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给老师的一句话(教师的“一句话工具”)

发布时间:2023-11-20 15:55:48 admin 阅读:59

导读教师的“一句话工具” 一个人的教育史 一句话工具,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可谓是工具箱里的轻骑兵。 曾听校长介绍过两个据说很强大的表扬工具: 1.“我家这孩子做事可专注了!”...

教师的“一句话工具”

一个人的教育史

一句话工具,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可谓是工具箱里的轻骑兵。

曾听校长介绍过两个据说很强大的表扬工具:

1.“我家这孩子做事可专注了!”

2.“我家这孩子可喜欢读书了!”

使用说明书——

使用场合:当着自己孩子的面,热情地、频繁地对别人夸自己的孩子。

使用目的:使孩子分别在1、3岁开始养成专注和读书的良好习惯。

要什么就评价什么,评价什么就有什么。即使是“装”——装着装着也不知不觉“专注”和“读书”了。

一句话工具,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可谓是工具箱里的轻骑兵。

深受启发,努力搜罗,我竟也找到了不少“一句话工具”:

01

“同学们最想听谁朗读?”

使用说明:当课堂需要一次质量较高的朗读时。

如果是在熟悉的班级,老师就会直接点名;如果是在一个陌生的班级,很多老师就会这样问:“我们班谁读得最好?”这句话是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论是对推荐者或被推荐者来说,都是被动的、义务的,只不过是给老师制造一个出彩的环节罢了。

而“同学们最想听谁朗读?”就不一样了,它不但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朗读者,而且更尊重了所有学生的内心感受。

推荐者是积极的,因为是“我最想听谁读”;被推荐者是幸福的,因为他体验到的是尊重和关注。可以说,一句话,鼓励了一个学生,抬举了全班学生。

02

“何以见之?”

使用说明:希望学生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发言时。

课文赏析中,学生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没有说为什么。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经常这样问学生:“何以见之?”于是学生重新回到文本中,引用课文作为根据回答理由。

这一句简洁有力而又指向明了的“口头禅”,曾被陈金明教授这样称誉道:“这一句意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的话,应成为教师的常备武器。”

03

“就这一点(这个句子),谁还想谈谈?”

使用说明:文本关键处的赏析需要特别强化、深化和内化时。

课文赏析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可是在文本的关键处,赏析却不见得透彻、到位和全面,如果教师不把教学的节奏压下来,引导学生在此处重锤敲打,慢研细磨,赏析就会在肤浅的表面滑行。

一个学生赏析结束,教师插话道:“就这一点(这个句子),谁还想谈谈?”(“这一点”“这个句子”要用重音突出)于是,学生的思维迅速锁定在这一个讨论点上,直到谈得透彻了、到位了、全面了,教师又说:“请同学们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讨论。”使课堂讨论重又回到正常的节奏和轨道上。

04

“经过刚才的讨论,你的经验或教训是什么?”

使用说明:在对一个关键问题的讨论,经历了一番周折之后。

课堂里的讨论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那恰恰是要警惕的。在经历了一番问题暴露、教师启发、重启思维、再度讨论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讨论的过程、反思讨论的经验或教训,这是在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更是在修正学生的元认知。

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美国教育学者马扎诺将元认知定位在认知过程之上,元认知主要是建立目标,目标对认知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

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极大启发。教师要能抓住一个知识的逻辑链,在课堂上将个别学生回答的个别点及时加以梳理,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呈现给学生。

这句话应当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修正元认知的有力武器。

05

“等你们的小组成员都会了,才能举手回答。”

使用说明:以组为单位的巩固练习比赛,教师关注所有学生都要落实时。

一般的处理可能是这样:抢答——看哪一个小组最先举手,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背景下。也就是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关注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谁反应得快,最先对教师的问题作出回应。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只培养了极个别的学习尖子,而使其他人陷入思维的停滞,甚至是沦为看客。即使是在小组学习的形式下,这些同学也总是习惯于把眼光投向优秀的同伴,自己甘居一隅,小组成了他们最安全的避风港。

可是如果教师的关注点不是在“谁先举手”上,而是在“所有成员都要会”上,课堂关注的就是“不会”,就是怎样由“不会”到“会”,关注的就是“全部”。

那课堂教学就会向“消灭不会”的方向发展——而且是小组内自主发现、积极主动“消灭”。这恰恰启动了学生的自我系统,因而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06

“哪些可以不教?”“哪些还是要教的?”

使用说明:面对一个相对浅易的文本,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时。

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执教《死海不死》,要求学生把课文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哪些知识我们可以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其实这儿的“不教”恰恰是最高境界的“教”——学生自己教自己!学生发表意见后,钱老师又说,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经过讨论,师生一致认为,趣味性是这篇说明文的特色,这一点要教。

提问的语言都能设计到这个份儿上,真让我们不好意思做教师了。

07

“一点想法也没有的请举手!”

使用说明:课堂问题讨论,大多数学生有了想法,教师的关注点在所有学生身上时。

钱梦龙老师经常这样提问:“对这个问题,一点想法也没有的请举手!”然后,他会耐心地把这个同学讲明白为止。我们惯于“会的同学请举手”,而钱老师却经常“不会的请举手”。

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但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恰恰是很多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习惯。

08

“你不是不能成功,只是还未全力以赴。”

使用说明:劝勉暂时还没有取得理想结果的同学。

这句话,先用双重否定的语气,帮助暂时处于低谷中的学生排除了智力、能力、机会等其他原因,然后确凿地锁定在“未全力以赴”指向的规划、重视程度、专注程度等问题上。这样的表达,既有的放矢地指出了学生的症结所在,又传达了教师对学生的美好期待,让学生受到鼓舞。

全力以赴,指向的正是人的自我系统。

09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使用说明:面对学生群体,教师指出一种风气或倾向时。“你”虽然是虚指,但是谁符合谁自会在心里认领。

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你每天早早去上课,但有时候却是在课堂上补昨晚的觉。

你在教室一坐就是一天,但真的就只是坐了一天。

你每天都在做题,但总没有真正掌握过一道题。

……

如果不在开始努力之前就设定一个目标,你的努力就很容易陷入“我这么努力有什么用”的自怨自艾中。如果你的努力不和结果挂钩,那么你就只能沉浸在“我已经很努力了”的幻想当中,并错把受苦的体验当成努力的过程。

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你自以为“已经很努力了”,却“没有任何实质的进展”,导致你反过头来质疑“应不应该努力”这件事,甚至把问题引向了拷问社会的公平性问题,这对你的人生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目标的努力,没有计划的奋斗,都只是作秀。

这句话还可以表述为:任何低质量的勤奋,都是伪装起来的懒惰。

10

“任何着急都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勋章”“给每朵花自己开放的时间。”

使用说明:教师面对因学业引起焦虑的家长。

这三句话来自一个班主任给一个焦虑家长的回信,曾引爆网络。

第一句的主旨是“焦虑没用”,先就事论事,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

第二句的中心是“错了没事”,这是直指我们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不要夸大一次错误对孩子的影响,这绝不是糊弄对方,也不仅仅是劝慰,而是一种学生观、教育观。

第三句的意思是“学会等待”,这是在展望未来,把眼前的问题放在孩子的一生去看,孩子的成长有无限机会,无数种可能,也都有自己的节奏。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表达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表面看是一句话,其实背后折射的往往是教师的学养、修养和教育哲学。

亲爱的朋友们,你也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一句话工具”,请用留言的方式把智慧分享给大家吧!

编辑|姜玥

现在想去职业院校当老师,需要什么条件?

我研究生毕业于一所985大学,我身边有几个同学硕士毕业以后去了职业院校当老师,下面我就谈谈想去职业院校当老师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硕士学历是去职业院校当老师的最低条件

我研究生毕业于一所985大学。我是2019年毕业的,其实在我们毕业之前研究生已经不值钱了,由于硕士每年都在扩招,上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了。所以在我们毕业前,如果找工作候想进职业院校已经比较难了。

当然,这里我所说的职业院校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主要是大专学校。这两年由于硕士和博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职业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了。

当时我身边有一个同学,他学的专业是经管类的专业,当时她硕士毕业以后成功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上岸了一个山西省属职业院校。

我还有一个同学硕士所学的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当时她硕士毕业以后去了一个陕西省的一所职业院校当大专老师。

所以去职业院校当老师的最低门槛基本上是硕士学历。但是近些年职业院校招聘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可以说60%以上的职业院校招聘教师都要求博士学历。

因此拥有硕士学历的研究生想进职业院校当老师选择面比较窄。一方面,一些拥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可以进一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职业院校当老师。由于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一般,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比较低,所以这些地区的职业院校要求并不高。

另外还有一些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可以去职业院校当老师,比如工科类,经管类,艺术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目前还是可以去职业院校当老师的。因为这些学科的研究生数量比较少,所以他们进职业院校比较容易。

博士学历进职业院校比较容易

如果你拥有了博士学历,想进学院校是相当容易的。目前来说,很多地区的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都要求博士学历,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不过,职业院校对博士的学术水平要求比较低,一般只要是博士即可,并不要求博士必须毕业于985和211,基本上也不要求博士必须发表高水平SCI论文。

我当时有一个博士师姐毕业以后就进了一个广东省的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这个学校要求的门槛也比较低,基本上只要是博士学历即可。

我师姐当时发表的论文水平也比较低,她当时只发表了两篇英文论文,而且都是三区和四区的SCI论文,影响因子只有一分左右,她的学术成果非常一般。

去职业院校当老师,基本上是很多博士的最后选择总的来说,去职业院校当老师要比进高校当老师容易多了。因为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平台非常一般,大部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并不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所以,对于大部分学历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他们博士毕业第一选择是进高校和科研机构,而选择去职业院校当老师博士比较少。

而且很多职业学校给硕士和博士的安家费比较低,没有高校的安家费高,职业院校的工资待遇比较一般,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如高校。

尤其一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职业院校,这些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不高。我的研究生同学在山西的一个职业院校当老师,他一个月的到手工资大概4000左右,年底也只能发一两万的奖金。

总结

总的来说,进职业院校当老师要求条件并不高。像一些大专学校,硕士学历就可以去当老师了。但是近几年,研究生一直在扩招,很多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的职业院校招聘老师已经清一色地要求博士了。

如果拥有了博士学历,基本上去职业院校当老师就非常轻松了。因为大部分职业院校招聘博士的要求并不高,并不要求博士必须发表高水平论文。

写给老师的一句话

1、思念将我丝丝思念化作殷殷祝福,捎给远方的您。2、轻轻的一声回侯,不想惊扰您,只想真切知道您的一切是否安好。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4、无尽的恩情,永远铭记心中。5、老师是伟大的,像一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6、您虽工作平凡,却成就四方;讲台狭小,却桃李天下;两鬓斑白,却青春永留。7、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8、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9、敬爱的老师,谢谢您以辛勤的汗水滋润我们的心田,并抚育我们茁壮成长。10、老师您好像一颗雨露,滋润了我们的心田;你好像一支蜡烛,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11、时光匆匆,六年时光即将消逝。回想起我与您之间的点点滴滴,将变沉我永不遗忘的回忆。

当教师的利弊有哪些?

当教师好处是:工作稳定,没有什么风险。假期多,除了双休日还有寒暑假。对自己的孩子可以经常进行辅导,用不着拿钱去请人。如双方都是教师,同行出去旅游方便,因为大家假期和时间都相同。

不好处就是教师的收入还是低,社会地位低,有不少认为教师为人小气,耻以为伍。所以造成现在教师队伍男少女多的现象。只要踏入教师队伍,一般的都是从教终生,跟仕途基本绝缘。想挣大钱,耀祖光宗,出人头地的人千万莫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总之一句话,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发不起财,不愁吃穿的工作。

一张照片一句话,有话想对老师说的,赶紧来!

麻烦给我的老师来一杯mojito,我喜欢阅读他上课时的眼眸。

怎么样?敢不敢show一张起范的《我和我的老师》随手拍,say一句只有你和学生才懂的“师生梗”?

欢迎同学们积极投稿。您可以将拍摄好的照片以及一句话文字内容,发送至hnedutvxmt@163.com,标题注明“我和我的老师”随手拍,文中注明拍摄者学校、班级、姓名等个人信息。

投稿截至日期:2020年9月10日12:00

更专注 更专业

   你点的“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为什么老师的一句话,比家长说十句都管用?

责编丨文文

来源丨教育之江

序 言

对家里的熊孩子来说,现在谁说话最好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都不是,答案只有一个:老师。

夸张一点说,老师的话简直就是圣旨,孩子不仅会听,而且还会不折不扣地执行。

 

而父母说的话就像空气,孩子很少听。搞得很多父母都要这样吓唬孩子: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王老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鲜明的对比?老师们靠什么获得了孩子们的敬畏?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老师给孩子树了明确的规矩,而父母没有。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有哪些规矩呢?这里来一起看下。

这些规矩是必须做到的:

按时到校。

衣服整洁。

见到老师要问好。

认真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

······

这些规矩是不能违反的:

不能带零食。

不准动手打架。

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

······

类似的规矩还有很多很多,要总结和提升一下的话,那就是幼儿园日常行为规范。

有了这么一套规矩,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孩子才不会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证一切井井有条。

再反观绝大部分家庭,哪有这么明确的规矩?现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确地说出家里的3条规矩吗?家里有成文的规矩吗?估计很多人1条都说不出来。

第二个原因:老师给孩子兑现了明确的奖惩,而父母没有。

光有规矩远远是不够的,因为仅仅写在纸上的规矩都是空话,只有真正付诸实施的才叫规矩。

在学校里,规矩的实施就是奖惩。

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小红花。

表现得更好,除了累积更多小红花,还能升级变成大红花,最后还能拿到那飘着香气的真红花。

这些红花不仅奖励给你,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让你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其他一切奖励也都是这朵小红花的升级:表现好可以拿到奖状,可以领到奖品,还可以站在全校学生面前讲自己的光荣事迹。

只要表现好,学校里的规矩一定会兑现。老师不会轻易许诺,只要许诺后一定会兑现。

可反观很多父母呢?很多时候都是轻易许诺、从不兑现。

小点的事:你乖乖吃饭,吃完这一口就让你看电视。结果,没有。

大点的事:你今天读一本书,读完给你奖励。结果,没有。

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

其一,很多许诺是不应该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须的,不应该许诺给奖励。

其二,随便许诺后却不兑现,一点点蚕食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积月累后,你再说什么话,孩子都不会相信了。这一点都不奇怪。

兑现奖励只是一个方面,而兑现惩罚则更为重要。

在幼儿园里,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错,老师会及时对照规矩给出惩罚。

同样来反观父母对孩子,很多规矩下的惩罚措施都是摆设。

孩子没按照求做,哭闹耍赖,只要闹腾得厉害一点,大多数家长都会心软屈服。别说惩罚了,反倒变成孩子要挟父母了。

长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谓的规矩,哪还有半毛钱作用?逢人还抱怨: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真是这样吗? 

第三个原因: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父母没有。

这话怎么说呢?就是老师给孩子们传递的都是积极正面的形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老师会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时候却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却从不要求自己。

 

来看看老师的工作状态。

 

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老师就会提前先到。很多老师和校长,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学校门口等着。

 

 

要求孩子不要说谎,老师自己承诺的事情就会兑现。

再看看很多家长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要经常看电视。结果呢?自己在客厅里看电视,还开怀大笑。这样怎么能为孩子做好榜样?

 

要求孩子不能粗鲁无礼。结果呢?自己言行粗俗,甚至行为暴力。这样怎么能让孩子从你身上获得正能量?

 

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至少是以身作则的示范。所以老师批评学生时,孩子愿意听,因为老师就是比我做得好啊。

 

家长没有给孩子树榜样,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够的心理优势反驳你: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来要求我?

有人可能要说了:你不是说老师牛吗?为什么有的老师却管不了自家孩子呢?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呀?当然是因为:老师在学校里是老师,严格按照规矩来办事,所以能管好班上几十个学生。

可回到家里呢,他的身份就变成了父母,他的行为也变成了普通父母的行为。没有坚持自己作为老师时的那些做法,管不住自家一个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写给老师的一句话让老师初步了解你?

1. 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2. 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3. 无尽的恩情,永远铭记心中。在以后每个成长的日子里,我都要祝福您,我的老师。

4.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支撑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家长写给老师的一句话

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

家长会教师送给家长共勉的一句话?

只有老师和家长齐心协力,才能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帮助。特以此句送给老师和家长共勉

对老师说一句话

教师节快乐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千与千寻影评分析(千与千寻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