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其所表现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11-30 17:43:54 admin 阅读:59

导读《论语》十二章其所表现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是什么? 《论语》十二章其所表现的思想: ①“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

《论语》十二章其所表现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是什么?

《论语》十二章其所表现的思想:  ①“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②“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③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  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论语》十二章其所表现的文学价值:  一、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  二、表现的形象化  三、丰富的感情色彩  四、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五、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论语十二章教案

没看懂什么意思?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写作手法。?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写作手法有:

1: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句式变化生动,反问、排比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对偶句则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3:语言上语意含蓄,富有哲理。每章都可算作格言。

《十二章》教学设计(二课时)

言吾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有关《论语》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通过自学,理解《十二章》的基本意思,熟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3.能根据材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以下楷体文字可通过纸质讲义或PPT屏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十二章》。离我们两千多年的《论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那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和文化。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请大家认真完成讲义中的这些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

一、基础过关

1.知常识。根据课文有关注释,整理文学常识。关于《论语》和孔子,你一定还知道不少,请把你知道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

2.读准音。翻开课文,先大声朗读一遍全文;再借助注释和词典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检查自己是否完全读对了;并把这些音注到课文上;再次朗读全文,要求准确流利。

3.析字义。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通译全文,把重要的注释注到课文上;然后合上书,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能不能正确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解释。

设计意图:“基础过关”主要是解决文学常识、字词读音和字词释义。翻开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十二章》文下的注释已经非常详尽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疏通文意。所以,第一轮的字词教学主要是通过自学和交流的形式进行。当然,字不离篇,我们接下去还会把字词教学不动声色地融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

二、探究闯关

1.找朋友。下列五句“论语”分别跟课文中哪些章节所讲的意思相近?请思考后全班交流。

2.辨词义。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各家《论语》注疏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说说以下两种解释,你支持哪种?并在小组内陈述理由。

◎何晏邢昺《论语注疏》:

◎杨树达《论语注疏》: 

3.识人物。阅读下面几章论语,探究: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和他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在“探究闯关”这一环节中,教师试图打通教材内外,打开更广的《论语》天地,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辩证思维和探究能力。如在“识人物”活动中,选取了《论语》中众多有关颜回的材料,来培养学生联系材料,辩证地立体地评价一个人的能力。

三、所思所惑

1.谈感触。在十二章论语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章(或哪一句)?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体验,和同学们谈谈你对这一章(或这一句)论语的所思所感。

2.说困惑。在自主学习《<论语>十二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或困难?请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本课时的学习整体而言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而“所思所感”这一环节则是了解学生在自学《<论语>十二章》过程中的思考和疑惑,以便在下一课时中进一步有效地开展《<论语>十二章》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断句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一定规律来整理材料的意识。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论语》的言语形式之美,体会《论语》内涵的博大精深,激发阅读《论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论语》。《论语》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那里,能找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文化底色。有一个名叫程颐的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PPT屏显: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北宋)程颐

师:上完今天这节课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按照程颐所说的对号入座了,老师希望大家不是那种读了之后还“全然无事者”。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三个学习活动来打开《论语》的一扇小窗。

二、课内学习活动

活动一:加标点

1.加标点。古代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的,但是,读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停顿,这种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读。后人为了方便现在的读者学习古文,就给加了标点。接下来,请大家合上课文,老师发给大家没有标点的几章论语,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标点。

教师当堂发材料,学生合上课文给几则“论语”加标点。

3.谈发现。在加标点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方法?或者说你是根据《论语》语言的哪些特点来加标点的?(引导学生关注《论语》的语言形式之美)

断句读方法归纳: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语言形式之美分析:语言形式单纯而丰富。“单纯”在于形式上大量地采用了对话体,就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非常直截了当;“丰富”在于对话过程中的思维之美、形式之美、言语问答之美。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辩证式的思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反复式,是传记笔法,微言大义,几笔传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层层推进,渐入佳境。

4.表演读。明确句读之后,我们就要拿起书好好读一读了。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韵味。尽量能摇头晃脑地读。

先自由读,后齐读

小结: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们都是这样读《论语》的,读着读着,其义自现了;读着读着,下笔如有神了;读着读着,就修身养性了。

设计意图:“加标点”的学习活动有多重作用。第一,通过“加标点”的操练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读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知识是动态的可操作的程序性语文知识。第二,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论语》单纯而丰富的语言形式之美。

活动二:理章序

本文节选的是《论语》的其中十二章。请大家关注一个细节,编者在安排这十二章的前后顺序时,他的编排依据是什么?你还可以根据哪些依据来对这十二章论语重新进行排序?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重新排序的各种方法。

排序方法归纳:根据内容排序,根据出处排序,根据说话者排序,根据首字音序排序。

以“按照内容分类”的编排顺序一起朗读十二章“论语”。

小结:材料的整理编排是一门学问,目的是让原本凌乱的材料呈现得更加清晰,更加有序,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动脑筋。

设计意图:“理章序”的学习活动则暗含着三大学习目标。第一,是教学内容从“言”到“文”的过渡,重排章序的过程其实也是初步了解《十二章》内容的过程,只是把对十二章内容的了解不动声响地融入了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开放性大,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其内容的兴趣;第二,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十二章“论语”的出处,并且关注到《论语》是不同人的语录;第三,希望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理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

活动三:起名字

PPT屏显: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北宋)程颐

师:北宋程颐曾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确实,《论语》的丰富内涵使得她一直来成为了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宝典,现在不光咱中国人,全世界都掀起了《论语》热,孔子还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上节课,同学们谈了自己初读《十二章》之后的收获。如此博大精深的《论语》,她不仅教育着我们怎样做人做事,她还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那么,今天,让我们也试着用《十二章》的内容来给大家未来的孩子取名。并阐述取名理由。

学生独立取名,全班交流并阐述理由。

师:加大难度,现有一个网友,他的妻子即将生三胞胎了,他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征名请求。

PPT屏显:

师:现在,让我们用《十二章》的内容帮他的三胞胎孩子取名吧。三胞胎名字之间要有关联性。

学生小组讨论,给三胞胎取名。

名字示例:时习、习之、时习之、莫愠、有朋、亦乐、悦乐、日省、三省、忠信、择善、改之、弘毅、任重、寒松、程恕、温故、知新、学思、思学、思齐、思贤……

小结:仅十二章《论语》,我们便挖掘到了如此多的宝藏,那么,一部共有492章的《论语》,又该蕴藏着如何丰富的内涵呢?程颐还有一句话:“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如果同学们能经常去翻翻《论语》,那么,读之愈久,一定会受益愈深。

PPT屏显: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北宋)程颐

设计意图:“起名字”的学习活动是整个教学的高潮,是教学内容从“内容”到“内涵”的过渡,起名的过程其实是对《论语》内涵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这一学习活动打通了几千年前的《论语》和当代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体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反思,切身体会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并且学以致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把教师空洞而没有说服力的“教”转化成了学生丰富而立体的“学”。

三、课外学习活动

查出处:请从《论语》中找出以下这些名人名字的出处,并解说其寓意。(男生负责左边,女生负责右边)

PPT屏显:

你如果想  聊语文|屯干货

【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写在前面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私藏不如分享。新教材推行改革之际,许多老师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些许疑惑。春风弦歌公号特推出【新·教学设计】系列专栏,期以与语文人在教学设计方面“切磋琢磨”,共同进步!欢迎语文人批评指正,更欢迎您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我们一起分享。

投稿邮箱:siqituandui@163.com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编辑:卓琳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完】

教师招聘考试应该怎么准备?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Key":"","fontStyleString":""},"errcode":20002,"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login_info":{"data":{"is_answered":1,"is_new":true,"uid":"","user_info":{"uid":"","uname":"","avatar_url":""}},"errcode":0,"errmsg":"success"},"teach_list":{"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teach_task_config":{"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abPars":{"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close_question":{"data":{},"errcode":10001,"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commonData":{"isSsrFrame":true,"ttLogId":"202211100345080102100620411AC86DF1","location":{"hash":"","host":"tsearch.toutiaoapi.com","hostname":"tsearch.toutiaoapi.com","href":"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s/search_wenda/list?qid=6789100820731265294","origin":"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pathname":"/s/search_wenda/list","port":"","protocol":"https:","search":"?qid=6789100820731265294","username":"","password":""},"query":{"qid":"6789100820731265294"},"client":{"width":0,"height":0,"pixelRatio":2,"userAgent":"Mozilla/5.0 (iPhone; CPU iPhone OS 13_2_3 like Mac OS X) AppleWebKit/605.1.15 955773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13.0.3 Mobile/15E148 Safari/604.1","isIOS":true,"platform":"iphone"},"serverEnv":"production","abFields":{},"user":{"webId":"7164104643676554783"},"isRPC":false,"params":{},"env":{"isBOE":false,"isProd":false,"isPPE":false},"routingInfos":{"tc":"search_wenda","business_path":"/list","routing_path":"/"}}}

1《论语》十二章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专家名师知识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力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重点)|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情感目标|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教学新课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明确:2明确:

论语十二章教案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1【方法】温故而知新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3【修养】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教案

“语言学用课”应当怎么教?-- -以《散步》的教学设计为例■ 程韶荣阅读课怎么教,我们常常大而化之地采取文学赏析课的一种模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走出文本,结果是语文课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学生味同嚼蜡,所得甚微。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淡化对课型的认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关于阅读课的课型,似乎没有定论,各家说法不一 余映潮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将阅读课分为四组:第一组,教读课,自读课;第二组,朗读课,说读课;第三组,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第四组,学法指导课,探究性学习课 ①其中第三组最值得关注 语文课究竟是文学课还是语言课,还是二者交融的课,还是其他什么课,历来争论不休 但较多的声音和实际教学更倾向于文学课,因而往往忽略、轻视、疏远了语言课,很少见到“语言学用”的课型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新的“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语言学用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是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但重文学欣赏而轻语言学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鉴于此,我们邀请江苏省东台市唐洋镇中学王秀娟老师专门设计了一节《散步》的语言学用课,以进行这方面的专门探索 《散步》在苏教版教材中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型是自读课文 作为散文的自读课如何进行语言学用的训练呢? 王秀娟老师最初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但由于是第一次尝试,不知语言学用的课究竟该如何上,所以大思路 大框架还是跳不出文学欣赏课的模式 初稿由三个板块构成:一是点评人物,触摸亲情 重在讨论慈祥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孝顺的“我”,活泼可爱的儿子这一家人,最后归结到浓浓的亲情 二是探究分歧,感受责任 主要围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然后转到中年人的责任上,再联系现实进行讨论 三是欣赏美景,感悟生命 教者抓住开头对初春美景的描写,品味用得精妙的词语,品味“景语”中的“情语”,从而感悟生命的生生不息 教者对语言的学用问题是想落实的,除了第三板块对词语的欣赏品味之外,第一板块在点评人物时正好涉及几个对称句,就此讲析其特点,并让学生寻找类似的句子 语言学用与内容赏析出现“油水分离”的现象,至于训练也仅仅到朗读的层面为止 这一处教学环节的安排,显然有一种硬贴上去的感觉,是为“学用”而“学用”,与前后教学环节不协调,不自然 我们建议她大胆重新设计,一定要强化 凸显“语言学用”的特点,淡化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第二稿在保持原来三个板块的基础上作了以下调整:第一板块突出了“整体匀称的句式”,其中对句式进行了新的分类-- -景物描写句 人物描写句 记叙性的句子 议论性的句子等,归纳对称句在描写 叙述 议论 抒情方面的不同作理念·观点说文论语 /[email protected] t 17 2011. 8 用,让学生当堂摘录到积累卡中(卡的内容包括好词、佳句和美段的摘录和赏析);第二板块仍然为内容分析;第三板块改为美点寻踪,就开头写景部分品味,让学生抓住一些词语慢慢发现其中的妙处,如有点有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等。 这次调整在语言学用上是进了一大步,板书也赫然出现“饱含深情的词语、整体匀称的句式、 诗情画意的段落”, 但内容的理解用时过少,而且常常被人为割断;有时是“赤裸裸地”孤立地进行语言的品味, 未能与赏析内容自然交融。 这是在调整中矫枉过正的正常反应,需要再次进行“冷处理”,使语言学用课既凸显语言因素又不“戕害”文意的理解和把握。怎样使两者之间变“油水”关系为“水乳”关系,这是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第三稿整体教学框架依然未变,但在教学方式的处理上有了蜕变。第一板块在研讨文意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关注一系列词语,如“摸摸”“信服”“委屈”“蹲”“熬”“太迟了、 太迟了”“总算”“慢慢地,稳稳地”等等,再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类似的例子,加深了印象,当堂积累到卡上去。 其次是关于对称句的训练。 第二板块是问题探究。 第三板块学生美点寻踪,把发现的写作技法写在积累卡上。我们来看第一板块中的一个片段: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呀?生:对称的。师:这样的句子文章中还有吗? 找到了就画上波浪线。整齐匀称的句式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色。 (板书:整齐匀称的句式)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生:朗朗上口 很和谐 富有音韵美。师:对称句可以用来进行描写 可以用来叙述事情 可以用来发表观点 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 回忆一下自己积累过这样的句子吗?师:我们要留心生活 学会积累 老师来说几个。①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这是景物描写的对称句。②黄宏说: 眼睛是黑的 心是红的。 眼睛是红的 心就黑了。 ”这是一个发表观点的对称句。其实咱们这节课一开始就是在对称句式中开始的 想起来了吗? 我爱我的家 儿子女儿我的他 爱就是忍耐家庭所有的繁杂。我爱我的家 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 爱就是付出让家不缺乏。 ”师:同学们现在也能举个例子吗?生: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生:《不差钱》中 人生最痛苦的事儿是人死了 钱没花完;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儿是人活着 钱没了 眼睛一睁一闭 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 一辈子过去了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有心人 对称句式的运用能使语言富有文采 我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应注重这方面的语言积累。现在就摘录几个到我们的积累卡吧!对称句的出现,是在学生评析文本中“牵”出来的,教者抓住不放,接着进行归纳、拓展、引申,联系课内外各种场合运用对称句的语言现象,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语言。 师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先从语言走进内容,感受了文章中洋溢的浓浓的亲情;然后又从亲情再次回味语言,积累到了饱含深情的词语和整齐匀称的句式。 这样做,从教学效果看,不仅对文本的赏析更为深入,而且在语言的学用上更加扎实,对语言的感悟更加细腻,积累的内容也更丰厚了。从《散步》教学案的三易其稿,我们获得了一些感悟。 1. 语言学用课首先要解决的前提是“学”什么的问题。对于一个文本是否确定上成语言学用课, 需要从语言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腻的解读,让各种语言现象都浮出水面,然后对语言美点进行分类整理,最好自制语言积累卡。文言文要做,现代文也要做。比如余映潮老师喜欢做这样的工作,他的《鹤群舞空》一文的卡片有:字形字音(9 个)、四字词语(31 个)、近义词组(10 对)、众多叠词(10 个)、描写抒情句((3 个)、写鹤妙喻(5 个)等 6 类;《白蝴蝶之恋》则分常用雅词、写蝶美句、写“心”美句、句式学用、段式学用等 9 类。②有了这个卡片,教学设计才能做到立足全文,去粗取精,筛选、提炼出一个或几个学用的“点”,且这个“点” 是学生以往没有训练过的, 或者没有到位理念·观点 18 的,然后形成一个可行的教学方案来。 余老师据此设计的教学流程就是三个板块: 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这样做,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优化组合,训练到位。 《散步》一课突出词语的运用和对称句的运用,也是完全符合文本自身特点的。 如果没有课前对文本的“拉网式” 阅读而随意地选择一些语言点进行语言的学用,必然出现或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的偏向,课堂教学当然会高负低效,这样的方式是不足取的。 2. 正确处理好文学欣赏与语言学用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其实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的优劣是由内容决定的。作为阅读教学的两种基本课型,彼此之间应当是各有侧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截然分开 语言的学用一定要依赖文本的理解进行,决不可完全脱离语境抛开内容孤立地欣赏语言 跟文本内容有机融合,语言的运用才有生命活力 这样的阅读导向还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的写作实践 在习作中学生常常莫名其妙地出现一段优美的文字,但跟上下文不相干, 原因就是没有将平时从美文中摘抄来的好句 好段进行消化,没有注意与本文特定内容的内在联系 因此,处理好两者关系与阅读和写作是一举两得 3.处理好语言“学”与“用”的关系 人们对如何“学”研究的很多,也做得很多,但是,对“用”的问题还重视不够,常常是重学轻用,怎么“用”语言始终没有落实到位 就是在《散步》这节课上同样存在对语言的运用仍然做得不够实在的遗憾,课上还缺少一定量的语言训练 语言的学习只有学用结合,才能使平时积累的丰富的优美语言慢慢内化为自然的生活语言, 内化为鲜活的语言 这正是语言学用课的积极意义所在 4. 处理好语言学用的整节“课”与“板块”之间的关系 从课时分配的角度来说,如果文本的语言特点非常鲜明, 且运用的方式灵活多样,足以成为范本,我们完全可以用整堂课的时间进行语言的“学用”,就是教读的课文也未尝不可 一节课内部的板块之间如何科学、 艺术地设计好,也没有固定模式 《散步》的教案由初稿到定稿在板块设计上没有什么新突破,其实架构也可以灵动多姿 余映潮老师对《白杨礼赞》一文的语言学用就设计了多套方案,板块的设计异彩纷呈 比如一套是:全课教学分四步走:1. 理解课文特点; 2. 积累课中雅词;3. 学用一种句式;4. 背诵一个精段 另一套是:全课教学分三步走:1. 探究,发现句式;2. 品评, 欣赏句式;3. 实践, 学用句式 还有一套是:全课的教学呈“分层推进”的态势: 1. 理解课文的篇章;2. 分析课文的段式;3. 学用课文的句式 仅此我们就可以初步领略板块内部的灵活性 但是,如果总是大容量地反复进行语言的操练,学生会感觉疲惫和厌腻,那我们就可以采取在文学欣赏课中用板块穿插的方式,使之成为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方式其实是常用的) 至于在一节课中用几个板块 安排在什么时机,完全可以随文 随课而定 只要我们具有语言训练的意识, 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5.处理好语言学用与语体的关系 谈到语言的学用, 我们自然很容易首先想到的是美文,是文学作品,是文言文;其实,在各类文本中都可以而且应当加强语言的学用,而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议论文和说明文 现在不少学生写的作文文体 四不像”,是否与我们淡化对议论文 说明文文体的教学有关?

论语十二章教案

1、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3、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5、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9、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12、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二章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文化自信的名言警句(做事犹豫不决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