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曾国藩对子女的三句话(读懂了曾国藩和梁启超给子女的话,也就参透了人生!(深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01 13:13:21 admin 阅读:59

导读读懂了曾国藩和梁启超给子女的话,也就参透了人生!(深度分析) 论教育子女,曾国藩和梁启超可能是近代中国最成功的两位父亲。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是晚清、民国时期外交界的风...

读懂了曾国藩和梁启超给子女的话,也就参透了人生!(深度分析)

论教育子女,曾国藩和梁启超可能是近代中国最成功的两位父亲。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是晚清、民国时期外交界的风云人物,曾国藩次子曾纪鸿是著名的数学家,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是著名翻译家。

另外还有曾约农、曾宪森、曾广植、曾昭杭等人,都是一时之俊杰,曾氏家族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绵延至今。

而梁启超我们就更熟悉了,比如大名鼎鼎的梁思成、梁思礼,都是梁氏一门出来的英才,梁启超把九个子女都培养成才,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现在社会都知道教育最关键,那么曾国藩和梁启超对子女是怎么教育的,又对我们有什么借鉴和参考呢?

先说曾国藩,他曾效仿先贤把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诫子书》传授给后代。

《诫子书》核心有四条,“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其一,慎独而心安;

慎独是儒家的修身之本,是养心之法。“吾日三省吾身”说得就是慎独,它的内涵是自省自警,内外一致。古人认为人生在世要表里如一,哪怕无人所见的时候,也有鬼神觉察,我们在独处的时候能像在人前一样自律,才算做人有了根本。

做人问心无愧则无悔无怨,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如此可养大丈夫浩然之气。曾国藩告诉后人,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

其二,主敬则身强;

这条适合现代人多多修炼,我看网上很多人都有敷衍、消极、怠惰的情绪,有人说这是自我的个性,其实不如说是自我的放纵。

要知道,真正的个性自由是强大的。做人做事如果能保持恭敬如一、不敷衍的态度,那么,“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人的身心都会是健康强壮。

其三,求仁则人悦;

曾国藩这是在告诉子女要求仁得仁,“仁”是中国人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人生在世,只有“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才能无往不利。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8个字:

其四,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是在说一个“勤”字,一勤天下无难事,曾国藩指出,“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

这句话太重要了!现代人如果能做到自省,肯定会汗流浃背。人到中年,就对此越是体会深刻。冥冥中好像有个主宰在看着我们:一天享用了多少,又付出了多少?

记得历史上有个高僧在晚年时候仍然坚持每天耕种,弟子怕他辛劳,有天就把农具藏了起来,高僧于是一天不吃饭。这就是一日不劳动一日不吃饭的道理。

以此而论,我们扪心自问,谁能过关?大家都读过《红楼梦》,贾府上下可谓富贵至极,一顿饭都是奢靡无度,结果等福分耗尽之日,连一顿家常便饭都是奢求。

人生如果从整体来看,一进一出……到底孰多孰少?细细思之,令人毛骨悚然。所以说,努力工作其实是人生最重要的行为。

再说梁启超,这是一个挺有趣的老先生,他与子女之间好像朋友一样交流。梁启超给儿子写过几百封信,我们单说其中一封。

梁思成去美国学习建筑学,他觉得国家危难之际,做学问实在没有什么用,为此而苦恼。梁启超就写信问他一个问题:

梁启超指出,就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来说,李白杜甫是为历史增色太多,而姚崇、宋璟做官,论社会地位和权力是很高,可从历史来看,价值就逊色了。李白可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啊。

因此,他劝儿子定下心来,埋头埋脑去做就是,不要胡思乱想。

在信的最后,梁启超提到了曾国藩,他是这样说的:

这句话可作为我们的人生箴言,做人做事,既不要骄傲,也不要怯弱,只是全身心去做好一件事就顶了不起了。如此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自己也算是体现了人生价值。

梁启超说自己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并践行。

其实啊,人生在世,真理就那么简单几条,我们只要信受奉行,就自然能获益匪浅。最怕是三心二意,有始无终,那样就流于庸俗鄙陋了。

曾国藩家训中为什么禁止子弟信佛?

因为佛教提倡包容万事万物,包括黑暗邪恶。所谓众生平等,万事忍让!假如大家都不去惩恶扬善,邪恶将会控制所有善良的人们。

所以当大多数善良忍让那么极少数的邪恶人群就会肆无忌惮,就像近代的中国人,由于善良放纵了日本人,最终我们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再如印度,佛教最早兴盛于印度,但是印度历史上基本都是被外族入侵,从而形成了严重的种姓制度,那些外族人侵占印度后的后代成了贵族即高种姓!所以我觉得他可能有这方面的考虑。

曾国藩对子女的三句话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既是文学家、书法家、理学家又是战略家、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一位人物,更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

不仅是曾国藩本人,他的家族也同样是个传奇。曾国藩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外交家、翻译家,一个是数学家,曾氏子孙历经八代,在外交、数学、化学、文化艺术、实业、医学、农业等领域除了不少精英。

曾氏家族八代辉煌的秘诀,其实就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曾国藩曾说过家庭兴旺的规律:

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会萧条;商贾之家,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可以兴旺五、六代;而以孝悌治家的家族往往可以兴旺十代八代。因此曾国藩对治家、教子之道非常重视,留下了培养优秀的孩子的6点窍门。

曾国藩曾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因此曾国藩对子孙提出了“以勤治事”的要求,要求孩子要做到“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所谓“身勤”,就是事必躬亲、不畏艰险,遇到事情,不管是偏远之地还是困苦之境,都要做到身体力行,亲身体验。

所谓“眼勤”,是提醒孩子要有识人之明,观察一个人要看细节、看内心。

所谓“手勤”,是要让孩子养成随手整理、随手记录的习惯,保持自律。

所谓“口勤”,是要让孩子学会沟通,只说不做是假把式,但只做不说也容易引起误会,要会说还会做才行。

所谓“心勤”,是要让孩子有一颗坚定的心,提醒孩子要多思多虑。要做成一件事,既要考虑周到也要坚持不懈,经历过“屡败屡战”才能获得成功。

曾国藩说过:“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

“孝”既是传统美德也是为人之根本,曾国藩认为,凡事孝顺父母的人,一定是有规矩、办事有条理的人,能受到族人的信赖、得到远近邻里的信服。

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家训中说: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在曾国藩看来,官宦人家、商贾之家之所以“富不过三代”就是因为这样的家庭中多出一些纨绔子弟,不懂勤俭的道理,因此曾国藩以勤俭治家,虽然身居要职,但自己和子女的生活都很简朴,严禁子孙沾染奢侈的恶习。

曾国藩留下的遗嘱中,没留下一句对财产、官位的安排,但却留下了: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八个字,并要求儿子将这八个字挂在中堂,每日诵读,代代相传。

所谓的“仁”其实就是对人友善、亲和,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是曾国藩受到传统的儒家学说所归纳出的处事之道,他认为“求仁则人悦”,也就是追求仁义,就能身心愉悦。

曾国藩认为,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一个人要想成事,一定是要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在面对困难险境时守住自己的恒心的。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各有所长,二子对西方社会学感兴趣、三子对数学感兴趣,曾国藩都没有干涉过,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尽自己所能,持之以恒,最终他们也都各有所成。

曾国藩曾说:“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而勤谦二字,须臾不可离之道。”

曾国藩虽文武双全、谋略过人,但从未有过骄傲自大的言论,反而评价自己“余性鲁钝”、“秉质愚柔”。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资过人的人,只要骄傲起来,就要生祸端,所以对子女的要求也是要谦虚。

曾国藩留下的教子智慧,虽然已经历经百年,但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品格,孩子学会了做人、做事的根本,今后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差!

#育儿有方法#

当你感觉焦虑时,看看曾国藩的这三句话,心情顿时豁然开朗

琢磨君(ID:zhuomojun)——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智慧。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击标题下蓝字“琢磨君”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正能量的国学文章。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诗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从一个无忧少年到焦虑中年大叔的心路历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当我们年少时,无忧无虑,只需要读书学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成年人社会的压力和焦虑。而当我们成家立业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见过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又感觉自身渺小和无奈时,忧愁才是从心底不自觉泛来。

焦虑无形中爬上了很多成年人的脸上,因此“你幸福吗?”才会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或许,大家之所以焦虑不是因为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想要的太多,或者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太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说,房价是否上涨,孩子教育问题,老人治病,自身的健康状况,会不会失业等等。

人生活的就是一个心态,开心是一天,不开心还是一天,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活好每一天。当你感觉焦虑时,看看曾国藩的这三句话,甚至可以多默读几遍,或许可以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1、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释义: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恋恋不忘;人要活在当下,不要胡思乱想;将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好,因此不要刻意的逢迎。

人生如果要分成三段,就是过去、现在、将来:过去是虚无缥缈的回忆,将来是可遇不可求的梦想,只有当下才是属于我们的真真时光,我们唯一可以把握住的也是现在,而抓住了现在的分分秒秒,也就成就了美好的过去回忆,也让未来的梦想水到渠成。

正如许三多对人生的理解:“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好好活当下,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人生自然也会充实而有意义。

如果你总是感觉懊恼和悔恨,那么你是为过去而活;如果你感觉焦虑、忧愁,那么你是为将来而活;只有当你感觉心平气和、坦然豁达的时候,才是真正为现在而活,才是真正享受美好时光,无怨又无悔。所以说,当你感觉焦虑时,看看曾国藩的这句话——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或许心情顿时豁然开朗。

2、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

释义:富贵和功名都是人世间虚浮的荣耀,只有胸怀广阔才真正对人有帮助。

这句话出自于曾国藩写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为什么曾国藩要如此劝慰弟弟呢?

曾国荃是攻破太平军都城天京的最大功臣,他也因功被赐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爬到越高摔得越疼。曾国荃因为功高多谤,遭人嫉妒和诋毁,只得称病开缺回籍,天天赋闲在家中。

这个时候,作为大哥的曾国藩就写信劝慰弟弟,要看淡富贵功名,它们都是身外之物,不必过于计较,因为胸怀广阔才是让人受益终生。

曾国藩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他一生也是把富贵功名看得很淡:他知足常乐,多次向朝廷申请告老还乡,但是慈禧就是不答应;他一辈子勤俭节约,不留一分钱财给子孙。正如他曾经家书中发誓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一个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看轻世俗名利,才能胸怀豁达,泰然面对人生起伏,正确看待人生逆境与顺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如《了凡四训》中所说:“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所以说,当你感觉焦虑时,看看曾国藩的这句话——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或许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加积极乐观看待人生。

3、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国藩

释义:我平日里最喜欢古人所说的“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七个字,自认为这是最好的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句话出自宋代蔡襄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意思就是说:花未全开,虽未饱满,但有欣欣之态;月未全圆,亦有渴望的那一颗心在。花还没有全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月还没有全圆的时候是最好的。花一全开了,就离落花很近了;月亮一旦开始全圆了,离慢慢地变成残月就很近了。因此,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才会懂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和磨难,把它们当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稳定、不变可能是很多人所渴望的,但是“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因为变则通,通则久。

当我们对未来感觉焦虑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未来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是好事,因为不是一成不变,所以我们的努力都是有希望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同时,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老天自有安排,好也罢,坏也罢,现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而这也是一种求缺惜福之道,也是人生的最佳境界。

结语:为什么我们感觉焦虑的时候要多读曾国藩的话呢?因为曾国藩也是一个很焦虑的人,但他经过不断心理调整,慢慢养成了胸次浩大的心境,继而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大目标。

所以说,如果你感觉焦虑,不妨多默读几遍曾国藩的以上这三句话,或许可以心情豁然开朗,或许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朋友们,您觉得呢?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曾国藩:三件事不做,六句话不说

作者 :儒风君 · 闻清

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身居高位数十年而官运不衰。

其秘诀在于他有一套独特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归纳起来,就是:三件事不做,六句话不说。

1

自私贪婪的事不做

曾国藩曾说:“独享大名,实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一个人,如果独享大名,非但不是好事,还是祸事,懂得与人分享,才能招来福气。

曾国藩也曾吃过“自私贪婪”的亏。

1854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打下了武汉。

但奇怪的是,这场胜仗之后,很多部下竟然离他而去,加入了他的朋友胡林翼的麾下。

曾国藩百思不得其解,他自认从来没有亏待过部下。

后来,幕僚赵烈文告诉了他答案。

原来,攻下武汉之后,曾国藩上奏朝廷请功,保荐三百人,受奖人数仅为百分之三。

而胡林翼一次保荐了三千多人,受奖人数超过百分之二十。

曾国藩幡然醒悟,从此之后,无论多大的功劳,他都不多贪一分,而是“荐贤满天下”。

由此,他身边也聚集了更多的有能之士,从而助他成就了丰功伟业。

《庄子》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鸟在林子里安家,所占用的不过无数棵树的一个树枝;偃鼠在河里喝水,最多不过喝到满腹为止。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贪婪的就是人心。

所以才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说。

但须知:贪婪是个无底洞,满足是个无尽藏。

自私贪婪的事儿做多了,最终得不偿失的是自己。

高调张扬的事不做

曾国藩曾说:“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一个人太过锋芒毕露,是德行浅薄的表现;而一个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也不是福厚之人。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曾国藩就深知为人当低调、不张扬的道理。

同治三年,湘军攻下南京,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加封太子太傅。

如此荣耀加身,曾国藩非但没有因此踌躇满志、趾高气扬,反而深觉惶恐。

于是他竭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消除朝廷对自己的猜忌。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先是把功劳归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于协同作战的友军。

接着是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同时大量裁减湘军,裁减幅度达90%。

再接着大撤厘金局,取消战争税,并修复江南试院,收买士子之心。

一番操作之后,曾氏家族化险为夷,成功迈过了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曾国藩曾说:“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菜根谭》中有句话:“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不炫耀、不张扬,低调做人乃是人生一种难得的机会。

尖酸刻薄的事不做

曾国藩说:“刻薄之人,其福必薄。”

为人刻薄,不光给别人造成不痛快,也是自找不痛快。

因此,人生想要福气满满,先学会做一个宽容大度之人。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

早年的左宗棠、李鸿章都是他的门生、幕僚。

但曾、左二人三观其实并不一致,很多时候两人在政见上也有向左的时候。

曾国藩却并没有因为左宗棠对他背后恶语相向而与他绝交,反而依然对其重用有加。

李鸿章才识过人,曾国藩也并不嫉妒陷害,而是对其多番施以援手,助其官运亨通。

正因为曾国藩胸襟宽阔,能容别人所不能忍,因此手下能人辈出,且都愿意听他指挥。

他常说:“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我们常说“君子如玉”,越是有层次的人,越是温良淳厚之人。

恶话不说

曾国藩告诫子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很多人情绪来了的时候往往收不住,难免就会对人恶语相向,而事后又会追悔莫及。

但是别忘了,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

所以,把伤害降到最低的方法是让不该说出去的话停留在嘴边。

如此,与人为善,也是与己方便。

闲话不说

曾国藩曾说:“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俗话说得好:“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说闲话,是做人最起码的教养。

闲话说多了,不仅没有营养,反而会招惹是非。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背后说人闲话上,不如用来修身养性提高自我。

怨话不说

曾国藩曾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写道:“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意思是说,日常总喜欢发牢骚,无故而怨天,天必然不答应,无故而怨人,人必然会不服。

抱怨可以说是世上最无用的事,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的帮助。

遇事总是牢骚满腹,不仅会招来他人的厌烦,还会让自己陷入负能量的旋涡。

所以,曾国藩也说:“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省: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与其遇事只会发牢骚,不若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胡话不说

生活中,人们常说:“说话要经过大脑。”

曾国藩也曾在家书中告诫儿子:“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尔。”

意思是说,你应当举止端庄,不乱说话,这是修养德行的基础。

说话有章法,且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样的人才能让人愿意与之相处。

不说胡话,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直话不说

曾国藩曾自我反思:“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生活中,很多人都标榜自己直来直去,没有坏心眼。

但说话太过直白,往往最易伤人。

所以,说话办事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太过直接并非是什么优点。

同样的话,换种更加温和的方式,不仅给了他人足够的尊重和台阶,也能让你的话更容易被接受。

所谓“润物无声”,说话也同样讲究艺术。

大话不说

曾国藩对于说话的艺术,有这样一段论述:“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意思是说,忠厚的人不要嫉妒别人,诚实的人不会说不符合事实的话,不贪图虚名,不做没有根据的事,不谈论不切实际的理论。

一个人谨言慎行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话说得再大,都不如把事儿干到实处。

大话空话总有“翻车”的时候,唯有实干才是最管用的“通行证”。

因此,曾国藩也教导诸子弟:“禁大言以务实。”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务实才是人生该有的名声。

曾国藩为什么不肯留钱财给自己的子女?

众所周知,曾国藩读书知礼、博学多才,他是晚清重臣,曾在翰林院任职多年,同时他也是一位家教极严的家长,他在离世时专门强调不给孩子留下分毫财产。莫说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即使放在现代依然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曲折,在经历了许多磨难艰险之后,曾国藩的家境逐渐由贫寒转为富贵。贫寒家庭的日子,想必曾国藩一定深解其中味,那么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为什么不把万贯家财留给自己的孩子们?让他的后代们也经历自己当年的日子呢?曾国藩一生崇尚简朴,不喜奢华,他一身作则,教导自己的儿女们勤于读书作文,决不能有铺张浪费的坏习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亲,曾国藩就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按照家族的发展顺序,一个家族不可能一直富有兴旺,总会有坐吃山空的一代,而曾国藩的行为做法就很好地避开了这一点,在他离世之后的更为深远的道路,他为他的后代们计了。这才使得曾家代有人才出的盛景。子孙们没有丰厚的家业,更能够生发勤奋昂扬的斗志。曾国藩认为儿孙们祖上有过荣耀和金钱,如果后代们有志气的话,将会更有定力有奋斗目标,这样一来即使没有家大业大的基石,也会做出一番不小的成就,如果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如祖先们的话,即使留下了丰厚的财产,又有什么用呢?

曾国藩:成熟人的,三件事不做,六句话不说

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身居高位数十年而官运不衰。其秘诀在于他有一套独特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归纳起来,就是:三件事不做,六句话不说。

01

三不做

自私贪婪的事不做

曾国藩曾说:“独享大名,实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一个人,如果独享大名,非但不是好事,还是祸事,懂得与人分享,才能招来福气。

曾国藩也曾吃过“自私贪婪”的亏。1854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打下了武汉。但奇怪的是,这场胜仗之后,很多部下竟然离他而去,加入了他的朋友胡林翼的麾下。

曾国藩百思不得其解,他自认从来没有亏待过部下。后来,幕僚赵烈文告诉了他答案。原来,攻下武汉之后,曾国藩上奏朝廷请功,保荐三百人,受奖人数仅为百分之三。而胡林翼一次保荐了三千多人,受奖人数超过百分之二十。

曾国藩幡然醒悟,从此之后,无论多大的功劳,他都不多贪一分,而是“荐贤满天下”。由此,他身边也聚集了更多的有能之士,从而助他成就了丰功伟业。

《庄子》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鸟在林子里安家,所占用的不过无数棵树的一个树枝;偃鼠在河里喝水,最多不过喝到满腹为止。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贪婪的就是人心。所以才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说。但须知:贪婪是个无底洞,满足是个无尽藏。自私贪婪的事儿做多了,最终得不偿失的是自己。

高调张扬的事不做

曾国藩说:“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一个人太过锋芒毕露,是德行浅薄的表现;而一个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也不是福厚之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曾国藩就深知为人当低调、不张扬的道理。同治三年,湘军攻下南京,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加封太子太傅。如此荣耀加身,曾国藩非但没有因此踌躇满志、趾高气扬,反而深觉惶恐。于是他竭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消除朝廷对自己的猜忌。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把功劳归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于协同作战的友军。接着是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同时大量裁减湘军,裁减幅度达90%;再接着大撤厘金局,取消战争税,并修复江南试院,收买士子之心。一番操作之后,曾氏家族化险为夷,成功迈过了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菜根谭》中有句话:“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不炫耀、不张扬,低调做人乃是人生一种难得的机会。

尖酸刻薄的事不做

曾国藩说:“刻薄之人,其福必薄。”为人刻薄,不光给别人造成不痛快,也是自找不痛快。因此,人生想要福气满满,先学会做一个宽容大度之人。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早年的左宗棠、李鸿章都是他的门生、幕僚。但曾、左二人三观其实并不一致,很多时候两人在政见上也有相左的时候。曾国藩却并没有因为左宗棠对他背后恶语相向而与他绝交,反而依然对其重用有加。

李鸿章才识过人,曾国藩也并不嫉妒陷害,而是对其多番施以援手,助其官运亨通。正因为曾国藩胸襟宽阔,能容别人所不能忍,因此手下能人辈出,且都愿意听他指挥。他常说:“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我们常说“君子如玉”,越是有层次的人,越是温良淳厚之人。

02

六不说

恶话不说

曾国藩告诫子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很多人情绪来了的时候往往收不住,难免就会对人恶语相向,而事后又会追悔莫及。但是别忘了,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

所以,把伤害降到最低的方法是让不该说出去的话停留在嘴边。如此,与人为善,也是与己方便。

闲话不说

曾国藩曾说:“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俗话说得好:“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说闲话,是做人最起码的教养。

闲话说多了,不仅没有营养,反而会招惹是非。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背后说人闲话上,不如用来修身养性提高自我。

怨话不说

曾国藩曾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写道:“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意思是说,日常总喜欢发牢骚,无故而怨天,天必然不答应,无故而怨人,人必然会不服。

抱怨可以说是世上最无用的事,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的帮助。遇事总是牢骚满腹,不仅会招来他人的厌烦,还会让自己陷入负能量的旋涡。

所以,曾国藩也说:“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省: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与其遇事只会发牢骚,不如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胡话不说

 生活中,人们常说:“说话要经过大脑。”曾国藩也曾在家书中告诫儿子:“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尔。”意思是说,你应当举止端庄,不乱说话,这是修养德行的基础。

说话有章法,且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样的人才能让人愿意与之相处。不说胡话,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直话不说

曾国藩曾自我反思:“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生活中,很多人都标榜自己直来直去,没有坏心眼。但说话太过直白,往往最易伤人。所以,说话办事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太过直接并非是什么优点。

同样的话,换种更加温和的方式,不仅给了他人足够的尊重和台阶,也能让你的话更容易被接受。所谓“润物无声”,说话也同样讲究艺术。

大话不说

曾国藩对于说话的艺术,有这样一段论述:“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意思是说,忠厚的人不要嫉妒别人,诚实的人不会说不符合事实的话,不贪图虚名,不做没有根据的事,不谈论不切实际的理论。

一个人谨言慎行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话说得再大,都不如把事儿干到实处。大话空话总有“翻车”的时候,唯有实干才是最管用的“通行证”。

因此,曾国藩也教导诸子弟:“禁大言以务实。”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务实才是人生该有的名声。

推荐阅读:

1.人生要种好自己的“田”,发好自己的光,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2.人生唯有读书好

3.王阳明:易怒是修养不足,不做情绪的奴隶,人生路才能走得稳

4.能扛事的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5.你的心境,决定了你的长相

6.越来越顺需要:心态愈从容,做事愈努力,为人愈宽厚,处世愈感恩

7.王阳明:何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8.人生三把钥匙:自信有节,自省有度,自律有为

曾国藩如何教育儿女?

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五日,他给儿子纪泽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二十七日,他又给儿子纪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曾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四日,他写信给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做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的这三句话,迷茫时必读

在前两天的文章里,我提到了曾国藩,说他曾经也是一个平庸之辈,直到三十多岁以后才顿悟,人生得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创下了不朽的功业,青史留名。

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让我多聊一聊这位排在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人物。

曾国藩在晚年时曾对自己的这一生进行过不少总结,所以今天我们就先从曾国藩的一些经典语录说起。

看看这位能与孔老夫子、王阳明等贤人比肩的一代名相,究竟说过哪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之路的话。

今天这篇文章共分享曾国藩的三句话,我认为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语背后,就藏着一个人越来越好的模样。

 01 

关于成败和做人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这一生最强调「勤」,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兄弟、子女,都劝诫大家要懂得勤勉,唯有勤奋努力,才能成就大事。

一直以来,曾国藩都认为自己天资一般,关于他天赋不高,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

某天晚上,年轻的曾国藩在屋里背书,而此时他们家的房梁上正躲着一个小偷,准备等曾国藩离开后偷点东西。

但尽管曾国藩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背,直到深夜仍没有背上这篇文章。最后,这小偷实在看不下去了,从房梁上下来,对着曾国藩就是一顿数落,你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在上面听几遍都会背了。

说完,他就将这篇文章完整地背了下来,扬长而去。

这故事十有八九是杜撰的,但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天赋真的不太高,但他之所以日后能有那么大的成就,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

老话说得好,勤能补拙。

很多优秀的人,其实天资真的很一般,但他们赢在勤奋,胜在不懒惰,而那些很聪慧的人,最后却沦为庸人,往往就败在了懒惰上。

懒是万恶之源,一个人天赋再高,不努力也是白搭,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点。

如果说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关于做事,那么后半句讲的就是如何做人了。

在曾国藩看来,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最终失败了,将事情搞砸了,往往离不开一个「傲」字,也就是性格上出了问题。

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就是一个例子。关羽是非常傲气的,能入他眼睛的人没有几个,就连东吴的掌门人孙权,他也看不上。

某天,孙权派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到关羽的府上,为自己的儿子提亲,希望能娶关羽的女儿进老孙家,结果关羽愣是将诸葛瑾给撵了出去,放言道:虎女焉能嫁犬子。

孙权那个气啊,这也为日后东吴杀关羽埋下了伏笔。

今天的职场上也是如此,很多人自认为自己很优秀,便不将同事、下属,甚至是上司放在眼里,这种狂傲的性格最终都会吃大亏的。

哪怕你再优秀,也要懂得尊重别人,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越谦逊有礼的人,路往往才会越宽阔、通畅。

 02 

关于人际交往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曾国藩的这句话,说的是人际交往方面的一点总结,提醒我们不要和两种人共事,一种是多疑的人,一种是好利的人。

先说多疑的人。

一个人性格多疑,便容易猜忌别人,甚至是算计,那么与这样的人共事,真的是很难一起将事情做好的。

老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在一起共事,要的就是心齐、同心同德,否则哪怕个体的能力再强,拥有的条件再优渥,最后都会走向失败。

这也给我们提个醒,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一天到晚疑神疑鬼,看什么都有阴谋论的,那么请远离。

和这种心眼小、善猜忌的人交往,很心累的。

再说好利的人。

我们经常说,想要知道一个人的真实人品怎么样,从他对金钱的态度往往能看出来。

与一个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喜欢占便宜,在金钱面前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人交往,最后很可能会吃亏。

这样的人自然也是要保持距离的。

实际上,每个人的朋友圈子未必需要有多大,因为朋友多了未必就一定会多条路,圈子还是要尽可能地干净一些、精致一些,宁缺毋滥。

如此,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

 03 

关于修养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的家训,也是其所提倡的「六戒」之一。

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些小缺点,而忽略了他身上的那些优点;不要因为一点点小怨恨,而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很明显,这也是关于做人方面的一些总结。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当然也有不少闪光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要尽可能地客观、公正,不要太过于主观。

我之所以想分享这句话,是因为发现很多人真的太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往往会通过一件事、一个侧面就给一个人定性。

明明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但就因为有一点没做好,结果就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过街老鼠,全盘否定。

明明一个人对你有很大的恩情,但就因为有一点做的让你不满意,结果你就将他贬的一无是处,全然不记得他对你的好。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很多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的远超乎你的想象,既能让一个人扶摇直上九万里,也能让一个人跌入暗无天日的深渊,难以翻身。

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在待人接物时,要尽可能地客观、公正,这不仅是一种善良,也是修养。

我始终认为,生而为人应该懂得感恩,要善良一些,要有修养,如能做到如此,人生定将是向上的。

今天就分享这些内容,下次再聊。

共勉之!

各位可以在文章下方的「写留言」处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作者简介:哈叔,喜欢用历史解构职场,文字接地气,通俗易懂,简练精辟。新浪微博:哈叔微职场。

销售其实是一个很挣钱的行业,而那些做不出业绩的销售人,多是因为能力不过关,强烈推荐下面这个销售课程,干货满满。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谈单更快成交

如果你性格内向怕销售做不好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拿下大订单

如果你是管理者要学习如何打造狼性团队

如果......

那么就来这,专业的销售课堂吧!

?

注:

1、以上该课程一次付费,永久可听(目前处于特价阶段);

关于范仲淹的成语“划粥断齑”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Key":"","fontStyleString":""},"errcode":20002,"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login_info":{"data":{"is_answered":1,"is_new":true,"uid":"","user_info":{"uid":"","uname":"","avatar_url":""}},"errcode":0,"errmsg":"success"},"teach_list":{"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teach_task_config":{"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abPars":{"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close_question":{"data":{},"errcode":10001,"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commonData":{"isSsrFrame":true,"ttLogId":"2022110814244901021204508311734A76","location":{"hash":"","host":"tsearch.toutiaoapi.com","hostname":"tsearch.toutiaoapi.com","href":"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s/search_wenda/list?qid=6840429613115113736","origin":"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pathname":"/s/search_wenda/list","port":"","protocol":"https:","search":"?qid=6840429613115113736","username":"","password":""},"query":{"qid":"6840429613115113736"},"client":{"width":0,"height":0,"pixelRatio":2,"userAgent":"Mozilla/5.0 (iPhone; CPU iPhone OS 13_2_3 like Mac OS X) AppleWebKit/605.1.15 7334347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13.0.3 Mobile/15E148 Safari/604.1","isIOS":true,"platform":"iphone"},"serverEnv":"production","abFields":{},"user":{"webId":"7163527339463755294"},"isRPC":false,"params":{},"env":{"isBOE":false,"isProd":true,"isPPE":false},"routingInfos":{"tc":"search_wenda","business_path":"/list","routing_path":"/"}}}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科怀伦纳德的名言(关于科怀-伦纳德的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