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谐音(文话大语文|中国人的语言密码——歇后语)

发布时间:2023-12-02 09:22:33 admin 阅读:59

导读文话大语文|中国人的语言密码——歇后语 播讲/小童 小朋友,你和小伙伴之间,有没有一些只有你们知道的密码?比如你想约好朋友出来玩,只用说:“今天晚上老地方见。”不用说明...

文话大语文|中国人的语言密码——歇后语

播讲/小童

小朋友,你和小伙伴之间,有没有一些只有你们知道的密码?比如你想约好朋友出来玩,只用说:“今天晚上老地方见。”不用说明“老地方”是哪里,小伙伴也会按照约定出现在那儿。因为你们之间有默契,很多话不用说明白,彼此也能够心领神会。我们中国人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我们说话也有密码,而且是走遍大江南北,中国人都能听懂的密码。这个密码叫做——歇后语。

歇后语还是先后语?

小童,什么叫“先后语”啊?

哈哈,小朋友听清楚了,这语不分“先后”,而是“歇后”。歇是歇息的歇,就是休息。说话只说前半句,我们就懂你的意思,后半句话可以休息了。这就是“歇后语”这个名字的意思。所以歇后语有点像谜语,前半句是谜面,对方不说后半句,我们也知道谜底是什么。

歇后语这么好玩的语言,是谁创造出来的?

有些歇后语出自历史典故,有些来自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有些拿动物打比方,有些就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个人当然发明不出来这么多语言密码,这是中国的老百姓在长期生活中总结、流传下来的,是集体的智慧。小童来说几个歇后语的前半截,你试试看,能不能猜出后半句是什么?

  名著中隐藏的歇后语

01

第一题:周瑜打黄盖。

谜底: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个歇后语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准备进攻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因为曹操的军队都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曹操就用铁链把所有的船链接起来。他的目的是为了让船更平稳,但这给了东吴的军队一个机会,如果有一个勇敢的人打入敌军内部放火,这些连成一串的船一个也跑不了。

谁来执行这个任务呢?曹操生性多疑,想让他上当可不容易。东吴的老将黄盖自告奋勇,愿意用苦肉计骗取曹操的信任。

第二天,周瑜召集众人商讨如何打败曹操,黄盖故意说:“曹操八十万大军,我们只有五万,实力差距太大了,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打不过曹操,不如早点投降吧。”周瑜听完勃然大怒,大骂黄盖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下令把他拖出去斩首。

幸亏在场的将士都替黄盖求情,周瑜才饶了黄盖性命,但还是狠狠打了他50军棍。这50棍打得黄盖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几乎丧了命。此事被曹操的奸细如实通报了过去,于是曹操在收到黄盖假装投降的书信时,高兴地信以为真,一步步落入周瑜和黄盖设计的陷阱中。

赤壁之战爆发的晚上,黄盖按照信中约定,驾着一条小船来投降曹操,船上堆满干草。快到曹操的军营时黄盖点燃干草,自己跳水逃走了。熊熊燃烧着的木船借着东风直撞入曹操的船队,一时间火光冲天,哭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赤壁战役中,曹操一方几乎全军覆没,赤壁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大获成功,黄盖虽然被打,但完全是心甘情愿的。后来人们就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来形容两厢情愿。

四大名著在中国的影响面太大了,几乎无人不知,从四大名著中产生的歇后语还有很多。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小朋友,你都知道其中的意思吗?

 来源于生活的歇后语

02

第二题:打破砂锅。

谜底:问到底。

打破砂锅为什么需要问到底?是在问谁打破了砂锅吗?

其实这是一个谐音的歇后语,“问”原来是“璺”,这个字长得非常复杂,它的意思是裂纹。砂锅是用泥土烧制成的锅,一旦破了,裂纹就会从头延伸到尾。这句歇后语本来的意思是打破了砂锅裂纹会一直到底部。后来变成“问到底”,用来形容对一件事追根究底,一定要弄个明白。

这一类歇后语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前半句不是吃的用的,就是人们的日常行为。比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小葱是青色的豆腐是白色的,用这道菜的颜色来比喻一件事清清楚楚,或者做人清清白白。

还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还能继续列举下去吗?

 和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03

第三题:兔子尾巴。

谜底:长不了。

这句歇后语小童不用解释了吧,只要想想小兔子那绒线球一样的小尾巴就明白了。这句歇后语用来比喻做事没有耐心,不能长久。或者比喻坏人终究会被打败,他们能继续做坏事的时间“长不了”。

用动物做比喻的歇后语也很常见,比如猴子捞月——一场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小朋友你的属相是什么动物?找找和你属相相关的歇后语,看看它是什么意思吧。

中国一共有多少歇后语?谁也数不清。要不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收集的歇后语最多。请小朋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遇到不懂的典故,不妨打破砂锅——问到底,祝你们以后讲故事和写作文的水平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传送门

写出“鹅鹅鹅”的骆宾王,后来都做了些什么?

先有姓后有氏,你的姓氏里藏着中国的历史

姓氏姊妹篇:外国姓名趣谈

文化、故事、攻略、育儿讨论……

打破砂锅问到底其中是()是谐音

问和纹

讲义|甘于恩:汉语歇后语性质、特点及其方言对应形式——以普通话和粤方言为例

汉语歇后语性质、特点及其方言对应形式

——以普通话和粤方言为例

甘于恩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歇后语是汉语熟语宝库里面的一员,具有格式基本固定、内容生动显豁幽默等特点,对于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起到重要的修辞作用。歇后语不仅普通话有,汉语方言同样有异常丰富的表现。本次讲座介绍歇后语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并将普通话的一些歇后语与粤语做比较,希望增加同学们对汉语语言丰富性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容分为四节(即:歇后语的性质、歇后语的结构和语法功能、歇后语的修辞功能和作用、歇后语的语域与变异)。

歇后语是指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熟语,前一部分是比较显豁的意象,后一部分则对前一部分做深入的、进一步的解释,如“骑驴子看唱本——走着瞧”、“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刘叔新(2005)指出:“歇后语的‘歇后’,表明这种固定语在构造上的特点。前头一个比喻性的或含蓄的说法,像谜面一样,真意隐藏着而不清楚;歇下来停顿一会儿之后,后头接着才有一个真意的说法,像是谜底。”(145页?)反映出对歇后语本意理解的不同。

歇后语在韵律上前后两部分通常会有所停顿,停顿的作用相当于“是”、“等于”。但在语用时前一部分往往可以独立运用,后一部分隐去不说(故称为“歇后”,“歇”即“略”也),熟悉歇后语的听者(即具备文化背景者)即可意会,当然亦可以前后两部分一起使用。

歇后最初是一种修辞手法,将成语或其他定型的语言格式略去后面的部分,如“高抬贵手”说成“高抬贵”,“下马威风”说成“下马威”,隋代侯白在《启颜录》里就记载了“雁门紫塞”作“雁门紫”的故事,应该是类似文人的文字游戏(这种截取字词的修辞手法现在还见诸报章*),后来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个别歇后语实际上也运用了截取的手法,如“礼义廉——无耻”。

歇后语还有多种别称,如半截话、缩脚语、解后语、譬解语或俏皮话,各地方言也有不同的称说,如东北的“俏皮嗑”,四川的“言子”,山东的“坎子”,山西的“洋话”,不一而足。本节主要讨论共同语中的歇后语,但其实方言中也有精彩纷呈的特色歇后语,也可能进入共同语(如“萝卜干加盐——外咸(行)”是吴语的歇后语;“矮子过河——安心”“安”谐音“淹”,可能也有方音的影响)。以下对歇后语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结构: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面的部分可称为“引”,后面的部分可称为“注”,由于其口语色彩较为强烈,所以结构的定型性较之成语、惯用语要来得差一些,表达可以更灵活一点。

(1)结构的灵活性:结构的灵活性,是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取材相同的“引”,具体说法不一定完全一致。如:

弄不好,我就成了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真不如当个社员心静。(靠山堡273页)

现在倒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了!(《闹海记》上253页)

咳,真是老鼠钻风盒,两头受气。(《大路向阳》239页)

我知道,我这一年是耗子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李自成》卷一下425页)

此外,像“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也说成“外公死了儿——没救(舅)”。

②同一意思的“注”,也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

我说他:“你在哪儿喝的猫尿哇,别人给你灌点酸米汤,你就狗咬吕洞宾不认识真人了!”(《艳阳天》640页)

徐文庭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好,信得着,你们就信他好了。这就叫‘狗咬吕洞宾,不认真伪人’。”(《桐柏英雄》395页)

乔保用一种不可捉摸的神态,话中有话地说:“瞧你这个人,冲我发火干啥,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靠山堡》169页)

我说:“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认识好人。我是可怜你有病。”(《黎明的河边》15页)

猫头鹰见他没有开口,便失望地说:“咳,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呵!……”(《云飞峰》148页)

此外像“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也可以说成“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③“引”“注”的位置,通常是“引”在前,“注”在后。不过,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采取“注”在前,“引”在后的格式。例如:

那穿绸穿缎的她不去看,她看上了个灰秃秃的磨官。真是武大郎玩鸭子,啥人玩啥鸟。(《呼兰河传》232页)

若有人问他的绳甩子是马鬃的还是马尾的?他就说:“啥人玩啥鸟,武大郎玩鸭子。马鬃是贵重东西,那是穿绸穿缎的人拿着。”(《呼兰河传》182页)

前一句“引”在前,“注”在后,属于常态,后一句“注”在前,“引”在后,属于变形。

④“引”和“注”的凝固性比较弱,中间可以加入其他语言成分,这点类于惯用语和离合词,但由于歇后语是更长的语言片段,其松散程度尤甚。例如:

神智稍微清醒,他狠歹歹地说:“好你个黄毛丫头,王八吃秤砣,你真铁了心啦!”(《野火春风斗古城》131页)

听到屋里董胖子喝醉酒的声音,(他)瓮声瓮气地说:“走吧,老张,在家使唤奴婢,骑骡子压马的,犯不着伺候他们!哼,‘浅碟子盛水’,我算是一眼看透啦!”(《红色交通线》176页)

在一般状态下,“引”和“注”连接在一起,但上面“王八吃秤砣,你真铁了心”中,插入“你真”,显示陈述的对象;后一例则加上“我算是”的字眼。

(2)“引”“注”构成的多样性

“引”“注”在语法构成上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名词性的短语,也可以是谓词性的短语,我们先来看“引”的构成。

(1)引的构成。例如:

铁公鸡——一毛不拔(名词性短语)

烧火棍——一头热(名词性短语)

蛤蟆撵鸭子——找死(主谓式)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主谓式)

梦里坐飞机——想头不低(偏正+述宾式)

吃了秤砣——铁了心(述宾式)

骑在老虎背上——身不由己(述补结构)

脱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偏正式)

拆屋子放风筝——只顾风流不顾家(连谓式)

强逼秀才吃屎——难为人(兼语式)

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联合式)

盐店掌柜的——咸(闲)人(的字结构)

(2)注的构成。注与引不同的是,它可以由一个单词构成,如“谷糠榨油——难”、“和尚到了家——庙(妙)”,或单词带上助词,如“喇嘛的帽子——黄了”、“蝎子的尾巴——毒啊”,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由短语或句子构成。例如:

蟑螂落油锅——全身都酥了(主谓式)

一根筷子吃藕——挑眼(述宾式)

大风地里吃炒面——张不开嘴(带补充成分的述宾式)

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偏正式)

梦里吃糖瓜——想得甜(述补式)

马勺子吊起来当锣打——穷得叮当响(述补式)

养济院里行刺——拿着穷人开刀(连谓式)

两分钱的醋——又酸又贱(联合式)

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低的低(联合式)

见了强盗喊爸爸——认贼作父(兼语式)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数量短语)

奶妈抱孩子——别人的(的字结构)

甲虫掉在粪坑里——越陷越深(紧缩结构)

老和尚的木鱼——不敲不响(紧缩结构)

(3)“引”“注”关系的复杂性

虽然“引”“注”从宏观上而言是一种等义的关系,但从微观角度看,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主谓关系。如:

臭豆腐——闻着不香吃着香

强扭的瓜——不甜

阴沟里的泥鳅——翻不起大浪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背)

②连谓关系。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老婆担遮——阴公(粤语歇后语)

③同位关系。如: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

听评书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坟头上耍大刀——吓鬼

端着金碗讨饭——装穷

同位关系的歇后语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潜在主语,如“你”、“我”等,但一般无需出现,也可以用“这(是)”来说明“引”与“注”的关系,即:“听评书掉眼泪,这是替古人担忧”、“坟头上耍大刀,这是吓鬼”。

④省略关系。即承前(引)省或蒙后(注)省,如:

徐庶进曹营——(徐庶)一言不发(承前(引)省)

裁缝做嫁衣——(裁缝)替旁人喜欢(承前(引)省)

太平洋的警察——(警察)管的宽(承前(引)省)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布,承前省宾)

(你)一个人拜把子——你算老几(蒙后(注)省)

⑤错综关系。即在上下两部分中,充当的成分不对当,如: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主、宾)

床底下放风筝——(风筝)飞不高(宾、主)

(二)歇后语的语法功能:

前面说过,熟语会造成短语或短句的“词化”现象,亦即这个短语或短句起的是相当于词的作用。不过,就歇后语的语法功能而言,并非所有的歇后语都是起“词化”作用,有的歇后语并不充当孤立的句子成分,而是作为句子来运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歇后语就不可以视为“词汇单位”,而应该视为修辞单位或篇章单位。换言之,歇后语是跨越“词汇单位”和“(定型的)句汇单位”的中间体。

(1)作为篇章单位的歇后语:

温端政(1985)指出:“歇后语充当句子时,往往是作为一句‘现成话’被引用的,多见于对话中。”(85页)

在一般叙述性的语言中,可以使用歇后语单独充当句子,对事物、现象的性质、状态进行描述,如:

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泽东选集》四卷1384页)

歇后语还可以在复句中充任分句,以充当前面的分句为多,例如:

她们开玩笑不敢对强的小伙子,“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她们就找到了王成义。(《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曲艺》577页)

“她们开玩笑不敢对强的小伙子”是原因,构成因果复句,“‘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她们就找到了王成义”是结果,但在这句中又是一句复句,歇后语其实隐含着一个省略的前提“(由于)王成义很软弱”,是大小原因套成的多层复句。

(2)作为语法单位的歇后语:

歇后语尽管多以句子的形态出现,但在具体语言运用中,常常是以句子成分的身份出现的,所起的作用类于词。那么,歇后语可以作哪些句子成分呢?

①谓语。如:

一家子人筷子挟骨头——三条光棍,没个娘们,日子怎么过呀!(名词性谓语,《艳阳天》卷一1页)

嚯,他心里白糖拌蜂蜜——甜透了。(形容词性谓语,《沸腾的军营》90页)

“你聋子拉二胡——胡扯!”三石虎瞪眼道(动词性谓语,《漳河春》20页)

②宾语。歇后语做主语很少见,但做宾语却比较常见,例如:

崔麻子……此番又当了护路队长,死活想狗戴礼帽——装出点大人物的款儿来。(《龙岗战火》81页)

你这是六指儿搔痒,额外多一道子。(《李自成》一卷下687页)

动词后的宾语(注)往往可以用同义的短语或词替换,如说成“死活想装模作样”、“这是多余的”,只不过生动性不如歇后语。

③定语。歇后语也可以做定语,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或多个形容词。例如:

柳大筐是祖传的编筐匠,父亲一辈子,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的老实人。(《西辽河传》209页)

由于定语的节奏要求比较紧凑,所以形式上的停顿往往省略,如上例。

④状语。歇后语做状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地”之类的助词,例如:

真是石头碰在钢板上,硬碰硬地吵起来,谁也不肯让一步。(《三号闸门》85页)

⑤补语。歇后语做补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助词“得”或“个”之类的虚化量词。例如:

几句话,把个马连福说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后脊梁背苏苏地冒凉气。(《艳阳天》卷一163页)

胖得出奇的胡风风,飞着风沙眼,瞟了喜气洋洋的男人一眼,撇了撇嘴说:“看你乐的,不要闹个猫咬猪尿泡,空欢喜一场。”(《奔腾的大黑河》12页)

(一)修辞类别

从歇后语构成的类别来看,大致有“喻义”和“谐音”两大类,而以喻义最为常见。

(1)喻义。许威汉(2008)说:“喻义依靠比喻部分作提示,解说部分为前边比喻的推断或为进而‘引寓’的新意。”(132页)如:

八十岁老汉吹喇叭——上气不接下气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猫哭老鼠——假慈悲

水仙不开花——装蒜

水牛掉井里——有力使不出

(2)谐音。这部分有的是完全同音,有的只是音近。例如:

冻豆腐——难办(拌)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老虎拉车——没人敢(赶)

半两棉花——免谈(弹)

猪八戒喝磨刀水——内秀(锈)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盐)在先

老九的弟弟——老实(十)

耕地里甩鞭子——吹(催)牛

粪船过江——装死(屎)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见蛋)

此外,还有少数用其他方式构成的歇后语,如“礼义廉——无耻”,“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十)”,前者属于截取,后者则是截取加谐音;“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则运用了析字手法(加双关)。

(二)修辞作用:

温端政(1985)指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在表义上只起着辅助作用,在语法上多数情况也是起辅助作用,但在修辞上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102页)这些修辞作用包括:

(1)形象化:在歇后语中,后一部分是本义所在,是语义表达的重点,但是如果没有“引”的烘托与寓意,那么“注”就会显得过于直白和乏味。例如我们形容某人对文字表述甚为严谨、苛刻,可以用“咬文嚼字”之类的字眼,不过感觉比较文绉绉,假如使用歇后语的表达,则形象性立马显现:“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这其实便是比喻的功效。

歇后语在口头文学或民间文学中经常用到。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丈夫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思的谐音)。这后一句可能是当地的歇后语。

(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温端政,1985,113页),粤语的说法则是“搞笑”。不少歇后语都很能体现出民间语言创新的智慧,于嬉笑之间将这种老百姓的语言幽默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在如下这三点:

①“引”描写的是一种奇特的意象,令人捉摸不透,但一听到“注”的解释,便前后贯通起来,产生妙不可言的修辞效果。例如:河边洗黄莲——何(河)苦;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这种奇妙的效果在方言歇后语中同样可以感受得到,如粤语歇后语“非洲和尚--黑(乞)人憎(僧)”、“拿破仑——费卵事倾(FranceKing)”。

②前一部分描述的虽非奇特意象,而是现实的事物,但因为后一部分的注解别有情趣,也可能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如“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③前后部分密切配合,运用谐音、双关等手法,将语义引向深入,从而体现出幽默、风趣特色。如“吃了磨刀水,秀(锈)气在内(内秀)”、“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等。

(3)讽刺性:歇后语如果带有贬抑倾向,便具有讽刺性。如“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礼义廉——无耻”、“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一)语域:歇后语的使用场景,多见于文学类的语体,如小说、散文、话剧等,非文学性的文体较少使用,这跟歇后语的性质(口语色彩较强烈的定型结构)和特点、作用(形象、诙谐、讽刺)密切相关,所以,一些文体(如公文、论文等)极少使用歇后语,因为口语色彩会减弱这些文体的书面语的特性,也会降低其严肃正规的色彩。当然,在新闻语体的社会新闻中,由于日益强调趋向民众、趋向读者,有时也会见到歇后语的使用的,如:

学士后

麻秆打狼两头怕

流动站

(羊城晚报2009年5月27日A4版)

“麻秆打狼两头怕”实际上是一句歇后语,前部是“(用)麻秆打狼”,后部则是“两头怕”(暗含“两头不讨好”的意味)。但是,重大新闻或国际新闻,以及社评等,过多使用歇后语就不太合适,当然在带有评论性的采访中亦偶尔可见歇后语,如:

2012年印度海军要想把这艘古董开走的话,总共要支付俄罗斯34亿美元!恰好是美国海军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建造费用,可人家是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只不过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而已。(2009年05月22日扬子晚报张雯雯《海军少将张召忠:中国若无航母将遭世界威胁》)

“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形象地说明了元帅号老态龙钟的状态,以印度的教训来反衬我们发展航母的紧迫性,起到较好的修辞效果。

一般说来,在传媒中使用歇后语,由于空间的有限性,歇后语在形式上会产生紧缩现象,即通常不用破折号或逗号来表示停顿,但口头表述时要将这个隐含的停顿讲出来,如:

可以预计,如果腾中重工收购民用悍马,很可能会重蹈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覆辙,竹篮打水一场空。(参考消息2009年6月15日4版)

再如:

请来服务员“打破沙锅问到底”,服务员亦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羊城晚报2009年8月8日B11版)

“打破沙锅问到底”又作“打破砂锅问到底”,“打破沙锅”是引,“问到底”是注。有时歇后语甚至可以省略解释部分(注),如:

一位赵姓工程人员就解释:“……我们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塔吊动辄60米长,几十上百米高,顾得了这头就难顾那头。”(羊城晚报2009年4月28日A1版)

“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一个歇后语,由于意象较为浅显,后面便将注“转不开”省略了。

歇后语其实是有地域差异的,每个歇后语后面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如粤语的歇后语“屎坑哥卖草纸——问心”、“水瓜打狗——不【唔】见一截”),歇后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广州地区传媒的有些歇后语就来自粤语,例如:

母亲多是自言自语道:“次次来都是滚水渌脚(急匆匆)咁!”(羊城晚报2009年2月14日B9版)

中国足球便是“今天一个决策,明天一个决策,不明白就瞎整”……直如“三水佬看走马灯——陆续有来”。(羊城晚报2009年8月7日A13版)

“滚水渌脚”是省略了解释部分(急急脚)的歇后语(作者用普通话同义词“急匆匆”来解释)。不过,歇后语在风格上偏向俚俗,所以重大新闻或国际新闻,以及社评等,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歇后语。

(二)变异:有些共同语的歇后语,到了方言,会因应方言特点产生某些变异,如“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在粤语口语中则变形为“屎坑关刀——文唔得、武又唔得”。但在媒体中会顾及书面语的特点再次产生变异,如:

广州歇后语“屎坑关刀”(茅厕里的大刀),下句便是闻(文)不能闻,舞(武)不能舞。(羊城晚报2009年8月25日A13版)

细分的话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变异,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但在普通话里与不同的变体,说成: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融创诉乐视网欠款19.8亿元及利息尚未追回(新浪财经2020年01月07日标题)

到了粤方言则变成“叉烧包掟狗”,因为粤文化中“叉烧包”更能体现岭南的饮食特色,更有象征意义。如:

我本书借俾佢,一直无还,真系叉烧包掟狗,有去冇回咯(我的书借给他,他一直没有还,恐怕有借没有还了)。

南北的文化差异,往往是造成歇后语文化变异的根本原因,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裹脚的习俗以前在北方盛行,而南方相对较少,因此北方的这种说法,到了粤语便成了“龙船装猪屎(又长又臭)”。北方说“黄鼠狼坐飞机(高升)”,而粤语则说“矮仔爬楼梯(步步高升)”,虽然属于同义歇后语,但各自体现的文化意象却很不同。

另一方面,共同语的歇后语在方言中的变异,有的属于自然变异,就是共同语的某些成分,则方言有对应的不同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方言的歇后语势必产生变异,如普通话的补充成分“破”粤语通常说成“烂”,因此,“打破砂锅问到底”在粤语便自然说成“打烂砂锅(煲)问到底”。

*将一个词截成两段的例子有:

乌兹响三枪,国足成别客(新京报2007年7月19日A33版)

奇|两钉入脑 男子浑然不觉   怪|不愁生计 老人流浪上(羊城晚报2007年6月3日A5版)

附:粤语歇后语与点心

讲义|甘于恩:粤语词汇与南粤民俗

讲义|甘于恩:粤语避讳文化漫谈

讲义|甘于恩:词汇的来源系统(上)

本期编辑|林佳慧

本期审读|林佳慧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因谐音误读而将错就错的12个成语

俗语又称俗话,俗话——大实话。其实也搀杂了某些不实之词,甚至是瞎话,瞎话传久了竟演变成大实话。有些作为成语、歇后语流传至今,虽听之有讹,但用之无防。

     

 1、春冷冻死牛

这句口头语是说初春的天气变化较大,有时会把牛冻死。

      

其实,这句俗语中的“牛”字是“拗”(niù)的谐音讹传,“拗”泛指固执的人,春冷时本应增加衣服,而那种脾气“拗”的人,偏不听话,以至冻死。而牛在春天是冻不死的。

     

 2、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砂锅即泥烧制成的多为人们熬制中药或冬季煨火锅的器具,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砂锅璺(wèn)到底”,即裂璺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璺,指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4、逐鹿中原

      

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这里的“鹿”应为“禄”,禄即俸禄、官位,禄位当指帝王之位,“秦失其鹿”当为“秦失其禄”,“逐鹿中原”当为“逐禄中原”。

      

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南方多数地方,把“鞋子”音变成“孩子”,孩子叫娃子。村民多赤脚,从前鞋子属于高档用品,结婚才作为贵重礼遇穿一下,一般是穿草鞋。爬山走远路,需要带一大串草鞋。“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打不到狼”。是说,要打狼,就要多跑山路,草鞋就要多穿几双。讹传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成了拿孩子做诱饵去套狼,如此残忍的手段,谁也不可能干。

      

6、无毒不丈夫

      

   这也是句表示下了最大决心的狠话,流传很广。此话应为:无度不丈夫,与,量小非君子相连,是古今贤文里的名句。全句意为肚量过小的人,算不上真君子、大丈夫。不知何时,人们将无度误传为无毒,将一句非常好的话变成了一句恶语。

     

 7、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到黄河心不死”,应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秦末年间,刘邦、项羽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王朝,分称楚、汉王后,又进行了长达5年的楚汉争战。公元前204年,刘邦大败项军于下,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项羽被逼至乌江拔剑自刎,换成黄河也无仿,关键是历史上没有那一位著名将领被逼至黄河自杀。此语如加索释,非加“乌江”之说明不可,否则,让历史知识稍欠的人难以明了真情。

      

8、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9、王八蛋

      

   这是民间一句骂人俗语。实际上,这一俗语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为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后来,“忘八端”竟被以讹传讹变成“王八蛋”了。

      

10、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由于“皮”与“屁”谐音,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11、名列前茅

     “茅”不是“茅草”,而是“旄”。“旄”乃古代用旄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乃前军所持,故为“前旄”。

      

12、“胡言乱语”

     原为“胡言汉语”,意思是:汉族人的说法与少数民族的说法并存。后来讹为“胡言乱语”(“汉”与“乱”同韵)意思竟成了“胡说八道”。

打破砂锅歇后语的下一句哪个字是谐音字?

打破砂锅歇后语的下一句是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也有说应该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就是比喻解答问题应该追根究底。

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谐音

再问砂锅几道纹

你知道有哪些搞笑的歇后语?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Key":"","fontStyleString":""},"errcode":20002,"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login_info":{"data":{"is_answered":1,"is_new":true,"uid":"","user_info":{"uid":"","uname":"","avatar_url":""}},"errcode":0,"errmsg":"success"},"teach_list":{"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teach_task_config":{"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abPars":{"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close_question":{"data":{},"errcode":10001,"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commonData":{"isSsrFrame":true,"ttLogId":"2022111303585401020803721317649097","location":{"hash":"","host":"tsearch.toutiaoapi.com","hostname":"tsearch.toutiaoapi.com","href":"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s/search_wenda/list?qid=6834056458082976013","origin":"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pathname":"/s/search_wenda/list","port":"","protocol":"https:","search":"?qid=6834056458082976013","username":"","password":""},"query":{"qid":"6834056458082976013"},"client":{"width":0,"height":0,"pixelRatio":2,"userAgent":"Mozilla/5.0 (iPhone; CPU iPhone OS 13_2_3 like Mac OS X) AppleWebKit/605.1.15 7679864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13.0.3 Mobile/15E148 Safari/604.1","isIOS":true,"platform":"iphone"},"serverEnv":"production","abFields":{},"user":{"webId":"7165221431956162061"},"isRPC":false,"params":{},"env":{"isBOE":false,"isProd":true,"isPPE":false},"routingInfos":{"tc":"search_wenda","business_path":"/list","routing_path":"/"}}}

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谐音

再问砂锅几道纹

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

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追根到底,追根求源。

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谐音

“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思是指刨根问底。是用谐音构成的歇后语。出自: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示例:她为什么不回到文工团去?不过我也并非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造句:1、我希望同学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学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知半解。2、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3、他做什么事情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爆笑的笑话段子(我一定要努力,让那些笑话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