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泰戈尔简介50字

发布时间:2023-11-21 08:22:11 admin 阅读:59

导读泰戈尔简介50字 新月集 生如夏花之绚烂主要内容? 生如夏花之绚烂出自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中第八十二首诗《生如夏花》,全文如下: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

泰戈尔简介50字

新月集

生如夏花之绚烂主要内容?

"生如夏花之绚烂"出自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中第八十二首诗《生如夏花》,全文如下: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二,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我相信自己,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三,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如同一阵凄微的风,穿过我失血的静脉,驻守岁月的信念。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五,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

泰戈尔的生平简介?

泰戈尔:生平事迹:印度文学家,1913年《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亚洲代表作品:《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内容简介: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宗教抒情诗集,讲的是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冰心:生平事迹: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繁星*春水》。内容简介:作者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含蓄隽永、富于哲理。

泰戈尔简介50字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九上选读名著导读:《泰戈尔诗选》

统编初中语文学习资料

作者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迦利》(意即“朝圣者的歌”)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解析

表面上看,“飞鸟”与“黄叶”一动一静,一唱一叹,“飞鸟”灵动自由,“黄叶”静居寂寞,这种日常生活是静谧安适的。但旦复旦兮,若单调的场景还重复性出现,似乎表达了作者的无聊和乏味。显然,对泰戈尔的诗而言,这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感受。若深入思考,就会觉得这两句诗还应包括几层意思。

第一层:为何是泰戈尔将这幅景象写成了诗?诗人描写的这幅景象我们平常都不陌生,可只有泰戈尔写进诗并成为经典诗句。这说明,只有心中有诗,把生活看成诗的人,才能赋予普通生活以盎然诗意。这是诗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只有爱自然的诗人才能与自然保持这种密切关系。我们应像泰戈尔一样培养从平凡中看出诗意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层:泰戈尔为何选择如此平凡的生活景象入诗?泰戈尔有感于现实社会中人为物役,时时过着违背自然的生活,所以提醒我们抬眼望望湛蓝天空、熠熠星空下的世界。鸟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想歌唱就歌唱;黄叶春到发芽,秋到叶落,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人本也应与世界万物同栖同醒,但却沉迷于功利,执着于虚荣,早已对自然,也是对自己的天性熟视无睹了。黄叶之叹,实际上也是诗人之叹。叹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叹自然万物,人已倦于同心同唱。

第三层:这样的泰戈尔是隐逸诗人吗?这是误读和读懂泰戈尔的关键。泰戈尔常被习惯性地视为隐逸的诗人,似乎他只一味唱自己的歌,远离社会和人生。在这两句诗中,“飞鸟”是动的,每到一处就给人歌唱,并不贪恋回报,象征社会上给人带来快乐和美的人;“黄叶”静居一处,似乎顺其自然,但却只关心自己的喜悲,给别人带不来任何积极影响。泰戈尔是“飞鸟”诗人,他始终在关注着人的世界,而且也积极主张改革,改变印度和世界上的不公平现实,他公开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是一例。这种金刚怒目形象与其沉思冥想的哲人形象并不矛盾。

第四层:泰戈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什么?短短两句诗,实际上浓缩了泰戈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泰戈尔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在泰戈尔看来,人的尊贵卑微,不取决于其社会地位,而在于是否有一颗爱人之心: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哪怕只会唱歌,只要爱人,能为别人带来益处,这样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若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悲喜,自私自利,不为别人带来益处,即使位高权重,仍将孤独于世,这样的人生就是毫无价值的。这是典型的泰戈尔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一生所坚持的人生态度,也是其一生坚持劝谕世人的价值观。当然,也是理解其诗歌的钥匙。

经典语句摘抄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大的影响,包括了三百余首清丽的小诗。这些诗歌描写小草,流萤,落叶,飞鸟,山水,河流。初读这些小诗,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1.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2.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3.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4.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5.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

6.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7.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很久了。

8.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9.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儿便永远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10.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11.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12.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13.当你没胃口时,不要抱怨食物。

14.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15.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园丁集是泰戈尔的另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生命之歌”,它更多地融入了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叙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诗人在回首往事时吟唱出这些恋歌。阅读这些诗篇,如同漫步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里,一股挡不住的清新与芬芳,仿佛看到一个亮丽而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美好,使人与不知不觉中体味爱与青春的味道。

16.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

17.我之所以把我的痛苦不当一回事,是因为我怕你会那样做。

18.我想对你说出我要说的最深的话语;我不敢,我怕你嘲笑。 因此我嘲笑自己,把我的秘密在玩笑中打碎。

19.你留下火焰般回忆,留我在记忆的孤灯里。

20.有的人在白天流涌着眼泪,有的人把眼泪藏在幽深的黑暗里。

21.我采了你的花,呵,世界! 我把它压在胸前,花刺伤了我。 日光渐暗,我发现花儿凋谢了,痛苦却存留着。

《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22.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23.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24.尘世上那些爱我的人,用尽方法拉住我。你的爱就不是那样,你的爱比他们伟大的多,你让我自由

25.只要我仍尚存一息,我就永远不会把你藏匿。 只要我仍有一丝羁绊,我都会与你的愿望捆绑在一起,你的心愿将在我的生命中实现,而这份羁绊便是你的爱。

26.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住在这里。”

27.不要让时光在黑暗中逝去。

28.日来年往,就是他永远以种种名字,种种姿态,种种深悲和极乐,来打动我的心。

29.正如风暴用权力来冲击平静,却寻求终止于平静。我的反抗冲击着你的爱,而它的呼声也还是,我需要你,我只需要你。

30.如果今生我无法与你相逢,那么,我将感到这是永远的遗憾——让我时刻不忘,让我带着这悲哀的痛苦,不管在醒时或梦中。

31.时间还没有来到,歌词也未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花蕊还未开放;只有风儿从旁边叹息走过。

练习与答案

 一、填空题 

1、《泰戈尔诗选》收入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四部诗集:《故事诗》、《吉檀迦利》、《新月集》以及《园丁集》。

2、被称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是:《吉檀迦利》。

3、泰戈尔“以我观物”,以爱观物的生存态度使诗集《新月集》中的自然景观带上了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4、《园丁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诗集,泰戈尔用简洁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真理的殿堂。

5、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

6、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7、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

8、泰戈尔在《新月集》中采用了三重的叙述视角:孩子,母亲,诗人。

9、泰戈尔认为,爱创造了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爱;而母爱、孩童之爱则是人类最真诚最纯朴的情感。

10、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11、泰戈尔用西方现代文明与印度古典哲学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的“诗人的宗教”,这种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在《吉檀迦利》中。

12、为《吉檀迦利》全集定下情感基调的第一首对于“永恒”这—凝重的主题,泰戈尔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比喻,表现出对神的认知。“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13、泰戈尔身上有两种文化特质,印度文化中的泛爱和西方文化中的博爱,西方文化所匮乏的品质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却存在着,而且是那么自然而然,毫不造作。

14、综观泰戈尔的诗歌,清新朴素是其最大的特色,《吉檀迦利》35首中,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夸饰的情感,句句犹如白话,却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15、在《园丁集》中,诗人通过寓意深刻的寓言诗和言简意赅的哲理诗,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艺术地回答了人应该为什么生活、怎样生活等重大的人生问题。

16、《园丁集》是泰戈尔的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更多地融入了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叙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

17、与泰戈尔的另一部描述人与神之间的精神之爱的作品《吉檀迦利》相比,《园丁集》主要表现的则是男女之间的两性情爱。

18、《园丁集》中,诗人采用象征主义等手法,细腻而又含蓄地表现恋爱中的种种情绪,其言外之意,引人遐想。

19、《新月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

20、在泰戈尔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象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一样,人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无尽际的幸福之海的岸的道路”。

 二、选择题 

1、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在他译的(A)译者自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它都能使我们的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

A、《新月集》 

B、《园丁集》 

C、《吉檀迦利》 

D、《飞鸟集》

2、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C)著名诗人、文学家。

A、法国   

B、英国   

C、印度  

D、巴基斯坦

3、泰戈尔受到印度传统宗教和西方人性论、人道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的交触互动,诞生了(C)。

A、《新月集》 

B、《园丁集》 

C、《吉檀迦利》 

D、《飞鸟集》

4、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在(B)这八十多首诗中,有初恋的羞怯,相思的苦闷,期待的焦急,幽会的颤栗,新婚的快乐,生离死别的痛苦。诗人仿佛引导我们进入了神秘的爱情世界,领略其中的痛苦与欢乐,同时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A、《新月集》 

B、《园丁集》 

C、《吉檀迦利》 

D、《飞鸟集》

5、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印度“(A)”。

A、诗圣 

B、诗仙 

C、诗王  

6、下列不属于泰戈尔代表作的是(D)

A、《新月集》 

B、《园丁集》 

C、《吉檀迦利》 

D、《摩诃婆罗多》

7、下列关于泰戈尔生平描述不正确的是(B )

A、1861年,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

B、1913年,他以《飞鸟集》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C、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为此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D、1941年,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

8、下列关于新月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新月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诗集,明确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艺术地回答了人应该为什么生活、怎样生活等重大的人生问题。

B、泰戈尔认为,宇宙最根本的原则是和谐与协调,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和谐一致的。

C、泰戈尔“以我观物”,以爱观物的生存态度使诗集《新月集》中的自然景观带上了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D、从艺术表现来说,《新月集》意境轻盈、优美,语言隽永、浅近,节奏鲜明,富于音乐性,其总体形式是新颖活泼的散文式。

来源|网络

飞鸟集内容简介50字内

泰戈尔(1869-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梅兰芳:忆泰戈尔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本刊

 正当中国文艺界和印度人民热烈纪念印度诗人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三十七年前泰戈尔先生访问中国时,和他接触的一些情景。

 泰翁到北京的前夕,在济南对教育界的朋友讲了话。中国作家王统照为他翻译,并作了介绍说:“泰戈尔先生的演讲,不同于般的政治家、教育家、演说家,譬如一种美丽的歌唱,又如一种悠扬的音乐,请诸君静听,方知其妙处泰戈尔以洪亮清越的声音,热情洋溢地说:“我爱你们的热烈欢迎,大家所以欢迎我,大概因为我可以代表印度人,今天我用的语言,既非印语,又非华语,乃是英语,这言语上的隔阂,最为痛心。而诸君犹不避风沙很热心地来听我说话,由此可证,我们之间有一种不自觉的了解,譬如天上的月亮,它照在水上、地上、树上,虽默无一语,而水也、地也、树也,与月亮有相互的自然了解和同情。

泰戈尔

 “我在杭州,有朋友送我一颗图章,上刻‘泰戈尔’三个字,我对此事很有感动。印度小孩降生后,有两件事最要紧,第一要与他起个名字,第二要给他少许的饭吃,然后这个小孩就和社会发生了不可磨灭的关系。我这颗图章上刻着中国名字,头个便是泰山的‘泰’字。我觉得此后仿佛就有权利可以到中国人的心里去了解他的生命,因为我的生命是非与中国人的生命拼作起不可了。”泰翁的真挚而亲切的语言,感动了全场的听众。

 在北京城里许多次集会中,使我最难忘的是一九二四年五月八日那一天。泰翁早就选择了北京来度过他六十四岁的寿诞,而我们也早就准备为他祝寿,排演了他写的名剧《齐德拉》(Chitra)。

 是日,东单三条协和礼堂贺客盈门。祝寿仪式开始,泰翁雅步入席,坐在第三排的中间,我坐在他身边,有机会细细端详他的丰采。他头戴张红呢帽,身穿蓝色丝长袍,深目隆眉,须发皓然,蔼然可亲。

 梁启超先生首先登台致祝词,他说:“泰翁要我替他起一个中国名字。从前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原不过是支那的译音,但选用这两个字却含有很深的象征意味。从阴噎雰雾的状态中砉然一震,万象昭苏,刚在扶桑浴过的丽日,从地平线上涌现出来(旦字末笔代表地平),这是何等境界。

 泰戈尔被簇拥着走上台,对中国朋友致谢词,大意说,今天是他最高兴的日子,因为他有了象征中印民族团结友好的名字,他将不倦地从事中印文化的沟通,并诚恳地邀请中国学术界的朋友到印度,在他举办的国际大学(Visva-Bharti)讲学。

 接着,中国文艺界的朋友用英语演出了泰翁的名作话剧《齐德拉》,林徽音女士扮演女主角齐德拉。泰翁捻须微笑。他对我说:“我希望在离开北京之前,看到你的戏。”我说:“因为您的演讲日程已经排定,我定于五月十九日请您看我新排的神话剧《洛神》,这个戏是根据我国古代诗人曹子建所作《洛神赋》改编的,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泰戈尔与林徽因、徐志摩之合影

 以后,泰翁与他的同伴,国际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名画家难达婆薮(NandalalBose),和印度其他一些著名学者在北京轮流作了各种专题演讲,受到学术界的欢迎。

 有一次,我听泰翁演讲,题目是《巨人的统治一一扑灭巨人》,当他说到亚洲人受西方人的压迫掠夺己非一朝一夕时,下面有几句话是极其振奋人心的。他说:“……吾人往者如未破壳之雏鸡,虽在壳中亦有隐约光明,但限度极小,世人疑我等终不能脱壳,但吾人自信必能破壳而出,达到真理最深处。”

 五月十九夜,我在开明戏院(现在的民主剧场)演出《洛神》,招待泰翁观剧。我从台上看出去,只见诗人端坐包厢正中,戴绛色帽,着红色长袍(按此为国际大学的礼服),银须白发,望之如神仙中人。还有几位印度学者也都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完这出戏。泰翁亲到后台向我道谢说:“我一看了这个戏很愉快。有些感想,明日面谈。”

 泰翁定二十日夜车赴太原。那天中午,我和梁启超、姚茫父等为泰翁饯行。泰翁来时,是穿中国的黑绒鞋,我问他习惯否,他说:“中国的鞋子柔软轻松,使双足不受箍勒压迫,是世界上最舒服的鞋子。”他还告诉我:“前几天到汤山小住,温暖的泉水涤净了我身上的尘垢。在晨光熹微中,看到艳丽的朝霞,蔚蓝的天,默默地望着地上的绿草,晓风轻轻摇撼着刚从黑夜里苏醒过来的溪边古柳,景色是使人留恋的。”停了一会,诗人若有所思地说:“那天在郊外闲游,看见农民蹲在田垅边,口含旱烟管,眼睛望着天边远处,颇有诗意。”

 席间泰翁谈到《洛神》,他对我的表演作了鼓励,惟对《川上之会》一场的仙岛布景有意见。他说:“这个美丽的神话诗剧,应从各方面来体现伟大诗人的想象力,而现在所用的布景是一般而平凡的。”他向我建议: “色彩宜用红、绿、黄、黑、紫等重色,应创造出人间不经见的奇峰、怪石、瑶草、琪花,并勾勒金银线框来烘托神话气氛。”以后我曾根据泰翁的意见,请人重新设计《洛神》的布景,在不断改进中有很大的提高,但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程度。

 泰翁认为,美术是文化艺术的重要一环,例如中国剧中服装图案、色彩、化装、脸谱、舞台装置,都与美术有关。艺术家不但要具有欣赏绘画、雕刻、建筑的兴趣和鉴别力,最好自己能画能刻。他还告诉我关于他学画的故事说:“我一向爱好绘画,但不能画,有几次我在诗稿上涂抹修改,无意中发现颇有画意,打算由此入手学画。”

梅兰芳之《洛神》

 竺诗人说:“我的侄儿阿伯宁·泰戈尔(AbanindranathTagore)是印度艺术复兴运动中的先锋,孟加拉画派的创始人。他画过以法显、玄奘两位法师到印度取经为题材的《行脚图》。可惜这次没有带来。”

 竺诗人即席介绍印度名画家难达婆薮,他说:“婆薮先生是阿伯宁·泰戈尔的继承人,孟加拉画派的杰出画家,我所著的书,装帧、插画,大都出自他手,他对中国画很有兴趣。”

 泰翁还谈到几天前和中国画家联欢座谈,交换了意见。他问我:“听说梅先生对绘画曾下过工夫。”我告诉他:“那天出席的画家如齐白石、陈半丁、姚茫父都是我的老师。”我指着茫父先生说:“我爱画人物、佛像,曾画过如来、文殊、观音、罗汉像,就得到姚先生的指导。”

 饭后,我向难达婆薮先生求画,他欣然命笔,对客挥毫,用中国毛笔在槟榔笺上画了一幅水墨画送给我,内容是古树林中,一佛趺坐蒲团,淡墨轻烟,气韵沉古。可惜当时没有请教所画的故事题材,后来我在画上以意为之地题作《如来成道图》,世袭珍藏,直到如今。

 有人问泰翁:听说诗人对绘画、雕刻、歌唱音乐无所不通,此番听了《洛神》的音乐歌唱有何感想?他笑着说:“如外国莅吾印土之人,衲食芒果,不敢云知味也,”我们乍听这句话,不懂他的含意。座中有一熟悉印度风俗的朋友说:芒果是印度果中之王,吃芒果还有仪式,仿佛日本的“茶道”(日本人请朋友喝茶,主宾都有一定的礼节,称之为“茶道”)。泰翁以此比喻,是说中国的音乐歌唱很美,但初次接触,还不能细辨滋味。

 夜间,我们到车站送行,彼此都有依依惜别之情,我问泰翁这次到北京的感想,并盼他再来。他说:“两三年后我还要再来,我爱北京的淳朴的风俗,爱北京的建筑文物,爱北京的朋友,特别让我留恋的是北京的树木。我到过伦敦、巴黎、华盛顿,都没有看到这么多的栝、柏、松、柳,中国人有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美丽的都城,是值得骄傲的。”在汽笛长鸣,车轮转动的前几分钟,竺诗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我希望你带了剧团到印度来,使印度观众能够有机会欣赏你的优美艺术。”我答:“我一定要到印度来,一则拜访泰翁,二是把我的薄艺献给印度观众,三来游历。”

 一九二九年春,泰翁曾重游中国,到了上海。诗人回国时,宋庆龄先生主持了隆重的送别仪式,并赠送他一批中国的土产礼物,其中有一套手工精制的泥质彩绘脸谱,最为泰翁欣赏。而我于一九三五年访问苏联后,漫游欧洲,考察戏剧,归舟路过孟买,登陆小憩半日,但始终未能践泰翁之约。直到中国解放后,中印两国文化交流才大有发展,印度文化艺术团体曾不止一次地访问中国。一九五四年冬,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了印度。在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司四个大城,演出了京剧,受到印度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李少春同志回国后告诉我,他们在孟加拉邦寂乡(Santiniketan)访问了泰戈尔先生的故居,我缅怀诗人丰采,为之神往。

 今年的暮春,在纪念泰戈尔先生百年诞辰的前一些日子,我把珍藏已久的那柄纨扇找了出来,请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吴晓铃、石真同志来推敲泰翁原作的精神。石真同志曾在泰翁创建的印度国际大学的泰戈尔研究所里工作过五年,是一位精通孟加拉语和泰戈尔文学的专家。

 石真同志接过扇子,细细赏玩泰翁的亲笔题诗,她首先称赞书法的精妙。她说,泰翁的书法,为印度现代书法别创了一格,他的用笔有时看似古拙,特别是转折笔路趋于劲直,但他却能用迂回婉约之法来调剂,寓婀娜秀隽于刚健之中,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而整体章法又是那么匀称有力,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气质。

 当然更吸引她的还是那首诗,她情不自禁地用孟加拉语吟哦起来。我想起三十七年前泰翁亲自朗诵佳作的情景,现在又第二次从听觉上感受到诗人的亲切语言和深厚友情。石真同志当时就把这首诗译成现代汉语: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她告诉我:“这是一首极为精湛的孟加拉语的即兴短诗。这类的短诗,格律甚严,每首只限两句,每句又只能使用十九个音缀,这十九个音缀还必须以七、五、七的节奏分别排成六行。更有趣味而别致的是,这类的短诗正像我们的古典诗歌一样,一定要押韵脚,而且每行的‘七’与‘七’之间也要互叶。”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中国旧体诗绝句,要在短短的二十或二十八个汉字的限制以内,集中而概括地写出真挚而变化多端的思想感情来,是需要艺术才能的。

 石真同志说:“泰翁对我们的古典诗歌是十分称赞的,诗人虽然不懂汉语,但是他读了不少英语翻译的屈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篇,并且时常在著作和讲话里征引,这首短诗的意境,便很有中国的风味。他非常形象地用云雾中的峰峦起伏来描述他所热爱而又语言不通的国家的艺术家那种纱袂飘扬、神光离合的印象。他感觉到美的享受,但又不十分了解戏中所包含的复杂的感情和心理的写作方法上,尽量让它接近中国风格。”她认为,诗人似乎有意识地选择这样的形式,并在这首诗一更使我感动的是,吴晓铃夫妇还谈到:在泰戈尔纪念馆一泰月翁故居的大厅东面窗前,摆着一口特制的保存留声机片的大橱,其中大部分是我的戏曲唱片,以及已故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先生等的唱片。罗滞·泰戈尔先生曾经费很大的气力找到一只钻白针头,在喇叭筒为他们播放了几个片断。那还是老百代公司的钻针唱片,当年是我经过仔细选择,赠送给诗人的微薄礼物。他们在国际大学艺术学院的博物院中还看到一套精制的京剧脸谱模型,泰翁的侄子阿伯宁·泰戈尔曾经据之描绘过彩色拟本。那该就是一九二九年春,泰翁二次访华时,宋庆龄先生赠送他的礼物了。

 泰戈尔先生虽已逝世二十年,但他的热爱中国的真挚、亲切的富有正义感的言行,却在我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事例是不胜枚举的。我想,假使竺诗人今天还在人间,对中印文化交流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民文学》1961年第5期)

-历史推荐-

梅冷生:记梅兰芳

京剧流派与绘画风格

梅兰芳谈《宇宙锋》的改编

许姬传谈梅兰芳学画轶事

梅兰芳谈戏曲唱片

更多梨园旧事get√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梨園雜志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泰戈尔-《生如夏花》(完整版)是出自那本诗集呀?是整首诗《生如夏花》的出处哦?

《飞鸟集》

一、出处+寓意

1、《生如夏花》整篇收录在泰戈尔的《飞鸟集》第82首。

2、生命要像夏季的花朵那般绚烂夺目,努力去盛开,可除了生命中的美丽,人生也难免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和不如意的结局,即使是悲伤如死亡,淡然的看待,就像秋叶般静美地接受所有的结局,最美的我已尽力去争取经历过了,那便没有遗憾了。

二、原文+翻译

1、原文:Life,thinandlight-offtimeandtimeagain

Frivoloustireless

翻译:生如夏花;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轻狂不知疲倦

2、原文:

Iheardtheecho,fromthevalleysandtheheart

Opentothelonelysoulofsickleharvesting

Repeatoutrightly,butalsorepeatthewell-beingof

Eventuallyswayinginthedesertoasis

IbelieveIam

Bornasthebrightsummerflowers

Donotwitheredundefeatedfierydemonrule

Heartrateandbreathingtobeartheloadofthecumbersome

Bored

翻译: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3、原文

Iheardthemusic,fromthemoonandcarcass

Auxiliaryextremeaestheticismbaittocapturemisty

Fillingtheintenselife,butalsofillingthepure

Therearealwaysmemoriesthroughouttheearth

IbelieveIam

Diedasthequietbeautyofautumnleaves

Shengisnotchaos,smokegesture

EvenwiltalsoretainedboneproudlyQingFengmuscle

Occult

翻译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4、原文

Ihearlove,Ibelieveinlove

Loveisapoolofstrugglingblue-greenalgae

Asdesolatemicro-burstofwind

Bleedingthroughmyveins

Yearsstationedinthebelief

翻译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5、原文

Ibelievethatallcanhear

Evenanticipatediscrete,Imettheothertheirown

Somecannotgraspthemoment

LefttotheEasttogoWest,thedeadmustnotreturntonowhere

See,IwearZanFlowersonmyhead,infullbloomalongthewayalltheway

Frequentlymissedsome,butalsodeeplymovedbywind,frost,snoworrain

翻译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6、原文

PrajnaParamita,soonassoonas

lifebebeautifullikesummerflowersanddeathlikeautumnleaves

Alsocareaboutwhathas

翻译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还在乎拥有什么

扩展资料

《飞鸟集》的艺术特色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十分注重对自然的描写,一只鸟儿、一朵花、一颗星、一个雨滴、也都具有人性与生命力。他热爱整个大自然。他认为人类情感和自然力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或自然融入人类的感情,或人类的感情融入自然。

只有融入自然才能净化自己的生命。自然不仅提供了暗示的形象,而且还积极的协助我们抹去人类生活中一切分离的痕迹;情人可能会分离,而这种分离将淹没与在阳光里欢笑的绿草和繁花之下。

读了他的作品,便令人觉得宇宙的活动和人生的变化是有意义的,是快乐的,便给人以无穷的勇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生如夏花

泰戈尔简介50字

《泰戈尔诗选》内容概述:《泰戈尔诗选》收集了诗人六部诗集中的作品及他晚年一些零散却重要的诗篇。这六部诗集分别是《诗选》、《故事诗》、《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这六部诗集的主要内容如下:(1)《诗选》:《诗选》是泰戈尔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英文诗集,共收入诗歌131首(包括序诗),由国际大学出版社在诗人逝世翌年出版。内容分为三个类型:宗教抒情诗、写实诗和政治抒情诗。占显著地位的是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维护正义和嫉恶如仇的凛然正气。在《泰戈尔诗选》中选入五首。

(2)《故事诗》:《故事诗》是泰戈尔在1900年出版的孟加拉文叙事诗集,共收入诗歌25首(包括序诗),《泰戈尔诗选》全部收录。内容取材于印度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传说。有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也有拉其普特人及马拉塔人的英雄传说,诗人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在抵御异族入侵时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佛教与印度教故事中,表现了诗人对民本主义的弘扬和对真善美的礼赞。

这部诗集曾极大地激励了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意志,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吉檀迦利》:《吉檀迦利》是泰戈尔的代表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吉檀迦利”是印度语“献诗”的意思。共收短诗103首(《诗选》全部收录),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又是一部哲理诗集。泰戈尔用诗歌的形式歌颂了自己祖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艺术、美丽的山川以及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童心和母爱的赞美。

(4)《新月集》:《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的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共40首(《诗选》全部收录),1913年初版。诗人怀着对亡妻的追思和对一双早夭女儿的怀念以及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以朴实纯净的情感、天真烂漫的童心、明快瑰丽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中代表作品是《孩童之道》、《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天使》。

(5)《园丁集》:《园丁集》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集,共收85首散文诗(《诗选》全部收录)。诗歌中通过恋爱、幽会、相思、追求、期待、新婚以及离别的各种场景的描写,细腻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爱情的欢乐、苦恼和忧伤,其中也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探索与追求。

(6)《飞鸟集》:《飞鸟集》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诗集,共收诗325首(《诗选》全部收录)。这些诗是泰戈尔在反英政治运动中,与圣雄甘地有意见分歧,回归乡村半隐居生活时所写。这些小诗短的一二行,长的三四行,言简意赅、隽永新颖、蕴意无穷。泰戈尔把这些小诗比作飞鸟的足迹,这些飞鸟的足迹记录了诗人个人生活中一个个闪光的灵感。

晚年的重要诗歌主要选自1921~1941年中,其中《问》、《边沿集》第18首和《生辰集》第10首都是诗人晚年的名篇。《问》表达了对宗教泛爱说的强烈质疑。《边沿集》第18首写在法西斯主义猖獗的年代,年近八旬的诗人大义凛然地向人们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生辰集》第10首是《泰戈尔诗选》的压卷之作。诗人在这首诗中回顾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

泰戈尔与中国: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三)

泰戈尔与中国: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三)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一向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慢慢敞开了大门,中外文化、文学的交流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恢复、丰富起来,拜伦、雨果、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在中国人面前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印度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就是在这股潮流中访问了中国,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外国作家,重新使早就中断的中印文化交流焕发活力。泰戈尔是抱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访华的,令人遗憾的是,这次交流是伴随着一连串的误解的不愉快的交流,是一次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在今天的人看来仍不免为这些误解而深表遗憾。

下篇:时代的误会  

如今当我们再回首看看这些文坛前辈对一个印度老诗人、一个对中国人抱有好感的印度诗人的批评文字,不免有点难堪,且不论这些批评文字的艺术性、思想性,单从所用词句的激烈,就觉得不免过分。

泰戈尔来时的中国,正是思想混乱,国势衰弱的时代,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可以说都正闹着饥荒,所以对任何外来的思想家,包括在泰戈尔之前到中国的罗素、杜威和杜里舒等,欢迎者或反对者都希望他们能带来一种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带着这种先入之见欢迎或反对这些外国思想家时就都会不由自主地具有某种盲目性,而对他们的思想学术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所以,中国思想文化界虽然出过什么“罗素月刊”、“杜威五大讲演”、“杜里舒讲演录”,忙得个不亦乐乎,但他们所欢迎或反对的都谈不上是什么思想和学术。当时对泰戈尔的态度也是这样。泰戈尔本是为了恢复和发展中印两国的友谊而来的,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当然有权利保持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思想方式,理应受到我们最热烈的欢迎,却不料受到如此激烈的攻击。当然,他们这样做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也与他们自身对泰戈尔的理解有关。五四以来中国的东西文化之争本来就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化之争,而是在论争什么样的文化可以强国,从这个角度讲,泰戈尔作为一位已经亡国的国家的诗人来给尚未亡国的中国人来上课,本身就不够资格。当时的中国在物质、思想和文化方面正是青黄不接的断粮时代,本应该广纳博收,大胆拿来,辨其是非,为我所用,而很多反对者或欢迎者在并没有对自己所反对或欢迎的人的思想和学术进行认真研究的前提下就出于主观动机断言其中必含有毒素或救世的良药,不许别人赞成或反对,这完全是一种感情用事的不理智行为。另外,反对或欢迎一种学说,应该就学说本身进行驳斥或赞扬,而不应脱离学说本身而欢迎或反对持这种学说者,尤其不应带着个人的动机进行欢迎或批评;即使某个人的学说毫无可取之处,我们对于这个人的人格,也应当给予相当的尊敬,否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对泰戈尔持欢迎或反对态度者,不幸就是这样的“醉翁”,他们对泰戈尔的欢迎或驱除,可以说都因为不了解。所以说,泰戈尔这次访华的不成功,就是由于他是在一个“错误的季节”带着一种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世福音”,又置身于一群不理解他的中国文化思想者(包括欢迎者和反对者)中间造成的,如今看来,只能说是一种时代的误会。

01

这种误会首先表现在对泰戈尔的思想主张本身的误解,其中主要是泰戈尔在中国反复谈到的以东方的精神文明战胜西方的物质文明。有人就此批判他反对科学,而实际上,泰戈尔恰恰是因为坚持拒绝抑制科学文明而长期得不到自己同胞的原谅的。事实上,早在泰戈尔访华的四年前,当时在美国留学的冯友兰问他对灾难深重的中国有什么拯救方法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对后者说:“我只有一句话:快学科学!”(19)实际上,他一直在主张东方人学习西方科学来摆脱被压迫的地位。在中国他也一再强调他所反对的只是不要把人降为机器的奴隶,反对滥用科学,反对把科学凌驾于一切之上,也就是说,他反对的是畸形的物质文明,同样,他也反对畸形的精神文明,而不是反对物质或精神本身。

02

第二种误解是把泰戈尔看作中国国内正受到进步思想界批判的玄学派和研究系请来的援兵。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园作了一次题为“人生观”的演讲,表达了对当时国内流行的崇尚科学风气的不满。地质学家丁文江对此提出反驳,主张把科学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张君劢与丁文江的这场论争恰如一根导火索,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许多思想文化界的名人都卷入了这场论战,如胡适、吴稚晖支持丁文江,张东荪、杜宰平支持张君劢,而陈独秀、瞿秋白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论战双方都进行了批判。梁启超则貌似不偏不倚,实际上袒护“玄学鬼”张君劢。一直到这一年的12月,胡适与陈独秀还在就这个问题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而泰戈尔答应来华的时间恰好就在论争正激烈的时候。泰戈尔访华实际上只不过是又一个导火线,将这场国内的思想论争,引向了一个新高潮而已。

  泰戈尔来华前后中国思想文化界这种特定的接受情境,这种复杂的政治和思想界的关系,是泰戈尔这个初来乍到的外国诗人所难以了解的,却不幸为此背上了黑锅,而使其背上这个黑锅的主要人物是梁启超,不少人认为梁启超正是因为在国内论战中失败了,所以才拉来这位与他观点一致的世界重量级大师为他撑腰,而出面邀请泰戈尔的恰恰又是梁启超所主持的讲学社,而对泰戈尔来华最热心宣传的《晨报》又是梁启超主持的研究系的机关报,这些都难免使人把泰戈尔来华与梁启超紧密地联系起来。联系起来倒没错,错的是把泰戈尔来华只看成是来帮助梁启超“打仗”,错的是把他与“玄学鬼”、“研究系”挂上了钩,如陈独秀在《太戈尔与金钱主义》中就说:“太戈尔一到北京,竟染上了军警和研究系的毛病,造谣诬陷而已。”另外一个必须了解——但被很多人忽视——的背景是:即使没有讲学社,梁启超也有责任欢迎泰戈尔访华。据徐志摩说,他和梁启超是一九二一年在伦敦成立的国际著作者协会的两名最早的亚洲名誉会员,而这个组织的宗旨,就是为了“著作家游历时,各部应相互招待,敦睦友谊。”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层关系,梁启超一出面接待泰戈尔,后者就不知不觉间沾上了晦气。

03

第三种误解是把泰戈尔提倡东方文明,反对西方文明看作是站在崇古复古的立场上反对现代化,是美化封建秩序和封建意识,是抹杀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是以抽象的人性论腐蚀人们的斗志。中国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自己在中国内部所支持的军阀势力大肆扩张在中国的势力,一时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孙中山这时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完成了对国民党的改组,正准备北伐,所以中国人民此时最重要的是团结起来,积极参加即将到来的国民革命。而泰戈尔这时在中国到处宣传以爱对抗暴力,大谈精神文明,博爱主义,这让那些革命者看来就是在消磨人们的革命意志,所以觉得有必要亮明自己的观点,以消除泰戈尔的宣传所造成的副面影响。泰戈尔对中国的这种国情不很了解,到中国后只一心宣传自己的主张,很少谈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主张,而欢迎者如徐志摩、胡适等又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倾向向人们介绍泰戈尔,费尽心机把泰戈尔打扮成一位超凡入圣的神仙,而使人忽视了他实际上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凡人;他们还闭口不谈泰戈尔思想中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一面,而只一味地夸大他反对西方物质文明,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结果人们就觉得泰戈尔的全部思想就只有一个“爱”字,他们越这样宣传,反对者就越要进行攻击以消除不良影响,结果论争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激烈和尖刻。

04

第四种误解是把泰戈尔看成某种政治势力的代表。在来中国之前,泰戈尔并非毫无顾忌,他担心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不会有多大实质性的帮助:“只做什么无聊的诗歌,我如何对得起中国盼望我的朋友?”(20)而实际情况是:如果他到中国只谈诗,他的处境可能要好得多。而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有政治背景的人,在泰戈尔身上看出的、或希望从泰戈尔来华所得到的,恰也不是他诗歌方面的成就,而是他此行所带有的救国济世的使命。如孙中山就亲笔给泰戈尔写信邀请他来华。1924年4月,泰戈尔来华途经香港,孙中山即从广州派人去看他,告知他自己有病,不能相会,并说:“中国的生命中心是在北京,印度代表的工作应该从北方开始”。(21)在孙中山等人看来,泰戈尔与甘地一样都是印度革命的领袖,泰戈尔此行并非是以诗人身份来中国单纯游历,而是带着自己的什么济世良方来中国宣传一种救国救世的道路的,是作为一个救世主的身份来中国布道招徒的,是来中国“开展工作”的。而泰戈尔似乎惟恐人们这样看他,所以四月十八日在上海的首次公开讲演中,他就首先声明他访华的目的。他说他此次来中国,并非是旅行家的态度,为瞻仰风景而来;也并非是一个传道者,带着什么福音;只不过是为求道而来的。好象是一位进香人,来对中国文化行敬礼;但他接着说到,他不曾想只看见工业主义、物质主义正日益吞噬着高尚的精神文化,因而惊呼中国文明面临危机。(22)泰戈尔在中国的谈话和讲演中,就是这样一方面强调自己的诗人身份,一方面又处处流露、切切宣扬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而在当时以救亡图存、科学救国为宗旨的知识分子看来;这种主张无异于一种不抵抗主义、一种亡国奴哲学。遗憾的是,甚至在受到激烈批评后,泰戈尔仍对中国当前的物质主义表示不解。1924年5月29日在上海慕尔鸣路三十七号园会上所作的告别辞中他就说:“你们一部分的国人曾经担着忧心,怕我从印度带来提倡精神生活的传染毒症,怕我摇动你们崇拜金钱与物质主义的强悍的信仰。我现在可以吩咐曾经担忧的诸君,我是绝对的不会存心与他们作对;我没有力量来阻碍他们健旺与进步的前程,我没有本领可以阻止你们人们奔赴贸利的闹市”。(23)这些话显然是要让中国人放弃追求强国的目标,而一味在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中聊过时日。在国危民艰的时代背境下,泰戈尔的这种声音在大多数中国人听来难免觉得刺耳难耐,就是对他表热烈欢迎的人,也感觉到这些话在中国这样的背景下确实有点虚妄,如徐志摩就这样说过:“我自己听他讲的时候,我觉得惭愧,因为他鼓励我们的话差不多是虚设的。他说我们爱我们的生活,我们能把美的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去,有这回事吗?我个人老大的怀疑,也许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宗当得起他的称赞,怕不是现代的中国人。”(24)而有左翼背景、正鼓励民众通过艰苦的奋斗改变中国黑暗现实的知识分子,听到泰戈尔这番话就难免发火了,所以他们对泰戈尔的批评也最激烈,而他们的批评文章也不难看出其政治色彩。茅盾在晚年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曾谈及自己当时为什么写反对泰戈尔的文章,他说:“当时,就太戈尔之来中国宣传‘东方文化’,而表示反对者,有好多人写文章,发表的地方也不光是《觉悟》。这是响应共产党对太戈尔的评价,也是对别有动机而邀请太戈尔来中国‘讲学’的学者、名流之反击”。

这就表明,泰戈尔来华成了当时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表明自己立场和态度的一个导火索了。茅盾在这里所说的“邀请太戈尔来中国‘讲学’的‘学者、名流’”,显然是指那些对泰戈尔竭诚欢迎的知识分子或政界名要,如将泰戈尔比作千年前的鸠摩罗什的梁启超,称泰戈尔“老戈爹”的徐志摩,其他还有辜鸿铭、溥仪、陈三立、齐燮元等,而这些人当时所代表的思想本就已受到了激进知识分子的反对,泰戈尔与他们朝夕相处,吟诗唱和,难免要沾点晦气。鲁迅先生就曾语带讥刺地说过:“印度的诗圣泰戈尔先生光临中国,像一大瓶香水似的很熏上了几位先生以文气和玄气”。(25)而陈独秀则因此而直接骂“太戈尔是一个什么东西”:“太戈尔初到中国,我们以为他是一个怀抱东方思想的诗人,恐怕素喜空想的中国青年因此更深入魔障,故不得不反对他,其实还是高看了他。他在北京未曾说过一句正经,只是和清帝、舒尔曼、安格联、法源寺的和尚、佛化女青年及梅兰芳这类人,周旋了一阵。他是一个什么东西!”(26)

泰戈尔首先是个文学家,但却将他看作一个救世主,或把他与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联系,误解与批判就难免了。实际上,泰戈尔既不是激进的革命者,也不是什么保守的民族主义者,虽然他不象甘地那样富有行动精神,但他能放弃英王的赐爵,敢于公开演说抗议英国政府对印度的高压政策,已经足以表现出一位诗人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位殖民地国家的诗人,他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可能比我们更深刻、更沉重,他因此而形成的文化观和文明观也因此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借鉴,可惜那种特定的接受情境使他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被我们看到,更遑论借鉴与学习了。

05

第五种误解是把泰戈尔的思想与他的人格等同起来。反对者有人据此攻击他,欢迎者也从这个角度对他极尽溢美之词。就以对泰戈尔来华最热心的徐志摩来说,也许是泰戈尔头上的光圈散射的光辉让他眩晕不知自己了,也许是他的自视甚高、浪漫气质使他无法理智地观照泰戈尔和自己了,他好象对泰戈尔丰富多彩的作品视而不见,而只看到泰戈尔如泰山日出般光彩耀人的崇高人格。  

实际上,不但徐志摩欢迎的是泰戈尔的精神与人格,当时颂扬泰戈尔的文章,无一不颂扬他的人格,如郑振铎把他说成是“给爱与光与安慰与幸福于我们的人,”“是提了灯指导我们在黑暗旅途中向前走的,是我们一个最友爱的兄弟,一个灵魂上的最密切的同路的伴侣”。(27) 简又文在讲演中也这样说过:“有一件可以直接得诸太谷尔的,就是徐志摩先生所谓,我们欢迎的是太谷尔的人格,我们深愿他仁爱,服务,和爱国救国的精神,流入到我们四万万同胞的血里。”(28)

当然,在欢迎或批判的人群里,并非没有对泰戈尔文艺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欢迎者如徐志摩就不用说了,即使批评者如沈泽民也倾心承认“台戈尔作为一个文学家是不错的,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价值。他的诗如园丁集、飞鸟集等,含着温柔舒暇的南方情调;他的文如人格论,人生之实现等,证明他是一个最优秀的Stylist,他的小说和戏曲,我虽没有仔细读过,可是就我读过的讲,确是值得介绍给中国青年的一种读物。”(29)只不过与对泰戈尔作为哲学家的思想的探讨相比,国内对他作为文学家的身份关注较少而已,这并非因为他们无力谈这个问题或不重视这个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基本承认泰戈尔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但也有人对此存在异议,代表者为闻一多,他在《泰果尔的批评》一文中就深刻地批评了泰戈尔诗的哲理性压倒了艺术性,认为他的诗的最大缺憾是“没有把捉到现实”,“他的艺术实在平庸得很,”“泰果尔的诗是清淡,然而太清谈,清淡到空虚了;泰果尔的诗是秀丽,然而太秀丽,秀丽到纤弱了”;(30)但这样针对泰戈尔作品的批评毕竟太少了,大多数注意到泰戈尔作品的人多采取沈泽民的态度:“然而我们今天不是问这些事情,我们是问台戈尔的思想,对于今日的中国青年是否要得。”(31)

实际上,泰戈尔对中国一直是怀着深情的,他一直是以满腔的同情和亲情在关注着中国的心灵。虽然他反对战争,反对盲目崇拜物质进步的声音,但他对中国人民发出的声音是亲切友善的,他希望和伟大的中国人民一起为迎接新时代的春天而共同努力,就象他在上海的第一次谈话中所说的:“我的希冀只在共同你们新来生命的动荡,共同你们的想望与欢欣。我求你们容许我的参加。我不是一个哲学家,你们只须当我诗人看待。在你们的心里替我预备着一个地位,不要在公开的讲坛上安置高座。我只求得你们的心,我要你们的情爱,不教辜负这难得的时机。我相信你们的前途有一个伟大的将来,也就是亚洲的将来,我盼望那一天你们的民族兴起,表现你们内在的精神,那是我们共有荣华的一桩盛业。”(32)实际上,泰戈尔不但在访华时是这样说的,他对中国一直是这样的态度,从这一点上说,当国内一些批判者把那些只有对敌人才说的话都泼到这位慈眉善心的好人身上时,我们这些后来者也难免感到难为情。          

泰戈尔的这次来华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引起的争论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次论争也是当时国内正深入开展的新与旧、中与西文化论争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论争促进了中印两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加深了国人对东、西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泰戈尔来华引起的争论,实际上也涉及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文学这个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中的根本性问题,其意义远远超出泰戈尔与中国,印度文化、文学与中国的关系问题。这次争论的成败得失,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外文化、文学关系,也不失为一个可贵的参照。

注释:

1、郭沫若:《诗作谈》,见《郭沫若研究资料》(上),王训昭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264页

2、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同上,第279页

3、冰心:《遥寄印度诗人泰戈尔》,写于1920年8月30日夜

4、《申报》,1921年8月4日

5、《东方杂志》第18卷15号,1921年8月10日

6、郑振铎:〈太戈尔的艺术观〉,〈小说月报〉第13卷2号,1922年2月10日

7、冯友兰:〈与印度泰谷尔谈话〉,〈新潮〉第3卷1号,1921年10月1日

8、《申报》,1924年4月12日

9、魏时珍:《旅德日记》,载《少年中国》第3卷4期,1921年11月

10、徐志摩:《太戈尔来华》,载《小说月报》第14卷9号1923年9月10日

11、郭沫若:《太戈尔来华的我见》,载《创造周报》第23号,1923年10月14日

12、郭沫若:《太戈尔来华的我见》,载《创造周报》第23号,1923年10月14日

13、雁冰:《对于台戈尔的希望》,载《民国日报·觉悟》,1924年4月14日

14、吴稚晖:《婉告太戈尔》,载《政治生活周报》,1924年4月27日

15、林语堂:《一个研究文学史的人对于贵推该怎样想呢》,载《晨报·副镌》,1924年6月16日

16、瞿秋白:《台戈尔的国家观念和东方》《向导》第61期,1924年4月11日

17、沈泽民:《台戈尔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第27期,1924年4月18日

18、陈独秀:《太戈尔与东方文化》,载《中国青年》第27期,1924年4月18日

19、冯友兰:《与印度泰谷尔谈话》,载《新潮》第3卷1号,1921年10月1日

20、载《小说月报》第15卷8号,1924年8月10日

21、引自(印)海曼歌·比斯瓦斯《泰戈尔与中国》,载《人民日报》1958年5月8日

22、泰戈尔:《东方文明的危机》,载《文学周报》,第118期,1924年4月21日

23、载《小说月报》第15卷8号,1924年8月10日

24、载《小说月报》第15卷10号,1924年10月10日

25、鲁迅《论照相之类》

26、陈独秀:《太戈尔是一个什么东西》,载《向导》第67期,1924年5月28日

27、郑振铎:《欢迎太戈尔》,〈小说月报〉第14卷9号,1923年9月10日

28、简又文:《太谷尔思想之背景》,《晨报副刊》1924年4月20、23日

29、沈泽民:《台戈尔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第27期,1924年4月18日

30、闻一多:〈泰果尔批评〉,《时事新报·文学副刊》1923年12月3日

31、沈泽民:《台戈尔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第27期,1924年4月18日

32、《小说月报》第15卷8号1924年8月10日

孙宜学: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多次赴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地演讲交流。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泰戈尔与中国、海外汉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华文教育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编、译著50余部,主持大型丛书“中国大论坛”、“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经典译丛”、“苏教文库﹒家庭书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等多种;在《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现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侨办“上海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专家”、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特聘专家、上海国际文化学会理事、同济大学德国人文交流中心研究员等。曾获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孤注一掷影评英文(孤注一掷里面说的是缅甸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