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叔本华(叔本华:一个人幸不幸福,取决于三点)
发布时间:2023-11-18 15:10:32 admin 阅读:59
叔本华:一个人幸不幸福,取决于三点
人要有多少钱,才能感觉到幸福?
前不久,央视财经发布“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大数据,谈到了收入高低和幸福感的关系。
调查发现,个人年收入1-3万元的人,幸福比例最低。随着收入的提高,个人年收入在12-20万的人幸福比例最高。
但不是收入越高、幸福感就越高,当个人年收入超过50万时,收入越高,感觉幸福的比例反而越低。
没有钱的时候,我们以为有了五位数的存款就会幸福;存够五位数,发现它并不能给我们安全感,起码要六位数才可以……
看过一个张朝阳的采访。
他智商高、运气好,在世界顶尖的学校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读书。一毕业就拿到风险投资,创办搜狐网,成为将互联网带进中国的第一人。
看起来,他拥有幸福的一切前提,但是30几岁时,他却患上了抑郁焦虑症,甚至不得不闭关一年。
他说:“以前我曾经认为,越有钱,越有名气,就越幸福。但是经过闭关才发现,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如果没有管理好自己,越有钱、越成功,往往更容易让你陷入精神的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的命运差别、幸福与否,和三个因素有关:
第一,人是什么。也就是指人格,包括健康、力量、美、气质、道德品格、理智以及教养。
第二,人有什么,也就是他的财产与各种所有物。
第三,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朋友们眼中的形象如何。
真正的幸福不在他处,而在我们心中,也就是叔本华说的:
“生命中的幸与不幸,与其说是取决于我们遇到了什么,毋宁说是取决于我们与它们相遇的方式。”
如果你每日辛苦劳作,却常常感觉不知道在为了什么而奔波,又或者努力生活、拥有了美满的家庭、不错的物质生活,却感受不到内心的幸福。
叔本华的经历和著作,就是关于人生价值最好的参照。
叔本华的家世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类似,出身名门士族。
俄国的彼得大帝和皇后访问波兰的时候,就曾在叔本华家过夜。
叔本华还有一个极富文艺天赋的母亲,她是德国第一个用真名出版了26卷文学游记、小说的女性,当时德国的文化名人,包括格林童话的格林兄弟、施莱格尔兄弟、歌德都是叔本华母亲举办的沙龙的座上宾。
叔本华年轻的时候,人们介绍他时会说:
“他就是叔本华夫人的儿子。”
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上,叔本华却没能脱颖而出,反而是郁郁不得志。
他在欧洲到处游学,30岁时出版了哲学作品,但是销量寥寥,他想翻译西班牙哲学家的作品,出版社说:
“不,你没有这个水平。”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叔本华身心俱伤,生了一场大病,于是说出了他的一句名言:
一个染病的君王不如一个健康的乞丐。
熬到中年,他得到在柏林大学讲课的机会,但是同时讲授哲学的黑格尔,却成了他最重要的对手,黑格尔的课堂上有200多个学生,叔本华的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经历了无数的遗憾和困顿,叔本华终于在晚年迎来了爆发。
他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附录和补遗》,书名朴实直白,叔本华说:
“这些是附带的作品,是后来的岁月结出的果实……从某一侧面阐释了我的哲学。”
其中,《人生的智慧》一卷,留下了他对幸福、健康、财富、名声等人生问题的思考和讲解。
这部作品让他一举成名,从默默无闻到登上了声誉的最高峰。
他的那句话也得到了应验:
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它长久存在。
有人说,哲学很难读进去,也不能帮我们提升技能、发家致富?特别是叔本华,我的工作、生活也用不上。
叔本华的中文译者韦启昌就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他认为:
叔本华对人生世事的洞察达到了令人吃惊的深度。
但是读叔本华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求我们有足够的“智力盈余”。
什么是“智力盈余”?
比如你眼前有一大盘回锅肉,吃这盘回锅肉的前提,是有强劲的消化能力。如果一个人沾油就恶心、消化能力不好,他自然不会喜欢这种食物。
叔本华说:
“每个人都有他的智力帮助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包括找食物、找钱、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的智力不光满足于吃喝玩乐,还可以腾出一些智力去思考一些跟生存没有关系的东西。”
如果一个工人,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儿,然后吃饭、睡觉、争吵,接着又去干活,每天就是想着怎么赚钱糊口,那么他过的是浑浑噩噩、被欲望追逐的一生,他们的生活是一场焦虑不安、混乱不堪的梦。
如果你有智力的盈余,就会去筹谋和盘算未来,不断扩展自己的意识。
看叔本华的书,其实是让我们认清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认清我们的潜能,把潜能发挥出来,不枉此生。
当我们在庸常的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叔本华总有一句话让我们茅塞顿开。
当你觉得日子无聊时,他说:
“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它和克服它。”
当你与周围格格不入时,他说: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当你和最亲密的人发生龃龉时,他说: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
当你想合群,却又感觉很辛苦时,他说:
“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就是如此的冷静、清醒、直戳要害,当我们的纠结与矛盾被真正的哲学智慧解开时,获得的,才是真正的心灵上的快乐。
在《人生的智慧》里,他放弃了居高俯临的审视角度,探讨的是世俗人情话题,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简明,一读即懂,被誉为“幸福哲学的入门书”。
如果你生活里还有迷茫和困惑、对世界还有未知和好奇、对人生还有很多期待,那就读叔本华吧。
读书,是用最低的成本,提高知识、眼界和人格的途径;
叔本华,是能用通俗的语言,分享最深刻的人生智慧的智者。
什么是幸福?
幸福和哪些因素有关?
如何看待财富?
怎样的财富观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
点击图片,领取「十点听书会员」免费体验卡,即可收听叔本华代表作《人生的智慧》精讲。
点击海报,收听《人生的智慧》精读
叔本华说:“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愿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学会深度思考、利用时间、拥有充实丰盈的人生。
十点听书会员,1000本好书
点击图片,即可领取!
作者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简宁,声音控,jianning20171114。
图片 | 视觉中国
叔本华经典语录30句,句句深刻,果断收藏!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1.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3.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4.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5.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6.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7.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8.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9.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10.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
11.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12.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13.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14.我们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
15.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16.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17.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18.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19.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20.遗忘比绝望更强有力。
21.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22.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
23.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24.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25.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26.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27.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28.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
29.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30.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叔本华
http://baike.baidu.com/view/8384.htm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哪个版本的译本最准确?
李连江译《人生智慧箴言》最好。这个译本是得到了德国叔本华协会支持的。韦启昌译《人生的智慧》在叔本华哲学爱好者圈子里的口碑很好,但这个译本有一些严重的错误,甚至连书名也译错了。此书的德文原名是AphorismenzurLebensweisheit,Aphorismen是箴言,zu相当于英语的to,Lebensweisheit是人生智慧,整个书名直译为汉语就是《通往人生智慧的箴言》,显然李连江的译法更准确。介绍《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如何理解叔本华的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原话: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这段话被人总结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多少“孤独”的人为之而振奋,并引用大叔的这句话为自己辩护,乃至以此证明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但是,这里面又有几个是真正的“孤独”呢?我只怕,不少人口口声声,乃至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所宣称的孤独,不过是不会交际、害怕交际的托词罢了。他们本是渴望融入别人的圈子,而实际却又融不进别人的圈子,于是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像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躲到“孤独”的角落去了。
对叔本华评价是怎么样的?
以前喜欢看一点叔本华的书,所以尝试回答一下。
略长,我给你慢慢梳理一下,叔本华的书确实非常值得一读。
叔本华,他是一个内省智慧极高的人。
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到过人类的几种智力分支(多元智力理论),其中一种就是内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这种智力,能够认识洞察外部世界的规律,和觉察反省自己身心的种种现象,并对它们进行辨析与洞悉。这种智力在哲学家,思想家小说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哲学家柏拉图,老子,庄子都是这样子智力天赋极高的人。
这一个特质,注定了他评价与观察一个现象,其一不会陷入名利财富为衡量第一标准,第二他不会流于表面去观察一个状态。
1.
虽然看起来,叔本华对这些名利财富并没有多大兴趣。其实,叔本华很关心关于"幸福"的事。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观察与思考幸福的事情。但是,在幸福之前,首先要觉知痛苦,《人生之路应该如何走过》中谈到了关于痛苦。
在他的观察里发现,我们对痛苦与幸福的觉察,是这样子的特性:
如同流水,顺利的时候,是不会有浪花的,除非它们遇到阻碍。我们健康的身体,没有产生痛苦的时候,我们不会注意到它们。反而,会因为鞋子有点夹脚,而感到烦恼的很。也就是说,其实,真正让你很幸福很爽的事,你根本没去注意,反而,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感到大为烦恼。甚至大为光火。
再简单的说下来,如果你失去了双腿,才会发现有双腿,是多么方便开心,可以愉快的奔跑,多么令人快乐。但是,你拥有它的时候,却反而会烦恼,因为可能它有点胖,或者线条不够优美。
所以,当你感到不幸的时候,看看更不幸运的,你才知道其实自己还拥有很多,日子其实不错。
但是,因为我们平时缺乏内省,观察与觉察不到这些规律特性,那么自然无法把这种规律与智慧应用到自身与周围。则很容易"习惯的正确"(不假思索认为是对的)陷入下面"生存的痛苦":
当你无有内省能力觉察到自心,正处于何种状态,与外界的规律是如何"欺骗"你的时:
那么痛苦和无聊这种破坏你幸福的死敌就存在了——而且是一种对立的存在。
当你因为伤口与资源的匮乏而感受到痛苦,这是一种直接的痛苦,我们凡人没法否认这个感觉的存在。叔本华不管它有多聪明,他也不得不接受这种痛苦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伤口,资源不匮乏的时候,那么另外一种痛苦就是"无聊"。
当贫苦的,下层的阶级,正在为衣食住行,生存而奔波忍受痛苦的时候,"无聊"也正在折磨另外一群人:
对于人类而言,无聊的酷刑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虽然口袋充裕,却无法感受快乐,因为他们已经陷入到了无聊的深渊。于是,为了逃避这个可怕的地方,不停的旅行,度假,到处寻找刺激,让他们越来越麻木的快乐,感到一丝放松。奢侈,排场,酒精,毒品,混乱的趴体不过本质上都是他们努力逃出无聊境地的挣扎。于是这些人可能,为了追寻一点快乐,时刻坐立不安,所作越来越危险,事实上报纸上屡见不鲜了。如果不加以觉察的话,结果只能是两种,悲剧,尚未悲剧的千仓百孔。
于是,生活就像摆钟一样,来回在这两个极端中来回摇摆。一会直接的痛苦,一会无聊的酷刑。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样逃不了。你逃离了一端,就正在接近另外一端。你的生命也正在摇摆中流逝掉。
2.
叔本华也作为一个凡人,已经觉察了生活中这一痛苦,他定然会想尽办法从这个摆钟中脱离出来。他认为,首先你可能根本没有认清楚你自己(那么更别提认清世界的规律了)
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有不少的篇章去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是幸福的东西,重新审视什么是幸福。
凡事追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赖自己。——歌德不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自身创作与发现幸福——戈德史密斯 (英国作家)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亚里士多德幸福的生活存在于心绪的宁静之中。——西塞罗 (古罗马哲学家)
总之,虽然关于幸福的话题很多,但是在哲学家的眼中,无一例外的几乎都指向心灵的作用。叔本华也不会例外。并且他与亚里士多德还心有戚戚的觉察到了幸福的无常,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
"一切幸福的来源,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偶然的。"
这也确实是世间一切都是和合的,需要诸多因素的组合,幸福也不例外。于是依赖外界来寻找幸福感,那会很快干涸与消失殆尽。
于是叔本华认为,将自己的快乐受限于外部的变化,那是在太无常了。他不会期望被期待,金钱,赞赏,掌声误导。也不会让自己妥协,去配合低级的欲望与庸俗的区位。并且还建议:
千万不要牺牲自我的内在去换取外在,不要用一个人整个或者绝大部分的安宁,闲暇和独立,去换取荣耀,地位,头衔,和名气。
对他来说,希望离开人群独处是很棒的。(其实大部分内省智力者都不喜欢被人接近,在身边,在人群中,他们特别喜欢与人群保持距离,这是这个智力分支的特性,否则这会非常的折磨他们。其实在诸多心理学的一些书中都提到过这种人格的特质。)
他至始至终的坚持,幸福来自于内在。(如果不是叔本华的话,可能这些智慧会被不假思索的贴上了鸡汤,可见我们处于多么浮躁的环境)
他认为只有精神上的丰富,才不会无聊,有活力的思想才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从内心和自然中探索到新鲜的事物,并且融会贯通,只要思想保持朝气蓬勃就能避免无聊。我们越依靠思想,乐趣就会越大。具有高度精神力量能够帮助我们过的更加的幸福。
而寄托在外界的幸福必然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损失,最后被烦恼所伤(又回到文章的最初,我们觉察不到一个健康的身体,倒是很容易注意到鞋子夹脚)。
而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其实不过就是从心里认为"幸福"是一种手段可以获得东西,并且是从外界获得的。
所以在,在叔本华的观察中,过早的精通这些事并不是一个好信号,年纪轻轻就不再观察与洞悉周遭的一切,却去熟练的追逐那些注定失去的东西。也许在智商和手腕是厉害的,但是这是智慧上的平庸:他已经是一个陷入无聊与痛苦的人了。在这个摆钟中来回摇摆:你逃离了一端,就正在接近另外一端。
3.
但是为何又从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也不是一个不好的迹象呢?如果你认为,因为刚才那些事,人们显得不够聪明所以就会带来不道德的事,所以不道德吗?那就错了。又蠢又坏事当下流行的一个词,人们常常 认为,又蠢又坏事成对出现的, 所以两者是一个根源。
实际上,这种看法在叔本华的《 论意志于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有比较详尽的反驳。而且叔本华虽然才华过人,但是是谦虚的。这一点在书中也反复强调。所以不够聪明的事就会带来不道德的,在叔本华那里不能成立。
其实真正"不道德"的原因在于,在他看来,这个经过文明教化的世界, 实际上只是一 巨大的化装舞会。过早的精通舞会,技巧上的操作,带上面具,显露出他们的优雅。人们为了巧妙的与对手周旋,而带上了面具,他们真实的样子,并非他们所表现出的那副样子, 他们的面具就是 一个工具 ,投机取巧,只知道谋取利益(还未必正当),贪心与罪恶倒是如影相随的。
叔本华的思想体系里坚持认为:
一个人幸福的首要要素是他的人格。所以,他希望这么教育人们:在这场化装舞会上,苹果是用蜡制成的, 鲜花,金鱼 都是由丝绸和纸板做成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值钱的玩意儿,所有的笑谈都不能当真。
而这一切,洞察人事,谙于世故,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的面具的招数。竟然,过早的出现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这就很糟糕了。
4.
谁要是没有他那个年龄的意气精神,就必然有这一年龄的种种不幸。——伏尔泰。
对于这一点叔本华是双手赞同的。
他认为年轻一个很大的价值在于,人们生命的早期,对于生命的感知是如此的敏锐,强烈,他要经历一个梦幻时期与从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过程。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有些人就会说:
我已经完全抛弃了过去的虚妄观念,“ 幻想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这些开始觉醒,去觉察世界与心灵的本质模样。最后可能会通往叔本华认为幸福的路。
但是,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却教导他一个极为错误的感觉:
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大量的东西赏赐给他。让他觉得很美妙。那么很显然,他会很快的陷入到追逐名利,远离精神财富,然后再痛苦的摆钟中度过一生。而且他竟然如此早的掌握了种种手段。
所以,叔本华提到,如果一个 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 并且在与他们的 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与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因为,他们尚且没有真正陷入到痛苦的摆钟与名利的面具手段中,才会产生种种的惊讶,也潜在的意味着他们的品质中有更珍贵的东西,这些珍贵的东西确实是高贵的,比如可能是诚实,求知,等等。才很容易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笨拙的手足无措,而不像那些干练的政客一般虚伪。
所以现在你可以明白了。叔本华那番话的意思。
5.
叔本华的关于幸福的思想中有三个重要的观念:
其一,一种很大的愚蠢是"不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幸福,而是在 别人看待他是什么 中寻找幸福。
其二,牺牲健康(也包括人格)去谋求外界身外之物来谋求幸福是注定悲剧的,外界是无常的。
其三,人格(并不仅仅是性格那么简单,在他看来思想也是人格的重要部分),是通往幸福的首要因素,精神财富能够帮助我们获得生命的幸福,越思考越幸福。
这些思想给后人带来了很大影响。
虽然他是智慧的(不是究竟的,但是是相对的与极具启发性的),他也是同样的是凡人,也有他的缺点。他寂寞的度过了一生。不过他常常能够跳出自身与周围的环境,重新审视这一切(内省),努力揭示生命残酷的本质与真相,并且寻找真正的幸福。
虽然外界看起来是消极的,因为他没有推崇名利并且提醒人们警惕幻想,其实他是一个真正积极努力的人。而且努力打破那些无常的幻想对心灵的欺骗,然后努力思辨尝试走向真正的幸福。这一点非常的勇敢。也一直对后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不要在需要洞察与思考年龄,被世事的表象轻易的遮蔽了双眼。
另,即便是哲学家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念与思辨,也不代表这就是真理,也许甚至相去甚远。需要辩证的看待与拿来主义。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优良的品格是一笔真正让人幸福的伟大的财富,在哪里都是。
以上。
我以后少水答案。
这类写的多一点,希望有人喜欢。
叔本华的介绍???
叔本华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Floris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
人生的幸福,主要来源于自身,从外部求索,永远无果。——叔本华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非理性唯意志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西方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哲学理论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十分关注人类的痛苦。叔本华富有远见地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即是意志世界的显现,进而推导出人生痛苦,悲观的论调。在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和悲观主义人生观便在其影响和作用下应运而生。他从人自身出发,创造以意志和表象为基础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来的悲观论调。要想从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就要对意志进行否定。其悲观主义人生观,实际蕴含着一定的积极价值,对当今人类解决现代性的困惑仍然具有积极的意蕴。1、意志的伟大推动意志总是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这能从最低以至最高等的意志现象所显现的阶段中看出,意志没有最终目标或目的,努力是意志的唯一本质,无所谓达到目标而告终期。所以,它永无最后的满足,沿途只有荆棘障碍,就这样永无尽期的持续下去。世界的每一角度,形形色色的自然力或有机物的形态,都是根据努力而表现的;相互竞争,各取所需——因为它们所需的物质,只有从另一方夺取而得。就这样,世界仿佛是一个大战场,随处可见拼死拼活的战争。且这种战争多半会阻遏一切事物最内在的本质——努力,而产生抗拒,奋斗固然到头来成空,然又无法舍弃自己的本质。因为这种现象一旦消灭,其他的现象便会立刻取而代之,攫取它的物质,所以只得痛苦的继续生存下去。努力等同于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人类接受最明晰,最完全的意识之光所呈现的东西。我们所称之苦恼,就是意志和一时性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相反,所谓满足、健康或幸福,即为意志达到它的目标。世上没有所谓永恒的满足,通常,这一次的满足只是新努力的出发点而已。努力到处碰壁,到处挣扎战斗,因而也经常苦恼,正如努力没有最终目标,苦恼也无休止。至于有认识力的世界——即为动物的世界,就可以显现出它们的不断的苦恼。观察人类的生命,更是能看得一清二楚。因为意志现象愈臻完全,痛苦也就愈为显著。对个体而言,倘若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高,他的痛苦也愈多,天生高智商,他便有更多的苦恼。素有“哲学画家”或“画家的哲学者”之称誉的狄基班,曾以一幅画直观而具体的描写出意识程度与苦恼程度的密切关系。这幅画的上半幅描绘有丧子之痛的女人群像,以各种表情和姿势,表达出母亲的深沉、悲伤、痛苦和绝望;下半幅则为描绘失去子羊的一群母羊,各动物的表情、姿势与上半幅互成对应。从而可以了解,并非有明确的认识和明敏的意识才有强烈的苦恼,即使在动物迟钝的意识中,也有痛苦的可能。2、何为真正的人生所谓人生,就是欲望和它的成就之间的不断流转,就愿望的性质而言,它是痛苦的;成就则会令人生腻。目标不外是幻影,当你拥有它时,它即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须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态出现。没有这些轮替,人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无聊。这种挣扎和跟贫穷搏斗同样痛苦。愿望和满足能相继产生,其间的间隔又不长不短的话,这时苦恼最少。倘若我们能完全摆脱它们,而立于漠不关心的旁观地位,这就是通常所称“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纯粹的欢悦”,如纯粹认识、美的享受、对于艺术真正的喜悦等皆属之。但这些都须具备着特殊的才能才行,所以只惠予极少数人,且拥有的时刻极其短暂。只因他们智慧卓越,对于苦恼的感受自然远较一般人敏锐,个性上也和常人截然相反。因此,他们很难逃离孤独的命运。因此,身为智者,也是利害参半。普通人则只生存于欲望中,无法享受到纯粹智慧的乐趣,无法感受纯粹认识中所具有的喜悦。若要以某种事物唤起他们的同感,或引发他们的兴趣,同样需要刺激他们的意志。因为他们的生存是欲望多于认识,他们唯一的要素便是作用和反作用。此种素质常表现在日常的琐细事情中,如有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总爱刻下自己的名字“以资纪念”,就是为了要把“作用”带到这个场地来。刺激意志的需求,更表现在赌博游戏的出奇翻新上,由此可见人类本性的肤浅。3、认识痛苦事实上,要消除一种痛苦十分困难,即使侥幸成功,痛苦也会立刻以千种其他姿态出现,其内容因年龄、事态之不同而不同,比如性欲、爱情、嫉妒、憎恨、抱怨、病痛等皆是。倘若这些痛苦不能转化成其他姿态而呈现的话,就会穿上厌腻、倦怠的阴郁灰色外衣,那时再想摆脱它,便要大费周折了,纵使倦怠得以驱除,痛苦恐怕也将回复原来的姿态再开始跃跃欲动。痛苦原是人生中固有的、不可避免的东西,而其表现的姿态和形式,皆被偶然所左右,所以,痛苦总在现实中占据一个位置,若除去现在的痛苦,从前被拒在外的其他痛苦必定立刻乘虚而入,占据原来的位置。因而就本质而言,命运对我们并不发生任何影响。——一个人若能有这样的省悟、认识上述道理,他就能获得心灵的恬淡平静,不再因为本身的幸福惦念了。然而,事实上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呢?也许完全没有。4、意志的否定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在于追寻无法满足的欲求,只有舍弃欲求,否定生命意志,才能脱离人生痛苦。他提供的解决途径主要为在哲学沉思中沉淀、沉浸于艺术和禁欲这三个方面。在这点上,很多学者认为叔本华是从印度的哲学经典《奥义书》中借鉴而来,要求通过运用“调息,制感,沉思,专注,思辨和入定”这些手段使人达到解脱。而哲学沉思,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平和的心态,在社会关系中保持距离,进而保持平和满足的心态。在对生命意志的否定,以及艺术的沉浸中,人们可以从美学直观认识中摆脱意志束缚,使我们的内心在精神上得到暂时的解脱。作为主体的人与理念融为一体,脱离了意志的服务,使其从生命中得到瞬间的解脱。在叔本华看来,艺术的最高形式即是悲剧,悲剧在形式上为我们展现人性的丑恶和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人在观赏悲剧时,使自己和悲剧的主人公感同身受,忘却自我,这样主体成为了无意志的纯粹主体,不受意志的奴役,从而获得了暂时的安慰。但沉浸艺术之中只是暂时的将人从意志的控制中摆脱出来,若想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痛苦,只有对生命意志进行彻底的否定,即走向禁欲之路。总之,通过对意志的否定,人类才能实现对痛苦人生的救赎,只有否定意志,才能摆脱意志的束缚,超越痛苦。5、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是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两个基本命题。叔本华将现实世界归结为意志的表象,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完全基于它与人的关系之中,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受着主体人的制约,你这个人是什么样,世界就为之呈现出什么样。世界永远只是主体表象的客体,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人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人的表象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既是具有知性和理性这两者思维,知性通过直观和感知从而产生对象和客体,即为直观的表象。理性是以知性为根源,对表象形成概念,是抽象的表象,但只是一种表象的表象。一切客体的存在都是建立在主体之上的,只用通过主体才能认识客体,同时叔本华认为理性只拘泥在表象的范围之内,通过理性来探寻世界的本质是不能的。6、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具有同一性的特点,世间万物的同一本质就是意志。意志本身是为一种盲目的、非理性、不可竭止的欲求,是生命不竭动力的体现。生命是人的内在属性,是一面镜子,显现的意志世界,由此意志和生命之间必是密不可分的。他将以求生存为基本特点的欲求称为生存意志,和伴随着生存意志而生的生殖意志合起来称为生命意志,他认为无论是生存意志还是生殖意志,本质都是被欲望所驱使,伴随着痛苦。痛苦来源于对生命意志的肯定,生命意志是指以求生存为根本目的一种盲目的,无法遏制的欲求,欲求不满和欲求满足的相互过程之中,进行痛苦和空虚的转换,同时自然界不同个体之间为了使自己的意志能够得以显现,必然经历着不断的阻碍,这种阻碍也是痛苦的,所以人是痛苦的,这是人的宿命。人在欲求不满与欲求满足之间不断徘徊,即使欲求的暂时的满足,也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欲望没有止境,如果没有欲求,人就会处于焦虑、无聊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人对欲望的彻底取消则使人进入虚无的境地。意志如果取消,以其为依托的表象世界也不复存在,而作为主体的人类也从而只是空洞的“无”了。这种虚无主义成为生存无意义的佐证,但想要得到真正解脱,是困难的。因为一般人都毫无智慧,都沉醉于眼前的表象世界之中。结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并非彻底纯粹悲观主义,而是一种蕴含着生命智慧的悲观主义。他残酷的揭露人生的本质是痛苦,让人类反省自身,发现自身的内在价值,平衡幸福和痛苦之间的关系。直面自己的欲望,正视自身的局限性,在受痛苦人生的捶打中,勇敢的直面痛苦以达到对人生的顿悟,进而选择适度的生活方式。叔本华哲学告诉我们,人本身具备将痛苦转化为幸福的能力,在悲观世界中生长出积极的萌芽,放下不切实际的欲求,平衡自身需求与欲望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自己从悲剧人生中自我拯救出来。叔本华的哲学,看似悲观,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乐观,是一种让我们超越自身局限的智慧。
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
点击上方蓝字【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余秋雨《借我一生》
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里写道:“叔本华与饱学的学者们毫无干系,他洁身自好,竭力独立于国家和社会。”跟领着俸禄的学者不同,叔本华是一个独立思考、诚实写作的人,他曾写了一篇名叫《论独思》的文章,论述单纯阅读和独立思考、普通学者和思想家的本质区别。
单纯阅读与独立思考有什么不同?
读书从来就不是讲究多多益善,因为书市上流传着太多骗子们所写的哗众取宠读物,这些东西只供消磨时光用,而无益于知识。同样,博览经典也未必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增长自己的学问。图书馆的规模很大,可是如果没有按书架号分类书籍,而是全部堆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功效可能还不如一个井然有序的小书店。
独立思考就像书籍的索引号一样,能够将吸收进来的书籍消化掉,把它们进行分类,以供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可是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境界,大部分人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单纯地阅读之上。他们读书就像浏览报纸一样,并不想废脑筋去思索,也不愿追问,只求知道即可。所以他们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掉,一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又得重新翻阅查找。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起来,总是显得迟钝、不靠谱。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才能够被我们理解和确证,并且作为一个被坚信的元素纳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难以忘却。而通过单纯阅读得来的知识,就好比从别人那借来的一颗假牙、一条假肢,它仅仅是粘附在我们的身体上,不仅不会给我们感觉,而且还可能随时脱落,被遗忘到脑后去。
叔本华谈独立思考
叔本华说:“阅读和学习是任何人都能自愿进行的活动;而思想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思想需要有兴趣的不断驱动,一个人只有对他正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阅读则不必如此,当我们阅读时,就意味着思维进入了休息状态,我们不需用自己的头脑,而是借助别人的头脑进行思考。我们为了避开思维的劳累,借用了别人的成果来解除自己的疑惑。所以阅读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放松,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把读书作为消遣的原因。然而,叔本华说:“读知别人的思想,如同吃残汤剩菜或穿别人扔弃的旧衣一样,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读别人的书一般而言,不会引发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兴趣,也不会引起独立思考。
大部分学者都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他们发表的文章主题基本都是对前人的观点或书籍进行研究,他们的作品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别人的思想之上。这些学者所写的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者符合前人或者反驳前人,但是观点还足以叫作思想,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不够格叫“思想家”,他们只是表达观点的“批评家”。而真正的思想家则是面向现实世界,他们勤于思考,受精于外部世界,然后在自己体内孕育出崭新的作品,启迪了世人。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是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名言。做学问就需要先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当权威证实了这些看法之后,我们才知道权威的存在。所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也是先悟出了个“吾性自足”的道理,才“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学者们却完全相反,他们以权威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通过阅读收集别人的各种意见,把它们拼凑在一起,里面夹杂一些自己的意见,然后取个名字叫什么“新柏拉图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等。
那些依靠解读别人的哲学而成名的人,是不够格做哲学家的,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王阳明龙场悟道,破除了明儒谨绳程朱的教条
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的观点很不统一,在某些问题上是一个价值标准,在另一些问题又是另一个标准,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作为核心支撑的观点,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成系统的缘故。他们所写的东西,思路模糊,逻辑混乱,语焉不详,导致读起来十分晦涩。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只是从不同的书籍上拼凑而来的。正因为作者没有消化、没有吸收、没有独立思考,所以显得非常絮乱。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反杜林论》),就揭露出他的体系存在生拉硬凑的痕迹。例如世界模式论抄袭黑格尔,先验主义剽窃康德,价值论引用罗霍夫等等。书斋里的教授、学者们,常常是逃离生动活泼的大自然,却喜欢到博物馆去观看枯萎的植物标本。他们写的书冗长难读,没有重点,全集出满了一个书架,看似体系庞大,其实只是一堆陈旧观点的堆积而已。
孔子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之一,但他的著作却寥寥无几,他曾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对于真正的思想家来说,博览群书自然是必要的,但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集前人的观点,而是以自己的见解为基础,把这些知识兼收并蓄,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里。孔子主张礼,所以他教导弟子,虽然可以“博学于文”,但不要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还需要“约之以礼”。他问子贡是否认为自己是因为多闻多见多学才能多识?子贡反问难道不是这样吗。他却说:“非也!予一以贯之。”思想家需要具备用自己独立的思想来把各种知识结合为一,贯彻到底,形成系统,这是一般的两脚书橱们所没有的天赋。
思想家的思想就好比风琴的低音部,可以支配其他音部而不被其淹没。学者的思想则好比一部从A排到Z的字典,你看不到他的核心观点,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才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们连一本能够完全说明自己体系的书都没有。
未成年人的理性尚未成熟,多阅读总是有益的,这是因为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精神起着引导作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向那些伟大的精神学习,从他们那汲取营养,学到许多我们因个人水平限制而独立思考不出来的知识。但如果我们认为通过读书就能得到答案,因而不必去思考的话,那就糊涂了。读书就好比聆听一个旅人在讲述自己的见闻,他说得有声有色,你也听得十分入神,但如果你想对旅行地有一个有机的、清晰的和深刻的认识,那么还得自己去亲历一番。
叔本华说:“思想家与普通的书本哲学家的关系,类似于目击者与历史学家的关系。”历史学家的笔法再出色,史料知识再丰富,他也无法写出亲历者笔下的那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样,靠阅读得来的知识远不如独立思考得到知识更能打上“我的”标签。
另一方面,经验得到的知识也不比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更为深刻,有些经验主义者凡事都要讲经验,认为亲历过就能得到真知,不需要进一步上升为思维,他们不知道经验之于思想就如吃饭之于消化吸收。吃饭如果声称自己是健康的全部意义,那就可笑了。
《浮士德》:“我总比那些蠢货、博士、作家和牧师懂得多。”
成年人拥有成熟的心智,不该局限于单纯的阅读之上,他们还需要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入到独立思考之中。独立思考并不排斥阅读,它只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书本的知识。博览群书不是为了炫耀学识,也不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思维方式,而要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独立思考。
阅读可以引导人们的精神进步,但书市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就如同七纵八横的羊肠小道,它告诉我们——错误的路径竟是如此之多。面对这些毫无价值的读物,我们也会像杨朱哭歧路那样感到迷茫。要想分辨道路,我们常常沿用前人的判断,也就是阅读经典。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独立思考,挑选适合自己的道路进发。
读书是必要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停滞不动、难以进展时,才去阅读书籍,避免“思而不学则殆”的苦恼。当我们的思维劳累,想要休息时,可以读书,这时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替代思考的方式,为精神获得思考的材料。
即使是才思敏捷的人,也做不到每天强迫自己思考6小时,而且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叔本华说:“思想也同人一样,它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产生,我们必须等待它们的出现。”我们都知道,在解决某个重大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指望强迫自己坐下来反复思考,然后就可以权衡利弊,做出完美的抉择。相反,我们总是要先把问题搁置一边,游离到别的事情上去,在自然而然、分步骤的思考过程中,我们才会记起之前被忽略了的东西,进而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小说福尔摩斯里,在紧张探案的同时,福尔摩斯经常会若无其事的去听交响乐,而叔本华在写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也常常每晚出没于音乐会现场。瞑目静坐,强迫思考,无助于进益。有时候,读书也可以作为一种绝佳的休息方式。
当然了,一个人不能因为读书而忘记了现实生活,不能因为习惯于走别人的老路而不愿意独立思考;不能因读太多书而忽略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对于思想家来说,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当一个人进行思想只是为了他自己的缘故时,他就是哲学家;如果他们的思想只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好感,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甚至迎合公众的低级趣味,那么这些思想并不存在真正的价值,他也不是哲学家,顶多是“学者”。
文章和图片源于读书广记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名校课表分享:本学期暂无。分别输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二字可自动提取四校当日讲座信息!更多分类信息请进入本公号底部参看【讲座分类】【课表查询】【演出展览】菜单栏。
【北清讲座粉丝共享交流群】
1、mx509913186
2、dqianqiu
3、zcj19630918
4、wxid_kiytsjrwl0gw215、lily60486、HappyMiumiuYu7、monitordong
8、god_blessq
9、yblyf2020
1、zs151226634302、lcblue953、Liberty_hwang
4、MAX974533
1、wxid_qfbodv70f0ax21
2、lovelilyzhu
其他学习交流群逐步建设中,比如各专业交流群:文学群,艺术群,中国哲学群,西方哲学群,考古文博群,理工科讲座共享群,建筑和设计群等等。
入群禁止发和学习无关内容。
志愿者只是义务拉一下大家,无义务接受任何咨询。完成后就不保持好友关注,志愿者也只是在有空余时间(比如中午,晚上)集中处理大家入群事宜,请勿催促。
粉丝福利:北大清华周边免中介租房群
叔本华爱情经典语录?
1、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名言。2、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3、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