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及意思

发布时间:2023-11-20 15:10:44 admin 阅读:59

导读关于战争的成语及意思 1.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2.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

关于战争的成语及意思

1.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2.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3.有勇无谋

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4.草木皆兵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5.全民皆兵

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1.四面楚歌[sìmiànchǔgē]

组词:

(1)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他的斗志被瓦解了。

(2)他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不知如何是好。

(3)因为战略错误,使前线军队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4)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5)项羽四面楚歌,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2.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

组词:

(1)围魏救赵”的故事,我小学二年级时便知晓了。

(2)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3)李向阳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三进山城,敌人被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撤回进攻根据地的部队。

(4)运动战可实行避强打弱,围魏救赵等战术。

(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3.有勇无谋[yǒuyǒngwúmóu]

组词:

(1)红娃是大力士,但有勇无谋,落入蜘蛛网被擒。

(2)打仗,一定要讲究战略战术,有勇无谋,赤膊上阵,是难以打胜仗的。

(3)凡事要多动脑筋想一想,可不能学猛张飞有勇无谋啊。

(4) 有勇无谋的张飞最后竟死于2个奸人之手。

(5)凡事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不能学猛张飞有勇无谋。

4.草木皆兵[cǎomùjiēbīng]

组词:

(1)听过这个恐怖的故事后,小东终日提心吊胆,草木皆兵。

(2)敌军将领告诉士兵,不要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哪怕正的有危险,也要撑得住气。

(3)战争即将来临,全国上下草木皆兵。

(4)非洲人为何对西药草木皆兵?

(5)经历上次的挫折,他整天草木皆兵,疑神疑鬼。

5.全民皆兵[quánmínjiēbīng]

组词:

(1)安哥拉:安哥拉领跑,我们全民皆兵.

(2)七十年代军事化管理渗透各个领域,全民皆兵。

(3)这种“全民皆兵”的防守理念让这些球队能够在攻守之间迅速转换。

(4)无任何职业武装力量(石器时期全民皆兵)。

(5)看来大宋的百姓很具国防安全意识,真个是全民皆兵、达到了让敌人无处藏身的境界。

100个有关于战争的成语及对应解释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百战百胜:形容所向无敌。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决胜千里: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声东击西: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腹背受敌: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也指陷入困境。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兵贵神速: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两个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围魏救赵、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乌合之众、四面楚歌、揭竿而起.打草惊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备.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风声鹤唳、风吹草动百战百胜、步步为营、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围魏救赵、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战皆捷、草木皆兵、再衰三竭、马革裹尸、乌合之众、四面楚歌、揭竿而起、打草惊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备、浴血奋战、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风声鹤唳、风吹草动、战无不克、百战不殆、屡战屡败、速战速决、血战到底、以战去战、背城一战、短兵接战、各自为战、决一死战、明耻教战、南征北战、能征惯战、孤军奋战、休兵罢战、骁勇善战、

关于战争的成语及意思

老马识途
草船借箭

写出五个关于战争的成语及含义

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用兵如神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关于战争的成语及意思

铸甲销戈---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Z37中国儿童资源网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偃武息戈---停息武备,不事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Z37中国儿童资源网休兵罢战---〖解释〗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矢石之难---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Z37中国儿童资源网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戎马倥偬---〖解释〗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Z37中国儿童资源网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Z37中国儿童资源网破斧缺斨---《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Z37中国儿童资源网磨盾之暇---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Z37中国儿童资源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解释】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Z37中国儿童资源网龙战鱼骇---喻战争激烈。Z37中国儿童资源网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Z37中国儿童资源网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Z37中国儿童资源网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Z37中国儿童资源网鼓衰力尽---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干戈载戢---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Z37中国儿童资源网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Z37中国儿童资源网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Z37中国儿童资源网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Z37中国儿童资源网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兵无常势---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原本平淡无奇的话,用上一个恰当的成语,这感觉瞬间就不一样了!

前两天同事分享了个“笑话”,她闺女放学回家,兴冲冲跑到老母亲身边说:

“妈妈,我新学了一个词儿,感觉说到我心里去了,太形象了,无敌了!”

“是啥?”

“就你每次说我的时候,我的心情就是如鲠在喉!”

“我……”

别说,我也猛然想起,前两天被小小常用英语不带脏字地讽刺了一番,我也有同感——“如鲠在喉”。

虽然只有四个字,我和这位同事家的娃,都同样感受到那种:像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心里一肚子话却说不出来,非常难受的感觉。

这就是成语的力量。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表达,它短小精悍,是汉语词汇经过高度凝练才演化来的,大多数成语虽然只有4个字,却往往能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说出来常常是一句胜千句。

如此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当然要让孩子们多多学习和利用起来,在我们为孩子制定的阅读表达计划中,成语故事绝对是其中的“C位”担当。

比如常爸阅读表达俱乐部L2中,就有丰富的成语故事讲解。

L2中所选的成语的来源和取材非常丰富、涵盖面非常广,历史典故、寓言神话、传说神话、名人轶事等等都有涉及。虽然形式短小,却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哲学,小小成语的背后常有大典故!孩子学成语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会有更深入、更立体的了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常爸阅读表达俱乐部L2中,孩子们都是怎样学成语的吧。

寓言故事——道理不用挂嘴上

如果先给孩子念一个四字成语,再讲成语的字面意思、引申含义,然后让孩子去写,去背这个成语及意思,这样的方法未免过于枯燥,孩子学起来既困难,又不容易理解,而且,即便是当时写会了、背会了,过后也容易忘。

这样浅尝辄止地学习成语,不仅有可能理解有误,让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且无法使孩子领略短小精悍的成语背后的深刻意味,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

好的成语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孩子不仅理解了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引申含义,而且知道成语背后的典故,并且能够将成语正确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有很多成语故事内涵丰富,不仅情节一波三折、趣味横生,像一些从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学习,依然有警示作用。往往家长碎碎念了很长时间的大道理,孩子读一个小故事就理解了,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井底之蛙。

一只生活在枯井中的青蛙,从来没有去过外面的世界,一天,它的井边来了一只大海龟,在交谈中,青蛙非常洋洋得意,跟海龟吹嘘着自己独占一口井是多么美妙,还邀请海龟到井中体验一下,可海龟可是见识过大海的,它哪里会看得上这区区一口枯井呢?

“井底之蛙”的字面意思是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眼界狭窄,见识浅陋的人。

在孩子和朋友闹了小矛盾、或者因为一点小事闷闷不乐的时候,这时,老父亲、老母亲们开导了大半天可能都无济于事,但给他讲一个坐井观天的小故事,道理就很容易被孩子接受了:做人,眼光一定要放长远点!

历史典故——学成语,知历史

除了寓言故事,也有很多成语和历史人物及事件息息相关,孩子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能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

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典故。

灭秦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并将偏远的巴、蜀、汉中三郡分给了他,刘邦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在去汉中就职的途中,把沿途的栈道烧毁了,这样不仅可以向项羽表明,自己不打算回关中和他争夺天下了,一方面,还可以防备邻军通过栈道来攻击自己。项羽得知刘邦烧栈道,以为其再无与自己争天下的野心,于是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也正是借此时机,刘邦在汉中招兵买马,并拜韩信为将,实力逐渐强大了起来。他一边派人大张旗鼓地修复栈道,一边率主力抄小路,向陈仓进军,最后挺进关中,也拉开了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大幕。

这样一个人物众多,背景复杂的历史故事,用8个字来描述,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它代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在这则历史故事里,孩子们会读到,西楚霸王和刘邦二人微妙的人物关系,也会对鼎鼎有名的“楚汉之争”有了初步的认知,而且,成语的字面、引申含义因为故事而非常容易理解,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这一复杂的故事和成语含义,在亲子动画里,我们会用成语故事和希腊故事做比对,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原来在很多战争中,都会用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种“障眼法”。

(成语故事里的明、暗两条线)

(希腊神话特洛伊之战中的明、暗线)

有了这种推己及彼的举例说明,让孩子不拘泥于成语本身,也更容易理解和领会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说了这么多学成语的好,其实还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成语故事,找到成语学习的兴趣点,从阅读到真正把成语内化到自己的言谈表达当中,让成语不仅成为自身的一项优势和“软实力”,也通过成语,去学习更多的关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等。

当然,常爸阅读表达俱乐部L2除了精彩的成语故事,还有非常广泛的阅读主题可供孩子们选择,比如,我们有四大名著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西游记》、《三国演义》系列篇章,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有探寻西方文明起源的希腊神话主题,还有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的科普阅读等。

通过这种“大杂烩”似的广泛阅读,不仅要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也通过优质内容的选取,帮助孩子过滤掉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的阅读内容,让孩子从传统文化素养,到西方文化熏陶,再到知识面的拓展上,都能得到提升!

   

《常爸阅读表达俱乐部L2》

为期48周,240节丰富内容

8大阅读主题:

包含成语故事、名著经典、科普阅读、

历史神话、传统故事等内容

选择合适的级别报名

▼▼▼

1

END

1

关于战争的成语+解释要三个但要精辟

1、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2、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3、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关于战争的成语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国学】齐晋大战中的成语典故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莎士比亚的原剧本,现在部分英国人是看不懂的。而中国的一些成语,其意义或所指也有变化,例如“逃之夭夭”,其来源是“桃之夭夭”,是指桃花开得很鲜艳,然而到后来居然演变成狼狈逃跑的意思。再如“灭此朝食”,意思是指要消灭敌人之后再吃早饭,听起来很有英雄气魄,然而,史上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却成了一个大笑柄。这句成语的背后,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一次波谲云诡的外交危机。让我们透过这个成语,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那场诸侯国大战。

  起因:几声嘲笑引发齐、晋大战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六世纪早期,齐国、晋国这两个诸侯大国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终于发生了鞌之战,这是大势所趋,然而,关于鞌之战的前前后后,却有很多真实的趣闻。

  首先是齐国的国君齐顷公,他叫姜无野。齐顷公的母亲叫萧同叔子,是齐惠公的小妾,怀孕生了齐顷公,生下来之后又怕大家耻笑,因此就将齐顷公用草捆起来放在田野里。偏偏齐顷公命大,居然有野猫来为他哺乳,还有鹯鹰展开翅膀来保护他,整个就一童话故事。后来有好心的齐国老百姓抚养了齐顷公。

  姜无野长大成人,登基为齐国国君之后,对母亲萧同叔子很孝顺,还经常让老人家见见世面,尤其是让她旁观外交大典,结果这么一旁观,摊上大事了。

  公元前592年,晋景公派遣正卿郤克去访问齐国,本来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两个大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结果却适得其反,把事情搅浑了。这一切似乎是源于一个细节,我们来看这个细节。

  正是公元前592年的春天,晋国正卿郤克来到了齐国国都,齐国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正当郤克登上高台,接受齐顷公的接见时,忽然大殿里传来一名女士的笑声,好像是嘲笑郤克走路一瘸一拐,其画风和庄严的外交场合很不协调,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齐顷公请自己的母亲萧同叔子在幕后观摩这次外交大会,没想到老人家见到郤克的驼背瘸腿,实在忍不住了,就在帘子后面哈哈大笑起来,《左传》是这么记载的:“春,晋侯使郤克徵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

  本来很严肃的一件事,却被这几声笑给搅黄了,诸侯与诸侯之间变成了意气相争。这晋国使节团,脸都气黄了,发誓说:“所不此报,无能涉河。”要是不能报今日之恨,我们就过不了河回不了晋国。

  郤克一回到晋国,就要求对齐国用兵,晋景公考虑到不能因小失大,当时没有答应,然而,郤克心里一直惦记着。

  过程:灭此朝食却反而被敌人所灭

  郤克惦记了三年,终于等来了齐国、晋国开战。公元前589年,齐国先是攻打鲁国,鲁国于是向晋国求援。一听说要和齐国干仗,郤克就来劲了。于是,由战马拉着八百辆战车,轰隆轰隆地来到了前线。

  刚开始,齐国占了点便宜,齐国的勇士高大有力,徒手举起石头往晋国阵营里扔,还生擒了俘虏,将其捆绑在自己的马车上,四处炫耀嘚瑟,还亮着肌肉说:我身上的勇气还有大量余额,你们要不要买啊,“欲勇者贾余余勇”。于是,一句伟大的成语产生了:余勇可贾。

  不过,战争的发展并不一定以最初的态势延续下去。第二天,双方正式交战。齐顷公对自己很有信心,当天早餐的时候,他就雄心万丈地说:将士们,我们今天先把敌人灭了再来吃早餐,都还是来得及的,“馀姑翦灭此而朝食”,又一个伟大成语诞生了,“灭此朝食”。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吃早餐,反正是骑着马就奔出去了。当时,一个叫丑父的助手跟着。

  晋国那边呢?郤克更拼,他的马车一路冲锋在前,结果他中了一箭,血都流到鞋子上了,他对助手说:我挂彩了。助手张侯鼓励他说:你这点伤势算个啥,从早上打到现在,我的手和肘被箭射穿了,为了胜利,您就忍忍吧,“吾子忍之”。连主帅都流血了,可见这场战役打得有多惨,双方有多拼。

  一切都靠战果说话,不管你口气有多大,创造了成语“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的齐国军队,最终还是被晋国打败了。说大话的齐顷公,紧接着就尝到失败的苦果了,他一路狂奔,后面敌军正在追赶,偏偏不讨巧,齐顷公的马车被大树给挂住了,偏偏前一天晚上,丑父的胳膊在睡觉的时候被蛇咬了,推车的时候使不上劲,于是就被敌人追上了。

  眼看着一国之君要成为战俘,齐国可丢不起这脸,丑父马上和齐顷公换了一个位置,自己冒充齐国国君。这时候,很有仪式感的一幕出现了。

  有趣:彬彬有礼地俘虏齐军“主帅”

  晋国这边追上来的大将名叫韩厥,心理喜滋滋地,知道自己将要立下大功了。然而,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韩厥表现得很有分寸,他手执马鞭站在自己的马前,又叫人给齐顷公送上一樽酒,还加上一块玉璧,看来,春秋时代的将军打仗连玉璧都顺手带着。然而,眼前的齐顷公已经不是齐顷公本人,而是他的替身:丑父。齐顷公呢?已经被丑父打发去打水,趁着空当溜走了。

  韩厥对着假齐顷公拜了两拜,而且还磕头了,极其客气地对假齐顷公说:真是很不好意思,让我在战场上遇见您,想避都避不开,“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但这是我们国君赋予我的本职,还请您理解。丑父被当成齐顷公带到了晋国军营,一问发现是个冒牌货,但是晋国没有杀他,因为丑父争辩说:我这是忠于职守,你们表扬还不及,怎么还杀我呢?丑父捡回来一条命。

  说大话的齐顷公战败了,接下来就要和晋国和谈。晋国的口气很大,居然要齐国的太后萧同叔子当人质,而且齐国的田野一律要东西向,以方便晋国的马车进入齐国。幸亏齐国还是有能人的,这个能人就是谈判代表宾媚人,他说:不尊重萧同叔子,就是不尊重你们的母亲。而且田亩的走向是由先王定下来的,你现在无理要求我们改变耕地的走向,就是违背先王的教诲。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胡闹,我们齐国只有集合全国的力量和你在城下决一死战,“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当时的晋国,大败齐国还行,灭掉齐国那就远远不能,于是放弃了无理要求,接受齐国的赔偿,和谈了事。

  “灭此朝食”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被《左传》写得如此精炼却又栩栩如生,惊心动魄,古典文化的魅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源:广州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

WMGuangDong

感谢您对文明广东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秋天的词语2个字的(形容秋天贬义词,的词语四个字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