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奴颜媚骨造句(带有媚骨的成语?)

发布时间:2023-12-03 23:24:25 admin 阅读:59

导读带有媚骨的成语? 带媚骨的成语,例如:奴颜媚骨 奴颜媚骨 [ nú yán mèi gǔ ]媚骨:谄媚的性格。奴才相,贱骨头。形容卑鄙无耻地奉承别人。 例句:瞧他一副奴颜媚骨嘴脸就让人讨厌。...

带有媚骨的成语?

带媚骨的成语,例如:奴颜媚骨

奴颜媚骨 [ nú yán mèi gǔ ]媚骨:谄媚的性格。奴才相,贱骨头。形容卑鄙无耻地奉承别人。

例句:瞧他一副奴颜媚骨嘴脸就让人讨厌。

近义词:

低三下四 [ dī sān xià sì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奴颜婢膝 [ nú yán bì xī ]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对人拍马讨好卑鄙无耻的样子。

带有“骨”、“媚”字的成语是什么?

奴颜媚骨,汉语成语,拼音是nú yán mèi gǔ,形容卑躬屈膝、谄媚讨好的奴才相。

【情系家园回味乡愁】抗战时办在应家的上饶中学

日寇侵华期间,洒向人间都是怨。害得中华民族在校求学的莘莘学子,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不得不东躲西藏,搬来搬去。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办在上饶县应家的省立上饶中学和省立上饶中心小学就是一例。

 

为避空难东躲西藏

 

据上饶中学学生自治会民国卅六年(1947)编印的“校史”描述,上饶中学校址,在上饶县城之水南,原名信江书院,背倚南屏面临信水,远观灵山,七十二峰历历可数,屋舍依山建筑,曲折幽雅,风景为赣东之冠。清光绪廿八年,改书院为广信中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改称省立上饶中学,编制省高中普通科、高中师范科、农村师范初级中学、实验小学共五部。范围广大,极一时之盛,是年十一月改称省立第六中学,直隶省教育厅。民国廿四年(1935)奉令复称省立中学。

这样一所江西省如此看重,又办在城市中心的上饶最高学府,“躲”到连汽车都不通的穷山沟应家去办,实属大难临头,形势所逼。

据上饶市政协《上饶文史》记载,日军飞机轰炸上饶,从1937年9月就开始了。伤亡最重的一次是1941年4月的一天黎明,共36架日机轰炸上饶县城和皂头。县城中街(今信州区信江中路)一里多长的大街两旁所有店铺全被炸毁,共炸死炸伤680人。在上饶各地,日本飞机轰炸,一次死伤100人以上的还有10次之多。

万恶的日本鬼子如此穷凶极恶,在上饶县城的人,连活命都难保,别说坐下来读书。于是,学校于1938年夏,紧急搬迁到上饶县八都乡办。不知何故,是年底学校又重返原址。

据在应家上饶中学读了四年半书的上饶日报社93岁的离休老干部徐克义先生回忆,学校为何搬到八都又改到应家去?据说是考虑到应家地处南乡,离福建近,离日寇的魔爪远,有后路可退。当时的九江中学就迁到铅山的杨村,也是考虑离福建近,暨南大学就干脆迁到了福建的建阳。

另外,据徐老说,当时的上饶县政府迁到了上饶县四十八乡。只在石人殿成立了饶北办事处。1939年5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也从安徽的屯溪迁到了皂头的毛湾。增强了学校的安全感。

可能就是从这些综合因素的考虑,应家成了学校落脚的最佳选择。于是,惊魂未定的上饶中学及其附属的中心小学又于1939年春浩浩荡荡地迁至了应家。

应家,地处上饶县南边“十里八乡”的出入要道,是清嘉庆年间,蜜桔之乡南丰应姓始祖到此开族兴业而得名。此地山川连绵起伏,农田大都分散在沟沟垅垅里,发源于铁山和五府山的丁溪河把全乡一分为二,直流丰溪河,下信江,入鄱湖。一般年景常有船只、竹排从事航运。应家街道,古朴宁静,店铺包括邮政代办所在内也有一些,星星点点,谈不上繁华。乡里村民勤劳奉作,物产丰富,尤其是与里山,即铁山、五府山乃至福建的武夷山来往密切。

当时的上饶中学及其附属中心小学有十八个班,共903人。初中部六个班设在应家口原供奉“老东公”(“老江公”的化身)的福莲寺庙内,在应家初中部还扩招了一个义务班,设在里州。山边的揭家还设了初三年级。高中部设在周家祠堂里,中心小学设在东坞村的下中滩。福莲寺里除设置教室外,还住学生,庙中大堂,一隔两段,一段做礼堂,用于周末全校开周会。另一段则改为学生宿舍。校本部也设在福莲寺,有校长室、会计室、图书馆、理化实验室。因为当时读书学生是不派壮丁的,所以读书人特多,而且大龄青年读书的多。扩招的一个义务班,学生除交伙食费外,还得交学费。而其他学生是不交学费的,只交三元钱一个月的菜金和买米的钱。办在中滩的省立中心小学,教室就设在村民用于家族聚会和祭祖的厅厦,学生和教师则住在农户家里。学校的布局,当时的政府当局安排到哪家,村民只有绝对服从,没有讨价还价的。因为当地的村民,自身也被日本鬼子吓得东躲西藏。常常是,一听说日本鬼子要打来,就带着全家老小、牛羊猪鸡往山区躲。如此相同的遭遇,使当地村民把学校师生员工都当作患难之交、同病相怜,亲如一家。据口口相传,学校向当地村民购买农副产品、蔬菜、甘蔗等,村民从不讨价还价学校讲多少就给多少。像当时的语文老师祝耳清等还与当地的村民结下了儿女亲家。

 

自强不息办学有方

 

当时的校长徐权,是县参议长的女婿,北京大学毕业生,有事业心、有爱国心,也很有水平,不光做起报告“一套一套”的,办学治校也有些高招,特别是在战争年代的动荡不安时日办校,则更需水平。据徐克义老同志回忆,应家离上饶五十多里地,又不通车,学生的起居有序,生活伙食也办得很好,菜由当地供应,“吃得蛮好”。学生也很安心。徐克义家在北乡的郑家坊,来校,从郑家坊步行到上饶,住一晚,第二天再从上饶步行到应家,从没缺过课。有一次为了按时到校,他从祖籍地茗洋走到上饶,再走到应家,一天半走了100多里,毫无怨言。

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善于引进社会资源,给学生演讲辅导,增加课堂教育的份量,使应家成了当时上饶的教育中心。

杨惟义,是我县茶亭镇南岩村走出去的世界著名昆虫学家,一级教授,我国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日本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当时,杨惟义在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该所被日寇占领后,日本人一会儿要他加入所谓“东亚共荣圈”,一会儿又要他加入所谓的“东亚文化协会”,并要高薪聘他为日本人办的北方昆虫研究所所长,均遭杨惟义断然拒绝;遭到日本人的盯梢、软禁之后,他怒不可遏,说道:“人有人品,国有国格,作为炎黄子孙,要永远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即使敌人的刀枪架在脖子上,也决不可能有丝毫的奴颜媚骨,更不可求荣卖国,为虎作伥!”

在朋友的鼎力相助之下,杨惟义逃出层层封锁线,于1942年2月,经上海、杭州、宁波、萧山,回到家乡上饶。一到家,方知母亲已去世多日,堂中还安放着母亲的灵位。就在杨惟义悲痛至极之时,上饶中学校长徐权,职责所至,凭着他与杨惟义的朋友关系,抓住这个本不该抓的时机,把杨恭请到应家,给全校师生,在福莲寺的大祠堂上,演讲了一个上午。谈他的成才之道,谈他的为国为民族的贡献,特别是谈他的民族大义,如何抗拒日寇的诱惑,不当汉奸,不当亡国奴……轰动了全校,震撼了莘莘学子幼小的心灵。杨惟义在应家上饶中学演讲不久,就应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先生之邀,只身徒步前往泰和赴任去了。

1941年12月8日,日美交恶,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派出了“飞虎队”为代表的空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有一年,美国的一架参战战机失事,飞行员在铁山跳伞降落。第三战区司令部营救这位美国飞行员,路过应家时,徐权校长,又争取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这位与中国友好并有抗日战功的美军飞行员请到学校,在福莲寺给全校师生演讲了半天。应家名老中医,80余岁的童汝盛先生清楚地记得,飞行员来演讲时,福莲寺的门是敞开的,没有站岗守卫,群众都可以去听,他当时有七八岁了,也挤进去凑热闹,他说:“我第一次看到美国人站在戏台上,身穿一套红棕色的军装,上饶中学英语老师替他翻译,一个人讲一段。听到有好几次鼓掌声。”徐克义老同志记忆犹新,他自始至终都认真听了飞行员的演说,如今还记得一句飞行员讲的话:“初来中国,仿佛到了十一世纪的希腊”。

 

烈火金钢人才辈出

 

日寇侵华,妄想霸我疆土,毁我长城,征服我人心,真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看看我国的中小学师生们在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下,是如何坚守学业,立志保家卫国的吧!

“《要怎样做个战时中学生》—一抗战迄今四年有余,我国丧失之土地实不鲜矣。许多精华之区无不受敌之残扰,所过城邑,莫不奸劫杀戮,故此同胞们只有向外逃亡,哪里还有读书的机会呢?真可悲呀!但我们现在能在这个学校里求学,真是我们的幸福。可是我们的责任呢亦应当明瞭,在我们中国两千人当中只有一个中学生,我们是他们的前驱,是一架火车头,需要我们来推动他们,我们是复兴民族的中坚,你看我们的肩上是负了多大的责任?责任的重大我们已经明瞭,但是我们在战时的中学生又应当注意什么呢?以我来说,应当注意四点:(一)宣传工作——我们不能直接上前线杀敌,就应当在后方做些宣传工作……或直接向民众募捐。唤醒一般迷梦的民众,团结起来,一致抗侮……(二)努力学业……(三)健全体格……(四)涵养德性……总之上述四点,是我们战时中学生必须实行的,亦是我们复兴民族的基础条件。”

这是一篇当时办在应家的省立上饶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童汝义的作文。童汝义是应家本地童家人,其胞弟-一名老中医童汝盛得悉笔者在采写《应家故事》后,主动献出他为早逝的胞兄保存的一本作文本。读着这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爱憎分明、胸怀民族大义和历史担当的作文,令人忍不住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同时,笔者还从这本作文本中看到当时从教的老师的心血、责任。作文本中的每篇作文老师都用心在读,用心在改,用心在批注。没有半点的惊慌、浮躁和马虎。在童汝义另一篇《怎样做个成功的人》的作文中,作文老师除了在文中的精彩用词造句加上密密麻麻的红笔点赞外,末尾还加了一大段批语:“求生存不可不战,保全维护权利,更不可不战,作者一气呵成,简净老当,此读书得间之作也。”

省立上饶中学和省立上饶中心小学,在失去了天机,遇上日军侵华,但得到了应家这个地利和人和,加上学校本身临危不惧、自强自立、不乱方寸、教学有方,所以,这座学校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1998年上饶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时,笔者随省地委领导乘汽艇在烟波浩瀚的鄱阳湖上视察灾情,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的钟启煌同志指着笔者问:

“小龚同志,你是哪里人?”

笔者说:“我是上饶县人。”

“你知道上饶县的应家吗?”钟书记又问。

笔者说:“我就是应家人。”

钟书记听说笔者是应家人,似乎亲切了许多,说:“我在你应家读过中学,是抗战时期上饶中学搬到你们应家办学时。”经过细聊,得知钟书记当时随父在铅山居住,考取上饶中学。学校搬到应家时,他常常走路到应家读书。

笔者与钟书记越谈越亲,气氛越谈越融洽,没想到他突然对笔者和在场的地委秘书长熊良华和时任地委书记三人说,现在有一段水路,没事,我出个对子你们对。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看谁对的上。钟书记出的上联是:“落脚湖里湖落脚。”—一是描述昨天在余干碰到落脚湖塌方,

他参与指挥抢救的情景。我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对了好久都不理想。结果还是熊秘书长一句对上了:“磨刀石里石磨刀。”——磨刀石是鄱阳县一个乡,正中下怀,得到钟书记的赞许。由此,笔者一种为应家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应家还出过这么大的官呀!而且,这位大领导还如此有才!

经过这次采写《应家故事》才得知,从应家上饶中学出去成大业者还有原上海机电公司总工、曾与江泽民共过事的龚加惠,上海二军大少将军医、牙科专家陈约翰,上饶日报中共地下党党员、离休老干部徐克义等。

据徐克义先生回忆,1998年,他们上饶中学同学聚会,有来自祖国各地,包括台湾的同学,好几十人,欢聚上饶,特地到了应家,造访了省立上饶中学旧址。从全国各地来此旧址参观访问的幸存者、专家、学者和教育界的领导们陆陆续续,没间断过。

来源:应家故事

君子固穷造句

君子固穷,但是他追求美好人生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奴颜媚骨造句

展开全部


He cheated in the exam so the teacher punished him

奴颜媚骨造句

我敬仰鲁迅,是因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敬仰鲁迅,是因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敬仰鲁迅,是因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宁:谈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文言与白话

——谈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人类的口头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们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过了几百年、上千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汉语的口头语不论在语法上还是词汇上、语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早已不再用先秦的语言表达思想和进行交际了。汉初距周平王东迁几百年,一般人已经很难读懂先秦的文献,需要专家来进行注释了。唐代始于公元618年,当时的人读汉朝人给先秦典籍作的注释已经感到生疏,又要请专家来进行二度注释。可见时代造成的语言隔膜是多么大!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已经有了用白话文记录下来的俗文学,可以从中窥到当时口语的情况。这种古白话已经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而与先秦文献语言差距相当大了。按照语言发展的正常情况,文言——与先秦口语一致的先秦文献书面语,已经是一种既往的历史现象了。

但是,在长期的古代社会里,很多统治者把先秦文献语言规定为正统的书面语言,不管人们在口头上实际说着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在政治领域和正统教育中,凡提笔属文,仍要保持先秦文献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他们要用儒家思想来安邦治国,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让知识分子具有阅读古籍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中国这种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分歧的国家里,文言起到了有利于普遍交流的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团结。    

后代的文人除了阅读用文言,写作也用文言,开始时这不过是提高典籍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后来由于科举的提倡、唐代复古运动的强化,便形成了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说话,用白话;写文章,却仿照先秦文献语言,言与文便脱节了。     

20世纪初,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北洋军阀打出“复古”的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强迫人民奉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这激起了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极大愤怒,一场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化运动由此诞生,这就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而新旧文学之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文学革命”。这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僵化的封建思想对青年人的束缚、戕害,也免除了青年人再用脱离口语的历史语言写作的弊病。早在20世纪初期,文言文已经基本上退出了社会写作的领域。此后的几十年,虽然偶或有人写文言文而能够流传发表,个人的书信、日记也仍有人坚持用文言写作,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言文的统一已经实现,不需要再用文言去写作了。废除文言写作是一场很艰巨的斗争,如果我们今天还要用高考这种影响力如此强大的手段去鼓励青年人写文言,无疑是一种倒退。    

当今时代是文化交流的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盲目尊崇所谓“国粹”,拒绝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同样不是一种明智的态度。但是,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文化。一方面,我们只能吸收对自己的民族和对全人类有益的国外文化,也就是世界的进步文化;另一方面,对这些进步文化,也要更新改造,使它与本国文化融为一体,不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切合本民族的特点。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少数专家的行为,不需要在基础教育里提倡。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历史证明,只有本国人民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质,才能成功地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相反,在一个缺乏文化素养的地域,人们最容易把其实是落后、腐朽甚至在国外早被淘汰了的文化渣滓拣拾回来,冲击、破坏自己文化的纯净。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的历史,熟悉本民族的优秀文学,热爱本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懂得自己民族文化与国外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从而培养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得以传播,必须从新一代也就是青少年开始教育,使这种传播自觉化、科学化。所以,仅有专家的研究,而不落实在普及上,是不可能产生实际的效应的。一个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的人,在他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有关自己民族历史的问题,如果没有在中学所受的文言文基本训练,解决这些问题和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将是不可能的。这种教育只能也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就其思想内容来说,有精华,也有糟粕;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有美文,也有拙笔。古代的著作,写成于前代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着当时特有的历史背景,囿于作者的特殊性格与特殊环境,品评其优劣,必须有一个细致的研读、分析、发掘、理解过程。很多著名的诗文典籍,虽然经过历代的评论、介绍,但限于各种评论家自身的认识,也限于评论家进行评论时的历史背景,这些评论大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必都得其要领。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还没有这种分辨能力,一定要把经过整理和辨析肯定是优秀的作品选出来给他们读。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大力提倡文言文阅读又不赞成笼统地提“读经”的原因。

笔谈、舌战、珠算、囤积、耳闻、目击

桃红、天蓝、杏黄、银白、漆黑、苹果绿

冰释、龟裂、烟消云散、土崩瓦解、鬼哭狼嚎

略有古代汉语常识的人,都会理解上述词语的结构特点。把“烟消云散”解释作“像烟云一样地消散”,把“鬼哭狼嚎”解释作“像鬼似的哭,像狼似的嚎”,而不会把它们理解为主谓结构。又如,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类词组:     

热饭、松绑、松松裤带、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饱了私囊……

“志”在现代汉语里只有“志向”“意志”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里,它与“记”“识”同源并且通用,有“记忆”“记录”“记号”的意思,这个意思后来写作“誌”,简化汉字又简成“志”,反而是古字了。明白这个古义,才能懂得“标志”(标记)、“方志”“县志”“日志”“杂志”(记载、记录)等双音词的确切意义。

“失”在现代汉语里有“丢掉”的意思,但现代汉语里还有一组用“失”构成的双音词与“丢掉”没有关系,例如“失声”“失态”“失手”“失神”。掌握了古代汉语的词义,就会知道这里用的是“失”的本义(《说文解字》:“纵也。”即放纵,无法控制)。

“比比皆是”,“比比”是一个挨一个。“无出其右”,“出”当“超过”讲,“右”当“优越”讲,是从古人尚右而引申来的。“妙趣横生”,“横”的本义是顶门的横杠,引申有“逆向”“不顺”“不整齐”“零乱”“方向不定”的意思,这里的“横”是形容众多的样子,与“江水横流”的“横”同义,极言其向四处流淌的众多貌。“实事求是”的“是”是形容词,当“正确”讲。

奴颜媚骨造句

分享一篇文章。

奴颜媚骨造句

奴颜媚骨 [núyánmèigǔ]

释义:媚骨:谄媚的性格。奴才相,贱骨头。形容卑鄙无耻地奉承别人。

出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造句:国民党汉奸对日本侵略者奴颜媚骨,而对本国人民则大施威风。

求用冰肌玉骨造句

1、你怎能不相信这雪山天湖,就是冰肌玉骨仙女的栖息地。2、飞雪中的梅花,更显得冰肌玉骨,晶莹可爱。3、梅花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神为世人所尊重。4、三是从同化观念出发,把梅同化成冰肌玉骨的霜雪美人,赋予梅花崇高的人格。5、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6、换却冰肌玉骨胎,丹心吐出异香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桥的民间故事20字(关于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