当然都是由鲍叔牙这个人掏出来的,那么等到有利润出现的时候,管仲因为自己占的股份比较少,分的钱可能也不会多,但是鲍叔牙这个人就是这么的大方,他觉得对方家庭条件不好,就把自己的钱分给了管仲一些,也正是因为这种雪中送炭的情谊,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好了。
接下来两个人又一起上了战场,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在这个时候,管仲又一次的掉线了,他竟然害怕那种流血的战争场面,因此总是逃跑。像这种情况在战场上是要以军法处置的,但是鲍叔牙次次都帮他解释,说他家里面上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如果要不是因为有好兄弟给他照着,可能他早就死了。
后来他们两个又入是在朝廷为官,可是机缘巧合之下,他们两个加入了不同的阵营,那就是当时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个人都在争夺大位,史书上有关于这一段的记载,到最后也是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成功了,管仲还曾经为了帮助公子纠就在路途上给这个未来的主君受过圈套呢,可是又一次站出来替他解释,说当时两大阵营不同,都是各为其主,本无对错之分,并且说管仲这个人特别有治国之才,希望主君能够相信他,让他出任宰相这一个职位,肯定能为齐国的江山做出突出的贡献的。
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特别相信鲍叔牙,于是就同意让观众担任这个职位,那么在他上任之后,这次再也没有掉过链子了。他开始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不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等其他的一些领域内,他都拟定了非常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并且还都实施得非常好,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其皇宫证明了鲍叔牙的推荐是没有错的。正是因为他对于齐国的突出贡献,才能够使得自己成为后人称赞的一代贤相,得以名垂青史,但是他更应该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好兄弟鲍叔牙,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推荐可能观众永远都达不到这个高度。(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关注青春正当时
古人友谊深厚的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两个人在一起下棋猜一个关于友情的历史故事
典故叫烂柯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后来,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烂柯人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望采纳,谢谢
友谊的十个典故?
1、高山流水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管鲍之交
释义: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处:《列子·力命》:“生我者也,知我者鲍叔也。”
3、刎颈之交
释义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处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4、忘年之交
释义: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出处:《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5、 范张鸡黍
释义: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出处:《后汉书·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6、八拜之交
释义: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出处:宋·邵伯温《闻见后录》:“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
7、生死之交
释义:同生共死的交谊。
出处:元·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8、胶漆之交
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之说。出自《鲠直张千替杀妻》。
9、杵臼之交
解释: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
东汉时,山东胶东书生公沙穆隐居在东莱山求学,为筹集求学经费,穿上粗布衣服到陈留郡长官吴祐吴大人家做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就与他结交为好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后来公沙穆学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正义官员。
10、莫逆之交
解释:情投意合的朋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世界历史上感人肺腑的友情故事
鲍叔牙和管仲;《三生石》中僧人圆泽和李源;三国里的刘、关、张。西方人物还可以想一想。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事情?
19世纪60年代左右欧洲的绘画行业开始转型,他们从古典现实主义向现代印象主义过渡,说的直白点吧,就是从画实人实景变的画有隐含意义的虚拟场景,到了抽象派就是画人都不像个人了。
在这次绘画革命中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成为先锋人物,他被誉为印象之父,这哥们在画家圈里算比较另类的。与一群苦哈哈出身的平民画家不同,这个老兄的家世非常显赫,他老爹是个法官,他老娘的祖父是瑞典外交官,算是贵族家庭。
所以马奈的朋友圈虽然很宽,但真正的知己并不多,除了埃德加·得加。得加这哥们和马奈一样出身富裕家庭、一样是印象主义的开创人、一样在普法战争中参军,相同的经历让这两个人好的差点穿一条裤子。
得加这个人挺不遭人待见的,是个政治观点偏激的反犹主义者,为人孤寒又吝啬,还有一条把死人气活的毒舌。基本上他只能感谢法制社会救了他,要是杀人不犯法这哥们得死上100来遍......
其实越是这种不受人待见的家伙往往越珍视友情,他一直觉得马奈哥是懂自己的,是自己一生的知己。于是他总想着好好给马奈哥和嫂子画一幅流传千古的巨作,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得加完成了这幅画。
画完这幅画的得加觉得自己超水平发挥了,这幅画太牛X了,不流传个几千年都对不起自己的辛苦。于是他决定把最得意的作品献给马奈哥当礼物,兴冲冲的把画一卷就送给马奈了。
然而得加忽略了一件事儿,马奈夫妇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当然,得加并没有当小三的打算,无论针对男女。只是得加是当时巴黎有名的“女性杀手”,这哥们笔下的女人就没有张得像人的,想来这幅画也没例外。
收到画的马奈打开一看,握草!?这丑娘们是谁?怎么在我身边?为何还在弹钢琴?5分钟后马奈才反应过来,这是尼玛我媳妇?这绝壁不能忍啊!于是他决定把这幅画改一改,PS一下,偏偏马奈改画的习惯很特别,一般是用刀切掉,于是那幅画就变成这样了:
前边也说这哥俩感情好了,某天得加很自然的溜达到马奈家串门,一眼就看见自己被砍的画。我擦!马奈哥你啥意思?嫌弃老弟把嫂子画丑了?太伤自尊了!啥也别说!我懂!我都懂!画还给我!绝交!气死偶咧!
就这样,友谊的小船翻掉了,得加收回画后也没修补,一直被扔在得加的画室里,他去世后这幅画辗转去了日本,目前还在北九州市立艺术博物馆中........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辛弃疾与陈亮,他们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在辛弃疾的朋友圈中有这样一位布衣朋友:他曾是个富N代,可惜等他成年后家道中落,只能和阿Q同样感慨一下“我们祖上也曾富过”。他早慧,却屡中不试,然后在科举失望之余却戏剧性地被点为状元。他是个书生,但绝不文弱,他一直操持剑术,怀揣金戈铁马英雄梦,可是好不容易有了展现才华的机会,却得急病去世。
这个人就是陈亮,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宋史》对他的评价是“生而有光芒”,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自带光环,走到哪里哪里亮。
陈亮出生在南宋。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大凡有血性的男儿们总是想着收复北方金人掠夺走的土地,圆一场“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梦。陈亮也不例外。
论家世,陈家曾富冠乡里。陈爷爷一言不合就开几百人的大型趴体,这种豪气显然遗传给了孙子。陈亮的教育工作就是由祖父母来担当的。在他青少年时期,陈亮的才华就已“小荷才露尖尖角”。十八岁那年,他集自己平素对古人用兵成败的研究,一挥而就写成了《酌古论》二十篇。这本书让他获得了一定名气,更重要的是遇到了平生第一位伯乐——周葵。周葵是当地长官,有意栽培陈亮,他希望陈亮读《中庸》、《大学》这类“可精性命之说”的书籍,以后博得功名。可是陈亮却对此兴趣缺失,以他的务实精神认为,当务之急应当是为南宋统一大业效力。至于怎么效力,他只能从我做起:练武、研究军事,就连写词这种娱乐活动也是写男人词,抒家国志。
陈亮成年后正逢隆兴和议,宋金止戈。南宋朝廷继续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醉生梦死生活。陈亮的英雄梦只能是停留在做梦阶段。当时社会上主战派著名人物辛弃疾宝刀未老、雄心尚在,可是被朝廷雪藏。两个不得志的男人的相逢,注定要发生一些故事。
陈亮比辛弃疾小三岁,他俩相遇时都已过四十不惑。
陈亮四十五岁那年冬天,他决定从浙江老家出发,骑马跋涉八百多里,只为了去拜访隐居江西的辛弃疾。那时漫天鹅毛大雪,但是挡不住他的一腔热情。辛弃疾属于大咖级人物,隐居也不得安宁,总有许多粉丝慕名而来。
离辛家不远处有座小桥。陈亮的马儿三次都没有过桥,惹怒了主人。陈亮拔剑斩马首,马仆倒死。他遂弃马,徒步前进。
在家的辛弃疾正好从别墅窗户里目睹了此景,顿时被陈亮的“2B”行为雷到了。他派人去询问来者是谁。
等到陈亮走到辛弃疾家时,两人已直接跨过了寒暄阶段,开始雪中煮酒论英雄,天下大事谈笑中。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文才、口才都俱佳。他与辛弃疾在政治上主张一致,又都是文学男中年,所以不难理解二人“基情”燃烧。“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陈亮的到来简直就是给病中的辛弃疾注射了强心剂。当天晚上,老辛就激动得失眠了,于是提笔记录下了两人聊天的情景。
陈亮这个人非常严谨,生活很规律。他在辛家住了十天,每天除了读书写字,还要练剑习武。而辛弃疾这些年已被世事消磨得出现了颓相:后移的发际线和隆起的大肚腩是他生活的“馈赠”。每天凌晨陈亮就会起床练剑,时刻保持着职业军人应有的军事素养。这让辛弃疾更是自惭形秽。他不由地比照自己:那个十几岁就带队伍从金国占领区投奔南宋朝廷,为国献策的少年哪里去了?陈亮同样是壮志未酬,但他对待生活热情似火,对待事情斗志昂扬。而辛弃疾虽然有钱有地位有小老婆,拥有了世俗成功者的标配,可是整个人的状态和精神世界比起陈亮就显得十分苍白!
十天后陈亮离开了辛家。他走后次日辛弃疾又感到浑身不得劲儿起来。于是辛弃疾打算驾车抄近路追回陈亮。无奈途中遇到大雪,车马无法前行,只能在当地投宿。这家客栈房间隔音效果不好,夜里辛弃疾听到笛子的声音,不胜悲凉,于是提笔写下一阙《贺新郎》,其中有句嗔怪陈亮“佳人重约还轻别”。
人在旅途的陈亮这一夜也辗转反侧。他想,应该问辛弃疾索一首词比较有纪念意义。
没想到,等他回到自己家时恰好收到了辛弃疾寄来的《贺新郎》,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陈亮回复了一首,用伯牙子期来比喻二人的友情。辛弃疾收到后,又用前韵再复一首。两人就这样玩起了互寄。陈辛二人唱和的这些词也是陈亮作品中最著名的,虽然有蹭名人热点之嫌,但主要还是因感情真挚深沉而被赞誉。辛弃疾写给陈亮的词中,《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辛词中的杰作。
与辛弃疾成为挚友后,陈亮的朋友圈顿时变得高大上,圈里除了辛弃疾,还有朱熹、吕祖谦等当时各领域重量级名人。可是,他的人生并未一马平川,之后的经历更是一波三折,都是命运的嘲弄。
四十七岁那年,陈家的仆人杀人,陈亮却被指为主谋而入狱。辛弃疾动用了他所有的人脉资源进行营救,才使陈亮在经受了半年多的牢狱之灾后出狱。
又过了四年,陈亮决定参加平生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是他第四次进考场,他已经不在乎成败。谁知戏剧的经历由此拉开序幕——
皇上出的作文题关于孝道。因为光宗皇帝的精神病越来越严重,他经常不去向太上皇请安,搞得父子关系紧张。朝野上下就此大做文章,大多数臣子纷纷上书要求光宗按时朝拜太上皇,光宗对此十分不满,于是这年科举殿试出了这道具有时事热点的题目。
其它考生都是从孝道角度出发,给出肯定答案。而一向务实的陈亮从本心出发,做出的回答是这样的:一年四次朝拜太上皇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皇帝关键是把天下治理好,收复失地,是否朝拜已退休的前任并不重要。这个答案让光宗皇帝眼前一亮,正中下怀,于是陈亮成了新科状元!
中状元时的陈亮已经五十一岁了。他被封为建康军签判,这个任命陈亮很满意。他打算大展宏图,在赴任前先回老家料理些事务。可能是太激动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乐极生悲,陈亮突然逝世了!
辛弃疾闻之,长歌当哭已不能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于是作文哭友:“呜呼,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之后十几年,辛弃疾在孤独中度过。
作者:刘樱姝,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关于“友谊”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友谊的典故有很多,首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第二个就是管鲍之交。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第三个就是范仲淹与王质。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最后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音乐家伯牙。他精于弹琴,据说他弹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而当时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过于钟子期。后来钟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绝的摔破了琴,扯断了弦,发誓终生不再弹琴。——伯牙摔琴谢知音!
以友谊为主题的历史故事
展开全部负荆请罪,战国赵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出名的这两个貌似最出名了,其他的我就不怎么了解了。
关于友情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关于友情的名人故事:
1、范仲淹和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2、郑少谷和王子衡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3、元稹与白居易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4、贾岛与韩愈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5、管仲和龅叔牙
管仲是齐桓公时的名相。他年轻时很穷困,曾与好朋友鲍叔牙一起经商。鲍叔牙非常了解管仲,深知他是个有才华的优秀人才,因而处处关心、迁就管仲。
有一次,两人一起到南阳做生意,分钱时,管仲给自己暗暗多分了一些。有人问鲍叔牙:“您明明知道管仲欺骗了你,为什么还要信任他呢?”鲍叔牙说:“他骗我是出于无奈。他比我穷,家里还有老母要供养,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应当原谅他。”
管仲有时为鲍叔牙办事不成功,但鲍叔牙根本不介意。因为他能体谅一个人办事要看时机是否合适,时机不利则办事不力,而不是因为管仲太笨。
管仲曾三次做官,三次被罢免。鲍叔牙理解管仲,知道并非他不是贤才,而是因为未遇上好时机。
后来,管仲为齐国公子纠效力,鲍叔牙为齐国公子小白办事;但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为争王位打起仗来,公子纠战败身死,管仲成了囚犯。鲍叔牙千方百计说服已被立为齐桓公的公子小白,不仅将管仲释放,反而拜他为相。鲍叔牙却自愿在管仲手下做事。
管仲深知自己的一切成功都靠的是鲍叔牙的谅解、推荐。因此他常感慨地说:“真是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