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暗示失望寒心诗句

发布时间:2023-12-05 10:29:15 admin 阅读:59

导读暗示失望寒心诗句 1、辛苦最怜天上月。(纳兰性德《蝶恋花》)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3、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蔡松年《鹧鸪天》)...

暗示失望寒心诗句

1、辛苦最怜天上月。(纳兰性德《蝶恋花》)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3、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蔡松年《鹧鸪天》)4、恨君却是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5、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陆游)《蝶恋花》)6、千古盈亏休问。(王沂孙《眉妩》)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8、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9、谁知千夜里,各对一灯红。(蒋士铨《水调歌头》)10、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元好问《迈陂塘》)11、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12、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裘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1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14、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令峙《清平乐》)15、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1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17、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谭献《蝶恋花》)18、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19、行人忍听啼乌怨,笛里关山落叶风。(仇远《思佳客》)20、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21、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柳永《少年游》)2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24、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陈子龙《诉衷情》)25、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辛弃疾《念奴娇》)26、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处凄凉否。(顾贞观《金缕曲》)27、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28、神魂荡漾,暗抛红泪。(赵南星《水龙吟》)29、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元好问《清平乐》)30、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表示失望和心寒的诗句2心累又心烦的心情语录【经典篇】1、可能感情向来让人心酸2、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特别孤独3、要么庸俗,要么孤独4、人面桃花笑春风5、明明你可以活的很开心的,偏偏你要学别人去谈恋爱、6、没人会等你风生水起靠自己7、突如其来的脾气大概是积攒了很久的委屈8、经常被自己蠢哭,可是又不能自己揍自己。9、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10、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11、给你一个精灵球,给朕gun!!!!12、还以为你有都好原来只是那一刹那、13、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会迟到相聚别离都是刚刚好14、拼得世间酒干涸解你此生不快乐15、你很有骨气你很有想法而且你不甘平庸可是你懒心累又心烦的心情语录【热门篇】1、老死不相往来也没关系但别让我听见你和别人在一起一字一句都不行2、四野无人怕什么凌晨3、以前耳朵馋话和歌都贪婪现在嘴巴怂想爱却言不由衷4、远方的另一种的说法是没有你的地方5、不懂她的人,没有资格对她评头论足6、真正的放弃并不会张扬而是慢慢不联系、7、是因为见了太多离开所以宁愿一开始就没有陪伴8、你是穿林打叶的风我是山间捕风的网你带不走我正如我留不住你9、他很好可你也不差10、我不需要那个人有多完美我只是需要那个人能让我感觉到我就是唯一11、我可能是个假的,为什么恋人离去朋友都走了呢、12、我可以做你的小公主吗就是那种我犯错你都舍不得骂我还心软给我抱抱的那种13、无能送你锦绣年华一同老去也算风雅14、尽我所能爱你所有15、后来满腹心事不知说与谁听茶人欲去酒客未留心累又心烦的心情语录【最新篇】1、你正值青春喝最冰的啤酒交最酷的朋友2、理解归理解但醋还是要吃的3、眼角眉梢都是你四面八方都是你上天入地都是你成也是你败也是你4、我妈养了我十几年不是为了让我为爱情委曲求全5、我想你一定很忙所以只看前三个字就好6、你才摔了几跤就说这是人生7、一个人不爱你了连你的优点他都会认为是缺点8、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歧视的9、被爱的人不需千军万马毫不费力便占据一片领地10、失去你的我比乞丐落魄痛多么深刻11、不要忘了想我算了别忘记我就好12、嫉妒每一个可以去到你身边的人13、我还能怎么办只是情不饶人难了心14、开始太热情,把话都说尽。15、跌跌撞撞才明白了许多等我的人就你一个。16、没理都要争三分得理为什么要饶人17、爱不必说抱歉几分埋怨就有几分自愿18、老死不相往来也没关系但别让我听见你和别人在一起一字一句都不行19、知不知道我在等你,就像等死一样,不问归期。20、你脸上的云淡风轻,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的有多紧。你笑的没心没肺,没人知道你哭起来只能无声落泪。表示失望和心寒的诗句3形容内心失望和心凉的句子1、是不是失望和心寒是常态。2、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3、希望和心酸连成等待。4、爱情常常让人满怀希望却又彻底失望,可有时候,亲情不也如是吗?只要爱着一个人就有希望和幻想,也就难免会有失望和伤痛。苦乐相随,爱有多深,就有多苦。5、你眼眶超载的眼泪,乘客是绝望和心碎。6、多余是什么?是夏天的被单,冬天的蒲扇,和心凉之后,你的殷勤。7、一次又一次的相信和期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心寒,我想我已经不敢再去听信所谓的安排和未来了。就连那个最重要的等待,我也开始动摇了。8、当你学会放弃,你才可以承受一切的失望和谎言。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了,你还能拿我怎样?9、希望和失望交错迭生倏尔一生。10、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11、有时候期望和失望是不可调和的,可你总不能因为害怕失望连点期待都没有吧,我觉得毫无指望的滋味比失望更甚。即使是海市蜃楼也总比空洞的死寂好一些吧。12、他终归是不能相信我的,而我已经无法再次忍受他的失望和不信任了。13、当青春变成旧照片,当旧照片变成回忆,当我们终于站在分叉的路口,孤独,失望,彷徨,残忍,上帝打开了那扇窗,叫做成长的大门。14、愚昧将使你达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失望和忧郁之中。15、自杀并不可怕,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厌世。16、最怕等待的人却总在等待,挽回的却只是失望和无奈。17、绝望不想期望,失望和希望一点点发展,而只需要一句话的一瞬间。18、我懂这世间人心凉薄,却偏偏固执地想要寻求温暖。19、像失望和委屈这种东西的话藏在心里就好,懂你的不必解释,不懂的何必解释。20、失望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它不似开心,只要你咧开嘴笑,大家都知道你开心。但是失望到整张脸都透露出主人很失望的信息,那真的是很失望了。任何抽象的东西具体的时候都是异常强大的。21、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22、第一次感觉失望,就像心口被戳了一个洞。结果越蔓延越大。最后什么都没了,也不会觉得难受和心痛就结束了。23、你永远不知道一句“失望”背后包含多少的伤心,我很失望,真的很失望。24、男人对女人的伤害,不一定是他爱上了别人,而是他在她有所期待的时候让她失望,在她脆弱的时候没有扶她一把。25、要我告诉你,怎样才能不被人伤害吗,不要付出也不要接受任何东西,不要期待任何事情,那么也不会失望也不会受伤了。26、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更没有绝望。27、对你的多次纵容导致了我在认真地对你失望,而你却在笑。28、你是故意的吧,在不适合的时间出现,适合的时间离开,离开后再说爱我。徘徊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滋味,你懂吗。29、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30、其实一句顺其自然里同样装着太多失望和太多期望!无能为力或不想勉强亦或不敢面对才找出来的一个托词而已。31、如果放弃是我唯一能做的,那么现在的我该有多悲伤。32、可是我牵挂的那个人,他从来都不知道,现在的`平和经历过多少的辛酸和挣扎,现在的安稳承受了多少的失望和遗憾。33、感情中的失望和伤害,是一个疼痛挣扎的一个阶段,却有人沉腻于此……爱到疯狂,恋至情虐……就像从你嘴角流的血,从你眼角露的邪,鲜红与阴霾……34、没有期望就不会有失望。不要给自己做梦的机会。就不会有伤心的结尾。35、感情总是被低估或者高估。有时我很失望。有时我佯装不知这些失望,并最终忘记这些失望。

暗示失望寒心诗句

1. 残历半张余十四,灰心雪鬓两凄然。——元稹
2. 花院相重点破苔,谁心肯此话心灰。——齐己
3. 老去心灰不复然,一麾江海意方坚。——苏轼
4. 嗟余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苏轼
5. 谁能学得空门士,冷却心灰守寂寥。——郑良士

张建波《冰层下的暖流——食指诗歌谈》——《极光文艺》2016年1期

张建波

1971年生,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山东省当代文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兼及当代诗歌生态研究。

冰层下的暖流——食指诗歌谈

■张建波

 

以言说描摹并揭示诗人的时代特质殊非易事,原本丰富的存在常为个性解读所遮蔽,任重道远的文学批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激活并还原历史仍然存疑。言是言非,诗人曾在那里,评古评今,诗歌恒存此处。诗人食指寄情孤独与命运等主题,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先觉精神拓印时代图景,引一代朦胧新风。有人讲,食指的思想是一架在清醒与疯狂间荡悠的秋千,我想说,食指的诗歌是一面列于现实府邸与朦胧意境之间的影壁,是连接现世孤独与未来理想之域的天梯,是穿越盛衰世事映衬芸芸众生的一缕心魂。他接续传统文化并融入现代性的创新,以其特异的精神体验与个性姿态丰富了中国当代的诗歌遗产。

  诗人食指视痛苦为诗人的财富,将内心的痛苦变为诗歌的过程也得到了情感的释放与心理的满足。其诗歌有着“觉醒中有感伤,孤独中有凛然”的风格特质。缪斯火种深埋于冰层之下,其诗歌如冰层下的暖流缓缓而至,这冰层下的一线暖流,化解着旷日持久的冰冻,以温情浸润人间。“多希望你是温暖的阳光/能暖化我心中冻结的冰层。”(《希望》1968年),“然而,谁也没有能力来遏制啊/冰层下感情的暖流奔腾向前/”(《你们相爱》1968年),“‘春天在哪里啊’,它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冰层下的旅行/”,“冷漠的冰层下鱼儿顺水飘去/听不到一声鱼儿痛苦的叹息。”(《鱼儿三部曲》1967—1968),冰层隐喻着时代特质,是生活状态的固化剂,将个体生命与情感重重压缩于线隙之间,这一暗冷的意象充满了些许的颓废与绝望,也糅合了几多的憧憬和希冀。食指在《诗探索》上写道:“那是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途经一片农田,旁边有一条沟不似沟,河不象河的水流,两岸已经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再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在怎样地生活。”这种即景生情、源情化诗、因诗悟理的诗歌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冰层意象平列的各类物象显现并散发出浓郁的革命气息,诗中“子弹、枪膛、士兵的营房、要塞、阵地、远航的兵舰、军用的皮带”等军事化术语的闪现,真实流露出时代的革命气息与深埋的战争情结,而“皮鞭、辱骂、白色的绷带、苦役、动荡、痛苦的叹息”传递出革命的暴力气息与严酷生态,“毛泽东像章、北斗星、伟大时代”隐喻着崇拜乃至膜拜的痴狂,诸如“漂泊、心的原野、弯月的扁舟、野生的荆棘”则是对现实社会的疏离与远遁。结合食指诗歌写作的时代,其早期诗歌写作于“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青春的激情在“革命”的盲动后渐趋消退,“革命”口号的虚幻与“革命”行动的荒谬为理性的回归提供了参照,青春的叛逆唯有在真实的诗情中方得以淋漓尽致地宣泄,对于荒谬年代的质疑也将其清醒而孤独的剪影留存于时代影像之中。正是寄身于这样的时代,诗人压抑于冰层下的激情得以宣泄,禁锢于众声喧哗之中的思想也旁溢斜出,对现实的失望、对未来的迷惘,倾注于诗情诗意之中。对现实的失望叠加了生命的忧伤,“我终于明白了,在这地球上/比我冷得多的,是人们的心/”(《寒风》1968年)“昨天才被暖化的雪水/而今已结成新的冰凌/”(《希望》1968年),即使世易时移,仍然窥见在时代夹缝中生存的个体,甚至有着比疯狗更多的辛酸,有时又将愤怒隐匿于可怕的沉默,其诗中的“疯狗”意象何尝不是对秩序伦理的近乎绝望的挣扎!食指诗歌中弥漫着孤独、悲愤之情,生活中寻常的物件被如影随影的负面情

绪熏染,网绳缘何狰狞?夜色因何恐怖?月亮为何冷漠?大地何以凄凉?以情润物,无物不在情网中,以意驭景,何景不在生命中?他妙手摘句,精警人心,“为什么还没等鱼儿得到暗示/黎明的手指就摘落了满天慌乱的寒星?”黎明时分,水中鱼儿,天上寒星,水中鱼儿暗示未传,天上寒星寂寥稀疏,黎明之手摘星而隐退,曙光一线洞开光明在即,诗意星空与喧嚣人世的轮番登场交织了生活的复杂与生命的神奇。现实不可期,未来可堪寄?诗人对于未来的期盼与焦灼时时流露于诗中,“我把脚印留给死亡/仍然向着未来奔走/”(《我这样说》1968年),“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相信未来》1968年),“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命运》1967年),“前程啊,远不可测/又怎能把希望寄托?”(《鱼儿三部曲》1967-1968年)对未来的想象延宕了现时的苦楚,在无限遥远的展望中过滤掉生活的音质。“未来”承载着童年的梦想,意味着诗意的远方,隐喻着美好的可能,对于“未来”的态度显现精神的流向,正是借助对于“未来”的无限猜想,慰藉了对时代怅惘乃至失望的无数知识青年,成为一代人走出歧路悲歌与人生迷茫的精神导航。

诗人林莽讲:“食指以独立的人的精神站出来歌唱,他让我们感到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并首先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格的体现。他的后来者,朦胧诗的早期作者们正是沿袭了这点,才成为了开一代诗风的代表人物。从这一点上讲,食指的诗歌作品确实是划时代的。”[i]北岛、芒克、多多、严力、张朗朗、宋海泉等诗人均或多或少地受到食指这一地下写作的践行者诗歌的影响,堂皇的诗歌正史的座次应远逊于一代人情感与体验认同的意义。食指因袭着传统文学的质素,以诗为媒,抒情言志尽遣佳句,叙事抒怀寓意造象,其个体的独特感受与艺术的独创特质殊途同归。其“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自我艺术认知既与世家诗文教育有渊源,也与其讨教何其芳等名家见贤思齐有牵涉,更重要的是,诗人命定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诗人注定是那样一个有着特立独行性格的浸染悲剧色彩的宿命者。

  梳理文学正史,解读食指的诗歌文本,探宏入微处凸显政治漩涡裹挟的历史本相,正侧映衬间隐显纷乱世事中不与现实妥协的决绝姿态。谢冕称“食指是传统的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张清华评价食指为人格与诗合一的“一次性生存”且其诗有着悲悯崇敬的品性,于坚诗将其描摹为“左边是汽车奔驰右边是/弹冠相庆的知识分子/穷人食指目不斜视两袖清风/”的抛名脱利者,李宪瑜则直言“食指及其诗歌的时代已经过去”,所做的是“擦拭”并“还他本来的光泽及简朴的荣耀”。众说纷纭,何伪何真?平民诗人的特质受制于无数理论的刑具,削足适履者古已有之,隐缺扬长者今人可为,文学评论角力四方的看客向来不缺,缺少的是直面的勇气与思辨的意识,匮乏的是真诚的感悟与理性的估量。诗人个体成长的经历容易雕成木乃伊式的标本供人观瞻,其实无限丰富的生活色彩绝非黑白两色可以独染。食指固然有着对于时代的清醒与疏离,就像昌耀未被命运压垮的诗歌一样,但在轰轰烈烈的时代洪流中又怎能不留下与时代趋同的和声?文学评论者往往执著于“剪一缕特征映衬时代”的选择性取样,忽视了作者的复杂与作品的丰富,淡漠了心魂的走向与精神的彷徨。诗人食指有唱和时代关注民间底层的诗作,也有体悟亲情友情的思索,这些不可避免影响了诗人精神特质的纯度与高度。如对时代的唱和:“太阳一出乐开怀/温暖穷人心里揣/地主窗上冰花败/俺家窗花向阳开”(《窗花》1968年),“高粱一熟一大片/好似山野红旗展/红旗开路向前进/杨家川又在最前面/”(《杨家川——写给为建设大寨县贡献力量的女青年》1969年),诗人往往以“少用眼泪叙说悲欢/多写诗歌赞美勇敢”的意识真诚地讴歌时代,直白中裸露赤诚,与潜于冰层之下的写作相映成趣,此时彼时的情感变换是否因循着时代的变迁抑或性格的双重衍生出悖谬一体的诗品?如果抽离了诗人的名字,这样的诗歌必将淹没于寻常巷陌间,泯然随众难以留世。食指诗歌亦有对民间底层的关怀:“盼到家信,她请你们/一字不落地读给她听/你若留心她眼角的泪水/便看到她质朴的心灵/”(《北京的安徽女佣》1979年),一个寻常的女佣的“思乡难归”生活状态凸显其对民间底层倾注的无尽关怀。食指诗歌还有对深沉爱愿友情的描摹:“可你亲切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像春日的阳光温暖着我的心房”(《给朋友之三》1995年),“一离开朋友们热情欢聚的酒席/便立即感到寒冷的围困与侵袭/”(《难忘的朋友聚会》1995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于时代动荡变幻中弥足珍贵。考究诗人后期居于福利院的生活,这种无可奈何的绝缘隔离是对友情亲情的反证:“懒惰、自私、野蛮和不卫生的习惯……/在这里集中了中国人所有的弱点/”(《在精神病福利院的八年》1998年),“病房中躲都躲不开的低级取乐/打骂中夹杂的惨叫更令人寒心/恐惧中暗暗期盼春天的来临/我终于走出了福利院冰冷的铁门/”(《解冻的新潮——听施特劳斯的‘春之声’》2003年)。好在求仁得仁又何怨,每一处角落都隐匿着无限风景的阐释,福利院的生活状态拓展了常人未及的生活疆域,特定群体的思维意识与生活方式在生命的极端体验中凸显出难以估量的价值。

疾病的折磨、“运动”的颠簸、生活的潦倒、福利院的边缘构成了食指的难以复制的生存在轨迹。带来苦痛的冰层时代滋生了诗人的情怀,和平繁荣时期的现状泯灭了诗人渐趋衰退的才华,或许,骄傲荣耀未尝不是心灵的负荷!诗意在远方,生活在当下。也许对诗人食指而言,重要的反而不是诗歌化境的水到渠成,而是茶浓烟凶后一种近乎与生活同构的坚持的姿态更令人赞佩。食指的经典之作《相信未来》传诵已久,流传甚广,“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纯净而明朗,执着而真挚的信仰曾经影响了多少人!“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梁/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借助部分“空洞话语”的形式传递了理性的价值判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定格历史镜像,传递离情别绪,“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上山下乡的离别场景触动了多少命运趋同的家庭,历史运动滋生的动荡犹如建筑物的一阵抖动,震颤着躯体,精警着人心!诗歌将公共空间的话语与私人空间的话语巧妙缝合,自然流畅之极,借助“告别”的仪式祭奠青春的记忆,凭借聚散的场景展开漫长的征途。但食指诗歌也有着先天不足,伴随着生活场域的窄化与生活交流的相对缺失,诗中经验世界的循环凸显了智识的匮乏。《歌和诗》(2005年),题材、语言的重复显而易见,遑谈意象与手法!诗中流于语言的描摹而缺乏诗歌语言的弹性质感,夕阳老年之人,对于季节时令的变换愈加敏感,《冬日的阳光》、《秋雨》、《秋阳》、《苦夏》、《春雪》,大多是对生活的简单描摹,当属“写境”而非“化境”,诗人相对隔离的生活状态也显现出与社会人生的疏离,《润物细无声——给林莽》也从反面揭示出诗人常常固守于狭小故交之圈与社会相对隔离的生活状态,个别针对现实的作品如《我军将士的百年一哭》(2008年),真情可觉可解,质量沦为下尘,易误认为唱和时代的重复之作。

优秀的诗歌拥有一种韧性的力量,在现实与梦想间释放出无形的张力,又如一股清纯的缓流,在岩石花树里点缀出山林的静谧。食指的名字已是一代诗歌的密码,是自由精神的寓言,是特立独行的册页。尹耀飞在解评食指的抒情性时曾讲“就抒情而言,与同一时期和稍后的优秀抒情诗人相比,食指比昌耀多了些格律的规范,比海子多了些赤诚,比北岛多了些理想的坚定,比舒婷多了些心灵的苦涩味,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传统抒情模式对食指诗歌的包容。”[1]千山竞秀,一壑风流,参差多态之间,独受此份,百载而下,当享朦胧诗前源之引领者美誉。诗人的胜利有时在于对经典的无知,经历绝境的精神净化似乎可以免检,只有无意着墨方能偏得风流,当语言与命运劈面相逢,即可淬炼出时代的真质之音,绵绵不绝。“永不畏惧冷酷的风雪/绝不俯仰寒冬的气息/”,食指曾于红色海洋中狂欢背景下显现冷静与沉默,源于灵魂深处的真实阵痛如泉汩汩而出,当激情与才气随着时代背景的变换逐渐淡出之际,他“却甘愿深院躲藏,闭门著书/还我本色,做一个草民书生/”(《人生舞台之四》1995年),隐于闹市任随风淡云轻。他曾以其“带血的双鳍”于时代的冰层下滑行,在冻结的夜梦暖化后,完成了一次次的凌空跃展,此刻,脑海中幻化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在鱼儿群居的海湾边,在翕动的腮片平静后,一具具锋芒毕露的鱼骨赫然在滩,像不公正时代的一个无足轻重的牺牲品,为历史的苍白记忆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为后来“地下写作”的标签提供了命名的资源。

 

 [1]廖亦武﹒沉沦的圣殿[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122﹒

[2]尹耀飞﹒论食指诗歌的古典情怀及当下意义[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3):27﹒

 

 

出   品:极光艺术传媒

编   辑:《极光文艺》编辑部

 

总策划:严纪照

主   编:刘  锐

 

编   委:

    马知遥 马  兵  张丽军

    张建波  房  伟 谭延桐

    

封面设计:袁   硕

封面题字:薛伟东

 

邮   箱:jiguangwenyi@126.com

  极光艺术传媒

 

 

 

 

关于失望的诗句

多情只有春庭月,尤为离人照落花。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暗示失望寒心诗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4、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其四》8、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白莲》9、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10、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闺思》11、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刘方平《春怨》1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1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14、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15、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16、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8、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19、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20、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22、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23、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咏蝉》24、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25、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2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7、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2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29、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朱淑真《江城子·赏春》30、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小学古诗词考级篇目(七级)

♫♫—我已准备好抹布和水桶,把星星擦亮—♫♫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诗词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制又变。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须臾:指极短的时间。

3、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诗词译文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诗词赏析

这是刘禹锡《浪淘沙》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三、四两句写退潮的景象。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潮水应时而来,应时而退,来时凶猛,退去迅疾,似乎"须臾"之间。这里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地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诗词注释

1、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诗词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词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词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诗词赏析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5、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词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诗词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词注释

1、降(xiáng),服输。

2、骚人:诗人。

3、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诗词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词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zhú)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xiǎo)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诗词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诗词赏析

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指汉朝飞将军李广。一称卫青。李广(?-前119年),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被匈奴称之“飞将军”。“龙城”,甘肃省天水市的别称,称天水为“龙城”是自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李广是天水人,故被称为“龙城飞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诗词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诗词赏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词注释

1、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3、欲:将要。

4、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5、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6、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7、君:你。

8、征战:打仗。

诗词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诗词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诗词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4、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诗词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诗词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词注释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3、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诗词译文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诗词赏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诗词注释

1、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天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2、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总称三湘;一说是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3、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这里指江西九江。

诗词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诗词赏析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登庐山五老峰    

唐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诗词注释

1、登:一作“望”。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绵亘二十五公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在古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理想的隐居之处。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由五座雄奇的峰岭相连组成的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2、金芙蓉:莲花的美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四十》:“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

3、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秀色:优美的景色。南朝宋王僧达《答颜延年》诗:“麦垄多秀色,杨园流好音。”揽结:采集、收取。明文徵明《赋得庐山送卢师陈》:“秀色从来堪揽结,壮游还待发文章。”

4、巢云松:隐居。《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

诗词译文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要在这里巢居,以云松为家。

诗词赏析

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先用朴素的语言、平缓的语调,介绍了五老峰在庐山所处的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紧接着,诗句如异军突起,托出诗人望中所见之景,实为飞来之句。嶙峋峭拔的五老峰,气势磅礴,真如削出的金芙蓉,矗立在青天之上。“金芙蓉”,不但写出了五老峰的秀丽形状和金黄颜色,也道出了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在秋冬之际。以“金芙蓉”喻五老峰,而以“青天削出”四字作陪,点出了五老峰的真精神。“削”字也下得有力,它化静为动,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五老峰雄奇峭拔的视觉形象。“削”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功力的赞颂。“青天削出金芙蓉”,从观望角度而言,当为由下向上仰望所见,这是第一景。

第三句“九江秀色可揽结”,是诗人转换角度,从山上俯视山下时所见。登临高入云端的五老峰上,九江一带的秀美景色可尽收眼底,仿佛能够随手采取一样。“揽结”这两个字给静景中加入了有生命的人,使得景色也亲近了许多。九江在庐山下,这种由上望下所见的九江秀色,当为第二景。镜头的转换,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也使得诗调由高转低,诗人的情绪由涨到落。既然有如此美好的处所,那么,政治上处处碰壁,饱经磨难,倍受世人冷眼,壮志消沉,又素怀隐居之志的诗人自然就把它当成理想的栖息之地了。“吾将此地巢云松”一句也就随手拈来,天衣无缝。相传李白的书堂就在五老峰下的屏风叠,李白晚年时,很喜欢这里山势嵯峨,环境优美,于是就在此修建了太白书堂,隐居读书。以忧患意识作为主体人格固有特征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破灭时,仿佛从希望的峰颠跌入失望的深渊,往往走向反面,隐身避世,断尘出家。而生逢大唐帝国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李白,早年就接触并信仰当时很盛行的道教,喜爱栖隐山林,求仙访道,超凡脱俗。他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一方面要做超凡的神仙,这样就形成了他贯穿一生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当他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出世思想便占了上风。晚年李白在政治上已屡遭打击,虽壮心未泯,但已心力交瘁,因而,隐居青松白云间,修道养性,终其天年便为晚年李白的主导思想。这实际上是时代给诗人酿就的悲剧。《登庐山五老峰》正反映了李白的这种思想倾向。

与李白大刀阔斧、奔腾豪放、激情喷涌的诗风有所不同,这首七言绝句中虽然不乏矫健飞腾之句,但全诗是以平淡取胜的。诗中又很好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真切自然、形象逼真。语言也含蓄凝炼,具有很大的艺术蕴量。

游洞庭湖  

唐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词注释

1、耐可:哪可,怎么能够。2、赊:赊欠。

诗词译文

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诗词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实在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

金陵晚望    

唐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诗词注释

1、归:全诗校:"一作悲。""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

2、犹:全诗校:"一作旋。"

3、丹青手:指画师。

4、片:全诗校:"一作段。"

诗词译文

曾经陪伴着云朵等到傍晩来临,也曾看到秋天的落日。世间有无数擅长画事的高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诗词赏析

开篇便是望中之景;"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防)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宋司马池《行色》),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了。

题弟侄书堂

 唐  杜荀鹤

  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

 莫向光明惰寸功。

诗词注释

1、案:几案。

2、惰:懈怠。

诗词译文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

诗词赏析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山行留客 

 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词注释

1、莫为:不要因为。

2、拟归:打算回家。

3、纵使:即使。

4、亦:也。

诗词译文

春天的阳光沐浴着山,山中的景色十分美丽,不要因为阴天就打算回家。即使天气晴朗没有下雨样子,走到山中云雾深处雨点也会打湿你的衣裳。

诗词赏析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充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机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很有想法。(赵其钧的评价)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便是上边所说,其实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世界如此美好,天地万物都展现着美好的姿态。但是不要因为一点挫折便觉得受挫,丧失信心。你看,就算是万事如常,也会有看不见的矛盾会使你受伤。山中留客,不是在山中留,而是在人生中留;客,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在人生中遭受挫折的朋友们。

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又把山中之景细致精确的表达了出来,这是因为"弄"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加以引申了,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山中的游客从"云"中出来时衣服就已经变的湿润润的了。其次,是在对客人进行挽留。你怕下雨吗?下雨不过是把你的衣服打湿而已,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会让你的衣服干着,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留下来吧!何不欣赏欣赏这雨中美景呢,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月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词注释

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2、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3、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4、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5、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6、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7、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诗词译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

诗词赏析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如此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全诗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观游鱼   

唐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

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

我来施食尔垂钩。

诗词注释

1、闲步:散步。

2、异:不同。

3、施食:丢食,给食物,喂食。

4、尔:你,指小孩。

诗词译文

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诗词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平淡普通的生活场景,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绕着池塘,踱着方步,悠闲地观赏鱼游,风悠悠、水悠悠,心悠悠、神悠悠,鱼儿也悠悠。"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鱼群喁喁唼唼,看着"我"把食料悄悄地抛,轻轻地丢,却不料碰上了娃娃们两两三三要来此垂钩。他们扶短竿,抛长线,投香饵,下锈钩,把大鱼挂裂了腮,把小鱼撕破了喉,一池平明的水搅得腥风儿起,膻味儿浮。同样一种爱鱼心,而反映在目的上、表现在行动中却是这样的不相同,各持一端,互不相让。

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它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诗词注释

1、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4、龙荒:荒原。

诗词译文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诗词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词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网页图片显示不出来】uc浏览器网页图片显示不出来怎么办