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八月十五夜月这首古诗的拼音)
发布时间:2023-11-19 12:07:13 admin 阅读:59
八月十五夜月这首古诗的拼音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总有两首,这首古诗的拼音如下:mǎnyuèfēimíngjìng,guīxīnshédàdāo。zhuǎnpénghángdìyuǎn,pānguìyǎngtiāngāo。shuǐlùyíshuāngxuě,línqījiànyǔmáo。cǐshízhānbáitù,zhíyùshùqiūháo。shāoxiàwūshānxiá,yóuxiánbáidìchéng。qìshěnquánpǔàn,lúnzèbànlóumíng。diāodòujiēcuīxiǎo,chánchúqiězìqīng。zhānggōngyǐcánpò,búdúhànjiāyíng。出自于: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八月十五夜月》两首原文: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释义: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扩展资料:《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十五夜望月和和天竺寺8月15夜桂子这两首诗中都提到了景物有哪些?
天竺寺⑴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⑵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⑶。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⑷掷与人。[1]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⑴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⑵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⑶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⑷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折叠白话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2]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文学赏析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第三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第四句,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额怅、哀绵,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折叠名家点评《节日诗词》:诗人抬头望月,感慨万千。想象着嫦娥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仍然怀念人间。还将月宫中的桂花撒向她眷恋的人间,意境优美。《千里共婵娟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隐括了相关的神话传说,再现了难解的千古之迷。既给了这个佛教圣地蒙上了空灵神妙的色彩,更艺术地反衬了作者中秋佳节赏月探胜的喜悦之情。《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明是神话传说,明是离奇想象,却偏以质朴语言。肯定语气煞有介事地从正面叙出,寓虚于实,寓假于真。使小小桂子染上了神秘色彩。这首小诗也别具情味。《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4辑》:皮日休来到天竺寺,却是为了赏桂,而联想更是独具匠心。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拼音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满(mǎn)月(yuè)飞(fēi)明(mínɡ)镜(jìnɡ),归(ɡuī)心(xīn)折(zhé)大(dà)刀(dāo)。转(zhuǎn)蓬(pénɡ)行(xínɡ)地(dì)远(yuǎn),攀(pān)桂(ɡuì)仰(yǎnɡ)天(tiān)高(ɡāo)。水(shuǐ)路(lù)疑(yí)霜(shuānɡ)雪(xuě),林(lín)栖(qī)见(jiàn)羽(yǔ)毛(máo)。此(cǐ)时(shí)瞻(zhān)白(bái)兔(tù),直(zhí)欲(yù)数(shù)秋(qiū)毫(háo)。【其二】稍(shāo)下(xià)巫(wū)山(shān)峡(xiá),犹(yóu)衔(xián)白(bái)帝(dì)城(chénɡ)。气(qì)沈(shěn)全(quán)浦(pǔ)暗(àn),轮(lún)仄(zè)半(bàn)楼(lóu)明(mínɡ)。刁(diāo)斗(dòu)皆(jiē)催(cuī)晓(xiǎo),蟾(chán)蜍(chú)且(qiě)自(zì)倾(qīnɡ)。张(zhānɡ)弓(ɡōnɡ)倚(yǐ)残(cán)魄(pò),不(bù)独(dú)汉(hàn)家(jiā)营(yínɡ)。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的诗的意思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的意思是: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有二首,内容为:【其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其二】: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译文:【其二】: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作品评析: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的拼音是什么?
bāyuèshíwǔyèyuèèrshǒu《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第一首:
mǎnyuèfēimíngjìng,guīxīnshédàdāo。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zhuǎnpénghángdìyuǎn,pānguìyǎngtiāngāo。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shuǐlùyíshuāngxuě,línqījiànyǔmáo。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cǐshízhānbáitù,zhíyùshùqiūháo。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第二首:
shāoxiàwūshānxiá,yóuxiánbáidìchéng。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qìshěnquánpǔàn,lúnzèbànlóumíng。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diāodòujiēcuīxiǎo,chánchúqiězìqīng。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zhānggōngyǐcánpò,búdúhànjiāyíng。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译文:
第一首: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第二首: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诗]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赏析参考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村自己飄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而是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使砍树的大刀折断了。“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蓬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蘷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村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简直”的意思。“此时白免,直饮数秋亳”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全诗采用了反村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评析
作者:佚名
这是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村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官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達”,選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村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成边的汉家营”里的土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优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拼音版:
bāyuèshíwǔyèyuèèrshǒu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mǎnyuèfēimíngjìng,guīxīnshédàdāo。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zhuǎnpénghángdìyuǎn,pānguìyǎngtiāngāo。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shuǐlùyíshuāngxuě,línqījiànyǔmáo。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cǐshízhānbáitù,zhíyùshùqiūháo。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 “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 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 “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E. 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答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 “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 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 “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E. 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答案】 CD
【解析】C项,没有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
(5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CD(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C项,没有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
(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答案】“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6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两句诗的准确理解各1分)。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手法和解释2分)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情感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回答此问题的关键是“见羽毛”“数秋毫”效果的分析。这两句写看得清。看得清,说明光线明,再结合诗的情感是“愁绪”,而这是凡尘关系。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主要从反衬的手法上分析。
描写月亮满月诗词?
关于描写月亮满月诗词有:
1.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出自唐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出自唐代骆宾王的《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3.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出自唐代元结的《欸乃曲·其二》
4.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
出自唐代李白的《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思念亲人怀念家乡——《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作者:杜甫朗诵:喜阳阳
点击上方“暖阳声起”可以免费关注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唐)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注释:
1、转蓬:"蓬",蓬草,遇风飞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
2、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
3、直:通"特"。
4、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
5、沈:旧同“沉”。
6:轮仄: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仄,通“侧”。
7、刁斗:古代军中用具,形状大小似斗,有柄。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逻。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诵者简介
喜阳阳,江苏东海人,朗诵爱好者。
编辑:喜阳阳 文字图片:网络
暖阳声起刷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