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

发布时间:2023-11-21 11:13:07 admin 阅读:59

导读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 拜“响托”卫视 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20字? 后生可畏 成语典故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

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

拜“响托”卫视

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20字?

后生可畏

成语典故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春节系列|第一讲:孔子的“庭训”方法

 

编辑|刘雯琦

责编| 岳邦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刘春华老师视频号

【刘春华说新营销】

咨询、内训商务合作请联系刘春华老师助理

中国名人故事(第十五讲)孔子

这个寒冷的季节因你的关注而变得温暖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古往今来,我们这片古老的华夏土地,曾经涌现过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令人折服,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去感受人生的五味杂陈!

今日主播

大同市云冈区新胜三小   王静慧

名人课堂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故事之一

    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hé)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虽然其貌不扬,但从小聪明颖悟,活泼好学。受其母的影响,小时候的孔子就对周礼特别感兴趣,并努力学习。

    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落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子正聚精会神地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疼地说:“孩子,歇一会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zǔ)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子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子的话,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反响的。

     

孔子故事之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这样一条法律:凡是在其他诸侯国里见到鲁国籍的奴隶,每个鲁国人都可将其赎回,所花费的赎金事后可到国库里报销。

    孔子的一位弟子赎回一个奴隶后,出于非功利追求,事后并未到国库报销赎金,别人都说这个人品德高尚。

    孔子知道后,对该弟子非但没有赞许,反而将其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大家都奇怪了,做了好事,又赎了人,又不去报账,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德高尚吗?

    孔子认为,花个人的钱赎回奴隶显得很高尚,但对此行为如果大加鼓励和宣扬,就会使那些原本会用国家的钱赎买奴隶的人放弃赎买,以免背上见利忘义的恶名,这样就会影响鲁国对奴隶的赎回工作。

    孔子有个学生在河边走路,有人掉进河里,这个学生奋不顾身跳进河里把人救起。

    事后,被救人家重谢了他一头牛,有人说他贪心,下水救人还要钱?而孔子却表扬这个学生做得对。

    因为这个事例向社会宣传出去了,就告诉了人们: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带回家。这样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愿意去搭救别人的性命。

孔子语录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书籍推荐

互动环节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孔子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孔子的一生并不得志,可以说是郁郁而终,但是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沧桑,延续到今天,依然使我们受益匪浅,倍感温暖。他告诉我们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怀,豁达的心胸来面对人生,才能获得内心的那份安宁,正如孔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或是他的名言警句呢?请在下方留言,王老师期待着你们精彩的回复,明晚八点,我们不见不散!

关注我们长知识!

编审:王静慧

【国学启蒙】石岗:讲给儿童的名人故事之24孔子

一、伟人出世

    孩子们,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中国一位伟大的人物出生了,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商朝第一位国王商汤的后代,姓子。商汤的后代,在周朝推翻商朝之后,被封到宋国做国君。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国君,孔子的祖宗也是宋国的贵族。

孔子往上第六代祖宗子嘉,字孔父,是宋国大司马,史书上称为孔父嘉。子嘉因为妻子长得特别漂亮,就被宋国的宰相子督看中了,子督就杀了子嘉,抢走了子嘉美丽的妻子,子嘉的妻子自杀了。子嘉的儿子子木当时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被子嘉的家人抱着逃跑到鲁国,后来,子木长大了,就把父亲子嘉的字“孔”,作为自己的氏,此后,子木的后代,就都称为孔氏。

自从子木逃到鲁国,他们家就成为鲁国的武士,武士平时享受国家的俸(fèng)禄(lù),也就是国家给武士分发粮食和财产,并封给官职,打仗的时候,武士要为国家冲锋陷阵,上战场拼杀。在古代,一个男人能成为一名武士,那是非常光荣的,即使在战场上牺牲,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孔子的爸爸姓子,孔氏,名叫纥(hé),字叔梁,古书上都把他称为叔梁纥。在秦朝之前,男子一般用氏,不用姓,所以,孔子的爸爸就要叫做孔纥,或者孔叔梁。

孔纥是鲁国一位非常有名的武士,他力大无比,英勇善战,而且博学多才。他与鲁国名将狄虒(sī)弥、秦堇(jīn)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有一年,晋国军队带十六个诸侯国联军进攻楚国,孔子的爸爸孔纥所在的鲁国军队也参与联军。半道上,联军要首先攻占亲近楚国的逼阳国。联军包围逼阳城,但是逼阳国守城很严密,无法攻入城中。一天,鲁国大将秦堇父护送军粮来到城外,逼阳国军队就冲出城来抢夺军粮,秦堇父就带着鲁国将士,跟随逼阳国军队,攻入城中,这时候,逼阳国军队却搬动滑轮,要放下城门,想把冲进城的鲁国军队围困在城中消灭。危急时刻,只见孔子的爸爸孔纥大喝一声,冲向前去,用双手死死顶住城门,城里的将士才重新冲出城来。大家都说:“孔纥就是《诗经》里说的‘像老虎一样有力气’的人啊!”

孔纥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大英雄,他因为打仗有功被封为陬(zōu)邑(yì)大夫。

但是,孔纥却有一件很不如意的事情,就是他的妻子施氏,一共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生下一个儿子,于是,孔纥就纳了一房妾,妾就是小老婆。这个妾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做孔孟皮,但是,孔孟皮的脚有残疾,是个瘸子,没法上战场打仗,也无法承担武士对于国家的责任,这让孔纥很烦恼,他发誓要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来继承他武士的爵位,继续为国家效力,于是,他就又娶了鲁国颜氏家族的小女儿颜徵(zhēng)在为妾。

颜徵在嫁给孔纥的时候,只有十六岁,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但是,孔纥当时已经六十六岁了,两人年龄相差五十岁。那个时代,妾在家里,只是一个生育的工具,没有身份和地位,而且,一个年老的武士,纳一个太年轻的女人为妾,也是一件被别人笑话的事情。于是,孔纥就带着颜徵在住在尼丘山上。孔纥因为没有正式迎娶颜徵在进入孔家,所以,他们的关系,在史书上称作“野合”。几年后,颜徵在生下孔子。

孔子小的时候,长得很丑,他有七个地方很丑陋,一是“鼻陋”,两个鼻孔朝天;二是“嘴陋”,两颗门牙是大龅(bāo)牙;三是“眼陋”,两颗眼球突出;四是“耳陋”,两只耳朵朝外翻着。两个鼻孔,两个眼球,两个耳朵,再加上牙齿,就有七个地方长得很丑陋,所以,古代的书上说孔子有“七陋”。

孔子的头顶凸凹不平,就像一个小山丘,所以,爸爸孔纥就给他取名叫做“丘”,又因为他出生在尼丘山,所以,他后来的字,叫做“尼”。因为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在古代,老二被叫做“仲”,所以,孔子的字叫做“仲尼”。

                   

  二、幼年学礼

孔丘三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孔纥死了。孔纥临死的时候,一手拉着孔丘的妈妈颜徵在,一手拉着小孔丘,嘱咐颜徵在一定要把孔丘养育长大,而且叮嘱孔丘,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文化和武艺,将来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年幼的孔丘点头答应爸爸。

一年后,孔丘和妈妈颜徵在、哥哥孟皮被施氏赶出家门,三个人搬到曲阜城外居住,妈妈靠织布纺线养活全家,孔丘和哥哥也去帮人放羊放牛。

但是,妈妈颜徵在始终没有忘记教育孔丘和孟皮读书识字。

妈妈每天都要教给孔丘和哥哥孟皮兄弟俩识字,第二天,都要认真检查。小孔丘晚上和哥哥睡在一起,他们俩都害怕记不住妈妈教的字,就钻在被窝里,互相在对方的肚皮上,把妈妈白天教的字,一个个写一遍。遇上不会写的字,就爬起来翻书,直到每个字都会写,才敢入睡。

 第二天,妈妈检查的时候,孔丘每个字都能写出来,妈妈很高兴,说:“这孩子真是神了,将来一定能干成大事!”

孔丘五岁的时候,除了对妈妈教的字很认真地学习,而且,他还对大人举行的礼仪非常感兴趣。

礼仪就是人们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表达对别人敬爱的各种动作。就像我们今天人和人见面,相互握手问候一样,只不过,那个时代的礼仪,叫做周礼,比我们现在的礼节复杂得多,敬天、敬地、敬父母、拜见国君、拜见长者、朋友之间相见,都有不同的礼仪。

人们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那是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礼仪,行为动作就会很粗野,内心深处对大自然和祖先就会不尊敬,也没有办法表达对别人的敬意,就会引起混乱。孔丘后来说:“一个人本来内心恭敬,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礼仪,就会引起误会和混乱;一个人内心谨慎,但是行为不符合礼仪,就会慌乱畏缩;一个人勇敢但是行为不符合礼仪,就会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个直率的人不懂得礼仪,就会说话尖刻,伤害别人。”人有了礼仪,才能互相尊敬,和平共处,礼仪是建立和谐的基础,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但是,那个时代,由于战争不断,许多国家都不太重视礼仪,只重视军事和打仗,这就叫做“礼崩乐坏”。

小小的孔丘对礼仪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喜欢观看大人们举行的各种礼仪活动,而且还记在心里。每次,别的孩子要和他玩耍,他就要别的孩子和他一起,模仿大人们举行各种礼仪,有时候,他把路边的石头瓦块拿来,作为举行礼仪的器具,认真地磕头,跪拜。孔丘的举动,让很多人好奇,他们都夸:“孔丘小小年纪,就知道学习礼仪,真是不简单呀!”

七岁的时候,妈妈把孔丘送到乡里的学校学习,那时候,学校教给孩子们六种本领,称为“六艺”,指的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和数理。由于孔丘天资聪颖,而且学习刻苦认真,他经常成为老师和同学表扬的对象。

孔丘十五岁的时候,他就立下志向,要成为一个有品德有学问的人,用一生去学习人类的智慧和真理。他常常被鲁国人称赞。大夫孟貜(jué)读过孔丘写的文章,见识过孔丘参加礼仪活动,就告诉他的儿子孟孙和南宫敬叔说:“孔丘年龄虽小却懂得礼仪,他是圣人的后代,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去拜他为师啊!”后来,孟孙和南宫敬叔都拜孔丘为师了。

 

                三、孝顺母亲

 孔丘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妈妈颜徵在去世了,孔丘非常悲伤,他按照礼仪给妈妈举行丧礼。

在孔丘之前,人们只要求对爸爸尽孝,而孔丘却要求人人都要孝敬妈妈,给妈妈尽孝,即使孔丘的妈妈是一个妾,在家里地位非常低下,他也对妈妈非常孝敬。孔丘给全天下人树立了榜样,从此,孩子们除了要孝敬爸爸,也必须孝敬妈妈。

孔丘说:“每一个人,都必须对父母孝敬,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爱别人,才能爱国家,人人孝敬父母,爱别人,天下人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安定和平。”

孔丘对妈妈不光是供给吃穿,而且非常听话尊敬。他说:“如果孝敬父母仅仅给父母吃穿,那就像养狗养马一样,人对父母还必须做到尊敬,如果不尊敬,父母即使顿顿吃肉喝酒,心里也会哀伤。对父母,一定要内心敬爱,态度谦和,行动恭敬。”

妈妈在世的时候,孔丘从来不会远离,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年迈的父母在家,孩子就不能到遥远的地方去,如果非去不可,也一定要把父母的生活安排好,而且要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

 孔丘的妈妈一生很辛苦,靠织布纺线来养活孔丘,她四十多岁就因为劳累得病了。孔丘时刻都记着妈妈的年龄,一会儿感到高兴,一会儿感到悲伤,高兴的是妈妈一年一年坚持活下来了,悲伤的是妈妈年龄大了,就可能身体越来越差,甚至死去。孔丘的妈妈只活了四十八岁,这让孔丘非常伤心,他哭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他意思是说:“狂风吹得大树摇摆不定,可是当大树想静下来的时候,风却还在吹。父母养育孩子辛苦一生,可是,当孩子想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却不能等待而去世了。”孔丘的话,让人觉得多么悲伤呀!

当孔丘的妈妈颜徵在去世之后,孔丘在妈妈的坟前,搭建了一个茅草棚,他在里面住了三年,天天跪在妈妈坟前,悼念妈妈。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他的意思是说:“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人都必须遵守的。”

 

                    四、学习音乐

孔丘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长成一位身材高大,身体敏捷的青年,他的身高将近2米,人们都把他称作“长人”。他精通驾车、射箭,身材矫健雄伟,成为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再加上他博学多才,精通礼仪,一时间,成为四方闻名受人尊敬的人,人们都把他称为“孔子”。

孔子青年时代,非常喜爱学习音乐,他认为高雅的音乐能帮助人建立完美的人格。孔子曾向鲁国著名的琴师师襄学琴。有一次,师襄给他教了一首曲子,孔子每天练习弹奏,弹了十几天,都在不断重复演奏,师襄说:“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只是熟悉了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但是还没有掌握技巧。”孔子每天又在重复演奏,琢磨。师襄说:“你已经学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表达的意境。”再过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了,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孔子说:“我还没有通过曲子领悟到它的作者。”有一天,孔子演奏的时候,神情庄严,若有所思,他一会儿远望,一会儿凝思,仿佛进入到新的境界,孔子突然说:“我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了,这个人皮肤深黑,身材高大,眼光明亮注视远方,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谱写出这首乐曲呢?”师襄听完,大吃一惊,回答说:“孔子真是了不起,竟然通过乐曲能感受到作者,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他就是周文王谱写的。”

孔子常说:“学习文化和本领,经常复习运用,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呀!”

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琴瑟,向老子学习周礼,向郯(tán)子学习官制,向苌(cháng)弘(hóng)学习音乐。孔子一生都是爱学习的人,他一生学习,从来不觉得厌烦。

 

                   五、问礼老子

孔子虽然是天下有名的学者,但是,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意思是说,有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就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我就对照检查我自己,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孔子不断寻找有智慧的人,去拜师学习。

孔子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听说周朝国都洛阳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老子,他就要带着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到洛阳去向老子请教,鲁国的国君很支持孔子的想法,于是,孔子就和南宫敬叔一起,带着书童,赶着马车,千里迢迢到洛阳去了,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洛阳。

老子名叫李耳,在洛阳做周朝的图书馆馆长,他精通天地宇宙的真理,也懂得人间的智慧,孔子早就对老子非常敬仰。

孔子拜见老子,老子此时已经五十多岁,他望着这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很是欢喜。但是,又看见孔子身上那股风发的意气,和耿介的脾气,觉得很是担忧。他在回答了孔子请教的许多周礼的细节问题之后,就语重心长地对孔子说:“我送给你几句忠言吧,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短处,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善辩会惹来灾祸。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隐私或错误,这种人已经处境危险了。真正有钱财的人表面看来总像贫穷一样,真正聪明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一样,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是傻傻的。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和爱自我表现的毛病,而学习水的美德,水对万物都提供滋养,但是从来不与人争功,这就叫做‘上善若水’呀!”

孔子深深感激老子的衷告,他对南宫敬叔说:“老子是我真正的老师呀。”

 

                    六、收徒办学

孔子回到鲁国,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许多地方的人都听说孔子很有学问,就有许多人来拜师学艺,于是,孔子就开班办学。

在那个年代,只有有身份的贵族才能上学,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只要是愿意跟随他学习的,不管什么人,他都接收。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国家,有贵族、也有平民;有富人,也有穷人;有来自中原国家的,也有来自“蛮夷之邦”的。这就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说:“所有的人,生性都是好的,只要加以教育,都能成为人才。”

孔子给他的学生教文学、品行、忠心和信用,用这四门功课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他也给学生教《诗经》、《尚书》、音乐和礼仪,用这四门功课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他还教给学生驾车和射箭的本领,来锻炼学生的体质和技能。

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教给学生本领,这就叫“因材施教”,而且一再反复,直到学生学会为止。孔子给学生讲课,解答学生的疑问,非常认真,从来不知道疲倦,大家都说孔子是“诲人不倦”呀!

孔子说:“学习一定要经常复习旧的知识,理解新的知识,这就叫‘温故而知新’”;“学习一定要学会思考,不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光学习不思考,人就会被表面的知识蒙蔽住,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疑问很多而更加迷茫。要边学习,边思考,思考中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就要去学习请教;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要思考这些知识是否正确,要到生活中去应用验证”。这就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孔子门下,有学生三千多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学校。孔子也培养出了许多很有学问的人,这些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孔子是我们国家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七、当官从政

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贡献给国家,他想通过做官从政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到了孔子时期,鲁国已经非常混乱了,有三个贵族家族孟氏、叔孙氏、季氏控制着鲁国,因为这三个家族是鲁桓公姬允的儿子姬庆、姬牙、姬友的后代,所以被人们叫做“三桓”。三桓拥有自己的军队,他们架空了国君,轮流执政。

二十多岁的时候,孔子第一次做官,他在执政的季氏家族当了一名仓库管理员。但是他看不惯季氏破坏周礼,举行祭祀时使用八佾(yí)舞。八佾舞是周王才能使用的祭祀舞蹈,但是,季氏却在自己家中使用,孔子认为,季孙氏破坏周礼,他无法忍受。孔子大声说:“是可忍,孰(shú)不可忍”。意思是说,你们平时干的那些坏事我还可以忍受,但是,像跳八佾舞这样严重破坏周礼的行为,我不能忍受了。于是,孔子就辞了官职。

此后,鲁国发生了动乱,鲁昭公姬裯(chóu)带兵攻打三桓,但是却被三桓打败了,姬裯只好逃到齐国去了。孔子非常牵挂国君,于是,他也来到齐国。过去,齐景公姜杵(chǔ)臼(jiù)曾来鲁国访问,他听说孔子很有学问,就召见孔子,而且很赞同孔子的主张,所以,这次孔子一来到齐国,齐景公就想重用他,孔子在拜见齐景公的时候,提出了他著名的治国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做国君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国君要庄严,父亲要慈爱,臣子要忠心,儿子要孝敬。孔子认为这样就能让国家和谐,有秩序。齐景公说:“说得好呀,如果不这样,即使有粮食,我也吃不上呀!”

齐景公很赏识孔子,但是大臣晏(yàn)婴(yīng)等人反对,孔子的主张无法实施。但是,孔子这时候在齐国听到了已经失传的宫廷祭祀音乐“韶乐”,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韶乐非常痴迷,他每天心中回响着韶乐的旋律,嘴里吃着好吃的,也感觉不出味道来。后来,齐国大臣诬陷孔子是鲁国季孙氏的间谍,并且要杀害他,孔子只好逃离齐国。

此后,孔子又几次做官,几次失败,到他51岁的时候,终于做了中都这个地方的长官,叫“中都宰”,52岁升任鲁国主管工程的小司空,53岁提拔为主管司法的大司寇,55岁时代理宰相一职,孔子治国的才能这时候得到了发挥,鲁国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

这时候,鲁昭公姬裯已经死在晋国,他的弟弟姬宋当了国君,就是鲁定公。

这时候,齐国国君齐景公姜杵臼提出,要和鲁国国君鲁定公姬宋,在两国边境夹谷这个地方,举行一次会晤,齐国想趁着会晤,要挟鲁国,甚至绑架鲁定公为人质。

鲁国过去一直比较弱小,突然受到强大齐国的邀请,就非常高兴。鲁定公决定带少量的几个人前去,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就是说办文事的时候一定要有武力准备,办武事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文官随行。孔子劝鲁定公姬宋一定要带着军队,做好准备。

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在夹谷会盟的时候,齐国就演奏低俗的音乐,还让许多野蛮人带着武器来表演,想趁机绑架鲁定公。但是,都被孔子识破,并且制止了。孔子斥责齐景公不懂得礼仪,齐景公也觉得做得不对,孔子要求齐国归还过去占领鲁国的土地,齐国只好答应了。在这次夹谷会盟中,孔子的英雄胆识和智慧,为鲁国赢得了这次外交活动的胜利。

孔子看着三桓控制国家,而且三桓之间互相争斗,三桓手下的家臣也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还不断造反,给国家造成混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孔子就主张消灭三桓势力,让鲁国重新统一。他就提出要拆毁三桓建立的高大的城池,但是,最后由于三桓势力过于强大,就失败了。这就叫“堕三都”。

孔子把鲁国治理得越来越好,齐国人觉得,如果鲁国强大了,会威胁到齐国,于是,齐国给鲁国国君送来许多美女和好马,鲁国国君鲁定公姬宋就迷恋美女,好几天都不理朝政,孔子失望极了,他的脾气耿直,不愿意和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一起共事,他就辞职了。

 

                  八、周游列国

孔子的理想在鲁国无法实现,他就决定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其他国家去,他这次出行一共14年,从55岁开始,一直到68岁回到鲁国,一共走了十几个国家。这在历史上叫做“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一路遇上很多困难,他们在匡地被误认为是曾经攻打匡地的阳虎,被匡人包围起来,匡人要抓孔子,孔子的学生们都很害怕。孔子安慰他们说:“不用害怕,老天爷不会让传播文化的人遭殃。”他的学生子路弹着宝剑高声歌唱,孔子也弹着琴应和,曲调很悲伤。正巧,这时候突然刮起狂风,地上飞沙走石,许多匡人被刮倒了。匡人害怕,就逃走了。

在宋国的时候,宋国大夫桓魋(tuí)为自己造了一口用石头做的棺材,花了三年时间还没造成。孔子说:“这样浪费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劳动力,这个桓魋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这话传到了桓魋的耳朵里,桓魋非常恨孔子,他就想赶走孔子。一天孔子和学生们正在一棵大树下学习,桓魋派人把大树砍倒,他还想杀害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

孔子到了郑国,有一次和学生们走散了,他独自一人站在东城门外,有人说他像条“丧家之狗”。当学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他笑着说:“说我像丧家之狗,真是太对了!太对了!”孔子说:“我做的事情,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要仁爱治国,就是要爱惜每一个人。我自己明明知道做不到,但是,我也要做下去。”

孔子要去卫国,从蒲这个地方路过,正好遇上公孙氏在这里发动叛乱。公孙氏害怕孔子暴露他的叛乱计划,就围困住孔子。孔子的弟子公良孺带人誓死奋战,迫使蒲人妥协,放了孔子。

孔子也曾去过蔡国。在蔡国住了三年,这时候楚国派人来请孔子。蔡国的大臣们害怕孔子一旦被楚国重用,就对蔡国不利。他们就派人围困孔子。孔子和学生们都没有饭吃,许多人饿得卧倒在地爬不起来。孔子这时候为了安慰大家,他在不断弹琴、歌唱,鼓舞大家。后来楚国派兵迎接孔子,孔子才和学生们脱离了危险。

周游14年,孔子始终没有找到他实现理想的地方。许多人劝孔子放弃理想,许多人说,天下这么混乱,孔子应该隐居起来,不要再到处乱跑了,非常危险啊!但是,孔子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孔子说:“如果天下太平,也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造它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天下太平而奋斗。”

 孔子67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年老体衰的老人了,他只好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

                   九、文化伟人

孔子老年回到故居,开始一心教育学生,研究文化,整理编辑文化著作。这时候,孔子完成了对《诗经》《尚书》《礼经》《易经》等文化巨著的修订,并且,写出了《春秋》《易传》和《书传》等伟大著作。孔子整理的古籍一方面用来做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孔子的著作,奠定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影响我们国家两千多年,他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上贡献最大的伟人,他的功绩令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敬仰,也令全世界人敬仰。

孔子73岁的时候,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垂暮老人,他最心爱的学生颜渊、子路都一个个死了,孔子觉得非常伤心,他病倒了。一天,他的学生端木赐前来看他,他正拄着拐杖站在门前。孔子哭着说:“端木赐呀,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泰山就要倒了,房子的柱子就要断了!有思想的哲人很快也要死了!”

孔子和端木赐都痛哭失声,7天后,伟大的孔子与世长辞了。

孔子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建立“大同世界”,在“大同世界”里,天下的人,不仅仅爱自己的家人,也爱天下每一个人。老年人有人养,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孩子们都能得到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人都有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业,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诚信,选贤举能。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理想,是我们人类的最高理想,我们祖祖辈辈奋斗,去实现它!

求两个简短的故事:关于孔子和孟子的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启示】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孟子休妻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叉开腿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有关孔子的故事,简短点的

孔子名丘的由来: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新泰石莱镇有个“盗泉”远近闻名,还有孔子的故事

99%新汶微友↑↑↑↑关注,点击蓝字免费订阅!

 石莱镇有个叫道泉峪的村子,这村名是根据一个泉子的名字起的。原来村西有一古泉,原名“盗泉”,后人取谐音“道泉”。关于“盗泉”有个传说。

 相传春秋之时,这里连年荒旱,井枯河干,人畜用水要翻山越岭到马家寨去担,往返要走七八里。这还不说,最让人生气的是马家寨有个姓刘的恶霸,他依仗权势将泉据为己有。男人担水要交钱,女人挑水经常受他的侮辱,邻近乡亲们对这个恶霸恨之入骨。一天夜里,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庄稼汉,暗地里相约去偷泉。

他们来到泉边,,无法将泉偷走,这时正好遇上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从此路过,铁拐李见众人发愁,就说“要挪泉子这有何难,你们看我的。”说着说着,他把拄着的铁拐拿在手中,往泉眼一边的石缝里一插,随即一用力,嘴里喊声“起!”用铁拐一撬,那眼泉子被全撬了起来。大伙儿就把泉偷回了村,安放在村西青石沟里。从此这里的人们再也不为吃水犯难了。第二天被恶绅知道了,便告到官府。那时候,放城一带都归泗水县管辖。那个泗水郡侯爷到现场查看,果然如此。

by果壳里

于是侯爷要拿偷泉人问罪。乡亲们辩解道:“侯爷明查,这泉本来就在这里,怎么说是偷来的?”侯爷气呼呼的嚷道:“你们这些大胆的刁民,这泉本不在你村,是马家寨的。不论怎么说,这泉就是偷来的!”说着不由分说,就把众人狠狠地打了一顿。可打归打,泉子在这里再也挪不动了。郡侯爷气得直翻白眼,命令人在泉边立下一块石碑,上刻“盗泉”二字,并命令百姓不准毁坏,否则,就要坐牢。

有一次,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此时正值炎夏酷暑,众人口渴的嗓子冒烟,连一步也不想走了。恰在这时,弟子们发现路边有一清泉,喜出望外,赶忙禀告孔子,孔子近前看时,只见泉边一块石碑上刻着“盗泉”二字,调头就走,弟子们忙问为什么不喝就走,孔子生气地说:“渴死不饮盗泉水。”于是就引出一个孔子渴死不饮盗泉之水的典故来。

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

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孔子劝顽童》、《鲁班考孔圣》、《两小儿问日》……

有关孔子和其弟子的趣闻趣事有哪些?

孔子和其弟子之间的趣事不胜枚举,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孔子和弟子颜回、子路之间的故事:

孔子久慕老子圣名,所以,一天孔子带着弟子颜回和子路来到洛阳拜会老子。

见到老子后,孔子表明来意道:“在下久慕先生之名,今日特带愚徒来拜访先生,请问先生近来修道有什么感悟吗?”

说完,孔子和其弟子静坐着,准备听听老子的大道,谁知,老子笑着张开嘴巴,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道:“你们看看我的牙齿如何?”

孔子和弟子颜回、子路看着老子的牙齿十分不解。

老子又伸出了自己的舌头,说:“你们觉得我的舌头怎么样?”

孔子仔细的看了看老子的舌头,若有所思的笑道:“先生博才多学果然名不虚传!”

回家的路上,子路生气道:“老师,我们这么大老远的跑过来求教老子,结果他却让我们看他的嘴巴,真是无礼啊!”

孔子听了对子路道:“老子并非无礼,他让我们看他的牙齿和舌头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牙齿虽然坚硬,但是,经过岁月的磨损,难免残缺不全,而舌头虽然柔软,但是却可以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好无损。”

子路听了恍然大悟。

一旁的颜回犹如醍醐灌顶道:“老师,我明白了,这就好比是水和石头,水流虽然柔软,但是,纵使遇到坚硬的石头,它也能做到水滴石穿;风虽然虚无缥缈,但是,一旦它发起脾气,纵使是参天大树,它也能够连根拔起!”

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笑道:“你能举一反三,孺子可教也!”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写太阳的诗句(关于描写太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