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喜欢哲学的人挺可怕的

发布时间:2023-11-30 22:26:35 admin 阅读:59

导读喜欢哲学的人挺可怕的 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学习哲学需要全面系统,哲学不是宗教,也不是夸夸其谈的理论,它是思维的工具,拥有科学的内核。哲学流派很多,辩...

喜欢哲学的人挺可怕的

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学习哲学需要全面系统,哲学不是宗教,也不是夸夸其谈的理论,它是思维的工具,拥有科学的内核。哲学流派很多,辩证唯物主义是目前最可靠的,也可以看看经典哲学。中国的古典哲学体系没有特别经过系统整理,如果感兴趣,可以看冯友兰的著作。加油哦~

【送书福利】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点击上方晓书童频道,订阅、置顶我!此刻开始我帮您读书!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 ◆ ◆

打赏晓书童

晓书童感激一路陪伴的是这样慷慨的您!

您的打赏对我极其重要!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同时我将给晓书童频道的各位同学送出福利,这是我们频道的第一次啊,我终于能为您做一点实实际际的事情了。我自己是很开心啊。推荐的书叫做《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本书可谓是盛名在外,即便你没有看过书,但是也不可能没有听过这句话。对吧?他都被引用到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去了。

而我所说的福利呢?就是通过这期节目,我要送出28本《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给正在收听节目的各位同学。当然了,这28本书也不是我自己掏钱买了送给大家的,我也实话实说。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林鸿老师,在一个多月之前找到了我。林老师很喜欢我们的频道,说我们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热爱读书,热爱知识,并且充满了上进精神和正能量的同学,但我还是要很谦虚回答说,嗯,您说得对!

与林老师相谈甚欢,我就开口要了这28本书,说送给我们频道的同学。书是我帮各位同学选的,但是书和邮费都是林鸿老师提供的。在这里我先代表晓书童频道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林鸿老师的支持。

这份福利之所以拖了一个多月才和大家见面也挺不好意思的,听我节目的同学应该知道,我最近都因为公务在大理出差,包括现在我人还在大理呢。又加上喜马拉雅大咖读书会的节目邀请,就把这件事情耽误了,也是感觉很愧对人大出版社的厚爱啊。那具体怎么拿到这本书,我在节目的最后会跟大家交代。

前言

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送给大家呢?我们就言归正传,为您简单介绍分享《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本书2012年出版,至今畅销了近百万册。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思想导游”的范本。因为这本书,作者周濂成为这代人中最被公众所熟知的哲学家,也因此被评为2013年青年领袖人物。这本书是他十年来公开发表的评论随笔集,其中大多都是时事评论、影评和书评。

他本人主攻的领域是政治哲学,周濂以专业学术为基础,把自己对于政治、制度、民主、自由、道德和幸福等等的这些问题的思考,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现实故事中,直指每个问题的最深处。

您听到“哲学”这两个字可能会和我一样,眉头一紧,感觉这可是被束之于高阁的学问,一听就很有距离感。

确实,我一直在为同学们解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去碰哲学书,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功力根本就做不到优质的去解读他。那出于对作者周濂老师的喜爱,我在网上听过他的公开课程叫做《平等与正义》,听课看视频的感觉还行。之后我就不自量力的去网上读了几篇周老师的学术论文,我的天,那种感觉真是如同嚼蜡啊,完全没有什么阅读趣味可言。当然了,毕竟这是学术论文,本来也就不是给我们这些业余读者准备的。

但是,《叫醒》这本随笔集则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正如刚才所说,作者把自己的哲学思辨融入到了我们身边的鲜活事例当中,就是一篇篇的时事评论和影评,由浅入深。他的功力,能够做到用非学术的语言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让每个读者都触手可及。他手中的哲学柳叶刀,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个清晰通透的世界切片。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不像哲学的哲学书。就像我之前为大家分享解读的几本经济学著作一样,没有晦涩的文字和生僻的概念,有的只是作者清晰的逻辑思考和智慧精华,还有最最不可缺少的淋漓畅快的阅读体验。

我个人其实很喜欢读这样的文集书,哪怕是深刻的哲学,也不会给我任何的压力。

读这样的书就像是拄着一叶扁舟,在一条蜿蜒的小河上随波逐流。作者用文字不断的变换两岸的风景,我的思绪也跟随他穿越空间四散萦绕。思哲的智慧在九天之上重构星河,我不禁抬头仰望,任由这星星点点潇潇落下,任脚下扁舟悠悠前行。感知生命如水般流动,任由身边青蓝侧目而过,我心悠然。在闲暇午后的茶香中捧起这本书,是一件多么惬意的幸事啊。

周濂老师这个人啊,学生时期是从浙江一个很偏远的县城遂昌,考入了北大哲学系。在遂昌上学的时候,他在一个旧书店里淘到了两本书,一本是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另一本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当时年纪轻轻的周濂对这两本书自然是看得一知半解,但是从此激发了他自己对哲学的兴趣。

小时候的周濂其实是抱着文学梦,而并非想成为一名哲学学者。但他在高二的时候想通了一件事情,就是说如果先学习哲学,再曲线救国的从事文学创作,会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深刻与厚重。秉持这样想法的周濂就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一直读到硕士,之后他又去香港中文大学读了哲学博士,最后回到人民大学任教。所以在看《叫醒》这本书的时候,我不仅折服于他哲学的智慧,也惊叹于他文字的艳丽。

个人道德与社会

节目时间也有限,我就和您分享书中部分的观点吧。我想先说一下书中关于个人道德与社会之间的思考。

他说记得有一次监考,都已经开考一个小时了,一个从未在课上露过面的学生匆匆进场,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径直走到讲台前说:“老师,我在东四环那边实习,晚高峰实在是太堵了……”,然后跟周濂要考卷。

周濂在人大教书的时候,经常都会遇到学生像这样提出一些很雷人的要求。说有一个硕士生给他写信,说自己明年要申请国家项目出国深造,但是分数不够,说:“希望周老师你可以给我个95分,帮我把总分数提高一点。”还有学生提这种要求的,周濂惊愕之余,回复说:“你这样的要求我还真是第一次遇到,想要95分可以啊,你拿一篇值得95分的论文给我就行了”

当周濂怒气渐消,他意识到这和学生的人品关系不大,关键可能是在于大学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有德性的人多半是被造就出来的,没有德性的人多半是被纵容出来的。大学生将会拥有什么样的德性,归根结底要看大学以及社会的现实逻辑在鼓励什么样的德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最迫切的可能都不是智慧、勇敢、节制这样的古典德性,而是“公平游戏”的精神。之前说的两位学生之所以敢于提出非分要求,恰恰是缺乏公平游戏精神的表现。

这个学期结束后,一名学生向周濂抱怨,称某门考试中大半同学都在偷看,监考老师却对此不管不问,于是他愤而起身走到第一排坐下,眼不见为净。周濂听后一度无语,因为他无法预知下一次这位同学是否仍有起身离开的理由和勇气。

大哲学家休谟说:“如果我独自一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却在那里为所欲为,那么我就会由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

周濂说成为呆子还不算可怕,更加可怕的是那些自以为得计的“搭便车者”不仅不会自省,反而会进一步揣测呆子们是“大忠似伪,以博直名”。当社会的普遍心理以偷奸耍滑为荣、以诚信守常为耻,那么社会合作的基础也就接近土崩瓦解了。

一旦学生对努力的意义和分数的公平失去信心,考试就会成为一场勾心斗角的厮杀。随着国家财政投入加大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涌入,一个始料未及的后果是,大学的评分体系正日渐丧失原有的功能,而逐步异化成可以直接兑换现实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事实上,这个战线已经延伸到考场之外,除了学绩分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保研、出国以及奖学金的申请,还有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前途与钱途。

在如此混乱的评价体系以及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下,学生几乎不可能在“所得”与“应得”之间建立起正确的认知,并最终确立起公平游戏的精神。以那位讨要高分的研究生为例,他的逻辑简单又荒谬:因为他需要这个分数来出国,所以他不仅必须而且应该得到它。

必须承认,在与残酷现实的对决中,德性培养从来处于底气不足的尴尬境地。

据说张灵甫兵败孟良崮之前,曾经上书蒋介石,痛陈国民党军内体制昏聩,致使“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投机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各自为谋,同床异梦”。

如果我们仍旧对这个时代抱有信心,相信终将建立一个互利和正义的社会,我们就必须建立赏罚分明的公正体系,正面激励大学生的公平游戏精神,因为他们是“未来的主人翁”,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彻底成为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可能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我在之前解读《魔鬼经济学》的时候,讲过一个案例,是弗尔德曼卖面包的故事。他的销售方式很特别,每天把面包放到各个公司的零食间里,边上放一个篮子,要求人们每拿一个面包,就向篮子里丢一块钱。这就自助式的付款方式就完全依赖于客户的自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受这个样的考验,如果我白拿面包并且没人发现,那我为什么还要向篮子里投钱呢?这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伦理问题,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呢?

关于这个故事周濂老师在书中也有提及,他给我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话说有个名叫古格斯的牧羊人,机缘巧合得到一枚可以隐身的戒指,当他发现没有人能够看到他的时候,他就利用这枚戒指,引诱王后,谋杀国王,直到最终窃取王位。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有两枚古格斯戒指,一个戴在正义者的手上,一个戴在不正义者的手上,两个人会表现完全不同的行为吗?

答案是,不会的。因为无论一个人平日里是否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古格斯戒指,他就一定会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源自古希腊的故事。这个问题设置的情景和条件确实太过极端了,相比之下弗尔德曼的面包经验,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在复杂条件下普通人的道德动机和理由。

费尔德曼卖了二十多年的面包,也做了二十多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有87%的人在无人监管的前提下投了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虽然仍不足以解决古格斯戒指的难题,但费尔德曼的面包至少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抱有最低限度的乐观。

不过,问题的复杂性或许在于,某些“恶小”之事仍然让我们难于抉择。

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的人?尽管对此没有一劳永逸的回答,费尔德曼依然为我们提示了一条可能的解决之道。在专职卖面包之前费尔德曼曾经在自己工作过的公司里做试验,效果非常好,超过95%的人都付了钱。此后的经验也表明,一家几十人的小型公司支付面包钱的概率要比几百人的大型公司高出3%~5%。并不是因为小型公司的员工更诚实,而是因为在这两个情景中,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和情感纽带更加紧密,犯罪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更大。这个道理和乡村社会的犯罪率要远低于城市犯罪率如出一辙。

从乡村到城市,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是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前者与后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结构性的断裂:在礼俗社会里,亲属、邻里和友谊构成了顽强的纽带,不管人们在形式上怎样分隔也总是相互联系的;相反,在法理社会里,人们只是机械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也总是分离的。

现代社会之所以出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环境变了,在人潮汹涌的大型陌生人社会中,除了设立严刑峻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各种纵横交错的熟人社区,让原子化的个体重新恢复与周遭环境和人的深厚联系。这或许是在上帝已死的时代挽救道德败坏的一个可行途径。

你看,同样是面对《魔鬼经济学》中的一个事例,周濂的的观点比我之前的解读更加的深刻和有力量得多。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那关于这本书呢?可能最吸引的你还是这个标题:“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俨然成了一句论断口号。很多读者都是因为这一句话就拿起了这本书。在书中就收录了一篇同名文章:

周濂说啊,英语中有歌词叫做“whitelie”,翻译过来就是善意的谎言,谎言既为白色,就充满了温情和善意。就像是说有圣诞老人会在圣诞夜给孩子送出礼物,像是仁心仁术的医生隐瞒绝症患者的病情,就像是老和尚告诫小和尚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都是这样白色谎言的代表。

而当善意的谎言上升到国家层面,为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那就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做noblelie,谎言竟然也能变得高贵,因为他不仅立意高远,而且大爱无疆。

相比于“高贵的谎言”所具有的古典意蕴、贵气逼人,“意识形态”这个术语啊,天然就带有机械时代的冷酷无情。在19世纪初的时候,法国思想家创造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把他定义为关于观念及其起源的科学。

不过现在我们不再用“科学”这样的字眼去形容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真理,而在于政治,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信念。换言之,意识形态的宗旨不是去探究客观的事实,而恰恰就是通过再造和扭曲事实,去激发和维持群众做某些事情或者不做某些事情的信念。

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欧洲,我们有长着长胡子的圣诞老人,如果你问一个孩子:你相信圣诞老人吗?孩子会说:不,我没那么愚蠢,我只是假装相信,从他那儿获得礼物。如果你问父母,他们会说:当然不信,我们假装相信,是为了让孩子得到礼物。你看,事实是,没有人相信圣诞老人,但是他却发挥作用。现在大家都在说我不再相信意识形态了,但是我的观点是,即使你不相信意识形态,它还是在起作用。”

所以,无论是高贵的谎言还是冷酷的意识形态,其实都不必非要维持它的表面光鲜亮丽,一个不再被人们相信的意识形态,仍旧可以继续发挥政治和社会价值分配的功能,哪怕它看上去漏洞百出、苟延残喘,但只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它就仍然功能健全、运转良好,这才是意识形态的本来面目。结果就是,这样的意识形态更可怕,因为它不再是少数人处心积虑地说谎,而是所有人心照不宣地共同维护那个公开的谎言。

谎言一旦变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赤裸裸的谎言不再承担造梦的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一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大伙儿集体在装睡。

圣诞老人的故事可能并不能够完全解释我们的中国经验,在这片魔幻现实主义的国度里,正在上演的更可能是一个充满了温情的场景:

在午后的幼儿园里,安静的连针落地的声音都可以听见。阿姨在小床边巡视着,孩子们假装发出沉沉入睡的呼吸,而小心脏里想的则是,一个小时候我就可以吃到冰爽可口的绿豆汤了。时钟滴滴答答的在走,有些孩子天生没心没肺倒头便睡着,有些孩子装啊装啊就真的睡着了,当然,或许有更多的孩子一直在装睡,他们在起床铃响前的半小时,就时刻准备着从床上一跃而起……

这个景象如此美好,以至于我们甚至希望它可以“永劫轮回”地继续下去。一个永远都不会醒来的大梦难道不就是现实本身么?

但我怀疑很少有人能够一辈子——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梦醒时分喝到绿豆汤。那些最终进入梦乡的孩子不会心焦悲剧地诞生,可对于始终在装睡的孩子来说,却必须时时按捺住这个让他崩盘的念头,在百爪挠心中等待被叫醒。

可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读书与读人

怎么样?听完我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不是感觉异常的精彩,但是却意犹未尽呢,好像很多话都还没有说完。

其实啊,我们很多时候为了求知而读书,究其根本读书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是想要去向一个人学习,去读一个人,但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我们没有办法与他卧席长谈,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读他的书。

那我们要从周濂这个人身上读到什么?

一句话,他是用哲学思辨和逻辑思考,试图在抽象的政治哲学里与喧嚣的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到一条中间道路。这句话留在这里,当拿到我送给您的这本书的时候,您可以慢慢的体会。

周濂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经之路。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斗,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面,你需要清算智识上的无明,更重要的是克服意志上的软弱。你当然可以选择向古人、今人、熟人、亲人、甚至是陌生人求助,但是归根结底,你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依傍。因此才有了上文中结尾的那句话“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选择从装睡中醒来,就是一种激进的选择,这个决定何时做出,因何做出,做出之后又需要承担哪些意料之中和之外的后果,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取决于你自己,没有人可以代笔。

周濂曾经一度认为,所有人都做不到仅凭一己之力就能站立,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可以用尽全身气力去拥抱的对象,并且希望这个拥抱可以让自己变得安全、强大甚至完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认同另一个说法:“真正的改变是通过理解、同情、正义、爱心后的内在变化。”只有经历了如此这般的内在变化,你才会和自己停战,才能够学会“不自负、不迟疑、也不骄慢”地与世界媾和。小至个体,大到国家,概莫能外。

说到国家那就太大了,但是作为我们每个人,即便身处一个喧嚣迷茫,是非难断的时代。你可以选择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时代中的肮脏丑陋握手言和,倒下装睡。同样你也可以选择依然坚持过一种合乎德行的生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远恶近善。毕竟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才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经之路,大胆去追求我所追求的就好。

而且我始终坚信,追逐梦想的人永远都起得更“早”,他们必然能看到常人所意想不到的风景。每个人,连同装睡的人也都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顾,而上天从来只会眷顾那些醒着并且正在前行路上的人。

好了,这就是我为您分享的内容。

再次感谢人大出版社的支持,也感谢各位同学的倾听。

喜欢哲学的人挺可怕的

所谓疯子就是思想、行为异于常理的人。当你的思想别人理解不了,别人就会觉得你是疯子。常人眼里的疯子与哲学家眼里的“疯子”是不一样的。在常人看来,哲学家几乎都是疯子。但在哲学家看来,疯子是一种存在,但又不存在。说存在是因为疯子属于广义物质世界,物质即存在,存在即合理。合理的事物,就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又不能被称为疯,所以又不存在。疯与不疯只是看你是否能理解。柏拉图算是正常,失常,或者超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你的理解,别人未必理解。哲学是最深奥的,也是最纯粹的。哲学探究的是本质,但本质是无形的,所以要不断观察现象,来思考、总结规律,但是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会导致人生观、世界观偏离常理方向,有些甚至会极端化。如果说极端化是疯子的特征,那叔本华、尼采的确是疯子。(叔本华有抑郁症,尼采有精神分裂症。)但每个人都有极端化的可能,马克思、列宁怎么能除外。

喜欢钻研哲学等高深理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是喜欢思考的一类人。第二,是相对喜欢独处的一类人。第三,是相对有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的人。第四,这类人相对爱好学习,求知欲强。

真正成事的人,往往「情商」很低:比研究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建立底层认知

生而为人,必须有自由,活的真实

作者 l 孙娟 编辑 l 易小飒  

来源 l 孙娟的书房 (ID:SJDSFSJ)

分享l粥左罗(ID:fangdushe520)

人到了中年,人生走到中间,很多事情水落石出。

发现了一些事情。

和出版社老师聊天的时候,我问,现在什么书卖的好,读书的都是什么人群呢?

他们说:

“买书的人还是二十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购买的是功能性书籍,例如《人际交往技能》、《如何修炼高情商》等等。

还有一部分客户是中年以后的人们,偏向爱看历史,哲学类书籍,但这部分人不是客户的主体。”

这很符合社会的现状,但这绝不是一个人成长的正确模式。

你会发现,很大概率是这样:

从小就特精明的人,特会察言观色,特别招人喜爱。但是三十多岁,基本就停滞不前了,变得庸常,开始日复一日在无聊中消磨岁月。

小时候挺憨的人,只钻在自己的爱好里,不懂人情世故,不招大人喜欢,中年以后反而越过越有内容了,人生越来越活出味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

人活的是否充实而精彩,由两个因素决定:智商和后天持续学习。

杠精们一提智商就会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实际上,真正脑子好的人,情商不可能差。笨的人,往往双商都低。

只是智商高的人,有更多的乐趣,他们不想在琢磨人上花费太多心思。而理解力差的人,往往把勾心斗角,虚情假意当做情商高。

实际上,虚假基本等于愚蠢。

人和人的智商的差异极大,也就是脑子好不好用,差别挺大的。

你会发现有些人好奇心极强,反应也快,理解力快。这样的人往往学什么东西都快,无论玩什么都会沉迷进去,直到摸清全部规律。

他们爱好广泛,对很多事情一看就透。他们做人很真实,说话很直接,总是直到本质。他们往往很善良,他们的真实和直接一点都不伤人,还会有种你被看见和理解的欣慰。

脑子差的人呢?

不仅迟钝,基本没有上进心和好奇心,什么都不热爱,因为他们感受不到,也理解不到艺术和审美,情趣的快乐。

生活中目之所及的,就是人,所以往往对琢磨人颇感兴趣,而表现出来的又很笨,总是让人一眼看穿又不忍心戳穿的虚假。

喜欢吃,却又不喜欢烹饪。因为吃是生理感受,烹饪却是需要更高智商的艺术行为。

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把会说话,说假话,琢磨人当做情商高。

但是,人只要有智商就够了吗?

不够,还需要有底层系统,也就是生命早期,年轻时候学习的东西。

你可以把人脑想象成是一台电脑,这台电脑出厂时只有硬件,没预装系统。有的人是90年代的286机,有的人是APPLE最新的的配置。

更多的人的大脑,介于二者中间。

这台电脑运行的好不好,取决于装的底层系统。

比如,你现在新买一台电脑,配置极高,如果装了WXP,会发现运行起来并没有那么顺手,但是还能用,但是如果装了最新版本的系统,就会发现非常好用。

对于人脑,这个系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应该学习的基础哲学思维,这是道的层面。

建立起属于你的思维方法,分析事物的高度和方向,建立起科学的认知逻辑。建立起你对人生,价值,世界的认识。

底层系统做好了,再去做具体的事务。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别说装的底层系统好坏,就连系统都是缺失的。基础教育不教哲学,不教逻辑学,再好的配置,再高的智商也跑不起来。

有学习能力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会自己在业余时间弥补。绝大多数的人,一生都带着残缺破碎的认知方法,在生活中撞大运。

为什么有些人在中年之后开始研究哲学和历史了,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认识论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

但是目前的社会浮躁而功利。推崇精明,情商,人情世故,是中国的特色。

人琢磨人,人研究人,是盛产权谋之术的国度,历来的习惯。

如果说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道”,那么《人际交往技能》,《如何修炼高情商》,《如何职场晋升》等都只是“术”。

如果一个人对是非善恶都不清楚,对自己将过怎么样的人生都不考虑,却天天琢磨如何在某个小细节战胜对手,无疑是蒙眼瞎撞。

就像连往哪跑都没想清楚,连跑道都没找到,就穿了最好的跑鞋,学习了最好的弹跳技巧,开始了跑的动作。

你很快会懈怠。

就像新买的电脑,还没有装系统,就想直接装一个软件,是运行不开的。

再回到起初的话题。

人到中年,真的看到人们的生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往往是日常生活中很精明的人,在三十多岁之后就走了下坡路。

而小时候看上去很憨,却沉迷于自己世界的人,后来反而却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来。

社会上最终成事的人,很多小时候很憨傻单纯。

这其中,有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

从小精明,尝到了甜头,会忽略对自身思想和实力的充实,长大之后,除了能察言观色,没有一技之长,不能产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而那些从小看上去憨傻的人,往往没有在外界消耗太多注意力,他们看了有趣的书,玩有趣的的游戏,思考了自己的爱好,了解自己的内心。

知识面的拓展,让他们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方法。

错过了一定年龄,人的大脑就很难建立起底层系统层面的“道”,但“术”其实很简单,在生活中经历久了,自然而然就懂了。

人到中年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实力说话,不能产出价值的人必然没有机会。

而大家又都是千年的狐狸,人再精明,被人看穿是早晚的事。

所以,一定要重视,把时间放长点看,精明世故,没半点用处。

个人认知能力和思想深度是决定一生高度的关键。人在年轻的时候,需要及时补课两个方面:哲学和逻辑学。

只有学过这两个领域的系统,对经历的事,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能一目了然。人际交往和职场晋升的障碍都不是问题,你也不会在中年之后变的像个傻子。

认知能力和思想深度

是决定一生高度的关键

打破思维的限制

就是打开人生的可能

我把过去几年的爆发式成长经验

总结成这25个思维模型

课程报名人数超过 9200 人

学哲学的人为什么很偏激?

这是因为学习哲学的人非常较真 ,容易有一种追求 是界真相的固执

他们看破了这个世界 思维比一般人高上许多 但容易陷入一种痛苦 因此会偏激 ,他们痛恨为什么世界是一种虚伪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人类如此愚蠢 ,学哲学的人多少有些清高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那不叫幼稚,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外表相似,但是内在实质不一。在交际中的谨小慎微,一种是来自于自卑,一种是来自于对别人的尊敬,害怕自己行为不当伤到别人。老子说的无为,一种是真的很懒,什么也不做,一种是养精蓄锐,机会来临时如下山猛虎,但前期看到的都是什么也不做。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看过哲学和心理学的人,表面看起来都比较老实,在有小聪明的人看,那叫幼稚,殊不知是自己肤浅。

《科学兴哲学亡?》

田锋

当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人类非常重视哲学【哲学是一种通识,啥都管】,因为哲学给人类提供了一套应对现实世界一切问题的“理论工具集”。

这年头因为现代科学发达了,读《金刚经》的人很少了。虽然我喜欢王菲念《金刚经》性感磁性的声音,但我感觉她不一定真懂《金刚经》深刻的奥义。武则天亲手抄《金刚经》的时候她是笃信这里面给了她一切她的现实问题的答案,所以女帝觉得自己抄一遍还不过瘾,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她安排大家一起快乐地抄三千遍。时至今日,大千世界如何,你不需要乔达摩悉达多的拗口讲解告诉你,上B站有的是各种大千世界的通俗视频等着你,如果你爱读书就更好了,你再有钱去世界各地旅游就几乎完美了,读万卷书看万段视频再行万里路几乎就可以令你此生臻于完美。即便是乔达摩悉达多也不过是活在自己思想的小世界里瞎想而已,现在你随便坐一次飞机,你的物理运动距离已经远超乔达摩悉达多一生的物理活动半径。

传统中医是深度融合了中华传统哲学的杂学,所以大概是东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说法。到了今天,即便是最时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大师也不敢妄谈“治国”了。

我看网上维护传统中医的人士很多其实捍卫的是传统中医里饱含的中华传统哲学理念,挺现代西医的人们在谈一门具体的细分学科,他们怎么可能尿到一壶里呢。传统中医药行不行,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好不好,这些都可以通过大量实验和实践统数据来统计分析和判断。毕竟命是自己的,所以广大老百姓对待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已经用脚完成了自己的投票。马保国同志的功夫好不好,打几场擂台就一目了然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传统的东西必然是良莠不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莫大焉,你不能因为你的学历和见识比你父母强就要打倒你的父母。没有父母哪里有你呢,是不是?要同比,传统西医也很可怕,华盛顿就是被传统西医通过放血疗法给杀死的,传统西医的黑历史也是罄竹难书,但当年欧美人不靠这个难道等着时空穿越技术成熟了再去治病吗?好方法很好,坏方法不好,但最坏是没招。

在现代电影面前,传统剧场戏剧也在无可奈何的花落去。现代电影可以给每个观众呈现导演希望你审视的“那个”完美视角和“那种”完美音效,观众看电影的这个观影感受是传统戏剧根本做不到。但传统戏剧孕育了现代电影,拿传统戏剧和电影相比如同拿一台上个世纪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工系为美国陆军军械部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研制的计算机艾利亚克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来和一台iPhone13ProMax比算力,这是毫无意义的。【1996年2月15日,在“埃尼阿克”问世50周年之际,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仪式上人们再次按动了这台已经沉睡了40年的庞大电子计算机——这和人们喜欢玩老爷车是一个模式】

在现代,当一个职业哲学家必定是倍感没落。乔达摩悉达多在祗树给孤独园讲课动则听众三千的场面再也不会有了,现在的年轻人宁可千里迢迢飞去三亚看神舟飞船的现场围观发射也很少愿意读一本哲学书。B站上讲哲学的视频点击数连随便一个小姐姐跳萌舞视频的零头都不到。

我却认为人不可以不学哲学。现代社会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往往给我们每个人一个错觉:我很独特。这就是所谓现代社会里个性的觉醒和强大,但因为人类生命有限,其实你我和古代人这一生过得并没有什么大不同:大家都有大致同样的烦劳,大致同样的痛苦,大致同样的欢乐,然后一样的死亡终结等着我们。

不能因为科学兴起了就忽视了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四书五经、《论语》、《道德经》、《金刚经》、叔本华、尼采等等哲学经典和大师的思想依然璀璨夺目,依然可以非常有效指导我们生活工作解决复杂问题。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哲学不亡,只是哲学的光辉在其他具体学科的崛起的同时显得不再一枝独秀而已。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众星拱月般哲学占据人类关注的C位,为学日益,现在学科太多了,所有的各种知识都很有趣。

你见,或者不见哲学。哲学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哲学。哲学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你爱或者不爱哲学,哲学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哲学。哲学的光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

来哲学怀里,或者,让哲学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

疯狂的喜欢上了韩国电影,对国产一些电影没有兴趣,这正常吗?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Key":"","fontStyleString":""},"errcode":20002,"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login_info":{"data":{"is_answered":1,"is_new":true,"uid":"","user_info":{"uid":"","uname":"","avatar_url":""}},"errcode":0,"errmsg":"success"},"teach_list":{"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teach_task_config":{"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abPars":{"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close_question":{"data":{},"errcode":10001,"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commonData":{"isSsrFrame":true,"ttLogId":"202211090327150102020930520D96EE6D","location":{"hash":"","host":"tsearch.toutiaoapi.com","hostname":"tsearch.toutiaoapi.com","href":"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s/search_wenda/list?qid=6777726132398588175","origin":"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pathname":"/s/search_wenda/list","port":"","protocol":"https:","search":"?qid=6777726132398588175","username":"","password":""},"query":{"qid":"6777726132398588175"},"client":{"width":0,"height":0,"pixelRatio":2,"userAgent":"Mozilla/5.0 (iPhone; CPU iPhone OS 13_2_3 like Mac OS X) AppleWebKit/605.1.15 5566769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13.0.3 Mobile/15E148 Safari/604.1","isIOS":true,"platform":"iphone"},"serverEnv":"production","abFields":{},"user":{"webId":"7163728947862160910"},"isRPC":false,"params":{},"env":{"isBOE":false,"isProd":true,"isPPE":false},"routingInfos":{"tc":"search_wenda","business_path":"/list","routing_path":"/"}}}

有喜欢哲学的吗?

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其师徒间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故事1.柏拉图的启示(恐为后人假借希腊贤哲之名杜撰)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2.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3.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后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一遍后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时,有八成的学生举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位学生举了手,这位学生便是柏拉图。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亚里斯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对这二者的选择还有一个故事:曾经,柏拉图讲述自己对人的含义的定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来推翻老师的谬论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这就是老师的‘人’!”(仅供消遣,不一定符合史实)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高三励志短句霸气(励志最霸气宣誓词,高三教室霸气励志对联,高三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