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荡然无存(荡然无存的解释是?)
发布时间:2023-11-19 11:33:54 admin 阅读:59
荡然无存的解释是?
形容一下子全部都没有了
荡然无存什么意思?
——荡然无存,成语解释:荡然:完全空无。原有的事物完全毁损。形容东西尽数失去,一点没有留下。【出处】南朝.梁.任昉。【近义词】付之东流,化为乌有,烟消云散,无影无踪。【反义词】完好无损,依然故我,原封不动。【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荡然无存的意思拼音
荡然无存的意思拼音:[dàngránwúcún]。
【例句】由于保护不力,古墓被疯狂盗掘,墓中文物荡然无存。
【解释】荡然:完全消失。形容原来有的东西全部消失,完全不复存在了。也作“荡然无余”。
【近义词】无影无踪、瓦解冰消、化为乌有、消失殆尽、烟消云散、付之东流、一无所获、荡然无遗
【反义词】永不磨灭、完好无损、依然如故、原封不动、依然故我
荡然无存的近义词
无影无踪
【拼音】[wúyǐngwúzōng]
【解释】影:影子。踪:脚印,踪迹。一点影子、踪迹也没有。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也作“无踪无影”。
【近义词】烟消云散、杳如黄鹤、消声匿迹、销声匿迹、不知去向、九霄云外、荡然无存、逃之夭夭、杳无消息
【反义词】蛛丝马迹
化为乌有
【拼音】[huàwéiwūyǒu]
【解释】乌有:没有,不存在。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形容一下子全部丧失或落空。
【近义词】涣然冰释、一无所获、荡然无存、子虚乌有、灰飞烟灭、化为泡影、黄粱一梦
【反义词】铁证如山
目前互联网短视频火热,一些人在娱乐中狂欢,危机感荡然无存,你怎么看?
各种娱乐平台开放登录,当网红主播,小的9岁,11岁都有,大的50岁,60岁也奏热当网红主播,很多名星,歌手都当主播,让全民参与观看,有很多学生追“星”打偿,刷礼物送美女主播,学生无心向学,每星五六日夜都拿父母的钱买礼物打偿送给主播。属慢性“中毒”,这种互联网短视频真的“毒害”青少年儿童。
荡然无存负隅顽抗意思?
荡然无存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了。负隅顽抗,明明知道不能取胜,还不顾一切的抵抗到底。
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中国教育的特点在于知识的记忆,但这一特点,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将成为最大的缺陷。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关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是什么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又要如何培养?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下文进行了讨论。
正文字数丨2586字
预计阅读丨4分钟
No.1
智能让现有优势荡然无存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钱颖一,国务院参事,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No.2
教育必须超越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
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No.3
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
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功利主义扼杀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之前,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No.4
我们缺乏创新型人才的原因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
● 短期功利主义
● 长期功利主义
● 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
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所以,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No.1
改革不易,但变化令人鼓舞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我提出三条建议:
● 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 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这就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目前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但是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压力、社会的环境都是制约因素。但是,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被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
所以,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人才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作者:钱颖一,国务院参事,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近期热点活动
成长不走弯路,才是真的减负
剧透来了——全明星天团的闪亮阵容,来自这里!
律师如何正确地“拼命”和“革命”,以至可以“改命”?
“沪航”贸易高质量发展之出口管制专题培训顺利举办
数字经济与全球数据治理系列研讨会成功举办
近期热点文章
总法嘉谈|卡尼曼新书《噪声》——如何卫生地做决策
精英律师新跃迁,从真正理解客户和商业开始
【实务导师谈形势】中国企业投资境外虚拟资产的法律与合规风险
大律嘉谈|自由意志(二)——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实务导师谈形势】国际视野下双碳政策的大国韬略:CBAM与我国碳税前瞻
荡然无存近义词是什么?
荡然无存近义词是:化为乌有、付之东流、无影无踪【成语】:荡然无存【拼音】:dàngránwúcún【解释】: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出处】: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遂延渠阁,青编素简,一同煨尽,湘囊綖帙,荡然无存。”【举例造句】:使民国政制,荡然无存,澔澔新邦,悬为虚器。★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反义词】:依然故我、完好无损、原封不动【用法】:作谓语、状语;指消失
荡然无存…打一个数字?
什么东西?
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摘要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作者:钱颖一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这只是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因为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多了,但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加,好奇心和想象力通常会逐渐递减。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为经常受到打击和否定,所以客观上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所以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功利主义扼杀了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二,是有更高追求的价值取向。
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不久前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一、短期功利主义;二、长期功利主义;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后面的比前面的有更高的追求。
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所以,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改革不易,但变化令人鼓舞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
我提出三条建议: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这就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目前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但是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压力、社会的环境都是制约因素。但是,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被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
所以,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人才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来源:解放日报
由FMBA历届校友推荐的文章集锦,版权属于原作者
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仅存的优势荡然无存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
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
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
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
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
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
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
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
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一、短期功利主义;二、长期功利主义;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
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
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
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所以,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
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我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这就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目前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
但是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压力、社会的环境都是制约因素。但是,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被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
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
责编|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