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拾人牙慧的意思和造句(未刊稿|《红楼梦》里复活的吴江女诗人)

发布时间:2023-11-21 11:34:08 admin 阅读:59

导读未刊稿|《红楼梦》里复活的吴江女诗人 《红楼梦》里复活的女诗人 ——叶琼章与林黛玉 文/汤海山 林黛玉,小说《红楼梦》里虚构的人物;叶琼章,真实的历史人物,文学史上的才...

未刊稿|《红楼梦》里复活的吴江女诗人

《红楼梦》里复活的女诗人

——叶琼章与林黛玉

文/汤海山

林黛玉,小说《红楼梦》里虚构的人物;叶琼章,真实的历史人物,文学史上的才女诗人。把她们的名字放在一起,似乎怪异,未曾见于红学家笔端。但我忍不住心里那点好奇。这当然需要一些理由。比如,她们都是扑朔迷离而又令人着迷的美女,还是诗人。再比如,她们都是苏州人。

《红楼梦》

不敢妄言俩人存在某种风影的关联,然而,仅凭偶然得来的印象,也不是没有文学与现实两种人物映照的妙趣。

曹雪芹说过:“假作真时真不假,无生有处有非无”。

谁知这两个因了文学而永生的人物,不披着同一条绮丽的霓裳?

我曾疑问:曹雪芹满文化出身,仅以童年的苏州生活记忆,怎么会有如许美妙的江南女子映象吗?他说自己的写作,“毫不干涉时世”,却与“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大有关系。所有的女子,未必都是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女子,可能还包括当时的传奇女子。

传说中的曹雪芹画像

我在《曹雪芹与苏州及午梦堂》,好像找到一条线索。从曹寅说起,曹雪芹对苏州、吴江,午梦堂的故乡,对《午梦堂集》里的女诗人们和她们的作品,并不陌生。只要接触当时苏州文学圈,应该知道叶氏午梦堂里的风雅、才华,以及一系列不幸遭遇的传说。

偶然的机会,作家张明观先生引我访徐鉴明先生,他是吴江北厍镇的文化站长,午梦堂所在地叶家埭,就在北厍镇。

叶琼章生活的乡村

他给我看自编的社刊,居然都是关于午梦堂研究的,人们写各种叶氏演义的,多由此发端。他跟我聊起“寒簧”,跟《红楼梦》之间的关系,由此推断叶琼章是林黛玉原形。

这点依据是远远不够的,我对攀附名人名著不以为然,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女主,原型并不是简单的问题。何况《红楼梦》,红学的敷衍者,早已纷纷天马行空。又不是原型的发现者,拾人牙慧。

不过,这件事有点意思。在北京植物园,我有过半日之闲,看过曹氏故居和樱桃沟回来,拟戏作一文。

神秘的樱桃沟

我试图从另一个通道,阅读比较的角度,走近虚实之间,去窥探两个奇女子。

从名号说起吧。叶琼章,她的另一个名字,更有知名度,叶小鸾。

“叶小鸾之墓”

琼章与黛玉,含“玉”量相当。都是美玉。而小鸾之名,及其自号“煮梦子”,与林黛玉之号“潇湘妃子”,共有的仙气,也是可以意味的。为了对应,我就叫她琼章。

叶琼章的诗句“远山如黛波如镜,宜入潇湘画里看”,如同为黛玉而写。

至于姓氏的对称,林、叶,更是显而易见。

她们都出生在初春。居所的名称,一个叫潇湘馆,一个叫疏香阁。

“疏香阁”

叶琼章是美女。

至今,仍在《百美图》《十美图》中流传。载入该类书刊的,是中国历史上女性群体中的翘楚。聪慧和善良,固然是青睐的原因,容貌和姿色,却也是资本。

叶琼章(吴友如《古今百美图》)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美人烟标上,也有这位叶氏美女。她是一些爱慕古人的浪漫主义者的偶像。对她美貌的公认,有时人的诸多记载可稽。

她的诗人母亲沈宜修,是这样表述女儿的:

“鬓发素额,修眉玉颊,丹唇皓齿,端鼻媚靥,明眸善睐。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林下之风,闺房之秀,殆兼有之。”

文学家的父亲叶绍袁称:“儿有绝世之姿”,“十七年袅袅素姿,亭亭香阁。”

他与女儿戏言:“儿嗔人赞汝色美,今粗服乱头,尚且如此。真所谓笑笑生芳,步步移妍矣。我见犹怜,未知画眉人道汝何如?”

舅父沈君晦曾以一首长诗,夸赞她的娇美。句云:

双眉纤影月初三,碧黛描成石竹衫。

南国无双应自贵,北方独立讵为惭。

飞去广寒身似许,比来玉帐貌如甘。

着色的叶琼章像,失去了淡然

但叶琼章对这些赞美,不仅不觉得开心,还非常讨厌。她对父亲说:“女子倾城之色,何所取贵?父何必加之于儿?”

生长在开明的家庭环境里,见识的卓异,即便是当代女性,也是不及的。她的生活习性,尤其特立独行。

母亲说:“性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衣服不喜新”,“然又非纤啬,视金钱若浼,淡然无求,而济楚清雅所最喜矣。”

父亲也说她,有“首无玑珥之耀,衣无罗绮之容,鬓发素簪,旧衣淡服,天姿洁修,自然峻整”。勾勒出这位美女的质朴自然之美:不喜妆扮,简约素雅。

对技艺却痴迷。“唤之出庭,方出,否则,默默与琴书为伴而已”,“不分寒暑,静坐北窗下,临书学画或读书”。

叶琼章自述:“静对圣贤书史,一炉香,尽消梦思。”

她又是活泼机灵的:“偶谈世事,吐口应声,选词入意。”“轻衫日下,素质风前,同诸姐弟弄花争草,纷然笑语,靡不开颜。”

娴静沉思,则是:“风雨晦明之际,低眉疾首之时,思郁郁而未伸,景茫茫而生感。”

《百美新咏》里的叶琼章

林黛玉的天姿、气质和性情如何?

《红楼梦》第三回,有两处写到她的容貌:

“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天然的风流态度。”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第五回,写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又过二十回,称:“素性好洁。”

也许是世人心目中的林黛玉造像

奇怪的是,曹雪芹对贾府人物服饰的描绘,不厌其烦,独不写女主角的服饰装扮。似故意将她摒弃于世俗打扮之外。或有意蕴,服饰属凡尘浊物,为世外仙姝所不屑。

关于林黛玉的肖像描写,向被世人叹为传神之笔。但原作里,“一双似□非□□□目”,是留空格以待的。

或是写了又删去。现在的“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属后人填充之笔。

眼态,是刻划美女的重要特征,林黛玉到底该是怎么样的?曹雪芹颇费思量,便搁置下来,一搁便无从寻味,成了永远的谜。

叶琼章有一首写美女眼睛的诗,叫《题美人遗照》:

微点秋波溜浅春,粉香憔悴近天真。

玉容最是难摸处,似喜还愁却是嗔。

这画上的美人微含秋波,头发虽然有些散乱,却显得自然真实。她的面部表情最令人难以捉摸。因为眼睛微闭,一时看不出是喜还是愁。仔细一看,原来正不知为什么事有点不高兴呢。

叶琼章《返生香》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曹雪芹再次写到林黛玉的眼睛:

“瞪起两只似睁非睁的眼”。

他似乎偏爱这个句式,写林黛玉的眼睛。甚至写贾宝玉出场时的眼睛,也是类似句式:

“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

是不是叶琼章的诗,给过曹雪芹什么启示?

叶诗中的美女眼神,性灵,缥缈。是叶琼章的临镜自状?不得而知。可以体味的是,她写的女性,与林黛玉的容貌、气质、神态,近在咫尺。

曹雪芹是不是在她的诗句上踌躇?

我所关注的叶、林在容貌习性上的相仿佛,似已呼之欲出。

本性娇懒

叶母夸赞女儿美姿的比喻,叶琼章状写美人之目的诗意,用于林黛玉,也无太大不妥。尽管曹雪芹对黛玉外表神情的描写,简约到惜字如金。

到八十九回,有一句联语,赞美林黛玉:“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也可用以描述叶琼章。只不过那已不是曹雪芹的手笔了。

林黛玉的“本性娇懒”,与叶琼章的慵闲“昼眠”、“终日掩重门”、“强起亭亭临镜看”、“倦倚碧罗裙”等生活作派,可以说是酷似。

她们都自小病态恹恹。

对春的来临与逝去、秋的灿烂与萧条凄清,也一样多愁善感。

和秦观的一首词中,叶琼章喟叹:“过了千秋会,荷叶将成盖。春不语,难留在,几番花雨候,一霎东风改。肠断也,每年赚取愁如海”。

与林黛玉深心里的愁怨相比,并不少几许。

林黛玉经典形象

诗人身份,是叶琼章与林黛玉更加重要的共同特征。

红楼群钗中,林黛玉是作诗最多、最好的诗人。她在书里一直以诗化的形象存在。所作多是精品佳构。在读者印象里,林黛玉俨然是一位血肉丰满的真实诗人。诗风和性情,又迥然不同他人,自成个性,异峰独立。

书中人就称她,“与众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诗即是她人品的注脚,气质和天姿的调色。

海棠诗社以三寸长灯草粗细的梦甜香燃尽为限作诗,别人窘迫苦吟时,她从从容容,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史湘云所出酒令,应对敏妙,如得神助。林黛玉诗词的感伤情调,在《红楼梦》全书风格表现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或少和替代的。

现实中的叶琼章,享有晚明初清女性文坛领袖之誉,一代文学高手,诗名在生前已经流传。被比作后世班婕妤和蔡文姬。同时代名流多以为,她的诗词成风散雨,出口入心,虽唐宋名人,亦当避席。就连盛名的诗人父母,也因她的才情,当朋友对待。

一个只活了十六周岁的女子。我没注意过李清照同龄时的诗词水平。

有谢道蕴的捷才、隽才之外,叶琼章还表现出一种精工博大的气象。模写物态,曲尽其妙。或情深语隽,或意境高远,或深峭隐秀,具多方面美学欣赏价值。诗词文均收入历代名贤之编,到如今仍受青睐。

她的诗人地位,自是不必赘述。足以跟林黛玉匹配。

古才女

俩人之间的异彩同趣,更值得玩味。

九岁时,琼章陪母亲清灯夜坐。面对秋竹、丹桂和月影。沈宜修触景生情,诵出一句“桂寒清露湿”,她附声吟道:“枫冷乱红凋”。

这一句诗,冷寂与凋零之感,令人惊骇。她去世后,被看作是谶语。

《红楼梦》六十三回,写黛玉掣得花名签:“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与母女秋夜之吟,何其近也。同样是对命运的预示。林、叶的诗词中,类似谶语并不鲜见。

美丽的神秘主义女郎。

林黛玉珍视草木,曾经感叹:

“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像三秋蒲柳。若是果能随愿,或者渐渐好来;不然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经得风催雨送?”

听了《牡丹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曲调,“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典型的诗人气质。感时咏怀、睹物伤情,异常敏锐。

她的名诗,如《葬花诗》、《秋窗风雨夕》以及《题帕诗》等,无不“心有所感,发于章句”。所谓“与物鸣不平”。

叶琼章和她一样。伤春、悲秋,格外频繁,情渗于心,然后托于诗词。无论花草人物,还是飞禽走兽,都被抹上一层愁怨色彩。

午梦堂之梅,据说是叶琼章手植。留作念想。

叶琼章愁哭。一次,舅父问她:还记得和你舅母雪夜围炉,诵读《诗经》的事吗?她说完“记得”,就呜咽失声,终席无一寒喧语,只低首掩泪。

她的许多春闺诗词,最动人处,当然也是最悲情的。如:“流水画桥愁落日,飞花飘絮怨东风,不禁憔悴一春中。”

都留恋落日。留恋那些快要消逝、容易变幻的美好事物。心底里有同命相惜之情。

叶琼章以春、秋、夜、雨、花为题居多。

“秋雨急,酿就晓寒相逼”、“蕉雨潇,不管人愁只乱敲”、“柳絮飞残不见春,近来闲杀惜花心”、“隔帘飘落知多少,树下香魂应自消”,以及“花开若使不须春,年年何必春往来”、“花开花落负东君,赚取花开花又落,都是东风。”

灵动而忧郁的文字,与林黛玉相对照,仿佛一对沉浸情投趣合的孪生姐妹。这些意象,几乎被移情到了林黛玉的字里行间。林诗更像它们的读后感。

叶琼章作《咏画屏上美人十首》,表面看来,似在状写女性之美,其实抒发的还是女子的闺怨。如:

昨夜纤纤雨过时,强扶春病看花枝。

无聊独倚湖山畔,蝴蝶双飞那得知。

写“春病看花枝”的叶琼章,也许更真实

叶、林之诗,共同的引人入胜处,不仅来自遣诗造句,更在于那种摧人肺腑的情感,和对生命无常的失落感。飘荡在语意里的戚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

黛玉向香菱讲诗:“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叶琼章常与母亲探讨诗词,写作手法、意境表现方式等。所作诗词立意高旷,被评为:“无不哀艳芊绵,却是神仙人语,无一字凡间道得出来。”

林黛玉的诗,也俱此神韵。《红楼梦》的第一知己读者脂批:“逸才仙品”。

遍观明清女性诗词,最堪当逸才仙品的,除了叶琼章,还有谁呢?甚至可以放到历代闺阁诗词中去考察。

林黛玉与叶琼章一样多才多艺。琼章十四能弈,十六善琴,清泠可听。家有画卷,即能摹写。也都一样不喜女工,“慵刺绣”。

叶琼章绘梅

博古经史方面,涉猎之广,见解之特,更一样地为众姐妹兄弟所难企及。

叶琼章诗词博采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林黛玉对古今的熟识与关注,如出一辙。

潇湘馆中,“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叶琼章的疏香阁,也是临床一张几案,置文房四宝,墙边书帙满架。

这类陈设表明她们是勤读之辈,琴棋书画,技艺全面,学殖丰富,更隐示她们的诗人身份,是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叛逆,迥异于宝钗之流。

她们还都一样喜慕和欣赏晋人风度。

叶琼章常把东晋卫茂漪的墨宝,放几案上。十二岁时,临王献之书帖,自述“临到一番神往处,不禁欣赏古人奇”。

竹刻像的材质更符合叶琼章

顺便一提,曹雪芹字梦阮,取意对阮藉的向往。这就不难理解他对林黛玉,要赋予名士型文化人格的衷怀了。众所周知,他对这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女性,给予的同情与热爱,超过任何一个人。

叶、林身边的人,都用“神仙中人”来称誉她们。风神飘逸的容止气质,不仅要有姣好面貌、灵性蕙心,更要借重很高的文化修养。两个人在这三方面占得太多了,且能化俗为雅,生前死后,赚尽爱慕、怜悯和惋叹。

她们身上,最教人迷惑的,就是“世外仙姝”的色彩。

林黛玉具非凡仙根,她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由于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脱却草胎木质,修成女体,游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报答灌溉之德,便郁结缠绵不尽之意。随神瑛侍者,下凡人间,以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灌溉之情。

《红楼梦》开篇,造千古未闻的奇事,道林黛玉的来历。

《红楼梦》第一回

叶琼章死后,一段传奇,也是如梦如幻。

据叶绍袁自述,她仙逝之后,神情、体态宛如生前,叶家请泐庵大师,就是后来著名的苏州文学家金圣叹,为她招魂。泐庵审戒叶琼章之魂,有一节对话,或也属“编造”,叶绍袁却是作为女儿的传记来写,时人多信以为真。被写入《仙女传》。

对话饶有趣味和诗意,试看几问答:

师问:“曾两舌否?”

女答:“犯。对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评出短长谣。”

师问:“曾恶口否?”

女答:“犯。生怕帘开讥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

师问:“曾犯贪否?”

女答:“犯。经营缃帙成千轴,辛苦莺花满一庭。”

师问:“曾犯痴否?”

女答:“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

“葬花魂”,是否联想起林黛玉?

招魂显灵,初衷是要绘像,因为叶琼章生前未传遗照,唤她的形容,出现镜中,画师就在一旁摹她的像。她的一幅传世遗像,即由镜像而来。又衍生几幅绘像,乃至成为后世美女仙姝肖像画家的题材。

叶琼章遗像

也是叶氏父母为了寻获亡女在天国的消息。

叶绍袁写《窈闻》《续窈闻》,如梦呓的文字,不仅记录泐庵与亡女的通灵对话,还详细记叙他与大师之间的问答:

余又问:“亡女小鸾何往?”

师云:“月府侍书女也。”

余又问:“月府即世所传广寒宫耶?”

师云:“非也,固别有耳。”

余问:“然则何故落凡下谪?”

师云:“游戏。”

余问:“游戏何必至我家?”

师云:“神仙游戏,固必择清节之家。”

……

余问:“鸾今往何处?”

师云:“缑山仙府。”

余问:“即今嵩山缑岭在中州者耶?”

师云:“非也。云宵之外,在月府。”

余问:“鸾今唤何名?”

师云:“寒簧。”

“寒簧”,叶琼章在另一个世界的名字,从此横空出世。

泐庵大师传递的消息,令人欣慰。叶琼章本是仙班人物,如今不过回到月府。关于她的故事,便这样演绎:

叶琼章在婚期前五日死去,是因为后悔对凡间书生一笑的姻缘,断不愿行鄙亵事。所谓辞世,实际上是不想跟凡夫俗子接触,逃回去了。

据说,泐庵大师招魂,能知晓亡者生前的隐事,某些只有极亲近者才了解的秘密,尤其可以告诉亡灵现时的情况。生前的声音、姿态,穿过虚空,以大师之嘴与身体为媒介再现。金圣叹的本事,更灵异,可以招唤容貌显现。

叶琼章遗像

叶琼章仙迹,父亲叶绍袁的记载,是深信不疑的。《砚缘集录·征仙集》等也有转录。使她的神秘色彩更加浓郁。

她的成仙,也许给父母带来了慰安、解脱。

贾宝玉有诗谜:“天上人间两茫茫,鸾音鹤信须凝睇。”

也暗喻林黛玉死后返仙。来自天上的仙姝,大结局时,回到仙界。

神奇的来历和仙去,未婚及早逝,她俩的人生经历,惊人相似。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叶琼章诗词中,弥漫的仙隐气息,如今读来更加浓重:

“自知此生山水迩?谁教生性是烟霞”

“流光闲去厌繁华,何时骖鹤到仙家”

实教人难以置信出于天真的闺阁少女之手。“瑶台”、“瑶琴”、“瑶池”、“飞琼”,是她的习惯用语。

在有的诗里,她设想美妙的神仙生活。一次梦境中,有两个绿衣女郎,与她相会。梦也超凡脱俗。

世俗生活中,叶琼章似无爱情故事。只有一件未完成的婚姻,而且,还是父母之命。

以她的性情、颖悟,居然没动过春闺之心?月夜梦境里,不曾有过被月光浸润的神秘书生?

这是我怀疑却不可触摸的一页。

但仍有蛛丝痕迹。

《午梦堂集》

李一氓收藏的《午梦堂集》刻本后印本,对叶琼章的作品和记述,多有删挖之处,似有某种隐讳。其中《季女琼章传》删去这样一节:

“于归已近,竟成不起之疾。十月十日,父不得已,许婚来就婚,即至房中,对儿云:‘我已许彼矣,努力自摄,无误佳期。儿默然,父出,即唤红于问:‘今日何日?’云:‘十月初十’。儿叹道:‘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未免以病未有起色,婿家催迫为焦耳。不意至次日天明,有此惨祸也”。

李一氓认为,删挖叶琼章之死,和有关佛的文字,必有原因。又眉批:“删去这一段,想掩饰什么?此段文字隐隐道出小鸾之死为婚事也。”

我觉得,这位删挖之人,便是叶绍袁。或叶家某人。叶绍袁在刊刻之后,又审慎地修订过。也许他曾经愧疚,这件病亡惨祸,他的催逼结婚,是有责任的。删减有些内容,就是要逃避、消解责任。

与那些仙风的叙事不同,这节删掉的文字,是沉重的。叶绍袁显然也承认琼章的早逝,是“惨祸”,而且,隐隐有人为因素。

叶绍袁

写过“春病”的叶琼章,在我心里更加真实。或许,她和林黛玉一样,有一个隐痛的不幸恋爱,而止于另一场奉命的婚姻。如果责任在父母,就更需要讳莫如深。我对叶绍袁跟“婿家”一起“催迫为焦”,一直是疑而不明。

叶琼章离开人世之后,以“寒簧”的仙名,存在于月府,当这个名字进入《红楼梦》,是不是能成为与原型有关的证据?

作为现实的诗人,她与另一个虚无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否存在,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活下来了,在人们的记忆中。此外的一切,都可以欲说还休。

正如同那业已湮没、不可知的一切,不必更多搜寻。我们感觉着她们:惨痛的早逝,或者还有泪尽的苦恋。

叶琼章像林黛玉一样,拥有一个永恒的花季妙龄。惟因不会随时光流逝而衰老的美貌少女,更教人亲切怀念和思慕。并且,一代一代地用恋人般的情愫,去阅读她们。迷醉于那永远不散的新鲜气息。

这是她们的共同结局。

模糊的影像,也许更适合叶琼章

又:

我在《曹雪芹与苏州及午梦堂》,曾引《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句:“弄玉吹笙,寒簧击敔”,指“寒簧”的出自《午梦堂集》,但未展开。这里多说几句。

“弄玉”是传说中的秦穆公之女,乘凤飞天仙去,事见汉刘向《列仙传》。

“寒簧”,在《午梦堂集·续窈闻》,是叶琼章的月府仙名。“寒簧”一词,始见《午梦堂集》,所以曹雪芹使用,便是他读过此书的证据,很可能熟悉叶琼章的往事,以她为林黛原型,或取其若干,便是很正常的事情。

洪昇在《长生殿》、尤侗在《钧天乐》,写月宫戏,也用过“寒簧”,作嫦娥的传言玉女。早于洪昇的尤侗,创作《钧天乐》在顺治十四年(1657),叶绍袁刊刻《午梦堂集》,是崇祯九年(1636),更早二十余年。

附录

《文汇读书周报》刊出拙作《曹雪芹与苏州及午梦堂》后,又发表了一组三札“读者短笺”。一札关于“冷月葬花魂”的出处,云:

“林黛玉的形象中有叶小鸾的影子,其实另有更直接的证据,并且也在《续窈闻》里。其文称,叶小鸾人答问诗句:‘戏捐粉盒葬花魂’。这末三字,便是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冷月葬花魂’的出处。关于‘葬花魂’及‘寒簧’,周汝昌《红海微澜录》和滕萝苑《‘冷月葬诗魂’》两文已有论述。”

另一札,对叶琼章弟叶燮与曹寅的交往,提出证据,称:

“叶绍袁之子、叶小鸾之弟叶燮,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曾有交往,为其写《楝亭记》,并写有《曹荔轩内部过访有赠即和韵答》一诗,诗文均收在《已畦集》中。叶朗先生还发现叶燮《原诗》与《红楼梦》有血缘关系,写过《叶燮对曹雪芹的影响》一文。”

叶燮

还有一札,一语概括,曰:

“曹雪芹与午梦堂一门的渊源,看来不仅是读过《午梦堂集》而已”。

这几封读者来信,我都同意,本应作为《曹雪芹与苏州及午梦堂》的补充。但因为本文可以算是续篇,附录于此也合适。

信口开河、夸夸其谈、胡编乱造、无稽之谈、海阔天空、拾人牙慧造句要求练成一句话!急

一句话都用上那叫滥用成语.........他只顾信口开河,在讲台上夸夸其谈,胡编乱造,殊不知都是无稽之谈,下台来海阔天空,根本没有值得拾人牙慧的地方。希望满意吧..................................

读书破万卷,真的能下笔如有神吗?

我曾经记得读高小时的语文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那时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我们,那时早晨上练习课,到校进教室走到自已的课桌位坐下后自觉的默读课文,老师不在教室我们不会好好的默读课文,到了放学时老师要我们背课文背不来就会留校补课,我们不懂事把老师说的话当作耳旁风,现在想来要想写几句话不是错字就是忘词,心中空空无文,悔恨当初不听师教一生默默无闻与少读书很有关联……

拾人牙慧的意思和造句

鹦鹉学舌

拼音:

[yīngwǔxuéshé]

基本解释:

鹦鹉学人说话,比喻别人怎样说,他也跟着怎样说(含贬义)。

造句:

1.我们对任何问题都要有独立的思考,决不能鹦鹉学舌!

2.学习上,鹦鹉学舌的方法不可取。

3.他只是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罢了。

4.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叫"鹦鹉学舌"。

5.我为什么要附和他这种平庸的见解,干这种鹦鹉学舌的蠢事呢?

6.这种鹦鹉学舌的演讲会,我才不想浪费时间去听。

7.三岁孩子,也只能是鹦鹉学舌,你说一句他跟着学一句。

8.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者叫“鹦鹉学舌”。

9.他这人毫无主见,常常是人云亦云,如鹦鹉学舌。

10.小刘买了一只鹦鹉,为了能让这只鹦鹉学舌,他对鹦鹉不断地重复:喂……喂……喂……鹦鹉有点不耐烦了,它睁开惺忪的眼睛问道:怎么了?电话老占线?

11.有些人读不准字音不去查字典,而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别人怎样读,自己就跟着学,结果是以讹传讹,一错再错。

12.雄鸡一唱天下亮,爱犬狂叫狐狸逃。鹦鹉学舌来戏弄人,鸳鸯嬉水爱情鸟。美丽天使白天鹅,猴戴帽子扮装人。世界动物日,保护动物好朋友,多为人类做贡献。

13.多么枯燥的讲话!不过是鹦鹉学舌,重复许多人说过的话而已。

14.他们不是真正地输出语言,而是鹦鹉学舌。

15.她们所知道的全部就是“鹦鹉学舌”似地照抄照搬而己。

16.不是让你去鹦鹉学舌般的生搬硬套,而是借鉴其中可以轻松掌握的元素。

17.尼尔以前没教过爱瑞儿说话,我很想实践实践看看鹦鹉学舌的程度。

18.常听说鹦鹉能言,那也仅限于鹦鹉学舌。

19.丁原看见董卓的表现,脑子一转,立马鹦鹉学舌,来了这一出,让董卓无话可说。

20.林叶鹦鹉学舌般的重复说了一遍。

详细解释:

1. 【解释】: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2.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3. 【示例】:领导说什么,他就说什么,简直是~。

近义词:

东施效颦 拾人牙慧 衣冠优孟 上行下效 人云亦云

生搬硬套鸲鹆学舌 拾人涕唾 邯郸学步 优孟衣冠 

反义词:

独出心裁 独辟蹊径 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独具匠心 别出心裁 别具匠心 

孙宁张蕾:试论翻译工作中的六组关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孙宁、张蕾.试论翻译工作中的六组关系 [J].中国翻译,2019(1):123-129.

试论翻译工作中的六组关系

孙宁张蕾   外交部

摘要:本文从政府部门翻译人员和培训者的视角,探讨了语言与技巧、口译与笔译、交传与同传、翻译与翻译+、迻译与传播、理论与实践六组关系,旨在推动翻译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语言基本功;译员素质;对外传播;翻译研究

笔者在外交部从事了十多年中英文口笔译,承担了一些培训工作,一直关注翻译研究。从这一有限视角出发,试提出翻译工作中较为重要但认识尚不统一的六组关系,藉此推动翻译界对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语言与技巧

对于语言基本功和翻译技巧,存在不少误解。网上常有人吐槽领导问自己“你不是会英语吗?待会儿去做场翻译吧。”好像学过外语,无需专门训练,自然就能做口译。常有学员问笔者“有没有速记的秘诀?”以为学会了笔记技巧,交传就手到擒来了。

在讨论语言和技巧的关系前,我们先看看语言对翻译构成怎样的挑战。很多翻译人员对“欧式中文”和“中式英文”习而不察,前者是母语受外语干扰所致,后者是由于外语学得不到家。 

首先,我们任何时候都 不能忽视母语,母语也需要锤炼。翻译人员要通过大量阅读丰富母语的表达,还要通过定期写作提高表达的精确性。

其次,外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笔者每年接触不少经过精挑细选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发现不少人外语流利却不扎实,导致做翻译后劲不足。试想如果语法(比如单复数、冠词)、词的用法(比如语体、搭配)这些地基没有打好,怎能盖出坚固的高楼?学好外语没有捷径,聪明如钱锺书者也非生而知之,他的英文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比如早年就抄过英文用法书关于“Above:asadj.,avoidit!”的训诫(2015:119)。不断提高中外文水平,应该是翻译工作者一生的修炼。 

再次,中外文表达方式及背后的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比如连淑能(2010)就曾对中英文的异同做过很好的总结。翻译机器擅长两种语言的自动转换,人高明的地方—也是我们自信超过机器的地方—是能够处理好无法“直译”的语句,也就是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要想做好翻译,就要有意识地把握语言之“异”,把主要精力用于对付这些“异”。

再说翻译技巧。首先,在“用什么技巧”的问题上,要有甄别力,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现在市面上的翻译教材五花八门,不少作者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往往误人子弟。管用的翻译技巧一定来源于实践,比如庄绎传(2005)曾指出,照搬中文的主谓结构有时会很别扭,如果在中文主语部分的定语里找一个词来作英文的主语,译文会更地道,如“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可译成Chinaisdevelopingitseconomyinthreesteps。这个技巧看似普通,却是大量翻译经验的总结,绝不是纸上谈兵者所能想出来的。

其次,在“怎么用技巧”的问题上,要为我所用,不能拘泥。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传给张无忌太极剑法时,要他先“学会”再“忘记”,“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金庸, 1994:986)。翻译技巧也跟剑法一样,要融会贯通,不能生搬硬套。 再次,和拾人牙慧比起来,自己总结的技巧用起来才最得心应手。不论傅雷、杨宪益,还是理雅各(JamesLegge)、霍克思(DavidHawkes),这些翻译大家何曾专门学过翻译?他们不过是留心各种语言现象,在实践中善于举一反三罢了。

语言和技巧是怎样的关系?还是拿《倚天屠龙记》打比方,如果技巧是“乾坤大挪移心法”,那么语言就是“九阳神功”。小说第二十回写到,张无忌半日内练成心法,而许多人数十年都学不会,原因在于“一则内力有余,一则内力不足”(同上:783)。没有深厚的内力,便无法参透武功心法;同理,没有语言基本功打底,学多少翻译技巧也是枉然。但反过来,只有内力,不会心法也不行。小说同一回还写到,张无忌练就九阳神功后,“积蓄的力道已是当世无人能及,只是他未得高人指点,使不出来,这时一学到乾坤大挪移心法,体内潜力便如山洪突发,沛然莫之能御”(同上)。不掌握心法,再多的洪荒之力也施展不出来;同理,没学过技巧,纵使语言能力再强,也很难做好翻译(特别是口译)。简言之,语言基本功和翻译技巧是“本”和“末”的关系:语言是“1”,技巧“0”,没有“1”,有多少个“0”也是白搭。让人惋惜的是,不少翻译人员和培训机构都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二、口译与笔译

作为翻译的两大分支,口译与笔译有不少共同点,目的都是要帮助不熟悉彼此语言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在一些情况下,口译和笔译会“跨界”。比如,在一些重要场合,讲者会事先提供稿子,译员很可能先行笔译,现场口译时再随机调整。再如,新闻发布会等场合的口译常被逐字记录下来,被政策研究者或翻译爱好者当作文本来详加审视。

口译和笔译也有若干重要区别。首先,口译主要依赖听、说,要求译员机敏;可及时向讲者询核,观察听者反应;不可控因素多(如讲者的语速和口音、现场的噪音),事前须做功课,即使这样仍不免留下遗憾。笔译主要基于读、写,要求译者沉潜;读者情况千差万别,事先难以预料;文本固定,有时间查阅工具书和互联网,乃至“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其次,在多数情况下,口译是转瞬即逝的,鲜能被长久记住。笔译是“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的事业,经典译本几十年后仍会有人读。再次,口译员有时须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身心俱疲,但自由职业译员报酬较高,政府部门译员往往会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笔译人员一般能掌控自己的工作节奏和状态,但常常默默无闻,报酬抵不上付出。

在联合国、欧盟等多边机构,口笔译是截然分开的,由不同的人承担。如前所述,口译和笔译的确需要不同的技能,分开更有利于各自的专注发展。不过,我国政府部门的翻译人员大多兼做口笔译,这一安排有其原因。首先是语言的原因。虽然理想状态是由外语译入母语,但高水平中文翻译的缺乏,导致中方翻译人员大部分时候既要做外译中,也要做中译外。终日从事文件翻译对于提高外语水平毕竟隔了一层,兼做口译能接触到鲜活的外文表达,显然有好处。其次是政策的原因。在政府部门做翻译,语言转换只是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政策水平。口译员机会直接聆听中外官员的谈话和交锋,能吃透政策,兼做笔译更能翻译出文件的神髓。

一些年轻人认为口译能带来名利,笔译是“无关紧要的苦工”(harmlessdrudge),从而一心向往外面的精彩,不甘于坐冷板凳,这种认识是极其有害的。在任何时候,扎实的笔译功底都是做好口译的基础,很难想象有充裕时间都笔译不好,却能在口译的瞬间迸出完美的译法。笔者认为,口译固然“刺激”,但笔译更能带来成就感,两者应该也可以做到相得益彰。大量经验表明:笔译欠佳,往往成为译员进一步提升水平的瓶颈;不肯钻研笔译的人,口译不可能登峰造极。很遗憾,很多年轻译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三、交传与同传

交传和同传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交传是同传的基础。两者的关系好像楷书与行草,没有对楷书下过苦功,很难写好行草,如果贸然尝试,只会欲速而不达。传统上,多数外交部翻译室③译员并非同传科班出身,而是在大量交传实践和前辈提点的基础上,“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近年来,同传在外事活动中的使用率和社会上的曝光度增加,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往往把口译等同于同传,进而将同传“神化”。市场需求和较高报酬引发了“同传热”,大家一拥而上,导致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从业者鱼龙混杂。实际情况是,一些对准确度要求极高的外交场合仍偏好交传。交传译员直接为高级别领导服务,往往比箱子里的同传译员受到更多关注,举手投足、遣词造句都被置于“放大镜”甚至“显微镜”下审视,所以业界仍将交传视作“口译皇冠上的明珠”。

四、翻译与翻译+

只是翻译好,就一定能做好翻译吗?笔者认为,未必。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也适用于翻译。据施燕华(2017)回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就翻译之外的因素做指示,鼓励翻译人员参加形势政策讨论,指出“翻译强的可以帮助(外交谈判代表)把逻辑上、词句上不够恰当的地方纠正过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Albright,2008:71)曾给他写了份备忘录,专门提到“译员的作用不只是字面翻译,而是要传递讲者内容的重点、选词的微妙和语气,必须对话题有深入了解。……如果译员不只长于语言,而且懂政治、通人情、熟悉对方文化,会是你不可多得的助手”。由此可见,译员不是简单的传声筒,应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既有高智商,又有高情商。翻译人员的成长堪比马拉松,翻译水平高只是成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在政府部门尤其如此。据笔者观察,一些在起跑阶段有优势的译员,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而没能领跑到最后的,不乏其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笔者任职的外交部翻译司多年来一直强调培养政治过硬、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专”当然是指翻译业务精湛,“多能”(有时也概括为“翻译+”)主要指什么呢?

首先是宽广的知识面。译员的知识、阅历往往与服务对象相去甚远,如何才能准确领会意思,恰如其分地进行翻译?必须要在知识结构和政策水平上努力向服务对象靠拢。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国际事务,外交部译员接触的领域早已突破政治外交安全,经济金融、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等也成为时常谈及的话题;外交活动也早已不止是会谈会见,参观企业、考察农场、观摩赛事、欣赏茶艺等也成了重要内容。这就要求译员永葆好奇心,不断学习,努力成为“杂家”。

其次是强大的调适力。译员和运动员很像,都要具备顽强的作风,要能克服长途飞行、时差和现场干扰,在关键时刻出状态,表面风光的背后是多年的艰苦付出。就像运动员要胜不骄、败不馁,译员也要能正确看待自己,以平常心看待外界的表扬和批评,不能患得患失。在竞技场上,越是有名气的运动员,压力越大;做翻译也一样,新手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或能有惊无险地完成一场翻译,自以为如履平地,资深译员反而做得越多越如履薄冰,只有不断调适自己,以百分之百的准备去应对百分之一的可能,才能“手把红旗旗不湿”。

再次是良好的协作意识。在翻译司,笔译分初稿、改稿、校稿多个环节,只有每个环节各尽其职,翻译成品才可能让人满意。如果说改稿人主要考虑的是翻译得“好不好”,初稿人的首要责任是“对不对”,这就包括要查核每个专有名词,坚决避免硬伤。以翻译菜名为例,要了解其原料、数量、做法、摆盘,不能想当然。比如“芙蓉瑶柱羹”,要知道“芙蓉”是鸡蛋白,不能想当然以为是花的名字。再如“清蒸鲈鱼”,要问清楚是海鲈还是河鲈,因为英文是完全不同的词。在外交部翻译司,完成口译任务也是依靠团队的力量。以饱受关注的“两会”记者会为例,台上虽只有一名译员,背后却有不少人在提供支持,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五、迻译与传播

翻译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理直气壮地阐明中国观点和立场,同时要以外国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环顾世界,与我国话语体系差别最大的国家,恰恰是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与我们最不同的国家,它们往往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中方立场常常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在西方把持国际话语权的情况下,我们虽然有精彩的故事,要讲好却不容易。讲好中国故事是系统工程,翻译是一个重要环节,但远不是全部。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进行“范式转换”。作为讲述者,要避免把内宣材料原封不动地用于对外传播,避免用政策宣示、术语和数据取代论证,避免面面俱到而重点不够突出。作为翻译人员,我们要在了解中外文表达差异—比如中文不避重复,爱用修饰词,词句多“意合”;英文崇尚简洁,不偏好过度修饰,词句多“形合”的基础上,对译文作适当调整。

近年来,政治外交翻译在“范式转换”、加强受众意识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尝试。首先,遵循“少即是多”(Lessismore)的传播规律,区分具体语境,不是一见到“积极”、“大力”就盲目翻译,以免审美疲劳(程镇球,2002:68-80)。其次,对包含若干话题、政策信息密集的中文段落,译成外文时适当分段,以求重点突出、简洁明快。再次,适应口头交流的特点,对演讲的译文“去书面化”,增强现场感和交流感。尤其是领导人讲故事时,译文风格力求与政策宣示有所区别,多用生动的小词,追求娓娓道来的效果。最后,在适当节点请外国专家润色译文,使之不仅完整、准确,亦且生动、耐读。应该说,十八大以来在追求“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译无止境,还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

六、理论与实践

笔者研读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用英语撰写的翻译论文,发现口译论文大多关注自由职业译员在西方语言之间的同传,较少考察政府部门交传译员在西方语言和非西方语言之间交传时碰到的难点(Sun,2005:3-13);笔译研究则热衷各种“转向”,呈现“技术问题淡出,价值观念挂帅”的特点。纵览近年来用中文发表的翻译论文,冒着一概而论的风险,似乎可以说:当前我国口译研究总体逊于笔译研究,对非文学翻译的建设性批评少于对经典译文的挖掘。此外,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似乎在拉大:一方面,翻译人员积累了大量语料和心得,却无暇或无意对规律性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导致大量第一手资料的闲置;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者缺乏实践经验,文章术语成堆却“搔不到痒处”,翻译人员看不懂或不觉得有启发,也就不愿意看了。

毛泽东(1951:269)讲得好,“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笔者无意贬低从纯理论角度研究翻译的意义,而是想重申: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翻译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这潭活水,其生命力就堪忧了。只有来源于实践、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更容易直接发挥作用。比如,傅雷的“神似”说、杨绛的“点烦”说既引起了理论界广泛关注,又大大启发了翻译实践。又如,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Pinkham,2000)畅销多年,是广大翻译爱好者无形投票的结果,绝非偶然。再如,吉尔(Gile,2009)从信息处理角度看待“形”与“意”,从大脑负荷角度看待翻译中的多任务处理,从用进废退角度看待主动词汇和被动词汇的转化,无不具有开创意义。可见,无论是入木三分的经验总结,还是着眼翻译难题的实践指南,或是抽象的模型建构,只要奉行实践标准,完全能做到“既叫好,又叫座”。要解决翻译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两方面要相向而行。一方面,翻译人员应摒弃“经验主义”,增强“理论意识”,这对大到加强翻译学科建设、小到提升个人翻译水平都是有益的。另一方面,研究者应避免跟风西方翻译研究的转向,坚持“问题导向”,花大力气研究中外文转换的诸多难题。笔者呼吁,翻译界应“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不再任由历史上积累的丰富译论(罗新璋、陈应年,2009)在书架上积灰,不再坐视大量口笔译样本不断产生而不对其进行深度分析。翻译人员和研究者携起手来,必将可以推动我国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相互借力,共同提高。

七、结语

翻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有很多重要问题值得讨论;翻译界涵盖不同领域,从业人员的关注点和视角不尽相同。本文从政府部门翻译人员、培训者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针对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一孔之见,藉此呼吁更加重视语言基本功、更加重视译员综合素质、更加重视译文传播效果、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希望能抛砖引玉,推动翻译工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更深入思考和讨论。

注释:

①承蒙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外交部翻译司司长(时任))张建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任文审读并提出意见,特此致谢。

②文中“译者”指笔译人员(联接作者和读者),“译员”指口译人员(面对讲者和听者,统称服务对象),“翻译人员”包括笔译和口译人员,“翻译工作者”包括翻译人员、培训者和研究者。

③外交部1949年建部伊始就设立编译科,隶属关系和语种设置几度调整,1966年成立副司级的翻译室,1981年升格为正司级单位,2015年更名为翻译司。

译匠:以工匠精神精进翻译。

为广大客户提供各大行业语言翻译服务;

为广大学员提供优质语言翻译学习方案。

当英语遇上法律,LEC法律英语和法律翻译实训开启~

时尚奢侈领域笔译实训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清单汇总(持续更新)

古体诗词意境那么美,为什么现在没人去写了?而且传唱的为什么也那么少?

首先感谢受邀!本人愿意试着肤浅作答——

古体诗词固然很美,意境美,语言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但是古体毕竟是古体,顾名思义它是古代人写的诗词。它的讲究和规律颇多,比如押韵,平仄,对仗等。它追求的是精致美,古韵美!

先说说历史。古诗词最早起源于劳动,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疲劳,增加劳动的乐趣,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诗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也是一种草根文学。

如所周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文语言已经逐渐走向白话文,直到今天。

毕竟年代不同了,今人有今人的活法,看法和写法。时代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

知道了以上所说,就该明白,古诗词的条条框框,更多的限制了创作者的自由,如封建制度一样。所以今人就想去打破它。

直到今天,现代文人已经完全瓦解了古诗词的规律和定义,开始用白话文自由写作了。而且现代诗更活泛,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可以说,如今的现代诗,基本上完全替代了古诗词,成为诗歌发展的主流方向。

但是,古诗词的辉煌依然存在。但凡爱好诗歌的写作者,都知道,要想写好现代诗,必须去到古诗词里汲取营养,否则,很难写出好的现代诗的。

也就是说,如今的古诗词,只能作为一种诗歌文献和教学素材以及大纲存在了。学者可去自觉研究,但大众文化开始逐渐排斥。所以,古诗词不会被再度普及,更不会再像盛唐那样有热度了。

就拿现在全国的各个文学刊物来说,依旧刊发古诗词的刊物已经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了。再说,现在的学生语文课本里,也不过是选择性编辑几首古诗词代表作,意在让学生们做个常识性了解即可。如此可见一斑。

当然,我们还是发现,今人依然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依旧喜欢写古体,这类人群不言而喻多半是中老年人。这属于是个人爱好,没人会去干涉,任其随意发挥就是了,继续发扬和传承古诗词也是好事。毕竟,古诗词是现代诗歌的基础。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古诗词大赛,就很有意义,对于古诗词的发扬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也只能是传承和发扬,与大势所向相差甚远。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优秀的现代诗不断被音乐家谱曲开始传唱了,比如诗人海子的《九月》,等等等等。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的古体诗谱成曲子的。二者都是有的。但似乎歌唱古诗词,目前的音乐人还在尝试,估计以后也不会传唱更多。因为古体诗的意境,语感,节奏以及内涵,无法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理念相匹配,不能直接性地打动人,所以持续传唱的可能性也不大。

最后,我要说的是,古体诗的价值一直存在,其光芒永远普照着现代诗。也就是说,现代人无论如何创新,也躲不过古体诗词的影子。

但古体诗词的确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和热度,离我们渐行渐远,大有一去不再复返之可能。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凭谁也无法扭转。而代替它的,是日益繁盛的,个人化形态的自由体现代诗!

拾人牙慧,如何造句、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拾人牙慧.

拾人牙慧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语义说明比喻蹈袭他人的言论或主张。贬义。使用类别用在「抄袭剽窃」的表述上。例句01这是拾人牙慧的看法,缺乏创意。02这篇论文毫无见地,不过拾人牙慧而已。03这件作品的设计理念,有拾人牙慧之嫌。04我要的是创新的点子,而不是拾人牙慧的老套。05这个节目只是把外国节目型态照抄,拾人牙慧而已。06这副春联的词语能别出新意,不拾人牙慧,十分难得。07小弟这场演讲的内容只是拾人牙慧而已,请多多指教!

拾人牙慧的意思和造句

晋朝时有一个叫殷浩的人,他爱好《老子》和《易经》,说起话来头头是道。
  殷浩有个外甥,叫韩康伯,他非常聪明伶俐,殷浩也很喜欢他。

  有一次,殷浩看见韩康伯和别人议论时,显出夸夸其谈、自鸣得意的样子。殷浩批评他说:“康伯未得我牙慧,就这样了不起了。”

  “拾人牙慧”也叫“拾人涕唾”,好比是捡了别人咀嚼后的残渣,当作珍宝,还要冒充是自己的,向别人显示。

开悟后能看见什么:白某松说"人生没意义"是拾人牙慧在误导众生

展开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iphone5地图】iphone5s手机怎么打开百度地图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