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海德格尔(如何看待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2023-12-03 15:24:16 admin 阅读:59

导读如何看待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

如何看待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Key":"","fontStyleString":""},"errcode":20002,"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login_info":{"data":{"is_answered":1,"is_new":true,"uid":"","user_info":{"uid":"","uname":"","avatar_url":""}},"errcode":0,"errmsg":"success"},"teach_list":{"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teach_task_config":{"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abPars":{"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close_question":{"data":{},"errcode":10001,"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commonData":{"isSsrFrame":true,"ttLogId":"202211130534320102111720890868E9B1","location":{"hash":"","host":"tsearch.toutiaoapi.com","hostname":"tsearch.toutiaoapi.com","href":"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s/search_wenda/list?qid=6767142898342314247","origin":"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pathname":"/s/search_wenda/list","port":"","protocol":"https:","search":"?qid=6767142898342314247","username":"","password":""},"query":{"qid":"6767142898342314247"},"client":{"width":0,"height":0,"pixelRatio":2,"userAgent":"Mozilla/5.0 (iPhone; CPU iPhone OS 13_2_3 like Mac OS X) AppleWebKit/605.1.15 643969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13.0.3 Mobile/15E148 Safari/604.1","isIOS":true,"platform":"iphone"},"serverEnv":"production","abFields":{},"user":{"webId":"7165246091540137509"},"isRPC":false,"params":{},"env":{"isBOE":false,"isProd":true,"isPPE":false},"routingInfos":{"tc":"search_wenda","business_path":"/list","routing_path":"/"}}}

海德格尔

【答案】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8].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公认的存在主义先驱为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和弗里德里希·尼采.其后还有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马丁·海德格尔、安德烈·马尔罗、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阿尔贝·加缪、西蒙娜·德·波伏瓦等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家有弗兰茨·卡夫卡、让-保罗·萨特、安德烈·马尔罗、西蒙娜·德·波伏瓦、阿尔贝·加缪等.存在主义在二战后约1945~1955年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主流学说[8],其后则逐渐冷淡,但它对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还在持续.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以前,在西方的存在主义者始终可以分为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都大量使用一些相同语意的术语,他们共同描述了人生是不能被证明有什么永恒价值的、人生是不可能自行脱困的、是荒谬的、被抛弃的甚至是的场灾难.这一些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以加缪为一个极端突出的方式表达出他们的心志—他们决定接受现象世界中没有上帝存在的这个事实,选择做一个诚实而孤独的人,而不是陷入不知道究竟是人创造了造物主或反之的循环论证当中.存在主义者对虚无根源的判断便是两派论者的差异所在,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延用了全部无神论存在主义者的说法,并提出结论说:正是因为人类离开了他们的造物主,所以才会陷入这种莫名的虚无感当中,人生的价值也因此只有在与造物主的联合当中才能体现出来.

海德格尔

一、传统意义上的此在

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此在,其实是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层面上来理解此在,也就是从是什么,或究本穷源的本体式角度来理解此在,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发问方式往往是:此在是什么?其所付诸的分析方式是本体式的、究本穷源式的、终极式的、本源式的,它们企图一劳永逸式的完满的解决此在问题。

1.字源意义上的此在

我们从字源上来看此在,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直观、最具有哲学意味的文字之一。

2.本体意义上的此在

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 长期把存在者作为本体去追问, 而忽视了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存在。

3.此在是什么?

这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提问方式,此在是什么?海德格尔的答案是多样性的。在陈嘉映和王庆节所译的《存在与时间》中第9页中开始提到此在:“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此在的特点就是对存在的领悟,这种领悟的进程是:此在向着存在的方向超越存在者,并且在它的存在中领悟包括它自身在内的一切存在者。首先“此在”的本质在于生存, 这是“此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存在是个已经完成的状态,而海德格尔通过“此在”表现出的存在是生存意义,是个生成状态。也就是说并没有一种先验的人的本质,人是在生存过程中获得其本质或人性的。同时“此在”不仅是一个生存的过程,而且总是从它的生存中领会、展现着存在。它具有“向内我属”的性质,意义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通过各种活动方式表现它的内向性。它把本来具有的性质转向于外的过程被称为自我呈现(现象学方式)。这样,“此在”又具有了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再次,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对非“此在”的认识及科学研究,都是存在的具体形式,并有赖于“此在”自身的领悟。因而“此在”是存在论得以可能的条件。

海德格尔提出的世界游戏四维体?

海德格尔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并居住在其中,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海德格尔生平自述

海德格尔生平自述(1922)

本文选自《海德格尔自述》

图片来自网络

《海德格尔自述》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张一兵/编 李乾坤/译 方向红/校译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在我国也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海德格尔自述》一书,摘选了《海德格尔全集》中若干篇重要的海德格尔对自己思想道路的总结性文章和早年撰写的生平、履历。其中,以《道路回顾》一文为代表,海德格尔绝无仅有地系统总结了自己青年时期走向存在之途的思想道路;而几篇海德格尔的简历、生平,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独特视角。同时,不同时期自述中微妙的差异,也恰恰是我们洞察海德格尔思想境遇的十分难得的切入点。

我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梅斯基希(巴登州康斯坦茨专区),是箍桶匠弗雷德里希·海德格尔和他的出生在肯普福信仰天主教的妻子尤汉娜的儿子。他们两人都属于天主教会。我首先是在康斯坦茨上的高级中学,然后转到弗莱堡并在1909年夏天在这里毕业。

从1909到1910年的冬季学期开始,我在弗莱堡大学神学院作为神学院学生学习天主教神学。在这里我主要热衷于哲学。具体地说,从一开始就基本上着眼于源头(Quellen)(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波纳文图拉,托马斯·阿奎那)。为了理解超出哲学教科书之外的问题,我在当时教义主义者布拉戈的引导下,开始研究洛采和胡塞尔。神学的工作集中在新约全书的注释和教父学之上。对超越诫命的洞见的努力,驱使我对弗兰茨·欧弗贝克展开了一种批判的研究并使我特别对新教的教义历史研究有了一些了解。对我来说,古恩克、包赛特、温德兰德和莱岑施坦的现代宗教历史研究和阿尔伯特·史怀泽的批判工作进入到我的视野,是关键的。我在第一学期的神学和哲学研究,使我在1911年春天里决定从神学院退出,放弃对神学的学习,因为我不能够接受当时依照明确的要求而提岀的“现代派誓约”(Modernisteneid)。我也因此而变得贫穷,但是我仍然决定,作出这样的尝试,献身于科学的研究之中。到哥廷根去胡塞尔身边的计划,也因为我在本地的大学获得了一份奖学金而落空了,这个奖学金一直资助我到申请教职。

弗莱堡大学

我听了里凯尔特的讲座和训练课,莱岑施坦和施瓦茨(约翰福音)的讲座,这些讲座一直到那时对我来说都是被禁止的。除此以外我通过施耐德的讲座和研讨课熟悉了早期和全盛时期的经院哲学(Hochscholastik)。逻辑学的问题使数学的基本慨念和元素的研究对我来说显得必要。我通过芬克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历史的讲座和训练课而熟悉具体的历史研究任务领域和方法。在这条道路上我也了解到狄尔泰的精神历史著作。

1913年夏天我凭借论文《心理学主义中的判断学说》,以最优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我与现象学研究的关系在那时还并不明确。原则上讲,那时我在科学研究方向上仍然研究一种被自由理解的天主教教义,以协调于通过一种对中世纪经精神历史的单纯历史学研究方式。我在当时还低估了必须对一个哲学的问题历史(Problem-geschichte)进行原则问题的必要思考的重要作用。

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晚期经院哲学的研究,首先是奥康,其目的在于,在晚期经院哲学的逻辑学的澄清的路径上,为科学地理解新教神学的形成历史以及由此而在德国唯心主义中岀现的核心问题的各种关联获得具体而宽广的基础。对奥康的研究使我迫切地回到邓斯·司各脱,具体讲,在方式上,在邓斯・司各脱那里所存在的关于普遍对象的学说(einerallgemeinenGegenstandslehre)以在现代哲学研究中获得的问题联系(Problemzusammenhang)的解释方式而变得生动和直观。

在这期间战争爆发了;我在本地的步兵团申请作为志愿兵应征,但是在四周之后就因为心脏疾病而被遣返。在我痊愈之后又重新开始了研究邓斯·司各脱的工作。

邓斯·司各脱(约1265-1308),苏格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温和实在论者

凭借关于邓斯·司各脱的范畴与意义学说的论文,我在1915年7月在本地大学的哲学系申请了哲学专业的教职。在那之后不久我又被征召了,暂时服役于卫戍部队,这也只允许我在有限的范围内来做讲座。

早在学术教学活动的一开始我就清楚,在实际上坚持天主教的信仰观点的情况下,不受所有的保留和隐蔽的约束影响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对我自身来讲,通过在现代宗教历史学派的意义之中的对早期基督教的不间断研究变得不再能够持续。在我的讲座里不再提及神学家了。

在这期间胡塞尔来到了这里,我找到了从我大学第一学期就希望得到的机会,系统地熟悉现象学研究。我中断了我的讲座,因为兵役(为战地服务而做培训)对我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通过每周一次下午的会面我都从胡塞尔那里收到了一些决定性的帮助(Förderung),直到我去往前线。

战争结束后我重新开始了对现象学的研究,并且从1919年春天开始到这个夏季学期(1922)一直有规律地参加胡塞尔的训练课。从1919年夏季学期我自己也开设了现象学训练课,一开始只是为初学者,然后就开设了针对初学者和进阶学生的两课时的课。战争结束后我获得了一份由胡塞尔提议的被用做助教费的奖学金,从1920年秋天开始我和胡塞尔一起共同正式开设了现象学研讨课。从战争结束起我开设了以下讲座:

1919年中间学期:现象学基本问题,两课时;1919年夏季学期:先验价值哲学和现象学,两课时;1919/1920年冬季学期:现象学导论,两课时;1920年夏季学期:直观和表现的现象学,哲学概念形成(philosophischenBegriffsbildung)的问题,两课时;1920/1921年冬季学期:宗教现象学导论(对保罗主义的基本概念同古希腊文化的关系的现象学分析),两课时;1921年夏季学期: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古希腊本体论和逻辑学对神学概念形成的科学建构影响;宗教改革和德国唯心主义之间相应的作用关系),两课时;1921/1922年冬季学期:亚里士多德本体论和逻辑学(现象学的系统导论和解释学)部分著作的现象学解释,两课时;1922年夏季学期: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继续,四课时。

我开设的训练课有:针对研究胡塞尔的初学者的《逻辑研究》之第五、第四和第二研究;洛采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Deanima);笛卡尔的《沉思录》,一次两课时。针对进阶学生:那托普的《普通心理学》;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狄尔泰的《描述的与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两课时。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这些研究——我认真准备的这些讲座都以此为基础——都具有这样的目标,即对实际生命的基本现象进行系统的、现象学的和存在论的解释,因为实际生命根据其存在意义被理解为“历史的生命”,而且根据其与一个世界且在一个世界(周围世界、共同世界、自身世界)中打交道的基本行为方式而被带入范畴规定。

这些研究在他们原则的问题倾向中的一个简要的概况,在关于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的论文中已经描绘出了。

这种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它作为现象学研究,原初上接近历史的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的最密切的劳作关联与境(Arbeitszusammenhang);它作为学说必定会发挥出作用,但不在于对世界观及其形成概况作出明确的介绍,而在于对科学意识的唤醒和培养作出明确的、严格的且总是具体的实施;这不是被生动地通过关于科学危机的演讲和小册子——这种形式在新一代青年中只会引起厌倦——而是通过让今天学究式的青年从过多的反思和讨论中退出,进入到实质性的工作中去,即进入到对通过科学的哲学而可以预先给予的对象关联体的工作中去。

1917年3月我同埃尔弗里德·佩特里结婚。她是她父亲的大女儿,我们的婚事是在她父亲阿尔菲尔德的理查德·佩特里的计划和安排之下举行的。我们有两个儿子,一个两岁,一个三岁。

海德格尔和妻子与儿子

布莱斯高的弗莱堡,1922年6月30日

马丁·海德格尔

*此文刊载于《海德格尔全集》第16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7年,第41页。——编注

新浪微博账号:实践与文本

欢迎搜索并关注

实践与文本

编辑:刘扬

海德格尔对梵高油画《农鞋》 的评语?

1935年,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通过那双鞋讨论了器物——用具的有用性。

他认为器物一旦被艺术的框架框起来,就会显示出与平日普通用途不同的意味。画中的鞋昭示了田野大地的呼唤,在农夫的世界得到保护。因此它已由普通的鞋转化为能展示无尽诗意的艺术品。“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斯宾格勒与海德格尔

斯宾格勒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于1918年出版,并在次年产生巨大轰动,故1919年被称为“斯宾格勒年”。去年,此书问世百年之际,欧美学界出版了纪念性的研究文集《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悠长身影——〈西方的没落〉问世百年》,以回顾和反思这部曾轰动整个欧洲且至今仍可谓余音绕梁的巨著。然而,斯宾格勒其人其书在我国一直处于被冷落甚至被遗忘的状态。《西方的没落》中译本直到2006年才出版,此后也鲜有学者研讨或论及此书。与斯宾格勒的被冷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另一位德语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研究在国内至今仍属于人气旺盛的显学。国内学者在研究海氏思想时,对两人在思想上的关联并未给予足够的注意和探讨。但是,只要读一下《西方的没落》第一卷的前五章,以下事实显而易见:那些后来成为海氏思想,特别是《存在与时间》核心概念的语汇如“存在”“时间”“死亡”“恐惧”“关切”等,在《西方的没落》中亦扮演着关键角色且已被深入探讨了。

与海德格尔一样,斯宾格勒认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本身就包含了有关存在的每一重大问题”,而存在本身又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即与人对死亡的恐惧相关,由此揭示出了“那个谜一样的字眼‘时间’”。斯宾格勒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即是时间,但我们也具有历史的意象,在这一意象中,死亡,以及与死亡相对的诞生,就像两个谜一样的东西。”同时,斯宾格勒还指出:“在生存的决定性时刻,当人……体认到他在宇宙中无边的孤独感时,世界恐惧就第一次将自身揭示为实质是人面对死亡、面对光的世界的极限、面对僵硬的空间而产生的恐惧。”这些话语的风格与《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与恐惧的相关论述如出一辙,让人在读到它们时不能不联想到海德格尔。

此外,斯宾格勒与海德格尔一样把关切(Sorge)视为人之生存的基本活动,他认为:“正是这种原始的关切情感,主导着西方的观相学,也主导着埃及历史和中国历史的观相学,是它进而又创造了性爱的象征主义,以家庭系列的个体生存的形式表现着无休止的生命的涌动。”斯宾格勒同样指出了关切与时间及死亡的紧密联系:“在我们对还没有成为过去的生命产生一种永远警醒着的关切之前,是不会有对已成为过去的东西的关切的。动物只有未来,但人却同时还知道过去。故而,每一种新生的文化都是在一种新的世界观中且随着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出现而觉醒的……它突然瞥视到死亡是可感觉的世界的奥秘。”不难看出,斯宾格勒的思想并非聚焦于传统形而上学所追寻的带有彼岸色彩的抽象理念或绝对真理,而是关注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与方式,关注存在的时间性与历史性,并由此导出对整个历史演变的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德格尔的思路与斯宾格勒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后者是海氏生存论分析的先驱。

海德格尔对《西方的没落》无疑是很熟悉的。1920年4月,海德格尔于威斯巴登市作过一场题为“斯宾格勒及其著作《西方的没落》”的演讲。据此可以推断,海德格尔早年曾对《西方的没落》下过相当的功夫,故而其后来的思想受到此书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正如丹尼尔·迈耶(DanielMeyer)所言:“因为海德格尔在其生前出版的作品中极少提及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使得他对斯宾格勒的研究的强度难以被察觉。”事实上,海德格尔对斯宾格勒的评价在短暂的三年间经历了一次两极化翻转。在1920年的课堂上,海德格尔贬斥斯宾格勒的哲学是过时的和“空洞的废话”,并把《西方的没落》在社会上取得的轰动效应与热销归因为“当今那些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庸众的无知与新闻业的浅薄”。此时的海德格尔完全否认《西方的没落》的原创性,并将其中的思想归结为教条化的形式主义与空洞的符号主义,认为这种形式化的符号最终都可以通过函数性的数学表达式y=f(x)予以说明。然而,从1922年到1923年,海德格尔对斯宾格勒的态度发生了近乎180度的转变。在1922年的“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课上,海德格尔称斯宾格勒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时代精神”;在1923年赴马堡就职之前的课堂上,海德格尔称赞道:“斯宾格勒将所有那些在此彷徨地、胆怯地涌向终结的一切都挪开了。在斯宾格勒之前,没人有勇气,将那些在近代历史性意识的起源与发展中已存在的特定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此时的海德格尔将斯宾格勒视为在其他人都认为安然无恙的地方嗅出问题的先知先觉者,正如丹尼尔·迈耶指出的那样,斯宾格勒的文化批评性诊断此时被海德格尔“直截了当地接受了”。海德格尔态度的转变反映了其对斯宾格勒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完全拒斥到选择性接纳的过程。经过几年间与斯宾格勒思想的反复纠缠与争论,若要说海德格尔完全没有受到斯宾格勒的影响,显然是不合理的,虽然这种影响究竟是直接或间接的、正面或负面的,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但影响本身的存在却是不可排除的。

1930年后,海德格尔对斯宾格勒的评价再度趋于负面。1936年至1937年的尼采讲座上,海德格尔称斯宾格勒只是一个尼采的“做了机智且风趣的通俗化”解释者;1940年后海德格尔提及斯宾格勒时总是指责其思想是浅薄的。然而,在经历了毁灭性的二战与纳粹的彻底失败之后,海德格尔在1951年的《何谓思?》一文中提及斯宾格勒时又多了些同情性的理解和认可:“人们今天再度更加认同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的警句,除了一些外在的缘由之外,其原因在于,斯宾格勒的话虽然是消极的,但却是尼采的名言‘荒芜正在生长’的正确推论。我们要强调,此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是句真话。”

以上事实说明,斯宾格勒的影响实际上一直伴随着海德格尔漫长的思想生涯,海德格尔总是或明或暗地将斯宾格勒作为争论对象。虽然海德格尔始终未接受斯宾格勒的类型化的历史方法论与历史循环论的基本假设,在他看来这种对历史作类型化的解释,是“没有历史性的历史哲学,是自相矛盾”,海德格尔自己的历史思想也一直以这种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理念化色彩的历史解释方式为对手并试图将其解构。但是,海德格尔与斯宾格勒之间的共性可能要大于二者之间的差异。犹如斯宾格勒将自己的思想归功于歌德和尼采一样,海德格尔本人也深受歌德和尼采,特别是后者的影响。他和斯宾格勒的思想风格都像歌德和尼采一样更偏重于鲜活的生命感和灵动的诗性,而不像笛卡尔和胡塞尔那样的绝对理性主义。

(作者单位:德国弗莱堡大学胡塞尔档案馆)

 

精彩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三篇刊文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筑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宗悦 排版编辑:宗悦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海德格尔

爱情故事,和汉娜阿伦特的

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主要著作有《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形而上学入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对哲学的贡献》《林中路》《什么被称为思考?》《理性的原则》《同一与差异》《思考的展示》《通向语言的道路》《关于科技的问题》《社会与反省》《克服形而上学》《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筑居思》《路标》。马丁·海德格尔(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哲学思想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对中国影响用“Dasein”与“Ereignis”阐释中国思想:新儒家的牟宗三把中国哲学康德化,建立了“圆教”。后来学者把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化,用“Dasein(缘在)”与“Ereignis(本成)”阐释中国思想。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英国]迈克尔·英伍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qzY6qgPrvtQBwbla9-WMw

 提取码:6j4x 

书名:海德格尔

作者:[英国]迈克尔·英伍德

译者:刘华文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

页数:300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作者主要围绕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所论及的在世存在、非本真性、负罪、天命、真理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让这位哲人走出固有的语言和风格,与别样的思路连接。

他是有史以来自称“哲学家”而最名不副实的人?是纳粹主义的辩护者?还是大陆哲学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令人难以捉摸,其思想复杂而浩瀚。

作者简介:

MichaelInwood  牛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已出版著述包括《黑格尔:选集》(编)(纽约,1989)、《黑格尔词典》(牛津,1992)、《海德格尔词典》(牛津,1999)、《黑格尔的心灵哲学》(牛津,2008)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泰戈尔关于绿叶的名言(泰戈尔描写夏天的句子和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