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叔本华是什么人(叔本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3-12-02 06:00:44 admin 阅读:59

导读叔本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叔本华(1788~1860)Schopenhauer,Arthur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

叔本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叔本华(1788~1860)Schopenhauer,Arthur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G.W.F.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叔本华全集》已出版7卷。 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 。

他从 I.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叔本华指出,康德分裂现象与物自体是错误的,因为现象同物自体的关系,就是表象同意志的关系。

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

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

他列举了意志先于理性,理性服役于意志的12个论据,断言依靠理性或逻辑思维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即意志),只有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的途径。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 叔本华从其“求生意志”的哲学前提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这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

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

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叔本华的伦理思想暴露了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他的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F.W.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美学思想 叔本华深受柏拉图、康德和佛教的影响,企图把三者的思想融合起来。

他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人受盲目的求生意志的支配,不断追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因而产生苦恼和烦闷。

解脱之道,一是佛教的涅盘,二是哲学和道德,三是艺术。因此,艺术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需要和欲望,而艺术则是一种观照。

在这种观照中,对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事物,而是柏拉图式的理式,主体也不再是某一个别的人,而是不受意志奴役、没有痛苦、没有时间意识的纯主体。

纯主体通过直观与审美对象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从现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美不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审美的态度,一切审美态度都是无利害感的。科学只研究现象界的规律,艺术则直指现象界后面的物自体,因此艺术高于科学。在各种艺术中,叔本华又认为音乐比其他艺术效果强烈得多,深入得多,因为其他艺术只是理式的表现,而音乐却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他也非常重视悲剧,这是因为悲剧所写的是人生的可怕方面。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改变人生的不幸,而在于把人生的不幸揭示出来,使人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恶梦,无可留恋,因而断念。断念是对于生存意志的拒绝或否定。这反映了叔本华美学的悲观主义倾向。

叔本华是什么人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父亲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一位通俗小说家。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学术生活。叔本华最初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来改学哲学对柏拉图和康德哲学至为倾服。1814年叔本华取得博士学位,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60年叔本华病逝。叔本华的思想影响深远,其中尤以尼采所受影响最大。尼采说:“叔本华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文学大师鲁迅、梁实秋、文豪托尔斯泰、音乐家瓦格纳等旷世巨匠,都曾表示其生平深受叔本华的启迪。叔本华的著作从唯意志论出发,以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无畏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对诸如世界、人与人格、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政治、智慧等一系列困扰人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耐心寻味的见解,有不少深刻的令人深思的内容。

叔本华是什么人

叔本华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是个悲观的人,同时他还信奉禁欲主义,并且为此终身未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叔本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叔本华的简介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所开创的唯意志主义及生命哲学学派对近代的学术界、文化界影响极深。叔本华不同于他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并认为它是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的,且将其确定为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时亦包括所有的理性与知识,人们只能透过沉思来摆脱它。叔本华把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与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会带来虚无和痛苦(这一个观点与佛教非常相似)。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启发了日后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对康德是充满赞美之情的。在对康德哲学批判的附录标题上,他引用了伏尔泰的话: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叔本华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畴共同构成经验对象的理论。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的含义:意志是世界的本质(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2)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在康德那里,因果律是先验的,所有的经验知觉都是处于主观之上,不可能区别或认识物自体。而叔本华认为仅用直观就能获得经验对象。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是通过理智这种内在感觉而获得的,它只在时间的形式中被认识。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法律规范。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这些行为在叔本华看来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极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基于这个原因的庸俗情况就是常看到的,那些为了生理需求上的诸如食欲、性欲以及舒适等等要求而发展出来的极端不道德行为。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叔本华认为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人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同情心应该是对自身遭遇痛苦的推己及人而并非从他人感受到痛苦的触发,也就是认为人,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叔本华的社会评价关于叔本华评价有很多,有人说他是最伟大的碎梦人,也有很多作品是为了纪念他而出现的,比如《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还有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是专门为他而诞生的。同时叔本华的思想也影响了很多的人,不光是哲学家如尼采、萨特等人,还有科学家爱因斯坦等,甚至于还有作家托尔斯泰等等,总之,在他们的作品或者他们的言论中,都能够找到叔本华的影子。同时叔本华还开启了非理想的哲学主义学说,受他影响的尼采在这一方面对叔本华的评价是非常好的。叔本华的思想是以悲观主义为主的,这是因为在他的思形成时,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当然还有印度教。在这些教派的影响下,他主张忘我,这一点现代人大多数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思想的传播。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在昆明跳湖,有一部分人就认为是受到了叔本华的思想的影响,当然,这是他思想的悲观主义造成的。同时叔本华还是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在他看来,人为了生存,也就是说,人有很强的求生意志,这样的意志支配着人认识事物,考虑事物,当然还有做出向东。人的一生是痛苦的,活着是痛苦的源泉,为了获得解脱,人类可以不择手段。以上这些思想,基本上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里面非常极端的方面,所以,对于叔本华评价,我们要全面的看待,既不能忽略他对西方哲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不能对他思想的消极方面视而不见。叔本华的简介相关文章:1.哲学家叔本华是谁2.叔本华的名言名句大全3.叔本华死亡原因有哪些4.叔本华的人生名言5.叔本华的名言

叔本华在哲学上的地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

被认为受到他影响的著名人物有哲学家: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柏格森、波普尔、霍克海默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作家:托尔斯泰、莫泊桑、托马斯曼、贝克特、斯韦沃艺术家:萧伯纳、瓦格纳、马勒诗人: 狄兰·托马斯、博尔赫斯科学家: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

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叔本华:人能够获得快乐,但总体上不幸才是人的命运!

读了叔本华,整个人都不好了。为何如此说呢?因为他的思想太悲观。如果你能从他的悲观哲学中看到乐观,找出光明,那恭喜你,你已经从“跟随他人”提升到“自我突破”了。

01

《伦理道德散论》中,他说一般而言,哲学教人全面、深刻、多维地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生活,摆脱困境。但是,叔本华注定不是一个“一般的”哲学家。关于人生,他的思想很丧,很丧。我们通过他的一些哲言,可见一斑。

人的极尽巧妙和复杂的机体就是生存意欲所显示出的最完美的现象,但这些现象最终还得化为尘土,这些现象的整个本质和努力因此也最终明显归于毁灭。

02

叔本华一张口就散发负能量。他告诉你,人生都是悲,人生越过越悲哀;生活没啥好处,到处充斥痛苦;纵然努力也枉然,人生终变一杯土,尘土和毁灭才是人生的归宿。一席话,听起来丧到不行。

在《论生存的痛苦和虚无》中,叔本华认为人连动物都不如。在世界芸芸生灵当中,人是最不幸的。人的“人生”比猫的“猫生”、狗的“狗生”、猪的“猪生”痛苦多了。

动物并没有静思回想这一苦乐的浪缩器;所以,动物不会把欢乐和痛苦积存起来,而人类借助回忆和预见却是这样做的。

03

在《人生的智慧》中,他说,记忆是人生痛苦的帮凶。众所周知,悲剧比喜剧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叔本华的推论是有道理的:人的大脑远远比动物的大脑发达,人比动物有更强烈的情绪感知。叔本华因此认为,“在人身上被刺激起来的情感比动物的情感不知强烈了多少倍!情绪的动荡也深沉得多和激烈得多”。所以说,人比动物更能感受快乐,也更能感受痛苦。悲哀的是,人生的痛苦远远多于快乐。

我们这个世界之善可陈,到处充斥着匮乏和痛苦,对于那些侥幸逃过匮乏和痛苦的人来说,无聊却正在每个角落等待着他们。

04

在叔本华眼中,不仅个体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就连整个世界都没有意义。世界上尽是乏味、痛苦和无聊,没有一个人躲得过。这让人想到有一句流行语一“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句话来自叔本华的思想,即“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总之,叔本华悲观地认为,人生注定就是痛苦,人生本质就是悲哀。

丧文化何以流行?

加拿大当代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教授在《自我的根源》一书中,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丧文化”的根源和表现。他说现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意义感的丧失,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没有确定性。

人们感觉到丧,是因为对人生有了思考;人们受制于丧,是因为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或者得出“人生没有意义”的结论。

从悲观主义中学会热爱生活

读了叔本华的文字,许多人会觉得他的哲学太过消极,然而,他的“悲观主义”却可以启发我们冷静思考如何生活。从叔本华的思想到中华文化,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的智慧。

叔本华说,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获得享乐的感受,但在总体上,不幸却是规律中的情形。这和中国人的智慧(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不谋而合。

我国民谚因此有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从“悲观主义”中接受了生活本来就存在诸多不美好这个事实,我们反而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痛苦。同样的状况,乐观者却能看到,纵然有八九不如意,好在还剩一二让人满意。

于是,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就提出了“常想一二”。

我们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的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记住这一二,忘却那八九,就是“难得糊涂”。复旦女神陈果教授解释说,“聪明”指的是智商,“糊涂”指的胸怀;“难得糊涂”不是不聪明,而是不计较。你看那“万里长城今犹在”,却“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生有什么放不下?何必自找不快?

尽管叔本华一个劲儿地吐槽人生,但他还是说出了一种过上幸福生活的方法。他说:“享受现时此刻并使之成为生命中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智慧。”换句话说,就是及时行乐,过好当下。这无所谓褒贬,所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叔本华的意思是,只有把握现在,才能开创未来。就人生好比一场旅途,重要的不是最后的终点,最美最重要的在于沿途的风景。

要么孤独要么平庸出自叔本华的什么书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个观点出自叔本华的著作《人生的智慧》一书(韦启昌先生翻译的版本)。原文如下:......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叔本华的全名是什么?他有哪些著作?

叔本华简介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9-1860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遭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然而该书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叔本华是什么人物?好像是佛教的什么人么?

亚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关于《叔本华和他的弟子们》。图中那些人分别叫什么。

左一:弗洛伊德,左二:尼采,左三:瓦格纳右一:王国维,右二:爱因斯坦,右三:托尔斯泰

叔本华是什么人

不成功,变成无.
他的学说是唯意志悲观虚无主义, 他自己则是积极名利主义者.
不厌其烦.无理地攻击黑格尔, 因名利之争,与母亲断交. 听说还雇用通讯员去搜寻他名声的证据.
一个真正的虚无主义者,是不会太相信什么真理的.包括自己的学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发誓的话会成真吗(所谓“发誓”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