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荀子的名言

发布时间:2023-11-20 16:18:21 admin 阅读:59

导读荀子的名言 荀子名言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2、是谓是,非谓非,曰直。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4、得百姓之力者富...

荀子的名言

荀子名言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2、是谓是,非谓非,曰直。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6、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7、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8、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9、以善先人者,谓之教。10、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11、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1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1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14、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15、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16、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1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18、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19、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20、学无止境。2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2、酒乱其神也。

2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2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25、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2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2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28、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29、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30、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31、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32、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33、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34、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3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3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37、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38、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3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40、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41、君戒专欲,臣戒专利。4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43、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44、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www.fwsIr.com)45、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46、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47、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48、公生明,偏生暗。4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50、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5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3、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54、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5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56、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58、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59、笃志而体,君子也。60、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61、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6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6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64、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6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66、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67、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6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69、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70、尊严而惮,可以为师。71、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7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7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74、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75、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76、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77、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78、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7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80、思索以通之。81、公生明,偏生暗。8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83、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84、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85、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8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87、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荀子的名言坚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经典名言二十句,句句精妙含哲理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

 1、利少而义多,为之。

利益少,但是道义多,这样的事要做

—《荀子·修身》

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2、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赠人以有益之言,比赠人以金石珠玉更显珍贵

—《荀子·非相》

说明有益的建言对他人事业人生的助益作用。

 3、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

—《荀子·子道》

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4、礼以顺人心为本。

本,根本。礼以顺应人心为根本。

—《荀子·子道》

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5、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

鸟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就会用嘴啄人,兽到困窘之时就会用爪抓人,人到穷困潦倒之时就会设计骗人。

—《荀子·哀公》

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6、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察看一个人的外貌,不如用心体察他的心理;体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荀子·非相》

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7、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

—《荀子·非十二子》

说明“仁”正反两个方面的标准。

 8、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荀子·劝学》

说明要加强道德修养,就应该注意周围环境。

 9、生死俱善,人道毕矣。

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

—《荀子·劝学》

说明意在劝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终。

 10、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赠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样让人感到温暖;说伤害别人的话,比用矛戟刺人还要厉害,为人说话不可太刻薄。

—《荀子·荣辱》

 11、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

—《荀子·强国》

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12、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荀子·非相》

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1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他便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实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讨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荀子·修身》

说明修身养性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要亲近正人君子而远离谄谀小人。这样,才会有利于自己道德的修炼进步。

 14、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非十二子》

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说明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荀子·解蔽》

说明人性的弱点:看问题不全面,往往惑于表面现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6、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说得到,也能做得到,这种人就是国家之宝。

—《荀子·大略》

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17、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嘴巴说好话,行动做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

—《荀子·大略》

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18、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对于所知道的东西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样,对内是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对外是不欺骗他人。

—《荀子·儒效》

说明为人应当诚实的道理。

 19、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不知儿子的为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知国君是否贤明,看看他左右的大臣是什么德行就知道了。

—《荀子·性恶》

 20、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君子加强道德修养没有比“诚”更重要的,达到了“诚”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

—《荀子·不苟》

来稿请投:shiwenxuexi@163.com

欢迎读者朋友以个人名义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目的。

荀子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8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8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8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8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看爆笑视频

推荐理由:每日分享精彩搞笑视频

做人

推荐理由:每日分享励志哲理美文

甜言蜜语

推荐理由:每日分享暖心甜言蜜语

荀子的名句

1、思索以通之。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7、笃志而体,君子也。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1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20、学无止境。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谁有关于荀子的名言

(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名言(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荀子》经典名言二十句:活着,就是要积极!

《荀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荀子与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相比孟子,荀子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从晚清开始渐渐形成“荀学”,甚至有人认为“两千年之学,荀学也”。荀子的思想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又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作用,是积极的人生哲学。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学习,是人的本性,是人和禽兽的重要区别之一。学习,当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车轮呼啸前行,不积极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善于学习,才能掌握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2.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不是生来就比普通人高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善于运用外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是制胜之道。

3.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身心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慎重选择,不随不良环境而堕落。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强调积累,不迈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从小水流开始汇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再好的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资质不好的马努力地跑。不注重积累,哪怕朽木头也折不断,坚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镂空。后天的积累能弥补先天的不足,要成功,就得做苦行的功夫!

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过实践才能得知。荀子强调实际行动,而非“坐而论道”。在自强不息的行动中,才能获得真知,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

6. 精于物者以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论语》中孔子讲“君子不器”,是针对古代士阶层的,君子不是像器物一样有具体的作用,君子在位,可以管理操作器物的人。

7.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分内之事,尽力去做。

8.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君子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而不去羡慕由天来决定的事,所以他们每天都将进步;小人不去做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却对由天决定的事由浓厚兴趣,所以他们每天都退步。正所谓“尽人事,知天命”,很多事是人力不可为的,就是所谓“天决定的事”,偶然性很大,不能强求。但很多人就是对这些事心心念念、抓着不放,守株待兔,幻想着天上掉馅饼,寄希望于福利彩票中大奖、发横财。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在这些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上下功夫,每天才能有进步,积少成多,更有可能取得成就。

9.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顺应上天(自然)而赞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了自然规律去利用它?“制天命而用之”符合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人尊重自然,也可适当地改造自然为我所用。

10.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所说的“伪”,是“人为”的意思。天生就有的是“性”,是人力无法改变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可以改变的,就是“伪”。所以荀子主张“化性起伪”,通过自己能掌控的力量来改变已成定数的东西。

11.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认为人性本恶。因而更强调人为的作用,通过后天的人为的努力才能达到“善”。没有本性那么人为的努力就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人为的努力,本性就不能改善。所以主张“性伪合”,天生的本性和后天的努力对人都有重要影响,而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它是我们能够自己掌控的,“学不可以已”的意义就更大。

12. 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巍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天下人了解自己,那么就与天下人同甘苦共患难;天下人不了解自己,就巍然在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 这是上等的勇敢。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自己行得正,心中有善,或者要做的是超前的大事业,而别人不理解自己,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无奈,也无需畏惧别人的眼光,坚守自我。

13.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自己一定有这个圈子的特点。自身的荣辱祸福都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比如,两堆柴火堆放的样子差不多,但是火星总是容易在干的那一堆里着起火。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别人和不顺心的事,然而往往是自身的问题。

14.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山上有玉那么那山上的草木都很润泽,水里有宝珠连河岸也不那么干枯。只要自身修养足够好,光芒总是遮掩不住的。有时候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可还是没人理解,因觉得“埋没”了自己而委屈不平。其实是自己做得还不到位,还需再接再厉,善行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得到认可。

15. 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屋室、芦庾、葭稾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

保持心情愉悦,就是人生的一大智慧。看到的东西不那么养眼也觉得可饱眼福,听的音乐不怎么好听也觉得可以享受,只吃蔬菜就能满足口腹之欲,穿的、住的很粗糙也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人穷一时,但心不穷,真正的穷养富养或许不完全是物质方面的,即使物质生活条件差,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情保持愉快,可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正如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16.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大众的力量是决定性的。唐朝时,魏征用此观点来劝谏唐太宗,荀子的这句话是身居高位的人应该时刻铭记的。

17.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若心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要想求全就学得不精,一心二用就会学不明白。意在强调专心致志和“术业有专攻”的重要性,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志业,不好高骛远,才能有所成。

18.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容易受局部的蒙蔽,因而不能明白大道理。眼光不妨放长远一些,站得高一些,能看得更广,格局更大。

19.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用心才能明白道理,而用心要保持虚空、专一而安静。荀子认为,人们在以前已经学到了一些知识的情况下,再学新东西的时候,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时,总是容易按以往的经验去判断,这样可能是错的。最好能保持虚空的状态,专心地看待这件事,然后可以想想是否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

20.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礼治”是荀子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礼”之起源,是为了保持物质和人欲的平衡。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是人人都依自己的愿望行事的话,可想而知世界就会混乱不堪,而且外物有限,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所以需要制定“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合理引导欲望。荀子认为“礼者,养也”,“礼”并非是刻意压制人的欲望,而是合理满足人的欲望,以及合理分配物质,使社会相对稳定。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明伦书院2017年荣获“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称号!

荀子的名言

荀子主张法后王所谓的“法后王”,译成现代文就是“效法后来的王”,与之相对的提法是“法先王”,意思是效法古代的王。有必要补充介绍一下“先王”和“后王”的所指。先王,字面意思是先前的王,古代的王,(这里的古代,是比荀子更古的古代,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古代。),实际上是指西周以前的贤明君主,主要是指天子;相对地,后王,就是指后来的王,近代的王,实际上是指东周以后历代的贤明君主,更多的是指各国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各诸侯国君。因此,“法先王”和“法后王”是两种相对立的主张。荀子主张“法后王”,在当时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主张,而且主张“法先王”的先王的事迹,由于年代久远,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的,而后王的事迹在近代,其事迹和成就都是比较客观的,因此具有比先王的事迹更大的参考价值。最重要的是,荀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是新兴地主阶级全面取代旧奴隶贵族的时代,荀子所法的“后王”,都是那些取得成功的新兴地主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荀子的政治立场,在当时是进步的。而荀子的“法后王”的主张,其实是为地主阶级全面取代奴隶贵族制造理论依据。 礼,古代的提法里的“礼”与现代的“礼”的意思和内容是很不相同的,在古文里讨论政治的文章中“礼”更多的是指“制度”的意思。有必要指出的是,“礼”所指的制度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制度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古代的“礼”主要是指尊卑等级的划分,以及各等级的义务和权利的,主要是建立在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制度,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下,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构成,国家事务的运作机制,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等等一系列内容,是建立在宪法和一系列专门法律的基础上的。 法,指律法。之所以用“律法”的提法,而不用“法律”的提法,主要是为了区别古代的法和现代法的不同之处。古代“法”,比我们今天所提的“法律”的概念和内容上要狭窄得多,古代的法,仅仅是规定了各种罪行以及相应的刑罚,充其量也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刑法;而我们今天所提的法律,是一个更加宽广的概念,内容上也要丰富得多。 术,指手段,权术。这是一种运用机谋算计,暗地里使用的手段。权力斗争和收买人心的行动中,使用的手段都可称为“术”。所以,“术”是一种在“礼”和“法”这些明的游戏规则之外的一种暗的游戏规则。不仅在古代,现代的政治中,也常可以感受到“术”的存在,并且现代的“术”和古代的“术”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利用的条件不同罢了。“术”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用马克思的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来理解是非常合适不过的了。因为矛盾不可调和,那么制度,法律这些明的工具也就有其局限性,必须借助一些暗的东西来补充,那就是“术”。

荀子的名言

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关于家国的名言荀子?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古者明主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 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歌颂老师的名言警句(赞美老师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